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23965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中的墙体、顶板、底板处存在伸缩缝,在这些缝隙处必须安装止水带来解决水的渗漏问题。参阅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固定止水带的模板结构的俯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固定止水带的模板结构的侧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支设用于浇筑墙体的模板10a,在墙体的一端侧预留伸缩缝,该伸缩缝处需要固定止水带50a,采用模板10a夹持在止水带50a的相对两侧来固定止水带50a,此时的止水带50a有部分位于模板10a的浇筑空间内,通过后续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将位于模板10a内的止水带50a的部分锚固。支设模板10a时,采用固定架杆20a对模板10a进行支撑,固定架杆20a之间采用山型卡30a进行连接,模板10a上通过木方40a进行加固。采用模板对止水带进行固定时,由于模板固定困难、连接不牢,止水带的固定效果不好,容易造成止水带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扭曲或前后跑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其止水性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止水效果,影响排水,造成渗漏,影响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止水带容易移位而存在渗漏隐患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止水带固定夹具,用于固定位于墙体伸缩缝中的止水带,所述止水带固定夹具包括:

设有开口的限位框,所述限位框通过所述开口套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端部;

固设于所述限位框的第一夹持结构,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墙体内与其邻近的结构筋上;以及

固设于所述限位框、并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结构,所述第二夹持结构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固定于墙体内与其邻近的结构筋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向所述第一夹持结构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所述止水带。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板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顶撑杆,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于所述限位框、且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第一侧,所述顶撑杆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板;

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第二限位板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长度调节杆,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于所述限位框、且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第二侧,所述长度调节杆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板,通过调节所述长度调节杆的长度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板向所述第一限位板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所述止水带。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垂直固定于所述顶撑杆的第一止水片;以及

垂直固定于所述长度调节杆的第二止水片。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长度调节杆包括:

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主杆;

供固定于邻近的结构筋的副杆;以及

活动连接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的连接件,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之间留设有一定的间距,通过所述连接件调节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之间的间距从而改变长度调节杆的长度。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矩形框,所述主杆的一端螺合穿设于所述矩形框的第一侧边,所述副杆的一端螺合穿设于所述矩形框的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设有内螺纹的套筒,所述主杆的一端螺合穿设于所述套筒的第一端,所述副杆的一端螺合穿设于所述套筒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止水带设于墙体的伸缩缝中时,将所述止水带的端部伸入对应的墙体模板内;

将所述限位框通过所述开口套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端部,并将位于所述止水带第一侧的第一夹持结构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将位于所述止水带第二侧的第二夹持结构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调节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向所述第一夹持结构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从而夹紧固定所述止水带的端部;

于所述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从而将所述止水带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内。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板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顶撑杆,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于所述限位框、且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第一侧,所述顶撑杆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板;

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第二限位板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长度调节杆,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于所述限位框、且贴设于所述止水带的第二侧,所述长度调节杆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板;

将所述顶撑杆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将第一夹持结构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将所述长度调节杆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将第二夹持结构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调节所述长度调节杆的长度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板向所述第一限位板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所述止水带。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长度调节杆包括:

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主杆;

固定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的副杆;以及

活动连接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的连接件,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之间留设有一定的间距;

调节所述长度调节杆的长度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板向所述第一限位板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包括:

转动所述连接件,增大所述主杆和所述副杆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大所述长度调节杆的长度,进而所述长度调节杆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板向所述第一限位板方向挤压所述止水带。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提供第一止水片,将所述第一止水片垂直固定于所述顶撑杆;

提供第二止水片,将所述第二止水片垂直固定于所述主杆。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通过采用限位框套设于止水带上,将固定于限位框的第一夹持结构贴设于止水带的第一侧、并连接于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上,将固定于限位框的第二夹持结构连接于墙体的结构筋上,通过调节第二夹持结构向第一夹持结构方向挤压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最后在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从而将止水带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内,能够防止止水带的位置发生改变,以保证墙体的伸缩缝中的止水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固定止水带的模板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固定止水带的模板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管廊墙体的立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3,显示了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管廊墙体的立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墙体10间留设有竖向的墙体伸缩缝11。参阅图4,显示了图3的a-a的剖面示意图。参阅图5,显示了图4的b-b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3至图5所示,当止水带20设于墙体的伸缩缝11中时,将止水带20的端部伸入对应的墙体模板内,并采用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将止水带20固定于墙体10的结构筋12上,最后在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10,从而将止水带20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10内。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包括:限位框30、第一夹持结构13以及第二夹持结构14,其中,限位框30设有开口,限位框30可通过开口套设于止水带20的端部;第一夹持结构13固设于限位框30,第一夹持结构13贴设于止水带20的第一侧,第一夹持结构13固定于墙体内与其邻近的结构筋上;第二夹持结构14固设于限位框30、并与第一夹持结构13相对设置,第二夹持结构14贴设于止水带2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二夹持结构14固定于墙体10内与其邻近的结构筋上,通过调节第二夹持结构14向第一夹持结构13方向挤压止水带20,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20。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通过调节第二夹持结构向第一夹持结构方向挤压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最后在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从而将止水带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内,能够防止止水带的位置发生改变,以保证墙体的伸缩缝中的止水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参阅图6,显示了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至图6所示,第一夹持结构13包括第一限位板31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顶撑杆40,第一限位板31固定于限位框30、且贴设于止水带20的第一侧,顶撑杆40固定于第一限位板31;

第二夹持结构14包括第二限位板32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长度调节杆50,第二限位板32固定于限位框30、且贴设于止水带20的第二侧,长度调节杆50固定于第二限位板32,通过调节长度调节杆50的长度带动第二限位板32向第一限位板32的方向挤压止水带20,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20。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框30为u型框,u型框采用铁片弯折而成。u限位框30设有开口,便于后续施工中通过开口将限位框30套设在止水带20的端部。u型框开口的两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31和第二限位板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31和第二限位板32采用40mm×40mm×3mm的铁片制成。当限位框30套设于止水带20的端部时,第一限位板31和第二限位板32贴设于止水带20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顶撑杆40采用直径为8mm的钢筋制成。顶撑杆40的一端垂直焊接固定于第一限位板31上。在顶撑杆40上垂直固定有第一止水片41,增加了一道防水措施,可减少通过顶撑杆40的周围渗漏水的几率。

长度调节杆50包括:主杆51、副杆52和连接件53,其中主杆51垂直固定于第二限位板32,副杆52固定于结构筋12,连接件53活动连接于主杆51和副杆52,主杆51和副杆52之间留设有一定的间距,通过连接件53调节主杆51和副杆52之间的间距从而改变长度调节杆50的长度。主杆51上固定有第二止水片54,以增加了一道防水措施,可减少通过主杆51的周围渗漏水的几率。

参阅图7,显示了图6的c的放大示意图。参阅图8,显示了图7的侧视图。结合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3为矩形框,主杆51的一端螺合穿设于矩形框的第一侧边,副杆52的一端螺合穿设于矩形框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

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框的第一侧边穿设固定有第一螺母530,第二侧边穿设固定有第二螺母531。主杆51的端部设有第一螺母530相适配的外螺纹,副杆52端部设有第二螺母531相适配的外螺纹。在调节过程中,由于副杆52和结构筋12固定连接,转动连接件53,位于右边的副杆52的位置不动,位于左边的主杆51和连接件53相对转动,当主杆51相对于连接件53向左移动时,主杆51和副杆52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长度调节杆50整体的长度也增大,带动固定在主杆51端部的第二限位板32向左移动,即第二限位板32向止水带20靠近,从而第二限位板32挤压止水带20,同时由于位于止水带20左侧的第一限位板31的位置固定,故第一限位板31和第二限位板32从止水带20的相对两侧挤压卡紧止水带20,进而限位框30固定止水带20。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件53可以为设有内螺纹的套筒。主杆51的一端螺合穿设于套筒的第一端,副杆52的一端螺合穿设于套筒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从而主杆51和副杆52分别螺合于套筒的两端。连接件53的具体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还提供了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下面对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步骤作具体说明:

将止水带20的表面清理干净,并对止水带20复检一遍;

将复检完成后的止水带20沿着墙体伸缩缝11放置于墙体伸缩缝11中时,将止水带20的端部伸入对应的墙体模板内;

将限位框30通过开口套设于止水带20的端部,并将位于止水带20第一侧的第一夹持结构13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将位于止水带20第二侧的第二夹持结构14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调节第二夹持结构14向第一夹持结构13方向挤压止水带20,从而夹紧固定止水带20的端部;

于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从而将止水带20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内。

作为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一夹持结构13包括第一限位板31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顶撑杆40,第一限位板31固定于限位框30、且贴设于止水带20的第一侧,顶撑杆40固定于第一限位板31;

第二夹持结构14包括第二限位板32和供与邻近的结构筋固定连接的长度调节杆50,第二限位板32固定于限位框30、且贴设于止水带20的第二侧,长度调节杆50固定于第二限位板32;

在具体地夹紧固定止水带的施工过程中,

将顶撑杆40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

将长度调节杆50与邻近的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固定连接,调节长度调节杆50的长度带动第二限位板32向第一限位板31方向挤压止水带20,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20。

作为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在调节长度调节杆50的长度带动第二限位板32向止水带20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副杆52的左端和结构筋12固定连接,故调节连接件53,改变主杆51和连接件53的相对位置,增大主杆51和副杆52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大长度调节杆50的长度,主杆51向止水带20处运动,进而主杆51带动第二限位板32向止水带20运动并挤压止水带20,从而实现第一限位板31和第二限位板32从止水带20的相对两侧挤压卡紧止水带20,进而限位框30固定止水带20。

作为止水带固定夹具的夹固方法的一较佳实施方式,

提供第一止水片41,将第一止水片41垂直固定于顶撑杆40,在顶撑杆40上固定第一止水片41增加了一道防水措施,可减少通过主杆51的周围渗漏水的几率。

提供第二止水片54,将第二止水片54垂直固定于主杆51。在主杆51上固定第二止水片54增加了一道防水措施,可减少通过主杆51的周围渗漏水的几率。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止水带固定夹具及其夹固方法通过采用限位框套设于止水带上,将固定于限位框的第一夹持结构贴设于止水带的第一侧、并连接于墙体模板内的结构筋上,将固定于限位框的第二夹持结构连接于墙体的结构筋上,通过调节第二夹持结构向第一夹持结构方向挤压止水带,从而实现夹紧固定止水带,最后在墙体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从而将止水带的端部锚固于对应的墙体内,能够防止止水带的位置发生改变,以保证墙体的伸缩缝中的止水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