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包括筘片上部、上驼峰、气流槽、下驼峰、筘片下部和筘背,所述的筘片下部与下驼峰之间设置有流线型光滑过渡区,该光滑过渡区由凸起区和凹陷区构成,凸起区起于筘片下部末端,凹陷区终于下驼峰;气流槽由上槽壁、槽底和下槽壁构成,且上槽壁与下槽壁不对称;上驼峰与下驼峰不对称,筘背包括背凸区和上翘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重磅织物织造,具有使用寿命长、抗冲击性好、加工性能好等优点。
【专利说明】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异形钢筘是喷气织机打纬的主要基础部件之一,结合图1,包括上筘梁A、筘片和下筘梁B,筘片上主要设置有筘片上部la、上驼峰2a、气流槽3a、下驼峰4a和筘片下部5a。工作时,钢筘的下筘梁B由织机筘座夹持,使筘片呈悬臂状态进行打纬工作。这种结构的钢筘在应用于普通纤维时问题不大,然而在应用于织造重磅织物时,织机打纬力较大,钢筘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筘片垂直度难以保证,容易变形。因此,在生产织造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极易发生筘片磨损,且纤维表面易发生起毛现象,钢筘的这种结构不仅使用寿命短,耐磨性不强,而且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品质和生产效率,还易造成织物质量事故,给正常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织物整体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0003]有基于此,做出本申请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常规钢筘所存在的使用寿命短、抗冲击性能差、耐磨性不佳、易起毛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筘结构合理、耐冲击性好、可适用于多种磅数织物的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包括上筘梁、筘片和下筘梁,所述的筘片包括筘片上部、上驼峰、气流槽、下驼峰、筘片下部和筘背,筘片上部与上驼峰之间设置有流线型光滑过渡区,该光滑过渡区由凸起区和凹陷区构成,凸起区起于筘片上部末端,凹陷区终于上驼峰;上驼峰与气流槽之间圆弧过渡;气流槽由上槽壁、槽底和下槽壁构成,上槽壁与槽底、槽底与下槽壁之间均为圆弧过渡,且上槽壁与下槽壁不对称;下槽壁与下驼峰之间圆弧过渡,且上驼峰与下驼峰不对称,下驼峰与筘片下部之间圆弧过渡;筘背位于气流槽对侧的筘片上部与筘片下部之间,包括背凸区和上翘区,背凸区设置于凸起区背侧,且背凸区与凸起区以筘片上部所在竖直中心线对称,上翘区由槽底背部向下驼峰方向倾斜,并终于筘片下部的上端。
[0007]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0008]所述的背凸区与上翘区之间设置平直区,平直区起于背凸区下端,终于槽底背部的上翘区上端。
[0009]所述的筘片总高度H为88_94mm,筘片上部与筘片下部的宽度b相同;光滑过渡区总长度H1为8-10mm,凸起区与背凹区之间的距离d2为5_7mm ;气流槽宽度(上槽壁末端与下槽壁末端之间的竖直距离)H2为7.5mm;上翘区相对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1_5°。
[0010]所述的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的夹角Θ为12°,气流槽宽度H2小于上驼峰与下驼峰之间的距离。
[0011]钢筘是通过下筘梁安装于织机筘座上,打纬过程中钢筘前后摆动以实现打纬工作,因此,受力最大也是最易引起钢筘损坏的就是筘片上部末端和筘片下部上端,与常规的钢筘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实用新型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的筘片在筘片上部与上驼峰之间设置光滑过渡区,这一光滑过渡区为凸起区和凹陷区形成光滑的流线型结构,将筘片上部末端很好的过渡至下驼峰处,这种流线型结构的光滑过渡区对打纬过程中的筘片下部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避免了打纬冲击力所引起的筘片变形磨损,确保了筘片下部与筘片上部之间筘体的垂直度,既有利于异形筘使用寿命的延长,又避免了因筘片磨损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生广效率和广品品质大大提闻。
[0013]2.筘背上与凸起区相对应位置对称设置的背凸区使筘片上部末端宽度加大,并形成弧形过渡,进一步的强化筘片下部强度的同时,弧形背凸区结构对冲击力也起到了缓冲作用,背凸区、凸起区与凹陷区一起将打纬过程中的冲击作用减弱至最小,避免了筘片的磨损,从而很好的保证了筘片的垂直度,因而在织造重磅织物时,能够很好的承担打纬冲击力,避免了因钢筘筘片磨损等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织物品质得到保障。
[0014]3.本实用新型中,异形筘筘片的整体高度H为88-94_,远远小于传统钢筘筘片的高度(传统钢筘筘片高度为110_120mm),而气流槽的宽度仏为7.5mm,较传统气流槽宽度(传统气流槽宽度为5.5mm、6.0mm)大,从而使通过纬纱的气流槽空间增大,则纬纱经过时对上槽壁、下槽壁造成的冲击力也相对减小,气流槽两侧的上驼峰、下驼峰受力变小,筘片整体所承受的外力减小,提高了异形筘在纤维高速穿行过程中的抗冲击性。
[0015]4.筘片下部相对筘片上部所承担的打纬冲击力较大,因此,在确保异形筘抗冲击性的前提下,为使异形筘的整体结构更为简单,方便异形筘筘片加工,可将下驼峰背侧的筘背加工为朝上驼峰方向倾斜的上翘区,使之与竖直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则在受到冲击力时,可以将冲击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则作用于筘片下部上端的作用力得到减弱,进一步提高了异形筘的抗冲击性能。
[0016]将本实用新型异形筘应用于碳纤维、重磅织物等织造时,可以很好的减弱打纬对筘片造成的冲击力,提高筘片的在纤维高速运动过程中的抗冲击性,既有利于提高异形筘的使用寿命,又有利于提高筘片的垂直度,减少打纬过程中的起毛现象,可加工的织物类型以及加工品质均得到改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常规筘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尺寸标注图;
[0020]图4为图2中M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A.上筘梁;B.下筘梁;1.筘片上部;2.上驼峰;3.气流槽;31.上槽壁;32.槽底;33.下槽壁;4.下驼峰;5.筘片下部;6.筘背;61.背凹区;62.平直区;63.上翘区;7.光滑过渡区;71.凸起区;72.凹陷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结合图2,包括上筘梁A、筘片和下筘梁B,下筘梁B由织机筘座夹持,使筘片呈悬臂状态,筘片包括筘片上部1、上驼峰2、气流槽3、下驼峰4、筘片下部5和筘背6,上驼峰2、下驼峰4以及气流槽3的开口位于同侧,筘背6位于上驼峰2、下驼峰4、气流槽3的开口的背侧,其中:筘片下部5与下驼峰4之间设置有流线型光滑过渡区7,该光滑过渡区7由凸起区71和凹陷区72构成,凸起区71起于筘片下部5末端,并过渡至凹陷区72,凹陷区72终于下驼峰4下端;下驼峰4与气流槽3之间圆弧过渡;气流槽3由上槽壁31、槽底32和下槽壁33构成,上槽壁31与槽底32、槽底32与下槽壁33之间均为圆弧过渡,且气流槽3为非对称结构,上槽壁31与下槽壁33也不对称;下槽壁33与下驼峰4之间圆弧过渡,不对称结构的气流槽3使上驼峰2与下驼峰4也不对称,下驼峰4与筘片下部5之间圆弧过渡;筘背6位于气流槽3背侧的筘片上部I与筘片下部5之间,包括背凸区61和上翘区63,结合图4,背凸区61设置于凸起区71背侧,并与凸起区71以筘片上部I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上翘区63由槽底32背部向下驼峰4方向倾斜,并终于筘片下部5的上端。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异形筘的筘片总高度H为94_,筘片上部I与筘片下部5的宽度b相同,且b=4mm;光滑过渡区7总长度H1为10mm,凸起区71与背凹区61之间的距离d2为6mm ;下驼峰5相对竖直方向的距离(I1为12mm,下驼峰5与气流槽3之间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1为4.0mm ;气流槽3宽度H2为7.5mm,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的夹角Θ为12°,上槽壁31与槽底32、槽底32与下槽壁33的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2相同,且R2为3.0mm ;上驼峰2相对竖直方向的距离d3为14mm,上驼峰2与筘片下部5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3为4.5mm;上翘区63相对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2°。
[0024]本实施例中,筘片下部5与下驼峰4之间设的置光滑过渡区7为流线型结构,将筘片下部5末端很好的过渡至下驼峰4处,这种流线型结构的光滑过渡区7对打纬过程中的筘片下部5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避免了打纬冲击力所引起的筘片磨损,确保了筘片下部5与筘片上部I之间筘体的垂直度,既有利于异形筘使用寿命的延长,又避免了因筘片磨损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加工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大提高;筘背6上与凸起区71相对应位置设置的背凸区61使筘片上部I末端宽度加大,并形成弧形过渡,进一步的强化筘片下部5末端强度的同时,弧形背凸区61结构对冲击力也起到了缓冲作用,背凸区71、凸起区61与凹陷区62 —起将打纬过程中的冲击作用减弱至最小,避免了筘片的断裂,在织造重磅织物时,可避免因钢筘筘片磨损等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织物品质得到保障;本实施例中的异形筘筘片整体高度H远远小于传统钢筘筘片的高度(传统钢筘筘片高度为110-120mm),而气流槽的宽度H2则较传统气流槽宽度(传统气流槽宽度为5.5mm、6.0mm)大,因此纬纱通过气流槽3空间增大,则纬纱经过时对上槽壁31、下槽壁33造成的冲击力也相对减小,气流槽3两侧的上驼峰2、下驼峰4受力变小,整体异形筘筘片所承受的外力减小,提高了异形筘在纤维高速穿行过程中的抗冲击性。
[0025]将本实施例的异形筘应用于碳纤维、重磅织物等织造时,可以很好的减弱打纬对筘体造成的冲击力,提高筘片的在纤维高速运动过程中的抗冲击性,既有利于提高异形筘的使用寿命,又有利于提高筘片的垂直度,减少打纬过程中的起毛现象,可加工的织物类型以及加工品质均得到改善。
[0026]实施例2
[0027]本实施例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结合图2,包括上筘梁A、筘片和下筘梁B,筘片包括筘片上部1、上驼峰2、气流槽3、下驼峰4、筘片下部5和筘背6,上驼峰2、下驼峰4以及气流槽3的开口位于同侧,筘背6位于上驼峰2、下驼峰4、气流槽3的开口的背侧,其中:筘片下部5与下驼峰4之间设置有流线型光滑过渡区7,该光滑过渡区7由凸起区71和凹陷区72构成,凸起区71起于筘片下部5末端,并过渡至凹陷区72,凹陷区72终于下驼峰4上端;下驼峰4与气流槽3之间圆弧过渡;气流槽3由上槽壁31、槽底32和下槽壁33构成,上槽壁31与槽底32、槽底32与下槽壁33之间均为圆弧过渡,且气流槽3为非对称结构,上槽壁31与下槽壁33也不对称;下槽壁33与下驼峰4之间圆弧过渡,不对称结构的气流槽3使上驼峰2与下驼峰4也不对称,下驼峰4与筘片下部5之间圆弧过渡;筘背6位于气流槽3背侧的筘片上部I与筘片下部5之间,包括背凸区61、平直区62和上翘区63,结合图4,背凸区61设置于凸起区71背侧,并与凸起区71以筘片下部5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沿背凸区61末端向上延伸至槽底32对侧形成平直区62,上翘区63由槽底32背部向上驼峰2方向倾斜,并终于筘片上部I的上端。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异形筘筘片总高度H为88mm,筘片上部I与筘片下部5的宽度b相同,且b=4mm ;光滑过渡区7总长度H1为8mm,凸起区71与背凹区61之间的距离d2为5.5mm ;下驼峰4相对竖直方向的距离(I1为Ilmm,下马它峰4与气流槽3之间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1为4.4mm ;气流槽3宽度H2为7.5mm,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的夹角Θ为12°,上槽壁31与槽底32、槽底32与下槽壁33的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2相同,且R2为3.4mm ;上马它峰2相对竖直方向的距离d3为13mm,上驼峰2与筘片上部I圆弧过渡的圆弧半径R3为4.6mm ;上翘区63相对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3。。
[0028]本实施例中,筘片下部5与下驼峰4之间设的置光滑过渡区7为流线型结构,将筘片下部5末端很好的过渡至下驼峰4处,这种流线型结构的光滑过渡区7对打纬过程中的筘片下部5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避免了打纬冲击力所引起的筘片磨损,确保了筘片下部5与筘片上部I之间筘体的垂直度,既有利于异形筘使用寿命的延长,又避免了因筘片磨损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加工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大提高;筘背6上与凸起区71相对应位置设置的背凸区61使筘片下部5与夹具相接触的筘片下部5末端宽度加大,并形成弧形过渡,进一步的强化筘片下部5末端强度的同时,弧形背凸区61结构对冲击力也起到了缓冲作用,背凸区71、凸起区61与凹陷区62 —起将打纬过程中的冲击作用减弱至最小,避免了筘片的断裂,在织造重磅织物时,可避免因钢筘筘片磨损等所引起的织物起毛现象,织物品质得到保障;本实施例中的异形筘片筘整体高度H远远小于传统钢筘的高度(传统钢筘高度为110-120mm),而气流槽的宽度4则较传统气流槽宽度(传统气流槽宽度为
5.5mm、6.0mm)大,因此纬纱通过气流槽3空间增大,则纬纱经过时对上槽壁31、下槽壁33造成的冲击力也相对减小,气流槽3两侧的上驼峰2、下驼峰4受力变小,筘片整体所承受的外力减小,提高了异形筘在纤维高速穿行过程中的抗冲击性;筘片上部I相对筘片下部5所承担的打纬冲击力较小,因此,在确保异形筘抗冲击性的前提下,为使异形筘的整体结构更为简单,方便异形筘加工,可将上驼峰2背侧的筘背6加工为朝上驼峰2方向倾斜的上翘区63,使之与竖直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则在受到冲击力时,可以将冲击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则作用于筘片上部I上端的作用力得到减弱,进一步提高了异形筘的抗冲击性能。
[0029]将本实施例的异形筘应用于碳纤维、重磅织物等织造时,可以很好的减弱打纬对筘片造成的冲击力,提高筘片的在纤维高速运动过程中的抗冲击性,既有利于提高异形筘的使用寿命,又有利于提高筘片的垂直度,减少打纬过程中的起毛现象,可加工的织物类型以及加工品质均得到改善。
【权利要求】
1.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筘梁、筘片和下筘梁,所述的筘片包括筘片上部、上驼峰、气流槽、下驼峰、筘片下部和筘背,筘片下部与下驼峰之间设置有流线型光滑过渡区,该光滑过渡区由凸起区和凹陷区构成,凸起区起于筘片下部末端,凹陷区终于下驼峰;下驼峰与气流槽之间圆弧过渡;气流槽由上槽壁、槽底和下槽壁构成,上槽壁与槽底、槽底与下槽壁之间均为圆弧过渡,且上槽壁与下槽壁不对称;上槽壁与上驼峰之间圆弧过渡,且上驼峰与下驼峰不对称,上驼峰与筘片上部之间圆弧过渡;筘背位于气流槽对侧的筘片上部与筘片下部之间,包括背凸区和上翘区,背凸区对称设置于凸起区背侧,上翘区由槽底背部向上驼峰方向倾斜,并终于筘片上部的下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凸区与上翘区之间设置平直区,平直区起于背凸区下端,终于槽底背部的上翘区上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筘片总高度H为88-94mm,筘片上部与筘片下部的宽度b相同;光滑过渡区总长度H1为8_10mm,凸起区与背凹区之间的距离d2为5-7mm ;气流槽宽度H2为7.5mm ;上翘区相对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1-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抗冲击型异形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的夹角Θ为12°。
【文档编号】D03D49/62GK204211924SQ201420584639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1日
【发明者】诸水夫, 杜鹏 申请人:绍兴市水富纺织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