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C卡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233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IC卡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IC卡的收集的办公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IC卡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需要使用IC卡来充值刷卡的场合,特别是人数较多的情形时,需要在月末的时候将卡收集在一起统一充值,由于很多的卡混在一起,在充值完成后,分发给使用者的时候,使用者需要在众多的卡中寻找自己的卡,极大的浪费了时间,故需要一种在收集时能够按序排放,在发放时使用者也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卡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方便找到对应的IC卡的、工作效率高的IC卡收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IC卡收集装置,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上方的转轴、位于底座上方的壳体、环绕于转轴上端的容纳盒,所述底座上端面开有凹槽,所述凹槽为圆形;所述转轴下端套有轴承,所述轴承置于凹槽内,所述转轴、容纳盒位于壳体内,所述转轴上端侧面焊接有指针,所述指针位于壳体上方,所述转轴上端面垂直焊接有把手;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上壳体,所述转轴下端套于下壳体内,所述转轴上端套于上壳体内,所述上壳体上端面刻有刻度,所述刻度绕转轴环形排列;所述容纳盒包括盒体、连接杆,所述盒体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和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容纳盒有多个,所述容纳盒等角度环绕于转轴上端。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上端面开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为长方形,所述上壳体上端面开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为梯形,所述第二缺口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铰接于上壳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IC卡收集充值时,虽然IC卡有对应的号码,但是由于很多IC卡混在一起,不容易找到对应的IC卡,使得工作的效率降低,本装置在使用时,刻度上的数字和容纳盒的个数匹配,在放入IC卡时,需要转动把手将指针转到自己IC卡号码对应的位置,使得对应的容纳盒转到第一缺口的位置,然后将IC卡放到容纳盒内即可,在取出IC卡充值时,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同样转动把手到想要的号码的位置,从第一缺口取出,另一种是打开盖板,从第二缺口取出,第二缺口取卡更容易取出,有效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盒体上端开口,所述盒体上端设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和盒体是一体 的,所述引导板上端呈喇叭口形状。

引导板的作用在于使得IC卡在放入盒体内时,对位更加准确,使用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底座为圆形,所述壳体为圆形,所述把手为L形状。

圆形更加的美观,L形状的把手使得在转动转轴时更加的容易。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缺口的长度为5cm,宽度为0.3cm。

和IC卡的配合更好。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IC卡收集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IC卡收集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容纳盒与转轴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容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底座1,转轴2,壳体3,容纳盒4,凹槽5,轴承6,指针7,把手8,下壳体31,上壳体32,刻度9,盒体41,连接杆42,第一缺口10,第二缺口11,盖板12,引导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IC卡收集装置,包括底座1、位于底座1上方的转轴2、位于底座1上方的壳体3、环绕于转轴2上端的容纳盒4,底座1上端面开有凹槽5,凹槽5为圆形;转轴2下端套有轴承6,轴承6置于凹槽5内,转轴2、容纳盒4位于壳体3内,转轴2上端侧面焊接有指针7,指针7位于壳体3上方,转轴2上端面垂直焊接有把手8;壳体3包括下壳体31、上壳体32,转轴2下端套于下壳体31内,转轴2上端套于上壳体32内,上壳体32上端面刻有刻度9,刻度9绕转轴2环形排列;容纳盒4包括盒体41、连接杆42,盒体41和连接杆42固定连接,连接杆42和转轴2上端固定连接,容纳盒4有多个,容纳盒4等角度环绕于转轴2上端。

优选的,上壳体32上端面开有第一缺口10,第一缺口10为长方形,上壳体32上端面开有第二缺口11,第二缺口11为梯形,第二缺口11上设有盖板12,盖板12铰接于上壳体 32。

优选的,盒体41上端开口,盒体41上端设有引导板13,引导板13和盒体41是一体的,引导板13上端呈喇叭口形状。

优选的,底座1为圆形,壳体3为圆形,把手8为L形状。

最优的,第一缺口10的长度为5cm,宽度为0.3cm。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IC卡收集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