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30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面显示装置被广泛开发,其中液晶显示装置由于轻量、薄型、低耗电等优点尤其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各像素中组装了切换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中, IPS (In-Plane Switching :平面内切换)模式或 FFS (Fringe Field Switching :边缘场切换)模式等利用横向电场(也包括边缘电场)的构造受到了关注。这样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形成在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通过与阵列基板的主面大体平行的横向电场对液晶分子进行切换。另一方面,还提出了在形成于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和形成于对置基板的对置电极之间形成横向电场或斜向电场,从而对液晶分子进行切换的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及辅助电容线,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字状的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副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带状的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相连结,位于所述辅助电容线的上方,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ct。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副电极和带状的第一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副电极从所述第一主电极朝向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分别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 GP/ 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沿着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右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沿着相对于第二方向左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和带状的第四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一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四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二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在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对置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的关断时沿着第二方向初始取向的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三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和所述第四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大致相等,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


图I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I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及等价电路的图。图3是概略地表示从对置基板一侧观察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时的阵列基板的构造的俯视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对置基板中的像素的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结构例的一个像素中的最小单位结构体的俯视图。图6是概略地表示将图5所示的单位结构体中的、包含第一主电极及第二主电极的液晶显示面板以A-A'线切断的截面的截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液晶层中含有的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截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液晶层中含有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截面图。图9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例的一个像素中的最小单位结构体的俯视图。图10是用于对液晶层中含有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截面图。图11是用于对液晶层中含有的展曲取向后的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进行说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及辅助电容线,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字状的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副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带状的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相连结,位于所述辅助电容线的上方,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 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 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副电极和带状的第一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副电极从所述第一主电极朝向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分别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 tan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 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沿着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右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沿着相对于第二方向左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和带状的第四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一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四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二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在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对置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的关断时沿着第二方向初始取向的液晶分子; 在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三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和所述第四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大致相等,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 时,以tanΘ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I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I的结构的图。S卩,液晶显示装置I具备有源矩阵式的液晶显示面板LPN、与液晶显示面板LPN 连接的驱动IC芯片2及挠性布线基板3、对液晶显示面板LPN进行照明的背光灯4等。液晶显示面板LPN具备作为第一基板的阵列基板AR、与阵列基板AR对置地配置的作为第二基板的对置基板CT、保持在这些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的液晶层。这种液晶显示面板LPN具备显示图像的有源区ACT。该有源区ACT由配置为mXn个矩阵状的多个像素PX构成(其中m及η为正整数)。背光灯4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置在阵列基板AR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背光灯4,能够应用各种方式,此外,作为光源能够应用利用了发光二极管(LED)的光源或利用了冷阴极管(CCFL)的光源等,对于详细构造省略说明。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I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结构及等价电路的图。液晶显示面板LPN在有源区ACT中,具备η条栅布线G (Gl Gn)、n条辅助电容线 C (Cl Cn)、m条源布线S (SI Sm)等。栅布线G及辅助电容线C沿着第一方向X分别延伸。此外,这些栅布线G及辅助电容线C沿着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相邻,交错地并列配置。源布线S与栅布线G及辅助电容线C交叉,沿着第二方向Y分别延伸。此外,源布线S沿着第一方向X排列配置。这里示出的例子中,栅布线G及辅助电容线 C与源布线S之间大致正交,但是相互电绝缘。另外,栅布线G、辅助电容线C、以及源布线S 并不是一定要以直线延伸,也可以是其一部分是弯曲的。各栅布线G被引出到有源区ACT的外侧,与栅驱动器⑶连接。各源布线S被引出到有源区ACT的外侧,与源驱动器SD连接。这些栅驱动器⑶及源驱动器SD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形成在阵列基板AR上,与内置有控制器的驱动IC芯片2连接。各像素PX具备切换元件SW、像素电极PE、对置电极CE等。保持电容Cs例如形成在辅助电容线C和像素电极PE之间。辅助电容线C与施加有辅助电容电压的电压施加部 VCS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面板LPN是像素电极PE形成在阵列基板AR上而对置电极CE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对置基板CT上的结构,主要利用在这些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的电场来对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进行切换。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的电场,是相对于由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或阵列基板 AR的基板主面、或对置基板CT的基板主面稍微倾斜的电场(或与基板主面几乎平行的横向电场)。切换元件SW例如由η沟道薄膜晶体管(TFT)构成。该切换元件SW与栅布线G及源布线S电连接。这样的切换元件SW可以是顶部栅型或底部栅型中的某个。此外,切换元件SW的半导体层例如通过多晶硅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非晶硅形成。在有源区ACT中,形成有mXn个切换元件SW。像素电极PE配置于各像素PX,与切换元件SW电连接。对置电极CE例如是共用电位,经由液晶层LQ与多个像素PX的像素电极PE共通地配置。这样的像素电极PE及对置电极CE例如通过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铝等其他金属材料来形成。
阵列基板AR具备用于向对置电极CE施加电压的供电部VS。该供电部VS例如形成在有源区ACT的外侧。对置基板CT的对置电极CE被引出到有源区ACT的外侧,经由未图示的导电部件与供电部VS电连接。图3是概略地表示从对置基板CT 一侧观察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像素 PX时的阵列基板AR的构造的俯视图。栅布线Gl、辅助电容线Cl及辅助电容线C2分别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源布线SI 及源布线S2分别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栅布线Gl位于辅助电容线Cl和辅助电容线C2之间,靠近辅助电容线C2。S卩,栅布线Gl和辅助电容线C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比栅布线 Gl和辅助电容线Cl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小。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像素PX相当于由辅助电容线Cl及辅助电容线C2和源布线SI及源布线S2形成的方格的区域,是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比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长的长方形状。像素PX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相当于源布线SI和源布线S2 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间隔,像素PX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相当于辅助电容线Cl和辅助电容线C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在图示的像素PX中,辅助电容线Cl配置于上侧端部,辅助电容线C2配置于下侧端部,源布线SI配置于左侧端部,源布线S2配置于右侧端部。严格地说,源布线SI跨着该像素PX与邻接于其左侧的像素的边界而配置,源布线S2跨着该像素PX与邻接于其右侧的像素的边界而配置。在源布线SI和像素电极PE之间、以及源布线S2和像素电极PE之间, 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透射区域。像素电极PE具备第一主电极PA及副电极PC。这些第一主电极PA及副电极PC — 体地形成,相互电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仅图示了在一个像素PX中配置的像素电极 PE,但是对于省略了图示的其他像素中也配置有同一形状的像素电极。这样的像素电极PE 例如在副电极PC处与切换元件电连接。第一主电极PA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Y直线延伸的带状。该第一主电极PA与源布线SI及源布线S2的正上方的位置相比,更位于像素PX的内侧,位于源布线SI和源布线S2 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该第一主电极PA从像素PX的上侧端部附近延伸到下侧端部附近。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像素PX的靠近辅助电容线C2的一侧,第一主电极PA与栅布线Gl交叉, 但是相互电绝缘。副电极PC与第一主电极PA相连结,形成为沿着第一方向X直线延伸的带状。该副电极PC位于辅助电容线Cl的上方。换言之,副电极PC与辅助电容线Cl对置,辅助电容线Cl位于副电极PC的下方。但是,副电极PC和辅助电容线Cl相互电绝缘。此外,换个观察角度来说,副电极PC从第一主电极PA分别朝向源布线SI及源布线S2延伸,形成为直线状。该副电极PC如图所示,可以是像素电极PE的一部分(即,与第一主电极PA等通过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也可以通过与像素电极PE电连接的其他部件、例如与切换元件的半导体层相同的部件或与源布线相同的部件来形成。这样的副电极PC的沿着第一方向X 的长度比源布线SI和源布线S2之间的辅助电容线Cl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短,优选为副电极PC与源布线SI及源布线S2的双方都不重叠。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副电极PC与第一主电极PA的上端即第一主电极PA 的与辅助电容线Cl重叠的位置相连结,像素电极PE形成为T字状,但是在副电极PC与第一主电极PA的中间部相连结的情况下,像素电极PE形成为十字状。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对置基板CT中的像素PX的构造的俯视图。另外,为了说明对置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的位置关系,以虚线图示了像素电极PE、源布线SI及源布线S2。对置电极CE包括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这些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分别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Y直线延伸的带状。第二主电极CAl位于源布线SI的上方,第二主电极CA2位于源布线S2的上方。换言之,第二主电极CAl与源布线SI对置, 源布线SI位于第二主电极CAl的下方。此外,第二主电极CA2与源布线S2对置,源布线S2 位于第二主电极CA2的下方。这些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体地形成,相互电连接。这些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与像素电极PE的第一主电极PA是不重叠的,沿着第一方向X隔开大致恒定的间隔交错地排列。即,第一主电极PA位于第二主电极 CAl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换言之,在相邻的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之间,存在有I条第一主电极PA。S卩,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夹着I条第一主电极PA而位于该第一主电极PA两侧。从图中的左侧起沿着第一方向X,按照第二主电极CAl、第一主电极PA、第二主电极CA2的顺序排列。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与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大致相同。这样的像素PX之中对显示做出主要贡献的透射区域(开口部)分别形成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在像素电极 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有电场的状态下,各开口部中的液晶分子LM的主要的取向方向是图中的箭头Al及A2的某个所示的方向。即,在一个像素PX中形成有多个例如2个域 (domain)。对该现象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结构例的一个像素PX中的最小单位结构体的俯视图。另外,液晶分子LM —般为棒状或橄榄球状,但是在此示意地以圆锥形状图示了液晶分子LM。像素电极PE包含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一主电极PA。对置电极CE包含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这些第一主电极PA、第二主电极CAl 及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相互平行地配置。图6是概略地表示将图5所示的单位结构体中的、包含第一主电极PA、第二主电极 CAl及第二主电极CA2的液晶显示面板LPN以A-A^线切断后的截面的截面图。在此,图示了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形成有电位差的状态下的等电位线。阵列基板AR使用例如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第一绝缘基板SUBl来形成。该阵列基板AR在第一绝缘基板SUBl的与对置基板CT相对置的一侧,除了切换元件之外,还具备像素电极PE、第一取向膜ALl等。像素电极PE除了图示的第一主电极PA之外,还包含未图示的副电极PC。在图示的例子中,像素电极PE形成在绝缘层IS之上,经由形成在绝缘层IS的接触孔与切换元件电连接。第一取向膜ALl配置在阵列基板AR的与对置基板CT对置的面上,遍及有源区ACT 的大致整体地延伸。该第一取向膜ALl覆盖像素电极PE。这样的第一取向膜ALl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在该第一取向膜ALl中,为了使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沿着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进行取向处理(例如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将第一取向膜ALl使液晶分子初始取向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设定为图5所不的第三方向D3。另一方面,对置基板CT使用例如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绝缘基板SUB2来形成。该对置基板CT在第二绝缘基板SUB2的与阵列基板AR对置的一侧具备对置电极CE和第二取向膜AL2等。另外,在该对置基板CT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配置对各像素PX进行划分的黑矩阵或与各像素PX对应地配置的滤色层、对滤色层的表面凹凸的影响进行缓和的涂覆层等。对置电极CE包含图示的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如图所示,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配置在相对于第一主电极PA的正上方错开的位置。即,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分别夹着第一主电极PA的正上方位置而配置在两侧,配置为不与第一主电极PA对置。第二取向膜AL2配置在对置基板CT的与阵列基板AR对置的面上,遍及有源区ACT 的大致整体地延伸。该第二取向膜AL2覆盖对置电极CE。这样的第二取向膜AL2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来形成。在该第二取向膜AL2中,为了使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沿着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进行取向处理(例如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第二取向膜AL2使液晶分子初始取向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与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为同一方向。即,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在X-Y平面内与第三方向D3平行。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和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相互反向。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 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和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是相同朝向。上述那样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配置成各自的第一取向膜ALl及第二取向膜AL2对置。这时,在阵列基板AR的第一取向膜ALl和对置基板CT的第二取向膜AL2之间,配置有例如通过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在一方的基板上的柱状间隔件,由此,形成规定的单元间隙,例如2 7 μ m的单元间隙。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在形成了规定的单元间隙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密封构件贴合在一起。液晶层LQ被保持于在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形成的单元间隙,配置在第一取向膜ALl和第二取向膜AL2之间。液晶层LQ包含液晶分子LM。这样的液晶层LQ通过正性型(Positive-type)的液晶材料来构成。在阵列基板AR的外表面即构成阵列基板AR的第一绝缘基板SUBl的外表面,通过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一光学元件ODl。该第一光学元件ODl位于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与背光灯4对置的一侧,控制从背光灯4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入射光的偏振状态。该第一光学元件ODl包含具有第一偏振轴(或第一吸收轴)AXl的第一偏振板PU。另外,在第一偏振板PLl和第一绝缘基板SUBl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相位差板等其他光学元件。在对置基板CT的外表面即构成对置基板CT的第二绝缘基板SUB2的外表面,通过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二光学元件0D2。该第二光学元件0D2位于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显示面一侧,控制从液晶显不面板LPN出射的出射光的偏振状态。该第二光学兀件0D2包含具有第二偏振轴(或第二吸收轴)AX2的第二偏振板PL2。另外,在第二偏振板PL2和第二绝缘基板SUB2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相位差板等其他光学元件。 第一偏振板PLl的第一偏振轴AXl和第二偏振板PL2的第二偏振轴AX2处于大致正交的位置关系(正交尼科尔(crossNicols))。这时,一方的偏振板配置为其偏振轴与液晶分子LM的长轴方向、即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或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平行(即与第三方向D3平行)或正交(即与第三方向D3正交)。在图5中,在(C)所不的例子中,第一偏振板PLl配置为其第一偏振轴AXl与第三方向D3正交,此外第二偏振板PL2配置为其第二偏振轴AX2与第三方向D3平行。在图5 中,在(d)所不的例子中,第二偏振板PL2配置为其第二偏振轴AX2与第三方向D3正交,此外第一偏振板PLl配置为其第一偏振轴AXl与第三方向D3平行。由此,实现了标准黑模式。在此,像素电极PE的第一主电极PA及对置电极CE的第二主电极CA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Y,和相对于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平行的第三方向 D3所成的角度Θ I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45°的角度。即,第三方向D3是相对于第二方向Y以锐角交叉的方向,包括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情况。作为一例,将该所成的角度Θ I设为O。 25。左右,更优选为10°左右,这从液晶分子LM的取向控制的观点出发极为有效。 在此,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是相对于第二方向Y仅倾斜了几度程度的方向。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未形成电场的无电场时(关断时),液晶层LQ 的液晶分子LM取向成,其长轴朝向第一取向膜ALl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膜 AL2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这样的关断时相当于初始取向状态,关断时的液晶分子LM 的取向方向相当于初始取向方向。另外,严格地说,液晶分子LM不取向成与X-Y平面平行, 而是预倾。因此,这里的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相当于将关断时的液晶分子LM的长轴正投影到X-Y平面上的方向。在此,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都与第三方向D3平行。BP, 在关断时,液晶分子LM在X-Y平面内初始取向成其长轴与第三方向D3大致平行的方向。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与第三方向D3平行。特别是,在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为相互平行且反向的方向的情况下,如图5的虚线所示,液晶分子LM取向成其长轴与第三方向D3平行。并且, 这时,液晶分子LM取向成在第一取向膜ALl的附近、第二取向膜AL2的附近及液晶层LQ的中间部具有大致均勻的预倾角(沿面取向(homogeneous alignment))。来自背光灯4的背光灯光的一部分透射第一偏振板PLl,入射到液晶显不面板 LPN0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光的偏振状态根据经过液晶层LQ时液晶分子LM的取向状态而不同,但是在关断时,直到经过液晶层LQ为止维持入射时的偏振状态。因此,在关断时,从液晶层LQ经过的光被第二偏振板PL2吸收(黑显示)。另一方面,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有电场的状态(接通时)下,如图6所示,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 分别形成有与基板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由此,液晶分子LM以使其长轴与电场的朝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横向电场旋转,取向成相对于第二方向Y朝向图5 中的左侧。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横向电场旋转,取向成相对于第二方向Y朝向图中的右侧。这样,在各像素PX中,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有横向电场的状态下,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分为2个方向,以各自的取向方向形成域。即,各像素PX中形成2个域。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一部分背光灯光在经过了这些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以及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时,其偏振状态变化。在这样的接通时,经过了液晶层LQ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透射第二偏振板PL2(白显示)。S卩,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区域及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区域分别成为对显示做出贡献的透射区域(或开口部)。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一个像素内形成多个域,所以能够光学地补偿多个方向的视场角,使广视场角化成为可能,并且能够抑制灰度反转的发生。因此,能够提供显示品质良好的液晶显示装置。如果Θ I为45°以上,则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电场时,液晶分子LM难以在各透射区域中一样地朝向上述方向旋转,容易发生取向的混乱。另一方面,在 Θ I为比45°小的锐角的情况下,即使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的电场的强度比较小,液晶分子LM在各区域中也能够一样地朝向上述方向旋转,能够稳定地形成多个域。另外,在发生了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的错移时,第一主电极PA与第二主电极CAl的电极间距离和第一主电极PA与第二主电极CA2的电极间距离会产生差。但是,这种错移在所有像素PX中共通地产生,所以像素PX间的电场分布是没有区别的,不会给图像的显示带来影响。此外,在一个像素内,即使第一主电极PA与第二主电极CAl的电极间距离和第一主电极PA与第二主电极CA2的电极间距离差别较大,各自的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分子LM的旋转方向也是相同的,容易使各自的区域中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一致。因此,能够抑制起因于取向异常等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透射率降低。换言之,即使发生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的错移,也能够将V-T特性保持为大致一定,该V-T特性表示液晶显示面板LPN的透射率⑴相对于在像素电极PE-对置电极 CE间施加的施加电压(V)的关系。由此,能够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个体差,此外能够降低与 V-T特性的调整相关的负载。另外,在接通时,在像素电极PE的第一主电极PA附近、此外在对置电极CE的第二主电极CAl及第二主电极CA2附近,几乎不形成横向电场(或未形成充分驱动液晶分子LM 的电场),所以液晶分子LM与关断时同样,相对于第三方向D3几乎不动。因此,像素电极 PE及对置电极CE虽然由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但是在这些区域背光灯的光几乎不透射, 在接通时几乎不对显示做出贡献。因此,像素电极PE及对置电极CE并非一定要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也可以使用铝或银等导电材料来形成。图7是用于说明液晶层LQ中含有的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α的液晶显示面板LPN 的概略截面图。另外,该图7相当于沿着第三方向D3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截面,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配置于阵列基板AR表面的第一取向膜ALl被沿着与第三方向D3平行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进行取向处理。配置于对置基板CT表面的第二取向膜AL2被沿着与第三方向D3平行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进行取向处理。液晶分子LM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棒状。在关断时,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LM大致均匀地取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分子 LM的预倾角α定义为,与阵列基板AR的主面平行的平面(或X-Y平面)和位于第一取向膜ALl附近的液晶分子LM的长轴所成的角度。将该液晶分子LM中的、朝向对置基板CT立起的前端部称为LMT,将朝向阵列基板AR侧伏下的后端部称为LMB。图8是用于说明液晶层LQ中含有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LPN 的概略截面图。另外,该图8相当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截面,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此外,这里示出的例子相当于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与第一主电5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相等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 (或第二主电极CA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为L,设保持液晶层LQ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的单元间隙为GP时,以tanΘ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 比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α 大。另外,这里的电极间距离L是指从对置基板CT侧观察液晶显示面板LPN时,从第一主电极PA的缘部起到第二主电极CAl (或第二主电极CA2)的缘部为止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距离。此外,这里的单元间隙GP是指根据液晶层LQ的相位延迟(retardation)计算出的平均值,而不是在某特定位置实际测量的值。在接通时,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 CA2之间,分别以具有比预倾角α大的所成的角度Θ的方式形成斜向电场。在第一主电极 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区域,液晶分子LM分别通过这样的斜向电场受到取向控制。S卩,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区域,液晶分子LM通过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形成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朝向阵列基板AR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对置基板CT侧。此外,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 之间的区域,液晶分子LM通过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形成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朝向对置基板CT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阵列基板AR侧。这时,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区域、以及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 之间的区域,如图所示,包含以比预倾角α大的角度Θ取向的液晶分子LM。根据本实施方式,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比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ct大,所以使液晶分子LM仰起的力较大,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区域能够使液晶分子顺畅地旋转,并且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l之间的区域也能够使液晶分子顺畅地旋转。其结果,在由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区域、以及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CA2之间的区域构成的一个像素内,能够使液晶分子LM的旋转方向统一。因此, 在关断时及接通时,能够使液晶分子LM的取向稳定化,能够抑制起因于取向异常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射率降低。预倾角α根据形成第一取向膜ALl及第二取向膜AL2的材料的取向限制力、取向处理条件、液晶分子LM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等来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1°以上 10°以下的角度。所成的角度Θ如上所述,通过单元间隙GP和电极间距离L来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大于0°小于45°的角度。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例。另外,省略与上述结构例相同的结构(例如栅布线、辅助电容线、源布线等)。图9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例的一个像素PX中的最小单位结构体的俯视图。像素电极PE包含第一主电极PA及第二主电极PB。第一主电极PA及第二主电极 PB向与省略了图示的栅布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X及省略了图示的源布线所延伸的第二方向Y不同的方向延伸。更具体地说,第一主电极PA是沿着相对于第二方向Y向右旋方向以锐角交叉的第三方向D3延伸的带状。第二主电极PB是沿着相对于第二方向Y向左旋方向以锐角交叉的第四方向D4延伸的带状。这些第一主电极PA及第二主电极PB通过各自的端部相连结。因此,像素电极PE是大致V字形状。对置电极CE包含在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主电极 CA及第四主电极CB。第三主电极CA是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的带状,与第一主电极PA平行。第四主电极CB是沿着第四方向D4延伸的带状,与第二主电极PB平行。这些第三主电极CA及第四主电极CB通过各自的端部相连结。因此,对置电极CE是与像素电极PE同样的大致V字形状。另外,图示的第三主电极CA沿着第一方向X排列有2条,以下为了将它们区别, 将图中的左侧的第三主电极称为CA1,将图中的右侧的第三主电极称为CA2。同样地,第四主电极CB也沿着第一方向X排列有2条,以下为了将它们区别,将图中的左侧的第四主电极称为CBl,将图中的右侧的第四主电极称为CB2。第三主电极CAl和第四主电极CBl相连结,第三主电极CA2和第四主电极CB2相连结。这些第三主电极CAl及第三主电极CA2、以及第四主电极CBl及第四主电极CB2全部电连接。即,对置电极CE形成为梳齿状。在相邻的第三主电极CAl及第三主电极CA2之间,存在I条第一主电极PA。S卩,第三主电极CAl及第三主电极CA2夹着I条第一主电极PA的正上方位置而配置在两侧。因此,沿着第一方向X交错地配置有第三主电极CAl、第一主电极PA、以及第三主电极CA2。这些第一主电极PA、第三主电极CAl及第三主电极CA2相互平行地配置。此外,第三主电极 CAl和第一主电极PA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与第三主电极CA2和第一主电极PA 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大致相等。在相邻的第四主电极CBl及第四主电极CB2之间,存在I条第二主电极TO。S卩,第四主电极CBl及第四主电极CB2夹着I条第二主电极PB的正上方位置而配置在两侧。因此,沿着第一方向X交错地配置有第四主电极CB1、第二主电极PB、以及第四主电极CB2。这些第二主电极PB、第四主电极CBl及第四主电极CB2互相平行地配置。此外,第四主电极 CBl和第二主电极PB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与第四主电极CB2和第二主电极PB 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大致相等。
在此,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D3所成的角度Θ I、以及第二方向Y和第四方向D4 所成的角度Θ 2优选为大于0°小于45°的角度。此外,所成的角度Θ I也可以是与所成的角度Θ 2相同的角度。这种情况下,当第一主电极PA的长度和第二主电极PB的长度相同时,像素电极PE成为相对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第一主电极PA和第二主电极PB的边界线而线对称的形状。此外,这种情况下,当第三主电极CAl的长度和第四主电极CBl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三主电极CA2的长度和第四主电极CB2的长度相同时,对置电极CE成为相对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第三主电极CA和第四主电极CB的边界线而线对称的形状。覆盖像素电极PE的第一取向膜ALl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覆盖对置电极CE 的第二取向膜AL2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互相平行,例如与第二方向Y平行。在图9(a) 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和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为平行且相互反向的方向。 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和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为平行且同向的方向。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结构例相同,省略说明。在这样的结构例中,在关断时,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LM取向成与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平行的方向。在此,如图中的虚线所示,液晶分子LM取向成其长轴与第二方向Y平行。这时,与上述的结构例相同,成为黑显示。另一方面,在接通时,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以及第一主电极PA 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分别形成与基板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同样地,在第二主电极PB 和第四主电极CBl之间、以及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分别形成与基板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由此,液晶分子LM以使其长轴与电场的朝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平面内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的横向电场逆时针旋转,从而取向成朝向图中的左上。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 之间的横向电场逆时针旋转,从而取向成朝向图中的右下。此外,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I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之间的横向电场顺时针旋转,从而取向成朝向图中的左下。第二主电极I3B 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的液晶分子LM沿着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的横向电场顺时针旋转,从而取向成朝向图中的右上。这样,在各像素PX中,在像素电极PE和对置电极CE之间形成有横向电场的状态下,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被分为4个方向,以各个取向方向形成域。即,在各像素PX中形成4个域。这时,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一部分背光灯光在经过了这些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 CBl之间、以及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时,其偏振状态变化,经过了液晶层LQ 的光透射第二偏振板PL2,成为白显示。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除了能得到与上述的结构例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在一个像素内形成4个域,所以能够光学地补偿4个方向的视场角,能够使广视场角化成为可能,能够抑制灰度反转的发生。因此,能够提供显示品质良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0是用于说明液晶层LQ中含有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LPN 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图10(a)所示的截面图相当于以沿着图9的第一方向X的B-B'线切断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截面图,图10(b)所示的截面图相当于以沿着图9的第一方向 X的C-C'线切断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截面图,分别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此外,这里示出的例子相当于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的沿着第一方向X 的电极间距离、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以及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都相等的情况。在该结构例中也是,将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 (或第三主电极CA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将保持液晶层LQ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的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比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α大。或者,在将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 (或第四主电极CB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将保持液晶层LQ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的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比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α大。在接通时,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 CA2之间、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之间、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分别以具有比预倾角α大的角度Θ的方式形成斜向电场。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 CAl之间、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之间、以及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的各自的透射区域中,液晶分子LM通过这样的斜向电场受到取向控制。即,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的透射区域中,液晶分子LM通过形成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l之间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朝向对置基板CT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阵列基板AR侧。此外,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的透射区域中,液晶分子LM通过形成在第一主电极PA和第三主电极CA2之间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朝向阵列基板AR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对置基板CT侧。此外,在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I之间的透射区域中,液晶分子LM通过形成在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l之间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 朝向阵列基板AR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对置基板CT侧。此外,在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的透射区域中,液晶分子LM通过形成在第二主电极PB和第四主电极CB2之间的电场旋转,从而取向成,关断时的前端部LMT朝向对置基板CT侧并且后端部LMB朝向阵列基板AR侧。在这样的结构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结构例同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互相平行且反向的情况下,在关断时,液晶分子LM沿面取向,但在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及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都与第三方向D3平行且为相同朝向的方向的情况下,液晶分子LM在关断时,取向成其长轴与第三方向D3平行。并且这时,如图11所示,液晶分子LM在液晶层LQ的中间部大致水平地取向,以此为边界,在第一取向膜ALl的附近及第二取向膜AL2的附近以具有对称那样的预倾角ct的方式取向(展曲取向(splay alignment))。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倾角α如参照图7进行定义那样,是指位于第一取向膜ALl附近的液晶分子LM的长轴和相对于阵列基板AR的主面平行的平面所成的角度,忽略液晶层LQ中间部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以下分别说明实施例I及实施例2。《实施例I》准备图3所示形状的具备像素电极PE的阵列基板AR。对于这样的阵列基板AR, 形成覆盖像素电极PE的、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第一取向膜AL1,沿着与第三方向D3平行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进行取向处理。另一方面,准备图4所不形状的具备对置电极CE的对置基板CT。对于这样的对置基板CT,形成覆盖对置电极CE的、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第二取向膜AL2,沿着与第三方向D3 平行且与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反向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进行取向处理(沿面取向处理)。在这样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形成5. O μ m的单元间隙GP,将阵列基板 AR和对置基板CT粘贴到一起。这时,将像素电极PE的各主电极和对置电极CE的各主电极的电极间距离L设定为10 μ m。在这些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注入默克(Merck) 公司制的正性型液晶材料,从而制作出液晶显示面板LPN。这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O为27°。第一取向膜ALl附近的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α为5。。根据这样的实施例1,确认出能够得到不依赖于安装错位大小的均匀的显示品质。 此外,分别制作预倾角α为1°、3°、7°、10°的液晶显示面板LPN,并确认了显示品质,确认出都能够得到不依赖于安装错位大小的均匀的显示品质。《实施例2》除了使第二取向膜AL2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RB2与第一取向处理方向RBl相同 (展曲取向处理)以外,以与实施例I相同的条件制作了液晶显示面板LPN。这时,以tan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O为27°,第一取向膜ALl附近的液晶分子LM的预倾角 α 为 5。。根据这样的实施例2,确认出能够得到不依赖于安装错位大小的均匀的显示品质。 此外,分别制作预倾角α为1°、3°、7°、10°的液晶显示面板LPN,并确认了显示品质,确认出都能够得到不依赖于安装错位大小的均匀的显示品质。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显示品质良好的液晶显示装置。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来提示,并未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并且包含于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及辅助电容线,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字状的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副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带状的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相连结,位于所述辅助电容线的上方,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分子在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对置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的关断时沿着第三方向初始取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成的角度Θ1大于等于0°且小于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一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偏振轴;以及第二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偏振轴,该第二偏振轴与所述第一偏振轴处于正交尼科尔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偏振轴或所述第二偏振轴设定为与第三方向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并且相互反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并且都为相同的朝向。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倾角α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0°。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成的角度 大于0°且小于45°。
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源布线及第二源布线,分别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副电极和带状的第一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和所述第二源布线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副电极从所述第一主电极朝向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分别延伸;和第一取向膜, 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布线及所述第二源布线的上方,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液晶分子; 在将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设为L,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 O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具备辅助电容线,该辅助电容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位于所述副电极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分子在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对置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的关断时沿着第三方向初始取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成的角度Θ1大于等于0°且小于4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一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偏振轴;以及第二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偏振轴,该第二偏振轴与所述第一偏振轴处于正交尼科尔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偏振轴或所述第二偏振轴设定为与第三方向平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并且相互反向。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并且都为相同的朝向。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倾角α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0°。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成的角度 大于0°且小于45°。
1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一主电极和带状的第二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一主电极沿着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右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二主电极沿着相对于第二方向左旋并以锐角交叉的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一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和带状的第四主电极,该带状的第三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一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该带状的第四主电极夹着所述第二主电极而配置在两侧,沿着第四方向延伸;和第二取向膜,通过表现出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覆盖所述对置电极;以及液晶层,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包含有在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对置电极之间未形成电场的关断时沿着第二方向初始取向的液晶分子;在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三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和所述第四主电极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L大致相等,并且将所述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Θ = GP/L的关系表示的所成的角度Θ大于所述液晶分子的预倾角α。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成的角度θ I、以及第二方向和第四方向所成的角度θ 2大于O。且小于45°。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成的角度θI及所述所成的角度θ 2为相同的角度。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一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偏振轴;以及第二偏振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偏振轴,该第二偏振轴与所述第一偏振轴处于正交尼科尔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偏振轴或所述第二偏振轴设定为与第二方向平行。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并且相互反向。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向膜的第一取向处理方向及所述第二取向膜的第二取向处理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并且都为相同的朝向。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倾角α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0°。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成的角度 大于0°且小于45°。
全文摘要
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备栅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及第二源布线,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像素电极,具备位于第一和第二源布线中间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带状第一主电极和从第一主电极向第一及第二源布线延伸的副电极;和第一取向膜,由水平取向性材料形成,覆盖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对置电极,具备位于第一及第二源布线上方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带状第二主电极;和第二取向膜,由水平取向性材料形成,覆盖对置电极;液晶层,保持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单元间隙,含有液晶分子;第一和第二主电极沿第一方向的电极间距离为L且单元间隙设为GP时以tanΘ=GP/L表示的角度Θ大于液晶分子的预倾角。
文档编号G02F1/1362GK102608813SQ201210015569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9日
发明者广泽仁, 武田有广, 福冈畅子 申请人: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