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465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印刷机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辊子旋转速度非常快,会使很多油墨被甩落,若不能很好的回收被耍落得油墨,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增大了印刷成本,如果不能及时将回收的油墨再次利用,长时间的囤积也会使油墨凝固造成浪费,回收的油墨中会掺杂一些纸屑,如果不能清除掺杂的纸屑也会影响成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包括印刷机支架,所述印刷机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回收池,所述回收池的底部设置有加热器和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收池的一侧设置有回收管,所述回收管的一端设置有除污管,所述除污管的一端设置有回流管,所述除污管与回收管和回流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过滤网,所述除污管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印刷机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油泵,所述油泵的一侧与回流管固定连接,所述油泵的底部设置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贯穿印刷机支架并与印刷机支架内部设有的储油箱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的底部设置有喷头。

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除污管的形状呈U形,所述过滤网由细铁丝网编织而成。

优选的,所述排污口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加热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通过回收池、回流管和油泵的配合使用将耍落的油墨进行回收和再次利用,减小了印刷成本,回收池的底部有加热器,有效避免了油墨的凝固,油墨在通过除污管时有效除去了油墨中掺杂的纸屑,也有效避免了杂质对成品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图。

图中:1印刷机支架、2回收池、3加热器、4控制箱、5控制器、6温度传感器、7回收管、8除污管、9回流管、10过滤网、11排污口、12油泵、13进油管、14储油箱、15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印刷机油墨回收装置,包括印刷机支架1,印刷机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回收池2,回收池2的底部设置有加热器3和控制箱4,加热器3上设置有加热丝,加热器3有效避免了油墨的凝固,控制箱4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5和温度传感器6,回收池2的一侧设置有回收管7,回收管7的一端设置有除污管8,除污管8的形状呈U形,所述过滤网10由细铁丝网编织而成,除污管8有效除去了油墨中掺杂的纸屑,也有效避免了杂质对成品造成的影响,除污管8的一端设置有回流管9,除污管8与回收管7和回流管9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过滤网10,除污管8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11,排污口11上设置有阀门,印刷机支架1的顶部设置有油泵12,油泵12的一侧与回流管9固定连接,油泵12的底部设置有进油管13,进油管13贯穿印刷机支架1并与印刷机支架1内部设有的储油箱14固定连接,储油箱14的底部设置有喷头15。

温度传感器6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5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5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器3的输入端电连接。

工作原理:印刷机在工作时,被甩落得油墨被回收池2回收,油泵12对回收池2中的油墨进行抽取在利用,油墨在抽取过程中经过回收管7进入除污管8,除污管8和回收管7之间的过滤网10对油墨进行第一次过滤处理,除去油墨中的部分杂质,除污管8和回流管9之间的油墨对油墨进行第二次过滤处理,除去了油墨中残留的杂质,最后干净的油墨经过回流管进入储油箱14被再次利用,温度传感器6实时监测回收池2的温度,当温度过低时,温度传感器6将温度过低的信号传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加热器3,使加热器3工作,保持回收池2的温度一定,避免油墨凝固造成浪费。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