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092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续刚构桥施工领域,具体涉及边跨现浇段施工所用的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



背景技术:

连续刚构架桥梁的梁体,按施工部位划分,包括墩顶现浇段、悬浇段、边跨现浇段和合拢段,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墩顶现浇段,之后在墩顶现浇段上安装挂篮,对称悬臂施工悬浇段,在悬浇段施工完成之前,将边跨悬浇段施工完成,最后施工合拢段。边跨现浇段是梁体结构的一部分,位于连续梁的两端,边跨现浇段一端搭在边墩上,另一端悬空。施工时,须搭设支架,在其上施工该段梁体,待施工完合拢段后,各段梁体形成一个整体,方可拆除支架,采用支架法施工时存在以下缺点:1.当边跨现浇段离地面较高时,搭设支架危险性大,所用材料较多,增加建造成本;2.由于边跨现浇段只在边墩一侧设置,为了解决施工时边墩受力的不平衡,需在另一侧配重或者增加下拉装置,增加了施工难度;3.如果边跨处于地势较差的山坡上,开挖的面积较大,对地表破坏大,同时修建施工平台难度系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该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与挂篮结合使用替换了现有支架法施工技术,有效避免了现有支架法导致的安全性差、遇到较差地势施工难度系数高,工期长,建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同时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稳定性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架设在边墩、挂篮前横梁和挂篮后横梁上的桁架,以及设置在桁架上方的底模;

所述桁架由单元桁架组成,所述单元桁架的数量为多榀,多榀所述单元桁架沿边墩、挂篮前横梁和挂篮后横梁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单元桁架包括上弦杆和下弦杆,以及连接上弦杆和下弦杆的腹杆,所述上弦杆的两端分别架设在边墩和挂篮后横梁上,所述下弦杆处于在挂篮前横梁上方,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平行设置,所述腹杆由竖向腹杆和斜向腹杆组成,所述竖向腹杆和斜向腹杆的数量均为多根,多根所述斜向腹杆的首尾相连,相邻两根所述斜向腹杆之间设置有一根竖向腹杆,多根所述竖向腹杆沿上弦杆和下弦杆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底模包括横架在多榀单元桁架上方的主分配梁,所述主分配梁的数量为多榀,多榀所述主分配梁并列设置,相邻两榀所述主分配梁之间布设有方木,多个所述方木与多榀主分配梁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方木和主分配梁上方铺设有竹胶板,所述竹胶板通过连接件与方木连接。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上弦杆和下弦杆均为双拼槽钢。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腹杆和斜向腹杆均为双拼工字钢。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配梁为槽钢。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杆搭设在所述边墩上的一端的下方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为钢板垫片。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杆搭设在所述挂篮后横梁上的一端上方设置有翼板加强板,以及所述上弦杆搭设在所述挂篮后横梁上的一端侧面设置有腹板加强板。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竖向腹杆之间的距离为85mm-95mm。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木的尺寸是50mm*100mm*2000mm。

上述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胶板的厚度是12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稳定性好,具体施工时与挂篮共同作用,替换现有的支架法施工技术,可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系数,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能够避免边跨处于较差地势时引起地基处理困难、开挖面积大、地表破坏较大的技术问题,且采用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无需修建施工平台,可降低建造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上弦杆和下弦杆均为双拼槽钢,所述竖向腹杆和斜向腹杆均为双拼工字钢,双拼槽钢和双拼工字钢可增加连接强度,增加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桁架上方设置有主分配梁,主分配梁既可以承担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上方的荷载,也能将上方的荷载均匀分配至桁架上,保证现场施工的平衡性及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底模采用了方木和竹胶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承担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重量,且便于安装和改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施工方便,投入成本少,结构设计合理,便于操作,使用效果好。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元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木、槽钢、竹胶板和连接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弦杆和垫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弦杆、翼板加强板和腹板加强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上弦杆; 1-2—下弦杆; 2-1—竖向腹杆;

2-2—斜向腹杆; 3—主分配梁; 4—方木;

5—竹胶板; 6—垫片; 7—翼板加强板;

8—腹板加强板; 9—连接件; 10—边墩;

11—挂篮前横梁; 12—挂篮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包括横跨在边墩10、挂篮前横梁11和挂篮后横梁12上的桁架,以及设置在桁架上方的底模;

所述桁架由单元桁架组成,所述单元桁架的数量为多榀,多榀所述单元桁架沿边墩10、挂篮前横梁11和挂篮后横梁12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单元桁架包括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以及连接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的腹杆,所述上弦杆1-1的两端分别架设在边墩10和挂篮后横梁12上,所述下弦杆1-2处于挂篮前横梁11上方,所述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平行设置,所述腹杆由竖向腹杆2-1和斜向腹杆2-2组成,所述竖向腹杆2-1和斜向腹杆2-2的数量均为多根,多根所述斜向腹杆2-2的首尾相连,相邻两根所述斜向腹杆2-2之间设置有一根竖向腹杆2-1,多根所述竖向腹杆2-1沿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底模包括横架在多榀单元桁架上方的主分配梁3,所述主分配梁3的数量为多榀,多榀所述主分配梁3并列设置,相邻两榀所述主分配梁3之间布设有方木4,多个所述方木4与多榀主分配梁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方木4和主分配梁3上方铺设有竹胶板5,所述竹胶板5通过连接件9与方木4连接。

具体施工时,首先调节挂篮前横梁11和挂篮后横梁12的高度,使挂篮前横梁11和挂篮后横梁12不在同一平面内,且挂篮前横梁11处于挂篮后横梁12的下方,将单元桁架逐榀依次架设到边墩10、挂篮前横梁11和挂篮后横梁12上,使所述上弦杆1-1的两端分别架设在边墩10和挂篮后横梁12上,下弦杆1-2架设在挂篮前横梁11上,架设完成后进行紧固连接从而完成桁架的安装,再铺设底模,将主分配梁3和方木4间隔铺设在桁架上方,主分配梁3和方木4的上方铺设竹胶板5,并采用连接件9将竹胶板5与方木4紧固连接,保证主分配梁3、方木4和竹胶板5呈一体结构。

具体施工时,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结合挂篮一起施工,这种施工方法替换现有支架法施工技术,采用现有支架法施工时,搭设支架工序复杂、所用材料较多,增加建造成本,当边跨现浇段离地面较高时,搭设支架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结合挂篮无需搭设支架,降低了施工危险性,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建造成本,同时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与挂篮一起工作,可保证施工时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也无需对地表进行大面积破坏,保护环境,尤其边跨处于地势较差的山坡上时,避免了地表土方开挖和地基处理及修建施工平台,极大的降低了工作难度及工作强度。

本实施例中,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均为双拼槽钢,所述竖向腹杆2-1和斜向腹杆2-2均为双拼工字钢,优选的,所述槽钢为[16槽钢,所述工字钢为I14工字钢,双拼槽钢和双拼工字钢可增加连接强度,加强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分配梁3为槽钢,所述槽钢为[14槽钢,采用主分配梁3不仅可以承担承担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上方的荷载,且多榀主分配梁3能够将承担的载荷均匀分配到桁架上,保证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所述上弦杆1-1搭设在所述边墩10上的一端的下方设置有垫片6,所述垫片6为钢板垫片,优选的,所述钢板垫片的厚度为30mm,设置钢板垫片的目的是:1.作为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安装的支点标准,可方便将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架设在边墩10上;2.可增强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与边墩10节点处所承受的载荷,保证节点处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上弦杆1-1搭设在所述挂篮后横梁12上的一端上方设置有翼板加强板7,以及所述上弦杆1-1搭设在所述挂篮后横梁12上的一端侧面设置有腹板加强板8,优选的,所述翼板加强板7的尺寸为800mm*250mm*10mm,所述腹板加强板8的尺寸为800mm*100mm*10mm,设置翼板加强板7和腹板加强板8可增强边跨箱梁现浇段底模系统与挂篮后横梁12节点处所承受的载荷,保证节点处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根所述竖向腹杆2-1之间的距离为85mm-95mm,优选的,相邻两根所述竖向腹杆2-1之间的距离为9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木4的尺寸是50mm*100mm*2000mm,所述竹胶板6的厚度是12mm,所述连接件9为螺钉,所述螺钉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螺钉沿竹胶板6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保证方木4与竹胶板6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