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用以移动油墨棍而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的机构的胶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648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用以移动油墨棍而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的机构的胶印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印机,具体涉及多色胶印机,在这种胶印机中,印板滚筒表面被分成可向其输送不同颜色油墨的许多区域。
日本专利申请公告No.9-510410公开一种胶印机,该胶印机可用四种不同颜色的油墨进行胶印。该胶印机包括单个压印滚筒、单个卸纸机构、单个输纸传送机、单个递纸滚筒、两个胶印滚筒、两个印板滚筒和四种颜色的油墨辊。输纸传送机和递纸滚筒适合于将纸送到压印滚筒的表面上。卸纸机构适合于将纸从压印滚筒上卸下来。胶印滚筒紧压在贴合压印滚筒的纸上。
压印滚筒受驱动马达驱动绕其轴转动。另外,两个胶印滚筒的轴线沿平行于压印滚筒轴线的方向延伸,而且该两个胶印滚筒与该压印滚筒接触,并随压印滚筒的转动而转动。输纸传送机、递纸滚筒和卸纸机构也由压印滚滚筒的转动驱动或随其转动。
各个印板滚筒具有外周表面,表面上装有其上形成待印刷的像的薄板。两个印板滚筒的轴线沿平行于胶印滚筒轴线的方向延伸。各个印板滚筒接触各个胶印滚筒,并且各个印板滚筒随各个胶印滚筒的转动而转动。各个印板滚筒的外表面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具有用单色油墨的像,而第二区域具有用不同颜色油墨的像。因此两个印板滚筒形成油墨的四色像。
油墨辊适用于将油墨输送到印板滚筒的印板上。为此,两个油墨辊配置成与两个印板滚筒接触,使得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油墨输送到各个印板上。因而对四个不同颜色总共配置四个油墨辊。油墨辊的轴线平行于印板滚筒轴线延伸。这些油墨辊随印板滚筒的转动而转动。
如果要将预定颜色的油墨送到印板滚筒表面上的第一区域,则使印板滚筒和此种颜色的油墨转动,并在转动期间使油墨辊接触第一区域,这样,预定的颜色便从油墨辊输送到第一区域。
在常规胶印机中,用于准确移动油墨辊使其与印板滚筒表面上的特定区域接触和不接触的机构还没有提出来。即,这种精细的配置或机构还没有提出来,这种机构可以在第一印板区域按照印板滚筒的转动循环地接近或靠近携带预定颜色油墨的油墨辊时使油墨辊接触第一印板区域,并在第二印板区域随着印板滚筒的进一步转动循环地接近油墨辊时使油墨辊移离第二印板区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印机,该胶印机设有一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使预定油墨输送机构上的油墨辊接触印板滚筒表面上的特定印板区域,并能使油墨辊移离相同印板滚筒的表面上的不同印板区域。
通过一种胶印机可以达到本发明的这一目的和其它目的,该胶印机包括一机架、一印板滚筒、许多输墨单元和一移动机构。该印板滚筒可转动地由机架支承,并具有分成至少两个印板部分的外周表面,该印板部分在印板滚筒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各个输墨单元输送不同颜色的油墨。输墨单元一一对应于印板部分设置,各个输墨单元包括一可接触其相应印板部分的油墨滚筒,使得至少两个印板部分接收不同颜色的油墨。对各个输墨单元设置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支承在机架上,并连接于各个输墨单元的油墨辊,用以移动油墨辊而与相应的印板部分接触,并用以移动油墨辊使其从各个非相应的印板部分脱离接触。
采用这种配置可将预定颜色的油墨可靠地只输送到预定的印板部分上,并可以确保不将预定颜色的油墨输送到不需要的印板部分上。
最好设置用于限制油墨辊对印板滚筒过大接触压力的装置。最好可设置用于调节油墨辊对印板滚筒的接触压力的装置。由此可以提供要求的接触压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各个输墨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油墨辊,即第一油墨辊和第二油墨辊,而该移动装置包括不同的定时装置,以便提供第一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脱离接触的时间,该脱离接触的时间不同于第二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脱离接触的时间,以及提供第一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的接触时间,而该接触的时间不同于第二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的接触的时间。
采用这种配置在相应印板部分的前缘达到各个油墨辊时可使各个油墨辊与印板滚筒接触,并在相应印板部分的末端达到各个油墨辊时可使各个油墨辊脱离与印板滚筒的接触。因而相应印板部分在其整个区域上可以提供一均匀的油墨密度。
另外,该至少两个印板部分最好包括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一印板部分和具有剩下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二印板部分,并且该移动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支承臂和一第二支承臂,并且不同的定时装置包括一第一凸轮部件、一第二凸轮部件和大体圆形的中央凸轮。第一支承臂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并可转动地支承第一油墨辊。第一支承臂的绕枢轴转动可使第一油墨辊移动而与印板滚筒接触和脱离。第二支承臂被定位成沿印板滚筒的圆周方向与第一支承臂间隔开。第二支承臂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并可转动地支承第二油墨辊。第二支承臂绕枢轴转动可使第二油墨辊移动而与印板滚筒接触和脱离。第一凸轮部件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并且其一个端部可接触第一支承臂,而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轮从动件。第一凸轮部件的绕枢轴转动可使第一支承臂绕枢轴转动。第二凸轮部件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并且其一个端部可接触第二支承臂,而其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凸轮从动件。第二凸轮部件的绕枢轴运动可使第二支承臂绕枢轴转动。大体圆形的中央凸轮与印板滚筒共轴地设置并配置在其侧面。圆形的中央凸轮包括一第一半径凸轮表面和一第二半径凸轮表面,前者以等于第一印板部部分的转动相位设置,后者的半径不同于第一半径且以等于第二印板部分的转动相位设置。第一和第二凸轮从动件可顺序地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以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顺序地接触第一印板部分,而且第一和第二凸轮从动件顺序地滚动接触第二半径凸轮表面,以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顺序地移动而脱离第二印板部分接触。
采用这种设置,利用大体圆形的可随印板滚筒一起转动的中央凸轮可以决定油墨辊与印板滚筒的接触移动和脱离接触运动。因而造成油墨辊的准确运动。
另外,各个输墨单元最好包括许多油墨辊,胶印机还包括一互锁机构,以便在停止向相应印板部分输送油墨的情况下同时移动许多油墨辊,使其与相应印板部分脱离接触,以及同时将许多油墨辊移向相应的印板部分。
采用这种配置,如果要停止向印板滚筒输送油墨,则可利用互锁机构移动许多油墨辊同时脱离与印板滚筒的接触。因此不需要附加的装置来驱使油墨辊脱离与印板滚筒的接触。最后形成的胶印机结构简单,机械部件减小。
附图如下

图1是示意侧示图,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胶印机;图2是示意侧示图,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墨单元和印板滚筒;图3是侧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移动机构,该机构可移动油墨辊,使油墨辊与印板滚筒接触和脱离与该油墨辊的接触;图4是从图3的相对侧看到的侧视图,示出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图5是说明示意图,示出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图6是平面图,示出本实施例的油墨辊和移动机构。
下面参考图1-6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胶印机。
总的设置图1示出胶印机1总配置。胶印机1具有机架11(图5),马达(未示出)固定在该机架上。该马达具有其上装有驱动齿轮2的输出轴(未示出),印刷机1还包括大体圆筒形的压印滚筒3,该滚筒的压印滚筒齿轮(未示出)与该滚筒共轴并形成一体。驱动齿轮2与压印滚筒齿轮啮合,因此马达的转动可通过驱动齿轮2和压印滚筒齿轮传送到压印滚筒3。
印刷机1还包括大体圆筒形的适合于将纸输送到压印滚筒3表面上的供纸滚筒4。供纸滚筒齿轮(未示出)可转动地同轴地装在供纸滚筒4上。该供纸滚筒齿轮与压印滚筒齿轮啮合。压印滚筒3和供纸滚筒4以彼此表面接触的形式转动。设置供纸站41,站内放置叠置的纸。供纸板42和进纸部分43装在供纸站41和供纸滚筒4之间。供纸板43形为皮带传送机,用于将供纸站41内的纸送向供纸滚筒4。进纸部分适用于将纸准确地平滑地进给供纸滚筒4。进纸部分43具有对正机构(未示出),该机构包括可将纸移到正确位置的多个辊。由供纸滚筒齿轮的转动驱动的驱动机构(未示出)装在对正机构中,以便转动该多个辊。另外,用于将供纸站41中的纸输送到进纸部分43的供纸板的驱动力可从对正机构的驱动机构传送到供纸板42。供纸滚筒4具有圆筒表面,该表面上带有适合于将纸固定在供纸滚筒4上并将纸输送到压印滚筒3的供纸夹子4a。该供纸夹纸4a可随供纸滚筒4的转动沿圆形路径运动。供纸滚筒4、供纸夹子4a、供纸站41、供纸板42和进纸部分43相结合构成供纸机构。
大体圆筒形的卸纸部分5配置成与压印滚筒3接触,以便从压印滚筒3的表面上取下纸。与压印滚筒齿轮啮合的卸纸部分齿轮(未示出)配置成与卸纸部分5共轴并与其形成一体。因此,压印滚筒3转动时卸纸部分5便转动。环形链51装在卸纸部分5和与该卸纸部分5隔开的链轮52之间。在环形链51上配置许多卸纸夹51a,使其可夹住纸并从上面取下来。在链轮52的下面配置卸纸站53,在卸纸站中使由卸纸夹51a和环形链51夹住和传输的每张纸依次地被叠放。卸纸站5、环形链51和链轮52由压印滚筒齿轮传送到卸纸部分齿轮的转动力驱动。卸纸站5、环形链51、卸纸夹51a、链轮52和卸纸站52相结合构成卸纸机构。
胶印机1还包括两个胶印滚筒6,每个胶印滚筒与压印滚筒3接触并具有胶印滚筒齿轮(未示出),该齿轮与相应胶印滚筒6共轴并与其形成一体。这些胶印滚筒齿轮与压印滚筒齿轮啮合。在印刷操作期间,输送到印压滚筒3表面上的纸由压印滚筒3压在胶印滚筒6上。压印滚筒3的转动力经压印滚筒齿轮(未示出)和胶印滚筒齿轮(未示出)传送到胶印滚筒6。
两个印板滚筒7配置成分别与各个胶印滚筒6接触,并具有印板滚筒齿轮(未示出),该齿轮分别与各个印板滚筒7共轴并与其形成一体。各个印板滚筒齿轮与各个胶印滚筒齿轮(未示出)啮合。因此,胶印滚筒6的转动力经胶印滚筒齿轮(未示出)和印板滚筒齿轮传送到印板滚筒7。各个印板滚筒6的各个表面被分成至少两个在印板滚筒7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的印板部分,例如第一印板部分7a和第二印板部分7b,在前者上形成特定颜色的像,而在后者上形成不同颜色的像。即一个印板滚筒7形成两个具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像,总共四个不同颜色的四个像形成在两个印板滚筒7上。
靠近各个印板滚筒7配置两套用于将不同颜色的油墨输送到第一和第二印板部分7a、7b上的输墨单元10。如图所示,各个输墨单元10包括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和油墨输送部分,该油墨输送部分包括墨斗101、墨斗辊102、油墨分布辊103、着墨辊104和油墨摆动辊等。输墨部分形成流体连接,因而可将墨斗101中的油墨顺序经墨斗辊102、油墨分布辊103、着墨辊104和油墨摆动辊105输送到油墨辊110、130和150。另外,油墨辊110、130、150还可移向或移离印板滚筒7而与该印板滚筒7接触或脱离与该滚筒的接触。输墨部分和油墨辊110、130、150形成一种油墨传递装置,这种装置甚至在油墨辊移向或移离印板滚筒7时也能保持将油墨斗101中的油墨传递到油墨辊110、130、150。
下面参考附图3-6说明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可使第一、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10、130、150移到与印板滚筒7的印板部分7a接触和移离印板部分7b而不与其接触。
第一移动机构下面说明第一移动机构,该机构可使第一油墨辊110移到与印板滚筒7接触和移离该滚筒而不与其接触。
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沿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向方向伸出机架11(图5)。大体L形的油墨辊支承臂112配置成可绕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转动,以便可转动地支承第一油墨辊110。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具有可绕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转动的基端部、可转动支承第一油墨辊110的第一油墨辊轴110a的中间弯曲部分和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上固定有沿印板滚筒7的轴向方向延伸的支承杆112a。弹簧座11a固定于机座11,第一张力弹性114配置在弹簧座11a和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的中间弯曲部分之间。因此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受到推压,因而使第一油墨辊110在接触印板滚筒7的方向受到推压。调节轴环113和固定螺母190配置成与支承杆112a相结合,以便控制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的姿态。即调节轴环113大体为圆筒形,在其偏心位置具有通孔,使支承杆112a穿过该通孔。另外,六角形螺母式凸出部113a沿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调节轴环113的一个轴向端部。如果套上和转动六角搬手则可转动螺母式凸出部113a,这样,便使调节轴环113绕支承杆112a的轴线转动。固定螺母为六角形,具有穿过支承杆112a的中央通孔。固定螺母190适合于将调节轴环113固定在支承杆112a或使其松开。因此拧松固定螺母19,调节轴环113便可偏心地绕支承杆112a的轴线转动,而拧紧固定螺母190,便可将调节轴环113固定于支承杆112a。这样便可控制调节轴环113的偏心转动位置。
配置大体圆筒形的第一和第二中央凸轮7c和7d,从图3可清楚看出,它们与印板滚筒7共轴并随其一起转动。第一和第二凸轮7c和7d沿印板滚筒7的轴向方向并列配置,位于印板滚筒7的旁边。第一凸轮7c包括配置在第一板部分7a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即凸轮表面7e的转动相位等于第一印板部分7a的转动相位)和配置在第二印板部分7b的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即凸轮表面7h的转动相位等于第二印板部分7b的转动相位)。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的半径小于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的半径。第二凸轮7d包括配置在第二印板部分7b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g和配置在第一印板部分7a的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f。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g的半径小于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f的半径。
柱子115沿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向的方向伸出机架11(图5),位于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凸轮7c、7d之间的位置,而且L形的臂116可转动地支承在柱子115上,该L形的臂116具有可绕柱子115转动的并由该柱子支承的中间弯曲部分。该臂的一个端部分装有可转动的盘形凸轮从动件117,而其另一端部分装有固定凸轮部件119。具体是,L形臂116的一个端部分配置销栓118,凸轮从动件117配置成可绕销栓118转动。凸轮从动件117被配置成接触第一凸轮c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和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该第一凸轮7c与印板滚筒7形成一体。两个螺栓120、120穿过L形臂116的另一端部分,以固定凸轮部件119的一个端部。因此凸轮部件119可随L形臂116一齐绕柱子115转动。凸轮部件119的另一端部起凸轮表面119a的作用,调节轴环113被推压到与该凸轮表面相接触。
由于第一张力弹簧114偏压力的作用,第一油墨辊110、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和调节轴环113将受到推压而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总体地绕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转动,使得第一油墨辊110被推压到与印板滚筒7的第一印板部分7a接触。在此同时,调节轴环113被推压到与凸轮部件119的凸轮表面119a接触,因而L形臂116受力而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柱子115转动。这样凸轮从动件117受到推压而与第一凸轮7c的凸轮表面7e和7h接触。
凸轮从动件117的运动由凸轮表面7e和7h的轮廓决定,如果凸轮从动件117与位于第一印板部分7a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接触,则凸轮从动件117最靠近印板滚筒7的轴线。另一方面,如果凸轮从动件117与配置在第二板部分7b的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接触,则凸轮从动件117离印板滚筒7的轴线最远。
大体M形的固定凸轮121配置成与凸轮表面119a重合。具体是,固定凸轮121由螺栓122固定在机架11(图5)上,位于柱子115和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之间的位置,以防止第一油墨辊110在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油墨支承轴111转动时以高于预定压力的高压压在印板滚筒7上。调节轴环113配置成当第一油墨辊支承臂112由于第一凸轮7c的凸轮从动件117与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接触以及调节轴环113和凸轮表面119a的接触而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离开固定凸轮121。另一方面,如果凸轮从动件17与第一凸轮7c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接触,则调节轴环113与固定凸轮121对接,同时调节轴环113定位在离开凸轮部件119的凸轮表面119a的位置。即,当调节轴环113移向印板滚筒7的轴时调节轴环113与固定凸轮121对接,结果,可以制止第一油墨辊10向印板滚筒7的进一步转动。在利用六角搬子调节调节轴环113相对于支承杆112a的偏心转动位置时,可以改变固定凸轮121和支承杆112a之间的距离。这样便可改变印板滚筒7轴线和第一油墨辊110的第一油墨辊轴110a之间的距离,由此可控制第一油墨辊110和印板滚筒7表面的接触压力。
第二移动机构下面说明第二移动机构,该机构可使第二和第三印墨滚筒130、150移动,使其与印板滚筒7接触和脱离这种接触。
第二油墨辊支承轴沿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向的方向伸出机架11(图5)。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和印板滚筒7轴线之间的距离约等于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印板滚筒7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体L形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配置成可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以便可转动地支承第二油墨辊130。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具有可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的基端、可转动地支承第二油墨辊130的第二油墨辊轴130a的中间弯曲部分和自由端部分,该自由端部分固定配置有沿印板滚筒7轴向延伸的支承杆132a。弹簧座11b固定于机架11,第二张力弹簧134放在弹簧座11b和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的中间弯曲部分之间。因此,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受到推压,使得第二油墨辊130被推向接触印板滚筒7的方向。调节轴环133和固定螺母191安装于支承杆132a上,以便控制第二油墨辊支承臂的姿态。即,调节轴环133大体为圆筒形,在其偏心部分具有通孔,使得支承杆132a穿过该通孔。另外,六角螺母式的凸出部133a沿平行印板滚筒7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调节轴环133的一个轴向端部。如果套上六角搬子转动而使螺母式凸出部133a转动,则可使调整轴环133绕支承杆132a转动。固定螺母191为六角形,具有穿过支承杆132a的中央通孔。固定螺母191适合于使调节轴环133紧固在支承杆132a上和或使它们松开。因此松开紧固螺母191便可使调节轴环133偏心支承杆132a的轴线转动,而拧紧紧固螺母191便可将调节轴环133固定在支承杆133a上。
大体L形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也配置成可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以便可转动地支承第三油墨辊150。该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与L形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分开,这两个支承臂相对于指向印板滚筒7轴线的穿过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直径的一根假想线是对称的。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具有可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的基端、可转动地支承第三油墨辊150的第三油墨辊轴150a的中间弯曲部分以及自由端部分,该自由端部分固定配置有沿印板滚筒7轴向延伸的支承杆152a。弹簧座11c固定于机架11,第三张力弹簧154配置在弹簧座11c和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的中间弯曲部分之间。因此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受到沿图3反时针方向的推压,使得第三油墨辊150被推向接触印板滚筒7的方向。调整轴环153和固定螺母192装在支承杆152a上,用于控制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的姿态。即,调节轴环153大体为圆筒形,在其偏心位置具有通孔,使得支承杆152a穿过该通孔。另外,六角螺母式凸出部153a顺着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调节轴环153的一个轴向端部。如果套上六角搬子转动而使螺母式凸出部153a转动,则可使调节轴环153绕支承杆152a的轴线转动。固定螺母192为六角形,具有可穿过支承杆152a的中央通孔。固定螺母192适合于使调节轴环153固定于支承杆152a上或使它们松开。因此,松开紧固螺母192便可使调节轴环153偏心地绕支承杆152a的轴线转动,而紧固固定螺母便可将调节轴环固定在支承杆152a上。因此,可以控制调节轴环153的偏心转动位置。这类似于第一和第二油墨辊130、150的调轴环113、133。
柱子135沿平行于印板滚筒7轴向的方向伸出机架11(见图5),定位在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两个凸轮7c、7d之间,大体梯形臂136可转动地由柱子135支承。梯形臂136具有长边(相当于梯形底边)、平行该长边的短边(相当于梯形的上底边)和长边的两端部分的一个和另一个角部分。一个角部分可绕柱子135转动并由其支承,另一角部分装有可转动的盘形凸轮从动件137。短边装有固定的梯形凸轮部件139。具体是,梯形臂136的一个角部分具有销栓138(图5),凸轮从动件137可绕该销栓138转动。凸轮从动件137配置成接触第一凸轮C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和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类似于凸轮从动件117。两个螺栓140、140(图5)在靠近短边处穿过梯形臂136,以便固定梯形凸轮部件139的短边。因此凸轮部件139可随梯形臂136一齐绕柱子135转动。凸轮部件139具有起凸轮表面139b作用的长边表面,第三油墨辊150的调整轴环153可被推压到与该长边表面接触。另外,凸轮部件139具有倾斜边表面139a,第二油墨辊130的调节轴环133可被推压到与该倾斜边表面接触。
由于第二张力弹簧134的偏压力,第二油墨辊130、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和调节轴环133受到推压而整个地沿图3的顺行针方向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使得第二油墨辊130被推动而与印板滚筒7的第一印板部分7a接触。另外,由于第三张力弹簧154的偏压力,第三油墨辊150、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和调节轴环153受到推压,整个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使得第三油墨辊150受推压而与印板滚筒7的第一印板部分7a接触。在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30、150同步接触印板滚筒的第一印板部分7a时,分别造成调节轴环133、153与凸轮表面139a、139b对接。这样凸轮部件139受到调节轴环133、153的压力。因而梯形臂136受推压而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柱子135转动。这样,凸轮从动件137被推压到接触第一凸轮7c的凸轮表面7e和7h。
类似于凸轮从件117,凸轮从动件137的运动由凸轮表面7e和7h的轮廓决定。如果凸轮从动件137接触位于第一印板部分7a的较短半径凸轮表面7e,则凸轮从动件137位于最靠近印板滚筒7轴线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凸轮从动件137接触位于第二印板部分7b的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则凸轮从动件137离印板滚筒7轴线最远。
大体梯形固定凸轮141与凸轮表面139a形成重合关系。具体是,固定凸轮141用螺栓142固定在机架11(图5)上,定位在柱子135和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之间的位置,以便防止在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时第二油墨辊130以高于预定压力的压力压在印板滚筒7上。另外,大体梯形固定凸轮161与凸轮表面139b形成重合关系。具体是,固定凸轮161由螺栓162固定于机架11(图5)上,该螺栓位于柱子135和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之间的位置,靠近固定凸轮41,以便在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52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时可以防止第三油墨辊150以高于预定压力的压力压在印板滚筒7上。
凸轮从动件137和第一凸轮7c的较长半径凸轮表面7h的接触以及调节轴环133、135和凸轮表面139a、139b之间的接触可使第二油墨辊支承臂132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转动以及使第三油墨辊支承臂152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可分别使调节轴环133和135移动而与固定凸轮141和161分开。另一方面,如果凸轮从动件137与第一凸轮7c的较小半径凸轮表面7e接触,则造成调节轴环133、135和相应固定凸轮141、161对接,同时使调节轴环133、135位于与凸轮139的凸轮表面139a、139b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即,当调节轴环133、153移向印板圆筒7轴线时便造成调节轴环133、153与固定凸轮141、161对接,结果,可以防止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30、150进一步向印板滚筒7转动。在用六角搬子调节调节轴环133、135相对于支承杆132a、152a的偏心转动位置时可以改变固定凸轮141、161和支承杆132a、152a之间的距离。因而可以改变印板滚筒7轴线和第二、第三油墨辊130、150的第二、第三油墨辊轴130a、150a之间的距离,这样便可以控制第二、第三油墨辊130、150和印板滚筒7的接触压力。
下面说明使第一、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10、130、150接触印板滚筒7以及脱离这种接触的运动。当凸轮从动件117、137接触第一凸轮7c的第一印板部分7a的较小半径凸轮表面7e,如图3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时,L形臂116和梯形臂136处于一种姿态,这种姿态造成这些臂116、136分别绕柱子115和135进行反时针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凸轮部件119、139也随同臂116、136的运动一齐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使得调节轴环113、133沿顺时针方向分别绕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而调节轴环153则沿反时针方向绕第二油墨支承轴131转动。同时,第一和第二油墨辊110和130也沿顺时针方向绕轴110和131转动,而第三油墨辊150则沿反时针方向绕轴131转动。固定造成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和150接触印板滚筒7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调节轴环113、133、153分别与相应的凸轮121、141、161对接,因为调节轴环113、133、153的转动轴线和相应凸轮表面119a、139a、139b之间的距离大于调节轴环113、133、153的转动轴线和固定凸轮121、141、161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将第一、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和印板滚筒7的接触压力限制在预定压力。
当凸轮从动件117、137接触位于印板滚筒7第二板部分7b的第一凸轮7c的较大半径凸轮半表面7h,如图3中的两点画线所示时,L形臂116和梯形臂136处于一种姿态,这种姿态造成这些臂116、136分别绕柱子115、135进行顺时针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凸轮部件119、139也随臂116、136的转动一齐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造成凸轮部件119、139与调节轴环113、133、153相对接。随着凸轮部件119、139的转动,调节轴环113、133沿反时针方向分别绕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而第三调节轴环153则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转动。同时,第一和第二油墨辊110、130也沿反时针方向绕轴111和131转动,而第三油墨辊150则沿顺时针方向绕轴131转动。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10、130和150脱离与印板滚筒7表面的接触。
因为上述第一和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凸轮7c,所以可以确保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只接触印板滚筒7的第一印板部分7a的表面,而且还可确保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不接触印板7的第二板部分7b。另外,第一和第二油墨辊110和130对印板滚筒7的第一印板部分7a的接触时刻和接触的时间间隔可由凸轮从动件117、137和第一凸轮7c的凸轮表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确定。即,当第一印板部分7a的前端达到相应的油墨辊110、130时开始接触、而在第一印板部分7a的末端达到相应的油墨辊110、130时开始脱离接触。因此油墨辊110和130在彼此相同的条件和时间间隔内接触第一板部分7a,结果,对第一印板部分7a的整个区域可以得到均匀的油墨密度。对于第一印板部分7a而言,上述结论对第一和第三油墨辊110和150也是成立的。
上述说明涉及接触第一印板部分7a而不接触第二印板部分7b的第一到第三油墨辊110、130和150。另外,还在印板滚筒7的直径相反侧配置另一套油墨辊110′、130′和150′以及相关的移动机构。这些辊110′、130′、150′和其移动机构在结构上与上述辊110、130、150和其移动机构相同,只是(a)油墨辊110′、130′、150′与第二印板部分7b接触而不与第一印板部分7a接触;(b)对应于上述凸轮从动件117和137的凸轮从动件117′、137′与轴向配置在第一凸轮7c旁边的第二凸轮7d接触并由此凸轮运动。即凸轮从动件117′、137′顺序接触第二凸轮7d的较大半径凸轮表面7f和较小半径凸轮表面7d。
互锁机构下面参考图3-5说明互锁机构。互锁机构适合于同时使上述第一和第二移动机构运动,以便使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和150同时接触印板滚筒7和不接触该滚筒。这种即时运动可以特别有效地停止向印板滚筒7输送油墨。
机架11具有圆筒筒形通孔11A(图5),该通孔位于第一油墨辊支承轴111和柱子135之间的位置。机架12平行机架11延伸,也具有圆筒形通孔12A,该通孔与通孔11A准直。轴套172套入通孔11A,以便可转动地支承轴173,限动环171由螺钉固定在支承轴173上。同样,轴套272嵌入到通孔12A,以便转动支承轴173,限动环271由螺钉固定在轴173上。在机架11的一侧,轴173具有一个远端,该远端上固定臂部件174(图3和5)的一个端部分。同样,在机架12的一侧,轴173具有另一个远端,该远端上固定臂部件274(图4和5)的一个端部分。臂部件174从轴173伸向印板滚筒7的轴线。该臂部件具有另一端部分,该端部分装有销175,弧形连杆176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销175。弧形连杆176大体沿印板滚筒7的圆周方向延伸。另外,辊186通过销175可转动地支承在臂部件174的另一端部分。辊186配置成可压靠凸轮部件119。
沿印板滚筒7轴向方向延伸的柱子177的一个端部螺钉189固定在机架11上,其固定位置相对于印板滚筒7的轴线在图3的反时针方向偏离第二油墨辊支承轴131。柱子177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臂部件178(图3-5)的一个端部分。臂部件178从柱子177伸向印板滚筒7的轴线。臂部件178具有另一个装有销钉179的端部分,弧形连杆176的另一端部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销钉。另外,辊187(图5)由销钉179可转动地支承在臂部件178的另一端部上。该辊187配置成可压靠在凸轮部件139上。
气压缸180的一端由销钉181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11,该销钉位于相对于印板滚筒7轴线在图3的反时针方向偏离柱子177的位置。气压缸180的另一端装有销钉182,大体长方形连杆183和互锁连杆184可转动地连接于销钉182。即,连杆183的一端由柱子185可转动地连接于机架11,而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销钉182,互锁连杆184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销钉182,而其另一端由销钉188可转动地连接于臂部件178,该销钉188位于臂部件178的中间部分,靠近销钉179。
根据起动气压缸180的致动,互锁部件将造成第一到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同时移向印板滚筒7的表面和同时移离该表面。具体是,在气压缸180的非起动状态,两个连杆183和184形成大体V形结构,如图3中实线所示。在这种状态,臂部件178可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绕柱子177转动。因而弧形连杆176可沿反时针方向绕印板滚筒7的轴线转动,而臂部件174可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绕轴173转动。因此辊186和187分别移离凸轮部件119和139。这样,这些辊186和187便不能推压凸轮部件119、139。所以,只通过第一和第二移动机构便可使第一油墨辊110接触和移离印板滚筒7,与第二和第三印墨辊130、150的接触和不接触无关。
在起动气压缸180时,连杆183和184大体形成一条直线,如图3的两点划线所示。在这种状态下,臂部件178可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柱子177转动。因此弧形连杆176可沿顺时针方向绕印板滚筒7的轴线转动,而臂部件174可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绕轴173转动。这样,可使辊186和187沿顺时针方向绕印板滚筒7轴线转动,使得辊186和187分别与凸轮部件119、139对接。结果,由于受到辊186、187的推力,这些凸轮部件119、139分别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绕柱子115、135转动。凸轮部件119、139的转动行程与凸轮从动件177、137接触第一凸轮7c的较大半径凸轮表面7h所经过的行程相同。因为凸轮部件119和139同时运动,所以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同时移离印板滚筒7的表面。
上述说明涉及机架11一侧的互锁机构。在平行于机架11的机架12一侧对称地配置有关的机构,只是在机架12一侧没有部件对应于气压缸180、销钉181、182、连杆183、184和柱子185。然而可以移动274(对应于臂174)、弧形连杆276(对应于弧形连杆176)和臂278(对应于臂178),因为臂174的转动可使轴173绕其轴线转动,使得臂274也可绕轴173的轴线转动。该臂274的转动可使弧形连杆276和臂278同时运动。顺便说明,机架H一侧的部件用100内的三位编号表示,而机架12一侧的对应于机架11一侧的部件用200内的三位编号表示。
为停止向印板滚筒输送油墨,必须使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同时脱离与印板滚筒7的接触。在上述实施例中,辊186、187配置在弧形连杆176的两端,这两个辊可使凸轮部件119和凸轮部件139运动,其中,凸轮部件119使第一油墨辊110接触和脱离接触印板滚筒7,而凸轮部件139可使第二和第三油墨辊130、150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7。因此,第一至第三油墨辊110、130、150可以同时脱离与印板滚筒7的接触,不需要任何附加的或单独的机械装置。这样,胶印机生产成本降低。
尽管已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技术人员明显看出,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而不会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只在机架11上设置气压缸180。但可以在机架12上设置附加的气压缸,以便同时运动臂178和278。另外,本发明适用于数字式或非数字式胶印机。虽然所述实施例提供了印刷四种颜色油墨的四个输墨单元,但输墨单元的数目不局限于四个。另外,像可以直接形成在印板滚筒7的外周面上,或在印板滚筒7的外周面上形成薄板,并将薄板分成许多板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胶印机,包括一机架(11,12);一印板滚筒(7),可转动地由机架(11、12)支承并具有一外周面,该外周面分成至少两个在印板滚筒的端部之间延伸的印板部分(7a、7b);许多输墨单元(10),各个输墨单元输送不同颜色的油墨,该输墨单元一一对应于印板部分(7a、7b)设置,各个输墨单元(10)包括一油墨辊(110、110′、130、130′、150、150′),该油墨辊可与其相应印板部分(7a、7b)接触,使得至少两个印板部分(7a、7b)接收不同颜色的油墨;和一移动机构(图3-6),为各个输墨单元(10)设置并支承于机架(11、12)上且连接于各个输墨单元的油墨辊,用以移动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7a)接触和用以移动油墨辊脱离各个非相应的印板部分(7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印板部分(7a、7b)包括具有一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一印板部分(7a)和具有一剩余半圆形截面的第二印板部分(7b);移动机构包括一支承臂(112、132、212、232),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12)上并可转动地支承油墨辊,该支承臂的转动可移动油墨辊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一凸轮部件(116、136、216、236),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其一端可接触支承臂,而其另一端装有凸轮从动件(117、137、217、237),凸轮部件的转动可使支承臂转动;和大体圆形的中央凸轮(7c、7d),与印板滚筒(7)共轴设置并定位在其旁边,该圆形中央凸轮包括以等于第一印板部分(7a)的转动相位设置的第一半径凸表面(7e、7f)和其半径不同于第一半径的并以等于第二印板部分(7b)的转动相位设置的第二半径凸轮表面(7h、7g),凸轮从动件(117、137)可与第一半径凸轮表面(7e)接触,以使油墨辊(110、130、150)与第一印板部分(7a)接触,凸轮从动件(117、137)可与第二半径凸轮表面(7h)接触,以使油墨辊(110,130、150)移动而脱离与第二印板部分(7b)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支承臂(112、132、212、232)沿使油墨辊(110、130、150)移向印板滚筒(7)的方向被偏压,并且移动装置还包括限制装置(121、141、161、221、241、261),用于限制油墨辊(110、110′、130、130′、150、150′)对印板滚筒(7)的过大接触压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限制装置包括一固定的凸轮(121、141、161、221、241、261),该凸轮固定于机架上并以与凸轮部件(116、136、216、236)的一个端部(119a、139a、139b、219a、239a、239b)重合的关系设置,在凸轮从动件(117、137)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7e)时支承臂(112、132)可压靠在固定凸轮(121、141、161)上并与凸轮部件(116、136)的一个端部(119a、139a、139b)间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胶印机,还包括调节装置(113、133、153、213、233、253),用于调节油墨辊对印板滚筒的接触压力,调节装置设置在支承臂上并定位在面对固定凸轮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包括装在支承臂上的调节轴环,在凸轮从动件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时该调节轴环可偏心转动并压靠在固定凸轮上并与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分开,调节轴环的偏心转动位置决定油墨辊对第一印板部分的接触压力,当凸轮从动件接触第二半径凸轮表面时,该调节轴环也压靠在该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各个输墨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油墨辊,即第一油墨辊(100)和第二油墨辊(130),并且移动装置包括不同的定时装置,用于提供第一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的脱离接触的时间,此脱离接触的时间不同于第二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的脱离接触的时间,以及用于提供第一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相接触的时间,此接触的时间不同于第二油墨辊与相应印板部分的接触的时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印板部分包括一具有半圆形截面的第一印板部分(7a)和一具有剩下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二印板部分(7b);并且该移动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支承臂(112),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上并可转动地支承第一油墨辊(110),第一支承臂的转动可使第一油墨辊移动而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一第二支承臂(132),定位成沿印板滚筒(7)的圆周方向与第一支承臂(112)隔开,第二支承臂(132)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上并可转动地支承第二油墨辊(130),第二支承臂(132)的转动可使第二油墨(130)移动而接触和脱离印板滚筒(7);并且其中不同的定时装置包括一第一凸轮部件(11b),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上,并且其一个端部(119a)可接触第一支承臂(112),而其另一端部装有第一凸轮从动件(117),第一凸轮部件(116)的转动可使第一支承臂(116)转动;和一第二凸轮部件(136),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上,并且其一端部(139a)可接触第二支承臂(132),而其另一端部装有第二凸轮从动件(137),第二凸轮部件的转动可使第二支承臂(132)转动;和一大体圆形的中央凸轮(7c),与印板滚筒共轴地设置并定位,在其旁边,该圆形中央凸轮包括以等于第一印板部分(7a)的转动相位设置的第一半径凸轮表面(7e)和其半径不等于第一半径的并以等于第二印板部分(7b)的转动相位设置的第二半径凸轮表面(7h),第一和第二凸轮从动件(117、137)可顺序地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7e),以便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110、130)顺序地接触第一印板部分(7a),并且该第一和第二凸轮从动件还顺序地滚动接触第二半径凸轮表面(7h),以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顺序地移动而脱离第二印板部分(7b)。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臂具有一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的基端部(111),一可转动地支承(110a)第一油墨辊(110)的中间部分和一可压靠在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119a)上的自由端部分;并且第二支承臂具有一可转动支承在机架上的基端部、一可转动支承第二油墨辊的中间部分和一可压靠在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上的自由端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印机,还包括限制装置,用于限制第一、第二油墨辊对印板滚筒的过大接触压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限制装置包括一第一固定凸轮,固定于机架上并以与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重合的关系设置,在第一凸轮从动件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时,第一支承臂的自由端部分可压靠在第一固定凸轮上并与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间隔开;一第二固定凸轮,固定在机架上并以与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重合的关系设置,当第二凸轮从动件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时,第二支承臂的自由端部分可压靠在第二固定凸轮上并与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间隔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胶印机,还包括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第二油墨辊对印板滚筒的接触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装置包括一第一调节轴环,设置在第一支承臂的自由端部,在第一凸轮从动件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时该调节轴环可偏心地转动,而且可压靠在第一固定凸轮上并与第一凸轮部件的该一个端部间隔开,第一调节轴环的偏心转动位置决定第一油墨辊对第一印板部分的接触压力,在第一凸轮从动件接触第二半径凸轮表面时也该第一调节轴环压靠在凸轮部件的该一个端部上;一第二调节轴环,装在第二支承臂的自由端部上,当第二凸轮从动件滚动接触第一半径凸轮表面时该第二调节轴环可偏心地转动,并压靠在第二固定凸轮上,而且与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分开,第二调节轴环的偏心转动位置决定第二油墨辊对第一印板部分的接触压力,当第二凸轮从动件接触第二半径凸轮表面时,该第二调节轴环也压靠在第二凸轮部件的该一个端部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各个输墨单元包括许多油墨辊,该胶印机还包括一互锁机构,该互锁机构用于在停止向相应印板部分输送油墨时使许多油墨辊同时与相应印板部分脱离接触,并用于使许多油墨辊同时向相应印板部分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胶印机,还包括一互锁机构,该互锁机构用于在停止向相应印板部分输送油墨时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同时与相应印板部分脱离接触,并用于使第一和第二油墨辊同时向相应印板部分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胶印机,其特征在于该互锁机构包括一驱动源(180);一第一臂部件(174),可转动地支承(173)在机架(11)上并具有一自由端部;一第二臂部件(178),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1)上并具有一自由端部;一连杆部件(176),其一个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臂的自由端部并可压靠在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上,而其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臂的自由端部并可压靠在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上;一连杆组(184、183),连接在驱动源(180)和第一及第二臂部件中的一个臂部件之间,该驱动源连杆组运动从而移动连杆部件,以便同时推压和移动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和第二凸轮部件的一个端部,由此可使第一和第二支承臂同时转动,以将第一和第二油墨辊移离印板滚筒。
全文摘要
一种胶印机,能使预定输墨单元的许多油墨辊接触印板滚筒上的预定印板部分,并能使该油墨辊不接触该印板滚筒的其余印板部分。分别支承各个油墨辊的辊支承臂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各个支承臂由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的各个凸轮部件移动。各个凸轮部件接触中央凸轮,该中央凸轮与印板滚筒共轴并随其一起转动,因而使得油墨辊可顺序运动。还提供包括连杆的互锁机构。该连杆可使凸轮部件同时运动,从而使油墨辊同时移动。
文档编号B41F7/00GK1282663SQ00122610
公开日2001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3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3日
发明者青山秀雄, 董梁 申请人:利优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