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38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管线,尤其是输油管线。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
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该系统也称为"扫线系统"或"清管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诸如油脂、化学药品等的物料输送管线来说,在两次物料输送操作之间,尤其是在两种物料输送操作之间,通常需要对输送管线进行清扫,以避免所输送物料的交叉污染。 目前,一般通过使管线清洗剂在管道内流动来清洗该管线。然而,这种清洗方式效果差、耗时长,并且残留的清洗剂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对将在管线内输送的物料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颖的物料输送管线清扫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的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物料输送管线两端的两个末端站,每个末端站都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连通的内腔,所述内腔均经由控制阀组件连接加压气体,其中,所述两个末端站的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并联地连接有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该切断阀在物料输送管线中设置成当该切断阀处于打开位置时允许通过物料输送管线进行物料的输送,而当该切断阀处于关闭位置时阻止物料的输送;以及清扫器,该清扫器安放在所述两个末端站中至少一个的内腔中,并且能在加压气体的作用下在物料输送管线中移动,其中,该清扫器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相匹配的横截面形状,并且该清扫器的外径大于物料输送管线的内径。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末端站的部分剖开的视图; 图3是包括四个控制阀的控制阀组件实施例的气动管路拓扑图; 图4是包括两个控制阀的控制阀组件实施例的气动管路拓扑图; 图5是清扫器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以用于输送润滑油的输油管线1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用于清扫任何物料输送管线,所述物料包括液态物料例如油漆等、浆状或膏状物料例如浆状或膏状化工原料。 参见图l,在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实施例中,用于清扫输油管线1的系统(亦即"扫线系统")包括位于该管线1两端的两个末端站100和200,其中,末端站100位于输油管线1的输入端,在该输入端,待输送的润滑油通过泵3被从润滑油贮存站2中泵送到输油管线1内以进行输送;末端站200则位于输油管线1的输出端,该末端站200可以与用于接收润滑油的储油罐42连通以便排出润滑油。 更具体地,末端站100和200各自具有与输油管线1连通的内腔101和201。所述内腔101 、201中的至少一个-在此为全部两个内腔101和201并联地连接有用于控制润滑油的输送的切断阀102、202,所述切断阀102、202连接在输油管线1内,并且设置成当该切断阀处于打开位置时允许润滑油通过该输油管线1流通,而当该切断阀处于关闭位置时阻止润滑油流入或流出输油管线1。所述内腔101、201还通过各自的控制阀组件103、203连接到用于供应或释放加压气体的管线组5,该管线组5可以包括加压气体供应管51和加压气体释放管52(参见图3-4),所述加压气体供应管和加压气体释放管优选由软管构成。所述加压气体优选为加压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实施例,所述内腔101、201中的至少一个内可以容纳有清扫器(图1中未示出),该清扫器具有与输油管线1相匹配的横截面形状,并且该清扫器的外径大于输油管线1的内径,优选大2mm。该清扫器可以在加压气体的作用下从内腔中移出,并且在输油管线1内移动以便刮除输油管线1中残留的润滑油。 对于上述基本实施例来说,在正常输送状态下,切断阀102、202处于打开位置,从而润滑油贮存站2中的润滑油可被泵3抽入输油管线1内,并在该输油管线1中流动,直至到达末端站200处并且经由该末端站的打开的切断阀202排入储油罐42中。当已经完成润滑油的输送并且需要清扫输油管线1时,关闭末端站100中的切断阀102,而保持末端站200中的切断阀202处于打开状态,起动末端站100的控制阀组件103,以便向该末端站100的内腔101中供应加压气体,从而强制起初容纳在该内腔101中的清扫器沿输油管线1移动。这样,由于清扫器与管线l形成过盈配合,该清扫器可在移动过程中将输油管线l(尤其是其内壁)中残存的润滑油完全带走。当清扫器最终进入末端站200的内腔201时,由该清扫器刮带的残留润滑油可被排入储油罐42中,此时,可关闭切断阀202,并由此实现对输油管线1的彻底清洁。 应当指出,在上述基本实施例中,在扫线系统1的初始状态下,可以仅在末端站100和200之一的内腔中,优选在末端站100的内腔101中安放清扫器,但也可以在所述两个末端站100和200的内腔101和201中都安放清扫器。 优选地,可以在所述两个末端站100、200之间,在输油管线1内安放至少一个中间站300。如图1所示,与末端站100或200相似,该中间站300也具有与输油管线1连通的内腔301。该内腔301可以并联连接用于允许或阻断润滑油进入储油罐43的切断阀302。该内腔301同样可以管线清扫过程中容纳清扫器,并且可以经由控制阀组件303连接用于供应加压气体的加压气体供应管51。 在设有中间站300的情况下,可以从末端站IOO发送清扫器,以使该清扫器经由输油管线1移动到该中间站300的内腔301处,从而将末端站100至中间站300之间的润滑油清扫至该处,并通过切断阀302将所述润滑油排入储油罐43中。同样,也可从末端站200发送清扫器以便将该末端站200至中间站300之间的润滑油清扫至储油罐43。[0020] 对于设有中间站300的扫线系统实施例来说,可以在完成清扫以后起动控制阀组件303,以便向中间站300的内腔301供应加压气体,由此通过加压气体将清扫器吹送回到末端站100和200的内腔101和201的终端。从而,可以进行下一次润滑油的输送以及输油管线的清扫。 现在参照图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末端站的优选实施例。虽然下面以末端站100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末端站200具有与末端站100相似的结构和功能。[0022] 在图2所示的末端站100的优选实施例中,该末端站100包括并联连接在其内腔101两侧的两个用于允许或阻挡润滑油的输送的切断阀1021、1022,以用于选择性地进行两种不同润滑油的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中间站300也可相应地包括并联在其内腔301两侧的两个切断阀(未示出),以便选择性地输送不同种类的润滑油。[0023]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末端站100的用于控制加压气体的供应和释放的控制阀组件103包括四个控制阀,即第一控制阀1031、第二控制阀1032、第三控制阀1033和第四控制阀1034。 图3示出了这种四阀组件的连接原理。具体地,第一控制阀1031在一端与加压气体供应管51相连,而在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三和第四控制阀1033和1034 ;第二控制阀1032在一端与加压气体释放管52相连,而在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和第四控制阀1033和1034 ;第三控制阀1033与第四控制阀1034彼此并联,并且在同一端连接第一和第二控制阀1031、3032,而在另一相对端均连接到末端站100的内腔101中。 在采用所述四阀组件的扫线系统实施例中,当需要清扫输油管线1时,可以打开第一和第三控制阀1031、1033,以便向末端站100的内腔101并从而向输油管线1供应加压气体,从而推动一个清扫器在输油管线内移动以进行清扫。当清扫器已被吹送至末端站的内腔之后,关闭第一控制阀1031,打开第二控制阀1032,以便释放加压气体。在输油管线1中的压力已降到一定值以后,并当末端站200或中间站300将清扫器推回且该清扫器已经回到原位时,可以关闭第三控制阀1033,打开第四控制阀1034,以便释放输油管线1内的残余加压气体。在输油管线1中的加压气体基本排空后,关闭第二控制阀1032和第四控制阀1034,从而完成本次清扫。 如图4所示,根据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末端站100的控制阀组件103可以仅包括两个控制阀1031、1032,其中第一控制阀1031—端连接加压气体供应管51,另一端连接内腔101 ;第二控制阀1032 —端连接内腔101,另一端连接加压气体释放管52。在这种采用两阀组件的扫线系统中,可以打开第一控制阀1031以便进行清扫,而打开第二控制阀1032以便释放加压气体。 可以理解,在进行润滑油输送期间,也可类似地打开或关闭所述控制阀组件103中的不同控制阀,以便促进润滑油在输油管线1内的移动,并从而顺利地完成润滑油的输送。 另外,可以设置控制中心,并通过信号传输线路连接所述控制阀组件103 (在图1中用虚线示意性地示出),以便自动完成上述动作。 在一种未示出的变型实施例中,或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简单的基本实施例,仅在
末端站的内腔一侧并联连接一个用于允许或阻断润滑油的输送的切断阀。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切断阀以及所述控制阀均由球阀构成。 仍参见图2,为了阻止清扫器移动,优选在末端站100中设置可收回的止挡器104。特别地,该止挡器104可以由带有活塞杆的气缸形成。这样,例如在润滑油输送期间需要固定清扫器时,可使该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便阻止清扫器移动;而当准备清扫输油管线1时,可以使该活塞杆縮回,以使清扫器能自由移动。 当然,也可以设想其它形式的止挡器,例如可以旋入或旋出末端站的内腔的螺纹杆。另外,可以理解,同样可以在中间站设置止挡器,以便当清扫器进入该中间站的内腔时阻止该清扫器继续移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末端站以及中间站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清扫器的位置的装置,尤其是用于检测清扫器是否处于该末端站或中间站的内腔中的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可以末端站和中间站中设置磁信号检测器,并且在清扫器中安放磁体。这样,当检测到清扫器已经移动进入末端站或中间站的内腔时,可以向控制中心发送信号,以便起动与加压气体连接的控制阀组件以及用于允许或阻挡润滑油的输送的切断阀,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最后,结合图5说明清扫器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如图5所示,清扫器6优选为柱形,并且包括沿其轴向间隔开的至少两个外柱形面61。在每个外柱形面61的与柱形清扫器6的端部相对的一侧,与之间隔开地设有同样的外柱形面62,以便确保清扫器6与输油管线1的内壁之间的气密密封,并且增强清扫效果。该柱形清扫器6的中间部分具有縮小的外径,以便于该清扫器的抓握。此外,该柱形清扫器6的端部设计成锥形,以便有利于清扫器6在输油管线1内的受引导的移动。[0036] 虽然上面参照优选实施列举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而是可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和改变。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物料输送管线两端的两个末端站,每个末端站都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连通的内腔,所述内腔均经由控制阀组件连接加压气体,其中,所述两个末端站的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并联地连接有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该切断阀在物料输送管线中设置成当该切断阀处于打开位置时允许通过物料输送管线进行物料的输送,而当该切断阀处于关闭位置时阻止物料的输送;以及清扫器,该清扫器安放在所述两个末端站中至少一个的内腔中,并且能在加压气体的作用下在物料输送管线中移动,其中,该清扫器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相匹配的横截面形状,并且该清扫器的外径大于物料输送管线的内径。
2. 根据权利要求l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两个末端站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站,该中间站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连通的内腔,该内腔能够容纳所述清扫器,并且一方面经由控制阀组件连接加压气体,另一方面经由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连接到物料接收容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末端站的内腔均在一侧并联地连接一个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
4. 根据权利要求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末端站的内腔均在两侧并联地连接两个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以用于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不同物料的输送;以及,所述中间站的内腔在两侧并联地连接两个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这两个切断阀各自连接到一个物料接收容器。
5. 根据权利要求l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加压气体的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两个控制阀,其中一个控制阀连接在加压气体源和内腔之间以用于将加压气体引入内腔,另一个控制阀连接在内腔和气体回收站之间以用于释放内腔中的加压气体。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加压气体的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四个控制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并联连接的第三和第四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一方面与加压气体源相连,另一方面连接到所述第三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一方面与气体回收站相连,另一方面连接到所述第三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和第四控制阀一方面连接第一和第二控制阀,另一方面各自连接到所述内腔。
7. 根据权利要求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站的内腔以及所述中间站的内腔中均设置有可收回的止挡器,以用于阻止清扫器的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站和中间站设有用于检测清扫器的位置的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器为柱形,并具有沿轴向方向分开的至少两个平行的外柱形面,该外柱形面的外径比物料输送管线的内径大2mm。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控制物料输送的切断阀为球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扫物料输送管线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物料输送管线两端的两个末端站,每个末端站都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连通的内腔,所述内腔均经由控制阀组件连接加压气体,并且并联地连接有用于允许物料输送或阻断物料输送的切断阀,该系统还包括清扫器,该清扫器安放在所述两个末端站中至少一个的内腔中,并且能在加压气体的作用下在物料输送管线中移动,其中,该清扫器具有与物料输送管线相匹配的横截面形状并且其外径大于物料输送管线的内径。该系统能够彻底清扫物料输送管线中的残留物,并且工作效率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文档编号B08B9/055GK201529646SQ20092017907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6日
发明者勾京生 申请人:北京威浦实信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