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乳酸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12387发布日期:2018-10-09 20:42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粒径均一可控的聚乳酸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改进的双旋聚乳酸微球植入剂的无菌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药物传递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在延长生物大分子药物体内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各种纳微米级颗粒作为dds最重要的一员,其研究及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多肽、蛋白类这些易酶解的药物,与微粒结合后可进一步提高靶向性,进而增加生物利用度、延长作用时间、改善药物给药方式等。因此,纳微米级颗粒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临床治疗意义。一方面,因其为注射剂,临床上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停止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注射后不良反应成为聚乳酸药物美容治疗中亟待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产品大多为左旋聚乳酸产品,人体吸收慢,起效慢,仍是微球制剂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微流控技术和膜乳化技术是两种常用的实现微球粒径的均一可控,提高制备重复性的方法。微流控技术通过控制通道内流体的流速来制备均一乳液,固化后得到均一颗粒。该技术容易调控颗粒内部结构和颗粒形状,但产量低且粒径在微米范围内,不适合放大生产和实际应用。而膜乳化技术的兴起则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更精准的颗粒尺寸范围和更高产量的制备。市售品是赛诺菲(sanofi)公司生产销售的一种左旋聚乳酸微粒填充制剂,起初被批准用于治疗hiv病人的面部脂肪缺失,后被fda批准用于美容产业。该品种已通过临床96周数据证明了聚乳酸填充制剂的安全有效性,但因其为微粒制剂,仍存在圆整度差的缺陷,具体不足如下:1)堵针可能性高:注射本品时需使用26g针头一次性注射器缓慢注射,堵针会导致皮下注射不均匀,进而造成血肿、水肿或注射后鼓包等不良反应。据市售品临床数据显示,最多临床不良反应为血肿(28%);2)起效慢:一方面因其只含有左旋聚乳酸,吸收慢,故从第8周才开始明显起效;另一方面因其为微粒制剂,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暴露端羧基不一,降解程度不一,不能达到长期稳定起效;3)复溶慢:在复溶时,各颗粒水分散性程度不一,同等时间内混悬不均匀,有大量颗粒粘壁,需较长的混悬时间才可保证其完全混悬均匀,而较长的混悬时间将大大提高制剂染菌可能性。专利申请cn105664261a提供了一种新颖注射植入剂的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溶剂挥发法将固化和筛分两步并一步,虽缩短了制备时间,提高了圆整度,但是所得产品粒径分布宽,必须经过筛分才可达到最终需求,其筛分过程降低了收率,提高了成本。专利申请cn102516565b提供了一种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微米球的方法,圆整度高,其利用一种高效分散剂,克服了使用其他表面活性剂时用量太多的弊端和上述专利圆整度和成本高的问题,但该发明并未对聚乳酸中plla与pdla之比进行控制,其结果会导致批间降解程度差异大,影响终产品临床效果。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聚乳酸制剂存在的缺陷,有必要设计开发一种能够克服上述不良反应的粒径均一的无菌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及其制剂,适用于注射植入剂面部填充,无需载药,且特定粒径分布均匀,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皮肤填充的双旋聚乳酸组合物,无需载药,适用于注射植入剂式面部填充。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皮肤填充的无菌双旋聚乳酸制剂,无需载药,球状,适用于注射植入剂式面部填充。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了一种粒径均一的双旋聚乳酸组合物,由聚乳酸、表面活性剂、助悬剂、赋形剂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聚乳酸20~50份,表面活性剂0.5~1份,助悬剂10~30份,赋形剂20~50份。本发明中所述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相对分子量为10~15w,其官能团为醛基,其特性粘度为1.3~1.7dl/g。本发明中所述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含左旋聚乳酸与右旋聚乳酸之比为l:d=4:1~1:4。本发明中所述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醇或吐温80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中所述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赋形剂为乳糖、蔗糖和甘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中所述双旋聚乳酸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悬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双旋聚乳酸制剂,是平均粒径为35~60微米的微球状体,且表面平滑圆整,含有上述的双旋聚乳酸组合物。所述双旋聚乳酸制剂最好为冻干粉针制剂。所述双旋聚乳酸制剂,使用前,用注射用水复溶,复溶时间为30~50s。本发明所述双旋聚乳酸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20~50份聚乳酸溶于有机溶剂作为油相o,含有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作为水相w,水相w的粘度范围为15.3~20.7mpa·s(水),将这两相以一定比例混合,用一定转速均质体系形成o/w乳液;2)将步骤1)所得o/w乳液倒入快速膜乳化装置的储存罐中,调节氮气压力5~40kpa,将乳液压过微孔膜,重复过膜3次。室温下磁力搅拌使微球固化,有机溶剂挥发,再将微球离心、洗涤;3)将步骤2)所得的微球悬浮于含有20~50份冻干赋形剂和10~30份助悬剂的水溶液中,所述水溶液的粘度范围为270~320mpa·s(水),经过冷冻干燥,得到聚乳酸微球制剂。本发明中,所述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水相及油相中均含有有机溶剂,其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或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中,所述的制备方法,步骤2)中快速膜乳化技术所用微孔膜长10cm,外径1cm,膜孔径为30~60微米。本发明优势如下:1)粒径分布窄:传统的均质或搅拌等方法制备的颗粒粒径分布宽、尺寸较大且难以控制,极大限制了实际生产和临床应用,且较宽的粒径分布会影响细胞吞噬效率并降低颗粒靶向性。若在制备后期进行筛分,会加大工作量并提高生产成本。小粒径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容易导致突释、释放快等现象,而更大粒径的颗粒虽然缓释周期长,但注射时需使用较粗的针头,会增加患者疼痛。本发明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能够制备均一尺寸的微米级聚乳酸微粒,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2)圆整度高:本发明为微球制剂,圆整度极高,可大大弥补上述产品的不足。该发明很好的解决了因圆整度引起的堵针及注射后鼓包等不良反应。且本品注射时使用28g针头,又大大降低了注射的不适感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疗效好:现有聚乳酸制剂产品多为左旋聚乳酸产品,起效慢。本发明为双旋聚乳酸产品,其中右旋聚乳酸吸收快,可较快刺激皮下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起到真实填充作用,达到快速起效,但因其降解速度快,需配合降解时间较长的左旋聚乳酸一起才可达到快速起效且药效久的特点。本发明通过控制左旋聚乳酸与右旋聚乳酸之间的比例可以很好得兼容起效快且持续久两大特性。4)染菌风险低:本发明为微球制剂,表面光滑致密,水分散性好,复溶时只需30~50s即可混悬均匀,大大降低了因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染菌风险。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不限制于实施例中,凡依照本发明公开内容所做的本领域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市售品扫描电镜图;图2为市售品与实施例4所制样品粒径分布对比图;图3为实施例制备的聚乳酸微球的对比电镜图,实施例中过膜压力分布为(a)5kpa,(b)20kpa,(c)40kpa制备的pla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和(d)粒径分布图。实施例与对照例制备方法1)依据表1将聚乳酸溶于有机溶剂作为油相o,含有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作为水相w,水相w的粘度范围为15.3~20.7mpa·s(水),将这两相以一定比例混合,用一定转速均质体系形成o/w乳液;2)将步骤1)所得o/w乳液倒入快速膜乳化装置的储存罐中,调节氮气压力,将乳液压过微孔膜,重复过膜3次。室温下磁力搅拌使微球固化,有机溶剂挥发,再将微球离心、洗涤;3)将步骤2)所得的微球悬浮于含有冻干赋形剂和助悬剂的水溶液中,所述水溶液的粘度范围为270~320mpa·s(水),经过冷冻干燥,得到聚乳酸微球制剂。处方表1各实施例处方工艺对比表以下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积极效果:1、产率测试以聚乳酸原料m0为基准,按上述实施例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制备微球制剂,测得制剂内的聚乳酸重量m,按下列公式计算产率w:w=m÷m0x100%。结果见表22、通针性能测试原理:相同时间内通过同一针头混悬液的量越多,通针性能越好。方法:取上述实施例及对照例,加入相同量注射用水以相同时间和相同方法复溶成混悬液,用同一注射器及同一针头,用同等的恒定压力在相同时间内推注射器后,记录出液体积。计算实施例体积与对照例体积的比值,用此比值来衡量其通针性能,比值越大,其通针性能越好。测试结果见表23、粒径范围测试方法:将上述实施例与对照例加入注射用水制备成混悬液,采用马尔文ms3000激光粒度测定仪在同一测试条件下,同一遮光度范围内进行测定。从测试结果中计算出在35~60微米间的比率,用此比率反映其特定粒径收率,比率越高,收率越高。span值越小,表明粒径分布越窄,尺寸越均一。span=(d90-d10)/d50测试结果见表2表2实施例与对照例的结果对比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市售品产率(%)81.3080.9078.9075.50-通针性能1.721.681.711.751.00span值1.651.150.980.701.06结论:根据表2所示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产率:由表2可知,各组分比例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时,产率均可达到75%以上,若改变工艺参数均会对成球性等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产率;2)通针性能:由表2实施例1~4与市售品对比可知,实施例的通针性远远优于微粒制剂(市售品),进一步证明微球制剂的优势,微球表面光滑致密,在流动性和水分散性方面,都比颗粒制剂有很大的优势,但因其粒径大小不一,通过同一针头的时间也有差别,粒径越小,通针性能越好;3)粒径分布:a)随着过膜压力的不断降低,粒径越均一,分布越窄且粒径越大。压力过小,有的乳液会直接通过膜孔而不经过破碎,尺寸较大;压力过大,乳液会直接破碎成更多大小不一的乳液,尺寸偏小。随着过膜压力的增大,微球粒径减小,单粒径分布span值却相应增大,因为压力越大,过膜时乳液破碎越剧烈,容易产生更多的小粒径微球,导致粒径分布变宽。b)膜孔径越大,乳液尺寸和粒径分布受过膜压力的影响越大。4、体外降解测试方法本测试依据编号为yy/t0474-2004的行业标准进行测试。1)缓冲液的配制:所用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用无菌二次蒸馏水配置的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用于制备该缓冲液的盐应是分析纯的且干燥至恒量a)1/15mol/l磷酸二氢钾:每升水中溶解9.078g磷酸二氢钾;b)1/15mol/l磷酸氢二钠:每升水中溶解11.876g二水磷酸氢二钠该缓冲液由18.2%溶液a)和81.8%溶液b)(体积分数)混合而成。应每周测量不同容器中的ph值,需要时用0.1mol/l的naoh溶液进行ph调节,使该缓冲液的ph值保持为7.4±0.2;2)样品制备:取上述实施例4和市售品各6支(500mg/支)分别置于烧杯中,倒入注射用水复溶后超声5min使其充分溶解,离心过滤,再对滤物进行真空干燥,称取初始重量m0,分别置于密封玻璃锥形瓶中,用10ml缓冲液完全覆盖样品,其中缓冲液的体积(ml)与试验样品质量(g)之比大于30:1,实际时间降解(各3支)用恒温水浴维持样品在(37±1)℃的生理温度,加速降解(各3支)用恒温水浴维持样品在(70±1)℃的生理温度。3)分离微球和溶液:真空抽滤使聚乳酸微球与降解溶液分离,并用分析水洗涤三次,收集滤渣备特性粘度、质量损失及粒径检测使用,收集滤液备乳酸含量检测使用。4)降解产物测量:使用离子色谱仪检测步骤3)滤液中乳酸阴离子的含量(测三瓶滤液),色谱柱为美国戴安公司ag22柱,淋洗液为nahco3溶液(6.0mmol/l),流速为1ml/min,进样体积为10μl,柱温30℃,池温35℃,电导检测器检测,测量初始乳酸阴离子含量a0,然后在固定时间测量乳酸阴离子含量a,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降解百分比w:w=(a/a0-1)x100%5)特性粘度测定:将步骤3)中分离得到的滤渣置于40℃真空干燥至恒重,后溶于氯仿,配制成浓度为0.1%的供试品,按gb/t1632(iso1628-1)用微量乌氏粘度计测定其特性粘度(测三瓶滤渣)。测试结果见表3~6。表3体外实际时间降解百分比数据对比表表4体外加速降解百分比数据对比表表5实际时间降解前后理化性质对比表表6加速降解前后理化性质对比表因聚乳酸的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聚物先分解为单链,再分解为乳酸单体,故本发明用乳酸阴离子的数量来一定程度反映出聚乳酸的降解速率。由表3~4可看出,无论是加速降解还是实际时间降解,市售品颗粒后期降解速率明显快于本发明微球,因本发明添加了右旋聚乳酸,降解较快,所以前期降解均会快于市售品,但后期又逐渐减慢,可达到快速起效又可维持长久药效的效果;由表5~6可看出,随时聚乳酸的不断降解,干燥质量降低,分子量降低,随之特性粘度和粒径降低。因聚乳酸的降解主要可分为高聚物的吸水、酯键的水解断裂、可溶性低聚物的扩散溶解三个过程,在吸水过程中,由于水的扩散比酯键的水解要快的多,因此,酯键的水解在开始阶段是均匀的,随着降解的继续,端羧基的自催化作用愈发明显,会进一步加大降解速率。此数据虽为体外测量,但可侧面反映其材料效果,进而证明实心致密微球相比颗粒在药效时间长上面的优越性。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