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49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建构混凝土楼层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精密晶圆及薄膜液晶显示器的厂房内,为了提升合格率,通常会将厂房建构为无尘室的型态,这种无尘室的顶、底楼层大致会呈现一种由许多等距排列的槽孔所构成的结构。然而,为了制作出这种具有许多等距排列的槽孔,往往会事先利用盖板事先排列, 其中盖板具有多个筒形结构,并且与一底板以一体成型形成,因此当进行灌浆步骤的时候, 除非整个混凝土已经完全凝固至可以承受整个无尘室楼层的重量结构,不然无法拆除盖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模具结构,以解决现有盖板必须等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才可拆除的缺点。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适用于建构混凝土楼层,该模具结构包含至少一模板结构、底板以及筒体结构。其中底板设有至少一对应部且底板设于模板结构上;筒体结构包含上盖、选择性设于对应部的下盖、杆体以及中空筒体,其中,中空筒体设有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盖及下盖系分别对应设于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并且一杆体的两端分别选择性连接在上盖及下盖上。进一步言之,筒体结构中的上盖及下盖通过杆体的两端以达到选择性相互连接的效果,亦即上盖、下盖、杆体、中空筒体以及底板是个别的构件组设在一起,换言之,当泥浆凝固到一定的强度时,即可先将筒体结构拆出回收,因此可以降低建构混凝土楼层所需购买的筒体结构成本。优选地,所述杆体为一螺杆。优选地,所述下盖上设有一下盖螺纹孔以对应所述螺杆,使所述螺杆选择性连接在所述下盖上。优选地,所述上盖上设有对应螺杆的一上盖螺纹孔,其中所述螺杆穿设所述上盖螺纹孔,并通过对应所述螺杆的一螺母选择性连接在所述上盖上,所述螺母与所述上盖之间设有一垫片。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设有一凸缘,藉以使所述上盖设于所述中空筒体上。优选地,所述模板结构包含多个模板单元、至少一拆模板以及一扣件,其中所述模板单元之间设有所述拆模板,并且所述模板单元通过所述扣件连接所述拆模板。优选地,所述拆模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斜面,并且所述模板单元的一端具有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一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角度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介于30至60度之间。[0012]优选地,所述模板单元及所述拆模板分别设有至少一孔洞,使所述扣件穿设所述孔洞以连接所述模板单元及所述拆模板。优选地,所述模板结构包含多个模板单元以及一扣件,其中所述模板单元通过所述扣件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模板单元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互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角度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介于30至60度之间。承上所述,依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其可具下述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是利用可以分别选择性组合的底板以及筒体结构,以达成快速回收而减少支出成本的效果。(2)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拆模板与模板单元分别具有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 藉以较易拆除模板单元及拆模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筒体结构的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另一筒体结构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回收方法的步骤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200 筒体结构;210 上盖;211 上盖螺纹孔;212 凸缘;220 中空筒体;221 第一出口 ;222 第二出口 ;225 中空筒体;230 下盖;231 下盖螺纹孔;232 凸缘;240 杆体;300 底板;301 对应部;400 螺母;410 垫片;500 步骤;510 步骤;520 步骤;530 步骤;540 步骤;600 模板结构;610 模板单元;611 第二斜面;612 孔洞;613 固定孔; 615 模板单元;616 第一斜面;617 第二斜面;620 拆模板;621 第一斜面;622 孔洞; 623 孔洞;630 扣件;a 角度;b 角度;c 角度;d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模具结构及其回收方法, 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系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筒体结构的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另一筒体结构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回收方法的步骤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图1的筒体结构的中空筒体的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的口径相同,亦即中空筒体为直筒式,而图3的另一筒体结构中的中空筒体的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的口径不同,亦即中空筒体为锥筒式。图1至图8中,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适用于建构混凝土楼层,模具结构包含底板300、筒体结构200。其中,底板300设有至少一对应部301,底板300可以依照需求设计为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而对应部301可依底板300的大小对应设有一个或多个。 另外,筒体结构200包含上盖210、选择性设于对应部301的下盖230、杆体MO以及中空筒体220,其中,中空筒体220设有第一出口 221及第二出口 222,上盖210及下盖230分别对应设于第一出口 221及第二出口 222上,并且杆体240的两端系分别选择性连接在上盖210 及下盖230上,而下盖230设于对应部301的方式可以将固定件(未绘示)直接穿设于下盖230及对应部301。进一步言之,杆体240为例如螺杆,下盖230为例如设有下盖螺纹孔 231以对应所述的螺杆,因此,杆体240就可以通过下盖230的下盖螺纹孔231以达到选择性连接下盖230的效果。接着,上盖210为例如设有对应螺杆的上盖螺纹孔211,因此螺杆就可以穿设于上盖螺纹孔211,然后再通过对应螺杆的螺母400选择性连接在上盖210上, 其中,螺母400与上盖210之间还可以设有一垫片410。由此可见,螺杆的两端分别选择性连接在上盖210及下盖230上。其中,上盖210的外周缘还可以设有一凸缘212,此凸缘212 为例如略大于中空筒体220的第一出口 221,因此上盖210不仅对应了第一出口 221,更恰好可以设于中空筒体220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回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步骤500为提供至少一模板结构;步骤510为提供底板,其中底板设有至少一对应部,并且底板设于模板结构上; 步骤520为提供筒体结构,筒体结构包含上盖、选择性设于对应部的下盖、杆体以及中空筒体,其中中空筒体设有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盖及下盖分别对应设于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并且杆体的两端分别选择性连接在上盖及下盖上;步骤530为进行灌浆步骤,使泥浆包围于模板结构、底板及筒体结构的外侧;以及步骤540待泥浆凝固一段时间,拆除并回收筒体结构。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所具备的优点,还提出一实施例加以说明。 详言之,使用者是利用至少一模板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以建构无尘室,其中,模板结构可以依照无尘室的设计而有各种的组合变化,接着,将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设置于模板结构上。然后,进行灌浆步骤,泥浆会包围模板结构、底板以及筒体结构的外侧。最后, 等待泥浆凝固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进行拆除并回收筒体结构的动作,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述等待泥浆凝固一段时间是表示,当泥浆凝固到可以承受使用者重量时就可以进行拆除并回收筒体的动作。换言之,一般现有技术的盖板并无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中的底板及筒体结构可以选择性连接拆解的构件,因此需要等到泥浆完全凝固,先将模板结构拆除,才可以将盖板拆除,更进一步而言,由于灌浆后,泥浆布满在盖板以及模板结构的外侧, 而盖板又设在模板结构之上,因此除非先将模板结构拆除,才可以回收盖板,但是模板结构又是主要用来支撑泥浆的外型以及重量的结构,因此一定要等到泥浆凝固到足够的强度才可以拆下,由此可见,一般现有技术的盖板只能在最后才可以进行拆解之动作。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可以先将筒体结构先行拆解回收,因此无须耗费多余的时间等待泥浆完全凝固才可以回收,并且可以节省施作混凝土楼层时所需的筒体结构所花费的成本。再者,要特别提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筒体结构的上盖210与下盖230可以选择性的分别设有凸缘212、232,其中,当下盖230设有凸缘232时,其优点在于凸缘232会使得泥浆在凝固时直接产生倒角,使得凝固后的泥浆较不易损坏,但是在回收筒体结构200时,下盖230就会因为凸缘232的阻碍而无法直接拆卸。而若是下盖不设有凸缘232的情况,就可具有将整个筒体结构200拆卸下来的优点。此外,中空筒体220为例如第一出口 221及第二出口 222的大小相同或不同,更进一步而言,请参阅图1及图3,中空筒体220、225可以是直筒式或锥筒式的结构,在直筒式的中空筒体220情况下,其第一出口 221与第二出口 222的口径相同,因此具有上盖210或下盖230可以互相交替使用,而若是锥筒式的中空筒体225为情况下,第一出口 221的口径大于第二出口 222的口径,其优点在于若是要拆卸中空筒体225时,由于中空筒体225只要一开始离开与泥浆的接触面后,就不会有磨擦力产生,因此比较好拆。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系例如包含至少一模板结构600、底板300以及筒体结构200,请参阅图4及图5,其中模板结构600包含多个模板单元610、至少一拆模板620 以及扣件630,其中,底板300设于模板结构600上,更进一步而言,模板结构600的模板单元610在组合之后,在模板单元610上可置放底板300,另外,模板单元610之间设有拆模板 620,并且模板单元610通过扣件630连接拆模板620,其中,拆模板620及模板单元610分别设有至少一孔洞622、612,使扣件630穿设于孔洞622、612以连接拆模板620及模板单元 610。另外,要特别提到的是,为了方便在灌浆步骤之后,使用者可以比较轻易拆除模板结构 600,拆模板620的一侧为例如具有一第一斜面621,并且模板单元610的一端具有对应第一斜面621的第二斜面611,其中第一斜面621的角度a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第二斜面611的角度b介于30至60度之间,另外拆模板620的另一侧为例如为平面。更进一步来说,一般现有技术的拆模板是与模板单元水平邻接,并通过扣件穿设以达到紧密接合的效果,然而,在经过灌浆步骤之后,泥浆的重量会使得拆模板与模板单元之间承受极大的应力,此时拆模板与模板单元由于是水平邻接,因此使用者会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拆除。 而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中,拆模板620以及模板单元610分别具有第一斜面621及第二斜面611,因此使用者沿着此第一斜面621或第二斜面611施力时,会比较省力以拆除拆模板620与模板单元610。又,更要提到的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模板单元610的形状为例如为L形,拆模板620 的形状为例如为梯形,而扣件630的形状则依据模板单元610及拆模板620而定,只要能扣住即可。此外,模板单元610为例如具有固定孔613,透过锁固件(未绘示)的配合就可以固定住模板单元610。另外,请参阅图6及图7,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的模板结构中,模板结构系包含模板单元615及扣件630,其中,模板单元615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斜面616及第二斜面617,藉此,模板单元615可以与另一模板单元615分别以第一斜面616或第二斜面617 相互对应,并通过扣件630穿设模板单元615的孔洞623连接以组成模板结构600,其中第一斜面616的角度c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第二斜面617的角度d介于30至60度之间,因此用户在拆模板结构时会比较好拆,其原理已在上述段落叙明,故不再赘述。此外,模板单元615为例如具有固定孔613,通过锁固件(未绘示)的配合就可以固定住模板单元 615。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
6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模具结构,适用于建构混凝土楼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结构包含至少一模板结构;一底板,所述底板设有至少一对应部,并且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模板结构上;以及一筒体结构,所述筒体结构包含一上盖、选择性设于所述对应部上的一下盖、一杆体以及一中空筒体,其中所述中空筒体设有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二出口,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及所述第二出口上,并且所述杆体的两端分别选择性连接在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一螺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设有一下盖螺纹孔以对应所述螺杆,使所述螺杆选择性连接在所述下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设有对应所述螺杆的一上盖螺纹孔,其中所述螺杆穿设所述上盖螺纹孔,并通过对应所述螺杆的一螺母选择性连接在所述上盖上,所述螺母与所述上盖之间设有一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设有一凸缘,藉以使所述上盖设于所述中空筒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结构包含多个模板单元、至少一拆模板以及一扣件,其中所述模板单元之间设有所述拆模板,并且所述模板单元通过所述扣件连接所述拆模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拆模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斜面, 并且所述模板单元的一端具有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一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角度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介于30至60度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单元及所述拆模板分别设有至少一孔洞,使所述扣件穿设所述孔洞以连接所述模板单元及所述拆模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结构包含多个模板单元以及一扣件,其中所述模板单元通过所述扣件相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单元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互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角度为介于30至60度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介于30至60度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结构,适用于建构混凝土楼层,包含至少一模板结构、底板以及筒体结构。其中,底板设有至少一对应部,并且底板设于模板结构上,筒体结构包含上盖、下盖、杆体以及中空筒体,其中中空筒体设有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盖及下盖分别对应设于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上,并且杆体的两端分别选择性连接在上盖及下盖上。藉此,无需等到泥浆完全凝固即可先行拆除筒体结构,藉以节省成本的支出。
文档编号E04G9/08GK202202560SQ20112023039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5日
发明者李怡静 申请人:李怡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