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33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电极的接触部的形成。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良好的对比度和广视野角特性,使用垂直取向液晶的
MVA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多畴垂直取向))方式的液 晶显示装置被广泛利用。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将液晶层分割成多 个畴,当对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在畴之间不同。 但是,由于在各畴中沿着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突起图案的两 侧边缘生成2条暗线、以及在高度大的上述突起图案的部分中液晶 层的延迟减少,从而发生液晶面板的透过率降低并且对比度降低的 问题。另外,因为在上述突起图案的近旁以外存在有直至液晶分子 的取向被控制的传播延迟,所以存在不能增大液晶分子的应答速度 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具备图5所示构成的像素的液晶显 示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到4中记载有同样的结构。
在图5中,表示与第i条栅极总线GLi和第j条源极总线SLj 的交叉部相对应地设置的像素PIXij的一方的基板一侧的结构。像 素PIXij被设置在由相互邻接的辅助电容总线CSLi 'CSLi+l和相互 邻接的源极总线SLj SLj+1包围的区域中。辅助电容总线CSLi与 栅极总线GLi平行地设置,栅极总线GLi设置在辅助电容总线CSLi 和辅助电容总线CSLi+1之间。
在栅极总线GLi和源极总线SLj的交叉部设置有TFT部111。 TFT咅卩111具备2个栅极电极lllg (1) lllg (2)。栅极电极lllg (1)是从栅极总线GLi引出的电极,与栅极总线GLi相比在辅助 电容总线CSLi+1 —侧与源极总线SLj交叉。栅极电极lllg (2)是 位于与源极总线SLj交叉的地方的栅极总线GLi自身的部分。在源极总线SLj的正下方,形成有相对于栅极电极111g(l)/lllg (2)在上方交叉的Si导电层。该Si导电层的与栅极电极lllg (1) 相比靠辅助电容总线CSLi+l —侧构成TFT部111的源极部llls, 与栅极电极lllg (2)相比靠辅助电容总线CSLi —侧构成TFT部 111的漏极部1Ud。源极部llls经接触孔lllh与源极总线SLj连接。 另外,将漏极部llld被引绕到像素区域内部,经由接触孔121h与 上方的连接配线115连接。连接配线115经由接触孔125h与上方的 像素电极105连接。另外,将漏极部llld从像素区域内部进一步引 绕至辅助电容总线CSLi的上方的位置,并与辅助电容电极垫片CSP 连接,该辅助电容电极垫片CSP按照与辅助电容总线CSLi在其上 方相对的方式被设置。由辅助电容总线CSLi和辅助电容电极垫片 CSP形成辅助电容Cs。
像素电极105由透明电极构成,具备主干线105a、主干线105b 和条纹部105c……。分别地,按照与源极总线SLj平行地延伸的方 式设置有主干线105a,而且按照与栅极总线GLi平行地延伸的方式 设置有主干线105b,主干线105a和主干线105b在像素PIXij的面 板面上的中心相互交叉连接。通过像这样配置主干线105a和主干线 105b,在像素电极105中形成有由主干线105a和主干线105b区划 的4个区域Rl/R2/R3/R4。各区域,由相对于栅极总线GLi和源极 总线SLj成45度的角度并沿着相互相同方向延伸的多个条纹部
105c......构成,该条纹部105c……与主干线105a/105b连接。在各
区域中在相互邻接的条纹部105c彼此之间形成有没有透明电极的 切除(cut-out)图案106,从而在与条纹部105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上形成有周期地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在将主干线105a或主干线 105b作为边界相互邻接的区域中,作为条纹部105c……的延伸方向 的条纹的线方向相互相差90度。另外,当在与条纹部105c……相 比靠像素PIXij的外周侧也设置有像素电极105的区域时,条纹部 105c……也与该像素电极105的外周部分连接。
在主干线105a的正下方周边实施经由上述接触孔125h的连接 配线115和像素电极105的接触。
在上述结构的基板和相对侧的基板之间夹持垂直取向的液晶
6层,通过在像素电极105和相对侧的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驱 动液晶层。另外,对于进一步从外侧将由上述2个基板夹持液晶层 的结构夹持的2个偏光板分别使用直线偏光板,并且分别设定为一 方的偏光板的光吸收轴与主干线105a平行,另一方的偏光板的光吸 收轴与主干线105b平行。
如图6 (a)所示,根据上述像素PIXij,在驱动状态中液晶分 子MLC,受到由切除图案106形成的、在与切除图案106的延伸方 向正交的方向上周期性变化的电场的影响,倒向切除图案106的延 伸方向。图中,将液晶分子MLC的宽度描绘得宽广的一方是当垂 直取向时朝向相对侧的基板的一侧,该宽度宽广的一方倒向主干线 105a (或105b) —方。在主干线105a (或105b)上,从垂直取向 状态,倒向从图6中的纸面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
因为2个上述直线偏光板的光吸收轴彼此按照由与主干线105a 平行的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方向形成十字的方式设定,所以在主干线 105a/105b上产生暗线,但是如现有技术那样沿1个突起图案的两边 缘出现2条暗线的情况不发生,大幅度提高驱动状态的透过率。另 外,因为液晶分子MC的倾倒方向不基于其它液晶分子MLC的倾 斜,所以从垂直取向状态向水平取向状态的变化、或者它的逆变化 很快,应答非常高速。进一步,因为液晶分子MLC的倾倒方向在 区域R1 R4之间不同,所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表示出广大的视野 角特性。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2-107730号公报(公 开日2002年4月10日)"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149647号公报(公 幵日2003年5月21日)"
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177418号公报(公 开日2003年6月27日)"
专利文献4: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255305号公报(公 开日2003年9月10日)"
专利文献5: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208881号公报(公 开日2006年8月10日)"专利文献6: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2-289857号公报(公 开日2002年10月4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为经由接触孔125h 的连接配线115和像素电极105的接触在主干线105a的正下方的周 边进行,所以存在如图6 (b)所示的在配线115和像素电极105的 接触部中发生液晶分子MLC的取向混乱的区域121那样的问题。 因为区域121超出主干线105a(或主干线105b)的区域的可能性高, 所以在光的透过区域中存在着液晶分子MLC的取向混乱的区域, 容易降低显示品质。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液晶显 示装置,在其中能够不使液晶分子的取向的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 与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像素电极进行接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为通过在夹持液晶 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置的电极,对上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有源矩阵型 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的一侧的基 板设置的作为上述电极的第一电极,具备按照当对上述液晶层施加电 压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 上述第一电极的与上述选择元件的一侧的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 上与被分配有信号线的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根据上述发明,因为第一电极的与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被设 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信号线相对的区域中,所以接触部相对于背光 源光等的像素的透过光被遮光。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接触部中的液 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对显示造成恶劣影响,能够不损害当将电压施加 于液晶层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特色而进行高品质显
根据以上所述,获得以下效果能够实现能够不使液晶分子的
取向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与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 像素电极进行接触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因为利用在膜厚方向上与信号线相对的区域这一既存区
8域形成接触部,所以起到能够不降低像素的开口率,而防止液晶分 子的取向混乱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信 号线为栅极总线。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形成接触部的区域的 效果。
另外,当以通过像素的中央部的方式设置栅极总线时,能够在 像素的中心部形成接触部,起到对于面积小的像素有利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信 号线为源极总线。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形成接触部的区域的 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信 号线为辅助电容总线。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形成接触部的区域的 效果。
另外,当以通过像素的中央部的方式设置辅助电容总线时,能 够在像素的中心部形成接触部,其到对面积小的像素有利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为通过在夹持液晶
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置的电极,对上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有源矩阵型 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的一侧的基 板设置的作为上述电极的第一电极,具备按照当对上述液晶层施加电 压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 上述第一 电极的与上述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 与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上述第一区域被分配有上述像素的对透过 光的遮光区域。
根据上述发明,因为第一电极的与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被设 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像素的对透过光的遮光区域相对的区域中,所 以接触部相对于背光源光等的像素的透过光被遮光。其结果是,能 够避免接触部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对显示造成恶劣影响,能够 不损害当将电压施加于液晶层上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特色而进行高品质显示。
根据以上所述,获得以下效果能够实现能够不使液晶分子的 取向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与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 像素电极进行接触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 述第一区域中进行遮光的部件为电浮动状态。
根据上述发明,因为如果不需要确定地将某个电位赋予在第一 区域中进行遮光的部件,则能够省略用于赋予电位的结构,所以起 到能够提高用于形成第一区域的自由度和使工艺简略化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像素内具备反射 区域和透过区域能够实现反射显示模式和透过显示模式的各个模式, 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区域为上述反射区域。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利用称为反射区域的既存区域提供像 素的对透过光的遮光区域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黑 矩阵,上述遮光区域为上述黑矩阵。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利用称为黑矩阵的既存区域提供像素 的对透过光的遮光区域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 述第一电极中具备主干线,该主干线将上述条纹状电极图案分割为多 个区域,并且与全部上述区域的上述条纹状电极图案电连接,在以上 述主干线作为边界而相互相邻的上述区域彼此中,上述条纹的线方向 不同,上述主干线以包括上述接触部的方式设置。
根据上述发明,因为以连接有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主干线作为 边界相互相邻的区域彼此中条纹的线方向不同,所以当将电压施加 于液晶层时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在相邻的区域之间不同。从而,起 到能够得到广大的视野角特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主干线,通过与栅极总线平行的第一主干线部分和与源极总线平行的 第二主干线部分相互交叉连接而成,由此将上述条纹状电极图案分割 为4个区域,在上述4个区域彼此中,液晶分子倾斜的方向相互不同。根据上述发明,在4个区域之间当将电压施加于液晶层时液晶 分子的倾倒方向不同。从而,起到能够得到广大的视野角特性的效 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4个区域的各个中的上述条纹的线方向,为相对于上述第一主干线部分 和上述第二主干线部分倾斜的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相对于面板均等地扩大左右和上下的 视野角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4个区域的各个中的上述条纹的线方向,为相对于上述第一主干线部分 和上述第二主干线部分倾斜45度的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能够均等地扩大从面板周围的视野角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液晶层包括规定液晶分子的预倾斜角和驱动时的倾斜方向中的至少一 方的聚合物。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不需要取向用的突起图案、取向膜、摩擦 等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主干线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区域相对的区 域中。
根据上述发明,当将直线偏光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偏光板时, 在与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存在第一电极的主干线时,来自背光 源的要透过的光被遮挡,结果像素中的主干线处成为暗线。因此, 如果将主干线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则因 为进一步利用为了设置第一电极的与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而利用 的第一区域,所以与将第一区域设置在别的透过部中的情况比较, 起到能够提高面板透过率的效果。
另外,在主干线不被遮光的情况下,当不从正面而从斜方向看 显示面时,存在由主干线部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导致色感不同, 结果显示品质有所不同的可能性。通过由第一区域对主干线进行遮
ii光,能够再现仅基于条纹状电极图案部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色 感,结果起到能够得到广视野角的显示品质的效果。当将该效果估 计在内时,遮光材料也可以为电浮动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选择元件是TFT。
根据上述发明,起到在将TFT用于像素的选择元件的显示装置 中,能够不使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进行第一电极和 TFT的接触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TFT的源极部、和上述TFT的源极部与漏极部之间的区域,被设置于 在膜厚方向上与源极总线相对的区域中,上述TFT的漏极部从在膜厚 方向上与源极总线相对的上述区域被引绕到上述接触部。
根据上述发明,在将源极部以及源极部与漏极部之间的区域设 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源极总线相对的区域中,在具备漏极部被从该 区域引绕到接触部的TFT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起到能够不使液晶分 子的取向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进行第一电极和TFT的漏极部的接 触的效果。
通过如下所述的记载,将充分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 优点。另外,通过参照附图的下列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更加明白。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
备的像素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A-B-C-D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剖面结构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具备图1的像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像素
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液晶分子的取向的状态的平面图,(a)表示在没有接
触孔的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状态,(b)表示在具有接触孔的区
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状态。符号说明
1液晶显示装置
15 像素电极(第一电极)
15a第一主干线部分 15b第二主干线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图l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以下所述。 在图4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结构。
液晶显示装置1是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具备作为扫描信
号线驱动电路的栅极驱动器3、作为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源极驱 动器4、显示部2、用于控制栅极驱动器3和源极驱动器4的显示控 制电路5和电源电路6。
显示部2包括作为多条(m条)扫描信号线(信号线)的栅极 总线GLl GLm、作为与这些栅极总线GLl GLm的各个交叉的多 条(n条)数据信号线(信号线)的源极总线SLl SLn、以及分别 与这些栅极总线GLl GLm和源极总线SLl SLn的交叉点对应地 设置的多个(mxn个)像素PIX……。另外,这里虽然没有图示, 但是显示部2具备与栅极总线GLl GLm平行的辅助电容总线(信 号线)CSL……(参照后述的图l), 1条辅助电容总线CSL被分配 给由在该方向上排列的n个像素构成的各像素行。
将多个像素PIX……矩阵状地配置构成像素阵列,各像素PIX 具备TFT部(选择元件)11、液晶电容CL和辅助电容Cs。液晶电 容CL由像素电极、与像素电极相对的对置电极和夹持在它们之间 的液晶层构成。从电源电路6将电压Vcom施加于对置电极。液晶 电容CL和辅助电容Cs构成像素电容,但是作为构成像素电容的其 它电容,也存在在像素电极和周边配线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
从显示控制电路5向栅极总线3供给栅极开始脉冲GSP和栅极 时钟信号GCK,从显示控制电路5向源极驱动器4供给源极开始脉 冲SSP、源极时钟信号SCK和显示数据DA。
下面,在图1中,表示像素PIX的结构。在图1中,表示与第i条栅极总线GLi和第j条源极总线SLj 的交叉部对应地设置的像素PIXij的一方的基板一侧的结构。将像 素PIXij设置在由相互邻接的辅助电容总线CSLi/CSLi+l和相互邻 接的源极总线SLj/SLj+l包围的区域中。辅助电容总线CSLi与栅极 总线GLi平行地设置,栅极总线GLi在辅助电容总线CSLi和辅助 电容总线CSLi+l之间设置,在此特别地以将辅助电容总线CSLi和 辅助电容总线CSLi+l之间等分的方式设置。
在栅极总线GLi和源极总线SLj的交叉部中设置有上述TFT部 11。 TFT部11具备2个栅极电极llg (1) /11g (2)。栅极电极llg
(1) 是从栅极总线GLi引出的电极,在与栅极总线GLi相比靠辅 助电容总线CSLi+l —侧与源极总线SLj交叉。栅极电极llg (2) 是位于与源极总线SLj交叉处的栅极总线GLi自身的部分。
在源极总线SLj的正下方,形成有相对于栅极电极11g(l)/llg
(2) 在上方交叉的Si导电层。Si导电层例如是在TFT部11的源 极/漏极区域中用作接触层的n+Si层。该Si导电层的与栅极电极llg
(1)相比靠辅助电容总线CSLi+l —侧构成TFT部11的源极部lls, 与栅极电极llg (2)相比靠辅助电容总线CSLi—侧构成TFT部11 的漏极部lld。
像这样,TFT部11具有2个栅极电极,因而是串联地设置有2 个TFT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只设置有1个TFT的结构。
源极部lis经接触孔llh与源极总线SLj连接。另外,漏极部 lld被引绕到像素区域内部,经接触孔21h与上方的连接配线35(参 照后述的图2)连接。在此,接触孔21h被设置在后述的像素电极 15具备的第一主干线部分15a的正下方。连接配线35经接触孔25h 与上方的像素电极15连接。接触孔25h被设置在栅极总线GLi的上 方,在此,特别地,在像素电极15具备的第一主干线部分15a与第 二主干线部分15b的交叉连接部的正下方也有。
另外,漏极部11d从接触孔21h的位置进一步经第一主干线部 分15a的正下方被引绕到辅助电容总线CSLi的上方的位置,并与辅 助电容电极垫片CSP连接,该辅助电容电极垫片CSP以与辅助电容 总线CSLi在其上方相对的方式被设置。由辅助电容总线CSLi和辅
14助电容电极垫片CSP形成辅助电容Cs。
像素电极(第一电极)15由透明电极构成,具备第一主干线部 分15a、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和条纹部15c……。分别以与源极总线 SLj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一主干线部分15a,而且以与栅极总 线GLi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二主干线部分15b,第一主干线 部分15a和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在像素PIXij的面板面上的中心相 互交叉地连接。由第一主干线部分15a和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形成 1个像素电极15内的主干线。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处于栅极总线 GLi的上方。通过像这样配置第一主干线部分15a和第二主干线部 分15b,在像素电极15中,形成有由第一主干线部分15a和第二主 干线部分15b区划的4个区域Rl/R2/R3/R4。
各区域,由相对于栅极总线GLi和源极总线SLj成45度角度沿 相互相同方向延伸的多个条纹部15c…"*构成,该条纹部15cr…"与 第一主干线部分15a和第二主干线部分15b连接。在各区域中在相 互邻接的条纹部15c彼此之间形成有没有透明电极的切除图案16, 从而在与条纹部1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周期性排列的直 线与空间的条纹状电极图案。在将第一主干线部分15a或第二主干 线部分15b作为边界相互邻接的区域彼此中,作为条纹部15c…… 的延伸方向的条纹的线方向相互相差90度。另外,在与条纹部 15c……相比靠像素PIXij的外周侧也设置有像素电极15的区域时, 条纹部15c……也与该像素电极15的外周部分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板与相对侧的基板之间夹持垂直取向的液晶 层,通过在像素电极15和相对侧的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 驱动液晶层。另外,对于进一步从外侧将由上述2个基板夹持液晶 层的结构夹持的2个偏光板分别使用直线偏光板,分别设定为一方 的偏光板的光吸收轴与第一主干线部分15a平行,另一方的偏光板 的光吸收轴与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平行。
在此,将在液晶中混合有单体或低聚物等的聚合性成分(以下, 简称为单体)的液晶组成物封入在基板间而得到的结构用作液晶层。 在基板间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倾斜的状态下,将单体聚合进行聚合 物化。从而,即便去除所施加的电压也能够得到以规定的预倾斜角倾斜的液晶层,能够规定液晶取向方位。液晶驱动时的倾斜方向也 通过聚合物被规定。作为单体,选择用热或光(紫外线)进行聚合 的材料。另外,聚合物也可以是规定预倾斜角和液晶驱动时的倾斜 方向中的至少一方的物质。如果使用这种聚合物,则不需要取向用
的突起图案、取向膜、摩擦(rubbing)等。其结果是,对面积小的 像素,能够提高透过率和使工艺简略化。
下面,在图2中,表示图i的A-B-C-D线剖面图。 在透明绝缘基板31上,依次地形成基底涂敷层32、栅极总线 GLi、绝缘膜33、漏极部lld、绝缘膜34、连接配线35、绝缘膜36、 平坦化膜37和像素电极15。接触孔21h设置在绝缘膜34中。接触 孔25h设置在绝缘膜36和平坦化膜37中。在此,连接配线35能够 由与源极总线SLi相同层的源极金属形成。能够将SiN膜、Si02等 用于基底涂敷层32、绝缘膜34和绝缘膜36,另外,能够将聚酰亚 胺膜、丙烯酸树脂膜等用于平坦化膜37。
另外,在图3中,表示图2的叠层构造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在图3的构成中,省略图2的连接配线35,从漏极部lld直接 进行向像素电极15的接触。接触孔25h设置在绝缘膜34和平坦化 膜37中。不需要接触孔21h和绝缘膜36。或者也可以代替绝缘膜 34留下绝缘膜36。
能够将现有结构的基板用于相对侧的基板,例如具备彩色滤光 片、黑矩阵。
根据图l至图3的构成,因为将像素电极15的与TFT部11一 侧的接触部即接触孔25h的上部部分,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 配有称为栅极总线GLi的信号线的区域(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所以相对于背光源光等的像素的透过光该接触部被遮光。其结果是, 能够避免接触部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对显示造成恶劣影响。因 此,当将电压施加于液晶层时能够不损害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 上取向的特色而进行高品质显示。另外,因为利用在膜厚方向上与 被分配有称为栅极总线GLi的信号线的区域相对的区域这一既存区 域,形成接触部,所以能够不降低像素的开口率,而防止液晶分子 的取向混乱。
16在上述例子中将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配有栅极总
线GLi的区域相对的区域中,但是不仅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于在膜 厚方向上与被分配有作为信号线的源极总线SLi、辅助电容总线 CSLi的区域(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利用以上的信号线,能够 提供能够容易地形成接触部的区域。如果是栅极总线GLi或辅助电 容总线CSLi通过像素的中央的结构,则能够在像素的中心部形成接 触部。如后文所述的那样,这对面积小的像素特别有利。另外,除 金属以外也可以将Si导电层等用作上述信号线的材料。
优选将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配有像素的对透过光 的遮光区域的区域(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作为上述遮光区域 的例子,可以举出在像素内具备反射区域和透过区域并能够实现反 射显示模式和透过显示模式的各个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上述反射 区域。另外,与在相对侧的基板中具备的黑矩阵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也是透过区域以外的例子。根据上述内容,能够通过既存的区域提 供像素的对透过光的遮光区域。在第一区域中进行遮光的部件也可 以处于电浮动状态。如果不需要确定地将某个电位赋予在第一区域 中进行遮光的部件,则因为能够省略用于赋予电位的构成,所以能 够实现提高用于形成第一区域的自由度和使工艺简略化。
另外,在图1至图3的结构中,将作为主千线的至少一部分的 第二主干线部分15b,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作为被分配有栅极总 线GLi的区域的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在将直线偏光板用于液晶 显示装置的偏光板的情况下,当在与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存在 像素电极的主干线时,来自背光源的要透过的光被遮挡,结果像素 中的主干线处成为暗线。因此,如果如图1至图3所示将主干线设 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则因为进一步利用为 了设置像素电极15的与TFT部11一侧的接触部而利用的第一区域,
所以与将第一区域设置在另外的透过部中的情形比较,能够提高面 板的透过率。作为该情况下的第一区域能够应用以上所述的全部的 第一区域。
另外,在主干线不被遮光的情况下,当不从正面而从斜方向看 显示面时,有可能由主干线部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导致色感不同,结果显示品质有所不同。通过用第一区域对主干线进行遮光,能够 再现仅基于条纹状电极图案部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色感,结果 能够得到广视野角的显示品质。当将该效果估计在内时,遮光材料 也可以为电浮动状态。
在可移动设备的液晶面板等中,如果各像素的面积减小,像素
电极15的向TFT部11 一侧的接触部的面积相对增大。因此,将该 接触部设置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被遮光的区域中而不使对显示作出 贡献的区域的液晶取向混乱,对提高显示品质非常重要。另外,如 图1的情况下的在膜厚方向上与辅助电容总线CSLi相对的区域那 样,在像素PIXij的端部形成上述接触部的情形下,伴随着像素PIXij 的微细化,辅助电容总线CSLi等的像素端部的信号线的线宽减小。 另一方面,因为接触部的面积不太变化,所以接触部的区域成为从 上述信号线的区域突出的状态。从而,当有可能由此接触部成为与 相邻像素短路的原因时,通过如图1那样在像素PIXij的内部区域 中设置接触部,能够避免短路的危害。像这样,形成对像素PIXij 的与TFT部11 一侧的接触部,与其它结构的像素中的接触部的形 成存在很大不同,该像素PIXij在其内部区域中具备存在像素电极 15的第一主干线部分15a、第二主干线部分15b那样的暗线区域的 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
另外,在图1的结构中通过主干线将像素电极15分割成4个区 域R1 R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割成多个区域。因为在这种结 构中在相邻的区域间条纹的线方向不同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相互不 同,所以将电压施加于液晶层时的液晶分子的倾倒朝向不同。因此 能够得到宽广的视野角特性。另外,因为条纹的线方向相对于第一 主干线部分15a和第二主干线部分15b倾斜,所以能够均等地扩大 从左右或上下的视野角。另外,通过该倾斜角度为45度,能够均等 地扩大从面板周围的所有方向的视野角。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可以 进行各种变更。即,通过将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适当变更后的 技术方法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通过在夹持液 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置的电极,将电压施加于上述液晶层的有源矩阵型的液 晶显示装置,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的一侧的基板设置的作为上 述电极的第一电极,具备按照当对上述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 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上述第一电 极的与上述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配 有信号线的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根据上述内容,获得以下效果能够实现能够不在显示中反映 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地与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像素 电极进行接触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的项目中所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 完全是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变得明确的离子,不应该只限定于这样 的具体例狭义地进行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下面记载的权利要求 书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并加以实施。
本发明能够适当地用于可移动用途的液晶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通过在夹持液晶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置的电极,对所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的一侧的基板设置的作为所述电极的第一电极,具备按照当对所述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所述第一电极的与所述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配有信号线的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是栅极总线。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是源极总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是辅助电容总线。
5. —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通过在夹持液晶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 置的电极,对所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 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的一侧的基板设置的作为所述电极的第 一电极,具备按照当对所述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 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所述第一电极的与所述选择元件一侧的接触部,设置于在膜厚方 向上与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所述第一区域被分配有所述像素的对 透过光的遮光区域。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进行遮光的部件为电浮动状态。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在像素内具备反 射区域和透过区域能够实现反射显示模式和透过显示模式的各个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区域为所述反射区域。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黑矩阵,所述遮光区域为所述黑矩阵。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极中具备主干线,该主干线将所述条纹状电极图案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与全部所述区域的所述条纹状电极图案电连接, 在以所述主干线作为边界而相互相邻的所述区域彼此中,所述条纹的线方向不同,所述主干线以包括所述接触部的方式设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线,通过与栅极总线平行的第一主干线部分和与源极总 线平行的第二主干线部分相互交叉连接而成,由此将所述条纹状电极图案分割为4个区域,在所述4个区域彼此中,液晶分子倾斜的方向相互不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区域的各个中的所述条纹的线方向,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主干线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线部分倾斜的方向。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区域的各个中的所述条纹的线方向,为相对于所述第一 主干线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线部分倾斜45度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包括规定液晶分子的预倾斜角和驱动时的倾斜方向中 的至少一方的聚合物。
14. 根据权利要求9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线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 相对的区域中。
15.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元件为TFT。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FT的源极部、和所述TFT的源极部与漏极部之间的区域, 被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源极总线相对的区域中,所述TFT的漏极部 从在膜厚方向上与源极总线相对的所述区域被引绕到所述接触部。
全文摘要
一种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起通过在夹持液晶层的2个基板分别设置的电极,对液晶层施加电压,在设置有像素的选择元件(11)的一侧的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15),具备按照当对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在条纹的线方向上取向的方式设置的条纹状电极图案(15c),第一电极(15)的与选择元件(11)一侧的接触部(25h),设置于在膜厚方向上与被分配有信号线(GLi)的第一区域相对的区域中。通过这种结构,实现能够不使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反映在显示中地与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条纹状电极图案的像素电极进行接触的液晶显示装置。
文档编号G02F1/1337GK101689000SQ200880021969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7日
发明者八代谷亮二, 吉田圭介, 吉田裕志, 大上欲之, 曾我雅之, 柴崎正和, 桥本义人, 田中耕平, 田坂泰俊, 阿砂利典孝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