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390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生产用机器人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应用广泛的零部件。现有的轴承制造生产逐渐由手工向全自动化转变,机器人、机械手在轴承全自动化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轴承用的机械手夹爪常常采用左、右爪块闭合的机械夹爪,这种机械夹爪虽然通用性好,但对圆环形的轴承内圈或外圈夹持不便,夹爪与内圈或外圈的接触点只有两点,夹持力度小时,摩擦力不足以提起轴承套圈,夹持力度大时,容易影响轴承套圈的内壁或外壁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采用小力度夹持轴承套圈外壁从而不会伤害轴承,同时能保持轴承套圈在移动过程中不滑落的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包括两块铰接在一起交叉呈X形的驱动板、连接在所述驱动板下端的竖直的夹持块和连接在所述夹持块上方的驱动板上的吸附板,夹持块的侧面上成型有V型的夹持槽口,两块驱动板下端的两个夹持块的夹持槽口相对设置;

所述吸附板呈半圆环形,连接在两块驱动板上的两块吸附板组成一个与轴承套圈上端面相配合的圆环,两块吸附板内分别插接有相配合的半圆形的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所述第一气管道的两端成型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气管道的两端设有第二开口,连接部插接在所述第二开口内且连接部的外壁抵靠在第二气管道的内壁上,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压靠在吸附板的底面上,吸附板的底面上成型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附狭缝,所述吸附狭缝的延长线均经过吸附板的中心,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的底部成型有与吸附狭缝上下相通的切口。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为轴承套圈生产用安装在机器人机械手上的夹持装置,使用时,机械手操作铰接在一起的驱动板使得两个夹持块相互靠近并夹持在轴承套圈的两侧,夹持块的夹持槽口抵靠在轴承套圈的外壁上,与此同时两块吸附板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圆环并抵靠在轴承套圈的上端面上,将第一气管道或第二气管道连接气源,由于第一气管道与第二气管道通过连接部相互连通,因此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内均填充有吸气,通过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的底部的切口与吸附板的吸附狭缝相连,使得吸附板将轴承套圈吸附,而由于吸附狭缝均匀分布在吸附板底面上且其延长线均经过吸附板的中心,因此吸附板对轴承套圈的吸附力均匀而稳定。机械手在提升驱动板时,夹持块夹持轴承套圈,并且力度不用很大避免伤害轴承套圈,同时由于吸附板吸附轴承套圈,从而可以避免移动过程中因为夹持力度小摩擦力小而造成轴承套圈滑落的现象。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通过夹持块和吸附板的双重作用,可采用小力度夹持轴承套圈外壁从而不会伤害轴承,同时能保持轴承套圈在移动过程中不滑落。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吸附板点连接在驱动板上,其中一块驱动板内插接有输送管道,与所述输送管道对应的吸附板上成型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将所述输送管道与该吸附板内的第一气管道或第二气管道相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两块驱动板的中部铰接在一起,所述输送管道的上端穿出驱动板并与真空气源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第一气管道的连接部的端部成型有圆环形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的外圈设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抵靠在第二气管道的内壁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连接部的内径小于第一气管道的内径,连接部伸出对应的吸附板的两端,第二气管道的两端与对应的吸附板的两端相对齐。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上的切口的大小不小于吸附板上吸附狭缝的大小,吸附狭缝和切口均呈矩形。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轴承套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气管道和第二气管道配合及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吸附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包括两块铰接在一起交叉呈X形的驱动板1、连接在所述驱动板1下端的竖直的夹持块2和连接在所述夹持块2上方的驱动板1上的吸附板3,夹持块2的侧面上成型有V型的夹持槽口21,两块驱动板1下端的两个夹持块2的夹持槽口21相对设置;

参见图1至图3,所述吸附板3呈半圆环形,连接在两块驱动板1上的两块吸附板3组成一个与轴承套圈10上端面相配合的圆环,两块吸附板3内分别插接有相配合的半圆形的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所述第一气管道41的两端成型有连接部411,所述连接部411的内径小于第一气管道41的内径,连接部411伸出对应的吸附板3的两端,第一气管道41的连接部411的端部成型有圆环形的密封部412,所述密封部412的外圈设有密封层413,所述密封层413抵靠在第二气管道42的内壁上,第二气管道42的两端与对应的吸附板3的两端相对齐,连接部的411端部设有第一开口414,所述第二气管42道的两端设有第二开口421,连接部411插接在所述第二开口421内且连接部411的外壁抵靠在第二气管道42的内壁上,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压靠在吸附板3的底面上,吸附板3的底面上成型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附狭缝31,所述吸附狭缝31的延长线均经过吸附板3的中心,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的底部成型有与吸附狭缝31上下相通的切口43,所述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上的切口43的大小不小于吸附板3上吸附狭缝31的大小,吸附狭缝31和切口43均呈矩形。

参见图1、图4,所述吸附板3点连接在驱动板1上,其中一块驱动板1内插接有输送管道5,与所述输送管道5对应的吸附板3上成型有连接孔32,所述连接孔32内设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将所述输送管道5与该吸附板3内的第一气管道41或第二气管道42相连通,本实施例中,连接管6与第一气管道41连接,所述两块驱动板1的中部铰接在一起,所述输送管道5的上端穿出驱动板1并与真空气源(未图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为轴承套圈10生产用安装在机器人机械手上的夹持装置,使用时,机械手操作铰接在一起的驱动板1使得两个夹持块2相互靠近并夹持在轴承套圈10的两侧,夹持块2的夹持槽口21抵靠在轴承套圈10的外壁上,与此同时两块吸附板3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圆环并抵靠在轴承套圈10的上端面上,将第一气管道41或第二气管道42连接气源,由于第一气管道41与第二气管道42通过连接部411相互连通,因此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内均填充有吸气,通过第一气管道41和第二气管道42的底部的切口43与吸附板3的吸附狭缝31相连,使得吸附板3将轴承套圈10吸附,而由于吸附狭缝31均匀分布在吸附板3底面上且其延长线均经过吸附板3的中心,因此吸附板3对轴承套圈10的吸附力均匀而稳定。机械手在提升驱动板1时,夹持块2夹持轴承套圈10,并且力度不用很大避免伤害轴承套圈10,同时由于吸附板3吸附轴承套圈10,从而可以避免移动过程中因为夹持力度小摩擦力小而造成轴承套圈10滑落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通过夹持块2和吸附板3的双重作用,可采用小力度夹持轴承套圈10外壁从而不会伤害轴承,同时能保持轴承套圈10在移动过程中不滑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轴承套圈的夹持装置,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