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260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顶升转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混凝土柱以其造型流畅、结构受力性能好、截面尺寸经济等优势在钢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钢管混凝土柱是由混凝土填入钢管内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通常采用在管柱下部开临时浇灌孔,用混凝土泵自下而上灌注混凝土的顶升法施工。采用泵送顶升法施工,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不需振捣,可节省大量的混凝土用工和机械。由于混凝土从柱根向上顶升逆向浇灌,利用混凝土的重力自密实,比传统施工工艺浇灌的混凝土更加密实、均匀,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由于无需搭设高空脚手架,因此减少了高空作业量,在安全保障方面可有较大改善,并且具有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目前,在工业建筑厂房施工中,为降低成本,控制含钢量,大多钢结构厂房均设计为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柱先行安装,安装完毕后,对钢管进行混凝土顶升,混凝土在输送泵的压力下充满整个钢管,从而达到和钢管柱共同受力的效果;混凝土顶升及泄压转换直接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进度、安全,乃至整个工程的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包括外钢管、内钢管、外卡箍和内卡箍,所述内钢管套设在外钢管内,且所述内钢管外壁和外钢管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卡箍焊接在外钢管一端,所述内卡箍设置在外卡箍内腔,且所述外卡箍与内卡箍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内卡箍的内径与钢管柱的外径相匹配,还包括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设置在外钢管和内钢管形成的整体上。

优选的,所述转换组件包括隔板、转换板和驱动机构,在所述隔板上沿隔板运动方向开设有的安装槽口,所述转换板安装于安装槽口中,所述转换板与安装槽口的侧边框相配合,所述转换板的上缘与隔板上边条的下缘之间设有间距,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隔板上方,并与转换板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转换板在安装槽口内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采用液压油缸。

优选的,所述外卡箍与内卡箍之间设有橡胶垫圈,所述内卡箍内壁上设有涂塑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重复使用;采用的转换组件使用时,通过转换板沿隔板运动方向移动,开启泄压口,使得隔板两侧的压力趋于平衡,防止压差过大,实现均压功能,能够实现混凝土的快速顶升和转换,确保工程进度。

(2)本实用新型中,外卡箍与内卡箍之间设有橡胶垫圈,能够缓冲卡箍之间的压力;另外在内卡箍内壁上设有涂塑层,具有耐腐蚀、防氧化作用,能够延长卡箍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钢管混凝土顶升及转换装置,包括外钢管1、内钢管2、外卡箍3和内卡箍4,所述内钢管2套设在外钢管1内,且所述内钢管2外壁和外钢管1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卡箍3焊接在外钢管1一端,所述内卡箍4设置在外卡箍3内腔,且所述外卡箍3与内卡箍4之间通过锁紧螺栓5固定连接,所述内卡箍4的内径与钢管柱的外径相匹配,还包括转换组件6,所述转换组件6设置在外钢管1和内钢管2形成的整体上。

其中,外卡箍3与内卡箍4之间设有橡胶垫圈11,所述内卡箍4内壁上设有涂塑层。本实用新型中,外卡箍与内卡箍之间设有橡胶垫圈,能够缓冲卡箍之间的压力;另外在内卡箍内壁上设有涂塑层,具有耐腐蚀、防氧化作用,能够延长卡箍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转换组件6包括隔板7、转换板8和驱动机构9,在所述隔板7上沿隔板运动方向开设有的安装槽口10,所述转换板8安装于安装槽口10中,所述转换板8与安装槽口10的侧边框相配合,所述转换板8的上缘与隔板7上边条的下缘之间设有间距,使得转换板能沿安装槽口的侧边框上下移动;所述驱动机构9设置于隔板7上方,并与转换板8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9驱动转换板8在安装槽口10内上下移动,转换板上移,使得转换板底端与安装槽口之间形成泄压转换口,一部分高压混凝土流体经泄压转换口流动至低压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重复使用;采用的转换组件使用时,通过转换板沿隔板运动方向移动,开启泄压口,使得隔板两侧的压力趋于平衡,防止压差过大,实现均压功能,能够实现混凝土的快速顶升和转换,确保工程进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