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及应用此自动开阖装置的被开阖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24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及应用此自动开阖装置的被开阖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阖元件,特别涉及用以使得办公机器的原稿压合板自动开阖的 适合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以及应用此自动开阖装置的被开阖元件,此被开阖元件特别 是指办公机器。
背景技术
作为被开阖元件的办公机器的一种,特别是大型的复印机中,在重达20公斤至 30公斤等的开阖元件特别是原稿压合板(此大多为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开阖装置的 情况下,对应原稿压合板的重量提升其操作性,不尽为了限定具有重量的原稿压合板,也为 了使得乘坐轮椅的操作者可简单操作,一种可自动开阖原稿压合板的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 阖装置是期望的。作为像这种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阖装置已经是公知的,例如日本特开 2009-122141号公开特许公报或日本特开2009-36994号公开特许公报所记载的内容。如上述日本特开2009-122141号公开特许公报中所记载的,其将包括具有动力来 源的驱动马达的驱动手段设置在装置本体一侧,使得此驱动手段产生的输出传达至兼具转 轴销的驱动轴上,此转轴销相对支撑原稿压合板的支撑元件的组装元件,再通过转动的支 撑元件开阖原稿压合板。以此构成的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阖装置,在开启原稿压合板时,驱动手段突出,并 残留在装置本体的一侧,不但不利于外观,此外,因装置本体一侧上的设计被迫变更,目前 不是很普遍。而近年来,复印机的专业化进步,装置本体、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原稿压合 板及相对装置本体开阖此原稿压合板的原稿压合板的开阖装置由各自的专门制造商制造。 首先,原稿压合板的制造商将原稿压合板的开阖装置组装在原稿压合板上,复印机的制造 商再购买附此开阖装置的原稿压合板,将此原稿压合板组装于装置本体做成一复印机。在此,如日本特开2009-36994号公开特许公报所记载的,其涉及将驱动手段与装 置本体机械地分离而装置在转轴手段的组装元件上的发明。此发明用以装置驱动手段上具 有设计不被迫变更的优点,但此发明在开启原稿压合板时,驱动手段露出,并残留在装置本 体上,仍存在着不利外观的问题。另外,若驱动手段在装置本体一侧,修理、点检时,若需将原稿压合板从装置本体 取下时,则需将转轴手段,连同驱动手段从装置本体取下,在保养时不但花费时间也具有烦 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情况,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适当地 利用具有开阖元件的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阖装置,仅有影响原稿压合板的制造商的设计部 门,此外,驱动手段在原稿压合板开启时不会露出、突出装置本体(被开阖元件)上,在保养 时可容易地从装置本体取下原稿压合板。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所述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依据本发明的开 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其通过转轴手段使得开阖元件相对被开阖元件自动地开阖,为此, 驱动手段机械地独立于被开阖元件,设置于开阖元件一侧,当开阖元件开阖时,同时与开阖 元件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被开阖元件是办公机器的装置本体,开阖元件是原稿压 合板,转轴手段具有至少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的组装元件及使得原稿压合板相对组装元件 转动的支撑元件,其中驱动手段机械地独立于装置本体,设置于原稿压合板一侧,当原稿压 合板开阖时,同时与原稿压合板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轴手段具有至少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的组装元件、使 得设置于组装元件上的原稿压合板转动的支撑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且与支 撑元件反方向转动的升降元件以及仅在施加指定的转动转矩时容许升降元件转动的第一 转动控制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轴手段具有至少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的组装元件、使 得设置于组装元件上的原稿压合板转动的支撑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且与支 撑元件反方向转动的升降元件以及在组装元件与支撑元件之间牵引支撑元件往原稿压合 板的开启方向的第二转动控制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轴手段具有至少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的组装元件、使 得设置于组装元件上的原稿压合板转动的支撑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且与支 撑元件反方向转动的升降元件以及仅在施加指定的转动转矩时容许升降元件转动的转动 限制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性手段于组装元件一侧 与设置于相对升降元件的支撑元件的枢轴位置的不同位置上的一动作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性手段于升降元件与支 撑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性手段于组装元件一侧 与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性手段于组装元件一侧 与设置于相对升降元件的支撑元件的枢轴位置的不同位置上的一动作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具有依据原稿压合板的指定闭阖角度 动作的液流阻尼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动限制手段具有支撑元件、相对组装元件转动装置的 卡止元件、卡合设置于该升降元件一侧的卡止元件的卡合栓以及牵引卡止元件往一方向转 动的弹性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设置驱动手段于支撑元件,且与支撑元件同时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设置驱动手段于原稿压合板,且与支撑元件同时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段具有电磁离合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段相对兼具转轴销的驱动轴在组装元件上枢轴转 动支撑元件,并给予转动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段在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给予转动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段具有复数循环皮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段设有歪斜检知手段于连结转轴手段的驱动轴或 主轴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一被开阖元件是利用上述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被 开阖元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一办公机器是利用上述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办公 机器。承上所述的结构,因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设置驱动手段于 具开阖元件的原稿压合板及/或转轴手段的支撑元件的一侧上,仅对原稿压合板的制造商 方面及设计上有影响,因此可能实施,且具有化解烦杂、容易实用化的优点,因为驱动手段 不会突出、残留在装置本体上,外观也变得简洁,且装置本体在修理、保养时,若从装置本体 取下原稿压合装置的情况下,因驱动手段可连同原稿压合板从装置本体取下,与习知上更 需要脱卸驱动手段及转轴手段相比,本发明具有容易作业的优点。更进一步地,如以下第一 实施例的说明,因驱动手段而产生的作用点设置于转轴手段的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或驱动 盒的前端侧上,即作用点跑到转轴手段的前侧,因此,开阖原稿压合板时的转动转矩变小, 可使得驱动马达具有小型化、低价的优点。


图1为显示实施本发明的复印机的使用状态的斜视图;图2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斜视图;图3为关于本发明的升降元件的转动控制手段的放大斜视图;图4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驱动手段的驱动盒取下后的斜视图;图5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动作的斜视图;图6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尤其是转轴手段的部分分解斜视图;图7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转轴手段的部分剖面图;图8为说明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转轴手段的部分动作的剖面图;图9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转轴手段的弹力调节手段的部分放大剖面 图;图10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平面图;图11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右侧面图;图12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背面图;图13为图11的A-A线剖面图;图14为图11的B-B线剖面图;图15为图11的C-C线剖面图;图16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主轴(a)图为主轴的正面图;(b)图 为主轴的斜视图;图17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驱动轴的斜视图;图18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驱动手段的轮式离合器的纵剖面图; 图19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升降元件的转动控制手段的第一卡止元件的斜视图20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升降元件的转动控制手段的第二卡止 元件(a)图为一侧的斜视图;(b)图为另一侧的斜视图21是为了说明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动作,取下驱动盒体右侧的盒盖 (a)图为显示动作开始前的状态;(b)图为显示动作途中的状态;(c)图为显示动作结束时 的状态;
图22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其它实施例的斜视图23为图22的状态下,取下驱动手段的驱动盒的斜视图M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另一侧的斜视图25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平面图沈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右侧面图27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背面图观为图沈的A-A线剖面图四为图沈的B-B线剖面图30为图沈的C-C线剖面图31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驱动轴的正面图32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主轴(a)图为其正面图;(b)图为其 斜视图33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升降元件的转动控制手段的第二卡止 元件(a)图为其侧面图;(b)图为其正面图;以及
图34是为了说明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动作,取下驱动盒(a)图为显示 动作开始前的状态;(b)图为显示动作途中的状态;(c)图为显示动作结束时的状态。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复印机
B 装置本体
C 原稿压合板
D 开阖装置
E、N自动开阖装置
F、P转轴手段
G、Q驱动手段
H、U组装位置调节手段
I、V高度调节手段
J、S第一转动控制手段
K、T第二转动控制手段
L,R转动限制手段
Μ、W减速机构
a:組L装扣
b 原稿载置台
C 組L装片
1、50:组装元件
la、50a:底板
lb、3b、5b、14a、50b、51b、54b 侧板
Ic 后板
ld、52c、53c、67 组装孔
Ie 组装长孔
If、14b:连结孔
lg,61a 卡止孔
Ih 贯通孔
Ii 开启角度调节板
Ij:固定元件
lk、5g:轴容置元件
2、53 主轴
2a、53a:周沟
2b、52a、53b 第一圆形轴部
2c、53d 第一变形轴部
2d,53e 第二圆形轴部
2e、53g 第三圆形轴部
2f、52d、53f 第二变形轴部
2g:第四圆形轴部
2h、53h 第三变形轴部
2i、24、60:固定环
3、51 支撑元件
3a、5a、51a、54a 天板
3c、5d:第一连结孔
3d,5e 第二连结孔
3e、5f、ll:卡止栓
4、52 驱动轴
4a、8a、53a:周沟
4b 变形部
4c、65:E 环
5、54:升降元件
5c、57a、67 组装板
5h 轴环
7、19:调节板
7a:卡止片
7b:调节第一长孔
7c:凹部
7d:调节第二长孔
7e、59a、66 组装螺丝8、10、18:调节螺丝9:螺帽12: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a:卡合沟12b:调节孔13:动作元件 14: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c 长沟15:弹性手段15a:第一压缩弹簧15b:第二压缩弹簧16:液流阻尼手段16a:活塞杆17:弹力调节手段20:位置决定板21 第一"^止元件21a:变形组装孔21b:卡合凹部22:第二卡止元件22a:插通孔22b 卡合凸部22c 卡合部22d:卡止部23、62 张力压缩弹簧25、55 驱动盒25a:盒板26、56 驱动马达26a、30、56a、64a 转动轴27、70 转动滑轮27a、70a 第一循环皮带28、57:电磁离合手段29、64:轮式离合器31,71 第一减速滑轮32、72:第二循环皮带33、73:第二减速滑轮34、74:第一齿轮35、75:第二齿轮36、76:第三齿轮
37,77第四齿轮
38,78第五齿轮
39,79第六齿轮
40、80第七齿轮
41,81驱动齿轮
42,82齿轮支轴
43,58转动角度传感器
44 开阖开关
45:开启用的开关
46 歪斜检知手段
52b 大径轴部
52e /|、径轴部
55a 羞、至 t rm
59 驱动滑轮
61 第:二卡止手段
63 主滑轮
68 拉力滚轮
69廉三循环皮带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被开阖元件的装置本体,其以办公机器中的复印机的装 置本体为最佳,但本发明非限定此种复印机的装置本体,亦可实施在印刷机、打印机及扫描 机等其它办公机器的装置本体或其它被开阖元件上。
此外,本发明的开阖元件以原稿压合板且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大型、重达20至 30公斤等的物体为佳,但本发明非限定此种物体,亦可实施在其它3至5公斤等较轻型物体 之外,更可广泛地适用在被开阖元件的开阖元件。
此外,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实施例,非只限定以下实施例说明中复印机的装 置本体相对的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阖装置,更可实施在其它习知中各式各样的构成物。
此外,转轴手段亦非限制记载于以下实施例中的构成。基本上,若具有组装元件及 设置于此组装元件上可转动的支撑元件即可作用。甚至,第一或第二转动控制手段的结构 亦非限定实施例中的结构,可利用习知各式各样的构成物而达成。
此外,本发明的转轴手段实施在左右一对物体其中之一,即右侧,但本发明非限定 此实施例,若实施在左侧的转轴手段也不会有任何防碍。
更进一步地,转轴手段的构成若具有升降元件的转动限制手段,可提升操作性而 有益,但即使省略这些手段,对装置而言亦可进行作用。
因此,升降元件加上后可对应厚原稿而有作用,但若省略此升降元件,例如组装元 件构成于一单脚形状,且可在装置本体一侧形成的组装孔中上下移动,使其升降原稿压合板的情况,亦可省略升降元件。此构成物亦包含在本发明中提及的转轴手段。以下以驱动手段从装置本体一侧分离,设置于原稿压合板和/或转轴手段的支撑元件一侧的情况为实施例,说明关于原稿压合板设置于支撑元件或设置于在此支撑元件上 可转动的升降元件上,而驱动手段的驱动盒设置于转轴手段一侧,使其同时与支撑元件转 动。亦可考虑省略支撑元件,直接将驱动盒或盒盖设置于原稿压合板上的实施例。更进一 步地,亦可将驱动手段的驱动盒设置于支撑元件及原稿压合板两者上。以下将依据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至图21中,图1为显示以 复印机作为本发明的办公机器的一实施例。在图中,以附图标记A表示一复印机,此复印 机A由作为被开阖元件的装置本体B、作为例如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开阖元件的原稿压 合板C、相对装置本体B面向可开阖组装此原稿压合板C的装置本体B之处,位于左侧的原 稿压合板C的開阖装置D及位于右侧的关于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元件)C的自动开 阖装置E所构成。此外,在图中的自动开阖装置E设置在面向复印机A的装置本体B时的 右侧,但如上所述,亦可装置在左侧。但若依此自动开阖装置E装置在复印机A的装置本体 B的右侧时,原稿压合板C的右侧并没有装置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等装置,因其可以说是一 自由的范围,具有只做一些设计变更,即可容易装置驱动手段G的优点。相对于此,若自动 开阖装置E设置在左侧,原本左侧的原稿压合板的开阖装置D因为支撑设置在原稿压合板C 的左侧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重量,左侧设置有大型开阖装置,右侧设置小型开阖装置,以 持续维持此状态,具有可自动开阖原稿压合板C的优点。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面向复印机A的装置本体B时,自动开阖装置E设置在右侧 的情况说明,如上所述,此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关于本发明的开阖元件的原稿压合板C的自动开阖装置E的特征,特别是如图1 所示,驱动手段G设置在原稿压合板C的一侧。亦即,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E由转轴 手段F及其驱动手段G所构成,其中具有将此驱动手段G设置在原稿压合板C的一侧的特 征点。此外,装置在左侧的原稿压合板的开阖装置D的结构是使用习知的构成物,因此,在 此省略详细图示及说明。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E的转轴手段F,若去掉升降元件的转动规制手段L亦 是习知的构成物,但此动作与驱动手段G —起动作,因此关于转轴手段F加入其说明。特别 是如图1至图15所示,通过一组装扣a设置在装置本体B的后部上端的右侧上可装脱的组 装元件1、通过兼具转轴销的主轴2设置在组装元件1上并可转动的支撑元件3、通过兼具 转轴销的驱动轴4设置在支撑元件3的活动端侧上并与支撑元件3反方向转动的升降元件 5、兼具设置在组装元件1 一侧与升降元件5上装置的动作元件13间的第一转动控制手段 J的第二转动控制手段K及设置在升降元件5的活动端侧与支撑元件3间的升降元件5的 转动控制手段L所构成。更进一步地说明,组装元件1由底板la、从底板Ia两侧往上的两侧板lb、lb及从 底板Ia后部往上,卡止于两侧板lb、lb间的后板Ic所构成。底板Ia上在后端部侧的略中 央部设有一形成平面为钥匙孔形状的组装孔Id及在前端部侧设有一形成前后方向伸长的 组装长孔le、le,而在两侧板lb、lb上设有主轴2的连结孔If、If及卡止第一发条容置元件 12的卡止栓11的卡止孔lg、lg,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将在稍后做说明。此组装元件1上更设有一组装位置调节手段H,调整相对此组装元件1的装置本体B的组装位置。此组装位置调节手段H由重迭、设置在组装元件1的底板Ia上的调节板7 及螺锁在组装元件1的后板Ic上的调节螺丝8所构成,其中调节板7具有卡止片7a、形成 在此卡止片7a —侧与组装孔Id轴心重迭的调节第一长孔7b及形成在其前端部侧上与组 装长孔le、le重迭且左右方向伸长的调节第二长孔7d、7d,且形成在调节螺丝8的周沟8a 卡合调节板7的卡止片7a上的凹部7c。以附图标记7e、7e表示组装螺丝。调节螺丝8更 设有一栓紧固定用的螺帽9。此外,组装元件的后板Ic上更设有一贯通孔Ih及开启角度调 节板li,贯通孔Ih在使用螺丝起子或六角等其它工具时用以转动调节螺丝18。此外,特别 是图6中以附图标记lj、lj表示插入固定形成在组装元件1的两侧板lb、lb的连结孔If、 If的固定元件,而以附图标记lk、Ik表示设置在支撑元件3的两侧板北、北上形成的第一 连结孔3c、3c的轴容置元件。
接着,主轴2 (特别是如图16(a)及图16(b)所示)由形成周沟加在一端侧的第 一圆形轴部2b、接着第一圆形轴部2b的第一变形轴部2c,接着第一变形轴部2c的第二圆 形轴部2d,接着第二圆形轴部2d的第三圆形轴部加、接着第三圆形轴部2e的第二变形轴 部2f、接着第二变形轴部2f的第四圆形轴部2g以及接着第四圆形轴部2g的第二变形轴部 2h所构成,其中第一圆形轴部2b及第三圆形轴部2e的前端分别突出于组装元件1的两侧 板lb、lb之外,第一圆形轴部2b及第一变形轴部2c的一部分设有稍后说明的转动限制手 段L,第二变形轴部2f前端伸入稍后说明的驱动手段G的驱动盒25内。此外,以附图标记 2i表示固定环。此主轴2上,尤其是如图6及图13所示,设有歪斜准仪等的歪斜检知手段 46。以此结构可检知主轴2转动时伴随的歪斜,且驱动马达沈停止时,原稿压合板C以手 动开阖的情况下,可使得驱动马达26启动并辅助开阖动作。
接着,支撑元件3具有天板3a及从天板3a两侧垂下的两侧板!3b、3b,其中两侧板 3b,3b在其后部侧上形成第一连结孔3c、3c,此第一连结孔3c、3c连结组装于组装元件1的 连结孔lf、lf的主轴2,两侧板!3b、3b的前端侧上更设有第二连结孔3d、3d,通过驱动轴4 使得升降元件5相对支撑元件3可转动。
接着,驱动轴4(特别是如图17所示)是一圆棍状物体,具有一端部上形成的周沟 4a及另一端部上形成的变形部4b,其中周沟如突出升降元件5的两侧板恥、恥其中之一, 并设有E环如,突出外部的另一部分上则固定有驱动盒25的盒板25a。
升降元件5具有天板如、从此天板fe垂下的两侧板恥、恥及从两侧板恥、恥的下 端部往外侧弯折,组装原稿压合板C的组装板5c、5c,其中利用驱动轴4为枢轴使得升降元 件5的两侧板恥、恥在支撑元件3的两侧板北、北转动。此升降元件5的两侧板^、5b的 前端侧的上下位置上更设有装置驱动轴4的第一连结孔5d、5d及连结稍后说明的动作元件 13的第二连结孔k、5e。此外,附图标记5h、5h为轴环,附图标记5g、5g为轴容置元件。
升降元件5的天板fe与支撑元件3的天板3a之间更设有调节组装高度的高度调 节手段I。此高度调节手段I是在升降元件5的天板fe螺锁穿通设置而成的调节螺丝10。 此调节螺丝10的前端压触支撑元件3的天板3a,通过转动此调节螺丝10,升降元件5以驱 动轴4为支点往上、下方向微转动,可调节原稿压合板C设置于升降元件5的组装板5c、5c 的高度。调节螺丝10上亦可再装置一栓紧螺帽。
牵引升降元件5在支撑元件3 —侧转动,并控制升降元件5反转的第一转动控制 手段J,特别是如图6及图8所示,设置在组装元件1的两侧板lb、lb上所形成的系止孔lg、Ig的卡止栓11、11摇动卡合其下端部上形成的卡合沟12a、12a (仅显示一侧)而成,且具有 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中空盒状的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设置在升降元件5的第二连结孔k、 5e上,并以其两侧板14a、14a的顶部上形成的连结孔14b、14b连结例如栓状的动作元件13 且可摇动,再滑动收容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于其内部,呈盒状的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及被 收容在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与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内部并弹性装置大小例如第一压缩弹 簧1 与第二压缩弹簧15b的弹性手段15。此外,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的两侧板14a、14a 的下端部上形成的长沟14c、14c (仅显示一侧)为卡止栓11、11的脱离沟。
此外,此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的结构并非限定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例如,和上述的 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 一起,或省略此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单独构成,转动驱动轴4使得压缩 弹簧卷绕,其一端部卡止支撑元件3 —侧,另一端部卡止升降元件5 —侧,构成牵引此升降 元件5往与支撑元件3重迭的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弹性手段15可如上述构成,但亦可 弹性设置在与支撑元件3的活动端侧的顶板之间。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更可形成在组装元 件1上为一单脚形状,且相对形成在装置本体B的组装穴(图未显示)可上下移动地设置 的情况时,升降元件变成非必要元件因此可省略。此外,动作元件13非限定栓状,亦可能是 非栓状的元件结构,设置在升降元件5 —侧。
接着,第二转动控制手段K (其为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与其构成共通之物,特别是 如图6及图9所示)设置在组装元件1的两侧板lb、lb上所形成的系止孔lg、lg的卡止栓 11、11摇动卡合其下端部上形成的卡合沟12a、12a(仅显示一侧),且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中 空盒状的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设置在升降元件5的第二连结孔kje上,并以其两侧板 14a、14a的顶部上形成的连结孔14b、14b连结例如栓状的动作元件13且可摇动,再滑动收 容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于其内部,呈盒状的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及收容在第一发条容置 元件12与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内并弹性装置大小例如第一压缩弹簧15a与第二压缩弹簧 15b的弹性手段15的构成即可满足。
然而,在第一实施例中,若特别考虑原稿压合板C的重量,此第二转动控制手段K 更具有液流阻尼手段16及弹性手段15的弹力调节手段17。此外,第二发条容置元件14亦 可为多边形单脚状收容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于内部,利用互相嵌合状态进行阻尼动作。
液流阻尼手段16是具有习知结构的活塞杆16a,而弹力调节手段17 (特别是如图 6至图8所示)是由转动设置在第一发条容置元件12内底部形成的调节孔12b上的调节螺 丝18、此调节螺丝18上螺锁装置的调节板19及进行调节螺丝18的位置决定的位置决定板 20所构成。
此外,如上所述,若不具有液流阻尼手段16及弹力调节手段17亦可达到本发明的 目的,但对于在重达20至30公斤等的原稿压合板的情况是较佳的结构。此外,第二转动控 制手段K的结构亦非限定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可取代为习知结构的弹性手段,例如,设置凸 轮元件于组装元件一侧,使得其前端突出于此凸轮元件上,再设置滑件于支撑元件的一侧, 使得此滑件必然往支撑元件的一侧压触。
接着,升降元件5的转动限制手段L(特别是如图19及图20所示)由将主轴2的 第一变形轴部2c设置固定于其变形组装孔21a,具有一对卡合凹部21b、21b在转动限制处 的一侧部上呈管状的第一卡止元件21、具有插通孔22a、插通孔2 周围形成的一对卡合凸 部22b、22b、形成于上下方向的卡合部22c及卡止部22d,且使得主轴2的第一圆形轴部2b转动插通其插通孔2 的第二卡止元件22、设置在升降元件5的侧板恥上并卡合此第二卡 止元件22的卡合部22c的卡止栓5f以及一端部在第二卡止元件22的卡止部22d上,另一 端部卡止设置在支撑元件3的侧板北上的卡止栓!Be,并张开设置的例如张力压缩弹簧23 所构成。此外,以附图标记M表示防止脱落用的固定环。因此,特别是如图3所示,第一卡 止元件21的卡合凹部21b、21b与第二卡止元件22的卡合凸部22b、22b互相卡合,但卡合 凹部21b、21b与卡合凸部22b、22b之间设有些许间隙g。
接着,针对驱动手段G的结构进行说明。此驱动手段G由设置在主轴2与驱动轴 4上的驱动盒25、设置在此驱动盒25内例如像步进马达作为驱动源的驱动马达沈、传达此 驱动马达沈的转动轴26a上设置的转动滑轮27的转动驱动力至例如电磁离合手段观的 轮式离合器四的如时序皮带的第一循环皮带27a以及从电磁离合手段观的转动轴30传 达转动驱动力至主轴2的减速机构M所构成。
此减速机构M由设置在电磁离合手段观的轮式离合器四的转动轴30上的第一 减速滑轮31、通过例如像时序皮带的第二循环皮带32传达此第一减速滑轮31的转动驱动 力的第二减速滑轮33、传达此第二减速滑轮33的转动驱动力至主轴2的第一齿轮34、第二 齿轮35、第三齿轮36、第四齿轮37、第五齿轮38、第六齿轮39、第七齿轮40以及驱动齿轮 41所构成,其中驱动齿轮41固定于主轴2。接着驱动盒25的转轴手段F —侧的盒板2 的前端固定连结于驱动轴4。
即,第二减速滑轮33、第一齿轮34、第四齿轮37、第五齿38相对主轴2枢轴转动, 第二齿轮35、第三齿轮36、第六齿轮39、第七齿轮40相对齿轮支轴42枢轴转动。在主轴2 的前端上,接着主轴2设有支撑元件3的转动角度传感器43。
原稿压合板C通过组装片c、c设置在升降元件5的组装板5c、5c上。驱动盒25 设置 于主轴2及驱动轴4,而其本体没有设置在原稿压合板C上。此外,在此,亦可考虑省略 转轴手段F的支撑元件3,或在省略升降元件5的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将驱动盒25组装于原 稿压合板C的实施例。
另外,驱动手段G的结构并非限定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结构。此驱动手段G至少 具备驱动马达沈及减速机构M即可,但若兼具电磁离合手段观或其它构成离合手段及转 动角度传感器43,将具有提升操作性或机能的优点。此外,使用二个以上的循环皮带的结构 具有有效地防止反流的优点。
接着,针对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阖装置E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1(a)所示,在闭阖原稿压合板C的状态下,驱动手段G的驱动马达沈 停止,特别是如图7所示,转轴手段F的液流阻尼手段16的活塞杆16a的前端压触调节螺 丝18的头部。因此,在原稿压合板C闭阖的状态下,弹性手段15的弹力比原稿压合板C的 重量弱小,因此,原稿压合板C在闭阖状态可安定地保持此位置。然而,此处因弹性手段15 的作用方向向下,亦可安定地保持闭阖状态。
为了由此闭阖状态能够开启原稿压合板C,按下设置在装置本体B—侧用以开启 的开阖开关44后,启动驱动马达沈,通过减速机构M传达其转动驱动力至驱动齿轮41。
因驱动齿轮41固定于主轴2,驱动盒25往原稿压合板C的开启方向转动。如此一 来,因驱动盒25通过驱动轴4与支撑元件3连结,支撑元件3同时与驱动盒25以主轴2为 支点转动,开启原稿压合板C。
原稿压合板C开启至指定的开启角度(实施例中为70°左右)时,转动角度传感 器43检测此开启角度,使得驱动马达沈停止,因此,原稿压合板C停止在此开启角度。将 需影印的原稿放置在装置本体B —侧的原稿载置台b上,按下闭阖用的开关45后,驱动马 达26与先前的方向反向转动,闭阖原稿压合板C。此时,转动角度传感器43检测原稿压合 板C的闭阖角度,例如若以15°的闭阖角度使得驱动马达沈停止,因为原稿压合板C的重 量胜于弹性手段15的弹力,即使驱动马达亭止,原稿压合板C也会因本体的重量闭阖。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的液流阻尼手段16的活塞杆16a的前端以5°左右的闭阖角度压触调 节螺丝18的头部,此后不再进行阻尼作用,避免原稿压合板C急速地落下,传达冲击于装置 本体B及夹手。此外,原稿压合板C的最大开启角度为90° 士5°左右,而原稿压合板C因 其本体重量开始闭阖的角度实际上为15° 士5°左右。转轴手段F上设有第二转动控制手 段K,因此形成原稿压合板C自由停止角度为因本体重量落下的角度为60° 士5°左右。此 外,为了获得原稿压合板C自由停止的功能,亦可合并设置使用图未显示且省略其说明的 摩擦垫圈的摩擦机构。
此外,由此原稿压合板C的闭阖状态的开启操作不经由驱动马达沈亦可以手动进 行。在此情况下,将闭阖状态的原稿压合板C的前侧用手往上方抬起,原稿压合板C可同时 与支撑元件3以主轴2为支点转动而开启。在此情况下,主轴2的转动驱动力无法通过电 磁离合手段观传达至驱动马达26。然而,转动角度传感器43可检测由原稿压合板C的手 动开启操作时的转动,使得驱动马达26启动。
此外,此处亦可通过歪斜检知手段46检测因手动原稿压合板C的开启动作带来主 轴2的歪斜,使得驱动马达沈启动,并辅助手动的开启操作。此外,此歪斜检知手段46亦 可较佳设置在驱动轴4的一侧。
另外,亦可用手动闭阖开启状态的原稿压合板C。在此情况下,以手押下面前开着 的原稿压合板C 一侧,原稿压合板C通过支撑元件3以主轴2为支点闭阖。此时,通过主轴 2及减速机构M传达至驱动马达沈的转动驱动力,被电磁离合手段观中断无法传至驱动马 达26。
然而,在此,转动角度传感器43或歪斜检知手段46亦可检测原稿压合板C的闭阖 操作带动主轴2的转动,使得驱动马达沈往反方向转动自动闭阖。在此情况下,驱动马达 26依据原稿压合板C的指定闭阖角度停止,而原稿压合板C因本体重量闭阖,液流阻尼手段 16或其它图未显示的阻尼手段根据指定的闭阖角度动作。
关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轴手段F,因具有第二转动控制手段K,在原稿压合板C开 启时,可透过第二转动控制手段K使得原稿压合板C的原本重量在消减状态下开启,而闭阖 时不因其重量急速落下而闭阖。
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牵引升降元件5在其与支撑元件3互相重迭方向转动,但在 原稿如书本般厚的厚原稿的情况下,在第一实施例中,原稿压合板以C手动或自动开启后, 放置厚原稿在原稿载置台b上闭阖原稿压合板C,再通过原稿压合板C压触厚原稿的端部, 升降元件5以驱动轴4为支点反转,再水平地覆盖厚原稿的上面并尽可能地防止外光进入 装置本体B的内部。
升降元件5的转动限制手段L特别是原稿压合板C具有重量的情况下,开着的原 稿压合板C同时与支撑元件3闭阖时,因大型的开阖装置D设置于装置本体B的右侧的关系,即使具有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只有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的升降元件5也无法承受此时 的转动转矩,此升降元件5以驱动轴4为支点转动,防止产生所谓的中间凹折现象。对此情 况,本发明因转动控制手段L的第二卡止元件22以其卡合部22c卡止升降元件5的两侧板 恥、恥其中之一上设置的卡止栓5f,特别是当具有重量的原稿压合板C在一般的闭阖时反 转,也不会发生所谓的中间凹折现象。
此外,此升降元件5的中间凹折现象容易发生在原稿压合板C开启后利用驱动手 段G闭阖原稿压合板C时,因此设有间隙g。此间隙g通过转动的主轴2与原稿压合板C开 启的同时第一卡止元件21转动,依据间隙g,第一卡止元件21的卡合凹部21b、21b及第二 卡止元件22的卡合凸部22b、22b没有卡合,因此,第二卡止元件22保持着卡止卡止栓5f。 而原稿压合板C的指定开启角度,即转动开启至厚原稿对照的角度,就解开卡止栓5f相对 的卡合部22c的卡合。也就是,转动控制手段L是以原稿压合板C的指定开阖角度范围限 制升降元件5的反转。
此外,在厚原稿的情况下,若放置厚原稿在原稿载置台b上,强押原稿压合板C当 前一侧往闭阖方向,此时可透过转动转矩分离第二卡止元件22与卡止栓5f之间的卡止,构 成容许原稿压合板C的反转。
此时,本发明中,相当于原稿压合板C抵抗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与转动限制手段L 两者的转动抑止力而反转。
此外,依据转轴手段F的结构,如以往的第一转动控制手段J或即使仅有转动控制 手段L亦可。
图22至图34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其它实施例。关于此第二实施 例的自动开阖装置N与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阖装置E的最大不同处在于驱动手段的作 用点,相对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盒25设置在支撑元件3的活动端侧的驱动轴4上,第二实 施例则是设置在支撑元件51的底端侧的组装元件50上可转动的驱动轴52 —侧。
转轴手段P的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的转轴手段F的结构相同,但第一实施例中 的主轴2变成驱动轴52,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轴4变成主轴53。
S卩,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52(特别是图31所示)的一端部开始具有第一变形轴部 52a、大径轴部52b、具有组装孔52c的第二变形轴部52d及小径轴部52e。
此驱动轴52同时连结从组装元件50的底板50a弯折的两侧板50b、50b与从支撑 元件51的天板51a弯折的两侧板5lb、51b,通过支撑元件51的两侧板5lb、5Ib上图未显示 的变形组装孔卡合此第一变形轴部52a与第二变形轴部52d,使得支撑元件51随着驱动轴 52本体转动。
此驱动轴52的大径轴部52b的部分与组装元件50的两侧板50b、50b上图未显示 的圆形的连结孔连结并可转动,其一端部突出支撑元件51其中的一侧板51b之外,且其第 一变形轴部5 装置有升降元件M的转动限制手段R。此外,驱动轴52的第二变形轴部 52d的前端突出支撑元件51的另一侧板51b之外,第二变形轴部52d通过穿通组装孔52c 的组装螺丝59a固定有稍后说明的驱动手段Q的驱动齿轮59,并使其同时与驱动轴52转 动。此外,驱动轴52的小径轴部5 在驱动盒55的盒盖55a图未显示的枢轴孔枢轴转动, 并设有防止脱落用的固定环60在其前端。
主轴53 (特别是如图32(a)及图32(b)所示)具有形成在其一端部上的周沟53a、接着此周沟53a的第一圆形轴部53b、接着此第一圆形轴部5 具有组装孔53c的第一变形 轴部53d,接着此第一变形轴部53d的第二变形轴部53f,接着此第二变形轴部53f的第三 圆形轴部53g以及接着此第三圆形轴部53g的第三变形轴部53h。
此主轴53的第一圆形轴部53b的部分(特别是如图27及图观所示)连结形成 于支撑元件51的两侧板51b、51b与从升降元件M的天板5 垂下的两侧板Mb、Mb图未 显示的第二连结孔及第一连结孔。接着,突出主轴53的升降元件M其中的一侧板Mb的 周沟53a的部分上,特别是如图25所示,嵌有防止脱落用的E环65。主轴53突出升降元 件讨的另一侧板54b的第一变形轴部53d上,特别是如图28所示,通过穿通组装孔53c的 组装螺丝66固定有驱动手段Q的主滑轮63。接着,第二变形轴部53f前端,插入驱动盒55 内。
转动限制手段R仅有第二卡止手段61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卡止元件22相 异,而其它结构没有实质的变更。即,关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卡止手段61,特别是如图对及 图33所示,卡止张力压缩弹簧62 —端的地方取代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卡止元件22的卡止 部22d为卡止孔61a。其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并无差异,因此说明省略。
其它转轴手段P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说明省略。且,设置此转轴手段P 的组装位置调节手段U、高度调节手段V、第一转动控制手段S及第二转动控制手段T的构 成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图示及说明。
更进一步地,关于第二实施例中的转轴手段P的结构,如第一实施例中上述所记 载的,非限定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在不妨碍与驱动手段的关 系下,可利用其它习知结构的转轴手段或未说明的转轴手段。
关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手段Q,具有驱动盒55、驱动马达56、电磁离合手段57、减 速机构W及转动角度传感器58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其配置及一部分的构成相异。将 在以下说明。
驱动盒55的盒盖55a穿通设置于驱动轴52与主轴53,非直接装置在原稿压合板 上。接着,以设置在组装元件50 —侧的驱动轴52为支点,随着驱动滑轮59的转动构成驱 动盒阳与支撑元件51同时转动。
关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手段Q(特别是如图22及图23所示)通过组装板57a将 电磁离合手段57、减速机构W、转动角度传感器58等设置在驱动盒55的前部侧上,而并非 如第一实施例,电磁离合手段57、减速机构W、转动角度传感器58等设置在驱动盒的后部侧 上,以及主滑轮63装置在主轴53,依据此主滑轮63的转动,通过例如像时序皮带的第三循 环皮带69传达其转动驱动力至设置于驱动轴52的驱动滑轮59之点相异。更进一步地,升 降元件讨其中的一侧板54b与驱动盒55之间,更设有组装板67设置在驱动轴52与主轴 53上,此组装板67上设有给予第三循环皮带69拉力的拉力滚轮68,也与第一实施例中的 构成相异。
第二实施例(特别是如图M所示)将驱动马达56的转动轴56a上设置的转动滑 轮70的转动驱动力,通过例如像时序皮带的第一循环皮带70a,及通过电磁离合手段57、减 速机构W、主滑轮63及驱动滑轮59,传达至驱动轴52,减速机构W由设置于电磁离合手段 57的离合滑轮64的转动轴6 的第一减速滑轮71、将此第一减速滑轮71的转动驱动力通 过例如像时序皮带的第二循环皮带72传达的第二减速滑轮73,如图观所示,传达此第二减速滑轮73的转动驱动力至驱动主轴52的第一齿轮74、第二齿轮75、第三齿轮76、第四齿轮 77、第五齿轮78、第六齿轮79、第七齿轮80及驱动齿轮81所构成,其中驱动齿轮81固定于 主轴53。即,第二减速滑轮73、第一齿轮74、第四齿轮77及第五齿轮相对主轴53枢轴转 动,而第二齿轮75、第三齿轮76、第六齿轮79、第七齿轮80及驱动齿轮81相对驱动盒55 — 侧上装置的齿轮支轴82枢轴转动。驱动盒55 —侧的主轴53上的第三变形轴部5 上,接 着主轴53设有支撑元件51的转动角度传感器58。
因此,驱动马达56的转动是从转动滑轮70通过电磁离合手段57的离合滑轮64, 传达至减速机构W的第一减速滑轮71,再从此第一减速滑轮71通过第二循环皮带72,传至 第二减速滑轮73,接着通过第一齿轮74至第七齿轮80及驱动齿轮81传达至主滑轮63,从 此主滑轮63通过第三循环皮带69传达至驱动滑轮59,此转动驱动力通过驱动轴52传达至 支撑元件51,使得支撑元件51转动,因此,原稿压合板依据驱动马达56的转动方向自动开 阖。此时,驱动盒55本体亦与支撑元件51或升降元件M同时转动。
其它驱动手段Q及转轴手段P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说明省 略。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之下构造稍微复杂,但以此实施亦可达成本发明的 目的。
本发明因为如以上的结构而适用于办公机器,特别是复印机、印刷机及扫描机等 的原稿压合板的自动开阖装置,及作为相对各式各样的被开阖元件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 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随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其通过一转轴手段,使得该开阖元件相对一被开阖元件自动地开阖,为此,一驱动手段机 械地独立于该被开阖元件,设置于该开阖元件一侧,当该开阖元件开阖时,同时与该开阖元 件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被开阖元件是一办公机器的一装 置本体,该开阖元件是一原稿压合板,该转轴手段具有一组装元件,至少设置于该装置本体一侧;以及 一支撑元件,使得原稿压合板相对该组装元件转动;其中该驱动手段机械地独立于该装置本体,并设置于该原稿压合板一侧,当该原稿压 合板开阖时,同时与该原稿压合板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转轴手段具有 一组装元件,至少设置于该装置本体一侧;一支撑元件,使得设置于该组装元件上的该原稿压合板转动;一升降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与该支撑元件反方向转动;以及一第一转动控制手段,仅在施加指定的转动转矩时容许该升降元件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转轴手段具有 一组装元件,至少设置于该装置本体一侧;一支撑元件,使得设置于该组装元件上的该原稿压合板转动; 一升降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与该支撑元件反方向转动;以及 一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在该组装元件与该支撑元件之间牵引该支撑元件往该原稿压合 板的开启方向。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转轴手段具有 一组装元件,至少设置于该装置本体一侧;一支撑元件,使得设置于该组装元件上的该原稿压合板转动;一升降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并与该支撑元件反方向转动;以及一转动限制手段,仅在施加指定的转动转矩时容许该升降元件转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第一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 性手段于该组装元件一侧与设置于相对该升降元件的该支撑元件的枢轴位置的不同位置 上的一动作元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第一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 性手段于该升降元件与该支撑元件之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 性手段于该组装元件一侧与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之间。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弹性设置一弹 性手段于该组装元件一侧与设置于相对该升降元件的该支撑元件的枢轴位置的不同位置 上的一动作元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第二转动控制手段具有依据该 原稿压合板的指定角度动作的液流阻尼手段。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转动限制手段具有一支撑元件;一卡止元件,相对该组装元件转动装置;一卡合栓,卡合设置于该升降元件一侧的该卡止元件;以及一弹性手段,牵弓I该卡止元件往一方向转动。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其为设置该驱动手段于该支撑元 件,且与该支撑元件同时转动的结构。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其为设置该驱动手段于该原稿压 合板,且与该支撑元件同时转动的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驱动手段具有电磁离合手段。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驱动手段相对兼具转轴销的驱 动轴在该组装元件上枢轴转动该支撑元件,并给予转动驱动力。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驱动手段在该支撑元件的活动 端侧给予转动驱动力。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驱动手段具有复数循环皮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该驱动手段设有一歪斜检知手段 于连结该转轴手段的驱动轴或主轴上。
19.一种被开阖元件,其为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开阖装置的被 开阖元件。
20.一种办公机器,其为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开阖装置的办公 机器。
全文摘要
一种开阖元件的自动开阖装置,其通过一转轴手段使得一开阖元件相对一被开阖元件自动地开阖,为此,一驱动手段机械地独立于被开阖元件,设置于开阖元件一侧,当开阖元件开阖时,同时与开阖元件转动。此时,被开阖元件是一办公机器的一装置本体,开阖元件是一原稿压合板,转轴手段具有至少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的一组装元件及使得原稿压合板相对组装元件转动的一支撑元件,其中驱动手段机械地独立于装置本体,设置于原稿压合板一侧,当原稿压合板开阖时,同时与原稿压合板转动。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033454SQ20101029539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5日
发明者熊泽启三 申请人: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