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8119阅读:1449来源:国知局
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建筑模板加固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



背景技术:

结构梁是在建筑结构中起主要承重作用的梁,例如主梁、次梁这一类的承重梁,与之对应的是构造梁,构造梁是在建筑结构中不起主要承重作用的梁,例如圈梁、过梁等。结构梁和圈梁的施工均涉及梁侧模板的加固。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标准和规范工艺要求,进行宽度小于400mm、高度小于700mm的结构梁侧模板加固时,通常采用的是在梁中穿PVC套管加对拉丝杆进行加固,再用山形卡+螺母固定,施工过程中需对模板钻孔,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施工速度慢,效率低,拆除困难,支设过程中易出现间距过大而造成局部涨模情况,难以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标准和规范工艺要求,砌筑圈梁施工时,圈梁侧模板加固通常采用梁中穿PVC套管加对拉丝杆进行加固,再用山形卡+螺母固定,施工过程中需对模板钻孔,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施工速度慢,效率低,拆除困难,支设过程中易出现间距过大而造成局部涨模情况,难以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并且,为避免外墙墙体渗漏问题,外墙圈梁施工时的螺栓得使用止水螺栓,且需进行二次封堵,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梁侧模板加固工具,使得施工过程中无需对模板钻孔,不会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使得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容易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使得拆除简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使得施工过程中无需对模板钻孔,不会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使得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容易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使得拆除简单,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其特点是,包括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且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用于将梁侧模板夹持在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元件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为第一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一固定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上,所述第一螺母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一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的外侧。

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一套管之间。

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加强元件,所述第一加强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倾斜设置并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

较佳地,所述第二固定元件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为第一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套管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上,所述第二螺母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二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端部的外侧。

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螺母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

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加强元件,所述第二加强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倾斜设置并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

较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水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还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上,且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还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上。

更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元件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上,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为第二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三套管和第三螺母,所述第三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套管上,所述第三螺母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三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的外侧。

更佳地,所述第二固定元件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上,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为第二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四套管和第四螺母,所述第四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套管上,所述第四螺母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四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端部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包括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水平设置,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竖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且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用于将梁侧模板夹持在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使得施工过程中无需对模板钻孔,不会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包括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水平设置,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竖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且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用于将梁侧模板夹持在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使得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容易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包括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水平设置,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竖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且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上用于将梁侧模板夹持在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设计巧妙,结构简洁,使得拆除简单,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使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加固结构梁侧模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使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加固圈梁侧模板的主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第一固定元件;2第二固定元件;3第一连接元件;4第一套管;5第一螺母;6第一垫片;7第一加强元件;8第二套管;9第二螺母;10梁侧模板;11第二垫片;12第二加强元件;13第二连接元件;14第三套管;15第三螺母;16第三垫片;17第四套管;18第四螺母;19第四垫片;20结构梁;30圈梁;40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包括第一固定元件1、第二固定元件2和第一连接元件3,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且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均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用于将梁侧模板10夹持在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之间。

除了上述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均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情况外,前述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还包括另外两种情况:I、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水平不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II、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水平不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

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为第一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套管4和第一螺母5,所述第一套管4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4上,所述第一螺母5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一套管4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的外侧。

为了便于固定,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垫片6,所述第一垫片6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母5和所述第一套管4之间。

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4的靠近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的外侧也设置有第一螺母5和第一垫片6。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结构强度,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一加强元件7,所述第一加强元件7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倾斜设置并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管4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中下部,所述第一加强元件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管4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上端,为4字形。

所述第一加强元件7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部件,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元件7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均为杆件。

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为第一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套管8和第二螺母9,所述第二套管8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8上,所述第二螺母9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二套管8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的外侧。

为了便于固定,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垫片11,所述第二垫片11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螺母9和所述第二套管8之间。

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管8的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的外侧也设置有第二螺母9和第二垫片11。

为了增强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结构强度,更佳地,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加强元件12,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2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倾斜设置并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套管8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中下部,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套管8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上端,为4字形的竖轴对称形状。

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2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部件,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2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均为杆件。

为了确保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固定,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二连接元件13,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水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还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上,且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还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上。

除了上述的“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情况外,前述的“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还包括另外两种情况:I、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II、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中的至少一个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包括的三种情况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上的固定元件(第一固定元件1、第二固定元件2、或者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同时也将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上。

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为第二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三套管14和第三螺母15,所述第三套管14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设置在所述第三套管14上,所述第三螺母15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三套管14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的外侧。

为了便于固定,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三垫片16,所述第三垫片16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三螺母15和所述第三套管14之间。

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套管14的靠近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的外侧也设置有第三螺母15和第三垫片16。

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水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为第二螺杆,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四套管17和第四螺母18,所述第四套管17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设置在所述第四套管17上,所述第四螺母18螺纹啮合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抵靠所述第四套管17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的外侧。

为了便于固定,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还包括第四垫片19,所述第四垫片19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四螺母18和所述第四套管17之间。

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套管17的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的外侧也设置有第四螺母18和第四垫片19。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该具体实施例使用时,将结构梁20的梁侧模板10置于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之间(实际操作中通常还在梁侧模板10和第一固定元件1之间以及梁侧模板10和第二固定元件2之间设置垫块40),然后调节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9、第三螺母15和第四螺母18,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夹持梁侧模板10实现加固。使用完毕后,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9、第三螺母15和第四螺母18,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松开梁侧模板10,即可取下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中上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上部,所述第一加强元件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管4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下端,为倒4字形;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中上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1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上部,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套管8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下端,为倒4字形的竖轴对称形状。

另外,所述第一套管4的靠近所述第二固定元件2的端部的外侧没有设置第一螺母5和第一垫片6。所述第二套管8的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元件1的端部的外侧没有设置第二螺母9和第二垫片11。

本实用新型的该具体实施例使用时,将圈梁30的梁侧模板10置于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之间(实际操作中通常还在梁侧模板10和第一固定元件1之间以及梁侧模板10和第二固定元件2之间设置垫块40),然后调节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9、第三螺母15和第四螺母18,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夹持梁侧模板10实现加固。使用完毕后,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9、第三螺母15和第四螺母18,使得第一固定元件1和第二固定元件2松开梁侧模板10,即可取下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如下:

1、加工成本低:加工模板加固工具的大部分材料均为现场使用的材料,制作工艺简单。

2、加工制作方便、快捷:加固工具构造简单,加工方便。

3、可周转使用:该加固工具为可周转使用工具,可多次重复利用。若清理保养较好,基本不存在磨损消耗问题。

4、截面尺寸控制效果好:利用该可周转加固工具,能将梁截面尺寸偏差控制在2mm以内。

5、用于砌筑圈梁模板支设,可以避免外墙渗水问题。

6、使用方便:该找平工具的安装和拆除均较方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采用穿丝杆加固法进行模板施工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尤其适于用于宽度小于400mm、高度小于700mm的结构梁侧模板加固,砌筑圈梁混凝土浇筑时的圈梁侧模板加固。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周转式梁侧模板加固工具使得施工过程中无需对模板钻孔,不会对模板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使得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容易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要求,且设计巧妙,结构简洁,使得拆除简单,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