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800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随着记录单元的移动而产生的振动。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支承载置台(11),其对记录介质(A)进行支承;记录单元(31),其与记录介质(A)对置;Y轴移动部(13),其使记录单元(31)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升降移动部(69),其使记录单元(31)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接近或远离支承载置台(11),升降移动部(69)具有:升降驱动机构(72),其使记录单元(31)接近或远离支承载置台(11);两个升降引导机构(71a、71b),其对记录单元在Z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升降驱动机构(72)和两个升降引导机构(71a、71b)在Y轴方向上并排配置。
【专利说明】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单元相对于载置台上的记录介质进行移动从而实施记录的、 所谓的平台式(flat bed type)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直以来,作为这种记录装置,已知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 备:载置台部,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记录单元,其与载置台部对置;X杆(X轴支承部件), 其对记录单元以能够使之在X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X轴 移动机构,其通过利用伺服电机进行驱动的正时带,而使记录单元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 移动;一对支柱,其对X杆的两端部进行支承;Y轴移动机构,其与各个支柱相连结,并通过 各个支柱和X杆而使记录单元在Y轴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此外,在专利文献1 的记载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是颠倒的。
[0003] 但是,在这种记录装置中,为了应对厚度不同的记录介质,而考虑到搭载使记录单 元接近或远离记录介质的移动部。例如,作为该移动部,搭载对X杆进行支承,并通过X杆 而使记录单元接近或远离的构件。
[0004] 然而,当将上述移动部搭载于上述现有的记录装置中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使 记录单元在Y轴方向上间歇性地进行移动时,受到了惯性的记录单元将以上述移动部为中 心而在Y方向上的前后振动。并且,在使记录单元在Y轴方向上间歇性地进行移动的同时 实施由记录单元进行的记录处理的结果为,在因记录单元的移动和停止而产生了上述振动 的状态下实施记录处理。由此,存在记录头的记录精度显著下降的问题。另外,也设想了在 停止了记录单元的移动后,待机到振动衰减或停止为止,之后再实施由记录头进行的记录 处理,以防止因上述振动而产生的记录精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到振动衰减或停止 为止的待机时间,从而存在吞吐量(throughput)(每单位时间的处理能力)下降的问题。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 - 210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随着记录单元的移动和 停止而产生的振动的记录装置。
[0007]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载置台,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记录单 元,其对被支承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第一移动部,其使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 第二移动部,其使记录单元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记录单元接 近或远离载置台,第二移动部具有:驱动机构,其使记录单元接近或远离载置台;引导机 构,其对记录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驱动机构和引导机构在第一方向上并排 配置。
[0008] 根据该结构,通过并排设置第二移动部中的驱动机构和引导机构,从而能够针对 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及停止(特别是间歇性地输送)时的惯性,提高第二移动部相对于第一 方向的刚性。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记录头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和停止时的、第一 方向前后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记录单元的记录精度,并且能够提高吞吐量(每单位时间 的处理能力)。
[0009]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引导机构具有线性引导机构,所述线性引导机构具有导 轨、和能够相对于导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的滑块,驱动机构具有固定部件、和能 够相对于固定部件相对地进行移动的可动部件,至少在记录单元对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期 间内,第二方向上的滑块与导轨的接触位置不同于第二方向上的固定部件与可动部件的接 触位置。
[0010] 当记录单元进行振动时,第二移动部将以固定部件与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卡合 位置)为中心而进行摆动。此时,当固定部件与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和滑块与导轨的接触 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时,第二移动部在从滑块观察时将要在第二方向上进行 转动,因此在滑块上未作用有抑制摆动的力。
[0011] 与之相对,通过以至少在实施由记录单元进行的记录的期间内,使固定部件与可 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和滑块与导轨的接触位置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在摆动 时,当从滑块观察时将在倾斜方向上进行转动,因此在各个滑块上作用有抑制摆动的力。 艮P,通过引导机构(以及对它们进行支承的框架)来承受旋转力(斜支柱功能)。由此,能够进 一步抑制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移动和停止时的、第一方向前后的振动。
[0012] 另外,优选为,在将第一方向上的记录单元的前进移动方向和返回移动方向中的 任意一个方向作为实施由记录单元进行的记录处理的记录方向的情况下,引导机构具有第 一引导机构,所述第一引导机构在记录方向上被配置在与驱动机构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
[0013] 根据该结构,由于记录方向前侧被牢固地固定,因此能够抑制记录单元停止了在 记录方向上的移动时的、随着惯性而产生的最初的摆动。由此,能够抑制振动整体,从而能 够进一步抑制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和停止时的、记录单元向第一方向前后的振动。
[0014] 此外,优选为,引导机构具有第二引导机构,所述第二引导机构在记录方向上被配 置在与驱动机构相比靠后侧的位置处。
[0015] 通过该结构,通过将引导机构配置在成为振动的中心的驱动机构的前后两侧,从 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随着记录方向上的移动而产生的记录方向前后的振动。
[0016] 此时,优选为,至少在记录单元对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期间内,第一引导机构的第 二方向上的滑块与导轨的接触位置,与第二引导机构的第二方向上的滑块与导轨的接触位 置相比,更远离驱动机构。
[0017] 另外,优选为,第一引导机构中的滑块的数量多于第二引导机构中的滑块的数量。
[0018] 并且,优选为,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引导机构与驱动机构之间的距离短于第一方向 上的第二引导机构与驱动机构之间的距离。
[0019] 根据这些结构,由于记录方向前侧被牢固地固定,因此能够抑制记录单元在记录 方向上的移动停止时的、随着惯性而产生的最初的摆动。由此,能够抑制振动整体,从而能 够进一步抑制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和停止时的、记录单元向第一方向前后的振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0021] 图2为表示记录装置的俯视图(a)、主视图(b)以及侧视图(c)。
[0022] 图3为表示支承载置台及Y轴移动部周围的A-A'线剖视图。
[0023] 图4为表示省略了装置盖的记录处理部的立体图。
[0024] 图5为表示省略了装置盖的记录处理部的主视图。
[0025] 图6为表示侧框以及组装在该侧框上的升降移动部周围的内侧视图。
[0026] 图7为表示升降引导机构与升降驱动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0027] 图8为表示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该记录装 置为,通过以喷墨方式喷出紫外线固化油墨,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所预期的图像的记录 装置。另外,本记录装置为,相对于被支承载置台支承的记录介质而使记录头进行移动从而 实施记录的、所谓的平台式的记录装置。另外,作为记录介质,例如假定了厚纸、木材、瓷砖、 塑料板、苯乙烯板、瓦楞纸等厚度有所不同的记录介质。此外,如各图所示,规定X轴(左右 方向)、Y轴(前后)方向以及Z轴(上下)方向,并在后文进行说明。另外,将图1中的纵深侧 称为Υ轴方向上的一侧,将图1中的近前侧称为Υ轴方向上的另一侧。
[0029] 如图1和图2所示,记录装置1具备:支承载置台(载置台)11,其被四个支脚部件 10支承,并对记录介质Α进行支承;记录处理部12,其具有与被支承的记录介质Α对置的 记录单元31 ;Y轴移动部(第一移动部)13 (参照图3),其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支承并使记 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置台11在Υ轴方向(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控制部14 (参照图 8),其对上述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记录处理部12以横跨在支承载置台11上的方式而被架 设在X轴方向上。另一方面,Υ轴移动部13被配置在支承载置台11的背面侧(与记录处理 部12侧相反一侧的面),并在支承载置台11的背面侧,对记录处理部12以移动自如的方式 进行支承(详细内容后文叙述)。
[0030]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支承载置台11进行说明。此外,图3为,从Υ轴方向 上的一侧对支承载置台11及Υ轴移动部周围进行观察时的A-Α'线剖视图。如图2和图3 所示,支承载置台11具有:梁状的左右一对结构型材21,其在Υ轴方向上延伸;多个支承件 22,其被配置在一对结构型材21之间;吸附台23,其被一对结构型材21和多个支承件22 支承,并吸附安置有记录介质Α。各个结构型材21的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分别与支脚部件10 相连接。另外,在支承载置台11的Υ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上配置有操作面板部24。并 且,在操作面板部24的右半部设有较宽的开闭门24a。当通过手动作业而对记录处理部12 进行维护时,使记录处理部12移动至近前侧(Y轴方向另一侧),并打开该开闭门24a,从而 从开闭门24a实施记录处理部12的维护。
[0031] 吸附台23具有台主体26和抽吸腔27,其中,所述台主体26具有多个抽吸孔(图示 省略),所述抽吸腔27被设置在台主体26的下侧。另外,抽吸腔27通过管或导管等而与图 外的真空抽吸设备相连接。即,通过使真空抽吸设备驱动,从而装载于台主体26上的记录 介质被吸附(抽吸),由此被保持在台主体26上。
[0032] 结构型材21由截面为方形的型材(方管)构成,并且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分别 与支脚部件10相连接。结构型材21的上表面成为安装台主体26的台安装面。在结构型 材21的下表面,分别固定有用于安装后文叙述的Y轴导轨91的导轨安装部件25a、25b。
[0033] 如图4和图5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备:记录单元31,其与被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 置,并在记录介质A上实施记录;X轴移动部32,其对记录单元31进行支承,并使记录单元 31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横架框33,其对X轴移动部32进行支承;左右一对侧框34,其 在X轴方向两侧对横架框33进行支承;连结框35,其对一对侧框34的基部侧彼此进行连 结;装置盖(参照图1)36,其覆盖上述部件。横架框33以横跨在支承载置台11上的方式在 X轴方向上延伸。各个侧框34延伸至支承载置台11之下,连结框35在与支承载置台11的 台主体26相比靠下侧的位置处与两侧框34的下端部相连结。
[0034] 通过横架框33、一对侧框34以及连结框35,从而构成了以横跨支承载置台11的 方式而被架设、并包围支承载置台11的"口"字型(方形)的框部。
[0035] 另外,记录处理部12具有:软管保持部41,其被配置在Y轴方向上的横架框33的 后侧(一方向侧),并对油墨软管及电缆进行保持;罐单元(参照图1)42,其被配置在右前方, 并具有各种颜色的油墨罐;维护单元43,其实现对记录头52的功能的保养和恢复。
[0036] 记录单元31具有搭载了两个记录头52的滑架51、和相对于滑架51而被设置在X 轴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紫外线照射单元54具有多个紫外线照射LED (发光二极管)54a (参照图8),通过从紫外线照射LED54a射出紫外线,从而使从记录头52 喷出的紫外线固化油墨固化(定影)。
[0037] 记录头52为,通过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device)而被进行喷出驱动的喷墨 头,并具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颜色不同的多个喷嘴列(图示省略)。即,被构成为能够喷 出多种颜色的紫外线固化油墨。另外,记录头52以其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相对。此外,虽 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压电式的喷墨头,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热敏式或静 电式的喷墨头等。另外,并不限定于这些响应(on-demand)型的喷墨头,也可以使用连续 (continuous)型的喷墨头。
[0038] X轴移动部32具备上下一对引导轴61和X轴驱动机构62,其中,所述上下一对引 导轴61被支承在横架框33上,并对记录单元31以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 支承,所述X轴驱动机构62沿着一对引导轴61而对记录单元31进行驱动。
[0039] X轴驱动机构62具备:正时带63,其沿着一对引导轴61而在X轴方向上延伸;主 动带轮66和从动带轮64,其上架设有正时带63 ;连结固定部(图示省略),其对正时带63和 记录单元31进行连结;滑架电机65,其对主动带轮66进行驱动。在X轴移动部32中,通过 使滑架电机65正反旋转,从而经由正时带63而使记录单元31在一对引导轴61上于X轴 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通过伴随于该往复移动,而对各个记录头52进行喷出驱动,从而实 施记录处理。
[0040] 如图3至图5所示,连结框35被配置在支承载置台11的背面侧,并且在XY方向 上,以与记录单元31的移动区域重叠的方式而配置。连结框35具备:多个棒状框81,其被 架设在两侧框34的基部侧之间;板状框82,其被固定于多个棒状框81的下表面侧;一对纵 框85,其通过X轴方向两端部而对多个棒状框81进行连结;多个横框83,其在多个棒状框 81之间被固定在多个纵框85上,并且以与棒状框81并行的方式而延伸;安装板84,其被架 设在多个棒状框81的上表面侧,并且安装有后文叙述的Y轴移动部13的驱动电机88。
[0041] Y轴移动部13具备:一对Y轴引导机构86,其位于支承载置台11的背面侧的左右 两侧,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置台11在Y轴方向上进行滑动;Y轴移动机构87, 其位于支承载置台11的背面侧的中央,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置台11在Υ轴方 向上进行移动;驱动电机88,其对Υ轴移动机构87进行驱动。Υ轴移动机构87在X轴方向 上被配置在一对Υ轴引导机构86之间。
[0042] Υ轴引导机构86由LM引导(LM Guide,注册商标)机构构成。Υ轴引导机构86具 有Y轴导轨91和Y轴滑块92,其中,所述Y轴导轨91被固定在结构型材21的导轨安装部 件25a、25b上,并在Y轴方向上延伸,所述Y轴滑块92被固定在连结框35的板状框82上, 并滑动自如地在Y轴导轨91上进行移动。
[0043] Y轴移动机构87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Y轴移动机构87具有Y轴螺纹轴96和Y 轴螺母部件98,其中,所述Y轴螺纹轴96被固定在支承载置台11上并在Y轴方向上延伸, 所述Y轴螺母部件98经由支承部件97而被旋转自如地固定在连结框35的板状框82上, 并与Y轴螺纹轴96螺纹结合。在Y轴移动部13中,通过使用驱动电机88来使Y轴螺母部 件98驱动(旋转),从而沿着被形成于Y轴螺纹轴96上的螺纹槽,使Y轴螺母部件98相对 于Y轴螺纹轴96在Y轴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由此,使用Y轴移动部13而使记录处理 部12沿着Y轴引导机构86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即,Y轴移动部13通过升降移动部69 和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 采用将Y轴螺纹轴96设为固定,而旋转驱动Y轴螺母部件98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Y轴 螺母部件98设为固定,而旋转驱动Y轴螺纹轴96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通过旋转驱动 Y轴螺母部件98和Y轴螺纹部件96双方,从而使Y轴螺母部件98相对于Y轴螺纹部件96 在Y轴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的结构。
[0044] 在此,参照图4至图6,对侧框34以及被组装在该侧框34上的升降移动部69进 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在各个侧框34上设置有升降移动部(第二移动部)69,所述升 降移动部69使记录单元31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记录单元 31接近或远离支承载置台11。具体而言,侧框34具备对横架框33进行支承的箱形的框主 体68、和对框主体68与连结框35进行连结并使框主体68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移动部69。
[0045] 通过使用升降移动部69而使框主体68进行升降移动,从而框主体68通过横架框 33和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进行升降移动。由此,使记录单元31接近或远离支承 载置台11以及被支承在支承载置台11上的记录介质A (间隙调节)。
[0046] 框主体68对横架框33进行支承。另外,框主体68在记录装置1的中央侧(支承 载置台11侧)具有对各个升降移动部69的可动侧进行固定的固定板部68a。
[0047] 升降移动部69具备:两个升降引导机构(引导机构)71a、71b,其以相对于连结框 35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滑动自如(升降自如)的方式对框主体68进行支承;升降驱动 机构(驱动机构)72,其被配置在两个升降引导机构71a、71b之间,并使框主体68在上下方 向上进行移动;升降驱动电机99 (DC电机),其对升降驱动机构72进行驱动;旋转编码器 100 (参照图8),其对升降驱动电机99的旋转位移量进行检测。
[0048] 升降引导机构71a、71b由LM引导机构(线性引导机构)构成,所述LM引导机构由 被固定在固定板部68a上的升降导轨(导轨)74和被固定在连结框35上的升降滑块(滑块) 75构成。Y轴方向一侧的升降引导机构(第一引导机构,以下称为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 具有两个升降滑块75,与之相对,Y轴方向另一侧的升降引导机构(第二引导机构,以下称 为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仅具有一个升降滑块75。此外,符号79、80为,对升降滑块75和 连结框35进行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
[0049] 升降驱动机构72具备滚珠丝杠机构(丝杠机构),所述滚珠丝杠机构具有被固定在 固定板部68a上的升降螺母部件(可动部件)76、和被固定在连结框35上的升降螺纹轴(固 定部件)77。通过使用升降驱动电机99来驱动(旋转)升降螺纹轴77,从而使升降螺母部件 76相对于升降螺纹轴77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固定板部68a随着这种相对移动而上下 移动,从而被固定在固定板部68a上的升降导轨74相对于升降滑块75而在上下方向上进 行移动。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升降螺母部件76设为固定,并旋转驱动升降螺 纹轴77,从而使升降螺母部件76相对于升降导轨74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的结构, 但是也可以采用将升降螺纹轴74设为固定,并旋转驱动升降螺母部件76,从而使升降螺母 部件76相对于升降导轨74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的结构。
[0050]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升降驱动机构72和Y轴移动机构87而言,旋转 侧和固定侧中,螺母部件(升降螺母部件76、Y轴螺母部件98)和螺纹轴(升降螺纹轴77、Y 轴螺纹轴96)是相反的,但也可以相同。即,假定了将升降螺纹轴77和Y轴螺母部件98作 为旋转侧,将升降螺母部件76和Y轴螺纹轴96作为固定侧的模式(本实施方式);将升降螺 母部件76和Y轴螺纹轴96作为旋转侧,将升降螺纹轴77和Y轴螺母部件98作为固定侧 的模式;将升降螺纹轴77和Y轴螺纹轴96作为旋转侧,将升降螺母部件76和Y轴螺母部 件98作为固定侧的模式;将升降螺母部件76和Y轴螺母部件98作为旋转侧,将升降螺纹 轴77和Y轴螺纹轴96作为固定侧的模式。
[0051] 在此,参照图7,对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以及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与升降驱动 机构7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升降驱动机构72被配置在,与在Y轴方向 上穿过记录处理部12的重心的XZ平面重叠的位置处。升降驱动机构72在Y轴方向上被 配置在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之间。另外,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 和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相对于升降螺纹轴77分离地配置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 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以及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和升降驱动机构72以在Y轴方向上并 排的方式而配置。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间的距离L1被配置为,短 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间的距离L2 (L1 < L2)。
[0052] 另外,升降引导机构71a、71b的各个升降滑块75的位置(升降导轨74与升降滑块 75的接触位置)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铅直方向)上,与升降驱动机构72的升降螺母部件 76的位置(升降螺母部件76与升降螺纹轴77的接触位置)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通过升 降移动,被固定在固定板部68a上的升降螺母部件76与被固定在连结框35上的各个升降 滑块75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发生变化。以无论随着这种升降移动而产生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如何,均处于各个升降滑块75的位置位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的位置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 的状态的方式,配置升降螺母部件76和升降滑块75。具体而言,以各个升降滑块75始终位 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的方式,对升降螺母部件76相对于升降螺纹轴 77的可动范围、和各个升降滑块75相对于各个升降导轨74的可动范围进行设定。
[0053] 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中的上侧的升降滑块75a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 上的距离L3被配置为,大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中的升降滑块75b与升降螺母部件76 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4 (L3 > L4)。并且,Y轴方向一侧的升降引导机构71a中的上侧的 升降滑块75a被配置在,从升降螺母部件76的位置进行观察时的、YZ平面相对于水平面的 角度Θ与升降位置无关地,而始终在45°以上的位置处。
[0054] 图8为,表示记录装置1的控制结构的控制框图。如图8所示,控制部14与支承 载置台11、记录处理部12以及Υ轴移动部13相连接。控制部14从操作面板部24接受用 户操作的操作信息,并且从各个升降移动部69的旋转编码器100接受检测结果(旋转位移 量)。另一方面,控制部14对X轴移动部32的滑架电机65、滑架51的两个记录头52、各个 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紫外线照射LED54a、各个升降移动部69的升降驱动电机99、以及Υ 轴移动部13的驱动电机88进行控制,从而执行记录动作和升降动作。
[0055] 在记录动作中,控制部14使用Y轴移动部13,来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上的 另一侧向一侧间歇性地进行移动(换行输送)。并且,在记录处理部12的于Y轴方向上的间 歇性的移动过程中的各个停止时期,使用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在X轴方向上进 行移动,并从记录头52喷出油墨(记录处理)。由此,向记录介质A记录所预期的图像。如 此,将从Y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向一侧的方向作为实施记录处理的记录方向。
[005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操作面板部24而指示了执行记录时,在执行记录 动作之前先执行检查动作。S卩,在使记录处理部12配置在Y轴方向一侧(记录介质A安置 时的待机位置侧)的状态下,用户将记录介质A装载于支承载置台11上。然后,在记录介质 A被装载(支承)在支承载置台11上的状态下,用户使用操作面板部24指示执行记录。当 指示了执行记录时,控制部14使用Y轴移动部13,使记录处理部12向Y轴方向另一侧(操 作面板部24侧)进行移动。此时,在记录单元31从Y轴方向一侧向Y轴方向另一侧进行移 动的期间内,使用被设置在记录处理部12上的未图示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对是否存在记 录处理部12与障碍物的接触、及可能与记录单元31接触的障碍物进行检测。由此,执行检 查动作。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对是否存在记录介质A与记录单元31接触的可能性、在记录介 质A上或支承载置台11上是否存在可能与记录单元31接触的障碍物进行检测。
[0057] 当在该检查动作中检测出障碍物时,控制部14使记录处理部12向Y轴另一方向 侧的移动停止,并向用户告知故障。另一方面,当在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一侧向Y 轴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的期间内未检测出障碍物时,控制部14判断为无障碍物,从而使记 录处理部12移动至Y轴方向另一侧(记录开始位置侧)的预定位置处,并暂时使记录处理 部12停止。在该暂时停止之后,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另一侧(记录开始位置侧)向 Y轴方向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开始上述记录动作。
[0058] 在升降动作中,控制部14根据各个旋转编码器100的检测结果(旋转位移量),来 对各个升降驱动电机99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14在将各个旋转编码器100设为有 效(开启)之后,根据各个旋转编码器100的检测结果而对各个升降电机99进行驱动,并以 记录单元31与支承载置台11 (或者是被该支承载置台支承的记录介质A)之间的间隙成为 预定的间隙的方式使记录单元31进行升降。此时,控制部14持续判断(监测)由两个旋转 编码器100获得的旋转位移量之差是否超过了预定的阈值,当该旋转位移量之差超过了预 定的阈值时,判断为存在部件破损的可能性,从而停止各个升降驱动电机99的驱动,并向 用户告知故障。
[0059] 根据以上这种结构,通过以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方式配置升降引导机构71a、71b 和升降驱动机构72,从而能够针对使记录处理部12间歇性地进行移动时的惯性,而提高升 降移动部69的Y轴方向上的刚性。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抑制随着使记录处理部12 间歇性地进行移动而产生的记录处理部12的Υ轴方向上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记录处理 单元31的记录精度。另外,由于等待振动减弱的时间较少即可,因此能够提高吞吐量(每单 位时间的处理能力)。
[0060] 另外,通过将升降引导机构71a、71b配置在升降驱动机构部72的Υ轴方向上的前 后(两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记录处理部12的Y轴方向上的振动。
[0061] 并且,通过以上下方向上的各个升降滑块75与各个升降导轨74的接触位置(卡合 位置)不同于上下方向上的升降螺母部件76与升降螺纹轴77的接触位置(卡合位置)的方 式进行配置,从而虽然在记录处理部12进行振动的情况下,记录处理部12以升降螺母部件 76与升降螺纹轴77的接触位置为中心而进行摆动,但是此时,由于记录处理部12在从升降 滑块75观察时于倾斜的方向上进行转动,因此在各个升降滑块75上作用有抑制记录处理 部12的摆动的力。即,通过升降引导机构71a、71b (以及对它们进行支承的固定板部68a) 来承受旋转力(斜支柱功能)。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Y轴方向如后的振动。
[0062] 另外,还将升降引导机构71a、71b中的升降滑块75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从升降 螺母部件76观察时的角度在45°以上的位置处。如此,能够通过升降引导机构71a、71b而 较大强度地承受施加在记录单元31上的旋转力。由此,能够相对于载荷重量而获得充足的 刚性。此外,只要是能够相对于载荷重量而获得充足的刚性的角度,则并不限定于45°以 上。
[0063] 另外,由于升降滑块75的数量、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间的距离LI、L2、或者升降 滑块75的位置偏移量L3、L4,从而与记录方向后侧相比,更牢固地对记录方向前侧进行固 定,从而能够抑制随着在记录方向上的移动的停止时的惯性而产生的最初的摆动。由此,能 够抑制振动整体,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Y轴方向上的振动。
[0064] 并且,通过在X轴方向上分离地设置两个升降移动部69,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 构来抑制随着记录头52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而产生的X轴方向上的振动。
[0065] 另外,进一步,当在升降动作中,从两个旋转编码器100输出的旋转位移量之差超 过了预定的阈值时,实施驱动停止及故障告知,从而能够防止随着升降动作,记录处理部12 因左右的升降移动部69的移动量之差,而在左右方向上超过容许范围而倾斜的情况。特别 是,存在由于记录处理部12的左右的分布载荷的不同,从而左右的升降移动部69产生移动 量差的情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罐单元42所处的右侧的分布载荷较大),上述方式能够 恰当地应对这种情况。
[0066]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具备两个升降引导机构71a、71b的结构,但只要 为升降引导机构71a、71b在Y轴方向上与升降驱动机构72并排设置的结构,则也可以为仅 具备一个升降引导机构71a、71b的结构,还可以为具备三个以上的升降引导机构71a、71b 的结构。
[0067]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升降驱动机构72而采用了滚珠丝杠机构,但不 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升降驱动机构72,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凸轮的驱动机构、使用了正时带 的驱动机构或使用了齿条小齿轮的驱动机构。
[0068]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各个升降滑块75始终位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相 比靠上方的位置处的结构,但只要为至少在记录单元31对记录介质A实施记录的期间内, 各个升降滑块75位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此。 艮P,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记录动作以外时(检查动作时或更换记录介质A时),三个升降 滑块75中的至少一个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相同的位置处,而在记录动作 时,各个升降滑块75位于与升降螺母部件76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
[0069]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各个升降滑块75被配置为相对于升降螺母部件 76向上方位置偏移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各个升降滑块75被配置为相对于升降螺母部件 76向下方位置偏移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三个升降滑块75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升降螺母 部件76向上方位置偏移,而其他的升降滑块75相对于升降螺母部件76向下方位置偏移的 结构。即使在上述情况下,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中的至少一个升降滑块75与升降螺母部 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3也被配置为,大于第二升降引导滑块71b中的升降滑块75b 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4。
[0070]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 间的距离L1始终短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间的距离L2的方式进 行设置的结构,但只要为至少在记录单元31对记录介质A实施记录的期间内,以第一升降 引导机构71a与升降驱动机构72之间的距离L1短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与升降驱动机 构72之间的距离L2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此。
[0071]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中的至少一个升降滑 块75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3始终大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中的升 降滑块75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4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构,但只要为至 少在记录单元31对记录介质A实施记录的期间内,以第一升降引导机构71a中的至少一个 升降滑块75a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3大于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1b中的 升降滑块75b与升降螺母部件7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L4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构,则并不 限定于此。
[0072]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使记录单元31在XY方向上进行移动 以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1,但也可以为将本发明应用于使具有行式头的记录单元31仅在Y 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1 (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中的结构。
[007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为所谓的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为所谓的副扫描 方向。
[0074] 符号说明
[0075] 1记录装置;11支承载置台;13Y轴移动部;31记录单元;69升降移动部;71a第一 升降引导机构;71b第二升降引导机构;72升降驱动机构;74升降导轨;75升降滑块;76升 降螺母部件;77升降螺纹轴;A记录介质。
【权利要求】
1.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置台,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 记录单元,其对被支承的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记录; 第一移动部,其使所述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 第二移动部,其使所述记录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 使所述记录单元接近或远离所述载置台, 所述第二移动部具有: 驱动机构,其使所述记录单元接近或远离所述载置台; 引导机构,其对所述记录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 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引导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排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线性引导机构,所述线性引导机构具有导轨、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导 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的滑块,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固定部件、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相对地进行移动的可动部 件, 至少在所述记录单元对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期间内,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滑块 与所述导轨的接触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位 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记录单元的前进移动方向和返回移动方向中的任意一个 方向作为实施由所述记录单元进行的记录处理的记录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第一引导机构,所述第一引导机构在所述记录方向上被配置在与所 述驱动机构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第二引导机构,所述第二引导机构在所述记录方向上被配置在与所 述驱动机构相比靠后侧的位置处。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记录单元对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期间内,所述第一引导机构的所述第 二方向上的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的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二引导机构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 述滑块与所述导轨的接触位置相比,更远离所述驱动机构。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机构中的所述滑块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引导机构中的所述滑块的数量。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引导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第一方向 上的所述第二引导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B41J2/01GK104057728SQ201410101528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8日
【发明者】小林优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