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联蛋白拮抗剂的间-氮杂环氨基苯甲酸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839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为整联蛋白拮抗剂的间-氮杂环氨基苯甲酸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αvβ3整联蛋白拮抗剂的、用于药物组合物中的及通过抑制或拮抗αvβ3整联蛋白用于治疗αvβ3介导的病症的方法中的药物制剂(化合物)。
背景技术
整联蛋白是介导细胞粘着的一组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并因此是多种生物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粘着作用的有用的介体。整联蛋白是由非共价键连接的α和β多肽亚单位组成的杂二聚物。目前,已鉴定了11个不同的α亚单位和6个不同的β亚单位。不同的α亚单位可以与不同的β亚单位结合形成不同的整联蛋白。
鉴定为αvβ3整联蛋白(也称为玻联蛋白受体)已被确认是在多种病症或疾病中起一定作用的整联蛋白,这些疾病包括肿瘤转移、实体瘤生长(瘤形成)、骨质疏松、佩吉特氏病、噁性肿瘤的体液血钙过多、血管生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视网膜病(包括黄斑变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牙周病、牛皮癣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例如再狭窄)。此外,现已发现这些制剂可以用作抗病毒剂、抗真菌剂和抗微生物剂。因此,选择性抑制或拮抗αvβ3的化合物会对治疗这些病症有利。
现已表明αvβ3整联蛋白及其它含αv的整联蛋白与一些含Arg-Gly-Asp(RGD)的基质大分子结合。含RGD序列的化合物模拟细胞外基质配体以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但是,还已知RGD肽总的来说对RGD依赖整联蛋白是非选择性的。例如,大多数结合αvβ3的RGD肽也结合αvβ5、αvβl和αIIbβ3。已知对血小板αIIbβ3(也称为纤维蛋白原受体)的拮抗作用阻断人血小板凝集。当治疗与整联蛋白αvβ3有关的病症或疾病时,为了避免出血副作用,开发选择性拮抗αvβ3而不拮抗αIIbβ3的化合物将是有利的。
通过以下3个步骤发生肿瘤细胞的侵染1)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2)将该基质进行蛋白质水解;及3)这些细胞移动通过被溶解的屏障。此过程可以反复发生并导致由远处原发肿瘤位点的转移。
Seftor等(Proc.Natl.Acad.Sci.USA,Vol.89(1992)1557-1561)指出αvβ3整联蛋白在黑素瘤细胞侵染中具有生物功能。Montgomery等(Proc.Natl.Acad.Sci.USA,Vol.91(1994)8856-60)指出在人黑素瘤细胞上表达的整联蛋白αvβ3提高了存活信号,对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有保护作用。通过αvβ3整联蛋白细胞粘着受体介入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路径来阻止肿瘤转移将是有利的。
Brooks等(Cell,Vol.79(1994)1157-1164)指出αvβ3的拮抗剂为肿瘤肿瘤形成提供了治疗手段(抑制实体瘤生长),这是由于αvβ3拮抗剂的系统给药引起了多种组织学不同的人肿瘤的急剧退化。
粘着受体整联蛋白αvβ3被鉴定为小鸡和人血管生成的标记物,于是该受体在血管生成或新血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血管生成的特征为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侵染、迁移和增殖。αvβ3的拮抗剂通过选择性提高新脉管系统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抑制此过程。新血管生长或血管生成还是一些病症的原因,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和黄斑变性视网膜病(Adonis等,Amer.J.Ophthal.Vol.118,(1994)445-450)和类风湿性关节炎(Peacock等,J.Exp.Med.,Vol.175,(1992),1135-1138)。因此,αvβ3拮抗剂将是治疗这些与新血管生成有关病症的有利的治疗目标(Brooks等,Science,Vol.264,(1994),569-571)。
已报道细胞表面受体αvβ3是连接骨的破骨细胞上的主要整联蛋白。破骨细胞引起骨吸收,且当此骨吸收活性超过骨形成活性时,其导致骨质疏松(骨损失),这会造成骨折次数、残疾和死亡率的增高。已表明αvβ3拮抗剂是体外[Sato等,J.Cell.Biol.,Vol.111(1990)1713-1723]和体内[Fisher等,Endocrinology,Vol.132(1993)1411-1413]骨破碎活性的强抑制剂。对αvβ3的拮抗作用导致骨吸收的降低,因此保持骨形成和骨吸收浓度饱和活性的正常平衡。因此,提供破骨细胞αvβ3的拮抗剂是有利的,该拮抗剂能有效地抑制骨吸收,因此可用于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
在平滑肌细胞迁移中αvβ3整联蛋白的作用也使其成为预防或抑制新内膜增生的治疗目标,此增生在血管手术后导致再狭窄(Choi等,J.Vasc.Surg.Vol.19(1)(1994)125-34)。通过药剂预防或抑制新内膜增生来防止或抑制再狭窄将是有利的。
White(Current Biology,Vol.3(9)(1993)595-599)报告了腺病毒用αvβ3进入宿主细胞。该病毒颗粒的胞吞似乎需要该整联蛋白,该病毒染色体组透过进入宿主细胞细胞质中可能也需要该整联蛋白。因此,抑制αvβ3的化合物将会用作抗病毒剂。
发明概述本发明涉及如下通式的化合物及其药用盐 其中X和Y是相同或不同的卤素基团。
上述化合物可以存在多种异构体形式,且本发明包括所有的这些异构体形式。还包括互变异构体以及这些异构体和互变异构体的药用盐。
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如下化合物或其药用盐 其中R是H或烷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含上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这些化合物和组合物用于选择性抑制或拮抗整联蛋白,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涉及选择性抑制或拮抗αvβ3整联蛋白的方法。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治疗或抑制需要治疗的哺乳动物的与如下疾病有关的病症骨质疏松、噁性肿瘤的体液血钙过多、佩吉特氏病、肿瘤转移、实体瘤生长(肿瘤形成)、血管生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视网膜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和黄斑变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牙周病、牛皮癣和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再狭窄。此外,这些药物制剂可以用作抗病毒剂和抗微生物剂。
发明详述本发明涉及上述式I-XVI表示的一类化合物。
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下式的化合物 本发明还涉及含治疗有效量的上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还涉及选择性抑制或拮抗αvβ3整联蛋白的方法,更具体地讲,涉及抑制骨吸收、牙周疾病、骨质疏松、噁性肿瘤的体液血钙过多、佩吉特氏病、肿瘤转移、实体瘤生长(肿瘤形成)、血管生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视网膜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和黄斑变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再狭窄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治疗有效量的能达到这种抑制的上述化合物和药用载体。
下面给出了本文中使用的多种术语的定义在本文中,术语“烷基”或“低级烷基”指含约1至约10个碳原子的,更优选1至约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烃基。这些烷基的实例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新戊基、己基、异己基等。
在本文中,术语“卤素”或“卤原子”指溴、氯或碘。
在本文中,术语“卤代烷基”指在一个或多个碳原子上取代有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卤素基团的上述烷基。卤代烷基的实例包括三氟甲基、二氯乙基、氟丙基等。
术语“组合物”在本文中指通过将一种以上物质或组份混和而成的产品。
术语“药用载体”在本文中指药学上可接受的物质、组合物或载体,如液体或固体填充剂、稀释剂、赋形剂、溶剂或包囊物质,它们携带或转运某种化学试剂。
术语“治疗有效量”指引起研究者或医生所针对的组织、系统或动物的生物或医药反应的药物或药剂的量。
以下为缩略语及可在本文中交互使用的相应含义1H-NMR= 质子核磁共振AcOH= 乙酸Ar= 氩气CH3CN=乙腈
CHN分析=碳/氢/氮元素分析CHNCl分析= 碳/氢/氮/氯元素分析CHNS分析= 碳/氢/氮/硫元素分析DI水=去离子水DMA=N,N-二甲基乙酰胺DMAP= 4-(N,N-二甲基氨基)吡啶DMF=N,N-二甲基甲酰胺EDCl= 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tOAc= 乙酸乙酯EtOH= 乙醇FAB MS= 快原子轰击质谱g= 克HOBT= 1-羟基苯并三唑水合物HPLC= 高效液体色谱IBCF= 氯甲酸异丁基酯KSCN= 硫氰酸钾L= 升LiOH= 氢氧化锂MEM=甲氧基乙氧基甲基MEMCl= 甲氧基乙氧基甲基氯化物MeOH= 甲醇mg= 毫克MgSO4= 硫酸镁ml= 毫升mL= 毫升MS= 质谱MTBE= 甲基叔丁基醚N2=氮气NaHCO3=碳酸氢钠NaOH= 氢氧化钠Na2SO4= 硫酸钠
MMM= N-甲基吗啉NMP= N-甲基吡咯烷酮NMR= 核磁共振P2O5= 五氧化磷PTSA= 对甲苯磺酸RPHPLC=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T= 室温TFA= 三氟乙酸THF= 四氢呋喃TMS= 三甲基甲硅烷基Δ= 加热反应混和物上述化合物可以存在多种异构形式,本发明包括所有这些异构形式。还包括互变异构形式及这些异构体和互变异构体的药用盐。
在本文的结构式和通式中,穿过环键画出的键可以是存在于环上的任何原子。
术语“药用盐”指上述化合物与其阴离子一般适于人使用的酸接触制备的盐。药用盐的实例包括盐酸盐、氢溴酸盐、氢碘酸盐、硫酸盐、磷酸盐、乙酸盐、丙酸盐、乳酸盐、马来酸盐、苹果酸盐、琥珀酸盐、酒石酸盐等。所有的这些药用盐可以通过常规方法制备(其它药用盐的实例见Berge等,J.Pharm.Sci.,66(1),1-19(1977)。
为了选择性抑制或拮抗αvβ3整联蛋白,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以单位剂型的形式口服、非肠道或通过吸入喷雾或者局部给药,该单位剂型中含有常规药用载体、辅剂和赋形剂。术语非肠道在本文中包括,例如,皮下、静脉内、肌肉内、胸骨内、输液技术或腹膜内给药。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任何适宜的途径,以适于这些途径的药物组合物的形式并以治疗要求的有效剂量给药。本领域技术人员用类似于医药领域的预临床和临床试验能容易地确定预防或阻断病症的噁化或治疗该病症需要的化合物的有效量。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通过选择性抑制或拮抗αvβ3细胞表面受体治疗其所介导的病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治疗有效量的、选自上述类型化合物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与一种或多种无毒、药用载体和/或稀释剂和/或辅剂(在本文中统称为“载体”物质)及需要的其它活性组份结合给药。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提供了抑制αvβ3细胞表面受体的方法。本发明最优选的方案提供了抑制骨吸收、治疗骨质疏松、抑制噁性肿瘤体液血钙过多、治疗佩吉特氏病、抑制肿瘤转移、抑制肿瘤形成(实体瘤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和黄斑变性、抑制关节炎、牛皮癣和牙周病,及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包括再狭窄的方法。
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标准实验室实验技术和方法,并与已应用的化合物比较,上述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上述病症的患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意识到选择本发明最适当的化合物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力所能及的,且这种选择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对标准检测结果的评价和动物模型。
对这些病症之一的患者进行治疗,包括给此患者使用一定量的上述化合物,该用量在控制病症或延长该患者的存活时间方面是有效的,这方面超过了不进行此治疗的预期结果。在本文中,使用“抑制”病症指减缓、干扰、阻止或停止此病症,而不一定指根除该病症。据信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除其本身具有的显著有利作用外,也指示了该病症被有利地控制到了某种程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用于多种生物、预防或治疗领域。可以认为这些化合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其中αvβ3整联蛋白起一定作用的任何疾病或病症。
这些化合物和/或含这些化合物的组合物的给药方案基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类型、年龄、体重、性别和医疗情况;该病症的严重性;给药途径;及所用特定化合物的活性。因此,剂量方案可以作很大变化。剂量水平为约0.01mg至约1000mg每千克体重每天对治疗上述病症是有利的,并更优选约0.01mg至约100mg每千克体重每天。
通过注射给药的活性组份被配制为组合物,其中,例如,可以用盐水、葡萄糖或水作为适宜的载体。适宜的每日剂量一般为约0.01至10mg/kg体重每天,根据上述因素,注射以多次剂量的形式进行。
为了给需要此治疗的哺乳动物用药,治疗有效量的这些化合物通常与一种或多种适于该给药途径的辅剂结合。这些化合物可以与如下物质混和乳糖、蔗糖、淀粉、烷酸的纤维素酯、纤维素烷基醚、滑石、硬脂酸、硬脂酸镁、氧化镁、磷酸和硫酸的钠和钙盐、明胶、阿拉伯胶、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或聚乙烯醇,并制成片剂或胶囊以便于给药。或者,这些化合物可以溶解于水、聚乙二醇、丙二醇、乙醇、玉米油、棉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苄醇、氯化钠和/或多种缓冲剂中。其它辅剂和给药方式是药学领域熟知的。
用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进行常规药学处理如灭菌和/或可以含有常规药物辅剂如防腐剂、稳定剂、湿润剂、乳化剂、缓冲剂等。
制备本发明化合物的总体合成顺序见方案I-III。其中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解释及确切方法进行了适当描述。下列方案和实施例只是用来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其范围或实质。本领域技术人员会容易地理解这些方案和实施例中描述的条件和方法的已知变化形式,可以用来合成本发明的化合物。
除非另外说明,所用所有的起始物和仪器是商购的。
方案I 方案I说明了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四氢嘧啶并苯甲酸部分的方法,该部分可以与Gly-β-氨基酸酯偶联。简言之,在方案I中,用Austr.J.Chem.,34(6),1319-24(1981)所述方法将二羟基苯甲酸转变为3-氨基-5-羟基-苯甲酸。将该产物与硫氰酸铵在热的稀盐酸中反应,正常处理后达到3-硫脲基-5-羟基苯甲酸。将此硫脲中间体通过用碘代甲烷在乙醇中回流反应转变为S-甲基衍生物。1,3-二氨基-2-羟基丙烷与所得此中间体在热DMA中反应。冷却,形成沉淀并过滤分离此两性离子产物。通过从稀盐酸中冻干可以得到盐酸盐。或者,通过除去挥发物并浓缩可以从原反应混和物中分离出该产物。将所得产物溶解在水中并将pH调节至约5-7,此时沉淀出两性离子产物,将其过滤分离。如上所述可以获得盐酸盐,或简单地溶解于稀盐酸中并浓缩得到固体,并将其干燥。
方案IA 方案IA说明了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四氢嘧啶并苯甲酸部分的方法,该部分可以与Gly-β-氨基酸酯偶联。简言之,在方案IA中,1,3-二氨基-2-羟基丙烷与二硫化碳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水中反应,回流,冷却,进入盐酸,再回流,冷却并通过过滤收集产物5-羟基四氢嘧啶-2-硫酮并干燥。通过将硫酮和碘代甲烷在乙醇中回流反应将此环状硫脲中间体转变为S-甲基衍生物。通过减压除去挥发物可容易地分离出所需的2-甲硫基醚-5-羟基嘧啶盐酸盐。于是,将存在于二氯甲烷∶DMA(约10∶1)的2-甲硫基醚-5-羟基嘧啶盐酸盐和一当量的三乙胺冷却至约冰浴温度,并加入一当量的二叔丁基二碳酸酯(BOC酸酐)。常规处理得到BOC-2-甲硫基醚-5-羟基嘧啶,为油状物。
用Aust.J.Chem.,34(6),1319-24(1981)的方法将3,5-二羟基苯甲酸转变为3-氨基-5-羟基-苯甲酸。
通过BOC-2-甲硫基醚-5-羟基嘧啶和3-氨基-5-羟基-苯甲酸在热DMA中反应,制备所需的终产物,3-羟基-5-[(5-羟基-1,4,5,6-四氢-2-嘧啶基)氨基]苯甲酸盐酸盐。通过冷却,形成沉淀并过滤分离出两性离子产物。例如,通过从稀氢氯酸中冻干可以获得盐酸盐。
方案II
方案II说明了用于制备本发明的N-甘氨酸基-氨基-3-(3,5-二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部分的方法,该部分可以与四氢嘧啶并苯甲酸部分偶联。简言之,通过直接卤化反应可以制备3,5-卤代水杨醛,例如,将5-溴代水杨醛在乙酸中浆化并向其中加入一当量或一当量以上的氯,得到3-氯-5-溴-2-羟基苯甲醛。一些产物沉淀并可通过过滤回收。通过用水稀释滤液并分离沉淀可以回收其余的产物。将此固体合并并干燥得到3-氯-5-溴-2-羟基苯甲醛。通过5-氯代水杨醛与N-碘代琥珀酰亚胺在DMF中反应并将此反应混和物进行常规处理可以制备3-碘代-5-氯水杨醛。通过存在于乙腈中的5-溴水杨醛与碘化钾和氯胺T反应可以制备5-溴水杨醛,经处理得到一种物质,当该物质用己烷处理时,得到所需的3-溴-5-氯水杨醛。
用改进的Perkin反应由水杨醛可以容易地制备香豆素(例如,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第5版,1989,1040页)。将此卤代香豆素转变为3-氨基氢化香豆素(见J.G.Rico,Tett.Let.,1994,35,6599-6602),在酸性醇中其会容易地开环,得到3-氨基-3-(3,5-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酯。
将3-氨基-3-(3,5-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酯转变为N-甘氨酸基-3-氨基-3-(3,5-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酯,即通过与Boc-N-甘氨酸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反应得到Boc-N-甘氨酸基-3-氨基-3-(3,5-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酯,将其转变为N-甘氨酸基-3-氨基-3-(3,5-卤代-2-羟基)苯基丙酸酯的HX盐(其中X是卤素基团),例如,通过在乙醇中用HCl除去BOC保护基。
用于制备本发明化合物的氨基酸化合物可以按照本文中已给出及以下的方法以及在共同未决USSN Attorney Docket 3076中描述和要求保护的方法制备,该申请与本申请同时申请并将其引入本文作为参考。
方案III 方案III说明了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各种化合物的方法。用已知的方法将3-羟基-5-[(1,4,5,6-四氢-5-羟基-2-嘧啶基)氨基]苯甲酸活化偶联。接着,溶解于适宜的溶剂如DMA后,加入一当量的NMM。将此反应混和物冷却至冰浴温度并加入IBCF。向混和酸酐中间体中加入甘氨酸基-β-氨基酸酯和NMM。该反应完毕后,通过制备HPLC纯化此产物,并通过用碱如氢氧化锂在适当的溶剂(二噁烷/水或乙腈/水)中处理将此酯水解为酸。或者,可以使用适宜的酸如TFA。通过制备HPLC或通过在pH 5-7分离此两性离子来分离产物,并通过标准方法将其转变为所需的盐。
实施例A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备有机械搅拌器和冷凝器的2L圆底烧瓶中加入3,5-二氯水杨醛(200g,1.05mol,1当量)、乙酸酐(356g,3.49mol)和三乙胺(95.0g,0.94mol,0.90当量)。将反应溶液在回流下加热过夜。再将深褐色的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搅拌下加入水(1L)。1小时后,将混合物过滤,滤液与乙醇(1L)合并。将混合物在45℃下加热1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固体(馏分A)用乙醇(0.5L)洗涤。将合并后的乙醇溶液用旋转蒸发器浓缩得到一种油(馏分B)。将来自馏分A的固体溶解于二氯甲烷(1.5L)中,将形成的溶液通过硅胶垫(1300mL体积)。将形成的深褐色溶液浓缩至油状,将其用己烷(1.3L)研制,得到一种固体,将其通过过滤和洗涤(己烷)分离后得到一种基本上纯的6,8-二氯香豆素(163g)。以类似的方式处理馏分B的油获得另一份产物31g;将油溶于二氯甲烷(0.5L)中并通过硅胶垫(0.5L体积),用己烷研制。总的分离收率为194g或86%收率的褐色固体。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备有机械搅拌器的3颈2L圆底烧瓶中加入6,8-二氯香豆素(160g,0.74mol)(步骤1制备)和无水THF(375mL,Aldrich Sure Seal)。将形成的混合物冷却至低于-40℃(干冰/丙酮浴),在保持温度-40℃下加入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0.80mol,800mL,1M的THF溶液)。加完后,将冷却浴撤去。0.5小时后,混合物升温至-5℃。加入氯化氢(0.5L,4M的二噁烷溶液)在乙醇(1.25L)中的溶液使反应停止。将温度保持在低于0℃下过夜。将反应混合物浓缩至其原始体积的大约一半,并使其在乙酸乙酯(3L)和水(2L)间分配。有机层用氯化氢水溶液(3×1L,0.5NHCl)洗涤。合并后的水层的pH值通过加入10%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至约7,用二氯甲烷萃取(3×2L)。合并后的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过滤,在搅拌下加入4M氯化氢的二噁烷(210mL)溶液。在沉淀完成后,过滤0 除去固体。将滤液浓缩至很小的体积并加入甲基叔丁基醚。将获得的固体与开始形成的固体合并,合并后的产物用甲基叔丁基醚洗涤,过滤分离,干燥(过周末真空炉干燥),获得所需产物(172g,收率74%)。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惰性气氛(Ar)下,向备有磁性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5L)中加入N-t-Boc-甘氨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igma,15.0g,0.055mol)、无水DMF(Aldrich Sure Seal,200mL)和来自步骤2的产物(21.67g,0.055mol)。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大约0℃(盐冰浴),加入N-甲基吗啉(5.58g,0.056mol)和催化量的DMAP,使反应过夜进行。将反应混合物浓缩成泥浆状,使其在乙酸乙酯(0.4L)和碱水(2×0.2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间分配。有机层依次用柠檬酸水溶液(2×0.2L,10w/v)、碳酸氢钠水溶液(2×0.2L)及盐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在55℃下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得到一种油(22.5g,收率92%),其放置后会固化。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下述过程使步骤3获得的产物脱保护得到胺的盐酸盐。在备有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1L)中,向步骤3的产物(14.0g,0.032mol)中加入无水二噁烷(40mL)。于0℃下向其中加入4.0N氯化氢的二噁烷溶液(2当量,6.32mL),使反应进行直至气体释放停止,反应完成。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用乙醚(50mL)研制。过滤收集固体,用乙醚洗涤,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12.5g)。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B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3-溴-5-氯水杨醛(175.0g,743.2mmol)在乙酸酐(280.5mL,3.0mol)中的悬浮液中加入三乙胺(103.6mL,743.2mmol)。将反应溶液在回流下加热4.5小时。将溶液冷却,真空浓缩。向褐色残余物中加入无水乙醇(730mL)。将混合物在0℃下贮藏14小时。过滤收集褐色固体,用冷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固体得到所需产物(123.0g,收率64%)。1H 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76℃下,向香豆素(40.0g,154.1mmol)在THF(400mL)的悬浮液中边搅拌边滴入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154.1mL,1M的THF溶液)。滴加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搅拌5分钟,升温至-20℃,再搅拌15分钟。在5分钟内,向该溶液中加入于THF(28mL)中的乙酸(9.25g,154.1mmol)。将混合物升温至室温,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溶解于乙醚(850mL)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2×100mL)和盐水(2×4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将醚溶液浓缩至约160mL,冷却至0℃。向该悬浮液中加入4M氯化氢的二噁烷(56.3mL,225mmol)溶液,将混合物在0℃下搅拌30分钟。对悬浮液过滤,滤饼用乙醚洗涤。真空下干燥固化,得到所需产物,为盐酸盐,二噁烷的溶剂化物(45.0g)。1H 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10分钟内,向无水乙醇(533mL)中的内酯(142.2g,354.5mmol)的悬浮液中加入4M氯化氢的二噁烷溶液(157.8mL,631.1m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5小时。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溶于乙酸乙酯(450mL)中,将溶液在0℃下保持15小时。过滤收集黄褐色沉淀物,用冷乙酸乙酯洗涤。将固体在真空中干燥,得到所需产物,为盐酸盐(100.4g,收率79%)。1H 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惰性气氛(Ar)下,向备有磁性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1L)中加入N-t-Boc-甘氨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igma,2.72g,0.010mol)、无水THF(Aldrich Sure Seal,50mL)和来自步骤3的产物(3.10g,0.01mol,在P2O5上真空干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大约0℃(盐冰浴),加入三乙胺(1.01g,0.010mol),使反应过夜进行。将反应混合物浓缩成半固体,以与实例A步骤3类似的方式进行处理。在55℃下从有机层中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得到一种油(4g,收率83%),其放置后会固化。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下述过程使步骤4获得的产物脱保护得到胺的盐酸盐。在备有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1L)中,向步骤4的产物(4.0g,0.0084mol)中加入无水二噁烷(20mL)。再加入4.0N氯化氢的二噁烷(20mL)溶液,使反应进行直至气体释放停止,反应完成(约1小时)。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用乙醚(50mL)研制。过滤收集固体,用乙醚洗涤,干燥,得到浅褐色固体(2.7g,收率78%)。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C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3,5-二溴水杨醛(100g,357mmol)在乙酸酐(164.8mL,1.8mol)中的悬浮液中加入三乙胺(45mL,375mmol)。将反应溶液在氩气氛下回流加热过夜。将溶液冷却至室温,形成固体。深褐色的反应混合物用热己烷(3×300mL)和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将形成的固体溶解于乙酸乙酯(2L)中,用水洗涤。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浓缩,过滤收集褐色固体。将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得到基本上纯的6,8-二溴香豆素(94.2g,收率87%)。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78℃下,向在THF(100mL)中的6,8-二溴香豆素(20.0g,0.066mol)(步骤1制备)中边搅拌边滴入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66mL,1M的THF溶液)。滴加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搅拌5分钟,升温至0℃,再搅拌15分钟。在1分钟内,向该溶液中加入乙酸(3.95g)。将混合物升温至室温,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溶解于己烷(500mL)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2×100mL)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将有机溶液浓缩得到一种油,将其立即溶解于乙醚(400mL)中,在0℃下用30分钟边搅拌边加入4M氯化氢的二噁烷(30mL)溶液。真空除去过量的氯化氢,对悬浮液过滤,滤饼用乙醚洗涤。真空下干燥固化,得到所需产物,为盐酸盐,二噁烷的溶剂化物(19.9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1分钟内,将步骤2制备的内酯(15g)溶解于无水乙醇(400mL)中,使无水氯化氢气体通过1分钟。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5小时。RPHPLC显示反应完成。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得到一种黑色的残余物。将残余物用乙醚(500mL)研制,将混合物搅拌过夜。过滤收集黄褐色的沉淀物,用乙醚洗涤。将固体在真空中干燥,得到所需产物,为盐酸盐(15.2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惰性气氛(Ar)下,向备有磁性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2L)中加入N-t-Boc-甘氨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igma,8.1g,0.030mol)、无水DMF(Aldrich Sure Seal,50mL)和来自步骤3的产物(12g,0.03mol,在P2O5上真空干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大约0℃(盐冰浴),加入N-甲基吗啉(3.03g,0.030mol)和催化量的DMAP,使反应升温至室温过夜进行。将反应混合物浓缩成半固体,以与实例A步骤3类似的方式进行处理。在55℃下从有机层中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得到一种油(15.7g,收率93%),其放置后会固化。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下述过程使步骤4获得的产物脱保护得到胺的盐酸盐。在备有搅拌棒的火焰干燥的圆底烧瓶(0.1L)中,向步骤4的产物(13.0g,0.0084mol)中加入无水二噁烷(40mL)。再加入4.0N氯化氢的二噁烷(30mL)溶液,使反应进行直至气体释放停止,反应完成(约1小时)。真空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用乙醚(50mL)研制。过滤收集固体,用乙醚洗涤,干燥,得到固体(10.6g,收率93%)。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D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3-氯-5-溴水杨醛
在室温下,向备有机械搅拌器和气体加料管的5L圆底烧瓶中加入5-溴水杨醛(495g,2.46mol)和乙酸以形成一种浆液。向该混合物中以中等速度通入氯气,直至略微摩尔过量的氯(1 83g,1.05mol)溶解。在加完后,使反应过夜进行。过滤收集形成的固体,将滤液在水(2.5L)中稀释。将混合物剧烈搅拌20分钟,过滤收集产物,用水洗涤。将合并后的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所需的3-氯-5-溴水杨醛(475g,收率82%)。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6-溴-8-氯香豆素 向备有机械搅拌器和冷凝器的5L圆底烧瓶中加入3-氯-5-溴水杨醛(554.1g,2.35mol,1当量)、乙酸酐(1203g,11.8mol,5当量)和三乙胺(237.4g,2.35mol,1当量)。将反应溶液回流(131-141℃)加热过夜。将深褐色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搅拌下加入冰(2L)(冰浴冷却)。1小时后,将混合物过滤,使滤液与乙醇(1L)合并。向此混合物中加入乙醇(300mL),将反应混合物搅拌1小时。过滤收集形成的沉淀物,用水乙醇(3×1.3L)洗涤,真空干燥,再用流化床干燥器干燥。总分离率为563g,或92%。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3-氨基-3-(2-羟基-3-氯-5-溴)苯基丙酸乙酯
向备有机械搅拌器的三颈5L圆底烧瓶中加入6-溴-8-氯香豆素(300g,1.16mol)(步骤2制备)和无水THF(900mL,Aldrich Sure Seal)。将形成的混合物冷却至低于-45℃(干冰/丙酮浴),加入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0.80mol,800mL的1M的THF溶液和0.6L的己烷溶液,1.2当量),同时在低于-45℃下保持0.5小时。在另一个5L的烧瓶中于-15℃下将乙醇(2.5L)和氯化氢(4N氯化氢的二噁烷溶液,1L)合并。通过加入冷却下的氯化氢/乙醇溶液使香豆素反应停止。在0.5小时后,将形成的反应混合物温度升至-8.3℃。将反应混合物在0℃下过夜,浓缩至约2.5L,在乙酸乙酯(3L)与水(4L)间进行分配。有机层用氯化氢水溶液(4×1.2L,0.5N氯化氢)洗涤。合并后水层的pH值通过加入10%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至约8,再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1×7L和3×2L)。将合并后的有机层干燥(硫酸镁,900g),过滤,搅拌下加入4M氯化氢的二噁烷溶液(400mL)。在沉淀完成后,过滤收集固体。将混合物浓缩至2.5L,加入己烷(2.5L),过滤分离沉淀物。将滤饼用二氯甲烷/己烷(1∶2)洗涤,抽滤干燥,在40℃的真空炉中干燥,获得所需产物(251g,收率60%)。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与实施例B步骤4基本相同的过程及对各异构体具体的相对用量制备上述化合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6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与实施例B步骤4基本相同的过程及对各异构体具体的相对用量制备上述化合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E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3-碘-5-氯水杨醛 将N-碘琥珀酰亚胺(144.0g,0.641mol)加至5-氯水杨醛(100g,0.638mol)的二甲基甲酰胺(400mL)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天。再加入N-碘琥珀酰亚胺(20.0g),继续搅拌2天。将反应混合物用乙酸乙酯稀释(1L),用盐酸(300mL,0.1N)、水(300mL)、硫代硫酸钠(5%,300mL)和盐水(3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至干,得到所需的醛(162g,收率90%)为淡黄色固体。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6-氯-8-碘香豆素 将3-碘-5-氯水杨醛(100g,0.354mol)、乙酸酐(300mL)和三乙胺(54mL)的混合物在回流下加热18小时。在冷却后,所需的香豆素以深褐色结晶物沉淀出来。将其过滤,用己烷/乙酸乙酯(4∶1,200mL)洗涤,空气干燥。收率60g(55%)。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R,S)-4-氨基-3,4-二氢-6-氯-8-碘香豆素盐酸盐 在-78℃下,将六甲基二甲硅氮烷化锂(21.62mL,1 M,21.62mmol)加至6-氯-8-碘香豆素(6.63g,21.62mmol)的四氢呋喃(100mL)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在该温度下搅拌30分钟,然后在0℃下搅拌1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倒入乙酸乙酯(300mL)和饱和碳酸钠(200mL)溶液中。分离出有机层,用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一种残余物。将此残余物加至无水乙醚(200mL)中,再在0℃下加入二噁烷/HCl(4N,30m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真空干燥,得到所需粉末状产物(4.6g,收率59%)。(RPHPLCRf 6.8分钟;梯度10%乙腈-90%乙腈15分钟,然后100%乙腈6分钟。水和乙腈均包含0.1%TFA。Vydac C18蛋白肽柱,2mL/分钟流速,在254nm下检测)。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R,S)-3-氨基-3-(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盐酸盐 将氯化氢气体鼓泡通入4-氨基-3,4-二氢-6-氯-8-碘香豆素盐酸盐(22.0g,61.09mmol)的乙醇(250mL)溶液中,保持反应混合物在0-10℃直接饱和。在回流6小时后,通过蒸馏除去大多数溶剂。将冷却后的残余物加至无水乙醚中,并搅拌2小时。开始的的胶状物转化成结晶物质。将结晶产物过滤,干燥,得到所需产物(20g,收率81%),为一种灰白色结晶粉末。(Rf7.52分钟,条件同步骤3)。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R,S)-3-(N-BOC-gly)-氨基-3-(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 将BOC-gly(2.16g,12.31mmol)、HOBT(1.67g,12.31mmol)、EDCI(2.36g,12.31mmol)和DMF(50mL)的混合物在0℃下搅拌1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3-氨基-3-(5-氯-2-羟基-3-碘)丙酸乙酯盐酸盐(5.0g,12.31mmol),再加入三乙胺(3.5m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8小时,真空除去DMF,将残余物在乙酸乙酯(300mL)及碳酸氢钠(200mL)间分配。有机层用盐酸(1N,100mL)、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所需固体产物(6g,收率93%)。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6制备(R,S)-3-(N-gly)-氨基-3-(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盐酸盐 在0℃下,将二噁烷/HCl(4N,20mL)加至3-(N-BOC-gly)-氨基-3-(5-氯-2-羟基-3-碘)丙酸乙酯(6.0g,11.39mmol)中,并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在加入甲苯(100mL)后再次浓缩。将获得的残余物悬浮于乙醚中,过滤,干燥,得到所需产物,为一种结晶粉末(5.0g,收率95%)。(RPHPLCRf 8.3分钟,条件同步骤3)。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F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3-碘-5-溴水杨醛在备有磁性搅拌器的500mL圆底烧瓶中的5-溴水杨醛(20.0g,0.1mol)和碘化钾(17g,0.1mol)的乙腈(150mL)和水(50mL)溶液中加入氯胺T(23g,0.1mol)。将混合物反应1小时。使反应混合物在盐酸(10%,200mL)与乙酸乙酯间进行分配。用硫酸钠干燥有机层,过滤,真空浓缩。向残余物中加入己烷,再将反应混合物在50℃下加热15分钟。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将滤液真空浓缩,得到淡黄色的3-碘-5-溴水杨醛(26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 采用与实施例E步骤2-6基本相同的过程制备上述化合物,其中,在步骤2中,采用当量的来自步骤1的产物3-碘-5-溴-水杨醛代替3-碘-5-氯水杨醛。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H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将乙醇(375mL)和去离子水(375mL)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Claisen接管、加料漏斗、回流冷凝器和热电偶的2L 3-颈圆底烧瓶中。向反应烧瓶中加入1,3-二氨基-2-羟基丙烷(125.04g,1.39mol)(Aldrich),搅拌至溶解。经加料漏斗在25-33℃下以滴加的方式于35分钟内滴加入二硫化碳(84mL,1.39mol)得到一种乳白色的混合物。用冰浴保持温度。将反应混合物在73.4℃下回流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用冰浴冷却至25℃,并在保持温度25-26℃下以滴加的方式加入浓盐酸(84mL),将反应混合物在78.4℃下回流21小时。再将反应溶液冷却至2℃,通过真空过滤收率产物。白色的固体用冰浴冷却的乙醇∶水(1∶1)(50mL)洗涤3次,在40℃下真空干燥,得到5-羟基四氢嘧啶-2-硫酮(63.75g,收率34.7%),为白色固体。
步骤2将步骤1制备的5-羟基四氢嘧啶-2-硫酮(95g,0.72mol),无水乙醇(570mL)和甲基碘(45mL,0.72mol)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和热电偶的2L圆底烧瓶中。将反应混合物在78℃下回流5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进行真空浓缩,得到一种白色固体(194.72g)。用乙醚(500mL)研制该白色固体三次,真空干燥,得到2-甲基硫醚-5-羟基嘧啶氢碘酸盐(188.22g,收率95.4%),为一种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将2-甲基硫醚-5-羟基嘧啶氢碘酸盐(150.81g,0.55mol),二氯甲烷(530mL),二甲基乙酰胺(53mL)和三乙胺(76.7mL,0.55mol)加至备有回流冷凝器、机械搅拌器和静态氮气入口的2L 3颈圆底烧瓶中。将混合物用冰浴冷却,在4℃下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120.12g,0.55mol)。将反应混合物在42.5℃下加热18小时,得到一种浅黄色溶液。将反应溶液转移至2L的分液漏斗中用去离子水(200mL)洗涤3次,用硫酸镁干燥,过滤,真空浓缩,得到Boc-2-甲基硫醚-5-羟基嘧啶(134.6g,收率99.35%),为一种浅黄色粘稠油。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将Boc-2-甲基硫醚-5-羟基嘧啶(50.3g,0.204mol),3-氨基-5-羟基苯甲酸(Aust.J.Chem.(1981)34(6),1319-24)(25.0g,0.1625mol)和50mL无水DMA在100℃下加热搅拌2天。形成一种浆状沉淀。将反应物冷却至室温,滤出沉淀,用CH3CN洗涤,再用乙醚洗涤,干燥。将此固体在水中形成浆液,用浓盐酸酸化,形成一种溶液。将此溶液冷冻,冷冻干燥,得到所需产物,为一种白色固体(14.4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I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雷福尔马茨基试剂 在备有冷凝器、温度探针和机械搅拌器的4L烧瓶中加入锌金属(180.0g,2.76mol,-30-100目)和THF(1.25L)。在搅拌下,经注射器加入1,2-二溴乙烷(4.74mL,0.05mol)(或者,可代之以室温下1小时加入TMSCl(0.1当量)]。在通入惰性气体后(3N2/真空循环),锌在THF中的悬浮液加热回流(65℃),并在该温度下保持1小时。然后,将混合物冷却至50℃,经50mL注射器和注射泵(加料速度设置为4.1mL/分钟),于1.5小时内再加入溴代乙酸叔丁酯(488g,369mL,2.5mol)。在整个加入过程中反应温度保持在50℃+/-5℃。在加完后,将反应混合物在50℃下搅拌1小时。随后,使混合物冷却至25℃,使沉淀出的产物沉降。采用粗玻璃滤棒和部分真空转移装置(20mm Hg),将THF母液滗析进入2L的圆底烧瓶中。由此从混合物中除去了约65%的THF,加入1-甲基-2-吡咯烷酮(NMP,800mL),再搅拌5分钟。将反应混合物过滤以除去残余的锌。分析表明,所需的雷福尔马茨基试剂的滴定度为1.57M,摩尔收率为94%。或者,可通过过滤从原始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固体试剂。滤饼用THF洗涤,直至获得白色固体,在氮气中干燥,获得所需的产物,为一种单THF溶剂化物,其可在-20℃下(干燥)贮藏很长时间。通常的收率为85-90%。
步骤22A.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室温下,将碳酸钾(粉末,在100℃真空炉中干燥,8.82g,60mmol)加至3,5-二氯水杨醛(11.46g,60mol)的DMF(40mL)溶液中,得到一种亮黄色的浆液。再加入MEMCl(纯,7.64g,61mmol),并保持浴温为20℃。然后,将混合物在22℃下搅拌6小时,再加入MEMCl(0.3g,2.4mmol)。将混合物再搅拌0.5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冷水(200mL)中,沉淀出产物。在压力过滤器上对浆液过滤,滤饼用水(2x50mL)洗涤,在氮气/真空下干燥,得到产物(14.94g,89%),为一种灰白色固体。1HNMR(CDCl3,TMS)3.37(s,3H),3.54-3.56(m,2H),3.91-3.93(m,2H),5.30(s,2H),7.63(d,1H),7.73(d,1H),10.30(s,1H);13C NMR(CDCl3,TMS)d(ppm)59.03,70.11,99.57,126.60,129.57,130.81,132.07,135.36,154.66,188.30。DSC48.24℃(内90.51J/g);微量分析计算值C11H12Cl2O4C47.33%;H4.33%;Cl25.40%;实测值C47.15%;H4.26%;Cl25.16%。
2B.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将来自步骤2A的产物(35.0g,0.125mol)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和加料漏斗的1L 3颈圆底烧瓶中,再另入THF(200mL)。将溶液在22℃下搅拌,然后一次性加入(S)-苯基氨基乙醇(glycinol)(17.20g,0.125mol)。在22℃下30分钟后,加入硫酸镁(20g)将混合物在22℃下搅拌1小时,在粗玻璃滤器上过滤。对滤液进行减压浓缩。不进行进一步的纯化,粗产物亚胺直接用于步骤2C的偶合反应。
2C.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氮气氛下,在备有机械搅拌器和加料漏斗的1L 3颈圆底烧瓶中加入步骤1产生的固体试剂(91.3g,0.275mol)和NMP(200mL)。然后,将溶液冷却至-10℃,并在350rpm下搅拌。在氮气下制备于NMP中的亚胺溶液(步骤2B制备),然后在20分钟内加至上述反应混合物中,期间,温度保持在-5℃(夹套温度为-10℃)。在加完后,再将混合物在-8℃下搅拌1.5小时,并在-5℃搅拌1小时。在冷却至-10℃后,在10分钟内加入浓盐酸/饱和氯化铵溶液(8.1mL/200mL)。加入MTBE(200mL),将混合物在23℃及200rpm下再搅拌15分钟。停止搅拌,分层。水层用MTBE(100mL)萃取。合并两个有机层,依次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100mL),水(100mL)和盐水(100mL)洗涤。溶液用硫酸镁(30g)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一种橙色油(66.3g)(放置后固化),其包含所需产物,为单一的非对映异构体(由质子和碳nmr证实)。样品通过用庚烷进行重结晶进行纯化用于分析,得到灰白色固体的产物。
质子和碳NMR及IR光谱与所需结构一致。[α]D25=+8.7°(c=1.057,MeOH)。
微量分析计算值C25H33Cl2NO6C58.77%;H6.47%;N2.72%;Cl13.78%实测值C58.22%;H6.54%;N2.70%;Cl13.66%。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3A.将来自步骤2的粗酯的溶液[17.40g,0.033mol(理论)]和EtOH(250mL)加至1L 3颈夹套反应器中。将溶液冷却至0℃,再一次性加入Pb(OAc)4(14.63g,0.033mol)。12小时后,加入15%的NaOH(30mL)溶液,减压除去乙醇。加入另一份15%的NaOH(100mL),混合物用MTBE(2x100mL)萃取,用水(2x100mL)和盐水(50mL)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在硅藻土上过滤,减压浓缩,获得一种橙色油(12.46g)。通过薄层色谱(tlc)使油均匀,不经进一步纯化而使用。
3B.将来自3A的油用EtOH(30mL)稀释,加入对甲苯磺酸(1.3当量,0.043mol,8.18g)。将溶液加热回流8小时,冷却至室温,减压浓缩。将残余物用THF(20mL)处理,加热回流形成溶液。将溶液冷却至室温,化合物结晶出来。将庚烷(30mL)和THF(10mL)加入形成液体浆液,将其过滤。滤饼用THF/庚烷(40mL,1/1)洗涤,在压滤器上于氮气氛下真空干燥2小时,获得一种白色固体(7.40g)。
质子和碳NMR及IR光谱与所需结构一致,基本上为一种单一的对映异构体。
微量分析计算值C18H21C12NO6S,0.25C4H8OC48.73%;H4.95%;N2.99%;Cl15.14%实测值C48.91%;H4.95%;N2.90%;Cl14.95%。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备有机械搅拌棒和氮气鼓泡器的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步骤3所产生的产物的游离碱(21.7g,0.065mol),N-t-Boc-甘氨酸 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17.7g,0.065mol)和DMF(200mL)。将反应混合物在氮气氛及室温下搅拌3.25小时,形成一种浅橙色的溶液。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冰冷却下的乙酸乙酯(1.2L)中。有机溶液用1M的HCl(250mL)洗涤,再用盐水(5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真空浓缩至于,获得一种油,将其随后在50℃下干燥,获得无色油状产物(28.12g,99%)。由乙酸乙酯/己烷制备晶种。将产物(约28g)溶解于乙酸乙酯(35mL)和己烷(125mL)中。用晶种使溶液种晶,形成沉淀。滤出固体,在55℃下过夜真空干燥,得到无色的固体(27.0g,95%)。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将步骤4制备的Boc-保护的甘氨酸酰胺(27.0g,0.062mol)在P2O5及NaOH小粒上过夜干燥。将固体溶解于二噁烷(40mL)中并将溶液冷却至0℃。加入等体积的4N HCl/二噁烷(0.062mol),反应进行2小时。此时,转化率为80%(RPHPLC)。将反应混合物在4个小时内升温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在40℃下浓缩形成一种泡沫,将其用乙醚(200mL)研制。对形成的白色固体过滤,并在P2O5上过滤,得到所需的甘氨酸β-氨基酸乙酯化合物,为盐酸盐(20.4g,分离收率88.5%)。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J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I步骤2A制备MEM保护的3-溴-5-氯水杨醛(129.42g,0.4mol)。采用等当量的3-溴-5-氯水杨醛代替3,5-二氯水杨醛,将其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的2L 3颈圆底烧瓶中,再加入THF(640mL)和(S)-苯基氨基乙醇(54.86g,0.4mol)。在22℃下30分钟后,加入硫酸镁(80g)。将混合物在22℃下搅拌2小时,在粗玻璃滤器上过滤。对滤液进行减压浓缩,获得一种浅黄色油(180.0g),其包含所需的亚胺。不进行进一步的纯化,粗产物亚胺直接用于步骤2的偶合反应。
微量分析计算值C19H21BrClNO4C51.54%;H4.78%;N3.16%;Br18.04%;Cl8.00%实测值C50.22%;H4.94%;N2.93%;Br17.15%;Cl7.56%。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备有机械搅拌器的5L 3颈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下,将来自实施例I步骤1的试剂(332.0g,0.8mol)溶解于NMP(660mL)中。然后,将溶液冷却至-10℃。在氮气下制备于NMP中的步骤1的亚胺溶液,然后在30分钟内加至上述反应混合物中,期间,温度保持在-5℃。在加完后,再将混合物在-8℃下搅拌1小时,并在-5℃下搅拌2小时,然后冷却至-10℃。在10分钟内加入浓盐酸/饱和氯化铵溶液(30mL/720mL)的混合物。加入MTBE(760mL),将混合物在23℃下再搅拌30分钟。停止搅拌,分层。水层用MTBE(320mL)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320mL),去离子水(320mL)和盐水(320mL)洗涤。溶液用硫酸镁(60g)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一种橙色油(221.0g),其包含所需产物,为单一的非对映异构体(由质子NMR证实)。
DSC211.80-C(内72.56J/g),228.34℃(98.23J/g);微量分析计算值C25H33BrClNO6C53.72%;H5.95%;N2.50%;Br14.29%;Cl6.33%实测值C52.11%;H6.09%;N2.34%;Br12.84%;Cl6.33%。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氩气氛下,将来自步骤2制备的粗酯(约111g)在乙醇(1500mL)中的溶液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的3L 3颈圆底烧瓶中。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0℃,一次性加入四乙酸铅(88.67g,0.2mol)。将反应混合物在0℃下搅拌3小时,然后,在低于5℃下加入15%的NaOH(150mL)溶液,在旋转蒸发器上减压除去乙醇。加入另一份15%的NaOH 150mL不溶液,反应混合物用乙酸乙酯(3 x 100mL)萃取,用去离子水(2 x 100mL)和盐水(2×100mL)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30g),在硅藻土上过滤,减压浓缩,获得所需产物(103g),为一种红色油。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I步骤4和步骤5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I步骤4中代之以等当量的来自步骤3的产物。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K实施例J化合物的另一种制备过程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实施例B步骤3的产物(50.0g,139.2mmol)和NaHCO3(33.5g,398.3mmol)中加入二氯甲烷(500mL)和水(335mL)。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在迅速搅拌下,在20分钟内加入氯代甲酸苄酯(38.0g,222.8mmol)的二氯甲烷(380mL)溶液。50分钟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收集有机层。水相用二氯甲烷(170mL)洗涤。合并后的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真空浓缩。将形成的胶状固体用己烷研制,过滤收集。将黄褐色的固体在真空中干燥,得到所需的外消旋产物(61.2g,收率96%)。将这种物质进行反相HPLC,采用手性柱,得到单纯的对映异构体。所采用的柱子为Whelk-O(R,R),10μm粒径,采用90∶10庚烷∶乙醇作为流动相。采用分析HPLC(使用类似的柱子和溶剂条件)确定光学纯度大于98%。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经套管向步骤1获得的化合物(48.5g,106.2mmol)的二氯甲烷(450mL)溶液中加入三甲基甲硅烷基碘(25.5g,127.4mmol)的二氯甲烷(100mL)溶液。将橙色的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滴加入甲醇(20.6mL,509.7mmol),再将溶液搅拌15分钟。将反应溶液进行真空浓缩,得到一种橙色油。将残余物溶解于甲基叔丁基醚(500mL)中,用1NHCl(318mL)和水(1 x 200mL,1 x 100mL)萃取。水萃取液再用MTBE(100mL)反洗。向水溶液中分小批次加入固体碳酸氢钠(40.1g,478mmol)。将碱化的含水混合物用MTBE(1×1L,2×200mL)萃取。将合并后的有机溶液用盐水洗涤,真空浓缩,得到所需的产物(23.3g,68%)。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来自步骤2的产物(23.3g.72.1mmol)的DMF(200mL)溶液中加入N-t-Boc-甘氨酸 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17.9g,65.9m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将混合物倒入乙酸乙酯(1.2L)中,用1MHCl(2×25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2×250mL)和盐水(2×250mL)洗涤。将溶液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所需的产物(32.0g,100%)。
分析计算值C18H24BrClN2O6C,45.06;H,5.04;N,5.84,实测值C,45.17;H,5.14;N,6.12。
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来自步骤3的产物(31.9g,66.5mmol)的无水乙醇(205mL)溶液中加入氯化氢的乙醇溶液(111mL,3M溶液,332.4mmol)。将反应溶液在58℃下加热30分钟。将溶液冷却,真空浓缩。将残余物溶解于乙酸乙酯(250mL)中,并在0℃下搅拌2小时。过滤收集白色沉淀,用冷乙酸乙酯洗涤。将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23.5g,收率85%)。
分析计算值C13H16BrClN2O4+1.0 HClC,37.53;H,4.12;N,6.73;实测值C,37.29;H,4.06;N,6.68。
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L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室温下,将碳酸钾(粉末,在100℃真空炉中干燥,22.1g,0.16mol)加至3-氯-5-溴水杨醛(35.0g,0.15 moles)的DMF(175mL)溶液中,得到一种亮黄色的浆液。然后,在保持浴温度为20℃下加入MEMCl(纯,25.0g,0.2mol)。然后,将混合物在22℃下搅拌6小时,倒入去离子水(1200mL)中沉淀出产物。将浆液在压滤器中过滤,滤饼用去离子水(2 x400mL)洗涤,在氮气/真空中干燥,得到产物(46.0g,收率95%),为一种灰白色固体。1HNMR(CDCl3,TMS)3.35(s,3H),3.54-3.56(m,2H),3.91-3.93(m,2H),5.30(s,2H),7.77(d,1H),7.85(d,1H),10.30(s,1H);13CNMR(CDCl3,TMS)(ppm)59.05,70.11,71.49,99.50,117.93,129.69,129.78,132.37,138.14,155.12,188.22。DSC48.24℃(内90.51J/g);微量分析计算值C11H12BrClO4C40.82%;H3.74%;Cl10.95%;Br24.69%;实测值C40.64%;H3.48%;Cl10.99%;Br 24.67%。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将来自步骤1的产物(32.35g,0.1mol)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的500mL 3颈圆底烧瓶中,随后加入THF(160mL)和(S)-苯基氨基乙醇(13.71g,0.1mol)。在22℃下30分钟后,加入硫酸镁(20g)。将混合物在22℃下搅拌1小时,在粗玻璃滤器上过滤。对滤液进行减压浓缩,获得一种浅黄色油(48.0g),其包含所需的亚胺。不进行进一步的纯化,粗产物直接用于下一步骤的反应。
微量分析计算值C19H21BrClNO4C51.54%;H4.78%;N3.16%;Br18.04%;Cl8.00%实测值C51.52%;H5.02%;N2.82%;Br16.31%;Cl7.61%。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备有机械搅拌器的5L 3颈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下,将来自实施例I步骤1的试剂(332.0g,0.8mol)溶解于NMP(660mL)中。然后,将溶液冷却至-10℃。在氮气下制备于NMP(320ML)中的步骤2的亚胺溶液,然后在30分钟内加至上述反应混合物中,期间,温度保持在-5℃。在加完后,再将混合物搅拌1小时,然后冷却至-10℃。在10分钟内加入浓盐酸/饱和氯化铵溶液(30mL/720mL)的混合物。加入MTBE(760mL),将混合物在23℃下再搅拌1小时。停止搅拌,分层。水层用MTBE(320mL)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320mL),去离子水(320mL)和盐水(320mL)洗涤。溶液用硫酸镁(60g)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一种黄色油(228g),其包含所需产物,为单一的非对映异构体。DSC227.54℃(内.61.63J/g);微量分析计算值C25H33BrClNO6C53.72%;H5.95%;N2.50%;Br14.29%;Cl6.33%实测值C53.80%;H6.45%;N2.23%;Br12.85%;Cl6.12%。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氩气氛下,将来自步骤3制备的粗酯(约111g)在乙醇(1500mL)中的溶液加至备有机械搅拌器的3L 3颈圆底烧瓶中。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0℃,一次性加入四乙酸铅(88.67g,0.2mol)。将反应混合物在0℃下搅拌3小时,然后,在低于5℃下加入15%的NaOH(150mL)溶液,在旋转蒸发器上减压除去乙醇。加入另一份15%的NaOH水溶液600mL,反应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x300mL)、MTBE(2x200mL)和乙酸乙酯(2x200mL)萃取,合并有机层,用去离子水(2x200mL)和盐水(2×100mL)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30g)。溶液在硅藻土上过滤,减压浓缩,得到一种橙色油状产物(96g),其可不经纯化用于下一步骤中。
DSC233.60℃(内,67.85J/g);微量分析计算值C24H29BrClNO5C43712%;H5.54%;N2.65%;Br15.16%;Cl6.72%实测值C52.12%;H5.40%;N2.47%;Br14.77%;Cl6.48%。
步骤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将来自步骤4的粗产物(约94g)溶解于无水乙醇(180mL)中,加入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50.0g,0.26mol)。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8小时,此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固体溶解于THF(100mL)中,然后,在减压汽提出THF。再将残余物溶解于乙酸乙酯(500mL)中,冷却至约5℃。滤出固体,用庚烷(2×50mL)洗涤,得到白色固体。再将固体进行空气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为一种白色固体(38g),为单一的异构体。1HNMR(DMSO,TMS)(ppm)1.12(1,3H),2.29(s,3H),3.0(m,2H),4.05(q,2H),4.88(1,1H),7.11(d,2H),7.48(d,2H),7.55(d,1H),7.68(1H,d),8.35(br.s,3H);13C NMR(DMSO,TMS)(ppm)13.82,20.75,37.13,45.59,60.59,110.63,122.47,125.44,127.87,128.06,129.51,131.95,137.77,145.33,150.14,168.98;DSC69.86℃(内,406.5J/g),165.72℃(内,62.27J/g),211.24℃(外,20.56J/g)[α]D25=+4.2.(c=0.960,MeOH);IR(MIR)(cm-1)2922,1726,1621,1591,1494.1471,1413,1376,1324,1286,1237,1207;微量分析计算值C18H21BrClNO8SC43.69%;H4.27%;N2.83%;Br16.15%,Cl7.16%,S6.48%实测值C43.40%;H4.24%;N2.73%;Br16.40%,Cl7.20%,S6.54%。
步骤6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I步骤4和步骤5所述过程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I步骤4中代之以等当量的步骤5制备的中间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M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3-碘-5-氯水杨醛将N-碘琥珀酰亚胺(144.0g,0.641mol)加至5-氯水杨醛(100g,0.638mol)的二甲基甲酰胺(400mL)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天。再加入N-碘琥珀酰亚胺(20.0g),继续搅拌2天。将反应混合物用乙酸乙酯稀释(1L),用盐酸(300mL,0.1N)、水(300mL)、硫代硫酸钠(5%,300mL)和盐水(3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至干,得到所需的醛(162g,收率90%)为淡黄色固体。
MS和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2-O-(MEM)-3-碘-5-氯水杨醛在20℃下,将碳酸钾(41.4g,0.30mol)加至3-碘-5-氯水杨醛(84.74g,0.30mol)的DMF(200mL)溶液中,得到一种黄色的浆液。然后,在保持温度为反应温度下加入MEM-Cl(38.2g,0.305mol)。2小时后,再加入MEM-Cl(1.5g)。在搅拌1小时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冰-水混合物中,搅拌。形成沉淀,过滤,真空中干燥,获得所需保护的醛。收率95g(85%)。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室温下,将(S)-苯基氨基乙醇(15.37g,0.112mol)加至2-O-(MEM)-3-碘-5-氯水杨醛(41.5g,0.112mol)的THF(200mL)溶液中。在搅拌1小时后,加入硫酸镁(16g),并继续搅拌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将滤液浓缩,并在真空中干燥2小时,获得所需的中间体亚胺。在2颈圆底烧瓶中加入来自实施例I步骤1的雷福尔马茨基试剂(81.8g,0.2464mol)和N-甲基吡咯烷酮(300mL),并在-10℃下继续搅拌。在保持温度为-10℃下,缓慢地加入亚胺在N-甲基吡咯烷酮(100mL)中的溶液。将混合物保持在该温度下2小时,并在-5℃下1小时。在冷却反应混合物至-10℃后,加入浓氯化氢在饱和氯化铵中的溶液(16mL/200mL),加入乙醚(500mL),并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分离出醚层,水层再用乙醚(300mL)萃取。合并后的醚层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200mL),水(200mL),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一种油(61.0g,收率90%)。1HNMR表明,所需的结构基本为一种非对映异构体,MS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将来自步骤3的粗酯(48.85g,80.61mmol)的溶液溶解于乙醇(500mL)中,并冷却至0℃。加入四乙酸铅(35.71g,80.61mmol)。3小时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15%的NaOH(73mL)溶液。通过减压除去大部分的乙醇。向残余物中加入15%的NaOH 200mL,然后用乙醚(400mL)萃取。醚层用水(100mL)、盐水(100mL)洗涤,干燥,浓缩,获得一种橙色油。将这种油溶解于乙醇(100mL)中,加入对甲苯磺酸(19.9g)。将溶液在回流下加热8小时,减压浓缩。将残余物用THF(60mL)稀释,在回流下加热,冷却。滤出沉淀,用己烷/THF(300mL,1∶1)洗涤,干燥,得到所需产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S-3-(N-BOC-gly)-氨基-3-(S)-(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向BOC-gly-OSu(9.4g,34.51mmol),3-(S)-氨基-3-(5-氯-2-羟基-3-碘)丙酸乙酯PTSA盐(17.0g,31.38mmol)在DMF(200mL)在的混合物中加入三乙胺(4.8m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8小时。真空除去DMF,将残余物在乙酸乙酯(600mL)与稀盐酸(100mL)间分配。有机层用碳酸氢钠(200mL),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所需产物,为一种固体(14.2g,收率86%)。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6制备S-3-(N-gly)-氨基-3-(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盐酸盐在0℃下,将二噁烷/HCl(4N,70mL)加至3-(S)-(N-BOC-gly)-氨基-3-(5-氯-2-羟基-3-碘)苯基丙酸乙酯(37.20g,70.62mmol)中,并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在加入甲苯(100mL)后,再进行一次浓缩。将获得的残余物悬浮于乙醚中,过滤,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为一种结晶粉末(32.0g,收率98%)。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N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I步骤2A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用等当量的2-羟基-3,5-二溴苯甲醛代替3,5-二氯水杨醛。
收率88%;浅黄色固体;m.p.46-47℃;Rf=0.6(乙酸乙酯/己烷1∶1v/v);1H-NMR(CDCl3)d 3.37(s,3H),J.56(m,2H),3.92(m,2H),5.29(s,2H),7.91(d,1H,J=2.4Hz),7.94(d,1H,J=2.4Hz),10.27(s,1H);FAB-MS m/z 367(M+)HR-MS计算值C11H12Br2O4367.9083实测值367.9077。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I步骤2B和步骤2C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I步骤2B中代之以等当量的步骤1的化合物。
收率90%;黄色固体;m.p.57-59℃;Rf=0.46(乙酸乙酯/己烷 1∶1v/v);1H-NMR(CDCb)d 1.45(s,9H);2.1(br,1H,可交换的),2.51(d,1H,J1=9.9Hz,J2=15.3Hz),2.66(d,1H,J1=4.2Hz,J2=15.3Hz),3.02(br,1H,可交换的),3.39(s,3H),3.58-3.62(m,4H),3.81(m,1H),3.93(m,2H),4.63(dd,1H,J=4.2Hz),5.15(s,2H),7.17-7.25(m,6H),7.49(d,1H);FAB-MS m/z 602(M+H)HR-MS计算值C25H34NBr2O6602.0753实测值602.0749。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I步骤3制备上述化合物(对甲苯磺酸盐),只是在实施例I的步骤3中代之以等当量的步骤2制备的产物。收率62%;白色固体;1H-NMR(DMSO-d6)d 1.09(1,3H,J=7.2Hz),2.27(s,3H),2.97(dd,2H,J1=3.0Hz,J2=7.2Hz),4.02(q,2H,J=7.2Hz),4.87(t,1H,J=7.2Hz),7.08(d,2H,J=4.8Hz),7.45(m,3H),7.57(d.1H,J=2.4Hz),8.2(br,3H);FAB-MS m/z 365(M+H)HR-MS计算值C11H14NBr2O3365.9340实测值365.9311。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I步骤4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步骤3制备的化合物。采用实施例I步骤5的过程将形成的BOC保护的中间体转化成所需的化合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P制备下述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I的过程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实施例F步骤1制备的等当量的3-碘-5-溴水杨醛代替实施例I步骤2A的3,5-二氯水杨醛。
实施例1(±)3-溴-5-氯-2-羟基-β-[[2-[[[3-羟基-5-[(1,4,5,6-四氢-5-羟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羰基])氨基]乙酰基]氨基]苯丙酸,三氟乙酸盐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冰浴温度下,向实施例H的产物(0.4g,0.0014mol),实施例B的产物(0.58g,0.0014mol),三乙胺(0.142g,0.0014mol),DMAP(17mg)和无水DMA(4mL)中加入EDCl(0.268g,0.0014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将形成的中间体经反相制备HPLC分离。向水(10mL)和CH3CN(5mL)中的该酯中加入LiOH(580mg,0.0138mol)。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用TFA将pH值降至2,产物用反相制备HPLC纯化,得到(冷冻干燥后)所需产物,为一种白色固体(230mg)。
MS和1H 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等当量的实施例A的产物代替实施例B的产物。在冷冻干燥后,得到320mg的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等当量的实施例F的产物代替实施例B的产物。在冷冻干燥后,得到180mg的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4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等当量的实施例D的产物代替实施例B的产物。在冷冻干燥后,得到180mg的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5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等当量的实施例E的产物代替实施例B的产物。在冷冻干燥后,得到250mg的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6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采用等当量的实施例C的产物代替实施例B的产物。在冷冻干燥后,得到220mg的白色固体。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7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氮气氛下,在冰浴温度下,向火焰干燥的烧瓶中溶解于无水DMA(50mL)中的来自实施例H的产物(7.8g,0.027mol)中缓慢地加入氯代甲酸异丁酯(3.7g,0.027mole),随后加入N-甲基吗啉(2.73g,0.027mol)。将溶液在冰浴温度下搅拌15分钟。再在冰浴温度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来自实施例L的产物(10.0g,0.024mol),随后再加入N-甲基吗啉(2.43g,0.024mol)。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将形成的酯中间体经反相制备HPLC分离。向水(60mL)和CH3CN(30mL)中的酯中加入LiOH(10g,0.238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然后,用TFA将pH值降至2。产物经反相制备HPLC纯化,得到(冷冻干燥后)所需产物,为白色固体(9.7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8
(S)3,5-二氯-2-羟基-β-[[2-[[[3-羟基-5-[(1,4,5,6-四氢-5-羟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羰基]氨基]乙酰基]氨基]-苯丙酸,一盐酸盐一水合物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步骤A向溶解于无水DME(200mL)中的来自实施例H的产物(9.92g,0.0345mol)中加入N-甲基吗啉(4.0mL,0.0362mol)。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盐-冰浴)。在1分钟内加入氯代甲酸异丁酯IBCF(4.48mL,4.713g,0.0345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冰浴温度下搅拌12分钟。然后,在冰浴温度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来自实施例I的产物(11.15g,0.030mol),随后再加入N-甲基吗啉(4.0mL,0.0362mol)。将反应混合物升温至室温,并进行至完成,然后,在50℃及真空下进行浓缩,得到一种黑色的残余物。将残余物溶解于乙腈∶水(约50mL)。加入少量的TFA使pH值呈酸性。将残余物上10 x 500cm C-18(50μ粒径)柱,分离出所需产物的酯(溶剂程序100% H2O+0.05% TFA至30∶70 H2O+0.05% TFA乙腈+0.05% TFA,1小时,@100mL/分钟溶剂程序在溶剂正面洗脱后开始)。制备RPHPLC纯化导致形成经冷冻干燥后的白色固体(10.5g)(50%)。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产物(约11g)溶解于二噁烷水中,溶液的pH值通过加入2.5NNaOH调节至约11.5(pH计)。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定期通过加入碱将pH值调节至大于11。在2-3小时后,通过RPHPLC完全确认酯转化成酸。再将反应混合物的pH值调节至约6,从溶液中沉淀出粘稠的油。通过滗析将这种油分离出来,用热水(200mL)对其进行洗涤。将形成的含水混合物冷却,过滤收集固体,得到上述化合物(由盐酸溶液冷冻干燥后2.6g)。将残余物即黑色的粘稠油用热水处理,经冷却后得到一种黄褐色的粉末(由盐酸溶液冷冻干燥后4.12g)。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9(S)3-溴-5-氯-2-羟基-β-[[2-[[[3-羟基-5-[(1,4,5,6-四氢-5-羟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羰基]氨基]乙酰基]氨基]苯丙酸,三氟乙酸盐步骤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来自实施例J的产物(1.0g,2.4mmol),实施例H的产物(0.75g,2.6m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40mg)在N,N-二甲基乙酰胺(10mL)中的悬浮液中加入三乙胺(0.24g,2.4mmol)。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再加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0.60g,3.1m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将混合物进行真空浓缩,通过反相HPLC纯化(开始梯度90∶10 H2O/TFA∶MeCN,保留时间22分钟),得到所需的产物(1.6g,52%)。
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向步骤1得到的酯(800mg,1.2mmol)在1∶4MeCN∶H2O(7mL)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148mg,6.2mmo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加入TFA(0.71mL,9.2mmol),混合物用反相HPLC纯化(开始梯度95∶5 H2O/TFA∶MeCN,保留时间24分钟),得到所需的产物(860mg,83%)。
分析计算值C22H23BrClN5O7+1.7 TFAC,39.18;H,3.20;N,8.99。
实测值C,39.11;H,3.17;N,9.07。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3制备盐酸盐将步骤2的产物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乙腈∶水)中,将溶液缓慢地通过Bio-Rad AG2-8X(氯化物形式,200-400目,>5当量)离子交换柱。冷冻干燥后得到所需的盐酸盐形式的产物。
实施例10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8的步骤A中采用实施例N的产物代替实施例I的产物。通过制备RPHPLC分离产物,经冷冻干燥后得到THF盐形式的所需产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11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8的步骤A中采用实施例M的产物代替实施例I的产物。通过制备RPHPLC分离产物,经冷冻干燥后得到THF盐形式的所需产物。
MS和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1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采用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上述化合物,只是在实施例8的步骤A中采用实施例P的产物代替实施例I的产物。通过制备RPHPLC分离产物,经冷冻干燥后得到THF盐形式的所需产物。
实施例13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制备2-O-(MEM)-3,5-二碘水杨醛 在20℃下,将碳酸钾(18.5g,0.134mol)加至3,5-二碘水杨醛(50.0g,0.134mol)的DMF(150mL)溶液中,得到一种黄色的浆液。然后,在保持温度为反应温度下加入MEM-Cl(15.8mL,0.134mol)。在搅拌2小时后,再加入MEM-Cl(1.5g)。在搅拌1小时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冰-水混合物中,搅拌。形成沉淀,过滤,真空中干燥,获得所需保护的醛(61g,收率99%)。
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2制备下式的化合物 在室温下,将(S)-苯基氨基乙醇(17.9g,0.13mol)加至2-O-(MEM)-3,5-二碘水杨醛(41.5g,0.112mol)的THF(150mL)溶液中。在搅拌1小时后,加入硫酸镁(20.7g),再搅拌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将滤液浓缩,真空干燥2小时。在2颈圆底烧瓶中加入雷福尔马茨基试剂(96g,0.289mol)和N-甲基吡咯烷酮(250mL),并在-10℃下搅拌。在保持温度为-10℃下缓慢加入亚胺的N-基吡咯烷酮(100mL)溶液。将混合物保持在该温度2小时,并在-5℃下保持1小时。在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10℃后,加入浓盐酸在饱和氯化铵(16mL/200mL)中的溶液。加入乙醚(500mL),并在室温下搅拌该混合物2小时。分离出醚层,水层再用乙醚(300mL)萃取。合并后的醚层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200mL),水(200mL),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一种油(90.0g,收率99%)。NMR表明了所需的产物并为一种非对映异构体。
步骤3制备下式化合物 将来自步骤2的粗酯(14.0g,20.1mmol)的溶液溶解于乙醇(100mL)中,并冷却至0℃。一次性加入四乙酸铅(9.20g,20.75mmol)。3小时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15%的NaOH(73mL)溶液。通过减压除去大部分的乙醇。向残余物中加入15%的NaOH(200mL),然后用乙醚(400mL)萃取。醚层用水(100mL)、盐水(100mL)洗涤,干燥,浓缩,获得一种橙色油。将这种油溶解于乙醇(100mL)中,加入对甲苯磺酸(6.08g)。将溶液在回流下加热8小时,减压浓缩。将残余物用THF(60mL)稀释,在回流下加热,冷却。在贮藏后,未形成沉淀。将反应混合物浓缩,通过制备HPLC纯化,得到PTSA盐形式的氨基酸。将所获得的固体溶解于乙醇中,并用氯化氢气体饱和。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6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所需氨基酸的PTSA盐(12.47g)。
步骤4制备3-(N-BOC-gly)-氨基-3-(S)-(3,5-二碘-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
向BOC-gly-OSu(7.48g,27.04mmol),3-(S)-氨基-3-(3,5-二碘-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PTSA盐(12.47g,27.04mmol)在DMF(100mL)中的混合物中加入三乙胺(3.8m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8小时。真空除去DMF,将残余物在乙酸乙酯(600mL)与稀盐酸(100mL)间分配。有机层用碳酸氢钠(200mL),盐水(200mL)洗涤,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所需产物,为一种固体(17.0g,收率96%)。1H 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5制备3-(N-gly)-氨基-3-(3,5-二碘-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盐酸盐 在0℃下,将二噁烷/HCl(4N,40mL)加至3-(N-BOC-gly)-氨基-3-(S)-(3,5-二碘-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17.0g,25.97mmol)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在加入甲苯(100mL)后,再进行一次浓缩。将获得的残余物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为一种结晶粉末(8.0g,收率56%)。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步骤6将间-(5-羟基嘧啶子基(pyrimidino))马尿酸(3.74g,12.98mmol)在二甲基乙酰胺(25mL)中的溶液加热直至所有的物质溶解。然后,将其冷却至0℃,一次性加入氯代甲酸叔丁酯(1.68mL),再加入N-甲基吗啉(1.45mL)。10分钟后,一次性加入3-(N-gly)-氨基-3-(3,5-二碘-2-羟基苯基)-丙酸乙酯盐酸盐(6.0g,10.82mmol),再加入N-甲基吗啉(1.45mL)。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8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将残余物溶解于四氢呋喃/水(1∶1,20mL)中,进行色谱处理(反相,95∶5水∶乙腈,60分钟,至30∶70水∶乙腈,包含0.1%TFA)。将合并的馏分浓缩。将残余物溶解于乙腈水中,加入氢氧化锂直至成碱性。将溶液搅拌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并如前所述进行HPLC纯化,获得作为THA盐的所需酸。通过使其通过离子交换柱及经过冷冻干燥,将TFA盐转化成相应的盐酸盐。1HNMR与所需结构一致。
实施例14-18式VII、VIII、IX、XIII和XIV的化合物及其异构体可按照本文所述的方法制备,只需采用适宜的原料和试剂,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在下列试验中检测本发明化合物的活性。在这些试验中检测的结果列于表1。玻联蛋白粘着试验材料如前所述[Pytela等,Methods in Enzymology,144475-489(1987)]从人胎盘中纯化人玻联蛋白受体(αvβ3)。如前所述[Yatohgo等,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13281-292(1988)]从新鲜冷冻血浆中纯化人玻联蛋白。通过偶联NHS-生物素制备生物素化的人玻联蛋白以便如前所述[Charo等,J.Biol.Chem.,266(3)1415-1421(1991)]纯化玻联蛋白,该NHS-生物素得自Pierce ChemicalCompany(Rockford,IL)。试验缓冲液、OPD底物片和RIA级BSA得自Simga(St.Louis,MO)。抗生物素抗体得自Calbiochem(La Jolla,CA)。Linbro微量滴定板得自Flow Labs(Mclean,VA)。ADP试剂得自Sigma(St.Louis,MO)。方法固相受体试验此试验与以前报告的方法[Niiya等,Blood,70475-483(1987)]基本相同。在Tris缓冲盐水中将纯化的人玻联蛋白受体(αvβ3)由贮存液稀释至1.0g/ml,该缓冲液含1.0mM钙离子、镁离子和锰离子,pH 7.4(TBS+++)。将此稀释的受体立即以100μL/孔(100ng受体/孔)转移至Linbro微量滴定板中。将这些板密封并在4℃孵育过夜以便使此受体与孔结合。所有其余步骤在室温下进行。将这些测试板排空并加入存在于TBS+++的200L的1%RIA级BSA(TBS+++/BSA)以封闭暴露的塑料表面。孵育2小时后,用96孔板洗涤器用TBS+++洗涤检测板。将被测化合物和对照进行对数系列稀释,开始浓度为贮液浓度2mM,并用存在于TBS+++/BSA中的2nM生物素化的玻联蛋白作为稀释剂。这样便将标记的配体与被测(或对照)配体预混和,随后用CETUS Propette仪将50L等份转移至被测板中;该标记配体的最终浓度为1nM,而被测化合物的最高浓度为1.0×10-4M。竞争发生2小时,然后如上所述用板洗涤器洗涤所有的孔。将亲和纯化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生物素抗体在TBS+++/BSA中1∶3000稀释,并向每个孔中加入125μL。30分钟后,洗涤这些板并将OPD/H2O底物在100mM/L枸橼酸盐缓冲液(pH5.0)中培养。用微量滴定板读数器在波长450nm读取这些板的数值,并当最大结合控制孔达到吸收基值约1.0时,记录最后的A450以供分析。用大写结合EXCEL宽带程序分析数据。用两个同样的浓度确定平均值、标准偏差和%CV。平均值A450值标准化为四个最大结合对照的平均值(没有加入竞争剂)(B-MAX)。将标准化的值实行四参数曲线算法[Rodbard等,Int.Atomic Energy Agency,Vienna,pp 469(1997)],以半对数比例绘制,并计算相应于抑制50%的生物素化玻联蛋白最大结合的浓度(IC50)及相应于所报告化合物的R2使该化合物在被测最高浓度表现出大于50%抑制的浓度。否则,IC50报告为超过被测的最高浓度。β-[[2-[[5-[(氨基亚氨基甲基)-氨基]-1-氧代戊基]-1-氧代乙基]氨基]-3-吡啶丙酸[USSN 08/375338,实施例1]是强αvβ3拮抗剂(IC50为3-10nM),将其在每个板中作为阳性对照。
纯化的IIb/IIIa受体试验材料由过期的血小板中纯化人纤维蛋白原受体(αIIbβ3)(Pytela,R.Pierschbacher,M.D.,Argraves,S.,Suzuki,S.和Rouslahti,E.“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粘着受体”,Methods in Enzymology 144(1987)475-489)。按照Yatohgo,T.,Izumi,M.,Kashivagi,H.和Hayashi,M.,“由人血浆通过肝素亲和色谱纯化玻联蛋白的新方法”,CellStructure and Function 13(1988)281-292所述的方法从新鲜冷冻血浆中纯化人玻联蛋白。通过偶联NHS-生物素制备生物素化的人玻联蛋白以便如前所述纯化玻联蛋白(Charo,I.F.,Nannizzi,L.,Phillips,D.R.,Hsu,M.A.,Scaround Bottomorough,R.M.,“用GP IIIa肽抑制纤维蛋白原与GP IIb/IIIa的结合”,J.Biol.Chem.,266(3)(1991)1415-1421),该NHS-生物素得自Pierce Chemical Company(Rockford,IL)。试验缓冲液、OPD底物片和RIA级BSA得自Simga(St.Louis,MO)。抗生物素抗体得自Calbiochem(La Jolla,CA)。Linbro微量滴定板得自Flow Labs(Mclean,VA)。ADP试剂得自Sigma(St.Louis,MO)。方法固相受体试验此试验与Niiya,K.,Hodson,E.,Bader,R.,Byers-Ward,V.,Koziol,J.A.,Plow,E.F.和Ruggeri,Z.M.,“血小板活化诱导的膜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的增加的表面表达纤维蛋白原结合和血小板凝集的关系”,Blood 70(1987)475-483报告的基本相同。在Tris缓冲盐水中将纯化的人玻联蛋白受体(αIIIbβ3)由贮存液稀释至1.0μg/ml,该缓冲液含1.0mM钙离子、镁离子和M++,pH7.4(TBS+++)。将此稀释的受体立即以100μL/孔(100ng受体/孔)转移至Linbro微量滴定板中。将这些板密封并在4℃孵育过夜以便使此受体与孔结合。所有其余步骤在室温下进行。将这些测试板排空并加入存在于TBS+++的200μL的1%RIA级BSA(TBS+++/BSA)以封闭暴露的塑料表面。孵育2小时后,用96孔板洗涤器用TBS+++洗涤检测板。将被测化合物和对照进行对数系列稀释,开始浓度为贮液浓度2mM,并用存在于TBS+++/BSA中的2nM生物素化的玻联蛋白作为稀释剂。这样便将标记的配体与被测(或对照)配体预混和,随后用CETUS Propette仪将50μL等份转移至被测板中;该标记配体的最终浓度为1nM,而被测化合物的最高浓度为1.0×10-4M。竞争发生2小时,然后如上所述用板洗涤器洗涤所有的孔。将亲和纯化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生物素抗体在TBS+++/BSA中1∶3000稀释,并向每个孔中加入125μL。30分钟后,洗涤这些板并将OPD/H2O底物在100mM/L枸橼酸盐缓冲液(pH5.0)中培养。用微量滴定板读数器在波长450nm读取这些板的数值,并当最大结合控制孔达到吸收基值约1.0时,记录最后的A450以供分析。用大写结合EXCELTM宽带程序分析数据。用两个同样的浓度确定平均值、标准偏差和%CV。平均值A450值标准化为四个最大结合对照的平均值(没有加入竞争剂)(B-MAX)。将标准化的值实行四参数曲线算法[Rodbard等,Int.Atomic Energy Agency,Vienna,pp 469(1997)],以半对数比例绘制,并计算相应于抑制50%的生物素化玻联蛋白最大结合的浓度(IC50)及相应于所报告化合物的R2使该化合物在被测最高浓度表现出大于50%抑制的浓度。否则,IC50报告为超过被测的最高浓度。β-[[2-[[5-[(氨基亚氨基甲基)-氨基]-1-氧代戊基]-1-氧代乙基]氨基]-3-吡啶丙酸[USSN 08/375338,实施例1]是强αvβ3拮抗剂(IC50为3-10nM),将其在每个板中作为阳性对照。富含人血小板的血浆试验从志愿者人群中选择健康的、没有服用阿斯匹林供者。采集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并随后如Zucker,M.B.,“用光度学方法检测血小板凝集”,Methods in Enzymology 169(1989)117-133所述进行ADP诱发的血小板凝集检测。用蝶形针(butterfly)采用标准静脉穿刺术在60ml注射器中采集血全血45ml,该注射器中装有5ml 3.8%枸橼酸三钠。在此注射器中彻底混和,将此抗凝的全血转移至50ml圆锥形聚乙烯管中。室温下以200mg将此血离心12分钟以沉淀非血小板细胞。将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转移至聚乙烯管中并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将剩余的血液以2000×g离心第二次离心15分钟以获得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血小板计数一般为300000至500000每微升。将富含血小板血浆(0.45ml)等份入硅化比色杯中并在37℃搅拌(1100rpm)1分钟,之后加入50μL的预稀释的被测化合物。混和1分钟后,通过加入50μL的200μM ADP引起凝集。在Payton双信道凝集计量器(Payton Scientific,Buffalo,NY)中记录凝集3分钟。将被测化合物系列稀释度的最大反应(盐水对照)的抑制百分率用来确定剂量反应曲线。所有的化合物双份检测并从化合物剂量反应曲线中用图形计算表现出50%或在被测最高浓度的更大抑制的半数最大抑制(IC50)的浓度;否则,IC50报告为比此被测最大浓度更大。
权利要求
1.下式的化合物及其药用盐 其中X和Y为相同或不同的卤素基团;R是H或低级烷基。
2.选自如下的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或其药用盐 其中R是H或烷基。
3.选自如下的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或其药用盐
4.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及药用载体。
5.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2的化合物及药用载体。
6.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3的化合物及药用载体。
7.治疗需要此治疗的哺乳动物的由αvβ3整联蛋白介导的病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抑制αvβ3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
8.治疗需要此治疗的哺乳动物的由αvβ3整联蛋白介导的病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抑制αvβ3有效量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
9.治疗需要此治疗的哺乳动物的由αvβ3整联蛋白介导的病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抑制αvβ3有效量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
10.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肿瘤转移。
11.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肿瘤转移。
12.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肿瘤转移。
13.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实体瘤生长。
14.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实体瘤生长。
15.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实体瘤生长。
16.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血管生成。
17.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血管生成。
18.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血管生成。
19.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骨质疏松。
20.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骨质疏松。
21.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骨质疏松。
22.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噁性肿瘤体液血钙过多。
23.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噁性肿瘤体液血钙过。
24.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噁性肿瘤体液血钙过多。
25.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平滑肌细胞迁移。
26.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平滑肌细胞迁移。
27.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平滑肌细胞迁移。
28.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再狭窄被抑制。
29.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再狭窄被抑制。
30.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再狭窄被抑制。
31.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32.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33.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34.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黄斑变性。
35.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黄斑变性。
36.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治疗的病症是黄斑变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作α
文档编号A61K31/675GK1291978SQ99803581
公开日2001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4日
发明者T·E·罗格斯, P·G·鲁敏斯基 申请人:G·D·西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