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3392发布日期:2018-06-12 22:4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上汽车的日益普及,汽车数量不断增长,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城市空间越来越显得狭小,特别是在写字楼、商业大厦及住宅楼密集的区域,泊车位十分紧张。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停车空间,开始使用升降横移式停车设备。

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设备是指利用载车板的升降和横移存取停放车辆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多为两层或多层结构;其中,停放车辆的载车板兼作运送车辆的搬运装置,车辆进出层的载车板只做横移运动,顶层载车板只做升降运动,其它各中间层的载车板即做横移又做升降运动。为了防止在载车板移动或升降过程中出现溜车现象,往往在载车板上安装阻车器,实现对车辆的限位。

目前,市场上的升降横移类立体车库载车板上的阻车器多数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有两或多个个固定间距的调节位置,无法根据所停车辆的具体尺寸(车长、后轮距汽车尾部的距离、轴距、前轮距汽车前端的距离、汽车离地间隙)做出非常合适、准确的调节;这样会造成立体车库空间的浪费,比如,空间足够停放长度5200mm的车辆,因为阻车器的位置影响,车库实际只能停放长度5100mm的车辆;或者由于阻车器高度过高,大于某汽车的离地间隙,使该车辆无法停放在载车板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其阻车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位置调整,且高度低、不影响汽车停载,汽车停放稳固、不易发生位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包括矩形框架、浪板、驱动装置、缓冲板和阻车器;所述矩形框架由前坡板、后梁和两条边梁组成,两条边梁平行设置,其前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前坡板、其后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后梁;多个浪板相互平行并排固定在矩形框架内,浪板两端分别与两条边梁相连,相邻浪板间分别固定连接、形成一块整体的汽车承载板;所述矩形框架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载车板横向移动的横移轮、以及驱动横移轮运动的驱动装置;在浪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一组缓冲板,在缓冲板的后方设置阻车器;所述阻车器包括对称吸附在两条边梁内壁上的一对磁力座、以及固定于两个磁力座之间的圆柱形的阻车杆;所述磁力座为内置有永久磁铁的长方体钢制结构,磁力座的厚度不大于边梁顶面与浪板顶面之间的厚度差,在磁力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永久磁铁相连通的、可以改变磁极方向的旋钮;所述阻车杆位于浪板的上方、且与边梁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磁力座的外侧面吸附于边梁内壁上,其内侧面连接阻车杆,在其顶部还开设有带有内螺纹的安装孔;所述阻车杆与磁力座之间通过连接件实现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为L型板,扣合在磁力座的顶面和内侧面上;阻车杆的一端垂直焊接于连接件扣合在磁力座内侧面的一侧面板上,扣合在磁力座顶面的一侧面板上开设有与磁力座安装孔相配适的圆孔,螺钉穿过圆孔与安装孔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连接件与磁力座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移轮包括两个主动横移轮和两个被动横移轮,两个主动横移轮分别固定安装在一条边梁的前后两端、且两个主动横移轮之间通过主动横移轴传动连接,两个被动横移轮分别固定安装在另一条边梁的前后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边梁靠近后梁的一端,电机输出端通过链轮传动机构连接主动横移轴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驱动装置的上方还设置有用于保护电机和链轮传动机构的后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两个缓冲板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与边梁垂直,其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浪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板断面为三角形中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浪板下方还设置有用于增强载车板刚度的拉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拉杆的两端均设置外螺纹,拉杆贯穿两条边梁的侧壁之后使用螺母进行固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大大提高了载车板停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使其适合不同车长、不同车型的汽车停放,极大提高了立体车库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载车板上安装有便于拆装的阻车器,通过调整永久磁铁的磁极方向,来改变磁力座与边梁之间的吸附力,轻松实现阻车器的稳定安装和移动,从而实现了阻车器水平位置的及时调整,以满足不同长度车辆的停放、最大限度利用车库空间。该阻车器的高度很低,阻车杆不超过边梁的顶端面高度,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位置下调,以满足离地间隙不同的汽车停放,适用于任何规格型号的汽车停放,通用性强,并有效减少由于阻车器过高对于停放车辆的不必要磕碰损伤。

本实用新型载车板牢固、稳定性强,通过前坡板、后梁、两条边梁形成的矩形框架结构稳定,并通过三根拉杆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固,提高了载车板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另外,所述边梁为Z型滚压成型,浪板为带凸起的滚压成型结构,其结构上的多个折弯处能够有效增强载车板的刚度、抗弯能力和承载能力,进一步保证了停载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浪板上的凸起结构增加了汽车行驶的摩擦力,有效防止车轮打滑现象的发生;所述浪板上还设置有断面为三角形中空结构的一对缓冲板,能够进一步增加车轮与载车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汽车向前溜车、甚至滑出载车板,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及剐蹭,并缓冲车轮压力,提高停车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阻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1、前坡板,12、后梁,13、边梁,2、浪板,3、后盖板,4、缓冲板,5、拉杆,6、阻车器,61、磁力座,62、阻车杆,63、连接件,64、螺钉,65、旋钮,71、主动横移轮,72、被动横移轮,73、主动横移轴,74、主动横移轴架,75、被动横移轴架,8、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一种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载车板,其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矩形框架、浪板2、驱动装置、缓冲板4、拉杆5和阻车器6。

所述矩形框架由前坡板11、后梁12和两条边梁13组成,两条边梁13平行设置,其前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前坡板11、其后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后梁12,从而构成稳定的矩形框架。所述边梁13为Z型滚压成型结构,多个折弯处能有效增强其刚度和抗弯能力。所述前坡板11的纵截面为类三角形结构,其前端呈坡度接近地面,后端与浪板2平齐,便于汽车倒车入库。

在矩形框架内设置有多块与前坡板11平行的浪板2,所述浪板2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两条边梁13上,多块浪板2相互平行并排设置,相邻浪板2间分别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块整体的汽车承载板,用于承受汽车的重量,并将有效的荷载传递至矩形框架上。所述浪板2为带凸起的滚压成型结构,多个折弯处能有效增强其刚度,抗弯能力、承载能力;同时上表面折弯处还能增加汽车在上面行驶的摩擦力,防止打滑现象的发生。

所述矩形框架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载车板移动的横移轮,所述横移轮包括两个主动横移轮71和两个被动横移轮72。两个主动横移轮分别固定安装在一条边梁的前后两端、且两个主动横移轮71之间通过主动横移轴73传动连接,主动横移轮71和主动横移轴73之间同轴布置、通过键连接实现固定;所述主动横移轴73通过固定在边梁13上的主动横移轴架74支撑。所述两个被动横移轮72分别对应的固定安装在另一条边梁的前后两端,被动横移轮72的轴承固定于被动横移轴架75上。

如图1所示,位于下方的边梁13的前端和后端各设置一主动横移轴架74,位于上方的边梁13的前端和后端各设置一被动横移轴架75。所述主动横移轴架74为U型结构,由钢板切割冲孔后折弯成型,包括一块主动腹板和设置在主动腹板两侧的两块主动翼板;所述主动腹板上开设有四个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将主动横移轴架74固定在边梁13上;所述每块主动翼板上开设置有三个通孔,用来固定主动横移轴73的支撑轴承。

类似的,所述被动横移轴架75也为U型结构,由钢板切割冲孔后折弯成型,包括一块被动腹板和设置在被动腹板两侧的两块被动翼板;所述被动腹板上开设有四个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将被动横移轴架75固定在边梁13上;所述每块被动翼板上都开设有一个通孔,用于固定被动横移轮72 。

所述用于驱动主动横移轮71的驱动装置安装在下侧边梁的后端,包括电机8和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电机8通过螺栓固定在下侧边梁13的左端,电机8的输出端通过链轮传动机构连接主动横移轴73的一端,将电机8的动力输出经主动轮横移轴73传递至主动横移轮71,实现载车板横向移动。在驱动装置的上方还覆盖有用于保护电机8和链轮传动机构的后盖板3,所述后盖板3的三个侧边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两条边梁13和后梁12上。

在浪板2的上端面上还设有一组缓冲板4,缓冲板4设置在边梁13的后端;一组缓冲板4为两个,两个缓冲板4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与边梁13垂直,其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浪板2上。在汽车驶上载车板上后,缓冲板4的斜面能使倒车时汽车的阻力更小,减缓车轮对载车板的冲击,倒车更方便;同时还能增加车轮与载车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汽车向前溜车、甚至滑出载车板,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及剐蹭。所述缓冲板4断面为三角形中空结构,由一个约120°的长弯折板与位于其两侧的矩形带孔薄板焊接成一个整体,长弯折板的两个长边与矩形带孔薄板贴合焊接;缓冲板4在承受车轮压力时,其上端两斜板之间的夹角变大,从而起到缓冲压力的效果。

所述浪板2下方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强载车板刚度的拉杆5。所述拉杆5设置为三根,三根拉杆5相互平行、且与边梁13垂直设置,分别固定在边梁13的前端、中部和后端;拉杆5的两端均设置外螺纹,拉杆5贯穿两条边梁13的侧壁之后使用螺母进行固定。

所述阻车器6设置于缓冲板4的后方,如图4、图5所示,包括对称吸附在两条边梁13内壁上的一对磁力座61、以及固定于两个磁力座61之间的圆柱形的阻车杆62。磁力座61牢牢吸附在边梁13内侧,阻车杆62位于浪板2的上方、且与边梁13垂直设置,磁力座61与边梁13之间所产生的强磁力与边梁13垂直;当阻车杆62受到汽车车轮的撞击时会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磁力座61不会因撞击而滑动,从而阻挡汽车车轮的运转。

所述磁力座61为内置有永久磁铁的长方体钢制结构,磁力座61的厚度不大于边梁13顶部与浪板2顶部之间的厚度差;在磁力座6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永久磁铁相连通的旋钮65,通过旋钮65的旋转可以带动永久磁铁旋转、从而改变永久磁铁磁极的方向,实现磁力座61侧壁与边梁13内壁之间的吸附和脱离。所述磁力座61的顶部还开设有带内螺纹的安装孔。

所述阻车杆62与磁力座61之间通过连接件63实现固定;所述连接件63为L型板,扣合在磁力座61的顶面和内侧面上。所述阻车杆62的一端垂直焊接于连接件63扣合在磁力座61内侧面的一侧面板上,扣合在磁力座61顶面的一侧面板上开设有与磁力座61安装孔相配适的圆孔,螺钉64穿过圆孔与安装孔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连接件63与磁力座61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

通过立体车库的控制系统给驱动装置通电后,驱动装置中的电机转动,其输出端通过链轮传动机构带动主动横移轴转动,主动横移轴带动主动横移轮、进而带动被动横移轮转动,从而通过主动横移轮、被动横移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使载车板移动;

汽车停在载车板上,浪板上的缓冲板将减缓汽车车轮对载车板的局部压力,车轮与浪板上的凸起及缓冲板接触,增大摩擦力,有效防止汽车在载车板上滑移。

当汽车停车车速过快时,汽车后轮一旦撞击阻车器的阻车杆,将会被来自磁力座和边梁之间的强磁力所缓冲,从而使车轮停止转动、汽车停止,对汽车在载车板上的停放位置进行限定。当根据停车车型的大小,需要对阻车器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先旋转磁力座上的旋钮,使磁力座中永久磁铁的磁力方向改变、磁力座与边梁之间的吸附力降低,磁力座与边梁分离;然后将阻车器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再旋转磁力座上的旋钮,使磁力座与边梁牢固吸附。

所述阻车杆的高度不超过边梁的顶部高度,一方面有效避免阻车器过高影响部分型号汽车的停放,另一方面便于阻车器位置的横向移动;若汽车的底盘过低,可以将磁力座下调来降低阻车杆的高度,最低可调至磁力座底部与浪板顶部相接触。

关于阻车器的水平位置调整,可根据汽车后轮到后超长光电开关的距离,使汽车后轮撞到阻车器后的位置距超长光电开关具有一定距离,后超长光电开关不报警。关于阻车器的高度方向调整,可根据汽车的车轮直径、以及汽车的离地间隙进行调整,避免阻车杆剐蹭汽车底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