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75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能纤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服饰的面料、款式及风格到纤维 材料穿着的舒适性能,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服装面料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纤维材料, 应该通过自身的技术进步,努力开发研究各种纤维材料,来满足人们的需求。"U"形纤维的 开发正是顺应了上述潮流而展开的。由于纤维的截面形状与纤维的特性密切相关,借助于 纤维截面形状的改变可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特性。"U"形纤维截面外观轮廓呈不规则状,
使织物有蓬松感,改善了光泽效应和手感,提高了织物吸湿性、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U" 形纤维不但纤维内部有一定空气含量,而且有较好的膨松度,纤维间也有较多的空气含量,
因此,可提高织物的保暖性。原丝截面形状对纱的芯吸性影响较为显著,实验表明"H"形截
面原丝芯吸性好于五叶形,而"T"形的截面原丝的纱线芯吸性最差。"U"形截面形态与H形
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U"形截面也具有较好的芯吸性能。通过调整合适的纺丝工艺条件
和冷却工艺条件,制得符合技术要求的各类"U"形纤维产品来满足机织、针织物的手感、轻
便、蓬松度、光泽、吸湿、透气等诸方面的要求。目前,未见含有U型形状的抗菌微多孔涤纶
的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将抗菌剂以及C0PET以及PET切片混合,进入熔纺过 程,再进行碱减量处理,得到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形状为U型;喷 丝板上设置至少l个喷丝孔;所用的喷丝孔的形状为U型,由底端的圆弧以及两端的矩形连 接而成;喷丝孔的高度C为0. 2 0. 4cm,宽度B为0. 25 0. 35cm,孔槽宽度A为0. 05 0. 07mm;所述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剂,其质量百分比为1 3%,而COPET质量百分比为 1 10%,余量为PET,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20 80nm ;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2 25dtex。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COPET组份通过碱减量处理后,在纤维上面形成微孔,有利于加 强纤维的吸湿排汗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纳米银抗菌剂,具有安全无害的抗菌功能; (3)本实用新型的纤维形状为U型,"U"形纤维截面外观轮廓呈不规则状,使织物 有蓬松感,改善了光泽效应和手感,提高了织物吸湿性、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U"形纤维 不但纤维内部有一定空气含量,而且有较好的膨松度,纤维间也有较多的空气含量,因此, 可提高织物的保暖性; (4)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简单,在现有的基础上即可工业化生产。

图1本实用新型的喷丝板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喷丝板的喷丝孔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1、喷丝板;2、喷丝孔;3、底部;4、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实用新型一种U型多孔C0PET/PET复合涤纶纤维的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1 请参见附图1和2,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将抗菌剂以及C0PET以及PET切片 混合,进入熔纺过程,熔纺的温度为275 295t:;再进行碱减量处理;得到抗菌U型微多孔 涤纶;所述的纤维形状为U型;喷丝板1上设置至少1个喷丝孔2 ;所用的喷丝孔2为U型 形状,喷丝孔2的高度C为0. 3cm,宽度B为0. 3cm,孔槽宽度A为0. 06mm ;喷丝孔的底部3 采用标准的半圆,外径lmm,内径0. 8mm,开口部4都为长0. 4mm,宽0. lmm的矩形孔,夹角9 为0度;所述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剂,其质量百分比为1 % ,而C0PET质量百分比为6% , 余量为PET,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50nm ;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5dtex。 实施例2 请参见附图1和2,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将抗菌剂以及C0PET以及PET切片 混合,进入熔纺过程,熔纺的温度为275 295t:,再进行碱减量处理;得到抗菌U型微多孔 涤纶;所述的纤维形状为U型;喷丝板1上设置至少1个喷丝孔2 ;所用的喷丝孔2为U型 形状,喷丝孔2的高度C为0. 2cm,宽度B为0. 25cm,孔槽宽度A为0. 05mm ;喷丝孔的底部3 采用标准的半圆,外径lmm,内径0. 8mm,开口部4都为长0. 4mm,宽0. lmm的矩形孔,夹角9 为0度;所述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剂,其质量百分比为2% ,而C0PET质量百分比为10% , 余量为PET,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70nm ;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15dtex。 实施例3 请参见附图1和2, 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将抗菌剂以及C0PET以及PET切片 混合,进入熔纺过程,熔纺的温度为275 295t:,再进行碱减量处理;得到抗菌U型微多孔 涤纶;所述的纤维形状为U型;喷丝板1上设置至少1个喷丝孔2,所用的喷丝孔2为U型 形状,喷丝孔2的高度C为0. 4cm,宽度B为0. 35cm,孔槽宽度A为0. 07mm ;喷丝孔的底部3 采用标准的半圆,外径lmm,内径0. 8mm,开口部4都为长0. 4mm,宽0. lmm的矩形孔,夹角9 为0度;所述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剂,其质量百分比为3X,而C0PET质量百分比为1%, 余量为PET,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25nm ;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20dtex。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形状为U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 2 25dtex。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将抗菌剂以及水溶性聚酯COPET以及常规PET切片混合,进入熔纺过程,碱减量处理,得到抗菌U型微多孔涤纶;喷丝板上设置至少1个喷丝孔;所用的喷丝孔的形状为U型,由底端的圆弧以及两端的矩形连接而成,所述的纤维的纤度为2~25dtex。本实用新型的优点COPET组份在纤维上面形成微孔,有利于加强吸湿排汗功能;纳米银抗菌剂,具有安全无害的抗菌功能;纤维形状为U型,具有良好的透气导湿功能;工艺流程简单,在现有的基础上即可工业化生产。
文档编号D01F1/10GK201459289SQ20092007341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5日
发明者彭时花, 王华平, 王朝生, 龚伟民 申请人:浙江艾恋针织服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