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4209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煤场生产运输道路均为泥土结构,煤场环境较为空旷,在高温或大风等环境下,运输道路上容易产生尘土并飘散在空中,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使作业环境恶化,同时飞扬的尘土容易阻挡驾驶员的视线,影响正常的运输工作。

现有技术中,大型露天煤矿生产运输道路一般依靠大型洒水车进行洒水作业,以达到降尘目的。在露天煤矿通过洒水车洒水降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洒水作业需要有固定的加水站和专人进行作业,投入的人工费用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第二,因加水站较为固定,所以洒水车需要到特定的位置加水,难免存在空车运行的情况,降低了洒水降尘效率,增加运输成本;第三,洒水车作业洒水不均匀,且洒水面积小,降尘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运输费用,减少人力投入,提高除尘效率和除尘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包括:供水器;主管,所述主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供水器相连通,所述主管的第二端延伸至运输道路;沿所述运输道路的两侧分别延伸设置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均与所述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管壁上连接有多个第一喷头,所述第一喷头朝向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所述第二支管的管壁上连接有多个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喷头朝向所述第一支管设置。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头的喷雾区域在所述运输道路上的投影形成第一降尘面,所述第一降尘面是以所述第一喷头为圆心的半圆面;所述第二喷头的喷雾区域在所述运输道路上的投影形成第二降尘面,所述第二降尘面是以所述第二喷头为圆心的半圆面。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降尘面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降尘面相切,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降尘面相切。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运输道路为两条,分别为第一运输道路和第二运输道路,所述第一运输道路与所述供水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运输道路与所述供水器之间的距离,所述主管的第二端穿设过所述第一运输道路后延伸至所述第二运输道路。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一喷头通过第一立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喷头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二喷头通过第二立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喷头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管的水平高度。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头与所述第一立管之间旋转连接。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立管上设置有球阀,所述球阀位于所述第一喷头与所述第一支管之间。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主管上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电动球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主管、所述第一支管、以及所述第二支管均埋设在所述运输道路的地面下。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主管为螺旋焊管,所述第一支管为聚乙烯管,所述第二支管为聚乙烯管。

如上所述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优选地:所述主管为螺旋焊管,所述第一支管为聚乙烯管,所述第二支管为聚乙烯管。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可产生以下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对运输道路实现均匀喷淋,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运输费用,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除尘效率和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包括供水器1、主管2、第一支管3、以及第二支管4。

所述主管2的第一端与所述供水器1相连通,所述主管2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运输道路5;沿所述运输道路5的两侧分别延伸设置的第一支管3和第二支管4,所述第一支管3和所述第二支管4均与所述主管2相连通,所述第一支管3的管壁上连接有多个第一喷头31,所述第一喷头31朝向所述第二支管4设置,所述第二支管4的管壁上连接有多个第二喷头41,所述第二喷头41朝向所述第一支管3设置。

请参照图1,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主管2是连接供水器1与第一支管3、以及供水器1与第二支管4之间的桥梁,用于及时地将供水器1中的降尘水供给至第一支管3和第二支管4。设置在第一支管3上的第一喷头31在接收到降尘水后开始从第一喷头31中喷射出雾状水对运输道路5喷淋降尘,设置在第二支管4上的第二喷头41在接收到降尘水后同样开始从第二喷头41内喷射出雾状水对运输道路5降尘。雾状的降尘水不仅可以增加与环境中粉尘的接触面积,起到均匀喷淋的目的,还增加了降尘的效果。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节约了降尘成本,大幅提高了运输道路5的降尘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头31的喷雾区域在所述运输道路上的投影形成第一降尘面51,所述第一降尘面51是以所述第一喷头31为圆心的半圆面;所述第二喷头41的喷雾区域在所述运输道路上的投影形成第二降尘面52,所述第二降尘面52是以所述第二喷头41为圆心的半圆面。第一降尘面51的直径与运输道路5一侧的边沿重合,第二降尘面52的直径与运输道路5的另一侧的边沿重合,相邻的两个第一喷头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降尘面51的直径,相邻两个第二喷头4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降尘面52的直径。上述结构设置方式可使相邻第一喷头31之间的喷淋面积互不影响,相邻第二喷头41之间的喷淋面积之间互不影响,且喷淋面积达到最大,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喷头31和第二喷头41的降尘效率,增加了降尘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降尘面51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降尘面52相切,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降尘面51相切。第一降尘面51与第二降尘面52采用相切的方式设置不仅有效地起到了对运输道路5起到降尘的效果,同时也使喷淋效果最大化,喷淋均匀,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资源浪费。

优选地,所述运输道路5为两条,分别为第一运输道路和第二运输道路,所述第一运输道路与所述供水器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运输道路与所述供水器1之间的距离,所述主管2的第二端穿设过所述第一运输道路后延伸至所述第二运输道路。运输道路5的设置并不仅限于两条,主管2可以延伸至采场中距供水器1距离最远的运输道路5中,并为该运输道路5供水降尘,改善采场中的整体环境。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管3与所述第一喷头31通过第一立管32相连通,所述第一喷头31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管3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支管4与所述第二喷头41通过第二立管42相连通,所述第二喷头41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管4的水平高度。通过第一立管32的增高作用,第一喷头31可以在运输道路5地面的位置对运输道路5进行喷淋,雾状喷淋水在与环境中的粉尘充分接触后滴落在运输道路5的地面上。同样地,通过第二立管42的增高作用,第二喷头41可以在高于运输道路5地面的位置对运输道路5进行喷淋,雾状喷淋水在与环境中的粉尘充分接触后滴落在运输道路5的地面上。第一立管32和第二支管4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增加的喷淋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悬浮在运输道路5上方的灰尘的含量,有效地改善环境,提高可见度,便于行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头31与所述第一立管32之间旋转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头31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且第一喷头31的出水口始终朝向露天采场运输道路设置。通过第一喷头31的旋转,实现第一喷头3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旋转喷淋,对运输道路5有效地降尘。同样地,第二喷头41也可以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立管32上设置有球阀,所述球阀位于所述第一喷头31与所述第一支管3之间。球阀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控制单个第一喷头31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单个第一喷头31上降尘水的喷射量,便于分区域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主管2上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电动球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电动球阀的开启或关闭,可以实现运输道路5上降尘水喷淋的整体控制。其中控制中心控制电动球阀的开启和关闭,以保证主管2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和特定的水压对第一支管3和第二支管4供水。

优选地,所述主管2、所述第一支管3、以及所述第二支管4均埋设在所述运输道路5的地面下。上述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4、以及主管2的铺设方式可以避免地面上车辆的碾压管道或者施工作业过程中踩踏管道对管道造成的伤害,提高了行车和施工的便利。

较佳地,所述主管2为螺旋焊管,所述第一支管3为聚乙烯管,所述第二支管4为聚乙烯管。螺旋焊管埋设在地面上,外侧表面上设置的螺纹,可以增加主管2与地面下土壤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聚乙烯管具有耐磨和便于移设的优势,可以提高第一支管3和第二支管4的使用寿命,提高安装的便捷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露天采场运输道路降尘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对运输道路5均匀喷淋,有效地降低了降尘所需的生产成本,节约了运输费用,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除尘效率和除尘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