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以及办公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716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以及使用单个或一对的此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该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特别适用于复印机、多功能办公机(在复印机装载有传真及打印功能)、印刷机、传真机、扫描机等具有原稿盖板的办公机器。



背景技术:

上述的办公机器所使用的铰链装置,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般,是将组装于办公机器的机器本体侧的例如具有导电性的如sus的金属板的加压加工所制造的组装元件、与组装于盖体侧的同如sus的金属板的加压加工所制造的支持元件,以同样具有导电性的铰链轴以能转动的方式所连结的,其如日本特开2000-180993号公开专利公报、及日本特开平09-179218号公开专利公报等已为公知的。当为如此的铰链装置时,组装元件、支持元件及铰链轴全部都为导电性元件,故普遍来说对盖体与机器本体间的接地连接特别下工夫的需要小。特别要说的话,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在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的各侧板之间,使铰链轴绕圈以具弹性的方式装设导电性材质的螺旋弹簧。

然而,当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的任一者、或两者例如以abs树脂等非导电性材质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加工所构成时,则为了使机器本体与盖体之间接地连接,则需要下一番功夫。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以及使用单个或一对的此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该铰链装置,当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两者是以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所构成时,能以简单的构成将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之间接地连接而构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是将组装在机器本体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组装元件、与组装于盖体侧时之相同非导电性材质的支持元件,由铰链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所成的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当在使前述组装元件与前述支持元件接地连接时,设置露出于前述组装元件的表面的第一导电元件,并且设置露出于前述支持元件的表面的第二导电元件,使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构成,由此,形成由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直通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电路而成。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具有:组装于机器本体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组装元件、与滑件一同收纳于该组装元件的盒部内的弹性元件、组装于盖体侧时的非导电性材质所构成的具有与前述滑件压接之凸轮部的支持元件、与将该支持元件与前述组装元件以能转动之方式连结的铰链轴,其特征,当于使前述组装元件与前述支持元件接地连接时,设置露出于前述组装元件的表面的第一导电元件,并且设置露出于前述支持元件的表面的第二导电元件,并使其为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状态下存在的构成,由此,形成由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直通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电路而成。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之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在形成由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直通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电路之际,在前述铰链轴被覆绝缘轴环,在该绝缘轴环所被覆的部分,使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端子部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端子部分别贯穿各圆形贯穿孔以使其互相接触。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之铰链装置,具有:组装于机器本体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组装元件、收纳于该组装元件的盒部内的导电性材质的板金盒、与滑件一同收纳于该板金盒内的弹性元件、组装于盖体侧时的非导电性材质所构成的具有与前述滑件压接的凸轮部的支持元件、与将该支持元件与前述组装元件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的铰链轴,其特征是,当于使前述组装元件与前述支持元件接地连接时,设置露出于前述组装元件的表面的第一导电元件,并且设置露出于前述支持元件的表面的第二导电元件,并使前述板金盒的侧板以经常接触的状态,存在于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之间,由此,形成由前述第二导电元件通过前述板金盒的前述侧板直通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电路而成。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之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在由第二导电元件通过前述板金盒的前述侧板直接对前述第一导电元件形成电路之际,在前述铰链轴被覆绝缘轴环,在该绝缘轴环所被覆的部分,使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端子部与前述板金盒的前述侧板、及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端子部,分别贯穿各圆形贯穿孔,以使前述板金盒的前述侧板为互相接触。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当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构成时,于前述第一导电元件设置挟持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的一侧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设置使铰链轴贯穿的第一接触端子部,并且在前述第二导电元件设置通过绝缘筒部的第二接触端子部,该绝缘筒部是设置于前述支持元件的侧部。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当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构成时,在前述第一导电元件设置挟持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的一侧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设置使铰链轴贯穿的第一接触端子部,并且,在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的前述支持元件的侧部,紧密地设置与第一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第二接触端子部,在前述第一接触端子部与前述第二接触端子部的分别所设置的贯穿孔,使绝缘筒部贯穿,该绝缘筒部通过前述铰链轴设置在前述支持元件的侧部。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之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当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构成时,于前述第一导电元件设置挟持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之一侧的弯曲部,于该弯曲部设置使铰链轴贯穿的第一接触端子部,并且,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的前述支持元件的侧部,紧密地设置与第一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第二接触端子部,在前述第一接触端子部与前述第二接触端子部的分别所设置的贯穿孔,使绝缘筒部贯穿,该绝缘筒部通过前述铰链轴设置于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其特征是,当前述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经常直接接触的构成时,在前述第一导电元件设置挟持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的一侧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设置使铰链轴贯穿的第一接触端子部,并且,在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的前述支持元件的侧部,紧密地设置与第一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第二接触端子部,在前述第一接触端子部所设置的贯穿孔,使通过前述铰链轴设置在前述组装元件的侧板的绝缘筒部贯穿,并且,在前述第二接触端子部所设置的贯穿孔,使通过前述铰链轴设置于前述支持透件的侧部的绝缘筒部贯穿。

接着,本发明一实施例是一种办公机器,其特征是,通过上述所记载的铰链装置,将盖体以能开合的方式组装于机器本体。

而本发明一实施例是一种办公机器,其是以左右一对能将盖体以能开合之方式组装于机器本体的铰链装置所构成的办公机器,其特征是,前述铰链装置的两者,是以组装在前述机器本体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各组装元件、与组装于前述盖体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各支持元件所构成,前述各组装元件与前述各支持元件,分别通过铰链轴而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并且,在前述各组装元件侧组装第一导电元件,在前述各支持元件侧组装第二导电元件,以使前述各第一导电元件与前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直接接触的方式来构成,由此,形成由前述第二导电元件直通前述第一导电元件的电路而成。

本发明通过如上述的构成,能提供一种铰链装置、以及使用单个或一对的此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该铰链装置,当以简单的构成,通过铰链轴互相以能转动的方式链接的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两者是以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所构成时,能通过经常互相接触的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将机器本体与盖体之间接地连接而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的一例的复印机的斜视图。

图2显示位于图1所示的办公机器的右侧的本发明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图2(a)为由斜后方所观看的斜视图,图2(b)为显示其的重要部位的斜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显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支持元件,图4(a)为其的俯视图,图4(b)为其的侧视图。

图5为说明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支持元件中第二导电元件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铰链轴的斜视图。

图7为显示将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组装于机器本体侧与盖体侧之间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8为显示图7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第一导电板与第二导电板的接触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9为用以说明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动作的纵截面图,显示盖体对于机器本体为闭合的状态。

图10为用以说明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动作的纵截面图,显示盖体对于机器本体为开启的状态。

图11为显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接地连接装置部分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2为显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接地连接装置的部分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3为显示图2所示的办公机器的接地连接装置的部分的又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铰链装置的铰链轴与绝缘轴环的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15为位于图1所示的办公机器左侧的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一实施的外观图,图15(a)为从斜后方观看的斜视图,图15(b)为显示其的重要部位的斜视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显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支持元件,图17(a)为其俯视图,图17(b)为其侧视图。

图18为说明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支持元件中第二导电板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19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铰链轴的斜视图。

图20为显示将图19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组装于机器本体侧与盖体侧时的一例的纵截面图。

图21为显示图19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接触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2为用以说明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动作的纵截面图,显示盖体对于机器本体为闭合的状态。

图23为用以说明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动作的纵截面图,显示盖体对于机器本体为开启的状态。

图24为显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的接地连接装置部分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5为显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接地连接装置的部分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6为显示图15所示的办公机器的接地连接装置的部分的又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铰链装置的铰链轴与绝缘轴环的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办公机器的铰链装置、与具备此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而所添附的各图中,附有相同的元件符号的,表示为具有相同或同等构成及功能的元件等。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例,也包含申请专利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实施例。

图1为显示作为具备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1的一例的复印机的图。如附图,办公机器1是由下述所构成:盖体12,对机器本体11与设置于该机器本体11的顶面的接触镜13上所载置的原稿等,作出朝该接触镜13侧下压的状态;铰链装置2及3,使该盖体12对机器本体11以可开合的方式连结。办公机器1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可举例如,复印机、印刷机、传真机、扫描机等,优选可例如复印机,但于此的说明并不限定于其。另外,如图示通常使用一对的铰链装置,当附设有自动送稿装置12a的盖体(以下,仅称为“盖体”)12开合时,在左侧的组装有自动送稿装置12a的具有重量侧、与右侧的重量较小侧,在左右通常是分别使用构成不同的铰链装置2、3。本发明中,铰链装置2与3、与构成该铰链装置2与3的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都使用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制的,两铰链装置2与3都具有接地连接装置28。在本说明书中,以下首先说明左侧的铰链装置2,接着说明右侧的铰链装置3,而接地连接装置38的部分则实质上为相同构成。

【实施例1】

在图2~8中,显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2的实施例,图示的实施例中的铰链装置2具备:组装元件21,组装在办公机器1的机器本体11侧的非导电性材质例如aba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支持元件22,组装于以能开合的方式组装于机器本体11的盖体12侧的同非导电性材质的aba树脂等合成树脂制;铰链轴23,将该支持元件22与组装元件21以互相能转动的方式连结。在将组装元件21与支持元件22以接地连接装置28接地连接时,在组装元件21的表面紧密地设置第一导电元件26,并同样地于支持元件22的表面紧密地设置第二导电元件27,并且作成使第一导电元件26与第二导电元件27为盖体12的开合操作时为经常直接压接的构成,由此,形成由第二导电元件27至第一导电元件26的电路。

组装元件21的构成,如图示(参照图2、3、9等),由顶部开放附有底部21b呈方管状的盒部21a、与由该盒部21a两侧朝上方隔开既定间隔而突出设置的一对侧板21c、21d所构成,在盒部21a的外周中央部的稍为上部的位置,围绕设置有凸缘部21e,并且,在各侧板21c、21d,以轴心共通的方式设置有后述的铰链轴23的变形连结孔21f、与圆形连结孔21g。另外,变形连结孔21f,如图8所示,在途中变成圆形连结孔210。该组装元件21,如图7所示,其构成可将盒部21a的部分插入于机器本体11的顶面后部的设置为上下方向的组装孔部11a,并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但该组装元件21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的。在盒部21a的后部下端部所设置的止动突起21h,是当接触镜13上载置着书本等厚的原稿来进行影印时,铰链装置2整体必须整体地朝上方提升,以可将厚物原稿的上部水平地覆盖,此时,也具有防止组装元件21由组装孔部11a拔出的阻挡扣的功用。元件符号11f为止动突起21h的导引沟、11g为阻挡扣部。

支持元件22的构成,如图示(参照图2、3、4等),是由主体部22a、与由该主体部22a的两侧朝水平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组装部22b、22b所构成,在主体部22a的底面侧突出设置有凸轮部22c。组装元件21与支持元件22,通过以铰链轴23贯穿组装元件21的各侧板21c、21d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21f与圆形连结孔21g、与支持元件22的主体部22a所设置的圆形连结孔22d,而互相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在盒部21a内,收纳有压缩螺旋弹簧所构成的弹性元件25,被覆在该弹性元件25的筒状滑件24的上部,与支持元件22的凸轮部22c为经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元件符号22n,为将支持元件22的组装部22b、22b组装在盖体12时的组装孔。

铰链轴23,如图3与图5所示的构成,由圆形轴部23a、接续该圆形轴部23a所设置的变形轴部23b、与接续该变形轴部23b所设置的头部23c所构成,在组装元件21的各侧板21c、21d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21f与圆形连结孔21g、及支持元件22的主体部22a的圆形连结孔22d,贯穿圆形轴部23a与变形轴部23b,将圆形轴部23a的端部型砧以使其不会朝轴方向脱出。另外,在铰链轴23的变形轴部23b、与组装元件21的侧板21c之一者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21f,相互为卡合关系,为铰链轴23不会随着支持元件22的转动动作而转动的构成。

接着,说明铰链装置2的接地连接装置28。该接地连接装置28,由组装在组装元件21表面的第一导电元件26、与组装在支持元件22表面的第二导电元件27所构成,在铰链轴23的单侧的周围,也就是说在侧板21c与主体部22a侧部之间,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相互地压接,而形成由第一接触端子部26d直通至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的电路。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元件26,是将不锈钢板、或铜板等薄的导电性板加压加工所作成的,侧面呈锯齿状,在其的上部设置有挟持组装元件21的侧板21c的弯曲部26a,在该弯曲部26a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部26d,在该第一接触端子部26d,设置有使铰链轴23的变形轴部23b贯穿的变形贯穿孔26b、与使铰链轴23的圆形轴部23a贯穿的圆形贯穿孔26c。第一导电元件26,由弯曲部26a朝下方延伸处形成有第一褶曲部26e,在该第一褶曲部26e朝铰链装置2前方水平地延伸处形成有第二褶曲部26f,由该第二褶曲部26f朝下方悬垂设置有第一导电片26g。该第一导电元件26,如图2与图7、8所示,以弯曲部26a挟持组装元件21的侧板21c的上端部,使铰链轴23的变形轴部23b贯穿变形贯穿孔26b,使铰链轴23的圆形轴部23a贯穿圆形贯穿孔26c,并且,在使第一褶曲部26e抵接于凸缘部21e的上缘之下,使第一导电片26g通过该凸缘部21e所设的贯穿孔21k朝下方贴着盒部21a垂下。

第二导电元件27,是由下述所构成:平坦部27a,装设于支持元件22的主体部22a所设置的槽部22f;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由该平坦部27a沿着主体部22a的一侧部而褶曲;垂下部27c,由平坦部27a沿着支持元件22的主体部22a的前侧而褶曲;以及第二导电片27d,由该垂下部27c折入平坦部27a的下面侧,并朝组装部22b的一方延伸;而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设置用以对第一接触端子部26d确实接触的弹性接触片27h。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设置有圆形贯穿孔27f,使在设置于支持元件22的主体部22a的侧部时使铰链轴23的圆形轴部23a贯穿的凸部22i所设置的绝缘筒部22j贯穿,并且,于第二导电片27d前端设置有贯穿孔27g,使在将一组装部22b组装于盖体12时所使用的组装件12b贯穿。于贯穿孔27g,设置有确保与组装件12b接触的接触片27i。再者,另一凸部,于主体部22a右侧,如元件符号22k所示般突出设置。其有减少组装元件21与支持元件22之间的摩擦阻力之意。

使第一导电元件26与机器本体11之间电气连接的构成,如图7所示,是由设置于机器本体11侧的组装孔部11a的侧壁11d所设置的窗部11e所露出的具有弹性的接地元件29所构成,通过于该接地元件29,使第一导电元件26的第一导电片26g接触,使组装于接地元件29的导线29a连接至机器本体11侧,由此接地连接。使第二导电元件27与盖体12之间电气连接的构成,是将支持元件22的一组装部22b组装于盖体12时所使用的组装件12b,与第二导电片27d一同通过贯穿孔27g组装于盖体12侧所构成。

而该电气连接,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于第二导电元件27,也可为使平坦部27a接触于盖体12而构成。而如图2与图7、8所示,由于第一导电元件26的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导电元件27的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相互接触,故形成由盖体12起至第二导电元件27-第一导电元件26-机器本体11的电路,而办公机器1使用时所产生的静电则由盖体12流向机器本体11而接地。

铰链装置2,如图9所示,当盖体12对于机器本体11为闭合的状态下,由于该盖体12的重量,通过铰链轴23转动所产生的旋转扭矩,支持元件22的凸轮部22c通过滑件24而使弹性元件25呈压缩状态,而随着盖体12的开起,由于弹性元件25的弹力,可通过支持元件22驱使盖体12成开启状态,因此可减轻盖体12的重量而能以较轻的力开启,当达既定的开启角度由于弹性元件25的弹力作用,盖体12可自动开启,如图10所示,当支持元件22的后端部,抵住组装元件21的盒部21a上缘所设置的阻挡扣部21n而使其停止。当欲关闭开启的盖体12时,由弹性元件25的弹力,也可缓冲盖体12的急速关闭。此部分的铰链装置2的动作,与公知常识相同。

【实施例2】

图11是显示接地连接装置的其他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装置30a为如下的构成,于组装第二导电元件27的第二接触端子部27b时的铰链轴23贯穿所成的绝缘筒部22m,嵌入设置于第一导电元件26的第一接触端子部26d的圆形贯穿孔26c,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共同于该部位直接接触,而不与铰链轴23接触。

【实施例3】

图12显示接地连接装置的另一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装置30b为如下的构成,铰链轴23所贯穿的绝缘筒部21m突出设置于组装元件21的一侧板21c侧,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共同地使该绝缘筒部21m贯穿于其的各圆形贯穿孔26c、27f。另外,绝缘筒部,也可为分别突出设置于侧板31c侧与主体部32a侧,于前者组装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于后者组装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的构成。另外,为了确保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的接触,也可使用弹簧垫圈。

【实施例4】

图13至14显示接地接触装置的再另一的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装置30c,于铰链轴53被覆筒状的绝缘轴环a,支持元件22与该绝缘轴环a一同通过铰链轴53链接于组装元件21。于该绝缘轴环a,设有圆形筒部a1、凸缘部a2,如图标,第一导电元件26与第二导电元件27的第一接触端子部2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27b,通过于其的圆形贯穿孔26c与27f,使绝缘轴环a的圆形筒部a1通过,而共同地对铰链轴53为绝缘。虽未图示,弯曲部26a所设置的铰链轴53的圆形轴部53a与绝缘轴环a共通过的孔,同为圆形贯穿孔。再者,第一导电元件26的弯曲部26a的组装元件21的侧板21c的外侧部分,也由于绝缘轴环a的凸缘部a2,而不与铰链轴53的头部53b接触。当然,该部分也可为与铰链轴53的头部53b接触的构成。另外,虽未图示,当于铰链轴53设置如实施例1的变形轴部时,于绝缘轴环a侧也设置变形筒部。若为如此的实施,可更确保第一导电元件26及第二导电元件27与铰链轴53之间的绝缘,且构成更为简单,是其优点。

【实施例5】

图15至图23显示右侧的铰链装置3。该铰链装置3,于使用2个弹性元件35上、与第二导电元件37的构成上,与铰链装置2不同,由于使用2个弹性元件35,而防止使用中组装元件31的盒部31a破裂而使用补强的板金盒43,此点也与铰链装置2不同,但其他构成即使形态上不同实质上也相同。

也就是说,图标的实施例的铰链装置3,具备:组装于办公机器1的机器本体11侧的非导电性材质的例如abs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制的组装元件31、以能开合的方式组装于机器本体11的盖体12侧所组装的同非导电性材质的abs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制的支持元件32、收纳固定于组装元件31的盒部31a内的板金盒43、将支持元件32与组装元件31与板金盒43一同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的铰链轴33。组装元件31与支持元件32以接地连接装置38接地连接,组装元件31的表面紧密地设置第1导电元件36,同样地,支持元件32的表面紧密地设置第2导电元件37,并且作成使第一导电元件36与第二导电元件37,挟持板金盒43的一侧板43b,于盖体12的开合操作时为经常直接压接的构成,由此,形成由第二导电元件37通过板金盒43的一侧板43b至第一导电元件36的电路。

组装元件31的构成,如图3与图7所示,由顶部开放附有底部31b的呈方管状的盒部31a、与由该盒部31a两侧朝上方隔开既定间隔而突出设置的一对侧板31c、31d所构成,于盒部31a之外周中央部的稍为上部的位置,围绕设置有凸缘部31e,并且,于各侧板31c、31d,以轴心共通的方式设置有后述的铰链轴33的变形连结孔31f、与圆形连结孔31g。该组装元件31,如图7所示,其的构成可将盒部31a的部分插入于机器本体11的顶面后部的设置为上下方向的组装孔部11a,并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但该组装元件31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于盒部31a的后部下端部所设置的止动突起31h,是当接触镜13上载置着书本等厚的原稿来进行影印时,铰链装置3整体必须整体地朝上方提升,以可将厚物原稿的上部水平地覆盖,此时,亦具有防止组装元件31由组装孔部11b拔出的阻挡扣的功用。

支持元件32的构成,如图示(参照图16与图20),是由主体部32a、与由该主体部32a的两侧朝水平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组装部32b、32b所构成,于主体部的底面侧突出设置有凸轮部32c。组装元件31与支持元件32,通过以铰链轴33贯穿组装元件31的各侧板31c、31d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31f与圆形连结孔31g、与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所设置的圆形连结孔32d,而互相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盒部31a内,收纳有压缩螺旋弹簧所构成的弹性元件35,被覆于该弹性元件35的筒状滑件34的上部,与支持元件32的凸轮部32c为经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元件符号32n,为将支持元件32的组装部32b、32b组装于盖体12时的组装孔。

铰链轴33如图3与图5所示的构成,由圆形轴部33a、接续该圆形轴部33a所设置的变形轴部33b、与接续该变形轴部33b所设置的头部33c所构成,于组装元件31的各侧板31c、31d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31f与圆形连结孔31g、及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的圆形连结孔32d,贯穿圆形轴部33a与变形轴部33b,将圆形轴部33a的端部型砧以使其不会朝轴方向脱出。另外,于铰链轴33的变形轴部33b、与组装元件31的侧板31c的一者所设置的变形连结孔31f,相互为卡合关系,为铰链轴33不会随着支持元件32的转动动作而转动的构成。

板金盒43,是例如将sus的金属板加压加工所制作的,由下述所构成的:底板部43a、由该底板部43a两侧向上折弯所形成的一对侧板43b、43b、与由该各侧板43b、43b两侧分别设置的朝向内侧的保持片43c、43c、43d、43d,由于收纳于组装元件31的盒部31a内,通过使铰链轴33通过设置于侧板43b、43b上部的连结孔43e、43e,而固定于盒部31a内。于该板金盒43内,收纳有压缩螺旋弹簧所构成的一对的弹性元件35、35、与被覆于该弹性元件35、35的滑件34,该滑件34与支持元件32的凸轮部32c为经常压接的状态。

接着,说明铰链装置3的接地连接装置38。该接地连接装置38,由组装于组装元件31表面的第一导电元件36、与组装于支持元件32表面的第二导电元件37所构成,于铰链轴33的单侧的周围,也就是说于侧板31c与主体部32a侧部之间,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相互地压接于板金盒43的侧板43b的其一,而形成由第一接触端子部36d直通至侧板43b及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的电路。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元件36,是将不锈钢板、或铜板等薄的导电性板加压加工所作成的,侧面呈锯齿状,于其的上部设置有挟持组装元件31的侧板31c的弯曲部36a,于该弯曲部36a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于该第一接触端子部36d,设置有使铰链轴33的变形轴部33b贯穿的变形贯穿孔36b、与使铰链轴33的圆形轴部33a贯穿的圆形贯穿孔36c。第一导电元件36,由弯曲部36a朝下方延伸处形成有第一褶曲部36e,于该第一褶曲部36e朝铰链装置3前方水平地延伸处形成有第二褶曲部36f,由该第二褶曲部36f朝下方悬垂设置有第一导电片36g。该第一导电元件36,如图15与图20、21所示,以弯曲部36a挟持组装元件31的侧板31c的上端部,使铰链轴33的变形轴部33b贯穿变形贯穿孔36b,使铰链轴33的圆形轴部33a贯穿圆形贯穿孔36c,并且,于使第一褶曲部36e抵接于凸缘部31e的上缘之下,使第一导电片36g通过该凸缘部31e所设的贯穿孔31k朝下方贴着盒部31a垂下。

第二导电元件37,是由下述所构成:平坦部37a,装设于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所设置的槽部32f;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由该平坦部37a沿着主体部32a的一侧部而褶曲,宽度窄;垂下部37c,由平坦部37沿着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的前侧而褶曲,同样的宽度窄;以及第二导电片37d,由该垂下部37c折入平坦部37a的下面侧,并朝组装部32b、32b的一方延伸,同样的宽度窄。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的前端,设置有弹性接触片37j。于平坦部37a,设置有4个组装孔37h,在组装于盖体12之际,以未图示的组装件固定于该盖体12的构成,但并不限于此组装方式。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设置有圆形贯穿孔37f,使于设置于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的侧部时使铰链轴33的圆形轴部33a贯穿的凸部32i所设置的绝缘筒部32j贯穿,并且,于第二导电片37d前端设置有贯穿孔37g,使于将一组装部32b组装于盖体12时所使用的组装件12b贯穿。于贯穿孔37g,设有用以确保与组装件12b接触的接触片37i。

使第一导电元件36与机器本体11之间电气连接的构成,如图20所示,是由设置于机器本体11侧的组装孔部11b的侧壁11d所设置的窗部11e所露出的具有弹性的接地元件39所构成,通过于该接地元件39,使第一导电元件36的第一导电片36g接触,使组装于接地元件39的导线39a连接至机器本体11侧,由此接地连接。使第二导电元件37与盖体12之间电气连接的构成,是将支持元件32的一组装部32b组装于盖体12时所使用的组装件12b,与第二导电片37d一同通过贯穿孔37g组装于盖体12侧所构成。此时,如上述,亦可以使电路同时形成于平坦部37a至盖体12的方式组装。

而如图15与图20、21所示,由于第一导电元件36的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导电元件37的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相互接触,故形成由盖体12起至第二导电元件37-第一导电元件36-机器本体11的电路,而办公机器1使用时所产生的静电则由盖体12流向机器本体11而接地。

铰链装置3的动作,如图22所示,当盖体12对于机器本体11为闭合的状态下,由于该盖体12的重量,通过铰链轴33转动所产生的旋转扭矩,支持元件32的凸轮部32c通过滑件34而使弹性元件35呈压缩状态,而随着盖体12的开起,由于弹性元件35的弹力,可通过支持元件32驱使盖体12成开启状态,因此可减轻盖体12的重量而能以较轻的力开启,当达既定的开启角度由于弹性元件35的弹力作用,盖体12可自动开启,如图23所示,当设置于支持元件32的阻挡扣部32g,抵住组装元件31的盒部31a上缘所设置的阻挡扣部31n而使其停止。当欲关闭开启的盖体12时,由弹性元件35的弹力,也可缓冲盖体12的急速关闭。此部分的铰链装置3的动作,与公知的相同。

【实施例6】

图24显示接地连接装置的其他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手段40a,为如下的构成,于组装第二导电元件37的第二接触端子部37b时的铰链轴33贯穿所成的绝缘筒部32j,嵌入设置于第一导电元件36的第一接触端子部36d的圆形贯穿孔36c,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共同于该部位直接接触,而不与铰链轴33接触。再者,凸部,在支持元件32的主体部32a的右侧,以元件符号32k所示的方式突出设置。其具有减低组装元件31与支持元件32之间的摩擦阻力的效果。

【实施例7】

图25显示接地连接装置的另一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装置40b为如下的构成,铰链轴33所贯穿的绝缘筒部31m突出设置于组装元件31的一侧板31c侧,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共同地使该绝缘筒部31m贯穿于其的各圆形贯穿孔36c、37f。另外,绝缘筒部,也可为分别突出设置于侧板31c侧与主体部32a侧,于前者组装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于后者组装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的构成。另外,为了确保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的接触,也可使用弹簧垫圈。

【实施例8】

图26至27显示接地接触装置的其他实施例。通过附图,该实施例的接地连接装置40c,于铰链轴63被覆筒状的绝缘轴环b,支持元件32与该绝缘轴环b一同通过铰链轴63链接于组装元件31。于该绝缘轴环b,设有圆形筒部b1、凸缘部b2,如图标,第一导电元件36与第二导电元件37的第一接触端子部36d与第二接触端子部37b,通过在其的圆形贯穿孔36c与37f,使绝缘轴环b的圆形筒部b1通过,而共同地对铰链轴63为绝缘。虽未图示,弯曲部36a所设置的铰链轴63的圆形轴部63a与绝缘轴环b共通过的孔,同为圆形贯穿孔。再者,第一导电元件36的弯曲部36a的组装元件31的侧板31c的外侧部分,也由于绝缘轴环b的凸缘部b2,而不与铰链轴63的头部63b接触。当然,该部分也可为与铰链轴63的头部63b接触的构成。另外,虽未图示,当于铰链轴63设置如实施例1的变形轴部时,于绝缘轴环b侧也设置变形筒部。若为如此的实施,可更确保第一导电元件36及第二导电元件37与铰链轴63之间的绝缘,且构成更为简单,是其优点。

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构成,能提供一种铰链装置、以及使用单个或一对的此铰链装置的办公机器,该铰链装置,能以简单的构成,即使将非导电性材质的组装元件与支持元件通过铰链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连结,也可接地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