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4819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仿生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固定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挠性部的仿生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进步,采用例如是骨钉等植入物对人体内的生物组织进行固 定,以作为意外伤害或自然老化的修复等医疗用途。
[0003] 然而,已知的植入物的弹性模数(Modulus of Elasticity)(约lOOGpa)远大于人 体生物组织的弹性模数(小于lGpa),当承受的外力过大时容易使生物体产生组织凹陷、坏 死、磨损等问题,且植入物也可能因而发生松脱。一般来说,传统的做法将植入物进行特殊 烧结或表面涂布制作工艺,再以激光对植入物的表面进行处理,以加强骨整合。但此方式对 于改善植入物的应力遮蔽效应有限,加上植入物本身体积较小,更增加了在制作工艺上的 困难程度。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挠性部的仿生固定装置,利用积层制造制作工艺 技术在植入物的表面形成至少一沟槽,通过沟槽结构能有效降低植入物的弹性模数,避免 因承受的外力过大使生物体产生组织凹陷、坏死、磨损,或植入物发生松脱的情况。
[0005]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仿生固定装置,包括一挠性部。挠性部包括至少一 沟槽,沟槽位于挠性部的表面,且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具有一间 距。沟槽分散施加于仿生固定装置的受力。
[0006]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7]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08] 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在Y-Z平面)的侧视图;
[0009] 图1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沟槽(在X-Y平面)的示意图;
[0010] 图1D~图1F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沟槽(在X-Y平面)的示意 图;
[0011]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12] 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在Y-Z平面)的侧视图;
[0013] 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14] 图3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在Y-Z平面)的侧视图;
[0015]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16] 图4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在Y-Z平面)的侧视图;
[0017]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18] 图5B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在Y-Z平面)的侧视图;
[0019]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21] 符号说明
[0022] 1、2、3、4、5、6、7 :仿生固定装置
[0023] 10、20、30、40、50、60、70 :挠性部
[0024] 11、21、22、31、32、33、34、41、42、43、44、51、52、53、54、61、62、63、64、65、66、71 :沟 槽
[0025] 111、611、621、631、641 :第一端
[0026] 112、612、622、632、642 :第二端
[0027]72、73、74 :孔洞
[0028] 75 :外力承受区
[0029] 乃1 :第一子区域
[0030] 752 :第二子区域
[0031] 91 :螺纹部
[0032] D1 :第一方向
[0033] D2:第二方向
[0034] D3:第三方向
[0035] D4:第四方向
[0036] S:间距
[0037] T1、T2、T3、T4 :轨迹
[0038] 0 1 :第一夹角
[0039] X、Y、Z:座标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参照所附附图详细叙述本创作的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号用以标示相同或 类似的部分。需注意的是,附图已简化以利清楚说明实施例的内容,附图上的尺寸比例并非 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并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之用。
[0041] 本发明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包括一挠性部,挠性部包括至少一沟槽,沟槽位于 挠性部的表面,且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具有一间距,也就是说, 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不相连,沟槽不会形成为一封闭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沟槽可用以 分散施加于仿生固定装置的受力。
[0042] 以下以第一至第七实施例,并配合图1A~图7说明本发明的仿生固定装置。在这 些实施例中,将通过立体示意图,或仿生固定装置在不同平面上,其沟槽的轨迹进行说明。
[0043] 第一实施例
[0044] 图1A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的示意图。仿生固定装置1包括 一挠性部10,挠性部10包括一沟槽11,沟槽11位于挠性部10的表面,且沟槽11具有一第 一端111与一第二端112,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具有一间距,也就是说,第一端111 与第二端112彼此不相连,沟槽11不会形成为一封闭区域。
[0045] 图1B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在Y-Z平面)的侧视图。如图IB 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11,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一方向D1,在 挠性部10的表面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垂直于仿生固定装置1的一受力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仿生固定装置1的受力方向例如是平行于Z方向。
[0046] 图1C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11 (在X-Y平面)的示意 图。图1C自另一角度(另一平面)观察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11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 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11在一第一平面(X-Y平面)上沿着一轨迹,在挠性部10的表面延 伸。此处,第一平面垂直于仿生固定装置1的受力方向(Z方向)。举例来说,如图1C所示, 沟槽11在X-Y平面上沿着轨迹T1,在挠性部10的表面延伸。
[004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轨迹为一弧度小于2 31的弧线,例如图1C中所绘示的轨迹T1, 为一沿着弧度〇至n的弧线。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轨迹也可为沿着 其他的弧度所形成的弧线。
[0048] 图1D~图1F绘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11 (在X-Y平面) 的示意图。在图1D中,轨迹T2例如是一沿着弧度Ji/2至3 Ji/2的弧线;在图1E中,轨迹 T3例如是一沿着弧度Ji至2ji的弧线;在图1F中,轨迹T4例如是一沿着弧度-ji/2至 n/2的弧线。
[0049] 要注意的是,虽然本发明图1C所绘示的轨迹T1、图1D所绘示的轨迹T2、图1E所绘 示的轨迹T3与图1F所绘示的轨迹T4皆为弧度为的弧线,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相 对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轨迹为一弧度小于2 的弧线,也就是说,使仿生固定装置1的沟槽 11的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彼此不相连,即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沟槽11。
[0050] 上述藉由第一平面(即X-Y平面)与第二平面(即Y-Z平面)观察本发明第一实 施例的沟槽11,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简化并以一圆柱、圆锥或类似的形 状表示,也就是说,沟槽11可大致上沿着例如是平行于圆柱或圆锥的圆周方向,在挠性部 1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