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设置有第一烹饪内桶和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设置在聚热盘中,该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的外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的外壁,加热元件产生的热能更有效地被第一烹饪内桶吸收,也防止了热量扩散,保证了主体内腔环境温度不高。从而,既有效地延长了烹饪装置中的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烹饪效率,有利于提高烹饪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例如面包机、馒头机或馒头面包机之类的烹饪装置中,都会设置加热元件,通常是电热管。加热元件在烹饪装置的烤制或蒸制过程中,为加热食品或产生蒸汽提供必需的热量。由于烹饪装置通常都是较为封闭的腔体结构,加热元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热量四处扩散,会导致腔体内的温度升高,导致腔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温度升高,可能会影响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热量的扩散,用于直接加热食品或产生蒸汽的热量有所损失,也可能会影响烹饪效率,导致烹饪质量的下降。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保证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改善烹饪质量。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包括主体,该主体内设置有第一烹饪内桶和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设置在聚热盘中,该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的外壁。
[0005]进一步地,加热元件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的下方,聚热盘的开口方向向上,朝向第一烹饪内桶的底部外壁。
[0006]进一步地,主体内还设置有烤箱,第一烹饪内桶可拆卸地安装在烤箱的底座上,力口热元件设置在烤箱内,聚热盘通过支撑件设置在烤箱的底部。
[0007]进一步地,支撑件为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陶瓷块。
[0008]进一步地,加热元件为电热管,一个或多个压片将电热管固定在聚热盘中。
[0009]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二烹饪内桶、动力传动机构和搅拌元件,第二烹饪内桶可选择地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内或设置在烤箱的底座上,搅拌元件可选择地安装在第一烹饪内桶内或第二烹饪内桶内、并被动力传动机构驱动。
[0010]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上盖组和中框,上盖组具有内衬,烤箱、中框和内衬形成一个腔室,腔室仅通过上盖组的蒸汽窗口与外界相通。
[0011]进一步地,第二烹饪内桶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内,且两者的口部相隔距离为I至25晕米。
[0012]进一步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同步带、同步轮、上搅拌轴和下搅拌轴,下搅拌轴与第一烹饪内桶转动配合,上搅拌轴与第二烹饪内桶转动配合,上搅拌轴的上端用于安装搅拌元件,电机的动力依次通过同步带、同步轮、上搅拌轴和下搅拌轴传递给搅拌元件。
[0013]进一步地,第一烹饪内桶的口部设有限位支撑件,辅助限位件套在限位支撑件上。[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的外壁,加热元件产生的热能更有效地被第一烹饪内桶吸收,也防止了热量扩散,保证了主体内腔环境温度不高。从而,既有效地延长了烹饪装置中的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烹饪效率,有利于提高烹饪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所述烹饪装置去掉上盖组之后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热管和聚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增加了限位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烹饪内桶和第二烹饪内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仅有第一烹饪内桶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明确限定或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烹饪装置包括主体1、第一烹饪内桶2、第二烹饪内桶3、用于在烹饪过程中对物料进行搅拌的搅拌元件
4、驱动搅拌元件4的动力传动机构以及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
[0025]第一烹饪内桶2、第二烹饪内桶3、搅拌元件4、动力传动机构和加热元件均设置于主体I内。其中,第一烹饪内桶2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I的底座上,第二烹饪内桶3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2的内部空间内,搅拌元件4安装在第二烹饪内桶3内并与动力传动机构连接且被其驱动。
[0026]第二烹饪内桶3的直径小于第一烹饪内桶2的直径,使得第二烹饪内桶3可以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2内,且两者的口部相隔距离为I至25毫米。在蒸制时,第二烹饪内桶3中可以盛有水,且第二烹饪内桶3与第一烹饪内桶2之间形成用于产生蒸汽和传递热量的腔室。由于第一烹饪内桶2和第二烹饪内桶3两者的口部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从第一烹饪内桶2中产生的水蒸汽可以从所述间隔中流出,然后进入到第二烹饪内桶3中,对其中的物料进行蒸汽加热。
[0027]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15、同步带14、同步轮30、第一连接器12、上搅拌轴5、第二连接器8和下搅拌轴9。第二烹饪内桶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烹饪内桶座6,上搅拌轴5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烹饪内桶座6上。上搅拌轴5与第二烹饪内桶3转动配合,上搅拌轴5的上端穿过第二烹饪内桶3的底部与搅拌元件4可拆卸地连接,并可带动搅拌元件4转动。电机15启动后,通过同步带14带动同步轮30,然后驱动第一连接器12、下搅拌轴9、第二连接器8和上搅拌轴5转动,从而使得搅拌元件4对物料进行搅拌。[0028]上搅拌轴5的下端和第二烹饪内桶座6通过第二拨片7卡合在第二连接器8上。第一烹饪内桶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烹饪内桶座10,下搅拌轴9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烹饪内桶座10上。下搅拌轴9与第一烹饪内桶2转动配合,下搅拌轴9的上端穿过第一烹饪内桶2的底部与第二连接器8可拆卸地连接。下搅拌轴9的下端通过第一拨片11卡合在第一连接器12上,第一连接器12与同步轮30连接。
[0029]加热元件为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2下方的电热管17。如图1和2所示,加热管17设置在聚热盘18中,聚热盘18的开口方向向上,朝向第一烹饪内桶2的底部外壁。当然,加热元件不限于电热管17,可以是其它能够产生热量的元件。电热管17的位置也不限于图1所示位置,只要加热元件设置在聚热盘18中,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2的外壁,即可将热量集中供给第一烹饪内桶2,同时防止热量扩散。
[0030]如图2和3所示,压片29将电热管17固定在聚热盘18中,用于限制电热管17在聚热盘18中的位置。压片29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0031]由此,通过将电热管17设置在聚热盘18中,且聚热盘18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烹饪内桶2的外壁,一方面,使电热管17产生的热能更有效地被第一烹饪内桶2吸收,这样热量快速辐射到第一烹饪内桶2内的水或物料,加快了水煮沸或物料升温的速度;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热量扩散,保证了主体I内腔环境温度不高。从而,既有效的延长了烹饪装置中的电子元器件和动力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烹饪效率,有利于提高烹饪质量。
[0032]在室温条件下经实际测试,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比起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得出的数据是:加热相同量水所需时间缩短了 4分钟;动力传动机构中的核心零部件的最高温度由170°C降至87°C ;控制板MCU的表面最高温度由76°C降至60°C,工作大电容的表面最高温度由72°C降至54°C。同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能源,例如在蒸制操作时,在环境温度不高的状况下产生了大量蒸汽,真正达到蒸汽烹饪馒头的环境,以及提供了烹饪蒸汽面包的蒸汽,既可制作出松软可口的白馒头,也可制作出表皮金黄且柔软的面包。
[0033]回到图1,主体I内还可以设置烤箱27,这样,第一烹饪内桶2和电热管17都位于烤箱27内部,且第一烹饪内桶2可拆卸地安装在烤箱27的底座上。如图1和3所示,聚热盘18通过相互间隔的三个陶瓷块19设置在烤箱27的底部。此时,这三个陶瓷块19构成了支撑件,用于支撑聚热盘18。
[0034]烹饪装置还具有中框26和上盖组28,上盖组28具有内衬25和蒸汽窗口 103。由此,烤箱27、中框26和内衬25可以构成一个腔室,该腔室仅通过上盖组28上的蒸汽窗口103与外界相通。这样,例如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汽就不会进入到主体I中除烤箱27之外的其他地方,可以减小对主体I中的例如电机15等动力传动部件或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0035]图4示出了前述实施例增加了限位件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烹饪内桶和第二烹饪内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6所示,第一烹饪内桶的口部设有一对提手环24,提手21连接一对提手环24。一对硅胶件23套在一对提手环24上,且位于第一烹饪内桶2和第二烹饪内桶3之间。硅胶件23作为辅助限位件,套在作为限位支撑件的提手环24上,可以防止第二烹饪内桶3和第一烹饪内桶2之间发生窜动,使得第二烹饪内桶3更稳定地放置在第一烹饪内桶2中,不会产生因窜动导致的异响。
[0036]如图7所示,该烹饪装置也可以仅使用第一烹饪内桶2,此时搅拌元件4安装在第一烹饪内桶2内并被动力传动机构驱动,用于搅拌第一烹饪内桶2中的物料。此时,该烹饪装置可以作为一般的面包机使用。
[0037]前面根据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但该烹饪装置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和/或连接关系。
[0038]例如,该烹饪装置可以只包括一个烹饪用的内桶,例如第一烹饪内桶,只要加热元件设置在聚热盘中,且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内桶的外壁,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0039]另外,该烹饪装置可以不包括烤箱,此时,烹饪用的内桶(例如第一烹饪内桶)设置在主体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烹饪装置也可以包括烤箱、第一烹饪内桶和第二烹饪内桶,此时,第一烹饪内桶可拆卸地安装在烤箱的底座上,第二烹饪内桶可选择地安装在第一烹饪内桶内或安装在烤箱的底座上,搅拌元件可选择地安装在第一烹饪内桶内或第二烹饪内桶内、并被动力传动机构驱动。
[00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I)内设置有第一烹饪内桶(2)和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聚热盘(18)中,所述聚热盘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的下方,所述聚热盘(18)的开口方向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的底部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I)内还设置有烤箱(27),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烤箱(27)的底座上,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烤箱(27)内,所述聚热盘(18)通过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烤箱(27)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陶瓷块(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管(17),一个或多个压片(29)将所述电热管(17)固定在所述聚热盘(18)中。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二烹饪内桶(3)、动力传动机构和搅拌元件(4),所述第二烹饪内桶(3)可选择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内或设置在所述烤箱(27)的底座上,所述搅拌元件(4)可选择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内或所述第二烹饪内桶(3)内、并被所述动力传动机构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上盖组(28 )和中框(26 ),所述上盖组(28 )具有内衬(25 ),所述烤箱(27 )、所述中框(26 )和所述内衬(25)形成一个腔室,所述腔室仅通过所述上盖组(28)的蒸汽窗口(103)与外界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烹饪内桶(3)设置在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内,且两者的口部相隔距离为I至25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15)、同步带(14)、同步轮(30)、上搅拌轴(5)和下搅拌轴(9),所述下搅拌轴(9)与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转动配合,所述上搅拌轴(5)与所述第二烹饪内桶(3)转动配合,所述上搅拌轴(9)的上端用于安装所述搅拌元件(4),所述电机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同步带、所述同步轮、所述上搅拌轴和所述下搅拌轴传递给所述搅拌元件(4 )。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聚热盘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烹饪内桶(2)的口部设有限位支撑件,辅助限位件套在所述限位支撑件上。
【文档编号】A47J27/04GK203539140SQ201320730303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宋亚龙, 王正清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