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84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变形结构,特别涉及遥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电动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自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技术背景现有的车辆变形机器人变形过于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普及,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弯曲折叠身体就可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站转为卧,反之,车变形成机器人及卧转为站的车辆变形机器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此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使机器人身体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机器人从站立姿态转为卧倒姿态,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卧倒姿态转为站立姿态。其中: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包括弯曲腰部,弯曲下肢,弯曲腰与下肢结合部,同时弯曲腰部和下肢。综上所述,机器人变形成车时,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站立转为卧倒。车变形成机器人时,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车辆形态的卧倒姿势转为机器人形态的站立姿势。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是:通道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及展开,实现机器人变形和站姿与卧姿转换的两个功能,一举两得,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是遥控电动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自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的发展需要。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形态结构示意图1 ;图2为图1侧剖图;图3为图1车辆形态侧剖图;图4为图1车壳分解图;图5为图1变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形态结构示意图2 ;图7为图6侧剖图;图8为图6车辆形侧剖图;图9为图6车壳分解图;图10为图6变形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变形示意图3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变形示意图4 ;图中(I)头,(2)躯干,(3)上肢,(4)下肢,(5)前轮,(6)后轮,(7)车壳一,(8)车壳二,(9)车壳三,(10)车壳四,(11)车壳五(12)车壳六,(13)腰部,(14)下肢弯曲部位,
(15)腰与下肢结合部,(16)机器人形态,(17)车形态,(18)弯曲,(19)展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之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图1中,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I)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图2中,机器人形态时,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I)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图3中,车形态时,车辆变形机器人通过弯曲下肢(4)实现身体折叠,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I)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图4中,车壳分为六段,分别为:车壳一(7),车壳二(8),车壳三(9),车壳四(10),车壳五(11),车壳六(12)。图5中,机器人形态(16)为图1结构,车形态(17)为图3结构。机器人形态(16)变形为车形态(17)时,下肢弯曲部位(14)的舵机转动实现下肢弯曲,使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转为车形态(17)时的卧倒,此时,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盖回机器人头部。车形态
(17)变形为机器人形态(16)时,下肢弯曲部位(14)的舵机反向转动使下肢(4)恢复到弯曲前形状,使机器人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车形态(17)时的卧倒转为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此时,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图中有弯曲(18)和展开(19)两个标示。图6中,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车壳一(7)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躯干(2)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一(7)与上肢(3)通过连杆与腰部舵机连接。图7中,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车壳一(7)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躯干(2)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一(7)与上肢(3)通过连杆与腰部舵机连接。图8中,车形态时,车辆变形机器人通过弯曲腰部(13)实现身体折叠,头(I ),上肢
(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车壳一(7)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躯干(2)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一(7)与上肢(3)通过连杆与腰部舵机连接。[0033]图9中,车壳分为六段,分别为:车壳一(7),车壳二(8),车壳三(9),车壳四(10),车壳五(11),车壳六(12)。图10中,机器人形态(16)为图5结构,车形态(17)为图8结构。机器人形态(16)变形为车形态(17)时,腰部(13)的舵机转动实现腰部(13)弯曲,使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转为车形态(17)时的卧倒。其中,车壳一(7)和上肢(3)通过连杆与腰部(13)的舵机连接,在舵机转动实现腰部(13)弯曲的同时,通过连杆拉动车壳一(7)盖回头部和将向两侧张开的上肢(3)向内缩回。车形态(17)变形为机器人形态(16)时,腰部(13)的舵机反向转动实现弯曲的腰部(13)恢复到弯曲前形状,使机器人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车形态(17)时的卧倒转为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其中,车壳一(7 )和上肢(3 )通过连杆与腰部(13)的舵机连接,在舵机反向转动实现腰部(13)恢复到弯曲前形状的同时,通过连杆拉动车壳一(7)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和上肢
(3)向两侧张开。图中有弯曲(18)和展开(19)两个标示。图11中,机器人形态(16)变形为车形态(17)时,腰与下肢结合部(15)的舵机转动,使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转为车形态(17)时的卧倒,此时,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盖回机器人头部。车形态(17)变形为机器人形态(16)时,腰与下肢结合部(15)的舵机反向转动,使机器人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车形态(17)时的卧倒转为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此时,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图中有弯曲(18)和展开(19)两个标示。图12中,机器人形态(16)变形为车形态(17)时,腰部(13)和下肢弯曲部位(14)的舵机转动,使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机器人形态(16 )时的站立转为车形态(17 )时的卧倒。其中,车壳一(7 )和上肢(3)及头(I)通过齿轮组与一台单独舵机连接,通过这台单独的舵机驱动车壳一(7)盖回头部和将向两侧张开的上肢(3)向内缩回以及头(I)向下缩回。车形态(17)变形为机器人形态(16)时,腰部(13)和下肢弯曲部位(14)的舵机反向转动,使机器人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同时,使变形机器人的姿态由车形态(17)时的卧倒转为机器人形态(16)时的站立。其中,车壳一(7)和上肢(3)及头(I)通过齿轮组与一台单独舵机连接,通过这台单独的舵机驱动车壳一(7)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和上肢(3)向两侧张开以及头(I)向上升出。图中有弯曲(18)和展开(19)两个标示。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结构,其特征在于:机器人身体弯曲部位安装有舵机,通过舵机转动,使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站姿转为卧姿,通过弯曲装置反向转动,使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卧姿转为站姿,弯曲折叠部位包括腰部,下肢,腰部与下肢结合部,腰部和下肢。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结构,其特征在于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使机器人身体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机器人从站立姿态转为卧倒姿态,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卧倒姿态转为站立姿态。
文档编号A63H33/00GK203060839SQ20122023381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李川涛 申请人:李川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