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行李箱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36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用行李箱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锁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行李箱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的电动尾门锁结构呈多样化,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形式的操作模 式(1)采用手动开启车门,并用闭锁器来实现电动锁止和解止功能。(2)利用电 机驱动来实现门锁的自动开启,但上锁时采用手动方式。(3)采用手动拉线开启门 锁,但上锁时采用自动方式。(4)开启门锁和上锁均采用电动的方式。
在上述四种操作模式中,第四种操作模式即采用的是全自动门锁,它不仅给使用 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也提高了汽车档次,因而已被广泛地应用。而现有这种全 自动门锁一般包括电控部分和机械部分,电控部分有釆用双电机来分别实现上锁和开 锁功能,也有采用单电机来实现。其中采用双电机结构会造成内部结构复杂、门锁的 体积大、安装不便等缺陷。因而采用单电机来启闭门锁,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中国发 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109246的《一种全自动汽车电动门锁》就披露了这样一种锁结 构,它主要通过由小齿轮、施力臂、棘爪、开启臂、摆臂及各开关组成的传动系统, 来代替现有的离合器及传动结构,消除了使用离合器带来的缺陷,而且具有结构简 单、工艺流程短、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等优点。同时在开启过程也可以通过扳动内 或外把手进行手动操作。且当锁定过程刚一完成,突然断电;或刚完成开锁时,突然 断电的情况下,均能使传动系统正常回位,因而使用起来较为安全。
但上述电动门锁无钥匙锁止和解止功能,即在门锁处于锁止状态下,外部可以通 过外把手打开车门,因而当其应用在汽车尾门上时,对存放物品带来了一定的不安全 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当门锁处于 锁止状态下,外把手无法开启门锁而确保使用更加安全的车用行李箱门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车用行李箱门锁包括一 可从开启位置转动到半锁位置再转动到全锁位置、并可反向复位转动至开启位置的主 棘轮,该主棘轮转动地安装在棘轮转轴上; 一在半锁和全锁位置能与上述主棘轮相啮
合以限制主棘轮向开启位置转动的棘爪; 一与上述棘爪安装在同一旋转轴上的开启 臂,在旋转轴上设有可使棘爪复位至初始状态的棘爪扭簧; 一电机,该电机的输出轴 通过一可分别能驱动上述主棘轮、棘爪转动的传动系统与主棘轮、棘爪相连;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 一外开启臂,其中部转动地设置在一外开启臂转轴上,该外开启臂的一 端部开有径向滑孔,另一端对应于上述开启臂; 一滑块,滑动于上述外开启臂的径向 滑孔中,同时在滑块的正、背面上分别具有前凸块和后凸块; 一安全臂,该安全臂的 中部转动地设置在一安全臂转轴上,该安全臂一端固定有安全臂卡扣,该安全臂卡扣 通过锁芯连杆与锁芯连接,而安全臂的另一端上具有限位槽,上述滑块的后凸块伸入 该限位槽中,在锁止状态下,该安全臂将滑块推动至远离外开启臂转轴的滑孔中,同 时在安全臂转轴上套设有可使安全臂始终具有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安全臂扭簧;一 外释放臂,该外释放臂的中部转动地设置在外释放臂转轴上,外释放臂的一端与上述 滑块上的前凸块相对应,另一端安装有外释放臂卡扣,该外释放臂卡扣用来连接与外 把手相连的推杆。
所述的传动系统又可以包括 一安装在电机输出轴上的小齿轮; 一传动件,其中 部可转动设置在一传动件转轴上,传动件的一端设计成弧面,并在弧面的外侧面上设 有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传动齿,传动件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一第一开关,在锁定后复位完成状态下,第一开关与第一按压部相配,以控制电机停 转; 一第二开关,在开锁完成状态下,第二开关与第二按压部相配,以控制电机转动 方向; 一拨臂,与上述传动件同轴安装,以可随传动件转动而驱动上述主棘轮朝全锁 位置方向转动; 一能检测主棘轮位置的第三开关,该第三开关8在半锁状态下控制电机 的转动方向; 一能检测上述主棘轮位置的第四开关,该第四开关在锁定状态下控制电 机的转动方向; 一释放臂,其中部可转动设置在一释放臂转轴上,所述的释放臂转轴 上套设有一可使释放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释放臂扭簧,释放臂具有与上述外开启 臂另一端相配的开启销,并在该释放臂的底部设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与开启臂相配。 采用这样的传动系统后,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
在上述传动系统中,还可以包括一副棘轮,该副棘轮与上述主棘轮同轴安装,并 在该副刺轮上设有一与凸柱;上述拨臂的下部具有一弯折边,该弯折边和上述副棘轮 上的凸柱相配,使操作起来更加可靠、稳定。
为了能实现手动操作,也可防止上锁时出现断电或电机故障,或者开锁时出现故 障,在上述方案中还可以设置一具有三延伸臂的内把手,该内把手的中部可转动的设 置在一内把手转轴上,并在内把手转轴上套设有可使内把手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 内把手扭簧,内把手的第一延伸臂外伸后成为操作端,内把手的第三延伸臂与上述开 启臂相对应;而相对应地,在传动件的中部设计有一异形槽,该异形槽由径向槽和与 径向槽相沟通并以所述转动件转轴为中心的圆弧形槽组成;所述拨臂上开有与上述传
动件上的异形槽相对应的径向长槽, 一活动销穿设在该径向长槽和异形槽中,同时在 拨臂上还设置有使活动销始终具有远离传动件转轴趋势的活动销扭簧,且在正常工作 状态下,上述活动销位于异形槽的径向槽中,并与上述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下边沿相 对应; 一拨臂扭簧,该拨臂扭簧给上述拨臂7施加一可使拨臂7始终具有复位趋势的弹 力。使用时,通过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按压活动销,使活动销从径向槽中滑动到圆弧 形槽内,从而使拨臂与传动件相分离,并在拨臂扭簧的作用下复位,以解决当电机出 现故障或断电时的锁故障。
在上述传动系统中,传动件上还可以固定有一凸轮,上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 部由该凸轮上相互错位的上弧边和下弧边形成,且上弧边高于并外伸于所述的下弧 边。这样有利于加工和安装。
所述的第四开关可以为包括有分别带有引出线并定位在各自卡扣上的上、下金属 片和限位于爪支座口部的钢球以及两端分别与上述下金属片、钢球相抵的压簧,其 中,上金属片与门锁的盖板相连,而在主棘轮外包覆有与上述钢球相对应的绝缘层, 并在主棘轮上开有裸露金属的弧形凹槽,当门锁处于全锁状态下,所述的绝缘层与钢 球相抵,此时,上、下金属片无法通过压簧、钢球、主棘轮、棘轮转轴、门锁壳体、 盖板途径进行连接,以使所述的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而在门锁处于开启状态和半 锁状态下,所述的钢球位于主棘轮的弧形凹槽,此时,钢球与弧形凹槽内的金属接 触,这样下金属片可以通过压簧、钢球、主棘轮、棘轮转轴、门锁壳体、盖板后与上 金属片相连接,而使所述的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可防止车辆 行驶过程中的误动作,确保电信号的可靠发送。
在上述各方案中,滑孔被设计成由远离外开启臂转轴的通孔和与通孔相沟通的径 向狭长孔所组成的T形滑孔。借助于该T形滑孔,既方便了滑块滑入狭长孔中,又能防 止滑块脱离滑孔。当然该滑也可以仅由径向狭长孔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巧妙地设置了外开启臂、安全臂和外释放臂, 并通过安全臂推动滑块的移动,来按需得到外释放臂带动或无法带动外开启臂转动的 结构,从而获得门锁的解止、锁止功能,因而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限制外把手的操 作,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图l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门锁处于半锁、解止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门锁处于半锁、解止状态); 图3为图1中传动系统和主棘轮、棘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凸轮的结构示意图6为图3中拨臂的结构示意图7为图3中释放臂的结构示意图8为图2中外开启臂的结构示意图9为图2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10为图2中安全臂的结构示意图11为图2中外释放臂的结构示意图12为图3中由半锁电动转至全锁的结构示意图13为图12状态下主棘轮、副棘轮和棘爪、开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面结构示意图15为图14中的A-A向剖面图16为图12中由全锁状态电动转至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17为图12中的B-B向剖面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锁定过程刚一完成,突然断电时的手动开锁过程;
图19为图18中的C-C向剖面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开锁时,突然断电时的应急上锁过程;
图21为图20中的D-D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 11所示,该行李箱门锁安装在尾门上,它包括
一可从开启位置转动到半锁位置再转动到全锁位置、并可反向复位转动至开启位 置的主棘轮l,请参见图3,该主棘轮1可转动地安装在棘轮转轴2上,棘轮转轴固定在 壳体7上,同时在棘轮转轴上按常规设置有一棘轮扭簧(图中未示),即当主棘轮朝全锁位置转动时会压縮棘轮扭簧,当主棘轮r没有受外力作用时,主棘轮i则在棘轮扭簧的作用下复位至开启位置。主棘轮1具有一呈U形的锁定槽3和半锁定槽4,使用时,将 主棘轮l安装在车辆的尾门上,在门框上则固定有一个可卡入上述锁定槽3的锁销,当 主棘轮1转动到锁定槽3的开口方向和尾门运动方向垂直时,锁定槽3卡住锁销,而将尾 门锁住。当主棘轮1转动到锁定槽3的开口方向和尾门初始运动方向一致,锁定槽3解除 对锁销的锁定,处于打开状态,即尾门可以运动。
一副棘轮5,与上述主棘轮l同轴安装,而实现同步转动,并在副刺轮上设有一凸柱6。
一电机8,电机8固定在一与壳体7相固连的基板9上,请参见图l,电机8内具有蜗 轮蜗杆减速结构。
一安装在电机8输出轴上的小齿轮10,该小齿轮10可以随电机输出轴一起旋转。一传动件ll,请参见图1和图4,其中部可转动设置在一传动件转轴12上,传动件 ll的一端设计成弧面,并在弧面的上侧面上设有与小齿轮10啮合的传动齿,即传动件 11在传动件转轴12的上部外形大致呈弧形齿轮状,该传动件ll右下部可以一体地设有 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与传动件制成 分体式结构,也就是在传动件右下部设有定位安装孔,用来固定凸轮13,第一按压部 和第二按压部由该凸轮上相互错位的上弧边14和下弧边15形成,且上弧边高于并向外 伸于下弧边,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上弧边14和下弧边15—旦发生磨损现象,可及时更 换凸轮,以确保对应开关可靠动作。同时在传动件的中部设计有一异形槽,该异形槽 由径向槽16和以传动件转轴为中心的圆弧形槽17组成,且圆弧形槽与径向槽相沟通。
一第一开关18,在锁定后复位完成状态下,第一开关18与凸轮的上弧边14相配, 以控制电机8停转;
一第二开关19,在开锁完成状态下,第二开关19与凸轮的下弧边15相配,以控制 电机8转动方向;第一开关18和第二开关19分别固定在开关定位块20上,并与凸轮的 上、下弧边对应,即相互错位设置。
一拨臂21,请参见图l、图3和图6,拨臂中部套装在传动件转轴12上,拨臂上开有 与传动件上的异形槽相对应的径向长槽22, 一活动销23穿设在该径向长槽和异形槽 中,在拨臂上设置有活动销扭簧24,该活动销扭簧一端定位在拨臂的定位柱上,另一 端与活动销23的下表面相抵触,以使活动销23始终具有远离传动件转轴12的趋势,在 正常工作状态下,上述活动销23位于异形槽的径向槽16中,使得拨臂21可以随传动件 ll一起转动;拨臂21的下部具有一弯折边27,该弯折边27和副棘轮上的凸柱6相配,这 样当拨臂21随传动件11逆时针转动时,拨臂上的弯折边27可推动副棘轮上的凸柱6,最 终迫使主棘轮l朝全锁位置方向转动;与上述弯折边27相反的拨臂背面上还设有一拨销 25;另外,在拨臂转轴上(即传动件转轴上)设有一拨臂扭簧(图中未示),该拨臂 扭簧给拨臂21施加一可使拨臂回复到原位趋势的弹力。
一能检测主棘轮位置的第三开关26,请参见图15,安装在壳体的盖板60上,当锁 在开启状态下,副棘轮5将第三开关压26下,而当锁由开启状态运动到半锁状态时,副 棘轮5与第三开关26脱离接触,第三开关26回复到原始位置,以控制电机8的转动方 向。
一能检测上述主棘轮位置的第四开关,请参见图图1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四开 关包括分别带有引出线的上、下金属片和限位于爪支座(图中未示)口部的钢球28以 及两端分别与上述下金属片、钢球相抵的压簧29,其中,上金属片63套置在上定位卡 扣中62,并与盖板60相连,下金属片套置在下定位卡扣64上。而在主棘轮外包覆有与 上述钢球相对应的绝缘层30,并在主棘轮1上开有裸露金属的弧形凹槽61,当门锁处于 全锁状态下,主棘轮1转动使绝缘层30与钢球28相抵,此时,绝缘层30挤压钢球28,使
钢球压入爪支座内,钢球又通过压簧29推动下金属片,可上、下金属片因无法通过压 簧29、钢球28、主棘轮l、棘轮转轴2、门锁壳体7、盖板60途径进行连接,使第四开关 处于断开状态,进而在锁定状态下控制电机8的转动方向,使传动件ll回复到初始状 态。在门锁处于开启状态和半锁状态下,钢球位于主棘轮的弧形凹槽61,此时,钢球 28与弧形凹槽61内的金属接触,这样下金属片可以通过压簧、钢球、主棘轮、棘轮转 轴、门锁壳体、盖板后与上金属片相连接,而使所述的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即可 以复位。
一在半锁和全锁位置能与主棘轮l啮合以限制主棘轮l向开启位置复位转动的棘爪 31,请参见图3,在半锁状态下,棘爪卡在主棘轮的半锁定槽4内,全锁状态下,则棘 爪31卡在主棘轮的锁定槽3—侧的侧壁上。
一与棘爪安装在同一旋转轴33上的开启臂32,旋转轴支承在壳体上,并在旋转轴 上设有可使开启臂32复位至初始状态的开启臂扭簧(图中未示)。
一释放臂34,请参见图3和图7,其中部可转动设置在一释放臂转轴上,释放臂转 轴支承在壳体的相应位置上,在释放臂转轴上套设有一可使释放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 势的释放臂扭簧35,请参见图2,释放臂34下部具有开启销36,并在该开启销之下的释 放臂上设有弯折部37,该弯折部与开启臂32相配,当上述拨臂21随传动件11顺时针转 动时,拨臂21上的拨销25推动释放臂34,使释放臂可绕释放臂转轴顺时针转动,随之 释放臂的弯折部37推动开启臂32转动,使棘爪3 l朝开启方向转动。
一具有三延伸臂的内把手38,请参见图l,内把手38的中部可转动的设置在一内把 手转轴39上,内把手转轴39固定在基板9上,并在内把手转轴上套设有可使内把手臂复 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内把手扭簧40;内把手的第一延伸臂41外伸后成为操作端,第二 延伸臂42下边沿与活动销23相对应,内把手的第三延伸臂43与开启臂32相对应。操作 时,可以用手直接按压内把手的第一延伸臂41,或者内把手的第一延伸臂通过拉索与 司机座骑旁的操作把手相连,这样无论直接按压内把手的第一延伸臂,还是启动操作 把手,均可以使内把手按需转动。
一外开启臂44,外开启臂的中部通过外开启臂转轴45支承在壳体上,请参见图2和 图8该外开启臂的一端部开有径向设置的T形滑孔,该T形滑孔由远离外开启臂转轴的 通孔46和与通孔相沟通的径向狭长孔47组成,外开启臂44的另一端与上述释放臂上的 开启销36相配。
一滑块48,请参见图2和图9,该滑块的两侧分别设有与上述外开启臂44上的径向 狭长孔47相配的滑槽49,滑块48可经通孔46滑入到狭长孔47中,即狭长孔两边沿可嵌 入到滑块两侧的滑槽中,使滑块沿着径向狭长孔上下滑动,同时在滑块的正面具有一 前凸块50,而在背面上同样带有后凸块51。
一安全臂52,请参见图2和图10,该安全臂的中部转动地设置在一安全臂转轴53 上,安全臂转轴支承在一支架54上,支架又与壳体7相固定,在安全臂转轴53上套设有 可使安全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安全臂扭簧55,该安全臂一端固定有安全臂卡扣 56,该安全臂卡扣通过锁芯连杆与尾门锁的锁芯连接。而安全臂的另一端上具有限位 槽57,上述滑块48的后凸块51伸入该限位槽57中。且在尾门锁正常情况下,安全臂在 锁芯连杆的作用下,绕安全臂转轴作逆时针转动到锁止位置,随之使滑块48沿着狭长 孔滑至通孔46附近,即狭长孔的a部位处。
一外释放臂58,该外释放臂的中部通过外释放臂转轴支承在壳体上,在本实施例 中,该外释放臂转轴和外开启臂转轴设计成同一轴,外释放臂58的一端与上述滑块48 上的前凸块50相对应,另一端安装有外释放臂卡扣59,该外释放臂卡扣通过推杆与尾 门的外把手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可以均为行程开关或光感应 开关,在使用时,还包括一中央控制器,在图中没有显示,该中央控制器接收各开关 发出的信号,来指示电机动作,其一般根据需要来对中央控制器进行编写程序,关于 中央控制器即控制程序部分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点,在这不展开描述。本设计的各 种复位元件一般采用扭簧,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现有的复位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这样的 以下描述中,所述的逆时针和顺时针均以锁正面方向为参照。 如图12至图15所示,锁定过程关门时,轻推尾门,此时棘爪31卡在主棘轮1上的 半锁定槽4,即主棘轮l处于半锁位置,请参见图3,副棘轮5与第三开关26脱离接触, 使第三开关检测到主棘轮l位于半锁位置,并发出信号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给电 机8发出指令,让电机8带动小齿轮10顺时针转动,小齿轮10带动传动件11逆时针转 动,即传动件ll朝锁定位置转动,此时,由于活动销23位于异形槽的径向槽22中,因 此传动件ll的转动,可以带动拨臂21进行逆时针转动,当电机8转动一定时间后,拨臂 21下部的弯折边27可推动副棘轮上的凸柱6,使主棘轮l由半锁位置向全锁位置转动, 此时,凸轮13的上弧边14与第一开关18相脱离。当棘爪31卡在主棘轮锁定槽3侧壁上, 使主棘轮l始终保持在全锁位置时,主棘轮1上的绝缘层30将第四开关的钢球28压入爪 支座内下,使线路由常闭状态变为断开状态,此电信号发送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 器给电机8发出指令,即复位过程,让电机8带动小齿轮10逆时针转动,小齿轮10则带 动传动件ll顺时针转动,随之,拨臂21也作顺时针转动而远离副棘轮5。当凸轮的上弧 边14与第一开关18重新相接触后,即将第一开关18压下后,发出信号,中央控制器控 制电机8停止转动,此时,整个传动系统回复到初始状态,在该状态下,主棘轮l保持 在锁定位置,完成上锁过程。
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需要开启尾门时,操作者给出开门指令给中央控制器,通 常按压某个按钮,电机8带动小齿轮10逆时针转动,小齿轮10带动传动件11顺时针转 动,继而拨臂21作顺时针转动,随之,拨臂21上的拨销25推动释放臂34,使释放臂绕 释放臂转轴顺时针转动,释放臂的弯折部37推动开启臂32并带动棘爪31脱离与主棘轮 的啮合,逐渐有全锁状态到半锁状态,最终到完全开启状态。由于主棘轮l不再受棘爪 31的限制,主棘轮l在棘轮扭簧的作用下复位至全开位置,此时可打开尾门。当凸轮13 的下弧边15触碰到第二开关1卯寸,第二开关19发出信号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给 电机8发出指令,即复位过程,电机8带动小齿轮10顺时针转动,小齿轮10带动传动件 ll逆时针转动,当传动件ll转动到原始位置时,电机停转,此时棘爪31在棘爪扭簧的 作用下逐步复位,随之开启臂32也同步回复到初始位置,而释放臂34也在开启臂和释 放臂扭簧35的共同作用下返回原位。在该整个开门过程中,凸轮上的上弧边14始终与 第一开关18接触。
当然,开启过程也可手动进行,即只需操作内把手或外把手。当操作内把手38 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使内把手38顺时针转动,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42按压活动销 23,将其压入到圆弧形槽17内,此时,拨臂21在拨臂扭簧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拨 臂的弯折边27离开副棘轮5,同时内把手的第三延伸臂43推动释放臂的弯折部37,使释 放臂34作顺时针转动,释放臂的弯折部37再推动开启臂32,使棘爪31逐渐由全锁状态 到半锁状态,最终到完全开启状态。此时主棘轮1不再受棘爪31的限制,主棘轮l在棘 轮扭簧的作用下复位至开启状态,使门锁处于打开状态。结束后,松开内把手38,内 把手在内把手扭簧40作用下复位,棘爪31随开启臂32—起在棘爪扭簧作用下复位。其 与自动开锁过程类似,只是该过程中电机8始终不动作。
当用外把手开启门锁时,需通过钥匙对门锁进行解止操作,请参见图2,即安全臂 52在锁芯连杆的作用下绕安全臂转轴53逆时针(从图2中为顺时针)转动,通过安全臂 的下端限位槽57推动滑块上的后凸块51,迫使滑块50沿着狭长孔47下滑,即远离通孔 46,位于狭长孔的b部位处,请参见图8,此时再操作外把手,与外把手相连的推杆将 推动外释放臂58绕外释放臂转轴(即外开启臂转轴45)作顺时针转动,外释放臂的一 端推动滑块50上的前凸块51,使外开启臂44绕外开启臂转轴45作顺时针转动,外开启 臂44另一端推动释放臂上的开启销36,使释放臂34作顺时针运动,同理,此时的释放 臂弯折部37推动开启臂32,使棘爪31逐渐脱离与棘轮的啮合,主棘轮1不受棘爪31的限 制后,主棘轮l在棘轮扭簧的作用下复位至开启状态,使门锁处于打开状态。结束后, 松开外把手,通过钥匙对门锁进行锁止操作,即安全臂在锁芯连杆和安全臂扭簧55的 双重作用下,安全臂52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滑±央48回复至原始位置,即狭长孔的a部位 处,见图8,此时,若再操作外把手,外释放臂58绕外释放臂转轴作顺时针转动,外释 放臂的一端己无法触及滑块上的前50凸块,即外释放臂无法推动外开启臂44作顺时针
转动,显然,当门锁处于锁止状态下,外把手是无法打开尾门的。
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的隐患,即当锁定过程刚一完成,突然断电,电 机8不能正常工作,这时,拨臂的弯折边27—直压着副棘轮的凸柱6,请参见图20和图 21,导致无法打开尾门,此时,只需操控内把手38,当操作内把手时,使内把手顺时 针转动,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42按压活动销23,将其压入到圆弧形槽17内,此时,拨 臂21在拨臂扭簧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拨臂的弯折边27离开副棘轮5,同时内把手的 第三延伸臂43推动释放臂34作顺时针转动,释放臂的弯折部37推动开启臂32,使棘爪 31逐渐脱离与主棘轮1的啮合,主棘轮l在主棘轮扭簧的作用下,由全锁状态到半锁状 态,最终到完全开启状态。使门锁处于打开状态。结束后,松开内把手38,内把手在 内把手扭簧40作用下复位,棘爪随开启臂一起在棘爪扭簧作用下复位。如果电机8本身 没有损坏,则当我们再次关门时,电机8通电,首先让系统复位,再根据主棘轮l的位 置关系选择锁定过程。
还有一种隐患,即当刚完成开锁时,突然断电,电机8也不能正常工作,这时释放 臂的弯折部37仍抵压着开启臂32,也就是说,开启臂32和棘爪31始终保持在开启状 态,不能复位,棘爪31不能对主棘轮1进行限位,导致不能上锁,但由于本实用新型巧 妙地设计了活动销23和内把手38,同样在完成开锁状态下,只要按压内把手38,使内 把手顺时针转动,同样,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42按压活动销23,将其压入到圆弧形槽 17内,此时,拨臂21在拨臂扭簧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释放臂34在释放臂扭簧35的作 用下向起始位置转动,释放臂的弯折部37脱离开启臂32,开启臂32和棘爪31在棘爪扭 簧的作用下复位,保证再次关门时,棘爪31能使主棘轮1处于半锁或全锁状态下与棘爪 31啮合锁定。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行李箱门锁,包括一可从开启位置转动到半锁位置再转动到全锁位置、并可反向复位转动至开启位置的主棘轮(1),该主棘轮(1)转动地安装在棘轮转轴(2)上;一在半锁和全锁位置能与上述主棘轮(1)相啮合以限制主棘轮(1)向开启位置转动的棘爪(31);一与上述棘爪安装在同一旋转轴上的开启臂(32),在旋转轴(33)上设有可使棘爪复位至初始状态的棘爪扭簧;一电机(8),该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一可分别能驱动上述主棘轮、棘爪转动的传动系统与主棘轮、棘爪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开启臂(44),其中部转动地设置在一外开启臂转轴(45)上,该外开启臂的一端部开有径向滑孔,另一端对应于上述开启臂(32);一滑块(48),滑动于上述外开启臂的径向滑孔中,同时在滑块的正、背面上分别具有前凸块(50)和后凸块(51);一安全臂(52),该安全臂的中部转动地设置在一安全臂转轴(53)上,该安全臂一端固定有安全臂卡扣(56),该安全臂卡扣通过锁芯连杆与锁芯连接,而安全臂的另一端上具有限位槽(57),上述滑块的后凸块(51)伸入该限位槽中,在锁止状态下,该安全臂将滑块推动至远离外开启臂转轴(45)的滑孔中,同时在安全臂转轴上套设有可使安全臂始终具有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安全臂扭簧(55);一外释放臂(58),该外释放臂的中部转动地设置在外释放臂转轴上,外释放臂的一端与上述滑块上的前凸块(50)相对应,另一端安装有外释放臂卡扣(59),该外释放臂卡扣用来连接与外把手相连的推杆。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系统又包括一安装在电机(8)输出轴上的小齿轮(10);一传动件(ll),其中部可转动设置在一传动件转轴(12)上,传动件(ll)的一端设计 成弧面,并在弧面的外侧面上设有与上述小齿轮(10)啮合的传动齿,传动件(ll)的另一 端上设置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一第一开关(18),在锁定后复位完成状态下,第一开关(18)与第一按压部相配,以 控制电机(8)停转;一第二开关(19),在开锁完成状态下,第二开关(19)与第二按压部相配,以控制电 机(8)转动方向;一拨臂(21),与上述传动件(ll)同轴安装,以可随传动件(ll)转动而驱动上述主棘 轮(l)朝全锁位置方向转动;一能检测主棘轮位置的第三开关(26),该第三开关(26)在半锁状态下控制电机(8)的 转动方向;一能检测上述主棘轮(l)位置的第四开关,该第四开关在锁定状态下控制电机(8)的 转动方向;一释放臂(34),其中部可转动设置在一释放臂转轴上,所述的释放臂转轴上套设 有一可使释放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释放臂扭簧(35),释放臂(34)具有与上述外开启 臂(32)另一端相配的开启销(36),并在该释放臂的底部设有弯折部(37),该弯折部与所 述的开启斷32)相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副棘轮(5),该副棘轮与上述主棘轮(l)同轴安装,并在该副刺轮上设有一与凸柱(6);上述拨臂(21)的下部具有一弯折边(27),该弯折边和上述副棘轮(5)上的凸柱(6)相配。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具有三延伸臂的内把手(38),内把手的中部可转动的设置在一内把手转轴(39)上,并在内把手转轴上套设有可使内把手臂复位至初始状态趋势的内把手扭簧(40),内 把手的第一延伸臂(41)外伸后成为操作端,内把手的第三延伸臂(43)与上述开启臂(32) 相对应;而上述传动件(ll)的中部设计有一异形槽,该异形槽由径向槽(16)和与径向槽相沟 通并以所述转动件转轴(12)为中心的圆弧形槽(17)组成;所述拨臂(21)上开有与上述传动件上的异形槽相对应的径向长槽(22), 一活动销 (23)穿设在该径向长槽和异形槽中,同时在所述的拨臂上还设置有使活动销始终具有远 离传动件转轴趋势的活动销扭簧,且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上述活动销(23)位于异形槽的 径向槽(16)中,并与上述内把手的第二延伸臂(42)下边沿相对应;一拨臂扭簧,该拨臂扭簧给上述拨臂(21)施加一可使拨臂始终具有复位趋势的弹力。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ll)上固 定有一凸轮(13),上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由该凸轮(13)上相互错位的上弧边(14) 和下弧边(15)形成,且上弧边(14)高于并外伸于所述的下弧边(15)。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开关为包括 有分别带有引出线并定位在各自卡扣上的上、下金属片和限位于爪支座口部的钢球(28) 以及两端分别与上述下金属片、钢球相抵的压簧(29),其中,上金属片(63)与门锁的盖 板(60)相连,而在所述的主棘轮(1)外包覆有与上述钢球相对应的绝缘层(30),并在主棘 轮(1)上开有裸露金属的弧形凹槽(61),当门锁处于全锁状态下,所述的绝缘层与钢球( 28)相抵,以使所述的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而在门锁处于开启状态和半锁状态下, 所述的钢球(28)位于所述主棘轮的弧形凹槽(61)内,而使所述的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 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用行李箱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孔被设计成由远离外开启臂转轴的通孔(46)和与通孔相沟通的径向狭长孔(47)所组成的 T形滑孔。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行李箱门锁,包括主棘轮、棘爪、开启臂、电机和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一外开启臂,该外开启臂的一端部开有径向滑孔,另一端对应于上述开启臂;一带有前凸块和后凸块滑块,滑动于上述径向滑孔中;一安全臂,该安全臂一端固定有安全臂卡扣,该安全臂卡扣通过锁芯连杆与锁芯连接,而安全臂的另一端上具有供后凸块伸入的限位槽;一外释放臂,该外释放臂的一端与滑块上的前凸块相对应,另一端安装有外释放臂卡扣,该外释放臂卡扣用来连接与外把手相连的推杆。由于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安全臂推动滑块的移动,来按需得到外释放臂带动或无法带动外开启臂转动的结构,从而获得门锁的解止或锁止功能,故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限制外把手的操作,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E05B65/12GK201212308SQ20082012037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6日
发明者俞岳平, 宋照京, 军 虞 申请人: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