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层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涂料型防水层。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建筑装修上,使用防水卷材已经十分的普遍,防水卷材种类繁多繁多,按照主要的原料分类,是有三大类。首先是沥青类防水卷材,这类防水卷材都是使用天然物质沥青、煤油沥青以及石油沥青做成的,比如沥青油毡,本身具有了防水性和防腐蚀性,使用经久耐用。再说一种橡胶塑料类防水卷材,这类卷材主要采用丁基橡胶以及聚氨酯等材料制成,除了做防水卷材还可以做防水薄膜以及止水带,本身具有了较好的拉伸强度,延伸率。最后一种叫做水泥性防水卷材,具有防水、防潮的效果,还可以作用于地下工程的堵漏。
防水卷材采用两种方法铺设,第一种是热熔法,热熔法是用火枪将卷材底部的热熔胶加热,使热熔胶融化到合适的程度,将防水卷材贴附到房顶、外墙、地底等需要防水的基面上。冷贴法是采用与卷材配套的专用冷胶粘剂将卷材粘贴到基面上。
防水卷材呈长条状,在铺设时,两块相邻的防水卷材要相互搭接。搭接就会存在搭接缝,如果在铺设卷材时,卷材搭接缝处存在薄膜、铝膜、石屑时,会造成搭接缝的粘结不可靠,容易相互分离。而且在卷材铺设完成后,屋面受地基变形,温差变形,防水层干燥收缩变形等因素的影响,搭接缝也很容易被拉开。这样雨水、雪水就从搭接缝处的缝隙中进入防水卷材和基面的夹层之间,室内会出现渗水,造成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不够理想。搭接缝处的缝隙一旦出现,会在外界环境以及自生变形力的作用下逐渐变大,使得防水卷材的防水性能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涂料型防水层,它可以避免搭接缝的存在,从而解决了搭接缝处渗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涂料型防水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粘结层、聚酯无纺布层、中涂层、玻纤网布层、保护层、面涂层,所述粘结层、中涂层、保护层、面涂层均由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一种柔性防水涂料,既具有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弹性高、又有无机材料耐久性好的特点。粘结层使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制成,它起到将防水层连接到需要防水的基面上的作用,同时其自身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聚酯无纺布层带有细小的网孔,它与粘结层配合时,粘结层中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能充分渗入聚酯无纺布层中,两者结合紧密。聚酯无纺布层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热稳定性能、耐穿刺能力。一般基面的一侧属于室内,一侧属于室外,所以其两侧的温度是不均匀的,粘结层容易因为温差而变形皲裂。所以将聚酯无纺布层与粘结层结合,能够提高粘结层的抗拉强度、热稳定性能,防止粘结层产生皲裂。同时聚酯无纺布层的耐刺穿能力也提高了粘结层抵抗外力的能力,防止人力踩踏时,造成粘结层的皲裂。
聚酯无纺布层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时,在日照下会疲劳老化,为了保护聚酯无纺布层,在其上面涂敷一层中涂层,中涂层也能进一步加厚防水层的厚度,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涂料型防水层不能一次性涂敷完成,因为在涂敷的涂层厚度较大时,不容易涂匀,同时涂层涂敷完成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当其厚度较大时,容易皲裂。
在中涂层上面覆盖玻纤网布层,玻纤网布层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优点是绝热性强、机械强度高。使用玻纤网布层来连接涂层,同时玻纤网布层能够隔绝外界的热量,使其下层的涂层受热量较小,不容易发生变形,而且玻纤网布层能够增强防水层的强度,提高防水层承受人力的踩踏的能力。
保护层是用来进一步增加防水层的厚度,提高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同时它也有着保护其下部各层的作用。
在涂完保护层后,在其上面增加面涂层。面涂层能够整体提高防水层的防水、防皲裂的性能。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地环境温度来设定面涂层的厚度,提高涂料型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相比现有的防水卷材,在需要防水的基面面积较小或者聚酯无纺布层和玻纤网布层面积较大时,涂料型卷材不存在搭接缝。即使聚酯无纺布、玻纤网布层受到生产工艺的影响,尺寸大小受限,在需要做防水的基面面积较大,需要拼接时,拼接结构也是在防水层的内层,通过多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覆盖后,不影响使用。所以涂料型防水层能够解决搭接缝渗水的问题。涂料型防水层采用粘结层、聚酯无纺布层、中涂层、玻纤网布层、保护层、面涂层共6层制成,因为采用分层设置,所以它的变形能力突出,在基面小范围变形时,能够适应基面的变形,能与基面长期紧密贴合,防水效果突出。分层设置的第二个好处就是,重量较小,相比防水卷材,安装比较方便。同时因为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具有弹性好、耐久性好的特点,所以相对涂料型防水层,其弹性和耐久性也比较突出,具有较好的抗踩踏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而且它维修方便,当防水层上某些部分破损后,可以直接在破损处填充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加以修复,不用像防水卷材一样需要整体重新更换,所以还可以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玻纤网布层包括若干玻纤网布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玻纤网布单元相互搭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在外界环境中的温度较高或较低时,变形程度较大。在玻纤网布的面积较大时,会影响大面积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的有限程度的自由变形,进而容易引起两者之间局部脱离或者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皲裂。所以根据基面的具体面积将玻纤网布层进行分割,保证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能够在有限范围内自由变形,能够提高涂料型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聚酯无纺布层包括若干聚酯无纺布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聚酯无纺布单元相互搭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酯无纺布相比玻纤网布,其本身的延展性更好,同时它设置在防水层的内部。在外界的环境中的温度极限较高或者室内温度的极限较高时,需要根据基面的面积大小将聚酯无纺布层分割成相互拼接的若干聚酯无纺布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若干玻纤网布单元相互搭接的部分设有第一搭接棱,所述第一搭接棱厚度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任意两个玻纤布单元的搭接边采用斜面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在为基面做防水层时,工作人员在拼接两个玻纤网布单元时,拼接处预留的长度不够,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变形层时可能带动两块玻纤布单元相互脱离,使得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之间的连接性降低,降低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两块玻纤布单元上设置的相互配合的三角形搭接边能够对玻纤布单元之间的滑移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其相互脱离,影响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若干聚酯无纺布单元相互搭接的部分设有第二搭接棱,所述第二搭接棱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任意两个聚酯无纺布单元采用斜面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两块聚酯无纺布单元相互脱离,降低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玻纤网布厚度为0.18-0.24毫米,经纬密度为12*10根/cm2或12*12根/cm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纤网布厚度主要起到增加防水层的绝热性能以及强度的作用。当它的厚度小于0.18时,不能有效增加防水层的绝热性能以及强度。当它的厚度大于0.24时,影响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之间的连接,而且成本较高。同时当它的经纬密度为12*10根/cm2或12*12根/cm2时,其上网格的大小有利于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渗入,连接性能较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聚酯无纺布厚度为0.3-0.4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聚酯无纺布层主要是利用其较好的抗拉强度、热稳定性能以及耐穿刺能力。尤其是在抗拉强度方面,当它的厚度小于0.3毫米时,抗拉强度太低。当它的厚度大于0.4毫米时,抗拉强度太高,不利于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有限范围内的自由变形。所以应该将它的厚度设定在0.3-0.4毫米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涂层的厚度小于保护层的厚度,保护层的厚度小于中涂层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越接近外界环境中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变形程度越大,为了防止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变形皲裂,最外层的面涂层应该最薄,中涂层在三者之间应该最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涂料型防水层的厚度为2.0-2.5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涂料型防水层的厚度为2.0-2.5毫米时,防水性能已经足够,同时当基面受到地基小范围变形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2.0-2.5毫米的涂料型防水层能与基面一起有效变形,不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局部脱离以及涂料型防水层的局部皲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比现有的防水卷材,涂料型卷材不存在搭接缝。即使聚酯无纺布、玻纤网布层受到生产工艺的影响,尺寸大小受限,在需要做防水的基面面积较大,需要拼接时,拼接结构也在防水层的内层,通过多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覆盖后,不影响使用,所以涂料型防水层能够解决搭接缝渗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了显示相邻两个聚酯无纺布单元使用第一搭接棱搭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为了显示相邻两个玻纤网布单元使用第二搭接棱搭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面;2、粘结层;3、聚酯无纺布层;4、玻纤网布层;5、中涂层;6、保护层;7、面涂层;8、第一搭接棱;9、第二搭接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涂料型防水层,如图1所示,包括基面1,基面1就是需要做防水层的平面。基面1上依次层叠的粘结层2、聚酯无纺布层3、中涂层5、玻纤网布层4、保护层6、面涂层7,粘结层2、中涂层5、保护层6、面涂层7均由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涂布而成。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由水泥基粉剂和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丙烯酸高分子乳液组成。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在工程施工前搅拌制作。先称粉料于搅拌桶中,加入1/3至1/2的乳液,使用搅拌器慢速搅拌成均匀的膏状物,再加入余下的乳液,继续搅拌均匀。
在施工时,先对要做防水的基面1进行清洁,保证其表面无浮尘、油污或杂物。基面1如破损、疏松或不平,休整清理后可用聚合物防水砂浆进行修整。然后开始涂料型防水层的覆涂,先在基面1刷涂拌合好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就是粘结层2,厚度在0.3-0.4毫米之间,然后趁湿立即铺设聚酯无纺布层3,聚酯无纺布层3厚度在0.3-0.4毫米左右。参照图2,当基面1面积较大或者所在地一年中的温度范围变化较大时,将聚酯无纺布层3按照基面1的具体面积,分割成若干聚酯无纺布单元,在聚酯无纺布单元上一体制作第一搭接棱8,将相邻的两块聚酯无纺布单元按照第一搭接棱8的具体尺寸相互搭接,第一搭接棱8的宽度设定在20-30毫米之间。用刮板沿聚酯无纺布单元喷丝方向疏平褶皱,并使涂料渗透至聚酯无纺布单元上。如出现皱折、空鼓,应该剪开重新刷涂。
聚酯无纺布层3完成后,在其上涂刷中涂层5,中涂层5的厚度保持在0.6-0.8毫米之间。然后趁湿立即铺设玻纤网布层4,玻纤网布层4的厚度保持在0.3-0.4毫米之间,经纬密度为12*10根/cm2或12*12根/cm2。参照图3,当基面1面积较大或者所在地一年中的温度范围变化较大时,将玻纤网布层4按照基面1的具体面积,分割成若干玻纤网布单元,在玻纤网布单元上一体制作第二搭接棱9,将相邻的两块玻纤网布单元按照制第二搭接棱9的具体尺寸相互搭接,一般第二搭接棱9的宽度设定在20-30毫米之间。
玻纤网布层4完成后,在其上涂刷保护层6,保护层6的厚度在0.3-0.4毫米之间。在保护层6实干后,在其上在涂刷面涂层7,面涂层7的厚度保持在0.2-0.4毫米之间。涂料型防水层的整体厚度要保持在2-2.5毫米之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