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00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在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中的带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包括用作中间转印单元的带装置和包括带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和印刷机中,采用环形带作为潜像载体、图像转印介质或用于输送记录介质例如记录片材的输送构件。这种环形带通常由多个辊子支撑,并且由这些辊子中的任一个驱动沿着预定方向 运动。也就是说,环形带通过与辊子摩擦接触来运动。在带正在运动期间,会发生由于沿着辊子的轴向方向作用的摩擦、轴线的倾斜等而导致的带弯曲。在该情况中,带的弯曲指的是带通过沿着与辊子的轴向方向平行的宽度方向朝着带的任一侧偏移而运动。在通过采用了中间转印方法的彩色成像设备形成彩色图像时,将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照重叠的方式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但是,如果中间转印带弯曲,则调色剂图像不能转印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预定转印位置上,因此在所形成的图像中出现错误例如彩色套准错误。为了防止带弯曲,已经开发出各种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No. 3523503中披露的传统技术中,在靠近辊子的端面的位置处将阻挡构件一体地固定在带的背面上。如果带弯曲,则阻挡构件碰到辊子的端面。因此,可以防止带朝着沿着宽度方向的任一侧偏压。另外,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 H05-204199、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 2004-226746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 H11-161055中所披露的传统技术中,除了如上所述的阻挡构件之外,带构成为如此受到挤压,从而可以防止带朝着沿着宽度方向的任一侧偏压。而且,代替阻挡构件,例如在日本专利No. 3223771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 H05-134486中所披露的传统技术中,在辊子沿着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面上设有凸缘以便防止带弯曲。另外,已经认识到在采用了中间转印方法的成像设备中,可以通过增大中间转印带的张紧来降低在转印过程中出现色带套准误差的范围。这是因为在驱动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产生出的摩擦力随着带张紧而增大。因此,在传统技术中,为了确保足够的带张紧,将在其两个端部上安装有弹簧的这种拉伸辊压在带上。但是,在该方法中,随着带拉伸的增大,会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即带在其端部处具有裂纹,或者带卷曲。另外,由于每个弹簧的弹性拉伸公差,所以会出现带拉伸的横向偏差。
例如,可以说,在通过在其两个端部上安装有具有上限公差的弹簧拉伸的弹簧的拉伸辊拉伸的中间转印带和通过在其两个端部上安装有具有下限公差的弹簧拉伸的弹簧的拉伸辊拉伸的中间转印带之间存在带拉伸差异。另外,在将具有上限公差的弹簧拉伸的弹簧安装在拉伸辊的一个端部上并且将具有下限公差的弹簧拉伸的弹簧安装在拉伸辊的另一个端部上时,出现在带拉伸中的横向偏移。弹簧通常随着弹簧压力增加而具有更高公差的弹簧拉伸。因此,即使在例如通过加压/减压防止在带的端部上出现裂纹或者出现带卷曲来确保高带拉伸时,仍然可能出现明显的带拉伸横向偏移,因为带拉伸是通过弹簧压力实现的。而且,如果在带正在运动期间出现带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移或者带的偏离(弯曲),则这会对带的端部造成损坏,并且因此包括该带的带装置或包括该带装置的成像设备会难以确保足够的耐久性。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例如在日本专利No. 3523503中所披露的转印装置中,转印 带为由多个辊子支撑的环形带,并且根据辊子的转动运动到转印位置,在那里转印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装置中,如上所述,为了防止转印带弯曲,在转印带的背面的两个端部上设有阻挡构件,从而阻挡构件由辊子的端面引导。另外,将每个阻挡构件的电阻设定为与转印单元的电阻相同。另外,在日本专利No. 3223771中所披露的环形带式承载装置中,除了驱动辊之外的其它辊子构件构成为可以倾斜。因此,通过调节每个辊子构件的倾角可以按照每个辊子构件相对环形带的接触压力向沿着辊子构件的轴向方向的任一侧偏压这样一种方式来校正带偏移。而且,在日本专利No. 3837246中所披露的环形带中,引导构件设在环形带上。在环形带弯曲时,引导构件碰到带支撑辊的端面或者设在带支撑辊的端面上的凸缘。因此,可以防止环形带弯曲。但是,在日本专利No. 3523503中所披露的转印装置中,必须将阻挡构件安装在难以操纵的带背面上,从而降低了生产率。另外,需要在分别支撑着带的每个支撑辊上针对相对较厚的每个阻挡构件形成导槽。因此,每个支撑辊的直径增大,因此整个设备的尺寸也增大。在日本专利No. 3223771中所披露的环形带式承载装置中,需要设置带弯曲检测单元、辊倾斜校正单元等。因此,该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提高了整个设备的生产成本和尺寸。在日本专利No. 3837246中所披露的环形带中,例如由于在支撑辊之中的位置公差、带拉伸沿着环形带的轴线方向的偏差以及在支撑辊之中的摩擦系数偏差而会导致产生出环形带沿着宽度方向的过大偏压力。因此,难以长时间稳定保持防止带的端部的挠曲变形。另外,在凸缘设在辊子沿着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面上以防止带弯曲的这种结构中,虽然可以避免在设在带的背面上的阻挡构件与辊子端面碰撞时所产生出的冲击,但是还存在以下其它问题。如果在支撑着带的辊子之中存在位置公差或者由于每个辊子的轴线倾斜而导致出现带拉伸沿着辊子轴向方向的偏差,则在带上沿着宽度方向施加过大的偏压力。另外,在每个辊子在沿着轴向方向的摩擦系数方面不同时产生出过大的偏压力。在带沿着宽度方向受到过大偏压并且碰到凸缘时,带挠曲。如果带挠曲这种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则带的耐久性受到损害。考虑到带的耐久性,可以采用高韧性带;但是在该情况中成本增大。而且,可以通过安装加压构件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只是采用加压构件,可以减小设备的尺寸并且降低成本,且不会降低生产率。但是,在该情况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从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清洁单元的端部泄露出的调色剂沉积在该加压构件上,并且沉积的调色剂在设备内扩散。因此,因为包括中间转印带的该设备内部被扩散的调色剂污染,所以会出现供电故障,或者因为调色剂标记传感器(toner-mark sensor)的光接收单元被扩散的调色剂污染,所以成像设备不能控制图像浓度或成像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解决在传统技术中的那些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装置,该带装置包括带,所述带由多个辊子支撑并且被驱动沿着预定方向运动;凸缘构件,该凸缘构件构成为与带沿着其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边缘表面接触;以及加压构件,用来在靠近带与凸缘构件接触的接触部分附近的位置处沿着带的厚度方向在带表面上加压。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带装置, 该带装置包括带,所述带由多个辊子支撑并且被驱动沿着预定方向运动;凸缘构件,该凸缘构件构成为与带沿着其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边缘表面接触;以及加压构件,用来在靠近带与凸缘构件接触的接触部分附近的位置处沿着带的厚度方向在带表面上加压。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本发明当前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面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性。


图I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包括带装置的成像设备的侧视图;图2为在图I中所示的带装置的局部透视图,用于说明防带弯曲机构的实施例;图3为在图2中所示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图4为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用于说明设在图3所示的带装置上的防挠曲变形机构;图5为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用于说明在图4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安装位置;图6为包括作为在图4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图7为包括作为在图6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带装置的正视图,用于说明用于支撑加压构件的支撑结构的实施例;图9为包括作为在图8中所示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0为包括作为在图8中所示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1为包括作为在图10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2为包括作为在图11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3为包括作为在图12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14为包括作为在图5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15为包括在图11中所示的支撑结构和作为在图14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6为包括作为在图15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在图7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图17为包括作为在图14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18A为在图8中所示的带装置的正视图 ,用于说明支撑加压构件的支架构件的安装位置;图18B和18C为包括在图18A中所示的带装置的成像设备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其中从成像设备将单元TU拆除的情况;图19A为带装置的正视图,其中将支撑着加压构件的支架构件安装在与在图18A中所示的不同的位置上;图19B和19C为包括在图19A中所示的带装置的成像设备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其中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的情况;图20为在图4中所示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用于说明加压构件的支撑结构的实施例;图21为作为在图20中所示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包括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图22为作为在图20中所示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包括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图23为成像设备和包括在图4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局部透视图,用于说明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图24为在图23中所示的带装置和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的正视图;图25为作为在图24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和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的正视图;图2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带装置的局部平面图;图27为包括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平面图,用于说明加压构件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的清洁刮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图28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包括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透视图;图29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图30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以及图31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第三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I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带装置的彩色成像设备的侧视图。该成像设备使用带作为转印介质。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照重叠的方式顺序转印到带上,由此形成彩色图像。在图I中,附图标记表示作为潜像载体的圆筒形感光鼓。感光鼓I直径为24毫米(mm),并且以120mm/s的圆周速度转动。附图标记2表示辊状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2压在感光鼓I的表面上。充电单元2根据感光鼓I的转动而转动。通过高压电源(未示出)将直流(DC)偏压或其上叠加有交变电流(AC)的DC偏压施加在充电单元2上,由此以-500伏特(V)的表面电位给感光鼓I均匀地充电。在给感光鼓I均匀充电之后,作为潜像形成单元的曝光单元3使感光鼓I的表面暴露于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I上形成静电潜像。作为曝光单元3,采用使用了激光二极管(LD)或发光二极管(LED)的激光束扫描器。
在图I中,附图标记4表示单组分接触显影单元。通过高压电源(未示出)向显影单元4施加预定的显影偏压。通过该显影偏压,显影单元4使形成在感光鼓I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在当前实施方案中,在显影单元4中一开始包含有180克(g)单组分调色剂。可选的是,还可以使用双组分显影单元或非接触式显影单元。在图I中,附图标记10表示其中一体地包括有感光鼓I、充电单元2和显影单元4的处理单元。在成像设备中,四个处理单元相互平行地布置。在要形成彩色图像时,这些处理单元10分别形成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调色剂图像。通过处理单元10形成在感光鼓I上的K、Y、M和C调色剂图像按照重叠的方式依次顺序转印到与感光鼓I接触的中间转印带上,由此形成彩色图像。中间转印带15由二次转印驱动辊21、金属清洁辊16、四个初次转印辊5和拉伸辊20支撑。在通过驱动马达(未示出)驱动驱动辊21转动时,中间转印带15根据驱动辊21的转动而运动。顺便说一下,为了向中间转印带15施加张力,在拉伸辊20沿着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上设有弹性构件(未示出)例如弹簧,从而通过这些弹性构件产生出沿着使中间转印带15拉伸的方向的弹性力。拉伸辊20为直径为19mm并且宽度为231mm的管状铝辊。如图2和3所示,在拉伸辊20的两个端面上压配有直径为22mm的凸缘26,其直径大于拉伸辊20的外径。如果中间转印带15弯曲,则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的边缘表面碰到任一个凸缘26上,由此防止了中间转印带15弯曲。顺便说一下,中间转印带15沿着在图2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运动。作为驱动辊21,例如可以采用由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厚度为0.3至Imm)或者涂覆有薄层(厚度为0. 03_至0. Imm)的辊子。在当前实施方案中,因为随着温度的直径变化较小,所以可以采用涂覆有氨基甲酸乙酯(厚度为0.05mm)的棍子(直径为19mm)作为驱动辊21。作为初次转印辊5,例如可以采用导电刮板、导电海绵辊或者金属辊。在当前实施方案中,采用直径为8_的金属棍作为初次转印棍5。每个初次转印棍5布置成跨过中间转印带15与相应的感光鼓I相对,从而初次转印棍5的中央轴线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方向从感光鼓I的轴线偏移8mm,并且初次转印辊5的顶部沿着垂直方向从感光鼓I的底部向上偏移1mm。
在跨过中间转印带15与相应感光鼓I相对的每个初次转印辊5共同由单个高压电源(未示出)施加+500V至+1000V的预定转印偏压。通过施加转印偏压,通过中间转印带15在每个初次转印棍55和每个感光鼓I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因此,将形成在每个感光鼓I上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如图I所示,成像设备还包括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检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标记。调色剂标记用来检查调色剂浓度或者确定转印位置。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为镜面反射光学传感器或者漫反射光学传感器,并且安装在布置在拉伸辊20 附近的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A上。根据由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检测的结果,来控制图像浓度或色彩套准(位置对准)。在图I中,附图标记32表示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该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2包括清洁刮板31,并且通过用清洁刮板31从中间转印带15将转印残余调色剂刮掉来清洁中间转印带15。在当前实施方案中,作为清洁刮板31,采用由厚度为I. 5mm至3mm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和硬度为65度至80度的橡胶制成的刮板。清洁刮板31布置成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所刮除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废调色剂通道(未示出)容纳在废调色剂容器33中。在组装成像设备时,向与形成在清洁刮板31和清洁辊1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5的清洁间隙部分对应的一部分清洁刮板31和清洁刮板31的边缘部分施加润滑剂例如硬脂酸锌。因此,可以防止清洁刮板31在清洁间隙部分处缩上去(ridden up)。另外,通过润滑剂在清洁间隙部分处形成阻挡层,从而可以改善清洁性能。支撑着中间转印带15的辊子的两个端面分别由侧板(未示出)从中间转印带15的边缘两侧支撑。作为中间转印带15,可以采用由其中导电材料例如碳黑分散在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O、热塑性人造橡胶(TPE)等的树脂薄膜中制成的环形带。在当前实施方案中,采用具有其中将碳黑加入到TPE中的单层结构并且其拉伸模量为IOOOMpa至2000Mpa、厚度为90微米(y m)至160 并且宽度为230mm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15。在温度为23°C并且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优选为在IO8Q cm至IO11 Q cm的范围内,并且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电阻率优选在IO8Q/sq至IO11 Q/sq(这两个测量值是用由Mitsubishi Chemical公司制造的Hiresta-UPMCP-HTP450在施加500V电压10秒钟的条件下给出的)。在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两者都超过上面的范围时,给中间转印带15充电。因此,在中间转印带15朝着将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下游侧运动时,需要设定更高的预设电压。因此,单个高电压电源难以给每个初次转印辊5提供适当的电压。这是因为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的充电电位随着在转印过程或转印介质分离过程中出现的放电而增大,从而中间转印带15难以自放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设置用来从中间转印带15中去除电荷的除电单元。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两者都下降至低于上面的范围,则加速了充电电位的降低,从而中间转印带15难以自放电。但是,在该情况中,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时由于电流沿着表面方向流动所以调色剂散开。因此,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优选在上面的范围内。在图I中,附图标记25表示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辊25为这样一种辊子,其中用通过导电材料调节成具有IO6Q至IOltlQ的电阻的弹性介质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涂覆例如由不锈钢(SUS)制成的直径为6mm的金属芯棒,从而该二次转印棍25形成为具有19mm的直径和222_的宽度。具体地说,可以采用离子导电辊(由其中分散有碳的氨基甲酸乙酯、丁晴橡胶(NBR)和氯醚橡胶)、电子导电辊(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制成的)等作为二次转印辊25。在当前实施方案中,采用其Asker C硬度为35度至50度并且直径为19mm的氨基甲酸乙酯辊作为二次转印辊25。在二次转印辊25的电阻超过上面的范围时,难以使足够的电流流入二次转印辊25。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转印效率,必须向二次转印辊25施加更高的电压,因此增加了电源成本。另外,通过施加更高的电压,在转印间隙部分周围的空间中出现了放电,从而由于该放电在半色调图像产生出白点。这种缺陷主要在低温和低湿度条件下(例如,在温度为10°C并且相对湿度为15%的条件下)出现。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辊25的电阻下降至低于上面范围,则对于要形成在相同片材上的彩色图像(例如三色重叠调 色剂图像)和单色图像而言不能实现足够的转印效率。这是因为二次转印辊25的电阻较低,从而可以流过足够电流以便转印需要相对较低电压的单色图像。但是,彩色图像的转印需要比适用于单色图像的电压更高的电压。如果将电压设定为适用于彩色图像,则对于转印单色图像而言流经的电流过大,由此造成单色图像的转印效率下降。顺便说一下,在将二次转印辊25安装在导电金属板上并且向芯棒的两端施加
4.9N的负载的情况下测量二次转印辊25的电阻。根据在将IkV的电压施加在芯棒和金属板之间的部分上流入到其中的电流来获得二次转印辊25的电阻。在容纳单元例如纸匣中装有转印介质22。转印介质22通过供纸辊23和一对定位辊24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来到二次转印位置的时间同步地从容纳单元供给出。通过高压电源(未示出)向转印介质22施加预定的转印偏压,由此从中间转印带15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22上。根据当前实施方案的成像设备采用纵向延伸通道作为片材通道。通过利用二次转印驱动辊21的弯曲来使转印介质22与中间转印带15分离。在通过定影单元40将转印到转印介质22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其上定影之后,从成像设备中将转印介质22排出。在当前实施方案中,定影单元40构成为根据转印介质22的类型改变处理速度。具体地说,在转印介质22具有100g/m2或更大的基重时,与正常处理速度相比将处理速度减半。也就是说,与正常处理速度的情况相比,转印介质22需要两倍的时间来穿过形成在包括在定影单元40中的一对定影辊之间的定影辊隙。因此,能够将调色剂图像可靠地定影在转印介质22上。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成像设备中,在中间转印带15弯曲时,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的边缘表面碰到设在拉伸辊20的端面上的凸缘26。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弯曲。在当前实施方案中,设有防挠曲变形机构以防止在中间转印带15的边缘表面碰到凸缘26时可能出现的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图4为用于说明该防挠曲变形机构的带装置的部分正视图。作为防挠曲变形机构,由支架51支撑的加压构件50A设在中间转印带15与凸缘26邻接接触的一部分附近的位置处。该加压构件50A从中间转印带15的正面侧(即,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鼓I相对的表面侧)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厚度方向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由此防止了出现中间转印带15的起伏。加压构件50A沿着与拉伸辊20的轴向方向平行的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成像区域外面。具体地说,加压构件50A如此布置,使得加压构件50A可以在靠近中间转印带15与凸缘26邻接接触的一部分的位置处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加压构件50A由可滑动构件构成,从而使得中间转印带15即使在加压构件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时也能够平滑地运动。加压构件50A由具有滑动性能的树脂例如滑动聚甲醛(POM)、滑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滑动海绵、毛毡等制成。要沿着宽度方向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加压构件50A的加压表面的水平宽度为2mm至5mm,因为必须在中间转印带15上对于A4规格片材的水平宽度留下210mm的空间,并且对于信纸规格片材的水平宽度留下216mm。如图5所示,在其中加压构件50A跨过中间转印带15面对拉伸辊20状态下压在 中间转印带15上的加压构件50A沿着拉伸辊20的转动方向布置在其中中间转印带15正好与拉伸辊2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换句话说,加压构件50A位于能够在中间转印带15上加压的侧面上以便向中间转印带15施加拉伸力。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的延伸表面出现挠曲变形,其中在中间转印带15的拉伸变化时容易出现挠曲变形。图6为包括作为在图4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50B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该加压构件50B由能够在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情况下滚动的辊子构成。在图6中所示的带装置中,轴51A可转动地由支架51支撑,并且如此穿过加压构件50B,从而加压构件50B可以滚动。加压构件50B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而滚动。加压构件50B由具有高滑动性能的树脂例如滑动POM或滑动ABS制成,以便不会妨碍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加压构件50B的加压表面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水平宽度为2mm至5mm。图7为包括作为在图6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50C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该加压构件50C由能够在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情况下滚动的辊子构成。加压构件50C可转动地由支架51’支撑。加压构件50C在用来挤压支架51’的弹性介质52例如弹簧的作用下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加压构件50C由具有高滑动性能的树脂例如滑动POM或滑动ABS制成。加压构件50C的加压表面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水平宽度为2mm至5mm。通过由弹性介质52施加的IN至ION的加压力将加压构件50C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这样,在当前实施方案中,加压构件在靠近与拉伸辊20的凸缘26邻接接触的那部分中间转印带15的边缘表面的位置处从中间转印带15的正面侧沿着厚度方向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由此可以防止与凸缘26邻接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具体地说,加压构件不会用来防止由于中间转印带15的上升行为而导致出现间隙,但是用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行为,包括上升行为。因此,可以防止在抑制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挠曲时出现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耐久性降低。加压构件构成为与中间转印带15滑动接触,从而加压构件15可以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不会妨碍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因此,与仅仅将中间转印带15下压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弯曲的这种情况相比,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弯曲。因此,可以精确地按照重叠的方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例如颜色套准误差而导致出现不合格图像。图8为带装置的正视图,用于说明用于支撑加压构件500的支撑结构的实施例。在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加压构件500由支架构件500A支撑,并且将支架构件500A安装在固定部件501上。顺便说一下,固定构件501与拉伸辊20和中间转印带15分开设置。在当前实施方案中,成像设备主体的侧板用作固定构件501。加压构件500与支架构件500A成一体。支架构件500A安装在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侧板中的两个或任一个上。加压构件500的结构与在图4至6中所示的任一个加压构件的结构相同。换句话说,加压构件500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的安装位置和加压构件500的加压表面的尺寸与在图4至6中所示的任一个加压构件的那些相同。
可选的是,如图9所示,支架构件500A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构件501上。换句话说,与支架构件500A成一体的加压构件500可以运动离开中间转印带15。因此,在由于磨损而需要更换加压构件500时,从固定构件501中将与加压构件500成一体的支架构件500A拆除,并且更换新的。换句话说,可以只是拆除所要更换的部分,从而可以减少新安装的部分。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选的是,支架构件500A如图10所示一样可以与固定构件501模制成一体。在图10中所示的情况中,将加压构件500安装在支架构件500A上。支架构件500A与固定构件501模制成一体,从而加压构件500能够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加压。在该情况中,支架构件500A和固定构件501可以由相同材料形成,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图11为包括作为在图10中所示的支撑结构的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在图11中所示的情况中,为了向加压构件500施加压力,在支架构件500A和加压构件500之间设置弹性构件502例如弹簧。具体地说,弹性构件502的一个端部安装在与固定构件501模制成一体的支架构件500A上,并且弹性构件502的另一个端部安装在加压构件500上。在该结构中,加压构件500可以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厚度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利用弹性构件502的回复力,加压构件500可以一直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而不管例如由于拉伸辊20的偏心度而导致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和加压构件500之间的间隙有什么变化。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图12为包括作为在图11中所示的支撑结构的改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在图12中所示的情况中,可拉伸弹性构件502的一个端部直接安装在固定构件501上,并且弹性构件502的另一个端部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5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拉伸辊20的轴向方向安装在加压构件500上。因此,例如即使在拉伸辊20沿着轴向方向移动时,加压构件500能够通过利用弹性构件502的回复力在靠近凸缘26的位置处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一直加压。拉伸辊20沿着轴向方向的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即拉伸辊20为滚动构件,并且固定位于凸缘26外侧的拉伸辊20的支撑构件20A。在该情况中,在支撑构件20A和凸缘26之间形成稍微间隙,从而支撑构件20A和凸缘26不会相互摩擦。在由中间转印带15弯曲而产生出的外力施加在拉伸辊20上时,拉伸辊20可以沿着轴向方向移动。
即使在拉伸辊20沿着轴向方向移动时,加压构件500也可以通过利用弹性构件502的偏压力随着拉伸辊20的移动一起移动。因此,加压构件500可以相对于拉伸辊20 —直位于相同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加压构件500可以位于其中容易出现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图13为包括作为在图12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在图13中所示的情况中,代替加压构件500设有弹性加压构件505。在通过弹性构件502将该加压构件505压在其中中间转印带15由拉伸辊20支撑的中间转印带15的圆弧部分上时,加压构件505沿着拉伸辊20的曲面与中间转印带15弹性接触。因此,即使在改变拉伸辊20的轴心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15的拉伸稳定时,加压构件505也能够一直压在其中随着拉伸辊20的轴心位置变化而容易出现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上。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图14为包括作为在图5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在图14中所示的情况中,加压构件50A没有直接由支架51支撑,而是通过弹 性构件502由支架51支撑,从而加压构件50A可以与中间转印带15弹性接触。因此,按照与在图5中所示的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在中间转印带15的拉伸改变时其中容易出现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的那部分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而且,在图14中所示的加压构件50A即使在拉伸辊20的轴心位置改变时也可以保持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图15为包括在图11中所示的支撑结构和作为在图14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在图15中所示的情况中,加压构件50A通过弹性构件502由一体设置在固定构件501上的支架构件500A支撑,并且加压构件50A与中间转印带15弹性接触。加压构件50A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的加压侧上的加压表面50A10由具有滑动特性的构件例如滑动海绵或毛毡制成,以便不会妨碍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因此,可以降低滑动阻力,并且还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由于与加压构件50A接触而受损。图16为包括作为在图15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在图I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正视图。在图16中所示的情况中,加压构件50C由辊子构成并且由支架51’支撑。支架51’通过弹性构件52 (与在图15中的弹性构件502对应)悬挂在支架构件500A上。在该情况中,支架51’构成为能够上下运动。加压构件50C在弹性构件52的偏压力作用下一直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因此,按照与在图7中所示相同的方式,加压构件50C可以在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的情况下滚动。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变差和损坏。图17为包括作为在图14中所示的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的带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在图17中所示的情况中,加压构件50A闩锁到肋条50A1上。在加压构件50A沿着拉伸辊20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上垂直向下伸出的一部分肋条50A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因此,肋条50A1能够用来防止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加压构件50A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运动而移动,并且还用来防止加压构件50A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改变其加压位置。因此,力口压构件50A能够一直压在其中容易出现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上,由此防止了中间转印带15挠曲变形。图18A至18C为成像设备的示意图,用来说明其中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的情况。在该情况中,支撑着加压构件500的支架构件500A安装在固定构件501上。中间转印带15与拉伸辊20和拉伸辊20的支撑构件200 —起包括在单元TU中。单元TU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中。在该结构中,支撑着加压构件500的支架构件500A与单元TU的拆除无关地安装在固定构件501上。因此,在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时,如图18C所示,加压构件500不会妨碍处理单元10。另一方面,如果支撑着加压构件500的支架构件500A如图19A所示一样安装在拉伸辊20的支撑构件200上,则在要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时,加压构件500如图19C所示一样与处理单元10干涉。因此,不能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这样,加压构件500优选与包括中间转印带15、拉伸辊20和支撑构件200的单元TU分开安装在固定构件
上。 顺便说一下,在图19A至19C中所示的结构中,在要将单元TU安装在成像设备中或者从中拆除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从成像设备中将处理单元10拆除之后,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作为另一种方法,例如使单元TU按照这样一种方式运动以避免与处理单元10干涉,S卩,将单元TU向下拉,从而加压构件500不会与处理单元10干涉,然后从成像设备中将单元TU拆除。另一方面,在要将单元TU安装在成像设备中时,按照相反的顺序,将单元TU设置在处理单元10下方,然后使之上升至起始位置。另外,作为另一种方法,将安装/拆卸单元TU的方向设定为与附图纸面垂直的方向。随后,下面将参照图20至22对用于加压构件的支撑结构的改进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20中所示的情况中,将用于支撑加压构件50A的支架51安装在与作为可动构件的拉伸辊20和中间转印带15分开设置的固定构件上。具体地说,将支架51的一个端部安装在位于凸缘26外面以便越过凸缘26与中间转印带15的边缘表面相对的拉伸辊轴承53上。在支架51跨在凸缘26上的状态中,支架51在拉伸辊轴承53和中间转印带15侧之间延伸,从而加压构件50A可以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在图21中所示的情况中,拉伸辊20的旋转轴由与固定构件对应的侧板503支撑。支撑着加压构件50A的支架51的一个端部安装在侧板503上。在支架51跨在凸缘26上的状态中,支架51在侧板503和中间转印带15侧之间延伸,从而加压构件50A可以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在图22中所示的情况中,凸缘26构成为不随着拉伸辊20的转动而运动,即凸缘26是固定的。支撑着加压构件50A的支架51的一个端部安装在凸缘26上。采用上面支撑结构中的任一种,加压构件可以布置成压在中间转印带的扭曲变形容易发生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上、即与凸缘26邻接接触的中间转印带的一部分边缘表面附近。因此,拉伸辊20和中间转印带15可以构成为包括在单元TU中的组件。根据固定构件的结构可以采用任一种上述支撑结构。图23为成像设备和带装置的局部透视图,用于说明在图I中所示的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的安装位置。在图23中,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安装在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上,从而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17可以检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标记。在该情况中,加压构件安装在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上。图24为在图23中所示的带装置的正视图,用于说明由支架51支撑着的加压构件50A的安装位置的实施例。在图24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加压构件50A按照下面的方式布置在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上,即,加压构件50A分别位于与沿着轴向方向设在拉伸辊20的每个端面上的凸缘26(在图24中未示出)邻接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5的边缘表面附近。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沿着拉伸辊20的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受到弹性构件502的偏压,使得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的每个加压构件50A可以保持在相同位置处,而不会沿着拉伸辊20的轴向方向移动。图25为作为在图24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和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的正视图。在图25中,在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上形成有两个纵向沟槽,从而可以调节每个加压构件50A的安装位置。纵向沟槽170A形成为与拉伸辊20的轴向方向平行。
支撑着加压构件50A的每个支架51装配在相应的纵向沟槽170A中。支架51可以在纵向沟槽170A内运动,从而可以将加压构件50A的位置调节为其中中间转印带15容易出现挠曲变形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以轻度尺寸精度误差制造该设备时,也可以在纵向沟槽170A的范围内调节每个加压构件50A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这种结构也可以适用于这样的情况,其中调色剂标记检测传感器安装构件170用作其上要安装加压构件的单元。如图4和6中所示的那些一样,加压构件必须不仅构成为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滑动,而且还要阻止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根据当前实施方案的带装置适用于如上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另外,带装置可以应用于用作潜像载体的带或者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带。随后,下面将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带装置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案的那些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那些部分的说明将省略。图26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带装置的部分平面图。如图26所示,带装置包括朝着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逐渐变窄的加压构件50D,从而沉积在加压构件50D上的调色剂能够逐渐行进到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中。换句话说,超过一定量的调色剂流进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因此,调色剂难以沉积在加压构件50D上,由此可以防止调色剂散开。加压构件50D可以由具有高滑动特性的树脂例如滑动POM或滑动ABS、滑动海绵、毛毡、例如橡胶刮板等的弹性构件制成。要压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加压构件50D的加压表面沿着宽度方向的水平宽度为2mm至5mm,因为必须在中间转印带15上对于A4规格片材的水平宽度留下210mm的空间,并且对于信纸规格片材的水平宽度留下216_。因此,可以在不会与图像区域干涉的情况下防止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并且还可以长时间实现可靠的带驱动。图27为包括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加压构件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50E的带装置的平面图,用于说明加压构件50E和中间转印带32的清洁刮板31的相对位置。如图27所示,加压构件50E按照以下方式布置,从而加压构件50E的锥形端部位于信纸规格片材的图像区域60外侧,并且还位于清洁刮板31的端部内侧上。因此,沉积在加压构件50E上的调色剂可以流进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中,并且由清洁刮板31重新收集。
具体地说,加压构件50E的锥形端部位于图像区域60外侧,从而可以减小这样的可能性,即调色剂与凸缘26接触或者沉积在凸缘26上。但是,将清洁刮板31设定为清洁整个图像区域及其外侧,从而调色剂很可能与凸缘26接触。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加压构件50E布置在清洁刮板31的端部内侧上,并且具有锥形形状。因此,沉积在加压构件50E上的调色剂可以聚集在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上,并且由清洁刮板31重新收集。因此,可以防止调色剂散开。另外,除了加压构件50E之 外不必设置任何附加构件以防止调色剂散开。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即使在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2的端部泄漏时,由于加压构件50E的锥形形状,所以超过一定量的调色剂逐渐流进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中。因此,调色剂难以沉积在加压构件50E上,由此可以防止调色剂散开。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防止由于调色剂散开沉积在加压构件50E上所引起的供能故障,即防止在包括中间转印带15的单元内部被分散的调色剂污染,并且还可以防止调色剂标记传感器的光接收单元被分散的调色剂污染。因此,中间转印带15能够长时间稳定运动。图28为包括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加压构件50D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加压构件50F的带装置的局部透视图。加压构件50F包括调色剂存储单元(未示出),其中暂时存储有沉积在加压构件50F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存储单元布置在一部分加压构件50F中,在那里加压构件50F在中间转印带15沿着运动方向的上游侧上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因此,可以防止沉积在加压构件50F上的调色剂散开。另外,调色剂能够有效流进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侧中。而且,在加压构件50F和中间转印带15之间形成有空间,从而即使在调色剂散开时,调色剂也会通过该空间扩散。因此,可以防止调色剂扩散到空间外面。图29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在图29中,加压构件50G由安装在轴承54上的支架51支撑。轴承54位于凸缘26A外侧。加压构件50G分别设在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上。支架51沿着以跨在凸缘26A上,从而支架51能够将加压构件50G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支撑在固定位置处。因此,加压构件50G可以用来防止与凸缘26A邻接接触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出现挠曲变形。因此,能够用这种简单结构以较低的成本改善带装置的耐久性。图30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在图30中,加压构件50H由安装在板55上的支架51支撑。板55支撑着拉伸辊20的位于凸缘26A外面的轴。加压构件50H可以设在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或任一侧上。板55可以构成不会随着拉伸辊20的转动而运动。加压构件50H可以用来防止与凸缘26A邻接接触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图31为作为在图2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三改进实施例的带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在图31中,加压构件501由安装在凸缘26B上的支架51支撑。凸缘26B构成为不会随着拉伸辊20的转动而运动。加压构件501设在中间转印带15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或任一侧上。支架51通过扣钩、螺钉、粘接剂等固定安装在凸缘26B上。加压构件501如此布置,从而加压构件501可以压在与凸缘26B邻接接触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上。因此,可以防止与凸缘26B邻接接触的那部分中间转印带15挠曲变形。这样,通过加压构件,可以防止由沉积在加压构件上的调色剂扩散而造成出现供能故障或过程控制错误。换句话说,可以通过防止转印单元或者调色剂标记传感器的光接收单元内部被扩散开的调色剂污染来防止出现供能错误或过程控制错误。因此,只是通过加压构件,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挠曲变形,并且还可以长时间实现稳定的带传动。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方面,在其中设置凸缘来防止带弯曲的带装置的情况中,加压构件压在与凸缘邻接接触的带的一部分边缘表面上,由此防止带的挠曲变形。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带的耐久性下降以及出现由挠曲变形引起的色彩套准错误。尤其是,加压构件构成为在与凸缘邻接接触的带的一部分边缘表面相邻的位置处压在带表面上。因此,与加压构件下压在带上以防止带的上升行为,即,在带和辊子之间形成间隙的这种结构不同,加压构件压在带上以便防止出现带起伏,即在发生之前防止带出现变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带出现挠曲变形。另外,通过只是设置加压构件来防止带挠曲变形的这种简单结构,可以改善带的耐久性,且不会由于考虑到耐久性使用高韧性带而提高成本,并且还可以避免由于色彩套准错误等造成形成不合格图像。虽然已经参照这些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因此受到限制,而是被认为涵盖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落入在这里所给出的基本教导内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和变化的结构。 本申请要求了 2007年7月13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优先权文献2007 — 184988和2007年10月11日在日本提交的2007-265863的优先权,并且将其全部内容引用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ー种带装置,它包括 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布置在环形带沿着其宽度方向的至少ー侧上并且沿着与环形带表面垂直的方向下压在环形带的端部上,所述环形带由设在支撑着环形带的其中一个辊子的每个端面上的凸缘构件防止向沿着宽度方向的任一侧偏离;以及 清洁单元,该清洁単元清洁附着在环形带上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加压构件具有锥形形状,从而加压构件朝着环形带的中间侧逐渐变窄。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清洁单元收集从加压构件运动到带的中间侧的调色剂。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加压构件布置在用于在带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区域外侧,并且 加压构件在带中间侧上的端部位于从清洁单元的端部延伸出的直线上或者位于沿着带的中间侧方向的直线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装置,还包括在其中暂时存储调色剂的调色剂存储単元,该调色剂存储单元沿着帯的运动方向布置在加压构件压在带上的位置的上游侧上。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凸缘构件或位于凸缘构件外面的带装置的固定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在所述凸缘构件随着支撑着带的辊子的转动而运动时,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跨在凸缘构件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装置,其中在所述凸缘构件不随着支撑着带的辊子的转动而运动时,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到凸缘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为可滑动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为毛毡构件。
10.ー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带装置,该带装置包括 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布置在环形带沿着其宽度方向的至少ー侧上并且沿着与环形带表面垂直的方向下压在环形带的端部上,所述环形带由设在支撑着环形带的其中一个辊子的每个端面上的凸缘构件防止向沿着宽度方向的任一侧偏离;以及 清洁单元,该清洁単元清洁附着在环形带上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加压构件具有锥形形状,从而加压构件朝着环形带的中间侧逐渐变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清洁单元收集从加压构件运动到带的中间侧的调色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加压构件布置在用于在带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区域外侧,并且 加压构件在带中间侧上的端部位于从清洁单元的端部延伸出的直线上或者位于沿着带的中间侧方向的直线的内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来在其中暂时存储调色剂的调色剂存储単元,该调色剂存储単元沿着帯的运动方向布置在加压构件压在带上的位置上游侧上。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凸缘构件或位于凸缘构件外面的带装置的固定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凸缘构件随着支撑着带的辊子的转动而运动时,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跨在凸缘构件上。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凸缘构件不随着支撑着带的辊子的转动而运动时,加压构件的第一端部安装到凸缘构件上,并且加压构件的第二端部压在带上。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为可滑动构件。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为毛毡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装置和成像设备,其中带由多个辊子支撑,并且被驱动沿着预定方向运动。凸缘构件构成为与带沿着其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边缘表面接触。加压构件在靠近带与凸缘构件接触的接触部分的位置处沿着带的厚度方向压在带表面上。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692852SQ20121016596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3日
发明者吉濑允纪, 宫崎贵史, 山下刚司, 足立知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