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记录装置
技术 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其在用于对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进行 支承的被记录材料支承部中,具有吸附并保持被记录材料的抽吸孔;接收并回收在执行 无页边距印刷时被废弃的油墨的凹部。
背景技术:
以下,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以喷墨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在喷墨打印机中, 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2所示,存在一种如下结构的喷墨打印机,S卩,其为了稳定记录执行中 的被记录材料(以下,称为“纸张”)的姿态,在对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纸张进行支承的 被记录材料支承部(以下,称为“纸张支承部”)上,设置了用于吸附并保持纸张的抽吸槽。而且,在喷墨打印机中,还有一种可应对所谓的无页边距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其能 够在纸张被记录面的整个面上执行记录,在此种的喷墨打印机中,在与纸张的规格尺寸相 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在无页边距印刷时接收被废弃的油墨并进行回收的油墨接收部 (凹部)(专利文献2)。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2所示,虽然所述抽吸槽的形状中存在多种形状,但是抽吸 槽的结构和功能在装置之间没有大的差别。通过来自被设置在抽吸槽的底部的抽吸孔的抽 吸力、以及因被供给至抽吸槽上部的纸张使得抽吸槽的上表面被堵塞而形成的负压,来吸 附并保持该纸张。关于所述油墨接收部,在专利文献2中大致记载如下。在该油墨接收部的底部形 成有回收用的开口部,且该开口部经过连通通道而连接于抽吸源。而且,被废弃在该油墨接 收部内的油墨受到所述抽吸源的负压抽吸力而被排出,并被引导至废弃油墨存储部。而且, 由于所述负压抽吸力作用于该油墨接收部,因此被输送至该油墨接收部上的纸张通过所述 负压而被吸附并保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9893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542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喷墨打印机的纸张支承部中具有抽吸孔、以及未连接于抽吸源的所述油墨接收 部的情况下,在所述油墨接收部的部分处将无法吸附并保持纸张。因此,当纸张尺寸变化 时,作用于纸张上的抽吸力将会在纸宽度方向上变得不均衡。其原因为,由于所述油墨接收 部在与基准边缘相反一侧的个别边缘一侧上被设置得较多,因此当纸张尺寸越大,所述抽 吸力在纸张基准边缘一侧与个别边缘一侧上的差值将会越大,其中,基准边缘用于进行纸 张在纸宽方向上的定位。而且,当发生上述这种抽吸力的不均衡时,则会发生如下问题,S卩,在被支承于纸张支承部支承面上的纸张上将产生歪斜(倾斜),或者,油墨接收部分对纸张的吸附保持不 够充分而导致纸张的浮起等。这样,会发生记录执行质量的恶化或者纸张的输送不良。另一方面,由于油墨接收部通过开口部而连接于抽吸源的结构(专利文献2)是, 抽吸源的抽吸力经由较长的连通通道以及开口部而作用于油墨接收部内的结构,因而在该 油墨接收部内难以产生所需要的负压,而且,油墨会干燥并附着在开口部的入口附近,从而 导致该开口部变窄或者堵塞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备吸附并保持被记 录材料的抽吸孔;接收并回收在执行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的凹部,其中,无论被记 录材料的尺寸如何变化,均能够使所需要的抽吸力均衡地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而将被记 录材料切实地吸附并保持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的支承面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为,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被记录材料支承 部,该被记录材料支承部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对该被记录材料的输 送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备支承部,其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 区域的所述被记录材料,并规定其与记录头之间的预定间隙;抽吸孔,其沿着所述被记录材 料的宽度方向设置,通过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而将所述被记录材料吸附并保持 在所述支承部上;第1凹部,其被配置在,与假定使用的尺寸的被记录材料的边缘位置相对 应的位置,并接收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且具有油墨排出口 ;第1连接通道,其通 过独立于所述油墨排出口的路径,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所述第1凹部。根据本方式,由于第1凹部上连接有通过独立于所述油墨排出口的路径使所述抽 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所述第1凹部上的第1连接通道,因而能够在该第1凹部中切实地产 生所需要的负压。因此,无论被记录材料的尺寸如何不同,均能够使所需要的抽吸力均衡地 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而将被记录材料切实地吸附并保持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的支承面上。而且,由于能够防止油墨干燥并附着在第1凹部的油墨排出口的入口附近的现 象,因而能够降低该油墨排出口的变窄或堵塞的可能性。因此,由于被记录材料在宽度方向上均衡地被吸附并保持在支承部上,因而能够 防止歪斜并执行高质量的记录。而且,能够抑制在第1凹部的形成部位上发生被记录材料 的浮动,并能够防止被记录材料的与记录头的摩擦或者卡纸等的输送不良现象。本发明的第2方式为,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被记录材料支承部,该被记录材料支 承部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对该被记录材料的输送进行引导,其特 征在于,所述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备支承部,其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所述被记 录材料,并规定其与记录头之间的预定间隙;抽吸孔,其沿着所述被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设 置,并通过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而将所述被记录材料吸附并保持在所述支承部 上;第1凹部,其被配置在,与假定使用的尺寸的被记录材料的边缘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并 接收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第1连接通道,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凹部中的与所述被 记录材料对置的入口处,并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该第1凹部。根据本方式,可获得与所述第1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本发明的第3方式为,在所述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吸孔被设置于第2凹部,所述第2凹部通过被记录材料的供给从而在内部形成负压空间,所述第1连接通道被形成在将所述第1凹部与所述第2凹部分隔开的分隔壁上。根 据本方式,通过设置开口面积大于抽吸孔的第2凹部,从而能够在不用增加抽 吸孔的数量的条件下扩大作用于被记录材料的抽吸力的作用面积。因此,被记录材料的吸 附保持姿态更加稳定从而能够实现记录执行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将所述第1连接通道 形成在将第1凹部与第2凹部分隔开的分隔壁的一部上,从而能够在不改变油墨吸收材料 的形状或者设置结构的条件下,对来自第2凹部的抽吸力进行分配并使其作用于第1凹部。本发明的第4方式为,在所述第3方式的记录装置中,所述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有 第3凹部,其特征在于,且所述第3凹部通过被供给被记录材料从而在内部形成负压空间, 并且,在将所述第2凹部与所述第3凹部分隔开的分隔壁上,形成有第2连接通道,所述第 2连接通道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所述第3凹部。根据本方式,由于能够使在第2凹部的抽吸孔中所产生的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 邻接的第3凹部,因而能够使所需要的抽吸力均衡地作用于被支承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上 的被记录材料,并且,能够减少设置在该记录材料支承部上的抽吸孔的数量。由此,在万一 发生油墨被错误地喷射到被记录材料支承部上时,能够降低油墨通过抽吸孔而流入记录装 置的内部的可能性。本发明的第5方式为,在所述第1方式至第4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被构成为,所述第1凹部具备油墨排出口,其用于将废弃的油墨从第1凹部排 出;回收路径,其用于将被排出至所述油墨排出口的油墨导入废液箱,并通过使被记录材料 被供给至所述第1凹部的部位,从而在第1凹部的内部、所述回收路径以及所述废液罐之间 形成封闭空间。根据本方式,通过由被记录材料堵塞第1凹部的开口形成的上表面,从而在第1凹 部的内部、所述回收路径以及所述废液罐之间形成封闭空间,因此,在该第1凹部内将产生 负压。由于通过该负压,即使在第1凹部的形成部位处抽吸力也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而产 生吸附保持力,因此,能够实现被记录材料的姿态的稳定化。本发明的第6方式为,在所述第5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空间 被构成为,对每个第1凹部各自独立形成。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封闭空间被构成为,对每个第1凹部各自独立形成,因此, 来自相对应的一组的第1凹部与抽吸孔的抽吸力将单独作用于被记录材料。因此,能够 使抽吸力作用于,上表面的开口通过被记录材料而被堵塞的、所有的第1凹部以及抽吸孔。 艮口,即使在第1凹部与抽吸孔的一部分上出现了上表面的开口没有被完全封闭的部分,也 不会受到该部分的影响,而对于上表面的开口完全被堵塞的第1凹部与抽吸孔,该状态下 的抽吸力将被维持从而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吸附保持状态。本发明的第7方式为,在所述第5方式或者第6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罐中填充有油墨浸渍材料,且所述油墨浸渍材料对从所述回收路径导入的油墨进 行浸渍,且在所述废液罐中生成的所述封闭空间被形成在,连接于所述回收路径上的油墨 导入部、与所述油墨浸渍材料之间的空隙部中。根据本方式,即使在废液罐上不设置与各第1凹部单独连通的、通过隔断壁被分 隔开的分隔室,也可通过被密集地设置在废液罐中的油墨浸渍材料,而在与各第1凹部单 独连通的油墨的导入部内形成封闭空间。因此,能够在不用改变废液箱的结构的条件下,使抽吸力作用于各自的第1凹部。本发明的第8方式 为,在所述第5方式至第7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罐被设置在相对于记录装置本体可拆装的盒式废液箱中,并在所述 废液罐与所述回收路径之间的连接部处,设置有以密闭状态对二者进行连接的连接结构。根据本方式,能够提高废液罐的维护性,在安装废液罐时,由于通过所述连接结构 而被保持了废液罐与回收路径之间的气密性以及液密性,因此,在提高了废液罐的使用性 的状态下,能够实现被记录材料的吸附保持姿态的稳定化,从而能够实现记录执行品质的 提高以及被记录材料的良好输送。本发明的第9方式为,在所述第8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 具备倾斜连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回收路径的排出端上,且接合面被形成为倾斜面;倾斜 接合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废液罐的油墨导入部处,且为了与所述倾斜连接部的接合面相接 合,所述倾斜接合部的接合面同样被形成为倾斜面;密封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倾斜连接部 与所述倾斜接合部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上。根据本方式,即使不采用结构复杂的连接结构,也能够通过倾斜连接部与倾斜接 合部的楔形的接合作用而获得废液罐与回收路径之间的牢固的连接状态。而且,通过采用 密封构件从而实现了气密性与液密性的进一步提高。
图1为表示局部剖开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纸张支承部周边的立 体图。图2为表示剖开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回收路径以及废液罐的放 大立体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纸张支承部周边的侧剖视图。图4为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个别边缘侧的纸张支承部时的立体 图。图5为从斜下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个别边缘侧的纸张支承部与保持框 架时的立体图。图6为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支承部安装板时的立体图。图7为从斜下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支承部安装板与倾斜连接部时的立 体图。图8为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废液箱时的立体图。图9为放大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与一组第2凹部的周边的立 体图。图10为放大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与一组第2凹部的周边的 纵剖主视图。图11为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与一组第2凹部的 周边的纵剖主视图。图12为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与一组第2 凹部的周边的纵剖主视图。
图13为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组第1凹部与一组抽吸 孔的立体图。图14为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另外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个别边缘部一侧的纸张 支承部时的立体图。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基准一侧纸张支承部的俯视 图。图16为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基准一侧纸张支承部的一 部分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喷墨打印机(记录装置)3输送驱动辊5输送从动辊7输送辊
9记录执行区域11记录头13滑架15纸张支承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17支承部18支承面19支承肋23抽吸槽(第2凹部)24底部25油墨废弃槽(第1凹部)26底部27抽吸孔28非抽吸槽(第3凹部)29抽吸路径31保持框架32顶板33支承部安装板35废液罐37废液箱39分隔壁41基准边缘43个别边缘45油墨排出口47回收路径49油墨吸收材料49a基端部49b顶端部51卡止凸部53收容口57连接结构59倾斜连接部59a接合面61缺口部63导入部65第1连接通道66第2连接通道67连接槽部69油墨浸渍材料71空隙部73倾斜接合部73a接合面75密封构件77法兰部79连接孔部81连接管道83缝隙85隔断壁P纸张(被记录材料)A输送方向B宽度方向PG间隙S抽吸力L油墨C插入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与下述的实施例相对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具体 说明。首先,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方式,例举喷墨打印机1,并对喷墨打印机1 的内部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示的喷墨打印机1是能够在卷纸和规定规格尺寸的单页纸的两种纸张P上执行 记录的一种喷墨打印机。如图1 图3所示,在输送辊7的输送方向A的下游位置处设置有记录执行区域 9,且所述输送辊7被构成为,具备一对输送驱动辊3和输送从动辊5。作为记录执行区域9的一个示例,在其上方,设置有通过向纸张P的被记录表面喷 射油墨而执行记录的记录头11,并且,作为一个示例,该记录头11被搭载在滑架13上,其 中,该滑架13在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A相交叉的纸张P的宽度方向B上进行往复移动。另一方面,作为记录执行区域9的一个示例,在其下方设置有作为被记录材料支 承部的纸张支承部15,其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9的纸张P,并对纸张P的输送进行引 导;保持框架31,其被设置在纸张支承部15的背面一侧以便保持该纸张支承部15 ;支承部 安装板33,其用于将所述纸张支承部15以及保持框架31安装在作为记录装置主体的、未图 示的打印机主体上;可拆装的盒式废液箱37,其具备废液罐35,且该废液罐35用于存储,通 过后文叙述的作为第1凹部的一个示例的油墨废弃槽25而回收的油墨L。纸张支承部15为,在宽度方向B上较长且俯视呈矩形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 一个示例,纸张支承部15通过将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以及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的两个 构件以对置状态相组合而构成,其中,所述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被设置在纸张P的基准边 缘41 (图1) 一侧,所述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被设置在根据纸张P的尺寸而个别设定的个 别边缘43 —侧(与所述基准边缘41相反一侧)。而且,在所述纸张支承部15的表面一侧 设置有支承部17,所述支承部17直接接触于被供给至所述执行区域9的纸张P并规定其与 记录头11之间的预定间隙PG。而且,在图示的喷墨打印机1中,支承部17的一部分由沿输 送方向A延伸的支承肋19构成,且该支承肋19以在宽度方向B上隔开适当间距的方式设 置有多个。而且,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支承肋19被构成为,具备短尺寸的支承肋19S,其将纸 张P引导至后文叙述的抽吸孔27的上方;长尺寸的支承肋19L,其被配置在该短尺寸的支 承肋19S的左右。而且,通过所述长尺寸的支承肋19L以及后文叙述的分隔壁39,使抽吸槽23与油 墨废弃槽25在宽度方向B上以规定的顺序被排列配置。S卩,在图1中,在右斜上方的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的右端部上、且与基准边缘41 的通过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两个油墨废弃槽25A、25B,而在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 的左端部上、且与假定执行无页边距印刷时的、最小尺寸的纸张P的个别边缘43的通过位 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另外一个油墨废弃槽25C,其中,所述基准边缘41被用于纸张P 在宽度方向B上的定位。而且,在所述油墨废弃槽25B与油墨废弃槽25C之间,以各自通过长尺寸的支承肋 19L而被分隔开的状态,连续地排列配置有多个抽吸槽23,所述多个抽吸槽23作为第2凹 部的一个示例。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在图1中的左斜下方的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上,且与尺寸大于假定使用的所述最小尺寸的、各规格尺寸的各纸张P上的各个别边缘43的通过位置 相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六个油墨废弃槽25D、25E、25F、25G、25H以及251。而且,在这些油 墨废弃槽25D、25E、25F、25G、25H以及251之间,隔着分隔壁39分别设置一个抽吸槽23、或 者以通过所述长尺寸的支承肋19L而分隔开的状态分别设置多个抽吸槽23。并且,作为被供给纸张P使上表面的开口被堵塞从而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一个示 例,所述抽吸槽23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具有预定深度的凹部。而且,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抽吸 槽23的底部24的中央,形成有与抽吸路径29的一端相连接的抽吸孔27,并在抽吸路径29 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产生抽吸力S的、例如由抽吸风扇而构成的未图示的抽吸源。油墨废弃槽25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具有预定深度的凹部,其用于回收在纸张P的 被记录面的整个面上执行记录、即执行所谓的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L。在油墨废弃 槽25的底部26上设置有用于将被废弃的油墨L从油墨废弃槽25排出的油墨排出口 45,且 在该油墨排出口 45上连接有回收路径47,所述回收路径47向下方延伸,并用于将被排出的 油墨L导入废液罐35中。而且,在所述油墨废弃槽25内,收容有油墨吸收材料49,该油墨吸收材料49用于 吸收在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L并将其导入所述回收路径47。如图3所示,该油墨 吸收材料49为矩形平板状的构件,并以使基端部49a位于油墨废弃槽25内而顶端部49b 位于所述回收路径47内的方式,被弯曲成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状态被收容。而且,在所述油墨废弃槽25的侧壁上,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卡止凸部 51,所述卡止凸部51用于保持被收容在油墨废弃槽25内的所述油墨吸收材料49的基端部 49a。如图3、图5所示,在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的背面侧上,设置有用于保持个别侧纸 张支承部15B的保持框架31B。作为一个示例,该保持框架31B为矩形框状的构件,并且,被 分别设置在所述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的背面上的、保持框架31B的顶板32上,形成有六 个用于接收所述六条回收路径47的收容口 53。如图6、图7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支承部安装板33为,通过冲压成型等将金属制的 矩形平板材料冲压、折曲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而且,在所述支承部安装板33上,安装有作 为后文叙述的连接结构57的结构构件的倾斜连接部59。废液箱37为,如图8所示的偏平的矩形筐体状的构件,在其整个面中央处形成有 缺口部61,所述缺口部61在将废液箱37安装至未图示的打印机主体上、或者从打印机主体 上拆除时作为把手。而且,在所述废液箱37的内部,具备后文叙述的废液罐35,且在该废液罐35的 内部一侧,设置有以包覆所述回收路径47的方式而连接的、后文叙述的油墨L导入部63、 63、…。实施例1(参照图1 10)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1,除了所述结构以外,还以独立于所述油墨排出口 45的路径的方式具备第1连接通道65,所述第1连接通道65使被供给至抽吸孔27的抽吸 力S的一部分作用于所述油墨废弃槽25中。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使将所述油墨废弃槽25与抽吸槽23分隔开的分隔壁39的上部的一部分凹陷,从而形成两个连接槽部67、67,并通过所述两个连接槽 部67、67而构成了第1连接通道65。即,第1连接通道被设置在油墨废弃槽25中与所述纸 张P对置的入口处,以便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该油墨废弃槽25。而且,如上所述,在所述油墨废弃槽25中,设置有用于将废弃的油墨L从油墨废弃 槽25排出的油墨排出口 45,并在所述油墨排出口 45上连接有用于将排出的油墨L导入至 废液罐35中的回收路径47 。而且,通过将纸张P供给至所述油墨废弃槽25的上部,从而使 油墨废弃槽25的上部被堵塞,因而在该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所述回收路径47以及所述 废液罐35之间,形成了与外部环境隔断的封闭空间。而且,所述封闭空间被构成为,对每个一组的油墨废弃槽25各自独立地形成,并 且来自与其相对应的一组的抽吸孔27的抽吸力S单独作用于所述一组的油墨废弃槽25。具体而言,在所述废液罐35中密集地设置有油墨浸渍材料69,由于在该油墨浸渍 材料69中的空气(气体)的移动达到可忽略的程度的微量,因此,被设置在废液罐35中的 封闭空间被形成在,连接于所述回收路径47上的油墨L导入部63与所述油墨浸渍材料69 之间的空隙部71中。因此,对于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在六个油墨废弃槽25D、25E、25F、25G、25H以及 251之间没有空气移动,从而在与各自的油墨废弃槽25相对应的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空 间、回收路径47、油墨L的导入部63、以及所述空隙部71之间,形成了无空气移动的六组封 闭空间。而且,在所述废液罐35作为一个示例设置有六个的、油墨L的导入部63,和与该导 入部63对应的、作为一个示例的六个回收路径47之间的连接部处,分别设置有以密闭状态 对二者进行连接的连接结构57。如图6、图7所示,所述连接构件57安装于所述支承部安装板33上。而且,所述连 接构件57被构成为,具备倾斜连接部59,如图3所示,其以包覆所述回收路径47的方式 而设置;倾斜接合部73,如图3、图8所示,其被设置在所述油墨L的导入部63上,并与所述 倾斜连接部59相接合;密封构件75,作为一个示例,其粘贴设置在所述倾斜接合部73的接 合面73a上。所述倾斜连接部59为,口径大于所述回收路径47的角筒状的构件,且其下端具备 倾斜的法兰部77。而且,所述法兰部77的下表面成为接合面59a,并且,该接合面59a被形 成为,在废液罐35的插入方向C上的前方较低、而在插入方向C的后方较高的倾斜面。而且,所述油墨L的导入部63为,具有与所述倾斜连接部59相同程度的口径的角 筒状的构件,且该油墨L的导入部63的上端部成为与所述倾斜连接部59的接合面59a相 接合的倾斜接合面73。倾斜接合部73上表面的接合面73a,由与所述倾斜连接部59的接合面59a同样倾 斜的倾斜面构成,且在该接合面73a的周围的四边部上粘贴设置有,例如由合成橡胶等弹 性材料形成的角环状的密封构件75。接下来,对以该种方式构成的喷墨打印机1的纸张支承部15的动作方式,分成(1) 纸张供给时、(2)纸张抽吸时、(3)油墨回收时进行说明。(1)纸张供给时(参照图3)被输送驱动辊3与输送从动辊5夹紧的纸张P的起始端部,沿着输送方向A被传送并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9中。而且,由于当纸张P的起始端部覆盖抽吸槽23时该抽吸 槽23的被开放的上表面将被堵塞,因而抽吸槽23的内部空间将成为被大致封闭的状态。而且 ,由于纸张P的起始端部同时也覆盖油墨废弃槽25,以使该油墨废弃槽25的 开放的上表面被堵塞,因而在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空间、回收路径47、以及废液罐35的油 墨浸渍材料69之间将形成封闭空间。并且,此时,如图3所示,废液箱37处于被安装在未图示的打印机主体上的状态, 被粘贴设置在废液箱37 —侧的倾斜接合部73的接合面73a上的密封构件75,抵接于纸张 支承部15 —侧的倾斜连接部59的接合面59a,从而确保了连接构件57处的气密性与液密性。(2)纸张抽吸时(参照图10)在该种状态下,当通过未图示的抽吸装置而产生的抽吸力S从抽吸孔27作用于抽 吸槽23时,该抽吸槽23的内部空间将成为负压状态,由此,堵塞该抽吸槽23的上表面的纸 张P处于向抽吸槽23的底部24 —侧被抽吸的状态。而且,当转移至该种状态时,该纸张P成为抵接在支承部17的支承面18上并被支 承的状态,从而,当初在纸张P上产生的弯曲或卷曲被矫正而成为平坦的姿态。被供给至所述抽吸槽23的内部空间的抽吸力S的一部分,还通过连接槽部67而 作用于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空间,从而,在该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空间至废液罐35的对 应空隙部71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也成为负压状态。随之,除了所述抽吸槽23的形成部位之外,油墨废弃槽25的形成部位处也成为抽 吸纸张P的状态,且纸张P在宽度方向B上被均勻地抽吸,从而防止了歪斜的产生。而且,由于能够防止以往在油墨废弃槽25的形成部位上产生的纸张P的浮动现 象,从而使得与记录头11之间的预定间隙PG被维持,由此,能够实现执行高精度的记录与 纸张P的顺利输送。(3)油墨回收时(参照图10)在所述纸张P的抽吸开始,而使纸张P被吸附并保持在支承部17的支承面18上 之后,执行滑架13的扫描以及从记录头11喷出油墨L,从而开始执行向纸张P的被记录面 的记录。而且,在无页边距印刷时,油墨L被喷在存在于该纸张P的基准边缘41的通过位 置上的油墨废弃槽25A、25B,以及存在于纸张P的个别边缘43的通过位置上的25C 251 中的油墨废弃槽中,并被废弃。此时,由于在各个油墨废弃槽25中收容有油墨吸收材料49,因而,不会发生油墨L 向周围飞散或在油墨废弃槽25内由于油墨L的干燥而引起的粘着现象。被废弃到油墨废弃槽25中的油墨L,不会受到由所述抽吸力S而产生的影响,从油 墨排出口 45进入至回收路径47内,进而通过油墨L的导入部63被排放到废液罐35内,从 而,被收容在废液罐35内的油墨浸渍材料69所吸收并浸渍于油墨浸渍材料69。因此,能够 防止油墨发生干燥并附着在油墨废弃槽25的油墨排出口 45入口附近的现象,从而能够降 低该油墨排出口变窄或者堵塞的可能性。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从该油墨废弃槽25的内部空间至废液罐35内的对应的空隙 部71之间的封闭空间,成为负压状态,因此,不会出现使空气作用于回收途中的油墨L而促 进油墨L的干燥的现象。
而且,当所述油墨浸渍材料69中积存了预定量的油墨L时,用手抓住废液箱37的 缺口部61并将废液箱37向面前拉从而将其从打印机主体上拆下。此时,由于倾斜连接部 59的接合面59a、以及倾斜接合部73的接合面73a为如上所述的倾斜面,因而不会伴随有 较大的载荷阻力,而能够顺畅地将废液箱37从打印机主体上拆下。而且,当将新的废液箱37、或者油 墨L被清除后的所述废液箱37安装至打印机主 体上时,通过用手抓住所述缺口部61并向内部一侧推入,则连接构件57将通过倾斜连接部 59与倾斜接合部73的楔形作用而自动地成为接合状态,并且,油墨废弃槽25与空隙部71 之间的空间为封闭空间,从而成为确保了气密性以及液密性的状态。虽然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以具有上述的结构为基本方案,但是,在不脱离 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显然也可以进行对部分结构的改变或者省略等。实施例2(图11)例如,如图11所示的油墨喷射打印机1A、1B,关于其第1连接通道65,也可以以图 11(a)所示的方式,通过在分隔壁39的中间部形成的连接孔部79而构成第1连接通道65, 来代替使分隔壁39的上部凹陷而形成的上述这种连接槽部67。或者,如图11(b)所示,也可以通过将油墨废弃槽25的底部26、与从抽吸孔27延 伸的抽吸路径29的中部相连接的连接管道81,来构成第1连接通道65。实施例3(图12)当油墨浸渍材料69没有密集地收容于所述废液罐35中,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缝隙 83时,由于会发生从该缝隙83泄漏空气的现象,因而难以在每个油墨废弃槽25中形成封闭 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的喷墨打印机1C,通过在废液罐35中设置隔断壁85, 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邻接的封闭空间的所述缝隙83泄漏的现象。实施例4(图13、图14)而且,如图13、图14所示的喷墨打印机ID、1E,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省略设置 在纸张支承部15上的抽吸槽2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在支承部17上直接形成抽吸孔27。当采用该种结构时,如图13、图14所示,可通过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连接槽部67 来构成第1连接通道65,或者,通过在图11中图示的连接孔部79或连接管道81等来构成 第1连接通道65。而且,此时,也可以增加所述抽吸孔27的数量,从而如图14所示的喷墨打印机IE 这样,在纸张支承部15的全部宽度上配置多个抽吸孔27,从而实现纸张P姿态的进一步稳定化。实施例5(图15、图16)参照图15以及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进行说明。图15为,实施例5所涉及的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的俯视图。图16为,局部放大 实施例5所涉及的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的立体图。并且,该实施例的纸张支承部15中,由于个别侧纸张支承部15B与所述的任意的 实施例均相同,因而省略其图示以及说明。而且,与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要 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该实施例的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上,设置有多个通过纸张P的供给而在内部形成负压空间的抽吸槽23(第2凹部)以及非抽吸槽28(第3凹部)。更具体而言,该实施例 的基准侧纸张支承部15A中,多个抽吸槽23与非抽吸槽28在宽度方向B上以交替的方式 形成。如 上文所述,抽吸槽23中设置有抽吸孔27。另一方面,非抽吸槽28中未设置抽吸孔 27。而且,将抽吸槽23与非抽吸槽28分隔开的支承肋19L(分隔壁)上,形成有第2连接 通道66,该第2连接通道66使在抽吸槽23的抽吸孔27中产生的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非 抽吸槽28。也就是说,通过第2连接通道66使得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非抽吸槽28。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该实施例的纸张支承部15能够使所需要的抽吸力均衡地作 用于被纸张支承部15所支承的纸张P上,而且,可减少设置在该纸张支承部15上的抽吸孔 27的数量。由此,在万一使油墨意外地被喷射到纸张支承部15上时,能够降低油墨通过抽 吸孔27而向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流入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被记录材料支承部,该被记录材料支承部支承被供给至记录 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对该被记录材料的输送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记录材料 支承部具备支承部,其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所述被记录材料,并规定其与记录头之间的 预定间隙;抽吸孔,其沿着所述被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配置,通过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 而将所述被记录材料吸附并保持在所述支承部上;第1凹部,其被配置在与假定使用的尺寸的被记录材料的边缘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并 接收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且具有油墨排出口 ;第1连接通道,其通过独立于所述油墨排出口的路径,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 所述第1凹部。
2.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被记录材料支承部,该被记录材料支承部支承被供给至记录 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对该被记录材料的输送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记录材料 支承部具备支承部,其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所述被记录材料,并规定其与记录头之间的 预定间隙;抽吸孔,其沿着所述被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配置,通过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从 而将所述被记录材料吸附并保持在所述支承部上;第1凹部,其被配置在与假定使用的尺寸的被记录材料的边缘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并 接收无页边距记录时被废弃的油墨;第1连接通道,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凹部中的与所述被记录材料对置的入口处,并使所 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该第1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孔被设置于第2凹部,所述第2凹部通过被记录材料的供给从而在内部形成 负压空间,所述第1连接通道被形成在,将所述第1凹部与所述第2凹部分隔开的分隔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有第3凹部,所述第3凹部通过被记录材料的供给从而在内 部形成负压空间,在将所述第2凹部与所述第3凹部分隔开的分隔壁上,形成有第2连接通道,所述第2 连接通道使所述抽吸力的一部分作用于所述第3凹部。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具备油墨排出口,其用于将废弃的油墨从第1凹部排出; 回收路径,其用于将被排出至所述油墨排出口的油墨导入废液罐, 通过使被记录材料被供给至所述第1凹部的部位,从而在第1凹部的内部、所述回收路 径以及所述废液罐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空间被构成为,对每个第1凹部各自独立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罐中填充有油墨浸渍材料,所述油墨浸渍材料对从所述回收路径导入的油墨 进行浸渍,在所述废液罐中生成的所述封闭空间被形成在,连接于所述回收路径上的油墨导入 部、与所述油墨浸渍材料之间的空隙部中。
8.如权利要求5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罐被设置在,相对于记录装置本体可拆装的盒式废液箱中,在所述废液罐与所述回收路径的连接部处,设置有以密闭状态对二者进行连接的连接 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具备倾斜连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回收路径的排出端上,且接合面被形成为倾斜面; 倾斜接合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废液罐的油墨导入部处,且为了与所述倾斜连接部的接 合面相接合,所述倾斜接合部的接合面同样被形成为倾斜面;密封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倾斜连接部与所述倾斜接合部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上。
全文摘要
一种记录装置,与被记录材料的尺寸无关地,能使所需抽吸力均衡作用于被记录材料,使被记录材料切实地吸附保持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的支承面。该装置具备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引导该被记录材料输送的被记录材料支承部,被记录材料支承部具备支承部,支承被供给至记录执行区域的被记录材料并规定与记录头之间的预定间隙;抽吸孔,沿被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配置,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材料而将被记录材料吸附保持在支承部上;油墨废弃槽,配置在与假定使用尺寸的被记录材料边缘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接收无页边距记录时废弃的油墨,且具有油墨排出口;第1连接通道,通过独立于油墨排出口的路径使一部分抽吸力作用于油墨废弃槽。
文档编号B41J2/01GK102029786SQ20101029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5日
发明者尾崎千马, 野村和也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