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罩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42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屏蔽罩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屏蔽罩组件,特别是指一种包含遮光薄片的屏蔽罩组件。



背景技术:

中国大陆专利申请号CN201320597357揭露一种导光组件和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导光管及至少一设置于相邻的该两导光管之间的遮光件,所述遮光件被构造成阻止在相邻的两个导光管中的一个导光管中传输的光照射到另一导光管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遮光件贴附在相邻的两个导光管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且遮光件可以通过模制、黏合等方式贴附在导光管上。在其中另一实施例中,遮光件一体地固定在至少一个连接件上,并且每个遮光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导光管之间而且不与导光管直接接触。然而,该遮光件是通过模制成型的,因此当导光管的尺寸不同时,需要另外制造。

又,中国大陆专利申请号CN200920006824.4(中国台湾对应案证书号M366809)揭露一种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包含一具有多个导光柱的导光单元,以及包覆于各导光柱外部的遮蔽单元。其中,该遮蔽单元至少包括有一包覆于各导光柱外部的反射层及一层叠于该反射层上的吸光层,该反射层可为铝或银的材质,而该吸光层可为有色漆。一般来说,该反射层与该吸光层是采用喷漆或涂漆的方式额外加工处理,涂布的厚度不仅不好控制,且还会增加制造工序及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包含遮光薄片的屏蔽罩组件,该遮光薄片可简易制造以配合不同结构的导光管。

于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包含:一屏蔽壳体、导光件及至少一遮光薄片。该屏蔽壳体包括一前侧、一后侧、一顶壁及两侧壁,该顶壁位于该前侧与该后侧之间,该两侧壁分别连接该顶壁且彼此左、右间隔,且该屏蔽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空间。该导光件包括多个位于该屏蔽壳体的顶壁上方的导光管。该至少一遮光薄片设置于该导光件的各导光管的上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屏蔽罩组件还包含散热件,该散热件设置于该屏蔽壳体的顶壁上并包括多个向上凸伸的散热柱体,该导光件的各导光管具有位于所述多个散热柱体之间的一前段部以及朝下弯曲且位于该屏蔽壳体的后侧的一后段部,该至少一遮光薄片形成有多个分别供该散热件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穿伸的穿孔。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为非透光的材料所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包括一朝向该导光件的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具有光反射层。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的第一表面设置有黏着剂,该黏着剂将该至少一遮光薄片黏附于对应的所述多个导光管上。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朝该导光件最外侧的两个导光管的外侧面的方向延伸的侧折片。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在每一穿孔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朝该导光件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对应的导光管的侧面的下折片。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的后侧形成有一向下弯折的延伸部,该延伸部位于所述多个导光管的后段部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的后侧形成有一向后水平延伸且超过所述多个导光管的后段部的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至少一遮光薄片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朝该导光件的方向延伸的一前侧折片及一后侧折片,且该前侧折片与该后侧折片设置有黏着剂,该黏着剂将所述多个前侧折片及所述多个后侧折片黏附于该屏蔽壳体的该两侧壁。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屏蔽罩组件还包含至少一后遮盖件,该后遮盖件包括一顶板部、一后板部及两侧板部,该顶板部盖设于该至少一遮光薄片,该后板部由该顶板部朝下弯折延伸并盖设于所述多个导光管的后段部,该两侧板部分别连接于该顶板部及后板部的左右两侧。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后遮盖件还包括多个隔板部,所述多个隔板部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该两侧板部之间且各隔板部位于对应的相邻的两导光管的后段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后遮盖件的顶板部形成有多个供该散热件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穿伸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由于遮光薄片的价格便宜,且可简易地裁切出任何所需的形状,使得该遮光薄片容易配合不同结构的导光管或不同布局的导光管构造,达到遮蔽光源朝外照射的功效。再者,该遮光薄片形成有多个分别供该散热件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穿伸的穿孔,如此有助于维持该散热件应有的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一立体图;

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两导光件及两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两导光件及两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图;

图6是该第二实施例的该两导光件及该两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两导光件及两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图;

图8是图7的一侧视图;

图9是该第三实施例的该两导光件及该两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四实施例的两导光件及一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图;

图11是该第四实施例的该两导光件及该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五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13是该第五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该第五实施例的两导光件及一遮光薄片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六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16是该第六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7是该第六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一立体分解图;及

图18是该第六实施例的两导光件、两遮光薄片及一后遮盖件的一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屏蔽壳体

11 前侧

12 后侧

13 顶壁

14 侧壁

15 隔板

16 插接空间

2 散热件

21 板部

22 散热柱体

3 夹具

4 导光件

41 导光管

411 前段部

412 后段部

42 前桥接部

43 后桥接部

5 遮光薄片

51 第一表面

52 第二表面

53 穿孔

54 下折片

55 侧折片

551 前侧折片

552 后侧折片

56 延伸部

6 剥离纸

7 后遮盖件

71 顶板部

711 通孔

72 后板部

73 侧板部

74 隔板部

75 支撑块

76 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的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下列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屏蔽壳体1、两散热件2、一夹具3、两导光件4及两遮光薄片5。

该屏蔽壳体1包括一前侧11、一后侧12、一顶壁13、两侧壁14及一隔板15。该后侧12与该前侧11相对,该顶壁13位于该前侧11与该后侧12之间,该两侧壁14分别连接该顶壁13且彼此左、右间隔,该隔板15设置于该两侧壁14之间,且该隔板15与该两侧壁14相配合界定出两插接空间16,各插接空间16由该前侧11延伸至该后侧12且供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由该前侧11插入。

搭配参阅图3,所述多个散热件2设置于该屏蔽壳体1的顶壁13上并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插接空间16,各散热件2用于将该插接空间16内的热量散出,且各散热件2包括一板部21及多个由该板部21向上凸伸的散热柱体22。

该夹具3为一框体结构,且该夹具3扣合于该屏蔽壳体1的该两侧壁14并用于固定该散热件2。

参阅图4,所述多个导光件4分别设置于屏蔽壳体1的顶壁13上方且可位于所述多个散热件2上,且各导光件4包括四个导光管41、一个前桥接部42及一个后桥接部43。所述多个导光管41彼此横向并排且分别位于所述多个散热柱体22之间。各导光管41包含位于屏蔽壳体1的顶壁13上方且位于散热件2的散热柱体22之间的前段部411以及朝下弯曲且位于屏蔽壳体1的后侧12的后段部412,该前桥接部42横向连接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前段部411,而该后桥接部43则横向连接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后段部412。需说明的是,各导光件4的作用在于,藉由各导光管41的后段部的末端对应于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发光组件(如发光二极管,未图示),藉此将发光组件的光源导引至各导光管41的前端,进而提供使用者通过观看各导光管41前端的光源状态得知电子装置的运作状态。

参阅图3与图4,各遮光薄片5设置于对应的各导光件4的所述多个导光管41上。在本实施例中,各遮光薄片5为非透光的材料所制,更进一步来说,各遮光薄片5可以为一种聚酯薄膜(Mylar)或其他类似的非透光薄片材料。且各遮光薄片5包括一朝向该导光件4的上表面的第一表面51及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51的第二表面52。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表面51可以具有光反射层,该光反射层的颜色可以为银色或白色等有助于反射光线的颜色层。再者,各遮光薄片5形成有多个分别供该散热件2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22穿伸的穿孔53,如此有助于维持该散热件2应有的散热效能,且在本实施例中,该遮光薄片5在各穿孔53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朝该导光件4的方向延伸的下折片54,各下折片54位于对应的相邻的所述多个导光管41之间,较佳地每一穿孔53的两个下折片54位于对应的导光管41的两侧面,以局部遮蔽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侧面。另外,该遮光薄片5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朝该导光件4的方向延伸的侧折片55,所述多个侧折片55用于遮蔽最外侧的两个导光管41的外侧面。在一实施例中,该遮光薄片5可以在整个第一表面51或第一表面51的局部设置有黏着剂,藉由黏着剂使第一表面51能贴合在各导光管41的表面,此外,如果第一表面51具有光反射层,该黏着剂可以为透明或透光的黏着剂。此外,各遮光薄片5的后侧12形成有一向下弯折的延伸部56,该延伸部56用于遮蔽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后段部。特别要说明的是,在组装过程中,该黏着剂可以预先涂布于该遮光薄片5的第一表面51,并藉由一剥离纸(未图示)隔离,当欲将该遮光薄片5组装于该导光件4时,再将该剥离纸撕下,使该黏着剂黏附于所述多个导光管41。

参阅图5与图6,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类似第一实施例,然而,各穿孔53没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下折片54及侧折片55,且各遮光薄片5的第一表面51设置有黏着剂,且该黏着剂是预先涂布于该遮光薄片5的第一表面51,并藉由一剥离纸6隔离,当欲将该遮光薄片5组装于该导光件4时,再将该剥离纸6撕下,使该黏着剂黏附于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上表面(包含各导光管41前段部411及后段部412的上表面)。

参阅图7、图8与图9,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类似第二实施例,然而,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各遮光薄片5的后侧12是形成一向后水平延伸且超过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后段部的延伸部56。再者,各遮光薄片5的第一表面51设置有黏着剂,且该黏着剂是预先涂布于该遮光薄片5的第一表面51,并藉由一剥离纸6隔离。

参阅图10与图11,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类似第三实施例,然而,在该第四实施例中,该屏蔽罩组件仅包含一遮光薄片5,且该遮光薄片5一起覆盖于该两导光件4的各导光管41的上表面。

参阅图12、图13与图14,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类似第四实施例,然而,该第五实施例的各遮光薄片5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朝该导光件4的方向延伸的一前侧折片551及一后侧折片552,且该前侧折片551与该后侧折片552设置有黏着剂,且该黏着剂是藉由剥离纸6隔离。当欲将该遮光薄片5组装于该导光件4时,是将该剥离纸6撕下,使该黏着剂黏附于该屏蔽壳体1的该两侧壁14。

参阅图15、图16与图17,本实用新型屏蔽罩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类似第一实施例,然而,该第六实施例还包含至少一后遮盖件7,该后遮盖件7设置于该两导光件4的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后段部412上且与该两遮光薄片5的后端部分重叠,该后遮盖件7包括一顶板部71、一后板部72、两侧板部73、多个隔板部74、一支撑块75及两卡合部76。该顶板部71盖设于该两遮光薄片5的第二表面52的后端且形成有多个供该两散热件2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22穿伸的通孔711,该后板部72由该顶板部71朝下弯折延伸且该后板部72盖设于所述多个导光管41的后段部412,该两侧板部73分别连接于该顶板部71及后板部72的左右两侧,搭配参图18,而所述多个隔板部74则彼此间隔地设置于该两侧板部73之间且各隔板部74位于对应的相邻的两导光管41的后段部412之间,以遮蔽相邻的该两导光管41之间的干涉光线。该支撑块75设置于该顶板部71的内表面且向下凸出,该后遮盖件7藉由该支撑块75支撑于该两导光件4的相邻的两导光管41之间,支撑在该屏蔽壳体1的顶壁13,或是可支撑在散热件2上。另外,该后遮盖件7还藉由该两卡合部76与该屏蔽壳体1、该两后桥接部43相卡合。

综上所述,由于该遮光薄片5的价格便宜,且可简易地裁切出任何所需的形状,使得该遮光薄片5容易配合不同结构的导光管41或不同布局的导光管41构造,达到遮蔽光源朝外照射的功效。再者,该遮光薄片5形成有多个分别供该散热件2的所述多个散热柱体22穿伸的穿孔53,如此有助于维持该散热件2应有的散热效能,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