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678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隔离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网障并不是指人们常见的道路隔离栏,而是指具有特定用途的临时阻隔设施,所谓的特定用途如:应对由突发性事件引起的聚众闹事区域、特大事故现场暂时隔离的区域和群发生事件导致的对机关、学校、军事禁区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区域的隔离,甚至作为军事目的针对要道的隔离藉以形成屏障。

已有技术中应用于前述场合的隔离设施(业界习惯称路障或屏障)大都将组合式的路障网片预先配备于军用或警用车辆上,设障(也称布障)时凭借人力从车辆上抬下,放置于隔离地点,再加设支撑予以固定,这种路障网片虽然具有设置灵活和对地形地貌适应性强的长处,但是,由于设障时的作业强度大,设障时间冗长、效率低下并且抗冲击能力脆弱,因而并不受到军、警方的器重。

国外进行封控时,往往由武警和/或警员手持盾牌形成人墙屏障,这种方式仅能奏一时之效,持久性差,并且无法对道路或特定区域实施真正封控,甚至造成封控人员受伤或致死,此外还容易被突破,更无力应对车辆之类的交通工具的冲击;利用集装箱封堵在国外并不鲜见,但是集装箱体积大、笨重、运输装卸困难,设障长度难以控制;移动式拒马虽然具有方便短距离移动的优势,但同存集装箱封障的欠缺,并且抗冲击性差;隔离墙除了存在集装箱的欠缺外,还存在设障周期长的问题。

毫无疑问,不论是从布障时的快捷性和撤障时的便捷性还是从减轻人力操作的劳动强度因素考虑,将车辆和网障两者相伴,使撤障和布障俱可借助于车载动力,则不失为是一种理想之举,但是实际证明至少存在以下两点欠缺:一是由于车、障两者彼此牵连而无法分离,因此占用成本较大,即一车一障占用了宝贵的车辆资源;二是容易产生两次危害,因为车辆的燃料(油箱)难以对抗人为投掷的易燃物。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08758c提供的布障车,将网障配备于挂车上,由主车辆将挂车牵引至布障现场后,主车便可驶离布障现场,能够避免占用主车资源,但是布障和撤障仍需由人为操作,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5页第13-25行的说明。此外,还存在抵抗外力挤推能力弱和容易逾越的欠缺。

当然,如果能将车辆相对于坚固的网障具有金蝉脱壳般的效果而分离则无疑是极致的选择,因为这样既可节约车辆资源,并且避免车辆油箱遭受易燃物袭击而引发事故,又可使网障制造得坚不易摧。由本申请人提出的授权公告号为cn102061670b(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cn102061671b(组合式网障的车、障分离机构)和cn102146662b(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发明专利达到了前述的目的。

通过对上面提及的三项专利文献的阅读可知:主障架的升降及支承由四个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三项专利均称“主障架升降装置”)担当,具体而言,在主障架的左端前后侧以及右端前后侧的位置各配备一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该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分别参见cn102061670b的说明书第0034至0040段、cn102061671b的第0032至0039段以及cn102146662b的说明书第0032至0038段。

然而,上述专利推荐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通弊:当组合式网障搭载于车辆上并且处于较长时间的待机即停用状态时,由于油缸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液压油泄漏情形,于是支腿会连同内套管从外套管的外套管腔的下部非正常伸出,经本申请人所作的日常观察记录表明:历时一至两个月,支腿连同内套管非正常伸出外套管腔的长度将近达到50cm以上,因而在出警时需预先驱动主障架自带的动力源(由发电机组和总油泵组成),以便使主障架升降装置的结构体系的油缸工作,油缸回缩,带动支腿连同内套管回缩,使先前伸出外套管腔的内套管回复至初始状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耽搁及时出警时间。因为,在车辆驱动行驶之前,必须将非正常伸出的内套管收复。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阻止支腿连同内套管从外套管的外套管腔非正常伸出而藉以赢取宝贵的出警时间的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所述的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多网障包括一主障架,所述的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包括一外套管、一内套管、一油缸、一上固定座和一下固定座,外套管的上端与上固定座固定并且探出上固定座,外套管的下端与下固定座固定,内套管容纳在外套管的外套管腔内并且与外套管腔的腔壁滑动配合,油缸设置在内套管的内套管腔内,该油缸的上端与外套管的对应壁体铰接,在油缸内设置有一油缸柱,该油缸柱的下端与内套管的内套管底板连接,而在该内套管底板朝向下的一侧固定有一支腿,上固定座以及下固定座均与所述的主障架固定,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套管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内套管的上端的位置围绕外套管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用于对内套管施加迫持力而藉以阻止内套管非正常下落的内套管限位机构,该内套管限位机构与内套管的上端朝向所述外套管腔的一侧表面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的顶部固定有一外套管顶盖,在该外套管顶盖上固定有油管引入口,所述的油缸由油管引入口引入的液压油管管路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油缸的上端构成有一油缸座,该油缸座与所述外套管的对应壁体铰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的上端的相向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油缸座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座,油缸座通过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铰接在该对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座上并且由旋配在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的末端的铰接销轴螺钉锁定螺母限定。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套管的上端朝向所述外套管腔的一侧的壁体上嵌设有一对内套管导环,该对内套管导环与外套管腔的腔壁滑动配合,在所述外套管的下端朝向外套管腔的一侧的壁体上嵌设有一铜导套,在对应于该铜导套的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一铜导套底盖,该铜导套底盖与所述下固定座固定。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的上端固定有一外套管钢套,该外套管钢套支承在所述主障架上。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内套管限位机构的位置开设有滚珠螺钉孔,所述的内套管限位机构包括一滚珠螺钉、一滚珠螺钉锁定螺母、一限位钢球和一弹簧,滚珠螺钉在对应于所述滚珠螺钉孔的位置旋配在所述的外套管上,该滚珠螺钉朝向所述内套管的一端探出滚珠螺钉孔并且探入所述的外套管腔,而滚珠螺钉背离外套管腔的一端探出滚珠螺钉孔并且在该端的端面上构成有螺钉操作槽,在滚珠螺钉朝向外套管腔的一端的轴向中央开设有一弹簧容纳孔,滚珠螺钉锁定螺母旋配在滚珠螺钉背离外套管腔的一端并且与外套管的外壁接触,弹簧设置在弹簧容纳孔内,该弹簧朝向限位钢球的一端支承在限位钢球上,而弹簧的另一端支承在弹簧容纳孔的弹簧容纳孔底壁上,限位钢球位于弹簧容纳孔的孔口与所述的内套管之间并且与内套管朝向外套管腔的一侧接触。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套管的上端朝向所述外套管腔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限位钢球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钢球配合凹腔,限位钢球与该限位钢球配合凹腔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套管限位机构的数量有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并且围绕所述外套管的圆周方向等距离间隔分布。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外套管上并且在对应于内套管的上端的位置围绕外套管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了内套管限位机构,又由于该内套管限位机构与内套管朝向外套管腔的一侧接触,因而可对内套管施加迫持力,阻止支腿通过内套管底板连同内套管从外套管腔非正常伸出,在出警时无需花费时间使内套管回复至外套管腔,十分有利于赢取即刻出警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发明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在图1中示出了能与车辆分离的组合多网障的一主障架1,由于主障架1的具体结构是与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三项发明专利的主障架完全相同的,因而不再赘述。示出了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包括一外套管2、一内套管3、一油缸4、一上固定座4和一下固定座6,外套管2的上端与上固定座5固定并且探出上固定座5,外套管2的下端与下固定座6固定,内套管3容纳在外套管2的外套管腔21内并且与外套管腔21的腔壁滑动配合,油缸4设置在内套管3的内套管腔31内,该油缸4的上端与外套管2的对应壁体铰接,在油缸4内设置有一油缸柱42,该油缸柱42的下端与内套管3的内套管底板32连接并且由油缸柱限定螺母421限定,在该内套管底板32朝向下的一侧固定有一支腿321,上固定座5通过上固定座螺钉51与主障架1固定,而下固定座6通过下固定座螺钉61与前述的主障架1固定。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外套管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内套管3的上端的位置围绕外套管2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用于对内套管3施加迫持力而藉以阻止内套管3非正常下落的内套管限位机构7,该内套管限位机构7与内套管3的上端朝向前述外套管腔21的一侧表面相配合。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外套管2的顶部用顶盖固定螺钉222固定有一外套管顶盖22,在该外套管顶盖22上固定有油管引入口221,前述的油缸4自油管引入口221引入的液压油管管路连接。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前述的油管引入口221开设在外套管2探出下面将要提及的外套管钢套25的上部的侧面,那么也完全是可行的,并且将油管引入口221转移到外套管2的上端侧部具有防止雨水侵袭的长处。

由图1所示,前述的油缸4的上端构成有一油缸座41,该油缸座41与前述外套管2的对应壁体铰接,具体是:在外套管2的上端的相向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油缸座41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座23,油缸座41通过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411铰接在该对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座23上并且由旋配在油缸座铰接销轴螺钉411的末端的铰接销轴螺钉锁定螺母4111限定。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内套管3的上端朝向前述外套管腔21的一侧的壁体上嵌设有一对内套管导环33,该对内套管导环33与外套管腔21的腔壁滑动配合,在前述外套管2的下端朝向外套管腔21的一侧的壁体上嵌设有一铜导套24,在对应于该铜导套24的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一铜导套底盖241,该铜导套底盖241与前述的下固定座6固定。

在前述外套管2的上端固定有一外套管钢套25,该外套管钢套25支承在前述主障架1上。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前述外套管2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内套管限位机构7的位置开设有滚珠螺钉孔26(也可称“内螺纹孔”),前述的内套管限位机构7包括一滚珠螺钉71、一滚珠螺钉锁定螺母72、一限位钢球73和一弹簧74,滚珠螺钉71在对应于前述滚珠螺钉孔26的位置旋配在前述的外套管2上,并且该滚珠螺钉71朝向前述内套管3的一端(图3所示状态的右端)探出滚珠螺钉孔26并且探入前述的外套管腔21,而滚珠螺钉71背离外套管腔21的一端(图3所示状态的左端)探出滚珠螺钉孔26并且在该端的端面上构成有螺钉操作槽711,在滚珠螺钉71朝向外套管腔21的一端的轴向中央开设有一弹簧容纳孔712,滚珠螺钉锁定螺母72旋配在滚珠螺钉71背离外套管腔21的一端并且与外套管2的外壁接触,弹簧74设置在弹簧容纳孔712内,该弹簧74朝向限位钢球73的一端支承在限位钢球73上,而弹簧74的另一端支承在弹簧容纳孔712的弹簧容纳孔底壁上,限位钢球73位于弹簧容纳孔712的孔口与前述的内套管3之间并且与内套管3朝向外套管腔21的一侧接触。

由图3所示,在前述内套管3的上端朝向前述外套管腔2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限位钢球73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钢球配合凹腔34,限位钢球73与该限位钢球配合凹腔34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内套管限位机构7的数量有四个,该四个内套管限定机构7围绕外套管2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90°。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内套管限定机构7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五个、六个或八个,当内套管限定机构7的数量为三个时,那么围绕外套管2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120°,当五个时,那么围绕外套管2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72°,而当六个时,则相互相隔60°,八个时,则相互相隔45°。

通过申请人在上述对内套管限位机构7的说明可知:在组合多网障处于长时间不用状态下,油缸4、驱使油缸4工作的液压油管管路以及动力源的总油泵等不免存在液压油泄漏情形,尽管泄漏程度或许是微乎其微的,但都会导致内套管3因自重而伸出外套管腔21。然而,由于复数个如前述的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内套管限位机构7的设置,能将内套管3的上端以犹如手指攥捏般的效应限位,即由内套管限位机构7克服内套管3下落的力。

由于布障及撤障过程与上面提及的三项在先专利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作简要说明。请参见图4,在图4中示出了车辆8,组合多网障搭载在车辆8上,当要对某一地区的路段或特定区域设障(即布障)时,由8载着组合式网障的车、障分离机构驶抵布障现场,车辆8驻车后,由动力源工作,由推展油缸(图中未示出)通过由图2示意的与外套管2固定的网障架铰接座9将本发明的外套管2展出车辆8的侧部。接着油缸4工作,由油缸柱42推动内套管底板32,使内套管3向外套管腔21外伸展,支腿321着地并顶起主障架1,使主障架1脱离车辆8,此时车辆8便可驶离布障现场。然后使主障架升降支承装置回复,即内套管3缩入外套管腔21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