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48194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表面延伸。
[0051] 由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1具有沟槽11,可利用沟槽11所形成的微 小空间作为承受外力时的缓冲。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对仿生固定装置1施加平行 于Z方向、大小为100N的外力,仿生固定装置1会产生大约4. 998 X 10_2mm的位移,此位移可 作为承受外力时的缓冲,防止应力集中及应力遮蔽,有效降低仿生固定装置1的弹性模数, 避免松脱,或者让生物体产生组织凹陷、坏死、磨损的情况。
[0052] 第二实施例
[0053] 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2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仿 生固定装置2同样包括一挠性部20。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仿生固定装置2包括一 第一沟槽21与一第二沟槽22。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皆位挠性部20的表面,且具有 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未绘示)。同样地,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个别的第一端与第二 端之间具有一间距,也就是说,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不相连,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皆 不会形成为一封闭区域。
[0054] 图2B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2(在Y-Z平面)的侧视图。如图2B 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一沟槽21,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一方向 D1,在挠性部20的表面延伸。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二沟槽22,在Y-Z 平面上沿着一第二方向D2,在挠性部20的表面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 向D2垂直于仿生固定装置2的一受力方向(受力方向例如是平行于Z方向),而第二方向 D2与第一方向D1相反。
[0055] 以下自另一角度(另一平面)观察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 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一沟槽21在X-Y平面上沿着如图1C所示的 轨迹T1,在挠性部20的表面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沟槽21沿着弧度0至Ji的弧线,在挠性 部20的表面延伸。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二沟槽22在X-Y平面上沿着如第1E图所示的轨 迹T3,在挠性部20的表面延伸,也就是说,第二沟槽22沿着弧度Ji至2 Ji的弧线,在挠性 部20的表面延伸。
[0056]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并未限定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皆为弧度为31的弧线。相 对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轨迹为一弧度小于2 的弧线,也就是说,使仿生固定装置2的第一 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个别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不相连,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沟槽。
[0057]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对仿生固定装置2施加平行于Z方向、大小为100N的外力,仿 生固定装置2会产生大约3. 647 X l(T2mm的位移;假设外力大小增加为137N,仿生固定装置 2会产生大约4. 996 X 10_2mm的位移。同样地,这些位移可作为承受外力时的缓冲,有效降 低仿生固定装置2的弹性模数。
[0058] 第三实施例
[0059] 图3A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3的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类似,仿 生固定装置3同样包括一挠性部30。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仿生固定装置3除了包 括一第一沟槽31、一第二沟槽32以外,还包括一第三沟槽33与一第四沟槽34。第一沟槽 31、第二沟槽32、第三沟槽33与第四沟槽34皆位于挠性部30的表面。
[0060] 图3B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3(在Y-Z平面)的侧视图。本发明 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沟槽31与第三沟槽33类似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沟槽21 ;本发明 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沟槽32与第四沟槽34类似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沟槽22。此外, 如第3A、3B图所示,第一沟槽31、第二沟槽32、第三沟槽33与第四沟槽34依序由上而下形 成于挠性部30的表面。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第一沟槽31、第二沟槽32、第三沟槽33与 第四沟槽34在挠性部30的表面的顺序也可与图3A、图3B所绘示的结构不同。
[0061] 如图3B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3的第一沟槽31与第三沟槽33, 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一方向D1,在挠性部30的表面延伸。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仿生固定 装置3的第二沟槽32与第四沟槽34,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二方向D2,在挠性部30的表 面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于仿生固定装置3的一受力方向 (受力方向例如是平行于Z方向),而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相反。
[0062] 以下自另一角度(另一平面)观察仿生固定装置3的第一沟槽31、第二沟槽32、 第三沟槽33与第四沟槽34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仿生固定装置3的第一沟槽31与第三 沟槽33在X-Y平面上沿着如图1C所示的轨迹T1,在挠性部30的表面延伸,也就是说,第一 沟槽31与第三沟槽33沿着弧度0至的弧线,在挠性部30的表面延伸。仿生固定装置3 的第二沟槽32与第四沟槽34在X-Y平面上沿着如图1E所示的轨迹T3,在挠性部30的表 面延伸,也就是说,第二沟槽32与第四沟槽34沿着弧度31至2 31的弧线,在挠性部30的 表面延伸。
[0063]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并未限定第一沟槽31、第二沟槽32、第三沟槽33与第四沟槽34 皆为弧度为n的弧线。相对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轨迹为一弧度小于2^1的弧线,也就是说, 使仿生固定装置3的第一沟槽31、第二沟槽32、第三沟槽33与第四沟槽34个别的第一端 与第二端(未绘示)彼此不相连,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沟槽。
[0064]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对仿生固定装置3施加平行于Z方向、大小为100N的外力,仿 生固定装置3会产生大约7. 731 X l(T2mm的位移,此位移可作为承受外力时的缓冲,有效降 低仿生固定装置3的弹性模数。
[0065] 第四实施例
[0066] 图4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4的示意图。仿生固定装置4同样 包括一挠性部40,且具有一第一沟槽41、一第二沟槽42、一第三沟槽43与一第四沟槽44位 于挠性部40的表面。
[0067] 图4B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4(在Y-Z平面)的侧视图。本发明 第四实施例的第三沟槽43类似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沟槽32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 第四沟槽44类似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沟槽31。此外,如第4A、4B图所示,第一沟槽 41、第二沟槽42、第三沟槽43与第四沟槽44依序由上而下形成于挠性部40的表面。但本 发明并未限定于此,第一沟槽41、第二沟槽42、第三沟槽43与第四沟槽44在挠性部40的 表面的顺序也可与第4A、4B图所绘示的结构不同。
[0068] 如图4B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4的第一沟槽41,在Y-Z平面上 可沿着一第一方向D1或一第二方向D2,在挠性部40的表面延伸。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 生固定装置4的第二沟槽42,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三方向D3,在挠性部40的表面延伸。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4的第三沟槽43,在Y-Z平面上沿着一第二方向D2,在 挠性部40的表面延伸。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仿生固定装置4的第四沟槽44,在Y-Z平面 上沿着一第一方向D1,在挠性部40的表面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 与第三方向D3垂直于仿生固定装置4的一受力方向(例如是平行于Z方向),第二方向D2 与第一方向D1相反,且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
[0069] 以下自另一角度(另一平面)观察仿生固定装置4的第一沟槽41、第二沟槽42、 第三沟槽43与第四沟槽44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仿生固定装置4的第一沟槽41在X-Y 平面上沿着如图1D所示的轨迹T2,在挠性部40的表面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沟槽41沿着弧 度Ji /2至3 Ji /2的弧线,在挠性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