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壳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7433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表工装,特别涉及仪表壳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指针式压力表的测量系统是有接头和弹簧管组成的,由于被测量压力的变化使弹簧管的自由端产生位移,借助连杆带动扇形传动齿轮端部的指针旋转,在刻度盘上指示相应的压力数值。而压力表的表壳罩设在刻度盘的玻璃上,目前,若需要将表壳拆卸,通常需要两个工人进行操作,操作繁琐,效率较低,消耗了大量劳动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便于使用,快速定位表壳并拆卸的的仪表壳定位工装。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仪表壳定位工装,包括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相对设置,第一弧形部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轴,第二弧形部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轴,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手柄设置在第一弧形部一端,第二手柄设置在第二弧形部一端,第一、第二手柄相对设置。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有两块,两块连接板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第二弧形部的两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弧形部内侧设有锯齿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锯齿部包括卡接板和锯齿头,所述第一、第二弧形部上设有滑槽,卡接板卡设在滑槽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锯齿头由橡胶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结构相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手柄包括外管,内管和旋钮部,内管插设在外管中,旋钮部与外管连接且套设在内管上,所述外管与第一弧形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管一端设有锁紧片,锁紧片位于旋钮部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紧片底部设有螺纹部,旋钮部与外管通过螺纹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仪表壳定位工装包括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成本较低;同时,一个工人操作工装即可通过夹持表壳将表壳定位,从而将表壳卸下,提升了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此外,能够根据不同工人的操作习惯进行调节,使用更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仪表壳定位工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锯齿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手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手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手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仪表壳定位工装包括第一弧形部1,第二弧形部2,第一手柄3,第二手柄4和连接板5,所述第一弧形部1和第二弧形部2相对设置。第一弧形部1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轴11,第二弧形部2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轴21,所述连接板5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转轴11、21连接。所述第一手柄3设置在第一弧形部1一端,第二手柄4设置在第二弧形部2一端,第一、第二手柄3、4相对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工人通过操作第一、第二手柄3、4使得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可分别绕第一、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第二弧形部可夹住压力表的表壳,从而对表壳施加夹持力,将表壳从压力表卸下。

如图1至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5有两块,两块连接板5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第二弧形部的两侧,从而增强第一、第二弧形部之间的连接和转动稳定性。所述第一、第二弧形部1、2内侧设有锯齿部6,通过设置锯齿部,能够增加与表壳的摩擦力,使用时卸盖夹不易与表壳滑脱。所述锯齿部6包括卡接板61和锯齿头62,所述第一、第二弧形部上设有滑槽63,卡接板61卡设在滑槽63中,使得锯齿部能够改变位置,便于对不同表壳的操作。所述锯齿头62由橡胶材料制成,从而防止与表壳接触时,使表壳受损,同时能够在受压时形变,增强摩擦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3和第二手柄4结构相同,第一、第二手柄均为可伸缩手柄。所述第一手柄3包括外管31,内管32和旋钮部33,内管32插设在外管31中,旋钮部33与外管31连接且套设在内管32上,所述外管31与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外管31一端设有锁紧片311,锁紧片311位于旋钮部33中,通过拧紧旋钮部,使得锁紧片与内管压紧,从而防止内管移动。所述锁紧片311底部设有螺纹部312,旋钮部33与外管通过螺纹部312连接,从而便于旋钮部33与外管锁紧或释放。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钮部的锁紧或释放,能够使内管相对外管移动,从而实现第一手柄的伸缩。同样的,由于第二手柄与第一手柄结构相同,第二手柄也可实现伸缩,从而使卸盖夹便于不同工人调整使用。

本实施例的仪表壳定位工装包括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成本较低;同时,一个工人操作工装即可通过夹持表壳将表壳定位,从而将表壳卸下,提升了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此外,能够根据不同工人的操作习惯进行调节,使用更灵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