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576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车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把手的车门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携带电子钥匙的常规用户接近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车辆附近的预定区域。在检查到接收器与电子钥匙的ID信号一致的情况下,验证出是常规用户接近车辆。在获得验证的情况下,常规用户操作设置在滑动门外侧的外把手且外把手检测开关(专利文献2中的“PSD SW”)检测到该操作从而进行释放致动器的释放动作。移动操作单元(专利文献1中的“遥控装置”)中的升降杆,并且释放保持滑动门关闭的门闩单元。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后,操作单元的锁定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在车门开闭装置中,电动门开闭装置(“动力滑动门装置”)的电机受到驱动以自动打开滑动门。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1-132771A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除了锁定机构以外,还设置有:连接至外把手的外把手杆;随着外把手杆的释放动作而移动的打开杆;连接至释放致动器的释放杆;和连接至门闩单元的升降杆。所述外把手杆、所述打开杆、所述释放杆和所述升降杆可枢转地安装在同一轴上,因而导致了复杂的结构且增加了门的轴向距离或厚度。

鉴于以上劣势,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使锁定的门能够被打开的简单结构的车门开闭装置。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下地解决技术问题。

根据第一发明的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门闩单元,用于保持门关闭;释放电动驱动源,用于释放所述门闩单元以使所述门能够打开;门开闭电动驱动源,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门的外侧;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包括锁定机构,通过锁定电动驱动源,所述锁定机构能够被转换至所述外把手的动作能够被传输至所述门闩单元的解锁状态以及所述外把手的动作不能被传输的锁定状态;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和所述锁定电动驱动源。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包括:第一外杆,其经由第一轴可枢转地安装并且随着所述外把手而旋转;第二外杆,其经由与所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可枢转地安装,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做出释放动作,所述第二外杆以所述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所述第一外杆的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一外杆;和释放杆,其经由所述第二轴可枢转地安装,当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二外杆的释放动作造成所述释放杆的释放动作,以使所述释放杆的所述释放动作能够被传输至所述门闩单元。

根据第一发明的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当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二外杆经由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外杆自身的释放动作传输至所述释放杆。

根据第一或第二发明的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当门位于关闭位置且所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在外把手检测开关检测所述外把手的动作之后,所述外把手检测开关检测所述外把手的返回,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锁定电动驱动源的解锁控制、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的释放控制和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的打开控制。

根据第三发明的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当门位于关闭位置且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外把手检测开关检测所述外把手的动作,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的释放控制和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的打开控制。

根据第三或第四发明的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当门位于全开位置时,无论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还是所述锁定状态,所述外把手检测开关都检测所述外把手的动作,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的释放控制和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的关闭控制。

根据第三至第五发明中任一项的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当门位于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时,无论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还是所述锁定状态,所述外把手检测开关都检测所述外把手的动作,以使所述控制装置不实施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的释放控制,而是实施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的打开控制。

根据第三至第六发明中任一项的第七发明的特征在于:当利用所述外把手检测开关来检测所述外把手的动作的时间短于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装置不实施所述锁定电动驱动源的解锁控制、所述释放电动驱动源的释放控制和所述门开闭电动驱动源的打开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随着外把手旋转的第一外杆与连接至释放电动驱动源的第二外杆分别经由第一轴和不同于第一轴的第二轴可枢转地安装,从而使操作单元能够更薄。

附图说明

[图1]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从车辆内部观察到的根据本发明的操作单元的正视图。

[图3]操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从车辆内部观察到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5]图4的后视图。

[图6]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7]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8]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在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9]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在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0]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在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1]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2]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外把手OH被操作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3]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在释放致动器被操作用于释放的情况下的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4]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正视图。

[图15]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正视图。

[图16]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沿着图2中的线X-X获取的垂直截面放大图。

[图18]示意了锁定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19]本发明的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20]用于说明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根据外把手的动作来实施的各元件的操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D表示车体B的沿着上部导轨G1、腰部导轨G2和下部导轨G3纵向地前后滑动的滑动门。

在门D的外侧表面(外部面板)上,存在位于车辆外的用于打开和关闭门D的外把手OH且存在位于车辆内的用于打开和关闭门D的内把手IH以及用于将后述的锁定机构手动切换到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的锁定旋钮LK。还存在位于门D的下部的用于使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门闩单元DL3;位于门D的前部的用于使门D保持在关闭位置的前部全闭门闩单元DL1;和用于使门D保持在关闭位置的后部全闭门闩单元DL2。在车体B的侧面内,存在用于电动打开和关闭门D的电动门开闭装置100。

在门D的内部,存在用于将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操作互相连接的操作单元1。

外把手OH经由立轴可枢转地安装在门D的外部面板上,并且能够从初始位置或非操作位置在一个方向上或向外以紧握方式拉动。为了打开和关闭门D,紧握且向外拉动握持部的前部,并且将拉动动作传输到操作单元1。

位于前部的前部全闭门闩单元DL1是已知的,与固定至车体的前部锁扣(未被示出)卡合,并且包括用于使门D保持在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全闭位置的卡合部(未被示出)和用于使门D能够从关闭位置打开以释放卡合部的释放部(未被示出)。

后部全闭门闩单元DL2是已知的,与固定至车体的后部锁扣(striker)(未被示出)卡合,并且包括:用于与前部全闭门闩单元DL1一起使门D保持在关闭位置的卡合部(未被示出);用于操作卡合部使其从半闩锁状态至全闩锁状态以从后部锁扣与卡合部略微卡合的半开状态强制关闭至锁扣与卡合部完全卡合的全闭状态的关闭器机构(未被示出);用于当打开门D时使卡合部与后部锁扣脱离的释放部(未被示出);和用于强制切断关闭器机构与卡合部之间的连接的紧急机构(未被示出)。

全开门闩单元DL3是已知的,与固定至车体的全开锁扣(未被示出)卡合,并且包括用于使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卡合部(未被示出)和用于释放卡合部的卡合以使门D能够从全开位置关闭的释放部(未被示出)。

电动门开闭装置100是已知的,并且包括:作为可逆的门开闭电动源的门开闭电机M;含有可逆旋转滚筒的驱动部101,该旋转滚筒经由使电机M减慢的减速机构而旋转;以及在旋转滚筒上卷绕和解绕的打开用缆绳102和关闭用缆绳103。从旋转滚筒解绕的缆绳102、103卷绕在支撑于腰部导轨G2且连接至门D的可逆滑轮(未被示出)上,且门开闭电机M的功率经由打开用缆绳102和关闭用缆绳103被传输至门D以打开和关闭门D。门开闭电机M由车体中的控制装置200(后述)控制。

在图2和图3中,操作单元1包括固定于门D的基础构件2。在面向内部的一侧,基础构件2包括:锁定旋钮LK;锁定致动器AC1,包括作为锁定电动源的锁定电机M1和将电机M1的功率输出的输出杆20;释放致动器AC2,包括作为释放电动源的释放电机M2和将电机M2的功率输出的输出杆21;内把手轴22,沿着车辆的宽度配置以使内把手IH能够沿着车辆的纵向摆动;被内把手轴22支撑的内杆3、儿童防护锁定杆4、开关杆5和内辅助杆6;第一外杆7,其在内把手轴22下方经由沿着车辆宽度配置的轴23而被可枢转地安装;打开用内杆8、紧急杆9、第二外杆10、辅助杆11和释放杆12,它们在内把手轴22下方经由轴24而被可枢转地安装;关闭用内杆13,其在内把手轴22上方经由轴25而被可枢转地安装;儿童防护锁定连杆14,其在内把手轴22下方经由轴26而被可枢转地安装;第一锁定杆15和第二锁定杆16,它们在轴24下方经由沿着车辆宽度配置的轴27而被可枢转地安装;内把手检测杆17,其在内被位于内把手轴22的下方的沿着车辆的内外方向的轴28可枢转地支撑以能够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摆动;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参照图19);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外把手检测开关SW3;卡合销18,其被布置在打开用内杆8与辅助杆11之间;和滑动器19,通过内杆3被可滑动地支撑。

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例,而且门开闭电动驱动源M、锁定电动驱动源M1和释放电动驱动源M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代替电机的螺线管。

在基础构件的面向车辆外部的另一侧,设置有防水盖2A,其完全覆盖基础构件2的所述另一侧。从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和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供给来的信号分别被传输到控制装置200。

锁定旋钮LK被支撑为沿着固定至基础构件2上部的导架29垂直滑动。由于来自车辆内部的手动操作,锁定旋钮LK能够在图4所示的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的解锁位置与图6所示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的从解锁位置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

本实施例所用的“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杆15、第二锁定杆16和卡合销33(后述)。“解锁状态”意味着当第一锁定杆15、第二锁定杆16和卡合销33配置于解锁位置(后述)时,通过在解锁位置(后述)的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能够打开门D;且“锁定状态”意味着当第一锁定杆15、第二锁定杆16和卡合销33配置于锁定位置(后述)时,通过使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无效以使门D不能被打开。

“儿童防护机构”包括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卡合销18。“儿童防护解锁状态”表示以下状态: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后述)且“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通过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能够打开门D;且“儿童防护锁定状态”表示以下状态: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且“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通过使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无效,以使门D无法被打开。

在图18中,在固定至基础构件2下部的箱体301中,锁定致动器AC1包括:锁定电机M1;蜗轮304,经由轴302可枢转地安装,与固定至锁定电机M1的旋转轴的蜗杆303啮合,以对锁定电机M1的旋转进行减速;操作杆306,经由轴305可枢转地安装,随着蜗轮304的旋转可在解锁位置(使用图18所示的实线示出)与从解锁位置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得到的锁定位置(使用图18所示的双点划线示出)之间旋转;和锁定检测开关SW4,能够检测操作杆306的锁定位置。在箱体301的外部,锁定致动器AC1包括可枢转地安装为与操作杆306一起旋转的输出杆20。

锁定电机M1由控制装置200控制。

蜗轮304包括位于一个旋转面304a的在旋转方向上等间隔的三个第一突起304b和位于另一个旋转面304c(与旋转面304a相对)的与第一突起304b类似的三个第二突起304d(在图18的括号中)。

操作杆306包括:第一臂306a,当蜗轮304从锁定位置逆时针旋转时,在面向蜗轮304的旋转面304a的这一侧,三个第一突起304b中的一个能够与第一臂306a接触;第二臂306b,当蜗轮304从解锁位置顺时针旋转时,在面向蜗轮304的旋转面304c的这一侧,三个第二突起304d中的一个能够与第二臂306b接触;和锁定检测部306c,通过旋转到锁定位置而与锁定检测开关SW4接触。

通过包括前述结构,锁定致动器AC1如下地起作用。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如图18的实线所示,操作杆306的第一臂306a离开蜗轮304的第一突起304b的旋转路径,且第二臂306b进入第二突起304d的旋转路径。第一和第二突起304b、304在第一和第二臂306a、306b的旋转路径外停止。

当蜗轮304通过锁定电机M1来顺时针旋转时,第二突起304d顺时针地与第二臂306b接触且操作臂306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当蜗轮304顺时针旋转了约120度时,(图18中向下延伸的)第一突起304b与第一臂306a的端部306ax接触,因此阻止了顺时针旋转,并且停止在该位置。因此,锁定机构通过使跟随操作杆306旋转的输出杆20旋转到锁定位置而转换至锁定状态。

当通过手动锁定锁定旋钮LK来使输出杆20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时,操作杆306的臂306a、306b均不与蜗轮304的突起304b、304d接触,使得操作杆306能够从解锁位置平滑地旋转到锁定位置而不逆转蜗轮306。

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操作臂306的第一臂306a进入蜗轮304的第一突起304b的移动路径且第二臂306b离开第二突起304d的移动路径。第一和第二突起304b、304d在第一和第二壁306a、306b的移动路径外停止。

当蜗轮304通过锁定电机M1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突起304b逆时针地与第一臂306a接触且操作杆306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当蜗轮304逆时针旋转了约120度时,第二突起304d与第二臂306b的端部306bx接触,从而防止蜗轮304逆时针转动,并且蜗轮304停止在该位置。因此,锁定机构通过使跟随操作杆306旋转的输出杆20旋转而快速转换至解锁位置。

在前述的锁定状态下,当通过手动地解锁锁定旋钮LK使输出杆20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时,操作杆306的臂306a、306b均不与蜗轮304的突起304b、304d中的各者接触。因此,操作杆306能够从锁定位置平滑地旋转到解锁位置而不逆转蜗轮306。

释放致动器AC2包括释放电机M2和对箱体401中的电机M2进行减速的减速齿轮(未被示出)。释放致动器AC2也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在箱体401外部的输出杆21。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释放电机M2驱动输出杆21,且经由锁定机构的各元件来释放全开门闩单元DL3和全闭门闩单元DL1、DL2以能够打开和关闭门D。释放电机M2由控制装置200控制。

在车辆的内部,内把手IH固定至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的内把手轴22的端部。当通过内把手IH打开门D时,内把手IH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向后(在打开方向上)摆动预定角度,且当通过内把手IH关闭门D时,内把手IH从中立位置向前(在关闭方向上)摆动预定角度。

内杆3经由内把手轴22枢转地安装在基础构件2的一侧的上部以与内把手IH和内杆6一起枢转。当内把手IH不被操作时,内杆3通过作用于内辅助杆6的弹簧30与内把手IH一起保持在中立位置。当通过内把手IH打开门D时,内杆3对抗着弹簧30从图4所示的中立位置如图8所示地顺时针移动。当通过内把手IH关闭门D时,内杆3如图10所示地从中立位置逆时针移动。

在图16和图17中,内把手轴22(其从基础构件2的轴承孔2a向车辆外突出)的矩形部22a在矩形部22a的中部被装配在矩形孔6a中以使它们无法相对旋转。因此,内辅助杆6被支撑在面向车辆外部的这一侧以使内辅助杆6可以随着内把手轴22旋转。内把手轴22的圆柱部22b插入位于内杆3中部的轴承孔3d且内辅助杆6的弯曲部6b通过基础构件2的拱形细长孔2b嵌入内杆3的孔3e中,以便内杆3经由内辅助杆6随着内把手轴22旋转。

通过操作内把手IH,内把手轴22、内杆3和内辅助杆6一起旋转。因此,内杆3可以在不失去自身功能的情况下不使用内辅助杆6而直接地固定至内把手轴22。

与关闭用内杆13接合的连接杆51的前端通过位于内杆3上部的拱形细长孔3a来连接至内杆3以相对车辆纵向移动从而使内把手IH的关闭动作能够经由连接杆51传输至关闭用内杆13。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通过使位于后部的弯曲部3b接触打开用内杆8的接触部8a而使打开用内杆8逆时针移动,从而如图8所示,逆时针移动打开用内杆8以用于释放。

滑动器19上下地支撑在内杆3的下部。滑动器19随着儿童防护锁定杆4的移动而移动,并且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如图1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滑动器19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其中,滑动器19进入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的移动路径。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移动到如图15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滑动器移动到儿童防护解锁位置的上方并且处于滑动器19远离上端17a的移动路径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

内把手检测杆17经由轴28可枢转地安装到固定至基础构件2下部的开关箱40,并且能够从图4和图5所示的中立位置对抗着弹簧37(参照图5)顺时针(在图5中,逆时针)旋转。该旋转被传输到内把手检测开关SW1。

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包含于开关箱40中。内把手检测杆17从中立位置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被传输到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从断开(OFF)切换到接通(ON)。内把手检测开关将打开信号或关闭信号传输到控制装置200,并且触发电动门开闭装置100。

控制装置200接收来自内把手检测开关SW1的打开信号,并且控制电动门开闭装置100打开门D。与此同时,控制装置200接收关闭信号,并且控制电动门开闭装置100关闭门D。

在图4和图14中,当滑动器19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或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由于内杆3的打开动作,滑动器19的接触部19a从后面与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接触。因此,内把手检测杆17从图4和图14所示的中立位置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以使内把手检测开关SW1接通。在内杆3的关闭动作的情况下,位于内杆3下部的接触部3c从前面与上端17a接触,从而使内把手检测杆17从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以使内把手检测开关SW1接通。

在图7和图14中,当滑动器19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或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滑动器19离开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的移动路径。因此,即使操作内杆3来打开门D,内把手检测杆17也保持在中立位置且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不接通也不断开。当操作内杆3来关闭门D时,内杆3的接触部3c从前面与上端17a接触,从而使内把手检测杆17从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以使内把手检测开关SW1接通。

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内把手检测开关SW1能够基于内杆3的门打开/关闭动作而接通并将用于触发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200。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不能基于门打开动作而发送用于触发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信号,而是只能够基于关闭动作而将用于触发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200。

关闭用内杆13经由轴25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且关闭用内杆13的下部经由连接杆51来连接至内杆3的细长孔3a。第二外杆10的接触部10c(后述)能够从后面与位于关闭用内杆的下部的弯曲部13a接触。关闭用内杆的最下部经由鲍登(Bowden)缆绳等运动传输件61连接至全开门闩单元DL3。基于依照内把手IH的关闭动作的内杆3关闭动作以及通过外把手OH的第二外杆10释放动作(后述),关闭用内杆13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如图10所示地顺时针移动。

当全开门闩单元DL3与锁扣卡合以保持门D全开时,关闭用内杆13依据内把手IH的关闭动作进行图10所示的释放动作,且所述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1被传输至全开门闩单元DL3。全开门闩单元DL3脱离锁扣以使门D能够在关闭方向上移动。当通过内把手IH来操作内杆3以关闭门D时,内杆3的弯曲部3b远离打开用内杆8的接触部8a。内杆3的关闭动作不传输到打开用内杆8。

打开用内杆8经由轴24可枢转地安装至基础构件2,且弯曲部3b基于内杆3的顺时针打开动作而从上方与接触部8a接触。基于内杆3的打开动作,打开用内杆8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如图8所示地逆时针移动以用于释放。

在图8中,由于位于下部的接触部8c逆时针地与紧急杆9的一部分接触,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被传输至紧急杆9。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释放动作经由卡合销18传输到辅助杆11,且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释放动作不传输至辅助杆11。

打开用内杆8具有位于上部的垂直细长孔8b。卡合销18装配进细长孔8b中,并且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卡合销18在如图4和图1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在该位置,能够将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传输至辅助杆11)与如图7和图15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在该位置,不能将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传输至辅助杆11)之间移动。

如图14和图15清楚地所示,卡合销18在位于儿童防护锁定杆4后部的水平细长孔4a内和打开用内杆8的垂直细长孔8b内滑动。因此,在图14中,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其中,卡合销18面对位于辅助杆11上部的接触部11b,并且基于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卡合销18向前移动且从后侧与接触部11b接触。因此,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被传输至辅助杆11。在图15中,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卡合销18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向上移动且处于不面对接触部11b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使卡合销18向前移动,但是卡合销18不与接触部11b接触,以使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不传输至辅助杆11。

紧急杆9经由轴24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且位于端部的连接部9a经由运动传输件62连接至全闭门闩单元DL2的紧急机构(紧急杆)。无论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紧急杆9都依据外把手OH或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对抗着弹簧35如图8所示地逆时针旋转。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2传输至全闭门闩单元DL2的紧急机构。紧急机构切断全闭门闩单元DL2的关闭器机构与闩锁机构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停止关闭动作。

第一外杆7经由沿着车辆宽度配置的第一轴或轴23可枢转地安装到开关箱40。垂直运动传输件63(其上端接合至外把手OH)的下端接合至位于第一外杆7前端的连接部7a。连接杆53(其后端接合至第二外杆10)的前端通过位于第一外杆7下端的细长孔7b而滑动。通过外把手OH,运动传输件63向下移动,且第一外杆7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对抗着弹簧36逆时针移动。在图12中,细长孔7b的前端从前侧与连接杆53的通过细长孔7b而滑动的前端53a接触。释放动作经由连接杆53传输到第二外杆10。

第一外杆7的细长孔7b的前端与连接杆53的前端53a之间形成有图4所示的游程L。因此,外把手OH和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进行与游程L相对应的冲程且经由连接杆53传输至第二外杆10。

当第一外杆7处于初始位置(其中,外把手OH不被操作)时,外把手检测开关SW3是图4所示的断开的。当第一外杆7从初始位置在释放方向上进行与游程相对应的冲程释放运动(以下被称为“初始释放运动”)时,第一外杆7在途中与第一外杆7的检测部7c接触,以使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从断开转换至接通。在第一外杆7进行图12所示的全冲程释放运动(其中,第一外杆7移动到最大旋转位置)时,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保持接通。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的各信号(接通信号或断开信号)被传输到控制装置200。

当门D是关闭的或全开的时,控制装置200根据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的接通信号来实施释放电机M2的控制,然后实施门开闭电机M的控制以控制门D的电动打开动作或关闭动作。当门D是关闭的且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携带电子钥匙SW5的常规用户靠近车辆附近的预定区域。当ID信号通过电子钥匙SW5与车辆的接收器201之间的无线通信得到匹配以验证出常规用户接近车辆时,基于在常规用户做出的位于初始位置的外把手OH的打开动作后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操作,由于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断开,首先控制锁定电机M1用于解锁以使锁定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然后通过释放电机M2释放全闭门闩单元DL1、DL2且通过门开闭电机M打开门D。如果ID信号未被识别出,那么即使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断开,控制装置200也不实施任何控制。

第二外杆10经由第二轴24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与释放致动器AC2的输出杆21接合的连接杆54的前端54a通过位于第二外杆10下部的细长孔10a滑动。第二外杆10的下部经由连接杆53接合至第一外杆7。在释放致动器AC2做出的输出杆21的释放动作(在图4中,逆时针)以及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的情况下,第二外杆10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对抗着弹簧35逆时针旋转以实施图13所示的释放动作。因为游程L位于第一外杆7与第二外杆10之间,所以第一外杆7移动与游程L相对应的距离且实施释放动作。

第二外杆10的释放动作传输到辅助杆11,这是因为第二外杆10的爪部10b从下侧与辅助杆11的弯曲部11a接触。第二外杆10的接触部10c与关闭用内杆13的弯曲部13a接触,且第二外杆10的释放动作被传输至关闭用内杆13以使关闭用内杆13进行释放动作。

当第二外杆10根据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来实施释放动作时,连接杆54的前端54a仅通过第二外杆10的细长孔10a相对移动,以致第二外杆10的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释放致动器AC2的输出杆21。当第二外杆10根据释放致动器AC2来进行释放动作时,连接杆53的前端53a仅通过第一外杆7的细长孔7b相对移动,以致第二外杆7的释放动作不传输到第一外杆7。

辅助杆11经由轴24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第二外杆10的爪部10b从下侧与弯曲部11a接触。随着基于外把手OH打开动作的第二外杆10的释放动作,辅助杆11进行释放动作以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对抗着弹簧35逆时针旋转。

在图4中,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卡合销18随着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的向前移动从后侧与辅助杆11的接触部11b接触,且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被传输到辅助杆11。当通过外把手OH打开门D时,辅助杆11进行释放动作。与此同时,在图7中,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卡合销18不能与接触部11b接触,以致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辅助杆11。

在辅助杆11的下部,存在锁定机构的卡合销33在其中垂直移动的垂直细长孔11c。

除了辅助杆11的细长孔11c以外,卡合销33沿着释放杆12的L状的控制孔12a且沿着第二锁定杆16的水平细长孔16a滑动,控制孔12a包括垂直部和与垂直部的下端连续的水平部。当第二锁定杆16处于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时,卡合销33处于控制孔12a的垂直部且处于能够将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传输至释放杆12的解锁位置,且当第二锁定杆16处于图6所示的锁定位置时,卡合销33处于控制孔12a的水平部且处于不能将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传输到释放杆12的锁定位置。

释放杆12经由轴24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位于释放杆12上部的连接部12b经由运动传输件64连接至全闭门闩单元DL2的释放机构且经由运动传输件65连接至全闭门闩单元DL1的释放机构。当如图4所示,卡合销33(其沿着L状的控制孔12a滑动)、第一锁定杆15和第二锁定杆16处于解锁位置且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释放杆12随着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逆时针移动(参照图8)。当卡合销33、第一锁定杆15和第二锁定杆16处于锁定位置且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卡合销33不管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如何都沿着控制孔12的水平部相对移动,并且实际上不从初始位置移动。释放杆12的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4、65传输到全闭门闩单元DL2、DL1以使门能够从全闭位置打开。

第一锁定杆15经由轴27可枢转地安装至基础构件2。位于第一锁定杆15后端的连接部15a经由垂直连接杆52连接至锁定旋钮LK,且位于下端的连接部15b连接至锁定致动器AC1的输出杆20的上端。

因此,由于锁定旋钮LK的手动操作以及锁定致动器AC1的输出杆20,第一锁定杆15对抗着支撑在基础构件2上的翻转弹簧32来移动到图4所示的使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有效的解锁位置,以及移动至图6所示的使所述打开动作无效的锁定位置。

第二锁定杆16在面向车辆内部这一面经由轴27与第一锁定杆15一起可枢转地安装至基础构件2并且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这是因为当由于锁定旋钮LK的手动操作或锁定致动器AC1的电动操作,第一锁定杆15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时,如图5所示,第二锁定杆16与第一锁定杆15的突起15c接触。当第一锁定杆15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时,第二锁定杆16与第一锁定杆15一起在弹簧34的力程内移动,弹簧34的一端接合至第一锁定杆15且弹簧34的另一端接合至第二锁定杆16。作用在第一锁定杆15与第二锁定杆16之间的弹簧34的力设置为小于翻转弹簧32的力。

第二锁定杆16具有卡合销33沿着其滑动的细长孔16a。当第二锁定杆16如上所述地处于解锁位置时,卡合销33处于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其中,卡合销33装配在释放杆12的控制孔12a的垂直部。当第二锁定杆16移动到锁定位置时,卡合销33移动到图6所示的锁定位置,其中,卡合销33处于控制孔12的水平部。

当卡合销33处于解锁位置时,它依据图8所示的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来逆时针地与控制孔12的垂直部接触以使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能够传输到释放杆12。当卡合销33处于锁定位置时,它通过控制孔12的水平部相对移动,以致辅助杆11的释放动作不传输到释放杆12。因此,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能够依据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来释放全闭门闩单元DL2、DL1以使门D能够被打开,但是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无法根据外把手OH和内把手IH的打开动作来打开门D。

在本实施例的锁定机构中,第一锁定杆15和第二锁定杆16是单独的,但是如果需要,第一锁定杆15和第二锁定杆16可以是一体化的。

在图16和图17中,儿童防护锁定杆4配置为与内杆3相比更加接近车辆外部,并且支撑在内把手轴22上以彼此旋转,这是因为内把手轴22的圆柱部22b经由轴环38配置于轴承孔4e中以彼此旋转。在儿童防护锁定杆4的前端,存在当门D是打开的时通过位于门D前端面的操作孔D1而露出的操作部4b,且在后端,存在上述的卡合销18通过其来装配以相对车辆前后移动的细长孔4a。当门D是打开的时,操作部4b被操作用于锁定(在图4中,向下),且儿童防护锁定杆4从图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绕着轴22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到图7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当操作部4b被操作用于解锁(在图7中,向上)时,儿童防护锁定杆4从图7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绕着轴22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到图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

操作部4b具有足以在任何位置从门D内封闭操作孔D1的尺寸。在通过操作孔D1而露出的表面上,没有突起,而是形成有手指能够插入的操作凹槽4d。手指放入操作部4b的操作凹槽4d时来操作儿童防护锁定杆4。

在图16和图17中,开关杆5配置在基础构件2与儿童防护锁定杆4之间,并且安装在内把手轴22上以彼此旋转,这是因为内把手轴22的圆柱部22b经由轴环38通过轴承孔5c来装配且能够彼此旋转。开关杆5具有接触部5a和被检测部5b,接触部5a位于后臂的端部并靠近卡合销18且被检测部5b的运动由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检测。

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卡合销18处于图4和图1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其中,卡合销18能够从后侧与辅助杆11的接触部11b接触,但是不能与开关杆5的接触部5a接触。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锁定位置时,卡合销18处于图7和图15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其中,卡合销18不能与辅助杆11的接触部11b接触,但是能够从后侧与开关杆5的接触部5a接触。

因此,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能够经由卡合销18传输到辅助杆11,但是不能传输到开关杆5;且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不能经由卡合销18传输到辅助杆11,但是能够传输到开关杆5。

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经由卡合销18传输到开关杆5,并且从图4和图14所示的初始位置对抗着弹簧37如图9所示地逆时针旋转。

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配置于开关箱40且通常是断开的。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开关杆5如图9所示地旋转,并且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与开关杆5的被检测部5b接触以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接通信号传输到控制装置200。

儿童防护锁定连杆14经由轴26可枢转地安装到基础构件2,且位于前部的细长孔14a连接至位于儿童防护锁定杆4侧面的连接杆4c。位于后部的细长孔14b连接至位于滑动器19侧面的连接杆19b。因此,当儿童防护锁定杆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时,儿童防护锁定连杆14处于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其中,滑动器19处于图4和图14所示的儿童防护解锁位置。当儿童防护锁定杆14移动到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儿童防护锁定连杆14绕着轴26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并且移动到儿童防护锁定位置,其中,滑动器19移动至图7和图15所示的儿童防护锁定位置。也就是说,儿童防护锁定连杆14提供以下功能:将儿童防护锁定杆4至各位置的旋转传输到滑动器19。

如上所述,连接至外把手OH的第一外杆7经由第一轴23可枢转地安装且连接至释放致动器AC2的第二外杆10经由第二轴24可枢转地安装,第一外杆7在轴向上不与第二外杆10重叠,从而使操作单元更薄。

图19是用于说明车门开闭装置的控制电路的框图,且图20是控制电路的时序图。

车辆中的控制装置200电连接至车辆中的电池,并且根据计算机程序控制电元件。根据各信号,以预定时序来控制门开闭电机M、锁定电机M1和释放电机M2。

在图19中,来自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外把手检测开关SW3、锁定检测开关SW4和用于接收从电子钥匙SW5传输来的信号的接收器201的各个信号被供给至控制装置200的输入端口,并且门开闭电机M、锁定电机M1和释放电机M2经由各驱动电路(未被示出)电连接至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口。

借助于图20来说明当关闭门D时、当使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且当携带电子钥匙SW5的常规用户走近车辆周围的预定区域且在通过电子钥匙SW5与车辆的接收器201之间的无线通信获得ID信号匹配的情况下验证常规用户走近车辆时的控制。

当控制装置200验证了ID信号时,在时刻A处,常规用户操作外把手OH,且作为初始释放动作,第一外杆7通过与游程L相对应的冲程来旋转。在时刻B处,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从断开切换至接通。

外把手OH通过预定冲程操作,且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的接通持续了预定时间t1。外把手OH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且控制装置200进行控制以在时刻D解锁,这是因为外把手检测开关SW3在时刻C切换到断开。外把手OH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以使与外把手OH联动的所有元件(第一外杆7、连接杆53、第二外杆10、辅助杆11、卡合销33、关闭用内杆13和紧急杆9)返回至它们的初始位置。

锁定致动器AC1的操作杆306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锁定检测开关SW4从接通切换到断开,且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因此,根据来自锁定检测开关SW4的解锁信号(断开信号),控制装置200在时刻F控制释放电机M2。因此,依据输出杆21的释放动作,释放致动器AC2经由连接杆54使第二外杆10移动,使得全闭门闩单元DL1、DL2经由辅助杆11、卡合销33和释放杆12被释放,以使门D能够在时刻H打开。

游程L1形成在连接杆54的前端54a与细长孔10a的后端之间。因此,在与游程L1相对应的冲程旋转之后,输出杆21的释放动作在时刻G被传输至第二外杆10。

控制装置200检测出能够在时刻H打开门D,并且控制门开闭电机M。因此,能够通过电动开闭装置100打开门D。

在本实施例的车门开闭装置中,当门D是关闭的且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携带电子钥匙SW5的常规用户走近车辆周围的预定区域,且用户操作外把手OH。外把手被操作一次后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且控制装置200控制锁定电机M1以用于解锁并且使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转换到解锁状态。在完成所述转换后,控制释放电机M2以用于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其后,控制门开闭电机M以打开门D,从而能够在不损失操作性的情况下安全地、可靠地借助于电动门开闭装置100打开门D。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车门开闭装置简化了操作单元1的结构,并且能够安全地、可靠地打开门D,这是因为由于外把手OH的动作,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并且伴随着释放致动器AC2的释放动作。因此,不需要设置阻碍各元件相互作用的结构。

为了提高安全性,控制装置200被构造为当借助于外把手检测开关SW3检测外把手OH的动作的时间t1短于预定时间时,不进行锁定电机M1的解锁控制、释放电机M2的释放控制和门开闭电机M的打开控制。

将参照图4至图15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单元1的运动。

图4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从车辆内部观察到的正视图;图5是从车辆内部观察到的图4中的车门开闭装置的后视图;图6是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正视图;图7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的正视图;图8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D的正视图;图9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的情况下的正视图;图10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的正视图;图11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的正视图;图12是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外把手OH被操作的正视图;图13是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释放致动器AC2被操作用于释放的正视图;图14是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时的放大正视图;且图15是当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时的放大正视图。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图4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外把手OH来打开门)

在图4中,外把手O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且打开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3传输至第一外杆7。因此,第一外杆7绕着轴23逆时针旋转,释放动作经由连接杆53传输到第二外杆10,且被检测部7c接触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第二外杆10绕着轴24对抗着弹簧35逆时针移动。释放动作传输至辅助杆11、紧急杆9和释放杆12。释放杆12的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4传输到全闭门闩单元DL2、DL1。全闭门闩单元DL2、DL1被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控制装置200基于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的打开信号对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打开进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所以无论操作外把手OH的操作者是否是携带电子钥匙的常规用户,都能够借助于外把手OH通过电动门开闭装置100打开门D。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图4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内把手IH来打开门)

在图4中,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打开动作经由内把手轴22传输到内杆3。在图8中,内杆3对抗着弹簧20绕着内把手轴22从中立位置顺时针移动。释放动作经由弯曲部3b传输到打开用内杆8且经由接触部3c和内把手检测杆17传输到内把手检测开关SW1。

打开用内杆8对抗着弹簧35绕着轴24逆时针移动。释放动作传输到卡合销18、辅助杆11、释放杆12和紧急杆9。在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下,卡合销18向前移动,但是卡合销18处于它不能与开关杆5的接触部5a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向前移动,卡合销18也不与接触部5a接触。因此,开关杆5不被操作。

释放杆12随着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而移动。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4传输至全闭门闩单元DL2且经由运动传输件65传输至全闭门闩单元DL1。因此,全闭门闩单元DL2、DL1被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控制装置200基于内把手检测开关SW1的打开信号来实施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打开控制。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图6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外把手OH)

在图6中,携带电子钥匙SW5的常规用户走近车辆周围的预定区域。当一旦电子钥匙SW5与接收器201之间的无线ID信号的检查取得一致就验证出常规用户走近车辆时,常规用户操作外把手OH,且第一外杆7绕着轴23逆时针旋转游程L。在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传输到第二外杆10前,被检测部7c接触外把手检测开关SW3,该开关SW3从断开切换到接通。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的接通信号被传输至控制装置200。此时,控制装置200不实施任何控制。

因为锁定机构此时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在图12中,由于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以及外把手OH的行为,第二外杆10和辅助杆11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释放杆12,这是因为锁定机构的卡合销33处于锁定位置。

外把手OH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外把手检测开关SW3从接通转换至断开,且第一外杆7、第二外杆10和辅助杆11返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锁定致动器AC1进行解锁动作以将锁定机构转换至解锁状态。

在图13中,释放致动器AC2进行释放动作,且输出杆21和连接杆54分别如箭头所示地移动,从而进行第二外杆10、辅助杆11和释放杆12的释放动作。因此,当全闭门闩单元DL1、DL2被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时,电动门开闭装置100被控制用于打开以打开门D。当释放致动器AC2进行释放动作时,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第一外杆7。通过比释放致动器AC2更比的力来释放全闭门闩单元DL1、DL2以使门D能够打开。

如果通过电子钥匙SW5与接收器201之间的无线通信检查到ID信号不一致,那么即使操作外把手OH,也不能打开门D。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图6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内把手IH来打开门)

在图6中,当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时,打开动作经由内把手轴22传输到内杆3。内杆3对抗着弹簧20围绕内把手轴22从中立位置顺时针进行释放动作。释放动作经由弯曲部3b传输到打开用内杆8且经由接触部3c和内把手检测杆17传输到内把手检测开关SW1。因为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开关杆5被支撑为与内把手轴22相对地旋转,所以它们不随着因内把手IH的动作而导致的内把手轴22的旋转而旋转。

打开用内杆8对抗着弹簧35绕着轴24逆时针旋转以进行释放动作。释放动作被传输至卡合销18、辅助杆11和紧急杆9,但是不被传输到释放杆12,这是因为锁定机构的卡合销33处于锁定位置。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而造成的卡合销18的向前运动不被传输到开关杆5。

因此,即使内把手IH被操作来打开门,全闭门闩单元DL2、DL1也不能被释放,以使得门D不能被打开。即使从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传来信号,控制装置200也不进行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打开控制。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图7中状态下并且处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外把手OH来打开门)

当如图7所示,外把手O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时,打开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3传输到第一外杆7。第一外杆7的释放动作经由连接杆53、第二外杆10、辅助杆11、卡合销33、释放杆12和运动传输件64传输到全闭门闩单元DL2、DL1。因此,全闭门闩单元DL2、DL1被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

因为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所以当外把手检测开关SW3由于外把手OH的动作而从断开切换到接通以使门D能够打开时,控制装置200进行释放电机M2的释放控制。就在这之后,电动门开闭装置100进行打开控制。

(当门D处于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的图7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时,操作内把手IH来打开门)

当如图7所示,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打开门时,打开动作经由内把手轴22传输到内杆3。在图9中,内杆3如图9所示地对抗着弹簧20绕着内把手轴22从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释放动作经由弯曲部3b传输到打开用内杆8。儿童防护锁定杆4和开关杆5在内把手IH的操作下不随着内把手轴22的旋转而旋转,这是因为它们被支撑为与内把手轴22相对地旋转。

然而,在儿童防护锁定状态下,在图9中,卡合销18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其中,卡合销18不能与辅助杆11的接触部11a接触,但是能够与开关杆5的接触部5b接触,且滑动器19处于锁定位置,其中,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不能与接触部19b接触。因此,由于打开用内杆8的释放动作而造成的卡合销18的向前运动不被传输到辅助杆11,但是被传输至开关杆5。

因此,在图9中,开关杆5绕着内把手轴22相对内把手轴22逆时针旋转,且开关杆5的被检测部5b与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接触。因此,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根据来自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的接通信号,控制装置200控制电动门开闭装置100以使得基于来自儿童防护检测开关SW2的接通信号的传输而无法进行打开控制。

(当门D处于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解锁状态的图4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开位置时,操作内把手IH来关闭门)

在图4中,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且关闭动作经由内把手轴22传输到内杆3。在图10中,内杆3对抗着弹簧30绕着内把手轴22从中立位置逆时针移动,且释放动作不被传输至打开用内杆8,但是传输到关闭用内杆13。因此,在儿童防护锁定状态下,即使操作内把手IH来关闭门,关闭动作也不传输到开关杆5。

关闭用内杆13对抗着弹簧31从初始位置顺时针移动,且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1传输到全开门闩单元DL3。因此,全开门闩单元DL3得到释放,并且脱离锁扣以使门D能够关闭。

内杆3被操作用来逆时针地关闭门,且内杆3的接触部3c与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接触,内把手检测杆17从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因此,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从断开切换到接通。基于内把手检测开关SW1的接通信号的传输,控制装置200进行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关闭控制。

(当门D处于儿童防护机构处于儿童防护锁定状态的图7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开位置时,操作内把手IH来关闭门)

在图7中,内把手IH被操作用来关闭门,且关闭动作经由内把手轴22传输到内杆3。在图11中,内杆3对抗着弹簧30绕着内把手轴22从中立位置逆时针移动,且释放动作不传输至打开用内杆8,但是传输到关闭用内杆13。

关闭用内杆13对抗着弹簧31从初始位置顺时针移动,且释放动作经由运动传输件61被传输至全开门闩单元DL3。因此,全开门闩单元DL3得到释放,并且脱离锁扣以关闭门D。

内杆3逆时针移动以进行关闭动作。即使当滑动器19处于儿童防护锁定位置时,内杆3的接触部3c也与内把手检测杆17的上端17a接触以使内把手检测杆17从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因此,内把手检测开关SW1从断开切换到接通,且控制装置200根据内把手检测开关SW1的接通信号的传输来实施电动门开闭装置100的关闭控制。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图4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开位置时,操作外把手OH)

无论是否是常规用户,当外把手OH被操作时,外把手检测开关SW3都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控制装置200不进行驱动控制,但是进行释放电机M2的释放驱动控制。然后,控制装置进行门开闭电机M的关闭驱动控制。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图6中状态下并且处于全开位置时,操作外把手OH)

无论是否是常规用户,与门D的全闭位置一样,外把手OH被操作后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控制装置200进行锁定电机M1的解锁控制以使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转换到解锁状态。在完成所述转换后,控制释放电机M2以用于释放以使门D能够打开。其后,控制门开闭电机M来关闭门。

(当门D处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图4中状态下或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图6中状态下并且位于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之间时,操作外把手OH)

为了提高安全性,无论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通过检测外把手OH的操作来抓住外把手检测开关SW3接通的机会,控制装置200都不进行释放电机M2的释放控制,而是进行门开闭电机M的关闭控制。因此,电动开闭装置100能够根据外把手OH的操作打开门D。

参考符号说明

1 操作单元 2 基础构件

2a 轴承孔 2b 细长孔

2A 防水盖 3 内杆

3a 细长孔 3b 弯曲部

3c 接触部 3d 轴承孔

3e 孔

4 儿童防护锁定杆(儿童防护机构)

4a 细长孔 4b 操作部

4c 连接杆 4d 操作凹槽

4e 轴承孔 5 开关杆

5a 接触部 5b 被检测部

5c 轴承孔 6 内辅助杆

6a 矩形孔 6b 弯曲部

7 第一外杆 7a 连接部

7b 细长孔 7c 检测部

8 打开用内杆 8a 接触部

8b 细长孔 8c 接触部

9 紧急杆 9a 连接部

10 第二外杆 10a 细长孔

10b 爪部 10c 接触部

11 辅助杆 11a 弯曲部

11b 接触部 11c 细长孔

12 释放杆 12a 控制孔

12b 连接部 13 关闭用内杆

13a 弯曲部 14 儿童防护锁定连杆

14a 细长孔 14b 细长孔

15 第一锁定杆(锁定机构)

15a 连接部 15b 连接部

15c 突起

16 第二锁定杆(锁定机构)

16a 细长孔 17 内把手检测杆

17a 上端 18 卡合销(儿童防护机构)

19 滑动器 19a 接触部

19b 连接杆 20 输出杆

21 输出杆 22 内把手轴

22a 矩形部 22b 圆柱部

23 轴(第一轴) 24 轴(第二轴)

25 轴 26 轴

27 轴 28 轴

29 导架 30 弹簧

31 弹簧 32 翻转弹簧

33 卡合销(锁定机构) 34 弹簧

35 弹簧 36 弹簧

37 弹簧 38 轴环

40 开关箱 51 连接杆

52 连接杆 53 连接杆

53a 前端 54 连接杆

54a 前端 61 运动传输件

62 运动传输件 63 运动传输件

64 运动传输件 65 运动传输件

100 电动门开闭装置 101 驱动部

102 打开用缆绳 103 关闭用缆绳

200 控制装置 201 接收器

301 箱体 302 轴

303 蜗杆 304 蜗轮

304a、304c 旋转面 304b 第一突起

304d 第二突起 305 轴

306 操作杆 306a 第一臂

306b 第二臂 306c 检测部

401 箱体 AC1 锁定致动器

AC2 释放致动器 B 车体

D 滑动门(门) D1 操作孔

DL1 全闭门闩单元(前侧)

DL2 全闭门闩单元(后侧)

DL3 全开门闩单元 G1 上部导轨

G2 腰部导轨 G3 下部导轨

IH 内把手 LK 锁定旋钮

L、L1 游程

M 门开闭电机(门开闭电动驱动源)

M1 锁定电机(锁定电动驱动源)

M2 释放电机(释放电动驱动源)

OH 外把手

SW1 内把手检测开关 SW2 儿童防护检测开关

SW3 外把手检测开关 SW4 锁定检测开关

SW5 电子钥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