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蒙古包支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属于户外旅游领域。
背景技术: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原型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适于轮牧走场居住。现有蒙古包结构复杂,运输不便,且搭建和拆卸时需要多人协同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蒙古包结构复杂,运输不便,且搭建和拆卸时需要多人协同作业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底脚座中柱、中架、上横梁拉绳、立柱拉绳、多个上横梁、多个立柱、多个小地锚、多个大地锚和多个销子,底脚座通过多个大地锚固定安装在地面上,中柱的下端与底脚座连接,中架安装在中柱的上端,多个立柱以底脚座为圆形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且每个立柱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小地锚与地面固定连接,每个立柱的上端通过一个销子与一个上横梁的一端连接,每个上横梁的另一端通过销子与中架连接,多个上横梁通过上横梁拉绳依次连接,多个立柱通过立柱拉绳依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轻便简单,三个人即可将整个蒙古包搭建完成;2、本实用新型拆卸简便,拆卸折叠完后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中柱固定示意图,图3是中柱直立示意图,图4是上横梁展开示意图,图5是上横梁展开后与立柱连接示意图,图6是立柱固定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主体框架安装完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包括底脚座1、中柱2、中架3、上横梁拉绳4、立柱拉绳5、多个上横梁6、多个立柱7、多个小地锚8、多个大地锚9和多个销子10,底脚座1通过多个大地锚9固定安装在地面上,中柱2的下端与底脚座1连接,中架3安装在中柱2的上端,多个立柱7以底脚座1为圆形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且每个立柱7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小地锚8与地面固定连接,每个立柱7的上端通过一个销子10与一个上横梁6的一端连接,每个上横梁6的另一端通过销子10与中架3连接,多个上横梁6通过上横梁拉绳4依次连接,多个立柱7通过立柱拉绳5依次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的中柱2的底部与底脚座1的支杆1-1的上端转动连接,中柱2的下端通过一个销子10与支杆1-1的下部可拆卸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的中架3由顶框架3-1、支柱3-2和底框架3-3组成,顶框架3-1和底框架3-3由上至下平行设置,顶框架3-1的下表面通过支柱3-2与底框架3-3的上表面连接,底框架3-3下表面中部的套管3-4通过销子10与中柱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每个上横梁6的另一端均通过一个销子10与顶框架3-1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便携式蒙古包支撑装置还包括升降顶窗11,升降顶窗11安装在中架3的顶框架3-1上。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结合图2至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步骤:
步骤一、用大地锚9将的底脚座1固定在地面上;
步骤二、将中柱2立起来,中柱2的下端与支杆1-1的下部通过销子10连接;
步骤三、将多个上横梁6打开;
步骤四、将多个立柱7以底脚座1为圆心沿圆周方向布置,每个立柱7的下端通过销地锚8与地面固定连接;
步骤五、每个立柱7的上端分别通过一个销子10与相对应的一个上横梁6连接;
步骤六、用立柱拉绳5将立柱7连接拉紧,此时整个骨架的受力由中柱2转移到立柱7上;
步骤七、拆除中柱2和底脚座1完成蒙古包支撑装置的安装;
步骤八、将顶棚毛毡安装好,再围好周围的毛毡,蒙古包四个方向拉线绳插地锚,一个蒙古包就完成了,升降顶窗11可根据环境升降,起到换气透光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