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4339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包括入料一复层物件,并且平移一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层物件的施压贴合装置,用以实施上述施压贴合方法,排除复层物件中的气泡残留。
【专利说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贴合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复层物件的施压贴合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
[0002]一般通称的复层物件,是指由薄板、胶层、薄膜等物件相互贴合而成的形态。目前常见的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设备、太阳能板等,皆属复层物件中的一种。以触控面板为例,该触控面板可例如是由一保护玻璃(Cover glass)及一触控基板所构成的复层物件。其中,保护玻璃及触控基板之间是进一步透过一感压性接着剂(Pressure SensitiveAdhesives, PSA,以下简称感压胶)进行贴合。
[0003]请参考图1,为传统复层物件的贴合方法的俯视示意图。传统复层物件200的贴合方法,通常是先将感压胶置放于复层物件200的任两层之间,之后再一次性地经由一施压机具100以相对平行于复层物件200的受压表面(上表面)的侧边211位置,开始沿着Y方向进行触压至另一平行对边212以完成贴合。在此贴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气泡而使得该些贴合气泡大量残留于复层物件200中,进而影响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
[0004]因此,在复层物件的贴合技术上,要如何有效地排除贴合气泡,以有效地提升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是目前值得加以研究发展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施压贴合 方法及装置是改变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的配置,使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是先形成斜向配置而后再进行触压,藉以解决复层物件在贴合时生成贴合气泡的问题,有效地提升复层物件的贴合质量及良率。
[0006]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包括:入料一复层物件;及平移一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
[0007]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该二底材之间包含一黏着物。
[0008]进一步的,上述黏着物为一框形感压胶膜。
[0009]进一步的,上述二底材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贴合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并且该黏着物为一全平面的感压胶膜或一框形感压胶膜。
[0010]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其中之一该底材为一全平面的底材,其中之另一该底材为一框形黏着物底材。
[0011]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在触压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垂直或平行于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的一对角线。
[0012]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是一滚筒或一压板。
[0013]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的型态为一多边形结构。
[0014]上述方法可以透过一种装置技术而获得实现,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包括:一平台,承载一复层物件;一接触组件,配置于该平台之一侧;及一驱动器,平移该平台与该接触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0015]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该二底材之间包含一黏着物。
[0016]进一步的,上述黏着物为一框形感压胶膜。
[0017]进一步的,上述二底材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贴合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并且该黏着物为一全平面的感压胶膜或一框形感压胶膜。
[0018]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其中之一该底材为一全平面的底材,其中之另一该底材为一框形黏着物底材。
[0019]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是一滚筒,以滚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
[0020]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是一压板,以滑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
[0021]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还包含一治具,设置于该平台上,用来容置该复层物件。
[0022]进一步的,上述治具还包含一固定件,用来固定该复层物件。
[0023]进一步的,上述平台还包含一定位机构,用来调整及固定该治具的位置。
[0024]进一步的,上述接触组件在触压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垂直或平行于该复层组件的该受压表面的一对角线。
[0025]进一步的,上述复层物件的型态为一多边形结构。
[0026]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装置得以有效地排除贴合气泡的残留,进而增加贴合质量及产品良率。
[0027]以上所述之方法与装置之技术手段及其产生效能的具体实施细节,请参照下列实施例及图式加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传统复层物件的贴合方法的俯视示意图;
[0029]图2a是本发明复层物件受触压前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0030]图2b是本发明复层物件受触压后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0031]图3是本发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的流程图;
[0032]图4a是本发明用以执行图3所示步骤的动态俯视配置的示意图;
[0033]图4b是图4a所示配置的俯视解说图,说明复层物件上受压的斜面宽度细节;
[0034]图5a至图5c是本发明配置复层物件的多种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5]图6是本发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7是图6的侧视局部剖示图;
[0037]图8是本发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局部剖示图;
[0038]图9是本发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
[0039]图10是图8的侧视局部剖示图。
[0040]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1](一 )先前技术的附图部分:[0042]100施压机具200复层物件
[0043]211侧边212对边
[0044]( 二 )本发明的附图部分:
[0045]10复层物件IOa第一底材
[0046]IOb第二底材IOc黏着物
[0047]IOd框形结构101、102贴合面
[0048]103框槽11受压表面
[0049]Ila第一端角Ilb第一侧边区
[0050]Ilc第二侧边区Ild第二端角
[0051]Ile第三端角Ilf第四端角
[0052]Ilg中央区12侧边
[0053]13 形心线14衍生线
[0054]20 接触组件21接触线
[0055]30,30a驱动器(第一驱动器)31、31a滚珠导螺杆
[0056]32,52 第二驱·动器33、53导轨
[0057]34 滑道40、40a 平台
[0058]41 导引座42定位机构
[0059]43 螺栓50滑台
[0060]51 导引座60治具
[0061]61 固定件61a吸附槽
[0062]61b负压管64螺栓孔
[0063]Θ 夹角al、a2对角线
[0064]R 三角形路径Rl邻边路径
[0065]R2 对边路径R3斜边路径
[0066]S 空间平面
[0067]wl> w2> w3> w4> w5斜面宽度
[0068]SI至S3本发明流程图的步骤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69]本发明实施方式是说明利用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及其装置来实现复层物件的贴合,并且通过改变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的配置,使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是先形成斜向配置而后再进行触压贴合,进而解决复层物件在贴合时所生成的贴合气泡问题。
[0070]此外,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复层物件型态,可为多边型结构,特别是一种四边形结构,例如为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类矩形等由四条边(线段)所相接而成的形态,其中类矩形更可进一步包含倒角矩形、圆角矩形、弧边矩形等变形形态。
[0071]请合并参阅图2a及图2b,其分别为本发明复层物件受触压前、后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复层物件10是例如包含至少二底材(如第一底材IOa与第二底材IOb)及一黏着物10c。其中,第一底材IOa在靠近第二底材IOb的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10d,所述框形结构IOd实质为一具有厚度的框形体,如利用印刷所制成的油墨框架。除此之外,第一底材IOa及第二底材IOb在实际设计上并非限制仅为单层结构,更可为多层结构或镀膜结构。
[0072]黏着物IOc是设置于二底材IOa与IOb之间,而所述底材IOa与IOb在接触于黏着物IOc的面即对应分别称之为贴合面101与102。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黏着物是例如采用双面的感压胶膜(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的设计,藉此当实际施压于所述二底材IOa与IOb时,黏着物IOc因间接受压而产生黏性来黏着于所述二底材IOa与IOb的贴合面101与102,因而完成复层物件10的贴合。
[0073]由图2a与图2b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在复层物件10的迭层架构上是由一具框形结构IOd的第一底材10a、一黏着物IOc及一全平面的第二底材IOb来迭置而成。其中,黏着物IOc是例如采用全平面的感压胶膜的设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应用上,黏着物IOc亦可采用框形感压胶膜的设计。
[0074]此外,在未绘制图式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复层物件亦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一框形黏着物及一全平面的第二底材来迭置而成。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更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一框形黏着物及一框形第二底材来迭置而成。再者,在进一步变化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还可由一全平面的第一底材及一框形黏着物底材来迭置而成,其中所述的框形黏着物底材除了是用来做为底材之外,其靠近第一底材的面上更是直接具有感压黏性。
[0075]为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复层物件10施压贴合方法及其装置,以下各实施例中,进一步是以一在受压轴向上的投影为矩形的复层物件10来举例说明,然而实际的复层物件10并不以此为限,在此先予以叙明。
[0076]如图2a与图2b所示,本实施例中代表复层物件10的可为一触控面板,而该触控面板包含一保护基板及一触控基板,分别对应为前述的第一底材IOa及第二底材10b。其中,保护基板(第一底材IOa)与触控基板(第二底材IOb)分别提供一贴合面101及102,在贴合面101及102之间通过设置一黏着物10c,使得保护基板与触控基板能藉由黏着物IOc而相互的贴合成一体。
[0077]更具体来看,触控面板通常包含一可视区及一围设于可视区四周的遮蔽区。其中,遮蔽区是由一框形结构IOd所形成,而框形结构IOd所围设出的可视区是形成为一框槽103,换句话说,框形结构IOd所形成的区域将会与原本保护基板(第一底材IOa)的贴合面101有一高度差而形成所述的框槽103。此外,框形结构IOd是由油墨或是其它具有遮蔽作用的介质,以印刷或其它披覆手段而形成于保护基板(第一底材IOa)的贴合面101,用来遮蔽触控基板(第二底材IOb)上的周边线路(图未示)。
[0078]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黏着物IOc是采用感压胶膜的设计,而且通常感压胶膜本身的厚度会大于框形结构IOd的高度。因此如图2a所示,黏着物IOc在触控面板受触压前是以片状形态位于保护基板(第一底材IOa)及触控基板(第二底材IOb)之间,然而在触控面板受触压之后,即如图2b所示,黏着物IOc在对应位于可视区的部分会受压迫而布满于框形结构IOd所围设出的框槽103。
[0079]藉此,基于上述触控面板所呈现的复层物件10的架构,本发明便是通过触控面板贴合时与一接触组件(图未示)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设计改良,以方便控制贴合面101及102与黏着物IOc之间所产生的贴合气泡的溢出方向及位置,有效地减少气泡残留,并且让触控面板在整个触压贴合过程中不会受到框形结构IOd与框槽103所形成的高度差影响而导致所接受的压强不一致,进而减少贴合后生成再生气泡的机率。
[0080]接下来,请进一步合并参阅图3及图4a,分别说明本发明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的流程图及用以执行图3所示步骤的动态俯视配置的示意图。附带一提的是,如图4a中的直角坐标系的X轴向及Y轴向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层物件10的受压轴向是属于Z轴向,由此可说明本实施例的复层物件10在受压轴向(Z轴向)上的投影为矩形,亦即是对应为复层物件10的一受压表面11的形状。
[008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层物件10的施压贴合方法,本实施例中的复层物件10亦可对应为前述触控面板的迭层态样,以方便了解。该施压贴合方法包括:入料该复层物件10,接着平移该接触组件20与该复层物件10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20与该复层物件10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20自复层物件10的一受压表面11的其中之一第一端角I Ia触压至该第一端角Ila的一对角(第二端角Ild)来完成受压表面11的整面触压。换句话说,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皆能与该接触组件20触压复层物件10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21构成一非直角的夹角Θ。
[0082]参照图3所示的实施步骤,本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手段,能够透过步骤SI至步骤S3而具体实施,其中:
[0083]步骤S1:相对斜向配置。
[0084]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10是以第一底材IOa及第二底材IOb中的任一外表面为底,平稳地入料在一平台上,并且在第一底材IOa及第二底材IOb之间置放一黏着物IOc (例如:感压胶膜)。所称入料在平台上,意指复层物件10是被置放而固定配置在平台上,并且邻近配置于接触组件20的近侧。依此,让入料在平台上的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能与接触线21构成非直角的夹角Θ,进而形成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相对斜向配置的关系。
[0085]具体的说,该接触组件20上的接触线21以及复层物件10上的受压表面11是位在相同的一个空间平面S上,该夹角Θ实质上为一平面夹角Θ ;该空间平面S实质上存在一平面的三角形路径R,其包括由一邻边路径R1、一对边路径R2与一斜边路径R3围组而成。其中,该邻边路径Rl是由接触组件20的中心线或是接触线21形成;该斜边路径R3是由复层物件10的形心线13或是其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的衍生线14形成;该对边路径R2是存在于邻边路径Rl与斜边路径R3所围组的三角形空间平面S之中。
[0086]更进一步的说,该夹角Θ是存在于该接触线21与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之间,并且位在相同平面上相互形成该夹角Θ的对应关系。或者说,上述夹角Θ也可以是指存在于该接触线21与复层物件10的形心线13之间,而在相同平面上相互形成该夹角Θ的对应关系。但是,该接触线21与该对边路径R2之间排除相互平行,所述的排除相互平行包含该接触线21与该对边路径R2之间排除相互重迭的情形存在。
[0087]通常知识者由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在一个二维或三维的直角坐标系中,无论是将复层物件10斜置且将接触组件20平置于该坐标系中,或是将复层物件10平置且将接触组件20斜置于该坐标系中,皆可使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与该接触组件20的接触线21之间保持一互成平面非直角的夹角Θ的相对斜向配置关系,并且存在所述的对边路径R2。[0088]本实施例的接触组件20是采用一滚筒的设计,该滚筒是一可自由转动的自由滚筒,以滚动方式触压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滚筒圆周表面的任一切点位置皆可由切点构成切线的方式形成该接触线21,而且该接触线21是和滚筒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因此该接触线21可被预先设定是坐落于滚筒圆周表面的任一切线位置,并于滚筒触压复层物件10时具体形成。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接触组件20亦可采用一压板的设计,并直接通过压板的板边来做为触压复层物件10的部位,以滑动方式触压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而形成接触线21。
[0089]步骤S2:相互接近的平移。
[0090]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接触组件20的配置位置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上述已经承载有复层物件10的平台可以透过一驱动器的驱动而移动,使该平台上的复层物件10沿着对边路径R2而朝向接触组件20平移,使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之间产生相互接近的平移(如图4a中带有箭头的虚线所示)。所述平移,意指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坐落在所述空间平面S中移动。
[0091]除此之外,通常知识者由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将平台固定而使触控面板10不动的情况下,也可以透过驱动器来驱动该接触组件20沿着对边路径R2而朝向复层物件10移动,或是透过相同或不同的驱动器同时或分别驱动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沿着对边路径R2相对移动,皆能使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之间产生相互接近的平移。
[0092]步骤S3:相互触压至分离。
[0093]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与接触组件20的接触线21能在相互接近的平移过程中相互触压,进而让接触组件20是自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第一端角Ila触压至第二端角Ild而完成受压表面11的整面触压。
[0094]必须说明的是,当接触组件20为滚筒时,由于滚筒表面在触压复层物件10时会产生略为弹性陷形的现象,使得上述接触线21也能以接触面的形式呈现。本实施例所述的相互触压,意指该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的其中之一,在相互接触时必须施加一预定作用力(F)于该受压表面11上产生压强(P)。
[0095]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复层物件10及接触组件20之间相对斜向配置与触压,可以控制所述贴合面101及102分别与黏着物IOc之间所产生的贴合气泡的溢出方向及位置,让贴合气泡完全自第二端角Ild处进行溢出,进而有效地减少贴合气泡的残留。
[0096]此外,依据作用力(F) =压强⑵X受力面积㈧的定理,当该作用力(F)维持一定值时,受压表面11瞬间受力的面积㈧愈大,压强(P)就愈小;相反的,受力的面积(A)愈小,压强(P)就愈大。本实施例在整个施压贴合过程中,得以让该受压表面11上的受力面积(A)(如相对设置有框形结构IOd的区域)维持在一特定的范围内不至于产生过大变化,于是当作用力(F)维持定值输出时,本实施例就容易取得适当的压强(P),并且维持该压强(P)的稳定。且知维持适当且稳定的压强(P)有助于减少复层物件10贴合后生成再生气泡的机率。
[0097]请继续参阅图4b,为图4a的斜面宽度细节示意图,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能达到的优点。
[0098]接触组件20是以接触线21和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在相对斜向的平移过程中相互触压,并且由接触线21位置施加预定作用力(F)而作用于该受压表面11。更进一步的说:
[0099]在触压贴合过程的第一阶段,接触组件20是触压受压表面11的第一端角11a,形成由接触线21作用于第一端角Ila的斜面宽度Wl ;随后,在触压贴合过程的第二阶段,接触组件20是同时触压受压表面11的第一侧边区lib、第二侧边区Ilc以及中央区llg,并分别形成由接触线21作用于第一侧边区Ilb的斜面宽度w2、形成由接触线21作用于第二侧边区Ilc的斜面宽度w3,以及形成由接触线21作用于中央区Ilg的斜面宽度w5 ;最后,在触压贴合过程的第三阶段,接触组件20是触压受压表面11的第二端角I Id (即第一端角Ila的对角),形成由接触线21作用于第二端角Ild的斜面宽度w4,并且在第三阶段完成之后,接触组件20即与复层物件10分离。
[0100]由此可知,本实施例藉由复层物件10及接触组件20的相对斜向配置,接触组件20是由复层物件10的第一端角Ila开始进行触压,并自第二端角Ild来完成触压后分离。于是本实施例的整个施压贴合过程得以有效地控制贴合气泡的溢出方向及位置,让贴合气泡最后是集中在一点(第二端角Ild)上来进行溢出,排除贴合气泡的残留。
[0101]再者,由于第一端角11a、第一侧边区lib、第二侧边区Ilc及第二端角Ild是对应于框形结构IOd的位置,使得受压表面11在受触压时,第一端角11a、第一侧边区lib、第二侧边区Ilc及第二端角Ild的区域得以获得较大反作用力,而中央区Ilg的区域则获得较小的反作用力。因此当触压贴合过程的第二阶段中,第一侧边区lib、中央区Ilg以及第二侧边区Ilc同时受到施压时,接触组件20施加的既定作用力(F)会大部分由第一侧边区Ilb与第二侧边区Ilc来承受。如此一来,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在整个触压贴合过程中,各阶段主要受:到的施压宽度即依序是斜面宽度wl、斜面宽度w2+w3及斜面宽度w4,各阶段之间的宽度变化相较于传统技术的触压贴合过程(如图1)而言显然较趋近在一较小范围之内,进而取得理想的受力面积(A)。此乃因图1所显示的复层物件200,在其对应有油墨框架220的架构下,其第一阶段的受压表面是整个侧边211面积,第二阶段的受压表面仅有两侧端213、214,第三阶段的受压表面又是整个对边212面积,由于复层物件200的受压表面在不同阶段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位置所受的压强也变化较大。藉此,在整个施压贴合过程中,本实施例相对较容易稳定维持接触组件20作用在复层物件10内的压强(P),使得复层物件10在施压贴合后让黏着物IOc的干燥过程中,较不容易生成再生气泡。
[0102]请基于图4a的架构来参阅图5a至图5c,分别揭示本发明接触组件与复层物件相对斜向配置的不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103]图5a说明接触组件20在触压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时所形成的接触线21垂直于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一对角线al。其中,图5a的对角线al是形成于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第一端角Ila与第二端角Ild之间,并且对角线al是与对边路径R2相互平行,所述相互平行包含重迭。
[0104]图5b说明接触组件20在触压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时所形成的接触线21平行于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一对角线a2。其中,图5b的对角线a2是形成于复层物件10的第三端角lie与第四端角Ilf之间,并且对角线a2是与邻边路径Rl相互平行,所述相互平行包含重迭。
[0105]图5c说明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上的任一对角线al、a2与接触组件20在触压复层物件10时所形成的接触线21之间排除相互平行也排除相互垂直。更具体的说,所述任一对角线al、a2是分布于邻边路径Rl与对边路径R2之间;或者说,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第一端角11a、第二端角lid、第三端角lie及第四端角Ilf各自分布于邻边路径Rl与对边路径R2交叉形成的四个象限之中。
[0106]请合并参阅图6及图7,分别揭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及侧视的局部剖示图。如图所示,该施压贴合装置包括平台40、接触组件20以及一驱动器30。其中,平台40用来承载复层物件10,并且接触组件20是配置于平台40的一侧;该驱动器30是用来平移该平台40与该接触组件20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20与复层物件10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20自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第一端角I Ia触压至第一端角Ila的一对角(第二端角Ild)而完成受压表面11的整面触压。换句话说,该平台40所承载的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的任一侧边12与该接触组件20触压复层物件10的受压表面11时所形成的接触线21构成一非直角的夹角Θ。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中,所称非直角的夹角Θ,意指在等圆周角度中该夹角Θ排除是一直角。
[0107]更具体的说,在图6及图7所示实施例中,复层物件10是被固定于该平台40上。接触组件20是例如采用滚筒的设计,另外亦可采用如压板的设计。接触组件20被悬空架置于该平台40的一侧,并且接触组件20可触压复层物件10的宽度必须大于复层物件10的斜向受压宽度。驱动器30可以是一马达,并配置于该施压贴合装置内部,用以链接驱动一滚珠导螺杆31转动,该滚珠导螺杆31上连结一导引座41,该导引座41是一体形成于平台40的一端。藉此,驱动器30可以透过滚珠导螺杆31及导引座41而带动平台40平移,驱使平台40上的复层物件10产生相对靠近接触组件20的平移。
[0108]在更进一步实施中,上述驱动器30是一第一驱动器,本实施例的施压贴合装置还包含一第二驱动器32以及两相对配置的导轨33。该接触组件20是滑组于所述导轨33之间进而配置于平台40的一侧,用来接受第二驱动器32的驱动而接触平台40上的复层物件10并进入所述夹角Θ的对边路径R2。该第二驱动器32可以是一气压缸,提供接触组件20施加既定作用力(F)于复层物件10。
[0109]请参阅图8,揭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侧视局部剖示图。本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承载复层物件10的平台40a是静止不动的,而由接触组件20接受一驱动器30a的驱动来沿着该对边路径R2相对的平移,使复层物件10与接触组件20能够相互斜向触压而后分离。
[0110]更进一步的说,施压贴合装置的一滑台50是设置于施压贴合装置内两相对配置的滑道34上,并且用来悬空架置该接触组件20,使接触组件20得以配置于该平台40的一侧并沿对边路径R2平移。驱动器30a可以是一马达,并配置于该施压贴合装置内部,用来链接驱动一滚珠导螺杆31a转动。滚珠导螺杆31a连结该滑台50内的一导引座51 ;藉此,驱动器30a可以透过滚珠导螺杆31a及导引座51而带动滑台50上的接触组件20产生相对接近复层物件10的平移。
[0111]在更进一步实施中,上述驱动器30a是一第一驱动器,本实施例的施压贴合装置还包含一架设于该滑台50上的第二驱动器52以及两相对配置的导轨53。接触组件20是滑组于所述导轨53之间,并且接受第二驱动器52的驱动而接触平台40上的复层物件10。第二驱动器52可以是一气压缸,提供接触组件20在位移过程中施加既定作用力(F)于复层物件10。
[0112]请参阅图9及图10,分别揭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及其侧视局部剖示图。本实施例大致与图6及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点在于,本实施例的施压贴合装置还包含一固设于平台40上的治具60,用以容置复层物件10。
[0113]更进一步的说,该治具60还包含一固定件61,用来固定复层物件10 ;实施时,固定件61包含一在治具60上形成一容置复层物件10的吸附槽61a及一装设于吸附槽61a内的负压管61b,透过负压管61b在吸附槽61a内产生负压吸力,进而以吸附方式固定复层物件10。此外,固定件61也可以是采用锁、扣、嵌、夹或其它足以将复层物件10固定于治具60上的等效物件。
[0114]此外,本实施例的平台40还包含一定位机构42,用来调整及固定该治具60的位置。其中,该定位机构42可例如是采用多个锁孔的设计,以等间分布的方式钻设在平台40上。如此一来,在实际操作上,即可藉由螺栓43及于治具60四周的侧边分别钻设的螺栓孔64来进行调整及固定治具60于实际施压贴合所需的位置。除此之外,通常知识者应该了解,该定位机构42也可以是采用扣、嵌、夹或其它足以用来调整及固定该治具60于平台40的位置的等效物件的组合。
[0115]经由上述实施例的详细说明,通常知识者即可利用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来执行复层物件的施压贴合步骤,进而解决存在于复层物件中因触压贴合所导致的贴合气泡及再生气泡的问题,以提升复层物件的贴合质量。
[0116]再者,上述实施例所举例说明的触控面板仅为复层物件的其中一例,复层物件广义更包含由薄板、胶层、薄膜等物件底材相互贴合而成,如:触控显示设备、太阳能板等,只要任何在受压轴向上的投影为四边形的复层物件,皆可因本发明而获得贴合良率的改善。
[0117]整体来说,只要复层物件的受压表面的任一侧边与接触组件的接触线之间能构成平面的非直角的夹角关系,并且让复层物件与接触组件之间是沿彼此所构成的夹角关系中的对边路径而相互平移接近,进而触压过程是自复层物件的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以完成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者,即能有效地去除复层物件在贴合过程中所生成的贴合气泡,并且在贴合后的干燥过程中可有效地避免再生气泡的生成。
[0118]综上所陈,以上实施例仅为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复数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中限定的请求项内容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入料一复层物件 '及 平移一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该二底材之间包含一黏着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黏着物为一框形感压胶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二底材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贴合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并且该黏着物为一全平面的感压胶膜或一框形感压胶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其中之一该底材为一全平面的底材,其中之另一该底材为一框形黏着物底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在触压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垂直或平行于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的一对角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是一滚筒或一压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的型态为一多边形结构。
9.一种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平台,承载一复层物件; 一接触组件,配置于该平台的一侧 '及 一驱动器,平移该平台与该接触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接触组件与该复层物件相互接近而形成触压,并让该接触组件自该复层物件的一受压表面的其中之一端角触压至该端角的一对角来完成该受压表面的整面触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该二底材之间包含一黏着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黏着物为一框形感压胶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底材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贴合面上进一步形成有一框形结构,并且该黏着物为一全平面的感压胶膜或一框形感压胶膜。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包含至少二底材,并且其中之一该底材为一全平面的底材,其中之另一该底材为一框形黏着物底材。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是一滚筒,以滚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是一压板,以滑动方式触压该复层物件。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治具,设置于该平台上,用来容置该复层物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治具还包含一固定件,用来固定该复层物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平台还包含一定位机构,用来调整及固定该治具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在触压该复层物件的该受压表面时所形成的一接触线垂直或平行于该复层组件的该受压表面的一对角线。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层物件施压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层物件的型态为一多边形结构。
【文档编号】B32B37/10GK103568452SQ20121025803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4日
【发明者】刘状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