血小板的分离器及血小板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3626发布日期:2019-10-13 01:28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血小板的分离器及血小板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借助离心分离而从血液采集血小板时使用的血小板的分离器及血小板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当输血血小板制剂时,患者可能会产生输血副作用的症状。对于该副作用而言,认为血小板制剂中包含的血浆是原因之一。因此,在输血现场,期望有血浆含有率低的血小板(也称为洗涤血小板:Washed Platelet Concentrate)。

在日本特表2013-514863号公报中,公开了将从供血者获取的全血离心分离,从而采集血小板的血液单采系统。该日本特表2013-514863号公报中公开的系统构成为当离心分离时,使血小板添加溶液与含血小板的成分同时流入腔室,并得到洗涤血小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上述的采集血小板的技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实且高效地得到血浆含有率充分低的洗涤血小板的血小板的分离器及血小板的回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血小板的分离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其具有收容含血小板的成分的腔室,并且能够利用离心力的施加而将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分离成血小板和其他成分;流入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并且以使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流入所述腔室的方式构成、且以使血小板添加溶液流入所述腔室的方式构成;收容部,其收容在所述腔室中离心分离而得到的所述血小板;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并且以使得至少离心分离而得到的所述其他成分从所述腔室流出的方式构成;及回收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且不同于所述流出部的部位,并且以从所述腔室回收所述血小板及所述血小板添加溶液的方式构成。

根据上述方案,分离器通过在腔室内具有收容部,从而能够在收容从含血小板的成分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小板的同时,是相同地离心分离而得到的其他成分从流出部流出。此时,通过向腔室供给血小板添加溶液,从而将其他成分平稳地引导至流出部并将其排出。由此,分离器能够更确实且高效地从回收部回收血浆含有率低的洗涤血小板。另外,所生成的洗涤血小板可期降低输血副作用。

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离心力作用的离心方向而言高度不同的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所述第一底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底部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

像这样,第一底部位于比第二底部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由此,可在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之间形成层差。因此,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小板能够稳定地停留在第一底部,能够使其他成分从腔室良好地流出。

在上述构成的基础上,优选的是,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部而言的所述第二底部的高度设定为离心分离时的所述血小板与所述其他成分的边界的高度以上。

由此,能够大幅抑制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小板跨越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之间的层差。结果,能够抑制血小板从腔室流出,能够更确实地将其他成分排出。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收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底部的形成区域。

像这样,通过将收容部设置在第一底部的形成区域,由此,分离器能够使从含血小板的成分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小板在收容部聚集。

此外,所述流入部可设置在所述第一底部的形成区域。

像这样,通过将流入部设置在第一底部的形成区域,由此,分离器能够在流入含血小板的成分的附近迅速将其离心分离,使血小板停留在第一底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流出部可设置在所述第二底部的形成区域。

像这样,通过将流出部设置在第二底部的形成区域,分离器能够在几乎不含血小板的情况下使其他成分流出。

此外,所述回收部可位于比所述流出部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

像这样,回收部位于比流出部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分离器能够平稳地回收与血浆相比比重更重的血小板。

这里,所述流入部优选为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与所述血小板添加溶液共用的流入口。

像这样,通过使含血小板的成分与血小板添加溶液的流入口是共用的,由此,能够使含血小板的成分、血小板添加溶液在腔室内平稳地扩散,能够高效地进行含血小板的成分的离心分离、向血小板添加溶液的置换。

另外,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可包含血浆,所述流出部可使所述血浆作为所述其他成分流出。

像这样,通过使血浆流出,分离器能够在收容部中将血小板浓缩。

此外,所述回收部构成为使与从所述流入部流入的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相比血浆含有率更低的洗涤血小板流出。

像这样,回收部回收血浆含有率低的洗涤血小板,由此,能够简单地得到血小板制剂。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血小板的回收装置特征在于,具备:一次分离部,其收容从供血者采集到的全血并将其离心分离成包含大量血小板的第一血液成分和剩余成分;二次分离部,其收容从所述一次分离部移送的所述第一血液成分,并将其离心分离成含血小板的成分和第二血液成分;及三次分离部,其具有腔室,并且将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离心分离成血小板和其他成分,其中,所述腔室收容从所述二次分离部移送的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其中,所述三次分离部具备:被施加离心力的主体部;流入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并且以使所述含血小板的成分流入所述腔室的方式构成、且以使血小板添加溶液流入所述腔室的方式构成;收容部,其收容在所述腔室中离心分离而得到的所述血小板;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并且以使得至少离心分离而得到的所述其他成分从所述腔室流出的方式构成;及回收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且不同于所述流出部的部位,并且以从所述腔室回收所述血小板及所述血小板添加溶液的方式构成。

根据上述方案,血小板的回收装置在三次分离器的收容部收容血小板,从而能够使其他成分从流出部流出,能够从回收部更确实且高效地回收血浆含有率低的洗涤血小板。

这种情况下,所述一次分离部与所述二次分离部可以相互连通,并且所述二次分离部与所述三次分离部可相互连通。

由此,一次分离部~三次分离部依次连通,血液成分将流动自由。因此,能够简单且卫生地构成从全血采集血小板的回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血小板的分离器及血小板的回收装置,能够更确实且高效地得到血浆含有率充分低的洗涤血小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采集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2]为概略地示出图1的采血回路套件(Blood collection circuit set)的回路构成例的框图。

[图3]为示出图1的采血回路套件的一次分离袋、二次分离器及三次分离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图1的三次分离器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V-V线剖面图。

[图6]为基于图1的采血系统的、血小板的采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示出成分采血时的采血回路套件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8]图8A为示出接着图7的采血回路套件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图8B为概略地示出图8A中的三次分离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图9A为示出接着图8A的采血回路套件的动作的第三说明图,图9B为概略地示出图9A中的三次分离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0]图10A为示出接着图9A的采血回路套件的动作的第四说明图,图10B为概略地示出图10A中的三次分离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为概略地示出变形例涉及的采血系统的回路构成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血小板的采集方法、采集系统、回收装置及分离器,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所附附图详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采集系统构成为在体外将供血者(献血者、患者等)的血液离心分离,将其中的作为血液成分的血小板采集的血液单采系统。以下,针对从供血者连续获取全血并进行离心分离,使血液成分的一部分回到供血者的、成分采血用的采集系统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采集系统经施以适当的改变也能够应用在进行全血的采血的系统中。

如图1所示,采集系统10B包括:用于将血液成分贮留及使其流动的采血回路套件12(回收装置)、和对采血回路套件12施加离心力的离心分离装置14(离心力施加部)。

为了防止污染、卫生,采血回路套件12每使用1次即丢弃。采血回路套件12具有:多个袋16、连接于上述袋16的多根管18、和形成在规定的路径中且保持或连接多根管18的集成盒(cassette)20。针对上述采血回路套件12的各构成,在后文描述。

另一方面,离心分离装置14是在成分采血中可反复使用的机器,在医疗设施、采血用车辆等中具有该离心分离装置14。离心分离装置14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形成为较长的箱状的装置主体22、和旋转自由地收容在装置主体22内的转子24。

装置主体22具有下述功能:将采血回路套件12的各袋16收容在内部、或保持在外部,并且控制摄入采血回路套件12的血液的离心分离。该装置主体22具有:显示操作装置26,其实施进行血液的离心分离时的操作、显示;安装部28,其用于安装采血回路套件12的集成盒20;和收容转子24的收容空间30。

装置主体22的安装部28在装置主体22的上部侧呈框架状形成、且构成为在其内侧嵌入并保持集成盒20。另外,安装部28在规定位置具有图2所示的多个泵32及多个夹具34,并且具有未图示的多个传感器。通过在安装部28安装集成盒20,从而在采血回路套件12的管18、集成盒20构成的路径上配置泵32、夹具34及传感器。

装置主体22的收容空间30设置在上述安装部28的下方,并形成为沿装置主体2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在收容空间3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转子24并使其旋转的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

离心分离装置14的转子24构成为能够从装置主体22自由取出,并且能够容易地安装采血回路套件12。该转子2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为长尺寸的轴部36、和设置在轴部36的上端部的导管壳体38。在收容空间30收容转子24的收容状态下,轴部36的下端部连结并固定于旋转驱动源。

导管壳体38形成为具有比轴部36更大的外径的圆环状。在导管壳体38的外周面上,采血回路套件12的第一分离部即一次分离袋16A沿着周向安装。另外,在导管壳体38内,设置有可收容采血回路套件12的二次分离器40(二次分离部)、三次分离器42(三次分离部,分离器)的若干空腔部38a(参见图3)。导管壳体38在装置主体22的控制下与轴部36一体地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2,对采血回路套件12的各袋16及各管18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作为上述多个袋16,采血回路套件12具有一次分离袋16A、ACD液保存袋16B、辅助袋16C、添加溶液保存袋16D、PPP用袋16E、废弃用袋16F及WPC用袋16G。在ACD液保存袋16B中,预先贮留作为血液抗凝剂的ACD液,在添加溶液保存袋16D中,预先贮留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另一方面,一次分离袋16A、辅助袋16C、PPP用袋16E、废弃用袋16F及WPC用袋16G具有能够收容流体的空腔。

一次分离袋16A形成为如图1所示那样的带状的袋。在该一次分离袋16A的内部,设置有被供给供血者的全血的第一腔室44。一次分离袋16A在采血回路套件12的安装时缠绕于导管壳体38的外周面。或者,导管壳体38也可构成为在靠其外周的位置具有未图示的贮器(pocket)、收纳一次分离袋16A。一次分离袋16A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在导管壳体38的安装时利用未图示的连结体(绳等)而被连结。

在一次分离袋16A的一端部侧,连结有导入管19a。导入管19a穿过图1所示的束管46内并被集成盒20保持,进而穿过集成盒20内的规定路径而在外部露出,并连接于供血者的未图示的血液出入部。血液出入部由例如插入并留置于供血者的血管的留置针等构成。如图2所示,在导入管19a的中途位置,设置有从血液出入部抽吸血液的泵32a。另外,在导入管19a上,连接ACD液保存袋16B的供给管19c。在供给管19c的中途位置,设置有从ACD液保存袋16B抽吸ACD液的泵32b,由此,采集系统10向导入管19a供给ACD液从而抑制全血的凝固。

从导入管19a所连接的一端部向第一腔室44流入的全血沿着一次分离袋16A的带状而在导管壳体38的外周在周向上流动从而朝向另一端部。另外,全血通过承受随着转子24(导管壳体38)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从而在其流动中进行离心分离。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次分离袋16A的另一端部侧连结第一管~第三管18a~18c。第一管18a连结于一次分离袋16A的另一端部的下侧,穿过束管46内并连接于设置在集成盒20内的储槽48。第一管18a使经第一腔室44的离心分离而生成的浓缩红血球(剩余成分)流出至储槽48。

第二管18b连结于一次分离袋16A的另一端部的上侧。该第二管18b穿过束管46内及集成盒20内的规定路径,并在分支点α1处分支为连接于PPP用袋16E的第四管18d、和连接于储槽48的第五管18e。在第二管18b的中途位置设置有泵32c,该泵32c使经全血的离心分离而生成的血浆成分(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Poor Plasma)流出或流入。另外,在第四管18d上设置有夹具34b,在第五管18e上设置有夹具34a。

第三管18c连结于一次分离袋16A的另一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第三管18c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导管壳体38内的二次分离器40。第三管18c使经全血的离心分离而生成的血沉棕黄层(buffy coat)(第一血液成分)流出。在血沉棕黄层中,包含白血球成分和多血小板血浆(含血小板的成分)。即,血沉棕黄层含有大量血小板。

二次分离器40具有暂时收容血沉棕黄层的第二腔室50,且通过从导管壳体38赋予离心力,从而将血沉棕黄层进一步离心分离。二次分离器40形成为圆锥状,如图3所示,在导管壳体38的安装状态下,其顶部配置于距离心中心远的那侧,其底面配置于距离心中心近的那侧。在二次分离器40的顶部连接第三管18c,在其底面连接第六管18f(第一流路部)。另外,二次分离器40在锥状的侧面具有多个层差,由此,若将血沉棕黄层离心分离,则比重重的白血球成分(第二血液成分)被各层差捕捉,比重轻的包含血浆及血小板的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也可参见图8B)靠向离心中心。然后,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从第六管18f流出。

第六管18f从二次分离器40穿过束管46内并连接于集成盒20,并在集成盒20内的合流点β1处与第七管18g(第二流路部)合流,连接于第八管18h。在第六管18f的中途位置,设置有夹具34c(第一夹具)。第七管18g连接于添加溶液保存袋16D,且在其中途位置设置有夹具34d(第二夹具)。第八管18h在合流点β1与分支点α2之间延伸,在其中途位置具有泵32d。另外,在分支点α2处分支为连接于储槽48的第九管18i、和连接于三次分离器42的第十管18j。另外,在第九管18i上设置有夹具34e,在第十管18j上设置有夹具34f。

第十管18j与分支点α2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三次分离器42的流入端口77。三次分离器42收容在导管壳体38内,且具有暂时贮留从第六管18f流入的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及从第七管18g流入的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第三腔室52。另外,三次分离器42通过被赋予离心力,从而将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分离成血浆(其他成分)和血小板。针对该三次分离器42的构成,在后文详细描述。在三次分离器42上,连接有穿过束管46而在集成盒20内延伸的两根管(第十一及第十二管18k、18l)。

第十一管18k是从三次分离器42主要使血浆流出的管,第十二管18l是从三次分离器42主要使血小板流出的管。在第十一及第十二管18k、18l上分别设置夹具34g、34h,另外彼此的端部在合流点β2处合流并连接于第十三管18m。第十三管18m在其下游的分支点α3处分为连接于储槽48的第十四管18n、和第十五管18o。在第十四管18n上,设置有夹具34i。进一步地,第十五管18o在分支点α4处分为连接于废弃用袋16F的第十六管18p、和连接于WPC用袋16G的第十七管18q。另外,在第十六及第十七管18p、18q上分别设置有夹具34j、34k。

另外,设置于集成盒20的储槽48暂时贮留向供血者返血的血液成分。在储槽48上,除了第一管、第五管、第九管及第十四管18a、18e、18i、18n以外,还连结有连接于辅助袋16C的第十八管18r、和连接于供血者的血液出入部的导出管19b。需要说明的是,导入管19a、导出管19b、供给管19c作为三重管而连接于集成盒20。在导出管19b的中途位置,设置有用于使向供血者返血的血液成分流动的泵32e。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导入管19a和导出管19b连接于血液出入部的一根留置针、并利用同一针进行采血和返血,但采集系统10也可以构成为使用两根以上的针通过各自的路径来进行采血和返血。

采血回路套件12通过安装于离心分离装置14,从而以以上的方式构成。另外,对于采血回路套件12而言,当驱动离心分离装置14时,通过导管壳体38、泵32及夹具34在适当的定时工作,从而进行供血者的全血的离心分离。

接下来,针对上述三次分离器42的构成,具体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三次分离器42固定配置于空腔部38a(其是靠向导管壳体38的内侧而形成的)。由此,随着导管壳体38的旋转,从而对三次分离器42施加比一次分离袋16A及二次分离器40所承受的离心力弱的离心力。另外,为了使离心分离时导管壳体38的旋转变得稳定,对于离心分离装置14而言,与安装于导管壳体38的一次分离袋16A的两端部隔着离心中心而在相反侧位置上配置三次分离器42。需要说明的是,三次分离器42的配置位置也可以自由设置,例如也可以将三次分离器42置于二次分离器40的配置位置附近。

如图4及图5所示,三次分离器42构成为能够贮留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容器58(主体部)。容器58在从离心中心观察的主视下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另外,容器58具有第一区域54和第二区域56,所述第一区域54从长度方向(箭头A方向)中央部向另一侧延伸且当俯视时在离心方向(箭头B1方向)上厚;所述第二区域56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且当俯视时在离心方向上薄。第一区域54和第二区域56设为短边方向的宽度相等并相互连接。第一区域54的长度方向一侧在主视下形成为具有曲率半径大的圆角的侧边。第二区域56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在主视下形成为具有曲率半径小的圆角的侧边。

第一区域54具有距离心中心侧的顶板部74而朝向离心方向大幅分开的第一底部60,由此,在其内侧构建大容积的第一空间52a。第二区域56具有距顶板部74而朝向离心方向小幅分开的第二底部62,由此在其内侧构建小容积的第二空间52b。即,第一底部60位于比第二底部62更远离离心中心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域54与第二区域56的顶板部74在一个面上连续。第一空间52a和第二空间52b在长度方向上连通从而构成第三腔室52。

另外,容器58由器部66和盖部68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构成,所述器部66具有上述第三腔室52,并在与离心方向相反的方向(反离心方向:箭头B2方向)上具有第三腔室52的开口部64),所述盖部68安装在器部66的开口部64。

器部66具有:上述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60、62、和从各底部60、62向反离心方向突出的侧壁70。侧壁70周向地包围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60、62从而构成第三腔室52。另外,器部66通过第一底部60与第二底部62的相互的深度(高度)不同而在其边界具有层差壁72。

层差壁72在主视下呈现出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第二区域56侧凹陷的形状。第一底部60、层差壁72、及从第一底部60至与层差壁72相同高度为止的侧壁70在其内侧构成随着离心分离而收容(储存)血小板的收容部54a。换言之,收容部54a为在靠向第一空间52a的第一底部60的部分(箭头B1方向侧)所设定的空间。

层差壁72在图5所示的剖视下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60、62而垂直的壁,由此更易于储存血小板。此外,优选的是,层差壁72的高度(第一底部60至第二底部62的反离心方向上的间隔)设定为当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离心分离成血小板和血浆时的分离边界面的高度以上。由此,由于可大幅抑制血小板跨越层差壁72,因此,能够抑制血小板从第三腔室52流出,能够更确实地排出血浆。

另一方面,盖部68具有与器部66的侧壁70的正面形状一致的、平板状的顶板部74,该顶板部74借助粘接等适当的安装手段而将器部66的开口部64封闭。在盖部68的顶板部74,设置有用于安装连接于三次分离器42的管18的多个安装端口76。

多个安装端口76形成为筒状,并且在与顶板部74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箭头B方向)上延伸。在各安装端口76的轴心部,沿着轴向而贯通形成连通路76a。各安装端口76的连通路76a的直径可以设定为相同,也可以根据待流动的流体而彼此不同。各安装端口76由一对流入端口77、流出端口78、和回收端口79构成。

一对流入端口77连接采血回路套件12的第十管18j,从而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流入第三腔室52。即,第十管18j在图2中的分支点α2至到达三次分离器42的中途位置分支为2股,该分支管分别安装于一对流入端口77。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采血回路套件12而言,除了上述那样的、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公共的流入端口77流入的回路以外,还可构成各种各样的回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第六管18f连接于一个流入端口77,将第七管18g连接于另一流入端口77,由此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分别流入。另外,流入端口77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4所示,一对流入端口77形成在靠向第一区域54的长度方向一侧、并且在短边方向上互相分开的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各流入端口77以顶板部74为基点从而向离心方向及反离心方向(箭头B2方向)突出。各流入端口77的向离心方向突出的突出端靠近第三腔室52的第一底部60(收容部54a内)而配置,且具有将连通路76a与第三腔室52连通的流入部77α。这种情况下,流入部77α由一对流入端口77的两个开口77a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流入部77α也可以由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开口77a构成。这些开口77a配置在俯视下第一空间52a(收容部54a)内。另一方面,在各流入端口77的向反离心方向突出的突出端,设置有使第十管18j的流体流入连通路76a的开口77b。

流出端口78连接有采血回路套件12的第十一管18k,主要使血浆106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第三腔室52流出。流出端口78设置于在主视下第二区域56的上侧角部的接近位置。另外,流出端口78从顶板部74向反离心方向突出,而不向离心方向突出。在顶板部74的与流出端口78的形成部位相反的面上,设置有使流体向流出端口78的连通路76a流出的开口78a(流出部)。即,开口78a配置于在俯视下第二区域56内。需要说明的是,流出部不限于一个开口78a,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开口78a(流出端口78)构成。在流出端口78向反离心方向突出的突出端,设置有使连通路76a的流体向第十一管18k流出的开口78b。

回收端口79连接有采血回路套件12的第十二管18l,使洗涤血小板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第三腔室52流出。回收端口79形成在顶板部7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第一区域54)、且上下方向中央部。该回收端口79与流入端口77同样地从顶板部74向离心方向和反离心方向这两方突出。在回收端口79的向离心方向突出的突出端,设置有使第三腔室52的流体流入连通路76a的开口79a(回收部)。即,开口79a配置在比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a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与开口77a同程度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回收部也不限于一个开口79a,也可由两个以上的开口79a(回收端口79)构成。在回收端口79的向反离心方向突出的突出端,设置有使连通路76a的流体向第十二管18l流出的开口79b。

需要说明的是,三次分离器42不限于上述构成,可采取各种应用例、变形例。例如,三次分离器42也可将流出端口78、回收端口79设置两个以上,或者也可将流入端口77、流出端口78或回收端口79设置于器部66。此外,三次分离器42也可以构成为将流入端口77与回收端口79在宽度方向上的设置位置交换,从而向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供给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

另外,例如,三次分离器42也可以是下述构成:不具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底部60和第二底部62,而具有从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a向离心方向而充分分开的、同一面的底部(收容部54a)。即,对于三次分离器42而言,只要能够通过第三腔室52将血小板与血浆离心分离并流出血浆即可,对其形状、端口的开口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第一底部及第二底部60、62也可以不形成为在平面剖视中为平坦状,而形成为凹状、凸状等。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采集系统10基本上按以上方式构成,以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当准备采集系统10时,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将管18适当配置于集成盒20而得到的采血回路套件12安装于离心分离装置14。此时,医务人员将一次分离袋16A缠绕于导管壳体38的外周面,将转子24收容在离心分离装置14的收容空间30。另外,将集成盒20安装于离心分离装置14的安装部28,将其他袋16B~16G悬挂在未图示的支架等。随着集成盒20的安装,在管18的规定位置配置夹具34、泵32及传感器。

在成分采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首先将留置针穿刺于供血者,并且将采血回路套件12的导入管19a、导出管19b的连接器连接于留置针从而构成血液出入部。另外,开始采集系统10的工作。采集系统10基于设置在离心分离装置14内的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对血液成分进行体外处理从而采集血小板。

这种情况下,采集系统10将供血者的全血收容在一次分离袋16A的第一腔室44(步骤S1),使一次分离袋16A旋转从而将全血离心分离(步骤S2)。接下来,将经全血的离心分离而分离到的血沉棕黄层从第一腔室44移送至二次分离器40的第二腔室50(步骤S3),使二次分离器40旋转从而将血沉棕黄层离心分离(步骤S4)。接下来,将经血沉棕黄层的离心分离而分离到的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从第二腔室50移送至三次分离器42的第三腔室52(步骤S5),使三次分离器42旋转从而将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离心分离(步骤S6)。此外,将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导入第三腔室52,对经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的离心分离而分离到的血浆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进行置换(步骤S7)。另外,将残留在第三腔室52内的血小板连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一起进行采集(步骤S8)。以下,针对该血小板的采集方法,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步骤S1中,采集系统10驱动导入管19a的泵32a,从形成于供血者的血液出入部抽吸全血WB,使全血WB流入一次分离袋16A的第一腔室44。全血WB的流动速度优选为例如60~120mL/分钟。此时,驱动泵32b从而从ACD液保存袋16B供给ACD液,抑制全血WB的凝固。全血WB连续地向第一腔室44供给,从连接有导入管19a的带状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动(也参照图1)。

当上述流动时,离心分离装置14实施步骤S2。即,以规定的旋转速度使转子24旋转,从而对一次分离袋16A施加离心力。由此,全血WB在向另一端侧流动之际,根据成分的比重而分离成浓缩红血球、贫血小板血浆及血沉棕黄层BC。

在步骤S3中,离心分离装置14驱动泵32d,从而使血沉棕黄层BC经由第三管18c而向二次分离器40流动。另外,离心分离装置14使浓缩红血球经由第一管18a向储槽48流动。此外,离心分离装置14驱动泵32c,并且通过打开夹具34a并将夹具34b封闭,从而使贫血小板血浆经由第二、第五管18b、18e而向储槽48流动。

二次分离器40随着导管壳体38的旋转而被施加离心力,由此实施步骤S4。即,在第二腔室50内,血沉棕黄层BC被离心分离成白血球和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然后,离心分离装置14打开夹具34c、34e并将夹具34d、34f封闭,由此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暂时向储槽48流动。

然后,离心分离装置14实施步骤S5。即,如图8A所示,离心分离装置14将夹具34e封闭、并将夹具34f打开,由此,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从二次分离器40向三次分离器42流动。此时,通过夹具34d的关闭,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流动受到限制。另外,离心分离装置14将夹具34a封闭并将夹具34b打开,由此将贫血小板血浆贮留在PPP用袋16E。

随着步骤S5的开始,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经由第六、第八及第十管18f、18h、18j流入三次分离器42(参见图8B)。流入端口77的开口77a由于接近第一底部60,因此,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从靠近第一底部60的位置向第一空间52a供给。另外,流入端口77的开口77a在容器58上设置多个,由此,使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均等地流入而不集中于一个部位。

另外,离心分离装置14随着导管壳体38的旋转而被赋予离心力,由此,实施步骤S6。即,在第三腔室52的第一空间52a内,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离心分离成血小板104和血浆106。此时,血小板104与血浆106相比向离心方向(即,第一空间52a的收容部54a)移动。另外,血小板104借助层差壁72而被抑制向第二空间52b侧移动。与此相对,血浆106向反离心方向集中,并随着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的连续流入而容易地从第一空间52a向第二空间52b流动。另外,血浆106流入至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a、向三次分离器42的外部流出。因此,血小板104缓缓地贮留在收容部54a并浓缩。

如图8A所示,离心分离装置14通过将夹具34g、34i打开、将夹具34h封闭,由此将从流出端口78流出的血浆106引导至储槽48。贮留在储槽48的血液成分(浓缩红血球、血浆等)在泵32e的驱动下经由导出管19b而向供血者的血液出入部流动并返血。另外,离心分离装置14维持图8A及图8B所示的状态(即,持续实施步骤S1~S6),直至贫血小板血浆充分贮留在PPP用袋16E。若PPP用袋16E的贮留结束,则将夹具34b封闭,并且将夹具34a打开,使贫血小板血浆向储槽48流动(参见图9A)。

图9A所示,离心分离装置14当在第三腔室52中进行了血小板104的浓缩后,将夹具34c、34e封闭,将夹具34d、34f打开。由此,离心分离装置14将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供给至三次分离器42。

即,离心分离装置14实施步骤S7,且如图9B所示,使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流入端口77流入第三腔室52内。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比血小板104的比重轻,由此,若受到来自导管壳体38的离心力,则向反离心方向移动。而且,血小板添加溶液102被从流入端口77连续供给,由此,一边将第三腔室52的血浆106挤出一边向流出端口78侧流动,并从三次分离器42排出。因此,在第三腔室52内,在血小板104残留的状态下,将血浆106置换成血小板添加溶液102。

回到图9A,随着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向三次分离器42的供给,离心分离装置14将夹具34i封闭,将夹具34j打开。由此,血浆106及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将向废弃用袋16F流动,防止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经由储槽48及血液出入部而向供血者的流入。

离心分离装置14在将图9A及图9B所示的状态持续一定程度后,如图10A所示,驱动泵32c,被捕获至PPP用袋16E的贫血小板血浆的一部分回到一次分离袋16A。然后,通过使贫血小板血浆从一次分离袋16A向储槽48流动,从而上述血液成分经由导出管19b而向供血者返血。

然后,停止转子24的旋转,由此停止对一次分离袋16A、二次分离器40及三次分离器42施加离心力。另外,离心分离装置14为了实施步骤S8,而在泵32d的驱动下使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流速(导入速度)上升,从而快速地将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供给至第三腔室52。例如,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导入速度在步骤S7中为5mL/分钟左右,与此相对在步骤S8中,设为100mL/分钟左右。

由此,如图10B所示,血小板添加溶液102强烈地撞击第三腔室52内的血小板104从而将血小板104的聚集瓦解,使血小板104与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混合后的洗涤血小板108从回收端口79流出。此时,夹具34h打开、夹具34g封闭,由此,防止洗涤血小板108从流出端口78流出。洗涤血小板108通过血浆106被置换为血小板添加溶液102而成为血浆含有率为5%以下。

如图10A所示,洗涤血小板108通过夹具34j封闭、夹具34k打开而贮留在WPC用袋16G中。另外,若目标量的洗涤血小板108贮留在WPC用袋16G中,则将夹具34j封闭,从而结束洗涤血小板108的采集。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血小板的采集方法及采集系统10,移送至第三腔室52的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离心分离成血小板104和血浆106,将血浆106置换为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由此得到洗涤血小板108。由此,可容易地将血浆106从含血小板的成分100除去,从而能够更确实且高效地得到血浆含有率充分低的洗涤血小板108。另外,所生成的洗涤血小板108可期降低输血副作用。

这种情况下,当采集血小板104时,在第三腔室52的离心分离过程中,通过施加不同于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44、50的离心力,从而能够将含血小板的成分100良好地分离为血小板104和血浆106。另外,第一腔室44与第二腔室50相互连通、并且第二腔室50与第三腔室52相互连通,由此,血液成分将变得流动自由、能够简单且卫生地构成从全血WB采集血小板104的回路。此外,通过在第二腔室50中分离白血球,能够抑制白血球混合在向第三腔室52供给的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中,可得到几乎不含白血球的洗涤血小板108。

另外,当离心分离时,采集系统10的第三腔室52一边导入含血小板的成分100、一边使血浆106流出,由此,能够持续进行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的离心分离,从而能够在第三腔室52内将血小板104浓缩。另外,通过选择性地改变在第三腔室52中离心分离的血浆106的流动目的地,从而能够防止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流入供血者,能够将血浆106良好地返血。此外,通过从不同于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的第七管18g流入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而能够平稳地向第三腔室52流入,能够更迅速且稳定地进行向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置换。

另外,在血小板104的采集方法及采集系统10中,当导入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时,通过仅使血小板添加溶液102流入,由此,能够平稳地进行分离后的血浆106与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置换。此时,采集系统10通过将夹具34c、34d的开闭进行切换,能够容易地对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向第三腔室52的供给、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供给进行切换。此外,当采集血小板104时,通过加快血小板添加溶液102的导入速度,能够通过血小板添加溶液102而在第三腔室52内使聚集的血小板104瓦解,从而作为洗涤血小板108来回收。

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血小板104的三次分离器42及采血回路套件12通过具有收容部54a,从而能够在收容离心分离后的血小板104的同时,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浆106靠向反离心方向并从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a流出。由此,三次分离器42能够从回收端口79的开口79a更确实且高效地回收血浆含有率低的洗涤血小板108。此时,三次分离器42由于在第一底部60与第二底部62之间具有层差壁72,因此,血小板104能够稳定地停留在第一底部60,能够使血浆106从第三腔室52良好地流出。

另外,对于三次分离器42而言,通过收容部54a设置于第一区域54,由此离心分离后的血小板104能够聚集在收容部54a。此外,流入端口77的开口77a位于第一区域54内,因此,三次分离器42在流入了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的附近进行离心分离,从而能够使血小板104停留在收容部54a。因此,血小板104几乎不向第二区域56流动,位于第二区域56内的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b使不含血小板104的血浆106良好地流出。

另外,回收端口79的开口79a配置在比流出端口78的开口78a距离心中心更远的位置,由此,三次分离器42能够平稳地回收与血浆106相比比重更重的血小板104(洗涤血小板108)。此时,采集系统10能够将血浆含有率低的洗涤血小板108连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一起直接贮留在WPC用袋16G中。

上述中,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如图11所示的变形例涉及的采集系统10A(采血回路套件12A)那样,也可构成为使浓缩红血球以外的血液成分(包含血浆、血小板、白血球的成分)从一次分离袋16A向二次分离器40流出。这种情况下,在二次分离器40中,将接收到的血液成分离心分离成白血球和含血小板的成分100,在三次分离器42中,将含血小板的成分100离心分离成血小板104和血浆106。另外,在三次分离器42的下游,首先将血浆106(贫血小板血浆)贮留在PPP用袋16E中。然后,向三次分离器42供给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从而在第三腔室52内对血浆106与血小板添加溶液102进行置换,将血浆106变少的洗涤血小板108连同血小板添加溶液102一起贮留在WPC用袋16G中。即使这样构成,也能够良好地采集血浆含有率为5%以下的洗涤血小板10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