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819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便携电话等中搭载的比较小型的摄影机中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电话等中搭载的摄影机的高性能、高功能化的要求提高,要求带摄影机的便携电话等中搭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不仅具备自动聚焦功能,还具备防抖功能。

这种透镜驱动装置为如下构造,即,用4根吊线支撑被称为摄影单元(可动模块)的以往的af摄影机模块,并在与光轴正交的2个轴方向上进行驱动,从而校正抖动的构造。

具体而言,4根直线状的吊线的一端被固定于基座的四角,另一端被插入到上侧板簧的贯通孔中并用焊料等固定。

然而,在这种透镜驱动装置中,若在摄影单元中在与光轴相交的方向产生不必要的共振,则会对防抖的工作产生妨碍。

在专利文献1中,在磁体座与线圈基板之间配置抑制不必要共振的减振部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492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将减振部件配置在磁体座(自动聚焦用透镜驱动部)与线圈基板之间,在该构造中,用分配器等涂布凝胶状的减振部件是困难的,存在生产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制造的构成抑制可动单元(透镜保持部件)的不必要的振动、共振的透镜驱动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可动单元,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及使该透镜保持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第1驱动机构;吊线,被设置为,以能够向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可动单元并且从该可动单元露出;以及第2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单元向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所述可动单元具有以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侧板簧及下侧板簧、以及供所述上侧板簧及所述下侧板簧固定的固定部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单元具有形成有供所述吊线插通的贯通孔的环状保持部,与所述环状保持部和所述吊线的中间部这两者接触的减振部件被所述环状保持部保持。

根据该构成,所述减振部件被形成有供从可动单元露出而配置的吊线插通的所述贯通孔的所述环状保持部保持,所以易于涂布所述减振部件。此外,所述减振部件被所述环状保持部保持,所以其保持是可靠的。

优选的是,所述环状保持部被设置于所述下侧板簧和所述固定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

根据该构成,所述环状保持部被设置于所述下侧板簧和所述固定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所以不再另行需要具有所述环状保持部的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环状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所述下侧板簧,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与所述吊线对置的对置部,在所述对置部设置有与形成于所述下侧板簧的所述环状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一起保持所述减振部件的保持部。

根据该构成,所述减振部件,除了被形成于所述下侧板簧的所述环状保持部的部分(至少一部分)保持以外还通过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保持部保持,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所述减振部件,减振功能不易受损。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构成为,位于形成于所述下侧板簧的所述环状保持部的上侧并且从所述对置部向外侧突出,并至少在前端部具有2个突出部,所述环状保持部被设置为,从所述2个突出部之间露出。

根据该构成,能够增大所述减振部件与所述保持部的接触面积,能够将多个所述减振部件保持在所述保持部及所述环状保持部。此外,所述环状保持部设为在所述保持部的2个所述突出部之间露出,所以能够稳定并可靠地用所述保持部及所述环状保持部保持所述减振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具有相比于下部而言上部距所述对置部的距离形成得更短的台阶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进一步增大与所述减振部件的接触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框状部并且所述对置部从所述框状部向下方延伸而设置,所述对置部具有与所述吊线对置的对置面、及设置于该对置部的下端部且供所述下侧板簧固定的安装面,固定在所述安装面的所述下侧板簧的固定部与所述环状保持部相邻。

根据该构成,所述环状保持部被设置在与所述下侧板簧的固定部相邻的位置,所以即使被施加了下落等较强的冲击,所述环状保持部也不会大幅变形,能够防止所述减振部件从所述保持部、所述环状保持部等脱落。

优选的是,所述减振部件至少从所述对置面一直设置到所述环状保持部。根据该构成,能够增多所述减振部件的涂布量,所以,能够长期确保减振功能。

优选的是,所述对置面形成为,具有位于中央的中央对置面、及与和所述对置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所述中央对置面的两端部邻接而配置的一对侧部对置面,所述一对侧部对置面彼此互相对置。

根据该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对置面被设置为,具有所述中央对置面及位于其两侧的一对所述侧部对置面,且一对所述侧部对置面彼此对置,所以所述减振部件的一部分与互相对置的一对所述侧部对置面接触,能够使得从所述对置面一直设置到所述环状保持部的所述减振部件的保持更加可靠。

优选的是,具备容纳所述可动单元的壳体,所述壳体在沿着光轴方向的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所述贯通孔的俯视时的形状呈与所述壳体的俯视的形状对应的大致四边形状。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所述贯通孔为与所述可动单元在所述壳体内能够移动的范围对应的大致四边形状,所以能够实现减小所述贯通孔,能够实现所述减振部件不易从贯通孔脱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制造的构成,抑制可动单元(透镜保持部件)的不必要的振动、共振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下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吊线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壳体予以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减振部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将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减振部件予以省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将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减振部件及固定部件予以省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将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壳体及减振部件予以省略的状态的从下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图2、图3及图9所示的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2及图3所示的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2是图2及图3所示的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3…透镜体

5…可动单元

7…固定单元

9…减振部件

11…基座部件

13…第2线圈

14…多层基板

15…导电图案

17…下侧板簧

17a…环状保持部

17a1…贯通孔

17f…外侧固定部(固定部)

21…第1线圈

23…透镜保持部件

25…磁铁

33…固定部件

33a…对置部

33a1…对置面

33a11…中央对置面

33a12…侧部对置面

33a2…安装面

33b…保持部

33b1…突出部

33d…框状部

35…上侧板簧

37…隔板

39…壳体

411、412、413、414…吊线

85…中间部

55…第1驱动机构

57…第2驱动机构

462、463…gmr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上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下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吊线411、412、413、414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将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壳体39予以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减振部件9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将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减振部件9予以省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将图5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减振部件9及固定部件33予以省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中,示出了透镜体3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3的状态。此外,在图2及图3中,为表示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图,所以将一部分部件(下侧板簧17、上侧板簧35等)的形状简化后进行图示。

如图1~图8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例如具有基座部件11、第2线圈13、导电图案15、下侧板簧17、第1线圈21、透镜保持部件23、4个磁铁(永久磁铁)25、固定部件33、上侧板簧35、隔板(顶盖)37、壳体39、4根吊线411、412、413、414及减振部件9等。另外,导电图案15通过电镀而一体地形成于基座部件11,但在图2及图3中,为了方便,将两者分离表示。

在此,隔板37、上侧板簧35、固定部件33、磁铁25、透镜保持部件23、第1线圈21及下侧板簧17构成可动单元5。

此外,形成有导电图案15的基座部件11及第2线圈13构成固定单元7。

此外,下侧板簧17、第1线圈21、磁铁25、固定部件33及上侧板簧35,构成使保持透镜体3(透镜筒)的透镜保持部件23向透镜体3的光轴方向(z1-z2方向)移动的第1驱动机构55。

此外,第2线圈13及磁铁25构成使可动单元5向与光轴方向相交(正交)的方向(x1-x2,y1-y2方向)移动的第2驱动机构57。

另外,在图1至图3及图5中,表示上侧的z1侧,是供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的、摄影机的摄影对象即被摄体所存在的被摄体侧。此外,表示下侧的z2侧,是供与透镜体3对置的摄像元件配置的摄像侧。

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及防抖功能。

自动聚焦功能为,基于摄像图像,将保持透镜体3的透镜保持部件23沿光轴方向(z1-z2方向)移动并进行焦点调整的功能。自动聚焦功能主要通过第1线圈21、磁铁25、固定部件33、下侧板簧17及上侧板簧35等实现。

防抖功能为,基于用gmr元件462、463检测的可动单元5(透镜保持部件23)的位置信息,对摄影时产生的抖动进行校正而能够摄像到没有像偏差的图像的功能。在防抖功能中,如后述那样使透镜保持部件23等向与光轴方向相交的x1-x2、y1-y2方向移动。

防抖功能主要通过第2线圈13、磁铁25及吊线411、412、413、414等构成。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在固定部件33的外侧配置的吊线411、412、413、414,以透镜保持部件23能够在与光轴方向(z1-z2方向)相交的防抖方向(x1-x2、y1-y2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可动单元5。吊线411、412、413、414以从可动单元5露出的状态,配置在可动单元5的周围。

如图4所示,位于吊线411、412、413、414的两端的中间附近的中间部85,与减振部件9接触。减振部件9被在固定部件33的对置部33a所设置的保持部33b及下侧板簧17的环状保持部17a保持(参照图5~图7)。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被保持部33b及环状保持部17a所保持的减振部件9与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接触,从而通过吊线411、412、413、414来支撑的可动单元5的在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振动得以抑制,所以能够避免共振,能够适当地进行防抖。此外,在固定部件33的周围配置的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的附近的构成部件较少的部位设置有减振部件9,因此制造工序中减振部件9的设置是容易的,能够获得较高的生产率。

以下,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构成及作用,详细地进行说明。

能够保持透镜体3的透镜保持部件23,被下侧板簧17及上侧板簧35从z1-z2方向两侧夹着地弹性地被支撑。透镜体3通过粘接剂、螺旋夹等手段,被保持(固定)于形成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3的内周。

此外,如图8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3的外周固定(保持)有第1线圈21。第1线圈21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3的外周卷绕导线而形成的。对第1线圈21通电时,通过在第1线圈21中流通的电流与来自磁铁25的磁场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使第1线圈21及透镜保持部件23为一体并使它们沿着z1-z2方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电磁力。由此,实现自动聚焦功能。

第2线圈13沿着x1-x2、y1-y2平面,在基座部件11的矩形的各边的中央附近以点对称的方式设置有4个。第2线圈13用将沿着基座部件11的各边的方向长的形成有漩涡形状的导电图案的片状的基材层叠多张而成的多层基板14构成,多层基板14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基座部件11上。来自磁铁25的磁场横截第2线圈13。因此,第2线圈13被通电后,通过在第2线圈13中流通的电流与来自磁铁25的磁场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使可动单元5整体地沿着x1-x2、y1-y2方向移动的电磁力。由此,防抖功能得以实现。另外,形成板状的磁铁25,被磁化为,在与第1线圈21对置的内面同其相反的外面之间成为不同的磁极。

图9是将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壳体39及减振部件9予以省略的状态下的从下方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0是基座部件11的立体图。图11是下侧板簧17的立体图。图12是上侧板簧35的俯视图。

基座部件11例如使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构成,并形成为矩形状。

在基座部件11的中央附近,在与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11k。

在基座部件11的4边的各边的规定部位,设置有第2线圈13(多层基板14)的定位所使用的定位部。在基座部件11的上面,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有四个用于将构成第2线圈13的多层基板14用粘接剂固定的固定部11a。在以包围各固定部11a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凹部,收容有多余的粘接剂。在构成第2线圈13的多层基板14的下面,安装有图2及图3所示的gmr元件462、463。在基座部件11上设置有容纳gmr元件462、463的容纳凹部11b。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基座部件11上通过电镀处理形成有导电图案15。导电图案15形成在基座部件11的上面、下面及开口部11k的内周面。此外,在基座部件11的4个角部,形成有贯通孔11c,在贯通孔11c的内周面及其周围,形成有与一部分导电图案15导通的连接部151。连接部151是导电图案15的一部分,与导电图案15同样地通过电镀处理形成。

如图5~图8及图4所示,在基座部件11的贯通孔11c中,被插入并固定有在光轴方面即z1-z2方向上延伸的吊线411、412、413、414的下端部(一端部)。该固定通过对于连接部151的锡焊来进行,但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等进行。如图9所示那样在连接部151的下面形成有将吊线411、412、413、414的下端部(一端部)固定的焊接圆角(solderfillet)153。

另外,导电图案15在电气上分离为多个,其中的几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通过锡焊与在构成第2线圈13的多层基板14上形成的布线图案(未图示)电连接。由此,能够经由导电图案15,对第2线圈13流通电流或获得安装于多层基板14的gmr元件462、463的输出。此外,多个导电图案15被导出到基座部件11的下面,而成为端子部15a。能够从其中2个端子部15a向第1线圈21流通电流。

如图4、图7及图8所示,吊线411、412、413、414形成为细长的大致圆柱状且为直线状。吊线411、412、413、414的上端部(另一端部)被插入到在上侧板簧35的4角形成的孔35g(参照图12)中并通过锡焊来固定。吊线411、412、413、414用具有弹性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用铜合金形成。如后述那样,吊线411、412也是为了对第1线圈21进行馈电而使用的。

以下,对吊线411、412、413、414以及抑制可动单元5的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振动、共振的机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吊线411、412、413、414如前所述,下端部固定于在基座部件11形成的导电图案15的连接部151,上端部固定于上侧板簧35,将可动单元5支撑为能够在x、y方向上移动。

如图5及图6所示,位于吊线411、412、413、414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中间部85,在与减振部件9接触的状态下贯通减振部件9。换言之,吊线411~414的中间部85被埋设于减振部件9。

如图7、图8及图11所示,下侧板簧17在4角具有形成有贯通孔17a1的环状保持部17a,该贯通孔17a1分别供吊线411、412、413、414插通。贯通孔17a1为,从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时的形状与壳体39的俯视的形状(矩形状)对应,并形成为四边形状。另外,环状保持部17a是包围贯通孔17a1的整周的部分,保持减振部件9。

如图5所示,设置有与环状保持部17a和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这两者接触的减振部件9。

如图5、图6及图7所示,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于下侧板簧17。固定部件33具有与在该固定部件33的周围配置的吊线411、412、413、414分别对置的4个对置部33a。在对置部33a,设置有位于环状保持部17a的上侧,并与环状保持部17a一起保持减振部件9的保持部33b。保持部33b是以与位于其下侧的环状保持部17a的上侧重叠的方式配置的上侧保持部。

保持部33b从对置部33a向外侧突出,至少在前端部具有2个突出部33b1。环状保持部17a被设置为从2个突出部33b1之间露出。

如图7所示,突出部33b1具有相比于下部(z2侧)而言上部(z1侧)距对置部33a的距离形成得更短的台阶部33c。另外,保持部33b的构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2个突出部33b1的前端彼此相连的环状。

固定部件33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供上侧板簧35配置(载置)的大致矩形状(更严谨地为八边形状)的框状部33d,并且形成柱状的对置部33a从框状部33d的角部向下方延伸而设置。固定部件33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7所示,对置部33a具有与吊线411、412、413、414对置的对置面33a1(侧面)、设置于对置部33a的下端部且供下侧板簧17(外侧固定部17f)固定的安装面33a2(参照图3)。在安装面33a2,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毂。

减振部件9至少从对置面33a1一直设置到环状保持部17a。固定于图3所示的安装面33a2的下侧板簧17的固定部(外侧固定部17f)与环状保持部17a相邻。

对置面33a1具有位于中央的平坦的中央对置面33a11、与和对置部33a的延伸方向(光轴方向,z1-z2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中央对置面33a11的两端部邻接而配置的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

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彼此形成为互相对置(相对)。即,以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彼此互相对置的方式,侧部对置面33a12和中央对置面33a11具有角度。

减振部件9是设置为如图5及图6所示的形状的凝胶状,在制造工序中通过分配器等被涂布在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附近。所涂布的减振部件9由于表面张力而进入到环状保持部17a的贯通孔17a1内被保持后,照射紫外线等来硬化。减振部件9的一部分也与环状保持部17a的下面接触。减振部件9由紫外线硬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构成,例如能够使用三健(threebond)公司制的硅凝胶(产品名:tb3168e)。

如上所述,通过使环状保持部17a支撑减振部件9,能够将减振部件9以高精度配置于在设计时规定的位置,基于减振部件9的振动抑制效果得以提高。此外,能够将减振部件9稳定地保持于环状保持部17a,即使被施加下落等的较强的冲击,也能够实现减振部件9不易从环状保持部17a等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9设置为包围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所以即使可动单元5(透镜保持部件23)产生了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吊线411、412、413、414的周围留住减振部件9,能够维持振动抑制效果。

如图12所示,上侧板簧35具有由电气分离的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的第1上侧板簧35a和第2上侧板簧35b。第1上侧板簧35a及第2上侧板簧35b以整体形成框状的方式,分别具有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外侧部分35c、位于该外侧部分35c的内侧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3的上部的内侧部分35d、及设置于内侧部分35d与外侧部分35c之间的弹性臂部35e。外侧部分35c与形成有前述的孔35g的线缆固定部35f相连。

构成上侧板簧35的外侧固定部的外侧部分35c,通过形成框状的2个部件即固定部件33(框状部33d)和隔板37来夹持,并用粘接剂来固定。此外,内侧固定部即内侧部分35d,在内侧部分35d形成的多个安装孔35h中插入在透镜保持部件23的上部所设置的毂,通过使毂的前端压垮(铆接),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3。

此外,图3所示的第1线圈21的一端经由电线87与第1上侧板簧35a导通连接,第1线圈21的另一端经由电线89与第2上侧板簧35b导通连接。

通过该构成,吊线411与第1线圈21的一端导通连接,并且吊线412与第1线圈21的另一端导通连接,能够对第1线圈21馈电。

如图2及图5所示,在基座部件11的4边的每一条边,分别对应地配置有细长形状的第2线圈13。如前所述,4个第2线圈13,沿着形成矩形状的多层基板14的各边而形成。并且,通过采用将这1个多层基板14固定在基座部件11上的构造,第2线圈13的定位变得容易,能够使制造工艺简单。另外,各个第2线圈13的两端部,经由焊料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1的导电图案15导通。

来自磁铁25的磁场横截第2线圈13。因此,通过在第2线圈13中流通的电流与来自磁铁25的磁场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能够使可动单元5整体地沿着x方向、y方向或者x方向与y方向之间的方向而移动的电磁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圈13,使用通过层叠多张导电性的图案形成为漩涡状的片状的基材而构成的多层基板(层叠线圈),但也可以使用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

由金属板构成的下侧板簧17如图11所示,具有环状的内侧部分17b、相比于该内侧部分17b位于靠外侧(外周侧)的4个外侧部分17c、及设置于内侧部分17b与各外侧部分17c之间的4个弹性臂部17d。在外侧部分17c,前述的环状保持部17a与外侧固定部17f相邻而设置。外侧固定部17f相比于环状保持部17a位于更靠弹性臂部17d侧,并且形成有安装孔17f1。下侧板簧17为,外侧固定部17f固定于图3所示的固定部件33的安装面33a2。该固定通过铆接来进行。铆接是将插通到安装孔17f1中的安装面33a2的毂从前端侧使之压垮来进行的。

此外,下侧板簧17的在内侧部分17b设置的4个内侧固定部17e用粘接剂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23的下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17及上侧板簧35固定于作为相同部件的固定部件33,所以能够实现透镜保持部件23相对于光轴(z1-z2方向)不易倾斜。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线圈21呈大致矩形状(更严谨地为八边形状),卷绕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3的外周。第1线圈21如前述那样通过吊线411、412而被馈电。

此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3的外侧,存在与第1线圈21的4边部分别具有间隙地对置的4个磁铁25。

固定部件33用绝缘性的树脂等成形,供上侧板簧35及隔板37固定。

固定部件33具有形成为多边形状(大致矩形体)的框状部33d、及位于4角的对置部33a。另外,对置部33a,在大致矩形状的框状部33d的角部通过从框状部33d向下方突出的腿部构成。

磁铁25,以被定位于相邻的对置部33a(腿部)间的状态配置,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对置部33a的侧面。由此,磁铁25与固定部件33被一体化。

壳体39如图1至图3所示,在从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外形形状(轮廓)形成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2边和沿y方向延伸的2边的矩形状,并形成为下方侧(z2方向侧)开放的箱形状。壳体39例如通过对非磁性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壳体39具有形成有使透镜体3露出的开口部39k的四边形状的顶部39a、从顶部39a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4个平板状的侧壁部39b。另外,相邻的侧壁部39b、39b间,为在对壳体39进行加工时产生的圆弧形状。壳体39以容纳可动单元5、多层基板14等的方式覆盖基座部件11,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座部件11。

通过吊线411、412、413、414支撑的可动单元5,能够在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但其移动量,通过可动单元5的一部分与壳体39(侧壁部39b的内面)抵接而被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吊线411、412、413、414的塑性变形及破裂。

此外,如前所述,供吊线411、412、413、414插通的下侧板簧17的贯通孔17a1的俯视时的形状,呈与俯视壳体39的形状(矩形形状)对应的矩形的四边形状(长方形状或正方形状)。即,构成贯通孔17a1的4边(环状保持部17a的内缘部)分别形成为与壳体39的4个侧壁部39b大致平行。此外,在贯通孔17a1的四边形状中,被设定为,沿x方向延伸的边与沿y方向延伸的边的长度的比,同沿x方向延伸的侧壁部39b与沿y方向延伸的侧壁部39b的长度的比大致为相同程度。另外,贯通孔17a1形成为,在可动单元5与壳体39抵接的情况下,吊线411、412、413、414与环状保持部17a的内缘部也不抵接那样的大小。即,贯通孔17a1形成为稍微具有裕度的大小以使得吊线411、412、413、414不会非期望地变形。

以下,对透镜驱动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自动聚焦]

在自动聚焦工作中,基于与经由透镜体3射入图像传感器的光的成像结果对应的摄像图像,对第1线圈21供给电流,以调整焦点。

并且,通过在第1线圈21中流通的电流与来自磁铁25的磁场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使第1线圈21及透镜保持部件23为一体并使它们沿光轴方向(z1-z2方向)移动的电磁力。

[防抖]

在防抖工作中,基于通过gmr元件462、463等检测到的位置信息,对第2线圈13通电。另外,第2线圈13构成为,能够独立地对沿x1-x2方向延伸的一对线圈和沿y方向延伸的一对线圈供给电流。

对第2线圈13通电时,通过在第2线圈13中流通的电流和来自磁铁25的磁场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使透镜保持部件23及可动单元5整体地沿着x1-x2、1-y2方向移动的电磁力。并且,通过吊线411、412、413、414支撑的可动单元5,在与光轴方向(z方向)正交的防抖方向(x1-x2、y1-y2方向)上移动。

此时,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与被环状保持部17a所保持的减振部件9接触,所以能够避免透镜保持部件23及可动单元5振动并共振。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防抖。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与环状保持部17a及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这两者接触的减振部件9。

减振部件9被形成有供吊线411、412、413、414插通的贯通孔17a1的环状保持部17a所保持,吊线411、412、413、414从可动单元5露出,所以容易涂布减振部件9。此外,减振部件9被环状保持部17a保持,所以该保持是可靠的。

此外,根据透镜驱动装置1,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于下侧板簧17,所以不再另外需要具有环状保持部17a的部件。

此外,根据透镜驱动装置1,如图7所示,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于下侧板簧17,固定部件33具有与吊线411、412、413、414对置的对置部33a,在对置部33a设置有位于环状保持部17a的上侧并与环状保持部17a一起保持减振部件9的保持部33b。因此,如图6所示那样,减振部件9通过下侧板簧17的环状保持部17a和固定部件33的保持部33b来保持,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更多的减振部件9,减振功能不易受损。此外,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于下侧板簧17,所以与在合成树脂的部件上通过成形加工设置环状保持部的情况相比,容易获得环状保持部17a。即固定部件33(对置部33a)是树脂,所以通过成形加工获得较薄的环状部是困难的,但由于下侧板簧17是金属,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为环状。

此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如图7所示,保持部33b从对置部33a向外侧突出,至少在前端部具有2个突出部33b1而构成,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为从2个突出部33b1间露出。因此,能够增大减振部件9与保持部33b的接触面积,能够将很多减振部件9保持于保持部33b及环状保持部17a。此外,环状保持部17a设置为在保持部33b的2个突出部33b1间露出,所以能够用保持部33b及环状保持部17a稳定并可靠地保持减振部件9。

此外,根据透镜驱动装置1,突出部33b1具有相比于下部而言上部距对置部33a的距离形成得更短的台阶部33c。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与减振部件9的接触面积。

此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33具有供上侧板簧35配置的框状部33d,并且对置部33a从框状部33d向下方延伸而设置。此外,对置部33a具有与吊线411、412、413、414对置的对置面33a1(侧面)、及设置于对置部33a的下端部且供下侧板簧17固定的图3所示的安装面33a2。并且,减振部件9至少从对置面33a1一直设置到环状保持部17a。此外,固定于安装面33a2的下侧板簧17的固定部(外侧固定部17f)与环状保持部17a相邻。

通过该构成,能够增多减振部件9的涂布量,所以能够长期确保减振功能。此外,环状保持部17a被设置在与下侧板簧17的固定部(外侧固定部17f)相邻的位置,所以即使被施加下落等的较强的冲击,环状保持部17a也不会大幅变形,能够防止减振部件9从保持部33b、环状保持部17a等的脱落。

此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对置面33a1具有位于中央的中央对置面33a11、与和对置部33a的延伸方向(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中央对置面33a11的两端部邻接而配置的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此外,形成为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彼此互相对置(相对)。

根据该构成,固定部件33的对置面33a1被设置为,具有中央对置面33a11及位于其两侧的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且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彼此对置,所以减振部件9的一部分与互相对置的一对侧部对置面33a12接触,能够使得从对置面33a1一直设置到环状保持部17a的减振部件9的保持为更为可靠的保持。

此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具备容纳可动单元5的俯视为矩形状的壳体39,环状保持部17a的贯通孔17a1的俯视时的形状,呈与壳体39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大致四边形状。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贯通孔17a1设为与可动单元5在壳体39内能够移动的范围对应的大致四边形状,所以能够减小贯通孔17a1,能够使得减振部件9不易从贯通孔17a1脱落。此外,形成贯通孔17a1的环状保持部17a也形成得较小,所以与例如使贯通孔为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透镜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或其等同的范围内,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组合、副组合以及代替。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下侧板簧17设置有环状保持部17a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固定部件33或者其以外的部件设置环状保持部。此外,也可以将环状保持部设置在下侧板簧17和固定部件33这两方。

另外,环状保持部(17a)是包围贯通孔(17a1)的部分,但不需要将贯通孔的整周完全包围,只要能够保持所涂布的减振部件9,环状保持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中途中断。但是,在此情况下,也是将吊线作为基准,位于距光轴远一侧的环状保持部连续地形成。

此外,例示了在固定部件33设置有保持部33b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设置保持部33b,而仅通过环状保持部17a来保持减振部件9。

此外,环状保持部17a的贯通孔17a1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以外。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环状保持部17a仅通过下侧板簧17构成,但也可以通过下侧板簧17和固定部件33构成保持减振部件9的环状保持部。即,例如,下侧板簧17的贯通孔17a1与安装孔17f1相连,距吊线的光轴远的外周侧,与下侧板簧17的一部分(外侧保持部)对置,距光轴近的内周侧与在固定部件33的对置部形成的保持部(内侧保持部)对置,并通过外侧保持部和内侧保持部构成环状保持部。这样,在任一情况下都是,在下侧板簧上,在距吊线的光轴较远(远离)的外周侧,与吊线对置的外侧保持部作为环状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了4根吊线411、412、413、414的情况,但吊线的数量不特别限定。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1根吊线411、412、413、414的中间部85用1个减振部件9接触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为在中间部或者中间部以外的不同的位置与多个减振部件9接触。

此外,也可以针对1个吊线411、412、413、414,在z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环状保持部17a及减振部件9。

此外,减振部件9的部件,只要具有振动吸收性即可,不限定于凝胶状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1上侧板簧35a与第2上侧板簧35b在物理上分离的情况,但只要电气上分离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一个模块。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1驱动机构55(自动聚焦机构)与第2驱动机构57(防抖机构)之间共用磁铁25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为与各自对应地使用不同的磁铁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吊线411、412、413、414的另一端部固定于上侧板簧35的情况,但也可以固定在固定部件33。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使用了吊线的透镜驱动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