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5650发布日期:2018-09-07 21:5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加气混凝土从广义上来讲是所有加了气的混凝土,包括加气混凝土砌块,泡沫混凝土及加了引气剂的混凝土。其具有容重轻、保温性能高、吸音效果好,一定的强度和可加工性等优点,是我国推广应用最早,使用最广泛的轻质墙体材料之一。其生产包括:制浆→配料→搅拌→浇注→预养→切割→去皮→蒸养→掰分→入库,几大工序。其中浇注工序虽然不是生产控制的关键,但是浇注工序体现整个厂设备水平,以及生产环境卫生是否达标。现目前在加气混凝土行业有伸缩式、固定式两种浇注方式,例如,伸缩式的现有专利有申请号为201120531204.X的“伸缩式加气混凝土浇注头”等。两种方式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之处。伸缩式优点料浆下料快,浇注环境卫生好,缺点:料浆对模具冲击大,容易导致脱模剂被冲散,引起坯体粘模,模具清理困难。固定式的优点:料浆冲击力小,坯体不沾模具,缺点:料浆下料慢,因为挡板高导致料浆飞溅,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下料冲击力小、不易堵塞、下料快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包括浇注管和与浇注管下端连通的浇注头,所述浇注头内设有容置腔,所述浇注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浇注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均与容置腔连通。由此,从浇注管输送出的加气混凝土浆料进入到容置腔内形成缓冲,再分由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从水平方向送出。保证加气混凝土浆料不堵管、不造成冲击破坏,大大提高成品合格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浇注头包括底板、顶板和两块侧板,两块所述侧板分别连接于底板的两侧并连接于顶板的两侧,底板、顶板和两块侧板合围形成容置腔,所述浇注管与顶板连接。由此,底板、顶板和两块侧板的两端合围形成水平位置相对的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可形成畅通的出料通道,不易堵塞且易于清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还包括缓冲分料块,所述缓冲分料块设置于容置腔内并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分料块位于浇注管的下方。由此,缓冲分料块可将进入容置腔内的加气混凝土浆料进行分流,避免了加气混凝土浆料直接冲击底板造成反弹飞溅,确保加气混凝土浆料顺畅均匀地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分料块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边和第二斜面的一边连接,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边和第二斜面的另一边分别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连接处形成向上的凸棱,所述凸棱正对浇注管的出料口。由此,浇注管送出的加气混凝土浆料由凸棱分开并分别沿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后由侧板挡回,可使加气混凝土浆料形成迂回而顺畅的流路,确保出料均匀而顺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有出料缓冲斜面,所述出料缓冲斜面由内向外倾斜向上。由此,可在出料口之前形成一定阻力,使加气混凝土浆料得一步缓冲。可在出料口之前形成一定阻力,使加气混凝土浆料得一步缓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均为长方型。由此,长方型出料口可使出料量大而均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处均设有均料挡板。由此,挡板可进一步形成缓冲,降低出料冲击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浇注管包括第一弯管段、直管段和第二下料弯管,所述第一弯管段的一端与第二下料弯管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下料弯管的另一端与浇注头连接。由此,通过设置弯管段和直管段,可在加气混凝土浆料进行浇注头之前得到预缓冲。

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还包括气缸和机架,所述第二下料弯管的一端与机架铰接,所述气缸竖向设置并与机架铰接,所述气缸的自由端与第二下料弯管铰接。由此,气缸伸缩可带动第二下料弯管和浇注头上下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浇注头内设置容置腔并在浇注头的两端设置两个与容置腔连通的位置相对的出料口,可使进入到浇注头内的加气混凝土浆料得到有效缓冲,又能保证出料顺畅不堵塞。在容置腔内设置缓冲分料块并在出料口设置均料挡板,可避免加气混凝土浆料冲击浇注头,使加气混凝土浆料在浇注头内顺畅均匀地流通。另外,还将与浇注头连接的浇注管作弯曲设计,使加气混凝土浆料得到进一步缓冲。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缓冲效果好,送出的加气混凝土浆料流量均匀、冲击力小,且易清洗、不易堵塞。同时兼具了伸缩式和固定式浇注结构的优点而避免了伸缩式和固定式浇注结构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的另一使用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用于将在混凝土混合器中混合好加气混凝土浆料输送到涂有脱模剂的模具进行初凝。

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包括浇注管1、浇注头2、缓冲分料块3、气缸4和机架,图中未示出机架。浇注管1的上端为输入端,下端为输出端,浇注管1的输入端与混凝土混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浇注管1的下端与浇注头2连接。混凝土原料在混凝土混合器混合形成加气混凝土浆料,加气混凝土浆料由浇注管1输送到浇注头2,并由浇注头2输出掉落到涂有脱模剂的模具中。

浇注头2内设有容置腔21,浇注头2的一端设有第一出料口22,浇注头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料口23,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与容置腔21连通。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对称设置,从浇注头2的两端出料,即将原有技术的竖直方向出料改变为水平方向出料,可大大减小出料的冲击力,同时不降低出料的速度;另外还方便清洗,在使用完毕后可从一端的出料口喷入清水,清水可穿过容置腔21到达另一出料口,不会在容置腔21内聚积残留的加气混凝土浆料以堵塞浇注头2。

浇注头2包括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两块侧板26分别连接于底板24的两侧并连接于顶板25的两侧,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合围的内部形成容置腔21,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合围的边缘则形成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浇注管1的下端与顶板25的中央连接并与浇注头2内部连通。

参照图2,缓冲分料块3呈三角锥体形状,缓冲分料块3设置于容置腔21内并与底板24固定连接,缓冲分料块3位于浇注管1的正下方。浇注头2的顶板25呈倒V形,浇注头2的两块侧板26的中部向上凸起与顶板25,可确保容置腔21内有足够的空间流通加气混凝土浆料。

缓冲分料块3固定于底板24的中央,缓冲分料块3的长度小于底板24长度的一半,缓冲分料块3的长度大于浇注管1的内径。可避免加气混凝土浆料从浇注管1流入到浇注头2内时产生飞溅,在流过缓冲分料块3后在浇注头2内形成回流以得到进一步缓冲。

缓冲分料块3设有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第一斜面31的一边和第二斜面32的一边连接,第一斜面31的另一边和第二斜面32的另一边分别与底板24连接。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的连接处形成向上的凸棱33,凸棱33正对浇注管1的出料口。第一斜面31与浇注头2的其中一块侧板26形成一条分料通道,第二斜面32与浇注头2的另一块侧板26形成另一条分料通道。

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为方形。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处均设有均料挡板27。均料挡板27可设置成2块,均料挡板27将方形的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分割成多个小方格,可进一步缓冲加气混凝土浆料并形成均匀的出料。

浇注管1包括第一下料弯管11和第二下料弯管12。所述第一下料弯管11的一端与第二下料弯管12的一端相接,第二下料弯管12的另一端与浇注头2连接。第一下料弯管11呈正C形,第二下料弯管12呈反C形,第一下料弯管11和第二下料弯管12呈分体结构。第二下料弯管12的一端与机架铰接,气缸4竖向设置并与机架铰接,气缸4的自由端与第二下料弯管12的顶端铰接。气缸4的伸缩由PLC控制,气缸4伸缩可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并带动浇注头2上下移动。当气缸4伸出时,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到其端部与第一下料弯管11相接的位置时,浇注头2可进入到模具中进行浇注。当浇注完成后,气缸4缩回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使浇注头2抬高离开模具,可更换模具进行下一次浇注。气缸4缩回时,第二下料弯管12与第一下料弯管11处于分离状态,以便于浇注完成后对浇注头2和浇注管1进行清洗,不易堵管。

其工作原理是:料浆搅拌均匀后,浇注自动程序通过PLC控制打开控制气缸的电磁阀,气缸伸出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使浇注头2下行放入模具内。PLC控制打开搅拌罐底阀,料浆因为重力,自动进入浇注管1。料浆通过C型的第一下料弯管11形成旋流,导致缓冲力减小部分;随后料浆上抛进入反C字型的第二下料弯管12,又形成与之前相反的反旋流,料浆缓冲力再减小部分。最后料浆进入浇注头2内,浇注头2内的缓冲分料块3将料浆一分为二,最后料浆冲击在两块侧板26的回转再由底板24混合,后由均料挡板27分料后通过两个浇注口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匀送出,进入模具完成浇注。

实施例2

图2~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

参照图2,新型加气混凝土浇注下料缓冲装置包括浇注管1、浇注头2、缓冲分料块3、气缸4和机架,图中未示出机架。浇注管1的上端为输入端,下端为输出端,浇注管1的输入端与混凝土混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浇注管1的下端与浇注头2连接。混凝土原料在混凝土混合器混合形成加气混凝土浆料,加气混凝土浆料由浇注管1输送到浇注头2,并由浇注头2输出掉落到涂有脱模剂的模具中。

浇注头2内设有容置腔21,浇注头2的一端设有第一出料口22,浇注头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料口23,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与容置腔21连通。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对称设置,从浇注头2的两端出料,即将原有技术的竖直方向出料改变为水平方向出料,可大大减小出料的冲击力,同时不降低出料的速度;另外还方便清洗,在使用完毕后可从一端的出料口喷入清水,清水可穿过容置腔21到达另一出料口,不会在容置腔21内聚积残留的加气混凝土浆料以堵塞浇注头2。

浇注头2包括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两块侧板26分别连接于底板24的两侧并连接于顶板25的两侧,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合围的内部形成容置腔21,底板24、顶板25和两块侧板26合围的边缘则形成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浇注管1的下端与顶板25的中央连接并与浇注头2内部连通。

参照图3,缓冲分料块3呈三角锥体形状,缓冲分料块3设置于容置腔21内并与底板24固定连接,缓冲分料块3位于浇注管1的正下方。浇注头2的顶板25呈倒V形,浇注头2的两块侧板26的中部向上凸起与顶板25,可确保容置腔21内有足够的空间流通加气混凝土浆料。

缓冲分料块3固定于底板24的中央,缓冲分料块3的长度小于底板24长度的一半,缓冲分料块3的长度大于浇注管1的内径。可避免加气混凝土浆料从浇注管1流入到浇注头2内时产生飞溅,在流过缓冲分料块3后在浇注头2内形成回流以得到进一步缓冲。

缓冲分料块3设有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第一斜面31的一边和第二斜面32的一边连接,第一斜面31的另一边和第二斜面32的另一边分别与底板24连接。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的连接处形成向上的凸棱33,凸棱33正对浇注管1的出料口。第一斜面31与浇注头2的其中一块侧板26形成一条分料通道,第二斜面32与浇注头2的另一块侧板26形成另一条分料通道。

底板24的两端均设有出料缓冲斜面241,出料缓冲斜面241由内向外倾斜向上。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处的上端均设有防溅挡板28,可防止由出料缓冲斜面241对加气混凝土浆料上抛产生的飞溅。

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为方形。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处均设有均料挡板27。均料挡板27可设置成3块,均料挡板27将方形的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分割成多个小方格,可进一步缓冲加气混凝土浆料并形成均匀的出料。

参照图2和图4,浇注管1包括第一下料弯管11和第二下料弯管12。所述第一下料弯管11的一端与第二下料弯管12的一端相接,第二下料弯管12的另一端与浇注头2连接。第一下料弯管11呈正C形,第二下料弯管12呈反C形,第一下料弯管11和第二下料弯管12呈分体结构。第二下料弯管12的一端与机架铰接,气缸4竖向设置并与机架铰接,气缸4的自由端与第二下料弯管12的顶端铰接。气缸4的伸缩由PLC控制,气缸4伸缩可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并带动浇注头2上下移动。当气缸4伸出时,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到其端部与第一下料弯管11相接的位置时,浇注头2可进入到模具中进行浇注。当浇注完成后,气缸4缩回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使浇注头2抬高离开模具,可更换模具进行下一次浇注。气缸4缩回时,第二下料弯管12与第一下料弯管11处于分离状态,以便于浇注完成后对浇注头2和浇注管1进行清洗,不易堵管。

本实用新型同时兼具了伸缩式和固定式浇注结构的优点而避免了伸缩式和固定式浇注结构的缺点。在保证物料浆注速度的前提下:一方面减轻了料浆对模具的冲击力,杜绝了粘模情况;另一方面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好。利用料浆自重力下料,经弯管缓冲,平面缓冲,以及引流板引流缓冲。其工作原理:料浆搅拌均匀后,浇注自动程序通过PLC控制打开控制气缸的电磁阀,气缸伸出带动第二下料弯管12转动使浇注头2下行放入模具内。PLC控制打开搅拌罐底阀,料浆因为重力,自动进入浇注管1。料浆通过C型的第一下料弯管11形成旋流,导致缓冲力减小部分;随后料浆上抛进入反C字型的第二下料弯管12,又形成与之前相反的反旋流,料浆缓冲力再减小部分。最后料浆进入浇注头2内,浇注头2内的缓冲分料块3将料浆一分为二,最后料浆冲击在两块侧板26的回转再由底板24出口的出料缓冲斜面241缓冲,后由均料挡板27分料后通过两个浇注口第一出料口22和第二出料口23均匀送出,进入模具完成浇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