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81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井下矿用救生舱的一个组成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
背景技术
目前,政府为了提高井下作业的生产安全,降低日益高发的矿难,减少井下事故发生时的伤亡人数,以切实保障矿工门的人身安全,在各大煤矿中强制推行救生舱的使用,以此来帮助矿工门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在目前所使用的矿用救生舱中,有固定了,也有可移动的;矿用救生舱基于它的工作环境,具有良好的封闭性、牢固性、隔热性、保温性、防水性、防腐蚀性、耐压性等,通常为钢、合金等坚固材料制成。而且舱内有人生存所需的水、食物、空气、以及通讯设施。目前国内已经生产出产品的厂家就有20多家,参与研发的30多家不止。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厂家对救生舱生产产生兴趣,加入研发队伍。作为井下突发事故时的应急设备,它不但具有一般的急救舱所需要的水、食物、空气、以及通讯设施等,还需要有结实的舱体,以抵抗瓦斯爆炸等井下灾害发生时所产生的强大的冲击力,这就涉及到矿用救生舱安全门的设计,其不但应该再紧闭时能够承受住剧烈的冲击,而且还必须方便的打开。本实用新型将从该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紧急制动门,用于井下矿用救生舱,使其不但能够承受冲击,而且也能够方便的打开。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该紧急制动门不但可以在井下发生事故时能够经受住强烈的冲击,而且可以方便的打开,以便于救援的进行。本申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包括门本体,连接臂,螺栓,紧固螺母,其中,连接臂固定安装于舱体上,螺栓与连接臂和门本体相连,扳手与螺栓相连接,紧固螺母与螺栓相连。更进一步,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为了更好的起到密封作用,隔绝井下发生事故时有害气体的侵入,该紧急制动门还包括密封圈,且该密封圈置于门本体和舱体之间。更进一步,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圈采用硅胶材质。一方面硅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能更好的密封,另一方面硅胶的使用寿命较长,可以防止因产品的老化而带来危害。更进一步,所述的连接臂通过焊接与舱体连接。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连接臂的方式,将该紧急制动门与矿用救生舱的舱体连接在一起,方便安装,并且通过采用硅胶的密封圈置于门本体和舱体之间,加强了救生舱的密封效果,并且使用硅胶的材质可以有效的减慢其老化的速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紧固螺母与螺栓的设计则方便了门的打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1、门本体;2、连接臂;3、密封圈;4、螺栓;5、紧固螺母;6、舱体;7、扳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包括门本体I连接臂2,螺栓4,紧固螺母5,其中,连接臂2固定安装于舱体6上,螺栓4与连接臂2和门本体I相连,扳手7与螺栓4相连接,紧固螺母5与螺栓4相连。连接臂2通过焊接与舱体6连接。为了更好的起到密封作用,隔绝井下发生事故时有害气体的侵入,该紧急制动门还包括密封圈3,且置于门本体I和舱体6之间。更进一步,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圈3采用硅胶材质。一方面硅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能够使门本体I与舱体6之间,另一方面硅胶的使用寿命较长,可以防止因产品的老化而带来危害。本实用新型采用连接臂的方式,将该紧急制动门与矿用救生舱的舱体连接在一起,方便安装,并且通过采用硅胶的密封圈置于门本体和舱体之间,加强了救生舱的密封效果,并且使用硅胶的材质可以有效的减慢其老化的速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紧固螺母与螺栓的设计则方便了门的打开。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包括门本体(I),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臂(2),螺栓(4),紧固螺母(5),其中,连接臂(2)固定安装于舱体(6)上,螺栓(4)与连接臂(2)和门本体⑴相连,扳手(7)与螺栓(4)相连接,紧固螺母(5)与螺栓(4)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3),且置于门本体⑴和舱体(6)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3)为娃胶材质。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其特征在于,连接臂(2)通过焊接与舱体(6)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紧急制动门,包括门本体(1),连接臂(2),螺栓(4),紧固螺母(5),其中,连接臂(2)固定安装于舱体(6)上,螺栓(4)与连接臂(2)和门本体(1)相连,扳手(7)与螺栓(4)相连接,紧固螺母(5)与螺栓(4)相连。由于采用的两个缓冲片的设计,从而使得安全舱在受到较大的冲击时,能够自身的依靠连接救生舱舱体的连接杆以及与连接杆相连接的缓冲片达到缓冲的目的,有效的降低因此而带来的对舱体的压力,并降低了在建造舱体时的经济成本,也给在井下工作的救生舱的可移动性带来了较高的提高。
文档编号E06B7/22GK202937142SQ20122062454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
发明者李新旺, 李丽, 孟志强 申请人:河北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