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146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涂布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敲击使芯突出和收回的涂布具,特别涉及反复按压后端侧的操作部件使芯突出和收回的双击式涂布具。本发明所涉及的涂布具设有安全机构,在将芯突出或把涂布具插入口袋时,可以将芯收回,不会使服装等污染。
本发明中的所谓涂布具,可以是能够将芯的前端侧朝着被涂布的对象物连续地进行涂布的器具,包括圆珠笔等书写具和涂布修正液等的涂布具。
背景技术
目前,按压后端侧的操作部件使芯突出和收回的双击式涂布具早已经实用化了。因此,这种双击式涂布具,为了通过按压操作部件进行芯的收回,在芯的前端侧没有帽,如果忘记把芯收回,还让芯保持突出的状态而放进口袋,就会使衣服被污染。
于是,具有在放回口袋时不必把芯收回到笔筒内的机构的涂布具已经有了商品销售(株式会社ペンてる社制造的ハイブリツドKI55)。
市售的涂布具具有与轴内部部件一体化运动的突起,该突起与夹子的一部分卡合而阻止芯后退。
在将本结构的涂布具放回口袋时,利用把夹子放开而确保将芯收回。在上述结构的涂布具中,为了放入口袋而将夹子从口袋的开口处插入时,夹子的一部分和轴内部突起的卡合就解除,芯就被收回内部。
上述的现有技术的双击式涂布具,通过打开夹子来解除与突起的卡合,从而将芯部件收回到内部,动作是确实的。
但是,现有技术的双击式涂布具,有一个问题就是夹子的耐久性不好。
即,在现有技术的双击式涂布具中,为了将芯突出而使敲击动作时,突起与芯一起前进。该突起会与夹子的一部分发生冲突。因此,在现有技术在双击式涂布具中,在突起前进时,由于突起的冲突,造成夹子跳开,突起就会越过夹子的一部分。夹子的一部分卡合,就阻止了芯的后退。因此,按照现有技术的涂布具,每次敲击时,夹子的跳开会由于夹子反复操作而变得严重。由此使夹子失去弹性,乃至破损。因此,本发明着眼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夹子的高耐久性高的涂布具。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而且还具备在轴筒上具有窗孔、在转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上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将夹子抬起使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分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到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转动件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在转动件在轴向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引导转动件转动的一个转动导向机构、按与上述一个转动导向机构相反方向引导转动件转动的另一个转动导向机构,在从涂布部被收回的状态为起始、按压操作部件而解除负荷的一连串操作中,在按压时,在转动件前进而解除负荷时,因加力机构而使转动件后退,因一方向或双方向的转动引导机构而使转动件进行转动,解除负荷以后,转动件的卡合部与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卡合,使涂布部成为突出的状态,在从涂布部被突出的状态为起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而解除负荷的一连串操作中,在再按压时,在转动件前进而解除负荷时,因加力机构而使转动件后退,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因一方向或双方向的转动引导机构而使转动件转动,使涂布部成为收回的状态。
本发明的涂布具具备双击机构和安全机构,而且是夹子的耐久性高的涂布具。即,就该涂布具具有转动件、在该转动件上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与夹子的一部分(内侧锁定部)卡合而阻止芯部件后退、具备双击机构和安全机构这点上来说,与现有技术是同样的。
但是,在本发明的涂布具中,利用转动限制机构和在轴筒内单方向或双方向引导转动件的转动引导机构,在操作部件的操作或夹子的抬起操作时使转动件前后移动,沿转动方向转动,再使转动件改变方向地转动,因此夹子的耐久性优异。另外,由于从涂布部处于收回状态开始、经由突出状态、再次到达收回状态为止,转动件的转动是改变方向地进行转动,所以转动件的动作也减少了,所以转动件的耐久性优异。
另外,也可以附加下述结构,即,在轴筒内部设置有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接触片朝横向导向壁移动时,在转动件前进的情况下,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转动,成为转动引导机构,在转动件后退的情况下,转动件通过横向导向壁而后退。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轴筒内部设置有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接触片朝横向导向壁移动时,在转动件前进的情况下,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转动,成为转动引导机构,在转动件后退的情况下,转动件通过横向导向壁而后退,所以能够简单地设置转动引导机构,能够自由地设定转动件的转动位置。
另外,作为其它的结构,下述的涂布具也是可以的,即,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侧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和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转动件在该位置上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件因所述加力机构而后退,在所述后退时,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转动件的接触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然后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就突出来,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本发明的本质机构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安全机构的涂布具。
而且,还可以采用下述的涂布具,即,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而且还具备在轴筒上具有窗孔、在转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上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将夹子抬起使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分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到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和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转动件在该位置上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件因所述加力机构而后退,在所述后退时,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转动件的接触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然后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就突出来,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在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
另外,还可以采用下述的涂布具,即,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而且还具备在轴筒上具有窗孔、在转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上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将夹子抬起使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分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到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第一横向导向壁、与第一横向导向壁相比位于前端侧的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第二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第一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转动,然后,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第二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转动件在该位置上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件因所述加力机构而后退,在所述后退时,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转动件的接触片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然后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转动件的接触片就突出来,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在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第二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
上述涂布具,其转动件在轴筒内进行前后方向运动和转动方向摇摆运动,在伸出芯的动作时,转动件的卡合部绕过夹子的一部分(内侧锁定部)。
即,在本发明的涂布具中,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和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或第二横向导向壁。另一方面,在转动件上设置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从而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然后转动件就在该位置转动,而且转动件因弹簧等加力机构而后退。
在此,在这些的涂布具中,转动件的接触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移动并进入至转动件内侧。因此,就转动件来说,接触片不会成为障碍,接触片容易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
这样,在本发明的涂布具中,转动件在前进运动之后进行转动运动,再进行后退运动。因此,转动件如上述那样在轴筒内进行前后方向运动和转动方向摆动运动。设置于转动件上的卡合部,绕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到达能够与夹子的内侧锁定部相卡合的位置。因此转动件的卡合部与夹子的内侧锁定部相卡合,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
另外,还可以采用下述的涂布具,即,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涂布部、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其特征在于具备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的操作部件、和在轴筒内设置有通过操作部件的按压而前后运动的作动件、当按压操作部件时涂布部就突出并且保持突出状态、而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就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还具备在作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设置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作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抬起夹子将内侧锁定部与作动件的卡合部脱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在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在涂布具上具有移动机构,利用移动机构,作动件的卡合部在当按压操作部件时从原点位置避开内侧锁定部而前进,然后后退,与内侧锁定部卡合,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作动件的卡合部前进,然后避开内侧锁定部而后退,再次返回到原点。
按照本发明,由于利用移动机构,作动件的卡合部在当按压操作部件时避开内侧锁定部而前进,然后后退,与内侧锁定部卡合,所以能够确保卡合部与内侧锁定部的卡合,使得更加确实地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另外,由于从原点位置开始,在一连串的操作下再返回到原点,所以只要有一个卡合部即可,作动件的构造简单,容易制造。
再有,在窗孔设置有斜状部,通过上述转动件的卡合部与上述斜状部接触,由作用在转动件上的轴向力使转动件能够进行螺旋状转动也可以。在此情况下,由于在窗孔设置斜状部,通过上述转动件的突起与上述斜状部接触,由作用在转动件上的轴向力使转动件能够进行螺旋状转动,所以在进行敲击操作时,能够使转动件转动,敲击操作能够平滑地进行。
另外,在轴筒的内面即与转动件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的轨迹相接的部位设置有倾斜面,转动件的接触片被该倾斜面按压而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也可以。在此情况下,由于在与转动件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的轨迹相接的部位设置有倾斜面,所以转动件的接触片被该倾斜面按压而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因此在本发明的涂布具中,接触片的进出都是平滑的,动作是平滑的。
而且,所述转动件能够从轴筒的后端侧插入也可以。按照本发明,由于转动件能够从轴筒的后端侧插入,所以不用分割轴筒就能够进行组装。
也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即,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转动件的接触部分具有倾斜成份,在按压操作部件时,对转动件给予圆周方向的力矩。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操作部件和转动件之间沿轴向作用有压缩力时,能够对转动件给予圆周方向的力矩,所以能够在敲击操作时使转动件转动,能够平滑地进行敲击操作。
另外,也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即,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作动件(转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按照本发明,由于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作动件(转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所以作动件(转动件)没有复杂的动作,作动件(转动件)的耐久性优异。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涂布具的轴向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涂布具的轴筒的正面图、左侧面图、右侧面图和正面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涂布具的轴筒内部所具有的加强筋和窗孔的放大图。
图4是转动件的正面图、左侧面图、平面图、正面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
图5是转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操作部件的正面图、左侧面图、平面图和正面剖面图。
图7是夹子的正面图、左侧面图、平面图和正面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从涂布具的轴筒内侧来看的表示接触片和卡合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涂布具的转动件和操作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的轴筒内部所具有的加强筋和窗孔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从涂布具的轴筒内侧来看的表示接触片和卡合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从涂布具的轴筒内侧来看的表示接触片和卡合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涂布具的轴筒内部所具有的加强筋和窗孔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从涂布具的轴筒内侧来看的表示接触片和卡合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涂布具1具有轴筒10、可更换件(芯部件)11、弹簧(加力机构)12、转动件(作动件)13、操作部件14和夹子15。
如图2所示,轴筒10的外形形状为大致的圆筒状,前端侧的外径小于后端侧外径。在轴筒10的前端侧,在轴向开有圆孔20a。另外,在轴筒10的后端侧,朝向轴向开有圆孔20b。
上述的开在前端侧的圆孔20a,其内径小于轴筒10的主体的内径。前端侧的圆孔20a,其尺寸要能够使下述的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涂布部)27出入,而且在书写部27放出进行书写时,不会发生摇晃。
在轴筒10上开有窗孔23。窗孔23贯通轴筒10的内部和外部。窗孔23的形状如图2所示大致是梯形的形状。即窗孔23在轴向具有一对平行的边,但在后端侧设置斜状部22。
在轴筒10上还开有夹子固定孔19。夹子固定孔19位于上述的窗孔23的稍微靠里侧的位置。而在轴筒10后端侧的端部开有大致正方形的缺口19a。此缺口19a的位置,在与窗孔23同一轴线上。
下面说明轴筒10的内部。
轴筒10的主体部分的内面如图3所示,在整个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台阶部21。以上述台阶部21分界,前端侧的内径要比后端侧的内径小。即,以台阶部21分界,前端侧是小直径部21a,后端侧是大直径部21b。换句话说,台阶部21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内径缩小。
上述窗孔23位于小直径部21a的与台阶部21相连接的位置。将与台阶部21的窗孔23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做成斜状部21c。
如图3所示,在轴筒10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24。该加强筋24的侧面具有轴向导向壁60的功能。从后端侧来看反时针方向的侧面,成为前进轴向导向壁60a,而从后端侧来看顺时针方向的侧面,成为后退轴向导向壁60b。
加强筋24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即从后端侧开始分成斜面部56、中间部61和高部62这样三个部分。
斜面部56整体是沿转动方向倾斜的曲面。即斜面部56的前进轴向导向壁60a的高度高于后退轴向导向壁60b的侧面高度。更具体地说,后退轴向导向壁60b的侧面,实质上与小直径部21a的高度相同。
加强筋24的高部62,其高度与小直径部21a的高度相同,高部62的顶部与小直径部21a在同一个平面上。
中间部61和高部62的分界部分呈台阶状。但是,该分界部分相对于轴线并不垂直,而是倾斜的。即中间部61和高部62的分界部分的倾斜台阶部,在面向轴筒10的后端侧,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的成份,具有作为横向导向壁55的功能。具体地说,横向导向壁55从后端侧来看顺时针转动方向是朝向前端侧的斜状。
下面来看加强筋24的侧面(从后端侧来看反时针方向的侧面),作为加强筋24的侧面,在小直径部21a的附近部分设置有倾斜部57。倾斜部57,使后端侧的大直径部21b的平面与小直径部21a的平面平缓地连接起来,倾斜部57的后端侧与大直径部21b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倾斜部57的前端侧与小直径部21a在同一个平面上。
可更换件11具体地说是水性圆珠笔的替换芯,在树脂制的筒的内部装入墨水。可更换件11是涂布具1的芯部件,其前端部26具有书写时与书写对象相接触的书写部(涂布部)27,前端部26附近的外径要细于筒。
弹簧12是压缩弹簧,其内径大于可更换件11的前端部26的外径,其外径稍小于轴筒10的内径。
转动件13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按压操作部件14使转动件13动作,起着作动件的功能。转动件13是筒状的,转动件13主体的外形是三台阶形状,由前端侧主体13a、中央主体13b和后端侧主体13c构成。端侧主体13a的外径与轴筒10的小直径部21a的内径大体相等,前端侧主体13a的外径最大,中央主体13b、后端侧主体13c的外径依次减小。前端侧主体13a和中央主体13b之间有台阶部31a,中央主体13b和后端侧主体13c之间有台阶部31b。
在转动件13前端侧的端部,具有一处突起状的卡合部29,卡合部29的前端侧呈R状。
在靠近中央主体13b的后端侧,以卡合部29为起始,以轴心为中心,在改变方向转动90°的位置上具有两处接触片28。
接触片28的前端侧是台形的,若从侧部来看,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一对平行的对边,并具有轴的前端侧的边相对于圆周方向不平行的斜状部37。两个接触片28相互之间的宽度要大于转动件13的中央主体13b的外径,稍大于转动件13的前端侧主体13a的外径。
在接触片28附近设置有槽35。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接触片28的后端侧,具有圆周方向的槽35a,还具有从上述槽35a的端部在轴向上朝向前端侧的两个槽35b,若从主体侧来看转动件13,槽35大体上呈现“U”字状。即接触片28的部位,成为以前端侧为支点的悬臂梁的结构,在其自由端侧设置有接触片28。因此,当按压接触片28时,悬臂梁部分发生挠曲,接触片28移动至转动件13的内侧。即从外侧给予接触片28负荷,接触片28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使之相互之间的宽度直至与中央部主体的外径大体相同。
在转动件13的后端侧的端部,沿着圆周方向一周具有突起44a。
在上述的中央主体13b和后端侧主体13c之间的台阶部31b上,具有两个凸状凸轮33。
其中,一个凸状凸轮33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和卡合部29相同,而另一个则处于相对于前面的凸状凸轮33转动180°的位置。而凸状凸轮33在轴向上的位置,是靠近后端侧的端部附近。从侧面来看,凸状凸轮33是三角形的,其前端呈角状,朝向操作部件。
操作部件14,如图6所示,其一部分从轴筒10中突出来,用来使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突出或者收回。操作部件14的形状是只在后端侧开口,在前端侧不开口,内部是空洞的圆筒帽状。操作部件14的外径呈两段的台阶状,前端侧的外径比后端侧小,以与后端侧之间的台阶部38为分界。在台阶部38附近的前端侧的主体,在转动180°的两处具有凸起40,在凸起40上具有沿轴向的槽41。
在操作部件14上,在凸起40的前端侧的端部开有两处大致三角形的缺口43。此缺口43的形状与在转动件的上述台阶部31b上所具有的凸状凸轮33相对应。
在操作部件14的内侧,具有圆周方向的突起44b,当组装成涂布具1时,转动件13的突起44a就组装入突起44b的内侧。
夹子15如图7所示,具有插入轴筒10的内侧并进行固定的轴筒固定部45和与轴筒10外侧接触的夹子本体46,通过在夹子本体46和轴筒10之间进行夹持,作为涂布具1的夹子来使用。
轴筒固定部45,是在前端侧具有缺口48的圆筒状,在内面具有与轴向平行的筋状突起49。轴筒固定部45的外径与轴筒10的外径大体相同,能够插入轴筒10的后端侧的孔20b中。在轴筒固定部45的前端侧的没有缺口48的部分,具有轴筒固定用突起50,在插入轴筒10中并进行固定时,轴筒固定用突起50进入轴筒10的夹子固定孔19中并进行固定。
夹子本体46是棒状的,夹子本体46的后端侧端部和轴筒固定部45的后端侧的主体相连。在夹子本体46的前端侧端部附近的轴筒10侧,具有内侧突起部51。当把夹子15固定在轴筒上的时候,内侧突起部51位于窗孔23当中。内侧突起部51具有内侧锁定部52,在后端侧具有内侧突起部53,以便能够保持住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内侧突起部53在后端侧具有台阶。
按照如下的方式组装涂布具1。即,从轴筒10的后端侧的圆孔20b中插入弹簧12,从书写部27的方向插入可更换件11,使前端部26插入至弹簧12的内侧。然后,在轴筒10中依次插入转动件13和操作部件14之后,再插入夹子15。随后使夹子15和轴筒10固定。
在插入转动件13时,将其插入轴筒10中,使得卡合部29进入窗孔2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斜状部21c的导向,很容易把卡合部29导向至窗孔23的位置并插入其中。如图9所示,操作部件14插入至轴筒10的内部,使得操作部件14的缺口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相卡合。此时,转动件13的后端侧主体13c就进入到操作部件14的内部。
插入夹子15,使操作部件14的槽41和夹子15的突起49相合。使轴筒固定用突起50进入轴筒10的夹子固定孔19中,将夹子15固定在轴筒10中。
由于能够如此进行组装,所以轴筒10不是制造成两个部件,是由一个部件构成。
如下所述,各个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即,由于夹子15固定在轴筒10当中,固定部分不能相对于轴筒10移动。但是由于自身的弹性,夹子15能够在开闭的方向上变换姿态。
由于操作部件14的槽41受到夹子15的突起49的限制而妨碍在转动方向上的运动,操作部件14只能相对于轴筒10做轴向移动。
由于接触片28与加强筋24(轴向导向壁60)相接触,又由于卡合部29不能从窗孔23出来,这就使得转动件13相对于轴筒10在轴向和圆周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限制。在按压操作部件14而进行敲击操作时,在操作部件14和转动件13之间施加了压缩力,但在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在转动方向的位置偏离一定角度的情况下,会产生在转动方向上返回的力矩(以下称为凸轮的力矩),使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的位置对齐。因为操作部件14不能相对于轴筒10在圆周方向上进行转动,所以转动件13对轴筒10产生凸轮的力矩,能够给予转动件13以圆周方向上的力矩。
因此,在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产生一定角度而产生凸轮的力矩的情况下,这就能够成为引导转动件13转动的转动引导机构,而在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在转动方向上的角度一致而不产生凸轮的力矩的情况下,能够成为限制转动件13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
下面说明通过涂布具1的敲击操作等使书写部27突出和缩入。图8是从轴筒10的内侧来观察的图,P1~P4表示接触片28的位置,S1~S4表示卡合部29的位置。当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被收回时,接触片28处于P1的位置,卡合部29处于S1的位置。卡合部29的S1的位置是本发明的原点。在本发明的涂布具1、2、3、4中,设置有转动限制机构和转动引导机构,这些机构成为本发明的移动机构。
在书写部27被收回在轴筒10内的状态下时,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角度呈偏离的状态。
当在操作部件14上施加大于弹簧12的加力的力时,转动件13就抵抗弹簧12向前端方向移动。此时,在转动件13上产生了由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造成的凸轮的力矩,从后端侧来看此力矩是顺时针方向的,但由于接触片28与加强筋24的侧面(前进轴向导向壁60a)接触,所以转动件13不能转动。即,成为了转动限制机构。因此,转动件13被前进轴向导向壁60a引导,在轴向沿直线前进。
在此,当注目前进轴向导向壁60a的侧面时,在小直径部21a的附近部分设置有倾斜部57。就像前面所叙述的那样,由于接触片28一边接触前进轴向导向壁60a一边沿轴向继续前进,所以上述的倾斜部57就相当于转动件13向前端侧移动时的与接触片28的轨迹相接的部位。因此,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伴随着转动件13朝轴向移动,被倾斜部57的倾斜面按压而挠曲,进入至转动件13的内侧。
倾斜部57平滑地连接着后端侧的大直径部21b的平面和小直径部21a的平面,倾斜部57的前端侧与小直径部21a在同一个平面上,当转动件13登上倾斜部57时,在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的侧面已经没有轴向导向壁60了。因此,妨碍转动件13转动的物体消失了,上述的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由于凸轮的力矩使转动件13转动。即,在从后端侧来看转动件13顺时针方向转动。
然后,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吻合,转动件13就停止转动。此状态就是P2、S2的状态,卡合部29和接触片28分别沿着图8中的箭头由P1移动到P2、由S1移动到S2。
如图所示,当转动件13停止转动时,接触片28位于加强筋24的前端侧延长线上。
如上所述,伴随着操作部件14的操作,转动件13最初是沿着直线移动,在一定位置上进行转动,而在此时,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与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具有如下的关系。即,在按压操作部件14使转动件13沿着直线向前端移动时,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沿着直线挤过内侧突起部53的侧面。然后由于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产生的力矩,使转动件13转动时,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位于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前端侧延长线上,即,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绕过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到达内侧突起部53的前端侧延长线上。
现在回来说明转动件13的动作,当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而除去负荷时,由于弹簧12的作用,转动件13向后端侧移动。此时,接触片28通过横向导向壁55的部分,但在横向导向壁55进到后端侧的情况下,转动件13就向着内径扩大的方向移动,接触片28不会卡在横向导向壁55的部分上,而是越过横向导向壁55进到后端侧。即,在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时,转动件13直线式地后退。
当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越过横向导向壁55而到达后端侧时,由于按压接触片28的壁没有了,所以接触片28就向外侧突出。
另一方面,注目此时的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和夹子15的关系,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在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轴线上后退。因此,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绕过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在直线上返回后端侧而与内侧突起部53接触。
当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而转动件13后退时,卡合部29就卡在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上发生卡合。此时的状态是,转动件13不能后退,转动件13在轴向上被固定,书写部27伸出。此状态下的接触片28和卡合部29处于图8中的P3、S3状态。在此状态下,书写部27突出,能够进行书写。
在书写部27处于从圆孔20a突出的状态下,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14时,转动件13前进,但此时接触片28不能越过横向导向壁55进入前端侧,而与横向导向壁55相接触。即,如上所述,当转动件13位于比横向导向壁55更靠后端侧时,由于没有按压接触片28的壁,所以接触片28突出到外侧。而横向导向壁55面对着轴筒10的后端侧。因此,当转动件13向前端侧移动时,接触片28就与横向导向壁55相接触。接触片28沿着横向导向壁55移动,转动件13就呈螺旋状移动。换句话说,转动件13一边向后端侧移动,一边进行在从后端侧来看顺时针方向转动,成为转动引导机构。
由于转动件13螺旋状地移动,所以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和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卡合就解除了。
此状态下的接触片28和卡合部29是图8中的P4、S4的状态。
当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而消除负荷时,转动件13被弹簧12推动向后端侧移动,此时在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上产生凸轮的力矩,从后端侧来看是反时针方向,但由于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与加强筋24的侧面(后退横向导向壁60b)接触,所以使其不能进行在从后端侧来看为反时针方向的转动,而是沿着加强筋24在轴向上移动。然后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到达加强筋24的斜面部56。在此,如上所述,斜面部56是在圆周方向倾斜的,与后退轴向导向壁60b同侧的侧面,实质上与小直径部21a具有同样的高度。因此,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到达斜面部56时,与接触片28相接触的部件就没有了,转动件13就呈现能够转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也向后端侧移动,最终与窗孔23的斜状部22接触。其结果,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沿着斜状部22呈螺旋状地转动,成为最初状态的书写部27被收回的状态。由斜状部22成为了转动引导机构,此转动引导机构与由横向导向壁55形成的转动引导机构的转动引导方向是相反的。
此状态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8中的P1、S1的状态,卡合部29返回到原点。
此时,在书写部27收回到轴筒10内的状态时,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成为转动方向的位置角度已偏离了的状态。
在书写部27伸出的状态下,通过在夹子15和轴筒10之间夹持物体等而使夹子15和轴筒10之间打开时,内侧突起部53和卡合部29的卡合就被解除。然后,转动件13向后端侧移动,卡合部29与窗孔23的斜状部22接触时,转动件13转动,使得卡合部29沿着斜状部22,成为最初状态的书写部27被收回的状态。此状态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8中的P1、S1状态。
由于书写部27的伸出和收回是如上所述那样进行的,所以就有了双击机构,能够在按压操作部件14时,使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从轴筒10的前端侧伸出并保持此突出状态,而再次按压操作部件10时,就能够解除锁定状态而使可更换件11收回,另外,还具有安全机构,使得夹子15抬起就造成轴筒10和夹子15的内侧锁定部52分离,从而使芯收回。
接触片28从P1移动至P2时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以及从P3移动至P4时的转动件13的转动方向,与从P4移动至P1时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在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14的一连串操作当中,卡合部29在窗孔23的内侧运动。因此,转动件(作动件)13的卡合部29的轨迹成为与轴筒的轴线平行的近乎平面上。并且,对于如下所示的涂布具2、3、4来说也是同样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2。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2,其基本结构与涂布具1相同,与涂布具1同样地具有轴筒10’、可更换件(芯部件)11、弹簧(加力机构)12、转动件13’、操作部件14和夹子15。涂布具2的轴筒10’的形状与涂布具1的轴筒10的形状不同,另外,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也不相同。
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轴筒10’与轴筒10相比,外观形状大致相同,并且长度、外径和内径也是大致相同的。轴筒10’与轴筒10相比,只是窗孔23’的形状和轴筒10’的内侧不同。
使用图10来说明轴筒10’的窗孔23’的形状和轴筒10’内侧。窗孔23’贯通轴筒10的内部和外部,窗孔23’的形状是轴向的边是长边的长方形。
下面说明轴筒10’的内部。
在轴筒10’的主体的内面,与轴筒10同样具有台阶部21和加强筋24’。在轴筒10’的内面,设置有遍及圆周方向的台阶部21,以上述台阶部21为分界,前端侧的内径小于后端侧的内径。即,以台阶部21为分界,前端侧是小直径部21a,后端侧是大直径部21b。换句话说,台阶部21是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内径变小的台阶。
如上所述的窗孔23’位于小直径部21a侧。在轴筒10’的内面,在轴向具有扇状槽65。此扇状槽65与窗孔23’和台阶部21相连接,扇状槽65是与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的槽,其在台阶部21一侧的宽度较宽。扇状槽65的深度大致等于台阶部21的高度,扇状槽65的底面与大直径部21b在同一面上。
如图10所示,在轴筒10’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24’。该加强筋24’的两侧面起着轴向导向壁60的作用。从后端侧来看反时针侧的侧面,成为前进轴向导向壁60a,而从后端侧来看顺时针侧的侧面,成为后退轴向导向壁60b。
此加强筋24’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即从后端侧开始分成低部56’和高部62这样的两个部分。
低部56’的高度在小直径部21a的高度和大直径部21b的高度之间。高部62的高度与小直径部21a的高度相同。
低部56’的后端侧的端呈台阶状,并且与轴线不垂直,是倾斜的。低部56’与大直径部21b的分界部分上所具有的壁,面对着轴筒10的后端侧,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的成份,起着第一横向导向壁58的作用。低部56’和高部62的分界部分呈台阶状,并且,相对于轴不垂直,是倾斜的,位于比第一横向导向壁58更靠后端侧的位置。低部56’和大直径部21b的分界部分的壁,面对着轴筒10的后端侧,相对于轴方向具有横向的成份,起着第二横向导向壁59的作用。
第一横向导向壁58,从后端侧来看按反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是朝向前端侧的斜状,第二横向导向壁59,从后端侧来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是朝向前端侧的斜状,它们的斜状彼此是相反的。
下面,当注目加强筋24’的侧面(从后端侧来看反时针侧的侧面)时,在加强筋24’的侧面即小直径部21a的附近部分设置有倾斜部57。倾斜部57平缓地连接着后端侧的大直径部21b的平面和小直径部21a的平面,倾斜部57的后端侧与大直径部21b在同一个平面上,倾斜部57的前端侧与小直径部21a在同一个平面上。
如果将转动件1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涂布具1的转动件13进行比较,只是接触片28’的形状不同。具体地说,若从侧部来看,接触片28’的形状是像棒球本垒那样的五角形,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一对平行的对边,轴的前端侧具有近乎直角的角和包含上述角的两个边。如图11所示,当接触片28’与轴筒10’接触时,角朝向前端侧。
转动件13’的其他形状与动件13相同。
涂布具2的组装与涂布具1的组装是同样的。即,将弹簧12从后端侧放入轴筒10’中,再将可更换件11从后端侧放入轴筒10’中,使前端部26进入弹簧12的内侧。接着,在轴筒10’中依次插入转动件13’、操作部件14后,插入夹子15。而且,使夹子15和轴筒10固定。
在插入转动件13’时,将其插入至轴筒10’之中,使卡合部29进入窗孔2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连接着窗孔23’和台阶部21、槽的方向与轴向大致平行、台阶部21侧的宽度较宽的槽的扇状槽65,所以转动件13’很容易插入。
操作部件14和夹子15的插入和固定都与涂布具1一样,而且,轴筒10’没有做成两个部件,而是由一个部件构成的。
涂布具2的各部件的移动的限制,基本上与上述的涂布具1相同。
下面说明通过操作涂布具2的敲击操作来使书写部27伸出和收回。图11是从轴筒10的内侧来看的图,P5~P8表示接触片28’的位置,S5~S8表示卡合部29的位置。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被收回时的接触片28’是P5的位置、卡合部29是S5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29的S5的位置是本发明的原点。
当书写部27是收回于轴筒10内的状态时,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成为转动方向的位置角度一致的状态。
当在操作部件14上施加大于弹簧12的加力的力时,转动件13’就抵抗弹簧12而前进。由于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与第一横向导向壁58接触,接触片28’不能越过第一横向导向壁58进入前端侧,接触片28’沿着第一横向导向壁58移动,转动件13’螺旋状地移动。换句话说,转动件13’一边向后端侧移动,一边进行从后端侧来看为反时针方向的转动,成为了转动引导机构。
再按压操作部件14时,转动件13’前进。此时,因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凸状凸轮33而在转动件13’上产生从后端侧来看为顺时针方向的凸轮的力矩,但由于接触片28’与加强筋24’的侧面(前进轴向导向壁60a)接触,所以转动件13’不能转动,成为了转动限制机构。因此,转动件13’被前进轴向导向壁60a引导,在轴向上做直线前进。在此当注目轴向导向壁60a的侧面时,在小直径部21a的附近部分设置有倾斜部57。如前面叙述那样,由于接触片28’在与轴向导向壁60接触的同时在轴向前进,所以上述的倾斜部57相当于与转动件13’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28’的轨迹相接的部位。因此,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伴随着转动件13’的轴向移动,被倾斜部57的倾斜面按压而挠曲,进入了转动件13’的内侧。
倾斜部57平缓地连接着后端侧的大直径部21b的平面和小直径部21a的平面,由于倾斜部57的前端侧与小直径部21a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当处于登上倾斜部57的状态下,在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的侧面上已经不再有横向导向壁60。因此,妨碍转动件13’转动的物体消失,由于上述的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由于凸轮的力矩,转动件13’转动。即,转动件13’进行从后端侧来看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
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相吻合,转动件13’的转动就停止。此状态是P6、S6的状态,卡合部29和接触片28’分别沿着图11中的从P5到P6、从S5到S6的箭头移动。
如图所示,当转动件13’停止转动时,接触片28’位于加强筋24’的前端侧延长线上。
如上所述,伴随着操作部件14的操作,转动件13’首先在一定的位置上作转动运动,其后是直线的移动,再在一定位置上进行转动运动,但在此期间的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与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关系如下。首先,卡合部29位于内侧突起部53的后端侧,按压操作部件14而在一定位置上进行转动运动,在转动件13’沿直线向前端移动时,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沿直线挤过内侧突起部53的侧面。然后由于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产生的力矩使转动件13’反转,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就位于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前端侧延长线上。即,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绕过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到达内侧突起部53的前端侧延长线上。
返回来说明转动件13’的动作,当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时,由于弹簧12而使转动件13’向后端侧移动。此时,接触片28’在第二横向导向壁59上通过,但在第二横向导向壁59进到后端侧的情况下,转动件13’向着内径扩大的方向移动,接触片28’不与第二横向导向壁59接触,而在第二横向导向壁59上通过而后退。即,当去掉施加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时,转动件13’是直线后退的。
当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在第二横向导向壁59上通过而后退时,由于按压接触片28’的壁不再存在,所以接触片28’就向外侧突出。
另一方面,注目此时的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和夹子15的关系,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在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轴线上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移动。因此,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绕过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在直线上返回到后端侧后与内侧突起部53相接触。
当去掉作用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而除去负荷时,转动件13’向后端侧移动,卡合部29卡住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因此,转动件13’不能向后端侧移动,转动件13’在轴向上被固定而成为使书写部27突出的状态。此状态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11中的P7、S7状态。在此状态下,书写部27从圆孔20a中突出来,能够进行书写。
在书写部27从圆孔20a中突出来的状态下,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14时,转动件13’向前端侧移动,但此时的接触片28’不能越过第二横向导向壁59向前端侧行进,而与第二横向导向壁59相接触。即,如上所述,当转动件13’位于第二横向导向壁59的后端侧时,由于按压接触片28’的壁没有了,所以接触片28’就向外侧突出。而第二横向导向壁59面对着轴筒10的后端侧。因此,在将转动件13’按压向前端侧时,接触片28’就与第二横向导向壁59接触。然后接触片28’沿着第二横向导向壁59移动,转动件13’就作螺旋状移动。换句话说,转动件13’一边向后端侧移动,一边进行从后端侧来看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成为了转动引导机构。
由于转动件13’呈螺旋状移动,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与夹子15的内侧突起部53的卡合就解除了。
此状态下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11中的P8、S8状态。
当去掉作用在操作部件14上的力而除去负荷时,转动件13’被弹簧12按压而向后端侧移动,此时在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上产生凸轮的力矩,从后端侧来看其方向是反时针方向,但由于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与加强筋24’的侧面(后退轴向导向壁60b)接触,所以不能进行从后端侧来看为反时针方向的转动,成为了转动限制机构。因此就沿着加强筋24’在轴向上移动。
当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到达加强筋24’的后端侧的端部分时,已限制了转动的后退轴向导向壁60b没有了,由于从后端侧来看反时针方向产生的凸轮的力矩,使其反时针方向转动。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与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吻合,转动件13’停止转动。成为最初状态的书写部27被收回的状态。此状态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11中的P5、S5状态,卡合部29返回到原点。
此时,在书写部27被收回至轴筒10’内的状态时,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成为转动方向的位置角度一致的状态。
在书写部27伸出的状态下,由于在夹子15和轴筒10之间夹持物体等,夹子15和轴筒10’之间打开,内侧突起部53和卡合部29的卡合就解除。转动件13’就向后端侧移动,成为最初状态的书写部27被收回的状态。此状态的接触片28’及卡合部29是图11中的P5、S5状态。
此时,在第一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但在第一横向导向壁58进到后端侧的情况下,接触片28’向着内径扩大的方向移动,接触片28’不与第一横向导向壁58接触,在第一横向导向壁58上通过而后退。即,转动件13’是直线地后退。
由于如上所述那样进行书写部27的伸出和收回,所以具有双击机构,在按压操作部件14时,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从轴筒10’的前端侧突出来并保持突出状态,而再次按压操作部件10时,锁定被解除,可更换件11被收回,并且,还具有安全机构,使得夹子15提起时,轴筒10和夹子15的内侧锁定部52分离,将芯收回。
接触片28’从P5移动至P6时的因第一横向导向壁58而转动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和从P8移动至P5时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与从P5移动至P6时的因凸轮的力矩而转动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及从P6移动至P7时的转动件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2与涂布具1不同,由于没有使窗孔23’和转动件13’的卡合部29相接触而对转动件13’进行作用这一情形,所以用不着精密地制作窗孔23’的形状。
收回书写部27的状态下的操作部件14的缺口部43和转动件13’的凸状凸轮33的关系,是转动方向的位置角度一致的状态,在收回书写部27的状态下,由于在操作部件14和转动件13’之间没有转动方向的力矩,所以操作部件14及转动件13’的变形和破损的担心就更小了。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涂布具3,与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涂布具相比,在一连串操作的转动件13’的动作方面不同,转动件13’的接触片28’进行图12所示那样的动作。下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当接触片28’在P9时,书写部27处于收回的状态,通过按压除去负荷时,从P9经由P10移动至P11,当通过再次按压除去负荷时,从P11经由P12重新返回至P9。而且,当从P12移动至P9时,接触片28’不转动地沿轴向后退。书写部27收回的状态下的接触片28’的轴向位置,与书写部27伸出的状态下的接触片28’的轴向位置是偏离的。
可更换件11的书写部27收回时的卡合部29,处于S9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29的S9位置是本发明的原点,通过按压、再次按压的一连串操作,使卡合部29经由S9、S10、S11、S12再返回到原点S9。
书写部27收回的状态下的接触片28或28’的轴向位置与书写部27伸出的状态下的接触片28或28’的轴向位置的关系,可以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2那样,是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如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位置是偏离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涂布具4。第四实施方式的涂布具,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涂布具2相比,只是轴筒10’的加强筋24’有变化,使用了如图13、图14所示的轴筒70。轴筒70,其加强筋74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轴筒10’的加强筋24’不同,窗孔23’、台阶部21以及扇状槽65是与轴筒10’同样的结构。
加强筋74大致分成两个部分,设置有高部62’和低部56’。高部62’的高度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轴筒10’的加强筋24’不同,低于小直径部21a的高度。下面更详细说明加强筋74,高部62’及低部56’的高度,在小直径部21a的高度和大直径部21b的高度之间。而高部62’的高度高于低部56’的高度。因此,在将小直径部21a、大直径部21b、高部62’及低部56’的高度进行比较时,小直径部21a最高,高部62’、低部56’和大直径部21b依次降低。换句话说,距轴筒70轴心的距离,小直径部21a最短,高部62’、低部56’和大直径部21b依次变大。
低部56’位于高部62’的后端侧的位置。低部56’的后端侧的端,呈台阶状,相对于轴不垂直而是倾斜的。因此,加强筋74的低部56’的后端侧的端的壁及低部56’与高部62’分界的壁,是与加强筋24’同样的形状,分别起着第一横向导向壁58、第二横向导向壁59的功能。
在加强筋74的侧面(从后端侧来看为反时针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倾斜部57和小直径部伸出部76。小直径部伸出部76与小直径部21a具有同样的高度,由台阶部21向后端侧伸出。倾斜部57位于小直径部伸出部76的后端侧,平缓地将后端侧的大直径部21b的平面和小直径部伸出部76的面连接起来。
倾斜部57的轴向位置与低部56’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在它们之间夹持着后述的突起部73,并位于相邻的位置。小直径部伸出部76的轴向位置,与高部62’的轴向位置相同,在小直径部伸出部76和高部62’的分界处具有台阶差77。
在倾斜部57和加强筋74之间,设置有沿着轴向的筋状突起部73。此突起部73的高度与小直径部21a相同,突起部73的后端侧的端部位于倾斜部57的后端侧端部附近。
在低部56’的高度高于倾斜部57的情况下、或者、低部56’的高度低于倾斜部57但其差值很小的情况下,有时会不能导引接触片28’,加强筋74的侧面不能起到轴向导向壁60的功能。但是,由于设置有突起部73,而因突起部73的侧面所具有的壁,就能够对接触片28’进行导引,上述壁成为了轴向导向壁60。
涂布具4的组装与涂布具1是同样的。
对于因涂布具4的敲击操作等导致的书写部27伸出和收回的动作来说,与涂布具2是同样的。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通过操作部件14的按压等,接触片28’在P5~P8间按照箭头的方向运动,卡合部29在S5~S8间按照箭头的方向运动。
将涂布具4与涂布具2进行比较时,在进行书写部27的伸出和收回时发生的声音不同,在接触片28’从P5移动至P6时,即在书写部27收回的状态下,在按压操作部件14时,会发生声音。具体地说,在接触片28’从小直径部伸出部76通过高部62’时,由于要通过台阶差77,所以接触片28’在台阶差77落下而发出声音。
在操作现有技术的双击型涂布具时,是要发生声音的,而本发明的涂布具,在操作时也能发出声音。因此能够以与现有技术同样的感觉进行敲击操作。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以具有安全机构的涂布具为对象的,但本发明的本质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安全机构的涂布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按照本发明,在按压操作部件使芯伸出及收回的双击式涂布具中,当抬起夹子时,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使笔芯收回至本体内,所以不会污染衣服。本发明的涂布具,其夹子的耐久性是很高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而且还具备在轴筒上具有窗孔、在转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上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将夹子抬起使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分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到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转动件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在转动件在轴向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引导转动件转动的一个转动导向机构、按与上述一个转动导向机构相反方向引导转动件转动的另一个转动导向机构,在从涂布部被收回的状态为起始、按压操作部件而解除负荷的一连串操作中,在按压时,在转动件前进而解除负荷时,因加力机构而使转动件后退,因一方向或双方向的转动引导机构而使转动件进行转动,解除负荷以后,转动件的卡合部与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卡合,使涂布部成为突出的状态,在从涂布部被突出的状态为起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而解除负荷的一连串操作中,在再按压时,在转动件前进而解除负荷时,因加力机构而使转动件后退,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因一方向或双方向的转动引导机构而使转动件转动,使涂布部成为收回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轴筒内部设置有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接触片朝横向导向壁移动时,在转动件前进的情况下,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转动,成为转动引导机构,在转动件后退的情况下,转动件通过横向导向壁而后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即与转动件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的轨迹相接的部位设置有倾斜面,转动件的接触片被该倾斜面按压而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窗孔设置有斜状部,通过所述转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斜状部进行接触,由作用在转动件上的轴向力使转动件能够进行螺旋状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能够从轴筒的后端侧插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转动件的接触部分具有倾斜成份,在按压操作部件时,对转动件给予圆周方向的力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转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
8.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和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转动件在该位置上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件因所述加力机构而后退,在所述后退时,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转动件的接触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然后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就突出来,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该涂布具具备在轴筒外部配置夹子、在夹子上的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抬起夹子使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脱离而将芯部件收回至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在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窗孔设置有斜状部,通过所述转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斜状部进行接触,由作用在转动件上的轴向力使转动件能够进行螺旋状转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即与转动件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的轨迹相接的部位设置有倾斜面,转动件的接触片被该倾斜面按压而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能够从轴筒的后端侧插入。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转动件的接触部分具有倾斜成份,在按压操作部件时,对转动件给予圆周方向的力矩。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转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
15.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前端具有涂布部并配置在轴筒内部的芯部件、对所述芯部件向后面加力的加力机构、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并在轴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配置在轴筒内部即操作部件和芯部件之间的转动件,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转动件为媒介能够与所述芯部件连动,并且具备当按压操作部件时、芯部件的涂布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来并且保持突出状态、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则解除锁定状态、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而且还具备在轴筒上具有窗孔、在转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相当于所述窗孔的位置上具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将夹子抬起使内侧锁定部和转动件的卡合部分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到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导向壁、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第一横向导向壁、与第一横向导向壁相比位于前端侧的面对着轴筒的后端侧并且相对于轴向具有横向成份的第二横向导向壁,转动件具有能够向内侧移动的接触片,在按压操作部件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第一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转动,然后,转动件沿着轴向导向壁前进,接触片到达与第二横向导向壁相比的前端侧,转动件在该位置上进行转动,然后转动件因所述加力机构而后退,在所述后退时,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从操作部件的按压开始到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为止,转动件的接触片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然后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转动件的接触片就突出来,在转动件的接触片在第二横向导向壁上通过之后,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转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芯部件的涂布部的突出状态,在再次按压操作部件使转动件前进时,转动件的接触片与第二横向导向壁接触,转动件进行转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窗孔设置有斜状部,通过所述转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斜状部进行接触,由作用在转动件上的轴向力使转动件能够进行螺旋状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在轴筒的内面即与转动件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接触片的轨迹相接的部位设置有倾斜面,转动件的接触片被该倾斜面按压而向转动件的内侧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能够从轴筒的后端侧插入。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转动件的接触部分具有倾斜成份,在按压操作部件时,对转动件给予圆周方向的力矩。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转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
21.一种涂布具,具有轴筒、涂布部、配置在轴筒外部的夹子,其特征在于具备一部分从轴筒中突出的操作部件、和在轴筒内设置有通过操作部件的按压而前后运动的作动件、当按压操作部件时涂布部就突出并且保持突出状态、而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就将涂布部收回的双击机构,还具备在作动件上具有卡合部、在夹子上设置有内侧锁定部、通过夹子的内侧锁定部与作动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保持涂布部的突出状态、通过抬起夹子将内侧锁定部与作动件的卡合部脱离而将芯部件收回在轴筒内的安全机构,在涂布具上具有移动机构,利用移动机构,作动件的卡合部在当按压操作部件时从原点位置避开内侧锁定部而前进,然后后退,与内侧锁定部卡合,当再次按压操作部件时,作动件的卡合部前进,然后避开内侧锁定部而后退,再次返回到原点。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涂布具,其特征在于按压、再次按压操作部件的一连串操作中的作动件的卡合部的轨迹是与轴筒的轴平行的大致平面。
全文摘要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子(15)的耐久性高、夹子(15)不会破损、能够长时间使用的涂布具,这是一种具有当抬起夹子(15)时就将芯(11)收回至本体内的安全机构的双击式涂布具(1)。其特征在于,当反复按压操作部件(14)而进行芯(11)的突出和收回时,转动件(13)以涂布具(1)的长轴为轴进行往复运动。
文档编号B43L19/00GK1612815SQ028268
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7日
发明者安永雅博 申请人:株式会社樱花彩色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