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5019发布日期:2019-08-21 00:0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万向复位器,具体是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变椎体或畸形椎体整个切除后进行复位固定的手术已在临床实施。实施此类手术过程中,在需整个切除的病变椎体或畸形椎体的上、下两段椎体之间,进行可靠的临时固定和准确的手术复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实施此类手术时,在需整个切除的病变椎体或畸形椎体的上、下两段椎体之间,用现有的脊柱内固定器进行临时固定,安装复杂,而且内固定器会妨碍手术的操作;手术复位是用现有的持棒钳等工具、完全靠人力来实现,体力强度大,而且不够稳定、可靠和准确。

在中国发明专利文献,专利号为201110297617.0中公开了一种椎体万向复位装置,该复位器包括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所述的第一复位棒与第二复位棒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一复位棒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一万向节,所述的第二复位棒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二万向节;所述的连接装置的一端焊接或插接固定在第一万向节中,所述的连接装置的另一端通过紧固装置可调节的连接在第二万向节中;所述的第一复位棒和第二复位棒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骨科内固定器的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二夹紧装置。所述的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器,所述的连接装置为连杆或者调节螺纹杆,所述的连杆或者调节螺纹杆设置有两根或两根以上,连杆或者调节螺纹杆的根数依据第一复位棒和第二复位棒的长度而定;数根连杆或者调节螺纹杆平行或不平行的设置在第一复位棒和第二复位棒之间。使用时。畸形或病变椎体切除后,手术助手护住两根复位棒的手柄,术者调节两根调节螺纹杆上的两个调节螺母,即可调整椎体后凸或前凸的角度,以及椎体间的撑开或压缩。

采用此公开的技术进行“调整椎体后凸或前凸的角度,以及椎体间的撑开或压缩”过程中会存在以下不足:1、需要频繁的分别调整内螺母与外螺母,以调节调节螺纹杆的长度,使调节时间过长,耽误手术时间,而且不能很好地掌控调节螺纹杆伸长、缩短的长度,只能通过经验进行估算调节。2、调整椎体侧弯的角度时需要手术助手握住两根复位棒的手柄,旋转两根复位棒,此过程中手术助手不能明确的得到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的旋转、倾斜角度,使其很难精确的控制椎体侧弯的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它将连接装置设置为齿轮齿条传动的连接装置,能够更加方便、精确的调整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之间连接装置的长度,不必再通过通过经验进行估算调节,大大节省了调解过程中所花费的手术时间;而且手术助手为了调整椎体侧弯的角度而旋转两根复位棒时,能够很精确的调节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的旋转、倾斜角度,从而很难精确的控制椎体侧弯的角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调节过程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棒与第二复位棒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的第一复位棒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一万向节,所述的第二复位棒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二万向节,所述第一复位棒和第二复位棒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骨科内固定器的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二夹紧装置,所述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上方设置有手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顶部齿条、底部齿条和调节盒,所述顶部齿条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顶部齿条的一端焊接或插接固定在第一万向节中,所述底部齿条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远离底部齿条的一端焊接或插接固定在第二万向节中,所述顶部齿条、底部齿条上均设有T型滑轨,所述T型滑轨顶面两侧设有限位插孔,相邻所述限位插孔之间等距设置,所述顶部齿条上的T型滑轨、底部齿条上的T型滑轨分别与调节盒内腔的顶部、底部滑动连接,所述调节盒内部设有与顶部齿条、底部齿条相啮合的调节齿轮,所述调节盒外侧设有转动摇杆,所述转动摇杆通过连接轴与调节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顶部齿条上的T型滑轨、底部齿条上的T型滑轨通过限位插销限位,所述限位插销与顶部齿条上的限位插孔、底部齿条上的限位插孔插接。

所述第一万向节、第二万向节的转动中心位置设有角度测量仪,所述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上均设有与角度测量仪相适应的指示线。

相邻所述限位插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cm或1.5cm或2cm。

所述的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二夹紧装置与骨科内固定的接骨棒、接骨板或接骨螺钉连接。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装置将连接装置设置为齿轮齿条传动的连接装置,通过转动转动摇杆而使调节齿轮转动,调节齿轮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分别控制第一复位棒与第二复位棒之间距离的减小和增大;由于相邻限位插孔之间等距设置,通过观测限位插孔相对应调节盒两侧边缘向左、向右的移动个数,再经过计算能够得知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之间距离的调整长度;调节完成后,通过限位插销与顶部齿条上的限位插孔、底部齿条上的限位插孔的插接来对顶部齿条、底部齿条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即可。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更加方便、精确的调整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之间连接装置的长度,不必再通过通过经验进行估算调节,大大节省了调解过程中所花费的手术时间;而且手术助手为了调整椎体侧弯的角度而旋转两根复位棒时,通过观测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上指示线在角度测量仪的初始角度,再加上需要转动的角度,就能够很精确的调节第一复位棒、第二复位棒的旋转、倾斜角度,从而很精确的控制椎体侧弯的角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调节过程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附图1中I部放大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沿附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T型滑轨顶面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调节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第一复位棒;2、第二复位棒;3、第一万向节;4、第二万向节;5、第一夹紧装置;6、第二夹紧装置;7、手柄;8、顶部齿条;9、底部齿条;10、调节盒;11、第一连接块;12、第二连接块;13、T型滑轨;14、限位插孔;15、调节齿轮;16、转动摇杆;17、连接轴;18、限位插销;19、角度测量仪;20、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主体结构包括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棒1与第二复位棒2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的第一复位棒1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一万向节3,所述的第二复位棒2上焊接或套接固定有第二万向节4,所述第一复位棒1和第二复位棒2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骨科内固定器的第一夹紧装置5和第二夹紧装置6,所述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方设置有手柄7,所述连接装置包括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和调节盒10,所述顶部齿条8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11,所述第一连接块11远离顶部齿条8的一端焊接或插接固定在第一万向节3中,所述底部齿条9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二连接块12远离底部齿条9的一端焊接或插接固定在第二万向节4中,所述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上均设有T型滑轨13,所述T型滑轨13顶面两侧设有限位插孔14,相邻所述限位插孔14之间等距设置,所述顶部齿条8上的T型滑轨13、底部齿条9上的T型滑轨13分别与调节盒10内腔的顶部、底部滑动连接,所述调节盒10内部设有与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相啮合的调节齿轮15,所述调节盒10外侧设有转动摇杆16,所述转动摇杆16通过连接轴17与调节齿轮15传动连接,所述顶部齿条8上的T型滑轨13、底部齿条9上的T型滑轨13通过限位插销18限位,所述限位插销18与顶部齿条8上的限位插孔14、底部齿条9上的限位插孔14插接。本装置将连接装置设置为齿轮齿条传动的连接装置,通过转动转动摇杆16而使调节齿轮15转动,调节齿轮15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分别控制第一复位棒1与第二复位棒2之间距离的减小和增大;由于相邻限位插孔14之间等距设置,通过观测限位插孔14相对应调节盒10两侧边缘向左、向右的移动个数,再经过计算能够得知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之间距离的调整长度;调节完成后,通过限位插销18与顶部齿条8上的限位插孔14、底部齿条9上的限位插孔14的插接来对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即可。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更加方便、精确的调整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之间连接装置的长度,不必再通过通过经验进行估算调节,大大节省了调解过程中所花费的手术时间

所述第一万向节3、第二万向节4的转动中心位置设有角度测量仪19,所述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均设有与角度测量仪19相适应的指示线20。手术助手为了调整椎体侧弯的角度而旋转两根复位棒时,通过观测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指示线20在角度测量仪19的初始角度,再加上需要转动的角度,就能够很精确的调节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的旋转、倾斜角度,从而很精确的控制椎体侧弯的角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调节过程更加精确。

相邻所述限位插孔14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cm或1.5cm或2cm。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相邻限位插孔14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大小。

所述的第一夹紧装置5和第二夹紧装置6与骨科内固定的接骨棒、接骨板或接骨螺钉连接。

在畸形或病变椎体的上、下段椎体上装好椎弓根钉,在一侧的上段椎弓根钉和下段椎弓根钉之间分别用两根短棒固定连接,将本发明的两根复位棒上的夹紧装置分别固定在上、下段两根短棒上。通过转动转动摇杆16而使调节齿轮15转动,调节齿轮15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分别控制第一复位棒1与第二复位棒2之间距离的减小和增大,调节完成后,通过限位插销18与顶部齿条8上的限位插孔14、底部齿条9上的限位插孔14的插接来对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手术助手站在一侧,双手分别握住左、右两根复位棒的手柄7,两手不动,即固定住了上、下两段的脊柱。术者在另一侧,即可进行畸形或病变椎体的切除术。

畸形或病变椎体切除后,手术助手护住两根复位棒的手柄7,术者通过调节两个齿轮齿条传动的连接装置,即可调整椎体后凸或前凸的角度,以及椎体间的撑开或压缩;手术助手握住两根复位棒的手柄7,转动两根复位棒,即可调整椎体侧弯的角度;通过观测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指示线20在角度测量仪19的初始角度,再加上需要转动的角度,就能够很精确的调节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的旋转、倾斜角度,从而很精确的控制椎体侧弯的角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调节过程更加精确。扳扭两根复位棒,即可调整椎体的冠状角度;上下、前后移动两根复位棒,即可上下提拉或左右位移椎体。

综上所述,本装置可省力、安全、准确地调整上、下段椎体之间的任何角度、位移和间距,达到满意的复位状态;然后手术助手的双手分别握住左、右两根复位棒的手柄7不动,即又固定住了已复位好的上、下两段的脊柱;术者即可实施脊柱内固定术。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装置,主体结构包括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棒1与第二复位棒2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的第一复位棒1上套接固定有第一万向节3,所述的第二复位棒2上套接固定有第二万向节4,所述第一复位棒1和第二复位棒2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骨科内固定器的第一夹紧装置5和第二夹紧装置6,所述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方设置有手柄7,所述连接装置包括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和调节盒10,所述顶部齿条8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11,所述第一连接块11远离顶部齿条8的一端插接固定在第一万向节3中,所述底部齿条9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二连接块12远离底部齿条9的一端插接固定在第二万向节4中,所述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上均设有T型滑轨13,所述T型滑轨13顶面两侧设有限位插孔14,相邻所述限位插孔14之间等距设置,相邻所述限位插孔14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cm。所述顶部齿条8上的T型滑轨13、底部齿条9上的T型滑轨13分别与调节盒10内腔的顶部、底部滑动连接,所述调节盒10内部设有与顶部齿条8、底部齿条9相啮合的调节齿轮15,所述调节盒10外侧设有转动摇杆16,所述转动摇杆16通过连接轴17与调节齿轮15传动连接,所述顶部齿条8上的T型滑轨13、底部齿条9上的T型滑轨13通过限位插销18限位,所述限位插销18与顶部齿条8上的限位插孔14、底部齿条9上的限位插孔14插接。所述第一万向节3、第二万向节4的转动中心位置设有角度测量仪19,所述第一复位棒1、第二复位棒2上均设有与角度测量仪19相适应的指示线20。所述的第一夹紧装置5和第二夹紧装置6与骨科内固定的接骨棒、接骨板或接骨螺钉连接。

实施例2:

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2中所述的第一复位棒1上焊接固定有第一万向节3,所述的第二复位棒2上焊接固定有第二万向节4,所述第一连接块11远离顶部齿条8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一万向节3中,所述第二连接块12远离底部齿条9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二万向节4中,相邻所述限位插孔14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c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