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00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便携式移动通信装置或游戏装置的具有小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信息处理装置已经在各种结构、功能和更快信息处理速度的趋势中得以快速发展。在这些信息处理装置中处理的信息具有电信号的格式。为了视觉确认信息处理装置中处理的信息,需要起界面作用的显示装置。
近来,已经开发了比CRT型显示装置更轻和更小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诸如全彩色和高分辨的功能。结果,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地用于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接收器和其它显示装置。
液晶显示装置将电压加载在液晶的预定分子排列上以将该分子排列改变成其它分子排列。液晶显示装置将光特性的变化转换成视觉变化,并通过使用液晶盒来利用光的调制。
液晶显示装置被分成TN(扭曲向列)型和STN(超扭曲向列)型。根据驱动类型,液晶显示装置还分为有源矩阵显示型和无源矩阵显示型,前者使用开关装置和TN液晶,后者使用STN液晶。
有源矩阵显示类型用于TFT-LCD,并通过将TFT用作开关装置来驱动LCD。无源矩阵显示类型不使用任何晶体管,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电路。
此外,根据使用光源的方法,液晶显示装置还被分为使用背光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和使用外界光源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将背光用作光源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因背光的存在而具有大重量和大体积,但是因为它不使用外光源而独立显示图像,所以得以广泛应用。
具体地,因通信装置的快速发展,需要为了便携性而具有适当减小的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于是,具有小重量、薄厚度和小尺寸以及高显示质量的显示装置的研究已获得大的进展,考虑到其便携性而应用于移动通信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总重量可以被减至最小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总尺寸可以减小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例如信息处理装置的组装性能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光损失减至最小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它包括用于产生光的发光单元、将光引导至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的光导板、设置在光导板下以将光反射至光导板的反光板,以及容放反光板、光导板和发光单元的容放容器。在此情形下,在容放容器的底部上形成至少一个凸台,以通过导引发光单元的位置而防止发光单元移动。
该容放容器包括具有侧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开口形成在底面的预定部分上以显露反光板的后表面,以及用于防止反光板、光导板和发光单元与第一容放容器分离的第二容放容器。第二容放容器与第一容放容器结合。分别在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四个角上形成四个凸台,且这四个凸台距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一预定间隔。
此外,反光部分得以延伸(或延长)以从反光板的一端形成一预定长度,且反光部分被弯曲以包围发光单元的外表面,以伸长至发光单元的上部。
在反光板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该通孔与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的凸台对应,且反光板借助至少一个凸台和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的结合而被定位在容放位置。
发光单元是一个包括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主体的灯,该灯容放在至少一个凸起和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之间。另外,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它们自反光板的端部形成并对应于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的第一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一反光部分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弯角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而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的第二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弯角之间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此时,第一反光部分覆盖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延伸(伸长)得更长,而第三反光部分覆盖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伸长得更长。
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部上形成对应于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的开口,以辐射产生自灯的热量。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以扩大发射自光导板的光的视角的散射处,以向显示单元提供光,且该散射片由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一个壁的上面部分上的多个凸起导引。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容放容器结合的上部机壳,以将容放在第二容放容器上的显示单元固定在第二容放容器上,以及与第一容放容器的后表面结合的印刷电路板,以控制发光单元和显示单元的工作。通过自上部机壳一侧壁部分延伸而形成一结合部分,该结合部分与印刷电路板的接地端结合。
发光单元包括形成在其两个端部的电源供给线,以接收来自外界的驱动电源。一隔离壁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部上,距第一容放容器的一侧壁一预定距离,且电源供给线经过隔离壁和侧壁之间的空间而从第一和第二容放容器被导引至外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它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用于容放显示单元的容放容器、向显示单元提供驱动电源的电源供给单元和具有用于容放电源供给单元的开口的印刷电路板。在此情形下,电源供给单元插在将要容放的印刷电路板的开口中。
优选地,电源供给单元是一变压器,以将来自外界的电源转变成提供给显示单元的驱动电源。
此外,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用于容放显示单元的容放容器;安装在容放容器底部下面的第一印刷电路板,其中,第一印刷电路板具有用于将驱动电源提供给显示单元的电源供给单元和用于将提供给显示单元的信号转换的信号转换单元;安装在与第一印刷电路板分离的第二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一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通过电源供给线连接到电源供给单元上,以将自外界输入的电源提供给电源供给单元;安装在与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分离的第三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二连接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到信号转换单元上,以将自外界输入的数据信号提供给信号转换单元;与显示单元结合的前壳体;以及与前壳体结合的后壳体以容放显示单元。此时,用于容放第二和第三印刷电路板的第一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在前和后壳体上以显露第一和第二连接器,且分别容放在第一和第二开口中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偏移得彼此隔开。
第三开口形成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以容放电源供给单元,且电源供给单元被插入第三开口一预定深度。电源供给单元是一变压器,以将来自外界的电源转换成将提供给显示单元的驱动电源。
另外,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产生光线的发光单元、用于将光传导至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的光导板、安装在光导板之下以将光反射至光导板的反光板、以及用于容放反光板、光导板和发光单元的容放容器。在此情形中,反光板的一端延伸一预定长度以形成反光部分,且该反光部分被弯曲以包围发光单元的外侧,并延伸至发光单元的上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内的部件的数量可以被减少,且因为与采用分离灯罩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制造工艺变得简单了而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另外,将驱动电源供给至灯和液晶显示板的变压器通过插入一预定深度而容放在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开口内,而印刷电路板安装在容放容器的后表面上。于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总厚度可以减少与变压器插入开口的深度那么厚。


当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和优点通过参照以下详细描述将容易变得清晰,其中图1是用于示意性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和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下模制框架的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图4和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上模制框架的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6和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上部机壳的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图8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反光板的透视图;图9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光导板的透视图;图10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的灯的透视图;图11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散射片的透视图;图12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显示单元的透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灯的组合结构的平面图;图14和15是用于详细说明图13所示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灯的组合结构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图16是在A方向截取的用于显示图1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图17是用于详细说明图13所示下模制框架和电源供给线的组合结构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图18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的组装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图19是沿B-B′线截取的用于说明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合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图20是沿C-C′线截取的用于说明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合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图21是用于显示印刷电路板的平面图,该印刷电路板用于控制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图22是用于显示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和图21所示印刷电路板的组合结构的透视图;图23是用于显示图22所示变压器的安装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图24和25是用于说明图21所示电源接线端和数据接线端的结构的透视图;图26和27是用于显示壳体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在该壳体内,液晶显示装置与图22所示的印刷电路板结合;图28是用于说明图27所示的前支撑部分以及与该前支撑部分结合的电源和数据接线端的结构的透视图;图29是用于显示图28所示的与前支撑部分结合的电源和数据接线端的工作的平面图;
图30是说明与图27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结合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以及图31是用于说明与图30所示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结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是用于示意性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用于在图像信号被加载到其上时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具有前和后壳体以容放液晶显示模块的壳体(未示出)。
液晶显示模块包括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板的显示单元200,以及用于向显示单元200提供光的背光组件900。显示单元200安装在背光组件900上,并借助与背光组件900结合的上部机壳100固定在其上。
背光组件900具有发光的灯500、将自灯500产生的光导引至显示单元200的光导板600、用以反射来自光导板600的光的反光板700、设置在光导板600上用以调整光的视角的多个散射片400、用于容放反光板700、光导板600、灯500和散射片400的下模制框架800,以及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以固定反光板700、光导板600、灯500和散射片400的上模制框架300。
以下,将参照图2至12详细描述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单元200和背光组件900。
图2和3分别是用于具体说明图1所示下模制框架800的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参照图2和3,下模制框架800具有一个接一个连成整体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壁810、812、814和816,以及分别自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在包括第一至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的下模制框架800的中部形成预定形状的开口以显露反光板700的背面。
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820、822、824和826的角落上分别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分别与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间隔一预定距离。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结合灯500和光导板600,并防止灯500因光导板600的移动(偏移)而损坏。凸起832、834、836和838的这种功能将在以下描述。
同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分别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多个开口828。灯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其中,反射板700间插在灯5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间,而自灯500产生的热可以轻易地经过开口828辐射到外界。开口828仅形成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这是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灯500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于是当灯500具有翻转的L的形状 形)或直线形状(“-”)时,开口828仅形成在其上设置有具有翻转的L形或直线形灯500的底面上。
与第四壁816间隔一预定距离的隔离壁840形成在第四底面826上,在该底面上未形成有开口,使得在第四壁816和隔离壁840之间提供了一槽形的导引通道846。灯500的电源供给线被导引通道846导引以经过导槽850向外延伸,该导槽850通过部分切开第四壁81的一部分而形成。
如图2所示,导槽850偏斜地形成在第四壁816的预定部分上,使得导槽850邻近加载灯500的高压的第四壁816的预定部分。此外,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以预定间隔形成在隔离壁840的上端。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容放在光导板600上安装的散射片400的啮合孔内,于是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引导散射片400以将散射片定位在预定位置。
同时,多个凸起分别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第一和第二啮合凸起861和863形成在第一壁810上,而第三和第四啮合凸起865和867形成在面对第一壁810的第四壁816上。此外,第五啮合凸起869形成在第二壁812上。第一至第五啮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分别与在后面描述的图中的上模制框架300的啮合孔啮合,使得第一至第五啮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防止了反光板700、光导板600、灯500和散射片400移动。
另外,第一和第二固定凸起871a和872a形成在第一壁810上,而第三和第四固定凸起873a和874a形成在第四壁816上。第五和第六固定凸起875a和876a形成在第二壁812上,而第七和第八固定凸起878和879形成在面对第二壁812的第三壁814上。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分别与形成在上部机壳100上的固定槽结合以固定安装在上模制框架300上的显示单元200至适当位置。
在此情形中,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分别形成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凸台871、872、873、874、875和876上,该凸台分别自第一、第二和第四壁810、812和816突出。因为,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通过形成这种凸台871、872、873、874、875和876而分别比第一至第五啮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向下模制框架800的外侧伸出得更长,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可以容易地与形成在上部机壳100上的固定槽结合。
图4和5分别是用于详细说明图1所示上模制框架300的结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参照图4和5,上模制框架300的底面320被切开以具有比显示单元200的有效显示区域更大的尺寸,底面320的边沿部分310在向下的方向上延伸一预定深度,以容放显示单元200。底面320的边沿部分310的一端被切开,使得显示单元200的印刷电路板向上模制框架300的一个壁弯曲,然后印刷电路板容易地引导到下模制框架800的后表面上。
同时,第一和第二啮合槽331和332经过上模制框架300的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壁810对应的壁而形成。第一和第二啮合槽331和332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啮合凸起861和863啮合。第三和第四啮合槽335和337经过上模制框架300的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壁816对应的壁而形成。第三和第四啮合槽335和337分别与第三和第四啮合凸起865和867啮合。此外,第五啮合槽339经过上模制框架300的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壁812对应的壁而形成。第五啮合槽339第五啮合凸起869啮合。
如上所述,通过将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五啮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分别与上模制框架300的第一至第五啮合槽331、333、335、337和339啮合,上模制框架3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
另外,第一和第二导引槽340和341通过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第一壁810的壁上形成,以显露第一和第二凸台871和872。第三和第四导引槽343和345通过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壁816的壁上形成,以显露第三和第四凸台873和874。此外,第五和第六导引槽347和349通过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第二壁812的壁上形成,以显露第五和第六凸台875和876。因而,固定上部机壳1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自上模制框架300得以充分显露。
图6和7分别是用于具体说明图1所示上部机壳100的结构的透视和平面图。
参照图6和7,上部机壳100的底面被部分开口以显露显示单元200的有效显示区域,且上部机壳100包括分别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的各壁。上部机壳1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以固定上模制框架300上的显示单元200。为此目的,第一和第二固定槽121和122通过上部机壳1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壁810的壁形成,而第一和第二固定槽121和122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固定凸起871a和872a啮合。第三和第四固定槽123和124通过上部机壳1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第四壁810的壁形成,且第三和第四固定槽123和124分别与第三和第四固定凸起873a和874a啮合。
此外,第五和第六固定槽125和126通过上部机壳1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壁812的壁形成,而第五和第六固定槽125和126分别与第五和第六固定凸起875a和876a啮合。第七和第八固定槽127和128通过上部机壳100的对应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壁814的壁形成,且第七和第八固定槽127和128分别与第七和第八固定凸起878和879啮合。
如上所述,当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相应地与上部机壳1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槽121、122、123、124、125、126、127和128啮合时,可以防止上模制框架300上显示单元200的移动和分离。另外,显示单元200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借助上部机壳100的与下模制框架800第三壁814对应结合的壁而弯曲。
同时,上部机壳100的壁的彼此相对应的部分,即上部机壳100的各自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和第四壁810和816对应的壁,被垂直延伸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
按如上描述的方法制备的液晶显示装置1000被安装了一印刷电路板(未示出),此电路板具有用于提供电源以驱动显示单元200的逆变器电路和A/D电路以及背光组件900。此时,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通过螺钉与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槽结合,以在液晶装置100和印刷电路板(未示出)之间提供结合力。此外,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执行接地片的功能,以在与印刷电路板(未示出)的固定槽结合的同时将上部机壳100接地。固定片132、134、136和138的这种功能将在以下描述。
以下,将详细描述容放在上模制框架3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间的反光板700、光导板600、灯500和散射片400的结构,以及容放在上模制框架和上部机壳100之间的显示单元200的结构。
图8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反光板的透视图;图9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光导板的透视图;图10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的灯结构的透视图;图11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散射片结构的透视图;而图12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显示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
参照图8,反光板700具有用于反射在向下的方向上从光导板600向显示单元200行进的光的反光底面710,以及用于将从灯500产生的光向光导板600反射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
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各自从对应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壁810、812和814的端部延伸。具体地,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向反光底面710垂直弯曲,然后,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包括围绕灯500外侧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侧壁722、732和742,和弯曲以覆盖灯500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彼此平行地从第一至第三反光侧壁722、732和742向反光底面710弯曲。在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的整个端部中,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毗邻于第一反光壁720的端部分别比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伸得更长,从而形成第一翼片736和第二翼片746。
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形成在反光底面710的四个角上,且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分别对应于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的四个角上形成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
参照图9,灯500具有U形。用于向灯500加载高压的第一电源供给线532电连接至灯500的一端,而用于向灯500加载低压的第二电源供给线电连接至灯500的另一端。第一和第二灯夹头522和524分别与灯500的两端结合,以维持灯500、第一电源供给线532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4之间的连接状态。在下模制框架800上安装灯500的方法将在以下描述。
参照图10,光导板600具有与显示单元200对应的矩形板形状,且光导板600的端部具有相同的厚度以形成棱形(edge type)。印刷图案(未示出)形成在光导板600上以增加发射自灯500的光的反射效率,且印刷图案随印刷图案离灯500远去而变得更紧密。
光导板600的四个角被部分切除,以防止光导板600被安装到下模制框架800上时被移动,从而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夹爪612、614、616和618。
参照图11,散射片400包括第一散射片410和第二散射片420,它们相对于光分别具有不同的视角方向。即,第一散射片410在x轴方向上散射发射自光导板600的光,而第二散射片420在y轴方向上散射发射自光导板600的光,于是通过显示单元200显示的图像的视角可以整体放大。
第一散射片410具有与第二散射片420等同的形状。具体地,第一和第二散射片410和420的端部分别延伸以形成第一和第二突出部412和414。与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隔离壁840上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啮合的第七和第八啮合槽412a和414a分别形成为第一和第二散射片410的端部。第七和第八槽412a和414a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突出部412和414形成。
参照图12,通过光导板600和散射片400与产生自灯500的光对应的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200被设置在上模制框架300上,该上模制框架与散射片400结合。
显示单元200包括液晶显示板210、栅极驱动集成电路(IC)220、数据驱动集成电路(IC)230和柔性印刷电路板240,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形成有布线图以将自栅极-数据印刷电路板(未示出)提供的栅极和数据驱动信号传输至栅极驱动IC220和数据驱动IC230。栅极驱动IC220形成在液晶显示板210的一个部分上,数据驱动集成电路230形成在液晶显示板210的另一部分上。将栅极驱动信号传输至栅极驱动IC220的信号传输线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40上延伸而经过液晶显示板210的非工作区。即,栅极驱动IC220和数据驱动IC230的信号传输线的图案一体地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40上,且连接引线端250形成在与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后表面结合的柔性印刷电路板240的端部上。连接引线端250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示出)的栅极-数据印刷电路板上。
液晶显示板210具有薄膜晶体管基片214、滤色基片212和液晶(未示出)。
薄膜晶体管基片214是透明玻璃基片,其上形成有成矩阵形状的薄膜晶体管。数据线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线端,而栅极线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线端。此外,像素电极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每个漏极接线端上,而像素电极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
当电信号加载到数据和栅极线上时,电信号被传输至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栅极接线端上,薄膜晶体管根据电信号而导通或截止,从而通过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接线端输出用于形成像素的电信号。滤色基片212被设置成面对薄膜晶体管基片214。RGB像素通过薄膜工艺形成在滤色基片212上,它们在光经过滤色基片212时获得预定颜色。由ITO制造的公共电极涂覆在滤色基片212的前表面上。
当薄膜晶体管通过将电源加载到薄膜晶体管基片214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线端和源极接线端上而导通时,电场在滤色基片212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注入在薄膜晶体管基片214和滤色基片212之间的液晶的排列角根据电场改变,于是光透射率被改变以获得与液晶的改变的排列角一致的所需像素。
为了控制液晶显示板210的液晶的排列角和排列时间,加载在薄膜晶体管栅极和数据线上的驱动和时钟信号自栅极-数据印刷电路板(未示出)通过栅极驱动IC220和数据驱动IC230的信号传输线提供。即,栅极-数据印刷电路板(未示出)产生驱动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栅极驱动和数据信号,以及用于适时加载栅极驱动和数据信号的多个时钟信号,然后栅极驱动信号通过栅极驱动IC220加载在液晶显示板210的栅极线上,而数据信号通过数据驱动IC230施加在液晶显示板210的数据线上。
以下,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组合结构将参照图13至19描述。
图13是用于显示图1所示的反光板和灯与下模制框架结合的组合结构的平面图,而图14和15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灯的组合结构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
如图13所示,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上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分别对应形成在反光板700的反光底面710上的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从而将反光板7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
分别穿透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防止了容纳在下模制框架800上的反光板700被移动。在此情况中,反光板700的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在向上的方向上,即在垂直于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的方向上相应地向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侧壁810、812和814弯曲。
具有平躺的U形的灯500的各部分对应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侧壁810、812和814,然后灯5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内,同时反光板7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内。具体地,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500的第一弯曲部分512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凸起832、第一侧壁810和第二侧壁812之间,具有平躺的U形形状的灯500的第二弯曲部分514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凸起834、第一侧壁810和第三侧壁814之间。此外,灯500的第一灯夹头522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凸起836、第二侧壁812和第四侧壁816之间,灯500的第二灯夹头524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凸起838、第三侧壁814和第四侧壁816之间。
如上所述,当灯5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内时,被容放的灯500的位置一般对应于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上形成的开口828。即,灯500安装在对应开口828的位置上,以辐射从灯500产生的热量。
如图14和15所示,当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被弯曲以覆盖灯500的上表面时,在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完全覆盖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光导板600的第一和第二夹爪612和614。
如果未形成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则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第一和第三夹爪612和614不被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完全覆盖,所以灯500产生的光会泄漏。
可选地,当第一反光罩724的两端按与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相同的方式延伸时,第一反光罩724的延长端可以覆盖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光导板600的第一和第二夹爪612和614,而无需形成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的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
图16是沿A方向的用于显示图1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图17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下模制框架和电源供给线的组合结构的部分切开的透视图。
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电连接至灯500的两端,如图9所示。第一电源供给线532向灯500的一端提供高压,而第二电源供给线534将灯500的一端维持为地电位。
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通过由下模制框架800的隔离壁840和第四侧壁816形成的导引通道846而引导至导槽850。另外,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插在导槽850内以伸向外侧,如图16所示。在此情形下,如果导槽850靠近第四侧壁816的中部或第四凸起838形成,则用于从外界向灯500加载高压的第一电源供给线523可以等于或长于第二电源供给线534。于是,优选的是,导槽850邻近第四侧壁816上的第三凸起836形成。
在用于向灯500加载高压的第一电源供给线532长于第二电源供给线534的情形下,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邻近第一电源供给线532的电路部分可能会由于从第一电源供给线532提供的高压导致的热而误操作。于是,如图16和17所示,维持为地电位的第二电源供给线534长于第一电源供给线532,且导槽850邻近第四侧壁816上的第三凸起836形成。
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合过程和组合结构将参照图18至20描述。
图18是用于显示液晶显示装置装配好后的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19是沿B-B′截取的用于说明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合结构的横截面视图,而图20是沿C-C′截取的用于说明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合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反光板700、灯500、光导板600和散射片400相继容纳在图13所示的下模制框架800内后,上模制框架3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接着,显示单元200安装在上模制框架300上,而上部机壳1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从而完成图18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以下,图18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合过程和组合结构将参照图19和20描述。
在反光板700和灯500安装在下模制框架800内后,光导板600安装在反光板700的反光底面710上,使得第一至第四夹爪612、614、616和618分别对应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此时,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防止灯500和光导板600被移动,并防止灯500因光导板600的移动而损坏。
然后,散射片400放置在光导板600上。通过将隔离壁840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插入分别形成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凸起412和414上的第七和第八啮合槽412a和414a内,散射片400被定位在安装位置上。在此情形下,灯500的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已经经过导引通道846和导槽850伸到外面了。
此外,隔离壁840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被形成为从导引通道846突出,以防止容放在导引通道846中的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与导引通道846分离。当隔离壁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未向导引通道846突出时,可以在隔离壁840的预定部分形成用于挤压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的凸出部,从而防止第一和第二电源供给线532和534与隔离壁840分离。
如图19和20所示,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被弯曲以覆盖灯500的上表面。当上模制框架3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时,通过将形成在上模制框架300侧壁上的第一至第五啮合槽331、333、335、337和339分别与第一至第五啮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啮合,上模制框架300固定地与下模制框架结合。另外,反光板700、光导板600、灯500和散射片400可以稳定地保持在上模制框架3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间。此时,散射片400的底面通过上模制框架300的开口底面显露。
接着,在将显示单元200安装在上模制框架300上后,将上部机壳1 00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使得上部机壳100压住显示单元200的端部的预定部分。
通过将经上部机壳100的侧壁形成的第一至第八固定槽121、122、123、124、125、126、127和128分别与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上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结合,上部机壳100固定地与下模制框架800结合。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这种组合结构在图14和15中详细显示。
同时,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0需要实现其自身功能的驱动电源和图像数据信号。
将参照图21和22描述印刷电路板,此印刷电路板具有用于提供驱动电源的逆变器电路、用于提供图像数据信号的数据转换电路(A/D电路)和用于容放液晶显示装置的壳体。
图21是用于显示控制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的印刷电路板的平面图,而图22是用于显示图1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和图21所示印刷电路板的组合的透视图。
参照图21和22,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地图案132a、134a、136a和138a形成在印刷电路板1100上,而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地图案132a、134a、136a和138a对应于上部机壳1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固定块132、134、136和138。
另外,印刷电路板1100被部分去除,使得与经过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形成的穿孔对应的盲孔形成在第一至第四接地图案132a、134a、136a和138a中。
印刷电路板1100的上和下部分被从印刷电路板1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和第二容放部分1110和1120切除。
逆变器电路的变压器1130被容纳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在其从外界接收到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并将驱动电压转换成预定电平后,逆变器电路的变压器1130提供给灯500和显示单元200预定电平。为了此目的,电源接线端1150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100的下部,以从外界向变压器1130提供驱动电压。
同时,当液晶显示装置1000与印刷电路板1100结合时,向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弯曲的显示单元200的柔性印刷电路板240因上部机壳100和下模制框架800的结合而通过第二安装部分1120引导至印刷电路板1100的下表面。
柔性印刷电路板240的连接端250连接至设置在印刷电路板1100下的连接器(未示出)上,以提供显示单元200的图像数据信号和驱动电源。为了实现此操作,数据接线端1160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100的下部。数据接线端1160从外界接收图像数据信号,并然后向印刷电路板1100提供图像数据信号。此外,A/D电路114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100的预定部分。A/D电路1140将经过数据接线端1160输入的模拟类型的图像数据信号转变成数字图像信号,并然后向连接至连接端250的连接器提供数字图像信号。
如图2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0通过穿过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的通孔,并与第一至第四接地图案132a、134a、136a和138a的盲孔啮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钉132b、134b、136b和138b固定在印刷电路板1100上。
图23是用于显示图22所示变压器安装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为了安装如其所述的逆变器电路的变压器1130,具有预定尺寸的第一容放部分1110通过印刷电路板1100形成。变压器1130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内,从而将印刷电路板1100的厚度减至最小。即,当变压器113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100上时,其上安装有各种电路器件的印刷电路板1100的总厚度由于变压器1130的厚度加到“t1”厚度上而增加。然而,当变压器1130在印刷电路板1100形成作为第一容放部分1110的开口后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内时,其上具有变压器1130的印刷电路板1100的总厚度被减小同“t1”厚度那么厚。于是,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内的变压器的高度低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100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厚度,从而减小印刷电路板1100的总厚度。
同时,电源接线端1150和数据接线端1160安装在不同的印刷电路板上,如图21所示。
图24和25是用于显示图21所示电源和数据接线端的结构的透视图。
参照图24,电源接线端1150包括经过第一信号传输线1152而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100的第一印刷电路板1151和安装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151上的第一电连接器1153。
参照图25,数据接线端1160包括经过第二信号传输线1162而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100上的第二印刷电路板1161和安装在第二印刷电路板1161上的第二连接器1163。电源和数据接线端1150和1160分别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壳体内。
将详细描述从外界接收驱动电源的第一连接器1153和接收图像数据信号的第二连接器1163分别单独地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151和161上的优点。
图26是用于显示壳体的透视图,液晶显示装置与印刷电路板结合在该壳体内;图27是用于显示壳体的平面图,液晶显示装置与印刷电路板结合在该壳体内。
参照图26和27,壳体1200具有前壳体1210和与前壳体1210结合的后壳体1220,该前壳体包括其上形成有预定尺寸的开口的底面,以显露显示单元200的有效显示区。
此外,壳体1200具有用于容放电源和数据接线端1150和1160的前支撑部分1230,以及面对前支撑部分1230并与前支撑部分1230结合的后支撑部分1200。前和后支撑部分1230和1240分别使用铰链1250与前和后壳体1210和1220结合,以移动液晶显示装置1000,如图26所示。
具有预定尺寸的开口形成在前支撑部分1230上以容放电源接线端1150的第一连接器1153和数据接线端1160的第二连接器1163。此开口被称作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以用于分别容放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
如图27所示,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分别比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宽。因此,容放在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内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可以在左或右的方向上移动,使得液晶显示装置1000可以容易地与提供驱动电源和图像数据信号给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连接。
前支撑部分1230、电源接线端1150和数据接线端1160之间的组合结构将参照图28和29详细描述。
图28是用于显示图27所示前支撑部分的底面结构和与前支撑部分结合的电源和数据接线端的结构的透视图,而图29是用于说明与图28所示的前支撑部分结合的电源和数据接线端的工作状态的平面视图。
参照图28,支撑第一印刷电路板1151的第一支撑架1232形成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下的前支撑部分1230的底面上,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安装有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内的第一连接器1153。支撑第二印刷电路板1161的第二支撑架1235形成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下的前支撑部分1230上,在第二印刷电路板1161上安装有数据接线端1165。
此外,第一和第二挡块1234a和1234b形成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和第一支撑架1232之间,以控制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内的第一连接器1153在左或右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第一挡块1234a定位于第一支撑架1232的一部分上方,并与第一支撑架1232的上表面隔开。第二挡块1234b定位于第一支撑架1232的另一部分的上方,并与第一支撑架1232的上表面隔开。此时,第一和第二挡块1234a和1234b与第一支撑架1232的上表面充分隔开,以容放第一印刷电路板1151。另外,第一挡块1234a和第二挡块1234b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连接器1153的第一颈部1155的宽度。
于是,当第一连接器1153通过支撑第一支撑架1232而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内时,如图29所示,“L1”间隔存在于第一连接器1153的第一颈部1155和第一挡块1234a之间,而“L2”间隔存在于第一连接器1153的第一颈部1155和第二挡块1234b之间。与前支撑部分1230结合的后支撑部分1240防止电源接线端1150从前支撑部分1230分离。
此外,第三和第四挡块1236a和1236b以一预定间隔形成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和第二支撑架1235之间,以控制容放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内的第二连接器1163在左或右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第三挡块1236a位于第二支撑架1235的一部分上方,并与第二支撑架1235的上表面隔开。第四挡块1236b位于第二支撑架1235的另一部分的上方,并与第二支撑架1235的上表面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和第四挡块1236a和1236b与第二支撑架1235的上表面充分隔开,以容放第二印刷电路板1161。另外,第三挡块1236a和第四挡块1236b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连接器1163的第二颈部1165的宽度。
于是,当第二连接器1163通过支撑第二支撑架1235而容放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内时,如图29所示,“L3”间隔存在于第二连接器1163的第二颈部1165和第三挡块1236a之间,而“L4”间隔存在于第二连接器1163的第二颈部1165和第四挡块1236b之间。与前支撑部分1230结合的后支撑部分1240防止数据接线端1160与前支撑部分1230分离。
液晶显示装置和外部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组合结构将参照图30和31描述。
图30是说明与图27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结合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而图31是用于显示与图30所示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结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30,第五容放部分1320形成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的后表面上,以容放壳体1200的前和后支撑部分1230和1240。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的后表面局部凹陷以形成第五容放部分1320。此外,用于容放前和后壳体1210和1220的第六容放部分1330自第五容放部分1320到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的上表面形成。
第三和第四连接器1342和1344形成在第五容放部分1320的底面上。第三和第四连接器1342和1344连接至安装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内的电源供给和信息处理部分上,以提供驱动电源和图像数据信号至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
通常,形成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内的第三和第四连接器1342和1344固定地安装在特定位置上。即,第三连接器1342和第四连接器1344之间的间隔保持一预定距离,此距离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的制造过程中确定。于是,当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固定地安装在特定位置上时,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可能不能准确地与第三和第四连接器1342和1344连接,虽然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或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制造过程中出现微小的加工误差。
为了防止此问题,当容放在壳体1200内的液晶显示装置1000与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结合时,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在左或右方向上偏移,使得第一连接器1153和第二连接器1163之间的间隔保持在一距离,该距离等于第三连接器1342和第四连接器1344之间的间隔,如图31所示。
当支撑架1242插入第五容放部分1320中以将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153和1163与第三和第四连接器1342和1344电连接时,液晶显示装置1000与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电耦合,如图31所示。
前和后支撑部分1230和1240通过铰链1250与前和后壳体1210和1220结合。于是,在某信息处理借助外部信息处理装置1300和液晶显示装置1000执行时,使用者可以在液晶显示装置1000处于向上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00。此外,当使用者不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00时,使用者可以将液晶显示装置1000放置在第六容放部分1330内。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定位器的底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凸台以用于容放产生光的灯和光导板,且该凸台将灯和光导板定位在适当位置,从而防止灯和光导板的移动和碰撞。此外,光导板下方的反射光的反光板的端部延伸至灯的上表面,从而包围灯的外表面。于是,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内的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少,且因为制造过程与包括分离灯罩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变得简单了,所以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此外,向灯和液晶显示板提供驱动电源的变压器容放在开口内一预定深度,此开口形成在安装在定位器后表面上的印刷电路板上。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总厚度可以减少与变压器插入开口内的深度一样多。
此外,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分别安装在与印刷电路板分离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上。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将来自外部的图像数据信号和驱动电源提供给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源供给部分和信号转换部分。另外,用于容放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和第二开口具有其中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可以彼此朝向或彼此分离的尺寸。于是,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间隔可以根据安装在外部信息处理装置上的连接器的间隔调整,从而容易实现液晶显示装置和外部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电连接。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应当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改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产生光的发光装置;将光引导至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光导装置;设置在所述光导装置下以将光反射至所述光导装置的反光装置;以及容放所述反光装置、所述光导装置和所述发光装置的容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放装置的底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凸台,以用于通过引导所述发光装置的位置而防止所述发光装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放装置包括具有侧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开口形成在底面的预定部分上以显露所述反光装置的后表面;以及用于防止所述反光装置、所述光导装置和所述发光装置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分离的第二容放容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角上形成四个凸台,该四个凸台距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一预定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光部分通过从所述反光装置的一端延伸一预定长度而形成,且所述反光部分被弯曲以包围所述发光装置的延伸至所述发光装置的上部的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光装置的底面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该通孔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的至少一个凸台对应,且所述反光装置借助至少一个凸台和至少一个第一通孔之间的结合而被引导到容放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具有弯曲部分的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灯容放在至少一个凸台和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这些反光部分由所述反光装置的端部形成并对应于灯的形状,灯的第一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一反光部分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各角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而灯的第二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各角之间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光部分覆盖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被延伸成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更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反光部分覆盖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被延伸以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更长。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放装置的底面上形成对应于灯形状的开口,以消耗产生自灯的热量。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控制发射自所述光导装置的光的亮度的、安装在所述光导装置上的光控制装置,以给所述显示装置提供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装置是扩大来自所述光导装置的光的视角的至少一个散射片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一个壁的上表面上形成多个凸起,以引导所述光控制装置的容放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装置的一端局部延伸一预定长度以形成多个凸出部分,且多个第二通孔分别形成在该凸出部分上以通过与多个凸起结合来防止所述光控制装置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底面的预定部分的开口,以用于将发射自所述光控制装置的光引导至所述显示装置,且所述第二容放容器的底面的边沿具有一宽度,以覆盖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个凸台。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结合的上部机壳,以用于将容放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上的所述显示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上,其中,所述上部机壳的底表面开口,以对应所述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后表面结合的印刷电路板,以用于控制所述发光装置和所述显示装置的工作。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自所述上部机壳一侧壁局部延伸而形成结合部分,且该结合部分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接地接线端结合。
2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发光装置两个端部的电源供给线,以接收来自外界的驱动电源。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隔离壁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距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一侧壁一预定距离,且所述电源供给线经过隔离壁和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之间的空间而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导引至外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光导装置上的光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发射自所述光导装置的光,以给所述显示装置提供光。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凸起形成在隔离壁的上表面上以引导所述光控制装置的容放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凸起自隔离壁向侧壁凸出,用以防止容放在隔离和侧壁之间的所述电源供给线与隔离壁分离。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装置的一端局部伸长一预定长度以形成多个凸出部分,而多个第二通孔分别形成在凸出部分上以通过与多个凸起结合来防止所述光控制装置移动。
2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用于容放所述显示装置的容放装置;向所述显示装置提供驱动电源的电源供给装置;以及具有用于容放所述电源供给装置的开口的印刷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给装置插在将要容放的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开口中。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给装置设置在所述容放装置的背面。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给装置是一变压器,以用于将来自外界的电源转变成将提供给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电源。
2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用于容放所述显示装置的容放装置;设置在所述容放装置背部的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具有用于将驱动电源提供给所述显示装置的电源供给装置和用于将要提供给所述显示装置的信号转换的信号转换装置;安装在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分离的第二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电源供给线连接到所述电源供给装置上,以用于将自外界输入的电源提供给所述电源供给装置;安装在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分离的第三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到所述信号转换装置上,以用于将自外界输入的数据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转换装置;前壳体;以及与所述前壳体结合以容放所述显示装置的后壳体,其特征在于,用于容放所述第二和第三印刷电路板的第一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前和后壳体上以显露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分别容放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偏移而得以彼此隔开。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上以用于容放所述电源供给装置,且所述电源供给装置被插入第三开口中一预定深度。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给装置是一变压器,以用于将来自外界的电源转换成将提供给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电源。
3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产生光的发光装置;用于将光传导至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光导装置;安装在所述光导装置下面以将光反射至所述光导装置的反光装置;以及用于容放所述反光装置、所述光导装置和所述发光装置的容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装置的一端延伸一预定长度以形成反光部分,且所述反光部分被弯曲以包围所述发光装置的外侧,并延伸至所述发光装置的上表面上。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放装置包括具有侧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开口以显露所述反光装置的后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结合的,用以防止所述反光装置、所述光导装置和所述发光装置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分离的第二容放容器。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角上形成凸台,该凸台与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侧壁分离。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凸台的至少一个通孔经过所述反光装置的底面形成,且所述反光装置通过将凸台与通孔结合而定位至一容放位置。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通过弯曲一整体的灯而形成,并容放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凸台和侧壁之间。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这些反光部分由所述反光装置的端部形成,灯的第一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一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各端部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而灯的第二弯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邻近第二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各端部之间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叠部分覆盖。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光部分覆盖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端部被延伸得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更长。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反光部分覆盖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端部被延伸得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更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总尺寸和重量可以减至最小。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产生光的发光单元。光导板将光引导至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反光板设置在光导板下以将光反射至光导板。容放容器容放反光板、光导板和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凸台形成在容放容器的底面上以通过引导发光单元的位置而防止发光单元移动。因而,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内的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少,且因为与包括分离灯罩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此制造过程变得简单,所以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407380SQ02103358
公开日2003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29日
发明者李廷权, 李承宰, 朴贤洙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