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558发布日期:2018-10-23 21:2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包括能够在承载显影剂的同时旋转的显影剂承载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具有这些机器的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型或静电记录型的成像装置包括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用于利用显影剂例如调色剂使形成于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显影装置包括能够在承载显影剂的同时旋转的、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并且将显影套筒上承载的显影剂供给至感光鼓。

在这样的显影装置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担心:因显影套筒的旋转而使空气流入构成显影装置的显影容器内且显影容器中的气压升高、并且显影容器中的显影剂因此而飞散到显影容器以外。为此,已经提出了在显影容器的外盖和显影套筒之间设置内盖、并且将从显影套筒和内盖之间流入显影容器内的空气从内盖和外盖之间排出的构造(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 2015-72331)。

然而,在JP-A 2015-72331所公开的构造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担心:包含显影剂的空气从显影套筒和内盖之间的、用于允许空气流入显影容器内的流入路径排出到显影容器以外。为此,存在不能充分地抑制显影剂的飞散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显影剂的飞散的构造。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能够抑制显影剂从显影装置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收容壳体,所述收容壳体配置成用以收容显影剂;可旋转的显影剂承载构件,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设在所述收容壳体中并且配置成用以在显影区域中使形成于图像承载构件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管控部,所述管控部相对于竖直方向设在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下方并且配置成用以管控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上的显影剂的量;磁通生成部,所述磁通生成部设在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内部并且包括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相对于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设在所述显影区域的下游,所述第二磁极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毗邻地设在所述第一磁极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磁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一磁极的极性相同;以及盖部,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设在所述显影区域的下游和所述第二磁极的最大磁通密度位置的上游,所述盖部在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在所述收容壳体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并且在所述盖部和所述收容壳体之间留有间隙以及在所述盖部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留有间隙,其中在所述收容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的第一对置区域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处于所述显影区域的下游侧并且处于在所述盖部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的第二对置区域的上游侧。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部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纵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供给装置和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比较例中的显影装置的气流模式的截面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气流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合流路径周围的气流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比较实验的结果的示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截面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气流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截面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气流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7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筒周围的纵截面图。

图18是第六实施例中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横截面图。

图19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显影套筒周围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照图1至10描述第一实施例(实施例1)。首先,将使用图1和2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基本结构。

[成像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100是电子照相型的串列(式)全色打印机,其中设有四个成像部PY、PM、PC和PK,这四个成像部均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1。成像装置100根据来自诸如与装置主组件100A相连接的原稿读取装置(未示出)或者与装置主组件100A能够通信地相连接的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机装置的图像信号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能够列举诸如片材、塑料膜或布这样的片材材料作为记录材料。此外,成像部PY、PM、PC和P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

设在成像装置100中的四个成像部PY、PM、PC和PK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区别仅在于显影剂的颜色彼此不同。因此,将以成像部PY为代表进行描述,并且将省略其他的成像部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在成像部PY处设有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圆筒状感光构件即感光鼓1。感光鼓1沿着图中的箭头方向被旋转驱动。在感光鼓1的周围,设有作为充电器件的充电辊2、显影装置4、作为转印器件的初次转印辊52、以及作为清洁器件的清洁装置。在图中的感光鼓1的下方,设有作为曝光器件的曝光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激光扫描器)3。

在图1中的各成像部的上方,设有转印装置5。在转印装置5中,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环形中间转印带51由多个辊张紧并且构造成沿着箭头方向循环转动(旋转)。中间转印带51如下所述地承载并进给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与张紧中间转印带51的多个辊中的二次转印内辊53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作为二次转印器件的二次转印外辊54,同时将中间转印带51夹持在二次转印外辊54与二次转印内辊53之间,并且构成了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51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二次转印部T2。定影装置6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设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下游。

在成像装置100的下部设有盒9,记录材料S被收容在盒9中。从盒9送出的记录材料S由进给辊对91朝向对齐辊对92进给。记录材料S的前端抵靠处于停止状态的对齐辊对92,并且形成拱部(loop),从而校正记录材料S的斜行运动。随后,与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对齐辊对92开始旋转,从而将记录材料S进给至二次转印部T2。

将描述例如由构造为如上所述的成像装置100形成基于四色的全色图像的处理。首先,在成像操作开始时,旋转的感光鼓1的表面由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然后,感光鼓1被暴露给由曝光装置3发出且与图像信号相对应的激光。结果,在感光鼓1上形成与图像信号相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收容在显影装置4中且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将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并且形成为可视图像(调色剂图像)。

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T1(图2)处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所述初次转印部T1构造成处于感光鼓1和初次转印辊52之间并且同时设置为将中间转印带51夹持在初次转印辊52和感光鼓1之间。此时,向初次转印辊52施加初次转印偏压。在初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7移除。

在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各成像部处相继执行这样的操作,从而将四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在中间转印带51上。随后,与调色剂图像形成的时间同步地,将收容在盒9中的记录材料S进给至二次转印部T2。然后,通过向二次转印外辊5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将四色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51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1上而没有在二次转印部T2处完全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5移除。

然后,将记录材料S进给至作为定影器件的定影装置6。在定影装置6中设有包括加热源(例如卤素加热器)的定影辊61和加压辊62,并且由定影辊61和加压辊62形成定影夹持部。在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经过该定影夹持部,从而对记录材料S加热和加压。然后,记录材料S上的调色剂熔融和相互混合并且被定影为记录材料S上的全色图像。随后,由排出辊101将记录材料S排出到排出托盘102上。由此,完成一系列的成像处理操作。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100也能通过使用用于期望的单一颜色的成像部来形成单一颜色的图像例如黑色的(单色)图像,或者通过使用用于四种颜色中的某些颜色的成像部来形成多色图像。

[显影装置]

将使用图3和4来描述显影装置4的详细结构。显影装置4包括用于收容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显影容器41,并且包括在承载显影容器41中的显影剂的同时旋转的、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44。在显影容器41中,设有用于在搅拌并进给显影容器41中的显影剂的同时使显影剂在显影容器41中循环的、作为显影剂进给构件的进给螺杆43a和43b。在显影套筒44内部,不可旋转地设有作为最大磁通生成器件的磁体44a,其相对于周向方向包括多个磁极。此外,设有作为管控构件的显影刮片42,其用于在显影套筒44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剂的薄层。

在显影容器41内部,它的大致中央部相对于水平方向由分隔壁41c分成左部和右部,也就是分成搅拌室41b和显影室41a,所述分隔壁41c在垂直于图3的图纸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显影剂被收容在显影室41a和搅拌室41b中。在显影室41a和搅拌室41b中分别设有进给螺杆43a和43b。在分隔壁41c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两端部处(也就是在显影套筒44的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处,图4中的左侧和右侧),设有用于允许显影剂在显影室41a和搅拌室41b之间通过的输送部41d和41e。

进给螺杆43a和43b中的每一个都通过围绕磁性材料构成的轴(旋转轴)设置螺旋叶片作为进给部而形成。此外,除了螺旋叶片,进给螺杆43b还设有搅拌肋43b1,每一个搅拌肋43b1相对于显影剂进给方向都具有预定的宽度,从而沿着轴的径向方向从轴突出。搅拌肋43b1利用轴的旋转来搅拌显影剂。

进给螺杆43a沿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设在显影室41a的底部,并且通过由未示出的马达转动旋转轴而在沿着轴线方向进给显影室41a中的显影剂的同时将显影剂进给至显影套筒44。在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并且在显影步骤中消耗了其中的调色剂的显影剂被收集在显影室41a中。

进给螺杆43b沿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设在搅拌室41b的底部,并且在与进给螺杆43a的显影剂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轴线方向进给搅拌室41b中的显影剂。显影剂以这样的方式由进给螺杆43a和43b进给,并且通过输送部41d和41e在显影容器41中循环。

在搅拌室41b相对于进给螺杆43b的显影剂进给方向的上游端部处,设有显影剂供给口46以用于允许将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供给到显影容器41中。显影剂供给口46与图5所示且在下文描述的显影剂供给装置80的供给和进给部83相连接。因此,用于供给的显影剂从显影剂供给装置80通过供给和进给部83以及显影剂供给口46供给到搅拌室41b中。进给螺杆43b进给通过显影剂供给口46供给的显影剂和已经处于搅拌室41b中的显影剂,同时搅拌这些显影剂,以使调色剂的含量(浓度)均一化。

由此,通过进给螺杆43a和43b的进给力,显影室41a中的显影剂(在显影步骤中消耗了其中的调色剂并且调色剂含量因此而下降)通过一个输送部41d(在图4的左侧)移动到搅拌室41b中。然后,移动到搅拌室41b中的显影剂与供给的显影剂一起被进给且同时被搅拌,并通过另一个输送部41e(在图4的右侧)移动到显影室41a中。

显影容器41的显影室41a在对应于对置区域(显影区域)A(该对置区域与感光鼓1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开口41h,并且在该开口41h中,显影套筒44可旋转地设置成在感光鼓1的方向上部分地露出。另一方面,装在显影套筒44中的磁体44a被不可旋转地固定。这样的显影套筒44通过未示出的马达进行旋转,并且能够将显影剂进给至对置区域A,然后在对置区域A中将显影剂进给至感光鼓1。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套筒44由非磁性材料例如铝或不锈钢形成为圆筒状的形状。显影套筒44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对置区域A中从下向上地旋转,也就是沿着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开口41h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固定有作为管控构件的显影刮片42以用于管控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显影剂的量。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套筒44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对置区域A中从下向上地旋转,并且因此,显影刮片42相对于重力方向定位在对置区域A下方。

如图3所示,磁体44a相对于周向方向包括由多个磁极S1、S2、S3、N1和N2构成的合计五个磁极,并且形成为辊形。显影室41a中的显影剂由进给螺杆43a供给至显影套筒44,并且供给至显影套筒44的显影剂通过由磁体44a的吸附性磁极S2生成的磁场而以预定量被承载在显影套筒44上,并且形成显影剂积累部。

显影套筒44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经过显影剂积累部并且通过管控磁极N1而穗立,并且其层厚由与管控磁极N1相对的显影刮片42管控。然后,已经过层厚管控的显影剂被进给至与感光鼓1相对的对置区域A并且通过显影磁极S1而穗立,并且形成磁链。该磁链接触感光鼓1,该感光鼓1在对置区域A中沿着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从而利用带电的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随后,在由进给磁极N2保持将显影剂吸附在显影套筒44的表面上的同时,显影套筒44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进给到显影容器41中。然后,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显影剂由剥离磁极S3从显影套筒44的表面上剥离,并且被收集在显影容器41的显影室41a中。

如图4所示,在显影容器41中,设有作为调色剂含量传感器的电感传感器45以用于检测显影容器41中的调色剂含量。在本实施例中,电感传感器45相对于显影剂进给方向设在搅拌室41b的下游。

[显影剂供给装置]

将使用图5描述显影剂供给装置80。显影剂供给装置80包括收容用于供给的显影剂所用的收容容器8并且包括供给机构81以及供给和进给部83。收容容器8具有在圆筒状容器的内壁上设有螺旋槽的构造,从而通过收容容器8自身的旋转产生用于沿着纵向方向(旋转轴线方向)进给显影剂的进给力。收容容器8在其相对于显影剂进给方向的下游端部处与供给机构81相连接。供给机构81包括用于将从收容容器8进给的显影剂通过排出口82排出的泵部81a。泵部81a形成为波纹管状并且通过旋转驱动而改变容积,从而生成空气压力并且由此将从收容容器8进给的显影剂通过排出口82排出。

供给和进给部83的上游端部连接至排出口82,并且供给和进给部83的下端部连接至显影装置4的显影剂供给口46。也就是说,显影剂供给和进给部83将排出口82和显影剂供给口46彼此连通。因此,由泵部81a通过排出口82排出的显影剂经过显影剂供给和进给部83并且供给到显影装置4的显影容器41中。

在上述的显影装置4中,显影剂供给口46相对于显影剂进给方向设在搅拌室41b的上游并且设在由显影室41a和搅拌室41b形成的显影剂循环路径的外侧。具体地,显影剂供给口46相对于搅拌室41b的显影剂进给方向设在一个输送部41d的上游。因此,在显影剂供给口46附近几乎不存在显影剂循环路径中的显影剂,并且只有用于供给的显影剂通过。

由显影剂供给装置80进行的这样的供给通过自动调色剂补给(ATR)控制来实施。该ATR控制使得根据成像期间的图像比、由电感传感器45检测到的调色剂含量、以及由用于检测调色剂浓度的浓度传感器103(图1)获得的图像块的浓度检测结果来控制显影剂供给装置80的操作,并且由此将显影剂供给(补给)至显影装置4。

如图1所示,浓度传感器103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在最下游的成像部PK的下游和二次转印部T2的上游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51相对。在使用浓度传感器103进行控制时,例如在成像作业开始时或者在每一次进行预定打印张数的成像时,将用于控制的调色剂图像(图像块)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并且由浓度传感器103检测图像块的浓度。然后,在该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实施由显影剂供给装置80供给显影剂的供给控制。

顺便提及,向显影装置4供给显影剂的构造不局限于这样的构造,而是也可以采用已知的常规构造。

[显影剂的飞散]

在此,将描述从显影装置4产生的显影剂的飞散。首先,对于成像装置,不仅要求在输出图像的高速化和高画质方面的改进,而且要求维护的简化。降低成像装置内部的显影剂污染程度能够被列举作为简化维护的一种方法。当成像装置内部被显影剂污染时,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诸如输出图像污染这样的图像不良,并且在更换显影装置、感光鼓等时要求进行清洁操作。另外,在显影剂附着到相应的驱动系统例如齿轮上的情况下,存在驱动系统中发生打滑的可能性。

显影剂从显影装置中飞散能够被列举作为上述的成像装置内部的显影剂污染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双组分显影剂的情况下,通常,在显影装置内部,调色剂和载体以彼此摩擦起电的方式带电,并且因此,调色剂和载体通过静电力而相互吸引。然而,存在因某种冲击(撞击)使得这种吸引被释放(消除)并且从载体游离的调色剂与空气一起从显影装置内部排出而发生显影剂飞散的可能性。

将使用图6示出的比较例中的显影装置400描述显影剂飞散的具体示例。显影装置400具有与上述的显影装置4相同的构造,区别仅在于显影容器401的构造不同于上述的显影容器41的构造。为此,相同的构成元件将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来进行描述。类似于上述的显影装置4的情况,显影剂供给装置80的供给和进给部83连接至显影装置400。

显影容器401包括用于覆盖显影套筒44上方的部分的上盖402。另外,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使空气流入显影容器401的流动路径形成在上盖402和显影套筒44之间。该流动路径在与感光鼓1相对的位置处敞开,这使得从显影装置内部飞散的显影剂主要从该流动路径产生。这是因为,在与该流动路径相反的一侧(在图6的下侧),显影刮片42靠近显影套筒44并且与之相对。也就是说,在该位置处,形成通过显影刮片42管控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显影剂的层厚的状态,这使得空气不容易从显影套筒44和显影刮片42之间的间隙流出。

在此,显影剂的飞散是指通过搅拌和进给显影剂或者通过供给显影剂而在显影容器401中产生的显影剂例如游离的调色剂等穿过流动路径中的开口并且被排出到显影容器401外部而未被完全收集在显影容器401中。

首先,将描述调色剂的游离。在显影容器401中收容的调色剂和载体在搅拌室41b和显影室41a中以彼此摩擦起电的方式带电并且通过因摩擦带电产生的静电吸引(附着)力以及因表面性质等产生的非静电吸引力而相互吸引。当在附着于载体上的调色剂上施加冲击或剪切力时,调色剂在显影容器401中从载体剥离且因此从载体游离。作为此时的冲击或剪切力,列举了在通过显影套筒44进给显影剂期间的显影剂的行为。

显影剂在显影套筒44上形成磁链,所述磁链是沿着磁极内部的磁力线的链状结构。该磁链恰好在磁极前方相对于旋转方向形成为竖立并且在磁链经过磁极时相对于旋转方向形成为倒伏。在此情况下,磁链的旋转方向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相同。通过磁链倒伏时的冲击和离心力,调色剂从载体剥离。这样就引起了调色剂的游离。

在由显影套筒44进给显影剂时对调色剂游离起主要作用的磁极是剥离磁极S3,其在自身和吸附性磁极S2之间生成排斥性磁场。在该剥离磁极S3处,为了从显影套筒44剥离显影剂,通过磁极在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磁力,从而降低所进给的显影剂的速度且由此使显影剂滞留。此时磁链的长度增加,并且因此存在当磁链倒伏时的冲击和离心力变大且调色剂游离量由此增加的趋势。

另外,在从显影剂供给装置80向显影剂供给口46供给显影剂时,在充分搅拌之前飞升到空气中的显影剂也会在显影容器401中造成游离的调色剂。供给至显影剂供给口46的调色剂与已经存在于搅拌室41b中的显影剂一起被进给且同时被搅拌。此时,在用于供给的显影剂和已经存在的显影剂的混合区域中,调色剂和显影剂之间的混合比暂时地升高。在调色剂和显影剂之间的混合比较高的情况下,调色剂的带电量下降,使得调色剂和载体之间的静电附着力下降。未与显影剂完全混合的调色剂自行游离或者在搅拌和进给显影剂期间通过由进给螺杆43a和43b造成的冲击而游离,使得游离的调色剂在显影容器401内飞升到空气中。

另外,在使用显影剂供给装置80并且通过由泵部81a生成的空气压力从显影剂供给装置80排出显影剂的情况下,空气压力通过供给和进给部83进行传递,这使得在某些情况下空气通过显影剂供给口46流入显影容器401中。此时,流入显影容器401中的气流在显影剂供给口46附近的显影剂和调色剂之间的混合比较高的部分处使游离的调色剂飞升到显影容器401内的空气中。另外,传递到显影容器401的空气压力造成从显影剂供给口46到搅拌室41b的气压的不稳定的升高。这种气压的升高导致如下所述的游离调色剂向显影容器401的外部流出。特别地,由显影剂的供给导致的这样的空气流入构成了显影剂在相对于显影容器401的纵向方向(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包括显影剂供给口46的)端部处飞散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将使用图6描述显影装置400内部和附近的气流。由显影套筒44和感光鼓1在显影装置400附近按照以下的方式生成气流。首先,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和磁极上的磁链的行为,沿着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生成气流。沿着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生成的该气流将空气通过显影容器40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口带入显影容器401中。另外,空气也会通过显影剂的供给而流入显影容器401中。

假设显影容器401为基本封闭的空间,空气为气体,并且因此而适用连续性方程。当空气的流速为v且空气的密度为ρ时,在显影容器401中没有空气流动源,并且因此以下的公式(1)成立。

在考虑稳态时,在显影容器401的各区域中,密度ρ大体恒定,并且因此公式(1)可以表达为以下的公式(2)。

根据该公式(2),空气的流量ρv守恒。在显影装置400附近的纵截面中,流量ρv的增减为零,使得排出到显影装置400外部的空气的量与通过显影套筒44和显影剂的供给而流入显影容器401中的空气的流量相等。在此,随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通过由显影容器401的上盖402和显影套筒44构成的连通口流入显影容器401中的空气的流量为Qa(套筒流入)。另外,通过显影容器40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口排出的气流经过上盖402侧从而与通过该连通口带入的空气流动相反。由此排出的气流的流量为Qb(套筒排出)。另外,在随着向显影装置400供给显影剂而流入显影容器401的气流的流量为Qd(供给流入)时,以下的公式(3)的关系成立。

Qa(套筒流入)+Qd(供给流入)=Qb(套筒排出)...(3)

由显影套筒44带入并且沿着显影套筒44流动的气流在显影容器401中折返并且随后被排出。此时,在剥离磁极S3的显影剂滞留部处,当包括从显影套筒44剥离的显影剂的气流折返时,气流在朝向排出方向移动的同时包含大量的显影剂例如在显影容器401中产生的游离调色剂。

将套筒排出空气(流量为Qb)中包含的显影剂排出到显影容器401外部的步骤主要由以下的两个分步骤(要素)构成。第一分步骤(要素)使得通过连通口排出到显影装置400外部的套筒排出空气(流量为Qb)从上盖402和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直接排出。第二分步骤(要素)使得套筒排出空气(流量为Qb)在感光鼓1附近与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显影剂混合或者使得显影剂通过惯性力转移到通过感光鼓1的旋转而生成的气流中并且随后在由气流g承载的同时被排出。

由于上述的两个要素(分步骤)中的至少一个要素,通过将显影剂排出到显影容器401外部而造成了显影剂的飞散。然后,飞散的显影剂会污染显影装置400的周围、显影容器401的外壁、感光鼓1、曝光装置3和转印装置5。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4的显影容器41构造为如下所述。将使用图7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的详细结构。顺便提及,角θ1至θ6是以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为基准、并且由连接中心O和目标位置的线段以及相对于经过中心O且垂直于水平面H的平面(竖直面)P偏向感光鼓1侧的水平面H所形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7中的显影套筒44周围示出的曲线C示出了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分布。另外,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为R。在磁体44a的各个磁极中,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对置区域A的下游的剥离磁极S3以及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的下游且极性与剥离磁极S3的极性相同的吸附性磁极S2分别对应于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在图7中,各个磁极的位置由示出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线表示。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包括上盖41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外盖47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

内盖48在外盖47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内盖48的一部分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并且沿着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一部分对置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另外,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定位在显影套筒44上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垂直面(竖直面)P的下游侧,所述垂直面(竖直面)P经过显影套筒4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顶部(顶点)。也就是说,内盖48的上游端48a定位在位于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竖直上方位置的下游。换言之,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垂直面P相比,内盖48的上游端48a的定位更偏向显影容器41的内侧(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

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就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M1和M2中的上游最小值M1的位置的下游侧。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下游最小值M2的上游侧。

顺便提及,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优选地可以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半幅宽W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W1处或者定位在半幅宽W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W1的下游侧。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更优选地可以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处或者定位在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通过将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的位置设在满足这些条件的位置处,能够扩大用内盖48覆盖剥离磁极S3的范围。

然而,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优选地可以处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的位置或者定位在水平面H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这是因为,当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定位在该位置的更下游侧时,从显影套筒44剥离的显影剂不容易被带入到显影室41a中。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半幅宽W的范围内。

具体地,外盖47通过朝向感光鼓1弯折以使外盖47从侧壁41g的上端朝向感光鼓1覆盖显影套筒44,所述侧壁41g相对于显影套筒44在感光鼓1的相反侧设置为显影容器41的一部分。另外,外盖47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a、设在侧壁41g侧的第二对置部47b、连接第一对置部47a与第二对置部47b的连接部47c、以及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自由端处的第三对置部47d。

第一对置部47a在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的部分(连接部47c)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b与内盖48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和下游端48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由于内盖48设在第二对置部47b和显影套筒44之间,因此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外侧。为此,设置了连接部47c以连接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连接部47c形成为从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朝向显影套筒44侧弯折。另外,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第三对置部47d形成为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折并且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对。第三对置部47d在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R的预定范围内与感光鼓1相对。

接下来,将描述角θ1至θ6。角θ1是从水平面H到显影容器41的开口41h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1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外盖47的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2是从水平面H到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2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第一对置部47a。角θ3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3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上游端48a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4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4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下游端48b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内盖48。角θ5是从水平面H到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5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6是从水平面H到相对于旋转方向R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上游的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6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满足关系式θ1<θ6<θ2。也就是说,第一对置部47a形成为至少覆盖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定位在就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中的上游最小值附近。

另外,满足关系式θ2<θ3,并且在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范围内,留有使上述的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的间隙。另外,满足关系式θ3<θ5<θ4。也就是说,内盖48形成为至少覆盖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另外,角θ3设置为大于垂直面P和水平面H之间形成的角度(即90°)。显影套筒44具有圆筒状的形状,并且垂直面P经过显影套筒44的顶部(上游端位置)。因此,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下游侧。

在此,第一对置部47a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一间隙(第一流动路径)F1。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二间隙(第二流动路径)F2。第二对置部47b和内盖48之间的间隙被称作第三间隙(第三流动路径)F3。

此外,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轴线的径向截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1,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1。类似地,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2,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2;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3,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一间隙F1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大致相同。内盖48也是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第三间隙F3的间隙和截面积从上游侧朝向中央侧逐渐增大,并且从中央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连接第二对置部47b和第一对置部47a的连接部47c设置成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部47c和上游端48a之间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二间隙F2之间以及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三间隙F3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四间隙(合流路径)F4。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是使得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与第一间隙F1连通的间隙。这样的间隙F4形成为使得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的间隙L4朝向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逐渐变大。

另外,在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的下游侧,设有第五间隙(分支路径)F5。第五间隙F5是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的下游并且形成于显影套筒44与外盖47或侧壁41g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最小间隙L1、L2和L3以及上述最小截面积A1、A2和A3设置成满足以下的关系式。

A1≤A2+A3

A2≤A3

L1≤L2+L3

L2≤L3

[显影套筒周围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将使用图8和9描述显影套筒44周围的气流(空气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围绕显影套筒44设置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产生如图8所示的气流。首先,在第一间隙F1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a生成为随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移动,使得空气流入显影容器41。通过空气的流入,显影容器41的内部压力增大,并且在第一间隙F1的第一对置部47a侧产生气流b,以便将从显影容器4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内部压力保持在平衡状态。

另外,在第二间隙F2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c随着磁链在剥离磁极S3(图7)处的移动而生成,并且由气流c带入显影容器41中的空气通过气流d和e回流。也就是说,相对于旋转方向R流向第二间隙F2的下游侧的气流c在第五间隙F5中分流,并且回流到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中,以使得在第二间隙F2的内盖48侧产生气流d并且在第三间隙F3中产生气流e。

如上所述,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调色剂大量游离,并且因此,在第二间隙F2的气流d中包含了大量的由此产生的游离调色剂。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剥离磁极S3在磁通密度分布中的上游最小值M1的位置的下游,以使剥离磁极S3的至少一部分由内盖48覆盖(图7)。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下游,并且因此,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产生游离调色剂的区域的绝大部分能够由内盖48覆盖。

另外,内盖48设在显影套筒44和外盖47之间,第二间隙F2设在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并且第三间隙F3设在内盖48和外盖47之间。因此,能够在第三间隙F3中形成由气流c回流而产生的气流e。由内盖48将第三间隙F3与第二间隙F2隔离,并且因此,在气流e构成的空气中,如上所述从载体游离的调色剂的量较少。

另外,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连接部47c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第四间隙F4。为此,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通过第四间隙F4与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合流。此时,如图9所示,流过作为合流路径的第四间隙F4的气流f构成了气帘(air curtain),使得第二间隙F2中的气流d易于返回到流动的气流c中。结果,包含大量游离调色剂的气流d不容易从显影容器41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的最小截面积A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之和(即A1≤A2+A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为此,上述关系式也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关系:使得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长度)L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之和(L1≤L2+L3)。顺便提及,即使各个间隙中的每一个间隙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形状不同,当在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的相关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相对于旋转方向R为最小时,即可将在该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用作最小间隙(长度)。

在任一情况下,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就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上游端48a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从而能够增强由气流f构成的气帘的效果。顺便提及,为了增强气帘的效果,优选的是满足A1<A2+A3(L1<L2+L3)。然而,即使在A1=A2+A3(L1=L2+L3)成立的情况下,也会满足A1<A2+A3+(内盖48的截面积)或者L1<L2+L3+(内盖48的厚度),并且因此,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一部分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

在此,内盖48的与构成外盖47的一部分的连接部47c相对的部分不局限于上游端48a。例如,即使在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处于并未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例如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时,只需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的下游部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即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定位在显影套筒44相对于重力方向的最高点的下游。然而,在此情况下,存在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小于第一间隙F1的间隙(长度)的可能性。在考虑到通过显影套筒44来进给磁链的情况下,第二间隙F2中存在间隙(长度)极小的部分是不可取的。为此,优选的是采用使内盖48的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设置为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A2≤A3)。结果,使得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另外,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的流量增大,并且经过第二间隙F2的气流d的流量减小。结果,不仅能够易于获得上述的气帘效果,而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的量较少的气流e能够以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的量较多的气流d更大的量经过排出路径,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从显影容器41中飞散。

顺便提及,为了使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可以优选地满足A2<A3。然而,即使在A2=A3成立的情况下,在第二间隙F2中,仍然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存在与气流d反向的气流c,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仍大于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

为了满足这样的关系式,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也可以设置成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L2≤L3)。其理由与在A2≤A3的情况中所描述的理由相同。另外,同样地,在此情况下,可以优选地满足L2<L3,但是类似于如上所述,由于存在气流c,因此也可以采用L2=L3。

然而,当最小截面积A3或最小间隙L3设置得过小时,存在用于携带显影容器41中的飞散调色剂的气流c的流动受阻且气流e的流量过度下降的可能性。为此,最小间隙L2可以优选地设定为1.5mm至3.0mm,并且最小间隙L3可以优选地设定为2.0mm至3.5mm。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四间隙F4设置成不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角θ6的末端)重叠。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形成在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沿着旋转方向R偏离的位置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设在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这是因为,在第四间隙F4和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当进给磁极N2的磁链开始倒伏时产生的飞散调色剂难以通过气流f扩散,并且因此降低了气帘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顶点)的竖直上方位置的下游。换言之,与穿过显影套筒44的垂直面P相比,内盖48的上游端48a在显影容器41中定位得更偏向内侧。调色剂易于附着在内盖48的上表面以及上游端48a上。为此,存在附着于上游端48a上的调色剂由于某种原因而从上游端48a掉落的可能性。在此,在附着的调色剂掉落到显影套筒44的顶部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存在掉落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上并且影响到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图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顶部的下游,并且因此,附着在内盖48上的调色剂从上游端48a朝向显影套筒44的顶部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掉落。因此,掉落的调色剂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被带入显影容器41中,从而能够抑制掉落的调色剂对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图像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盖47的位于感光鼓1侧的自由端部处,与感光鼓1相对的第三对置部47d相对于旋转方向设在预定的范围内。另外,在第三对置部47d和感光鼓1之间,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形成第六间隙(第六流动路径)F6。如图8所示,在第六间隙F6中,通过感光鼓1的旋转而产生气流g。该气流g沿着从第六间隙F6排出空气的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在第六间隙F6中,为了使得在第六间隙F6中流入和流出的空气相等,气流h从外界空气沿着与气流g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该气流h构成气帘,使得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或者通过回流而与气流a合流。在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气流b中包含的显影剂例如游离的调色剂由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磁链捕集,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气流b与气流a合流,使得气流b不易于排出到显影容器41的外部。为此,在气流b包含显影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鉴于气流g处于感光鼓1附近,游离的调色剂会逐渐少量地附着到感光鼓1上。为此,也可以抑制气流g中包含的调色剂的漏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充分地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即使是有飞散的显影剂,飞散量也较小,并且因此,即使在有显影剂附着到图像上时,附着量也不会达到能够使附着的调色剂在视觉上可识别的程度,从而能够抑制画质的下降。

[比较实验]

为了确认本实施例的效果,将描述这样的实验,在该实验中,在比较例的构造与本实施例的构造之间比较调色剂的飞散量。首先,将参照图7简要描述本实验中采用的调色剂飞散量的测量方法。顺便提及,通过将感光鼓、显影装置以及设在感光鼓周围的其他构件(曝光装置除外)组装成一个单元来制备在本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在本实验中,与在正常的成像期间相类似地,在执行旋转感光鼓、驱动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以及施加偏压这些操作的状态下,按以下的方式测量调色剂的飞散量。

在显影装置4的排除了两个纵向端部的区域中,显影装置4中的调色剂经过感光鼓1和外盖47的第三对置部47d(其与感光鼓1相对)之间的第六间隙F6并且向显影装置4的外部飞散。因此,用激光线束(光)照射第六间隙F6相对于纵向方向(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以便与显影套筒44和感光鼓1垂直。激光线束是以具有一定线幅宽度的直线形状放射并且形成扇形的二维平面光路的激光束(光)。通常通过由柱面透镜或棒状透镜沿着一定的方向散射点激光束来制备激光线束。在激光线束的光路上飞过的飞散的调色剂会使激光(束)散乱。为此,通过高速摄像头等从大体垂直于激光线束的照射方向的方向观测激光照射范围,由此就能够测量在激光照射范围内存在的飞散调色剂的颗粒数和轨迹。

关于激光线束,使用YAG激光器(由日本Laser公司制造的“DPGL-5W”)作为光源。另外,对使用柱面透镜(附接至产品)的光学系统进行调节,以使得在第六间隙F6中的线宽为0.5mm并且随后用激光线束照射目标。使用高速摄像头(由PHOTORON公司制造的“SA-3”)进行观测。另外,为了允许观测激光线束上的飞散的调色剂,选定高速摄像头的拍摄条件(帧率和曝光时间)以及光学系统(例如镜头)。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经过第六间隙F6的大致纵向中央部的飞散调色剂颗粒的数量被换算成相当于每张A4纸(210mm x 297mm)的飞散调色剂(颗粒)的数量。顺便提及,实验装置(设备)被构造为如上所述,并且因此,在该换算中,图像区域端部对调色剂飞散的影响、调色剂供给对调色剂飞散的影响、以及成像装置中的空气流动对调色剂飞散的影响都没有考虑在内。

在比较实验中,所准备的实验装置(设备)具有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L2≤L3的构造(第一实施例,实施例1)、具有图6所示的构造(比较例1)、以及具有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L2>L3的构造(比较例2),并且用这些实验装置在上述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在实施例1中,设定了L2=2mm且L3=2.5mm;在比较例2中,设定了L2=2.5mm且L3=2mm。在比较例1中,未设置内盖,但是显影套筒和上盖40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2.5mm。另外,在比较例1中,未设置第三对置部47d,但是将上盖402的与感光鼓1相对的部分用激光束在其大致纵向中央部处进行照射。其他构造是上述实施例(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和2通用的。

在图10中示出了该实验的结果。首先,在将比较例1和2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比较例2中的飞散调色剂(颗粒)数小于比较例1中的飞散调色剂数。然而,与比较例1相比,飞散调色剂数不能大幅度减少。这是可以预见的,原因在于尽管在第三间隙F3中产生了气流e,但是也因第二间隙F2与第三间隙F3之间的压力损失的关系而产生了气流d,并且因此气流d将在磁极S3附近产生的游离调色剂直接携带到气流g中的量较大。

接下来,在将比较例1和实施例1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实施例1中的飞散调色剂数远小于比较例1中的飞散调色剂数。这是可以预见的,原因在于因第二间隙F2与第三间隙F3之间的压力损失的关系,气流e的量大于气流d,并且因此相对地减少了在气流g中包含的飞散调色剂(颗粒)数。如上所述,与比较例1和2相比,在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的构造)中,调色剂飞散的程度能够大幅度下降。

<第二实施例>

将描述第二实施例(实施例2)。与第一实施例(实施例1)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4的显影容器41构造为如下所述。将使用图11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的详细结构。顺便提及,角θ1至θ6是以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为基准、并且由连接中心O和目标位置的线段以及相对于经过中心O且垂直于水平面H的平面(竖直面)P偏向感光鼓1侧的水平面H所形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11中的显影套筒44周围示出的曲线C示出了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分布。另外,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为R。在各个磁极中,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对置区域A的下游的剥离磁极S3以及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的下游且极性与剥离磁极S3的极性相同的吸附性磁极S2分别对应于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另外,相对于旋转方向R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的上游且极性与剥离磁极S3的极性不同的进给磁极N2对应于第三磁极。在图11中,各个磁极的位置由示出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线表示。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包括上盖41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外盖47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

内盖48在外盖47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一部分对置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上游。优选的是将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定位在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半幅宽W11的上游端W12处或者定位在半幅宽W11的上游端W12的上游。通过将内盖48的上游端48a设在这样的位置处,即可用内盖48覆盖从剥离磁极S3到进给磁极N2的、包括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峰值位置的范围。

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就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M1和M2中的上游最小值M1的位置的下游侧。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下游最小值M2的上游侧。

顺便提及,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优选地可以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半幅宽W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W1处或者定位在半幅宽W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W1的下游侧。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更优选地可以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处或者定位在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通过将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的位置设在满足这些条件的位置处,能够扩大用内盖48覆盖剥离磁极S3的范围。

具体地,外盖47通过朝向感光鼓1弯折以使外盖47从侧壁41g的上端朝向感光鼓1覆盖显影套筒44,所述侧壁41g相对于显影套筒44在感光鼓1的相反侧设置为显影容器41的一部分。另外,外盖47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a、设在侧壁41g侧的第二对置部47b、连接第一对置部47a与第二对置部47b的连接部47c、以及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自由端处的第三对置部47d。

第一对置部47a在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的部分(连接部47c)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b与内盖48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和下游端48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由于内盖48设在第二对置部47b和显影套筒44之间,因此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外侧。为此,设置了连接部47c以连接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连接部47c形成为从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朝向显影套筒44侧弯折。另外,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第三对置部47d形成为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折并且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对。第三对置部47d在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R的预定范围内与感光鼓1相对。

接下来,将描述角θ1至θ6。角θ1是从水平面H到显影容器41的开口41h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1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外盖47的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2是从水平面H到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2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第一对置部47a。角θ3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3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上游端48a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4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4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下游端48b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内盖48。角θ5是从水平面H到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5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6是从水平面H到相对于旋转方向R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上游的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6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满足关系式θ1<θ6<θ2。第二对置部47b形成为覆盖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内盖48设在第二对置部47b与显影套筒44之间,并且因此,内盖48也覆盖了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定位在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半幅宽W11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W12的上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定位在就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中的上游最小值附近。

另外,满足关系式θ2<θ3,并且在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范围内,留有使上述的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的间隙。另外,满足关系式θ3<θ5<θ4。也就是说,内盖48形成为至少覆盖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另外,角θ3设置为小于垂直面P和水平面H之间形成的角度(即90°)。显影套筒44具有圆筒状的形状,并且垂直面P经过显影套筒44的顶部(上游端位置)。因此,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上游侧。

在此,第一对置部47a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一间隙(第一流动路径)F1。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二间隙(第二流动路径)F2。第二对置部47b和内盖48之间的间隙被称作第三间隙(第三流动路径)F3。

此外,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轴线的径向截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1,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1。类似地,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2,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2;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3,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一间隙F1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大致相同。内盖48也是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第三间隙F3的间隙和截面积从上游侧朝向中央侧逐渐增大,并且从中央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连接第二对置部47b和第一对置部47a的连接部47c设置成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部47c和上游端48a之间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二间隙F2之间以及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三间隙F3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四间隙(合流路径)F4。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是使得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与第一间隙F1连通的间隙。这样的间隙F4形成为使得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的间隙L4朝向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逐渐变大。

另外,在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的下游侧,设有第五间隙(分支路径)F5。第五间隙F5是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的下游并且形成于显影套筒44与外盖47或侧壁41g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最小间隙L1、L2和L3以及上述最小截面积A1、A2和A3设置成满足以下的关系式。

A1≤A2+A3

A2≤A3

L1≤L2+L3

L2≤L3

[显影套筒周围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将使用图12和图9描述显影套筒44周围的气流(空气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围绕显影套筒44设置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产生如图12所示的气流。首先,在第一间隙F1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a生成为随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移动,使得空气流入显影容器41。通过空气的流入,显影容器41的内部压力增大,并且在第一间隙F1的第一对置部47a侧产生气流b,以使得从显影容器41的内侧朝向外侧将内部压力保持在平衡状态。

另外,在第二间隙F2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c随着磁链在剥离磁极S3(图11)处的移动而生成,并且由气流c带入显影容器41中的空气通过气流d和e回流。也就是说,相对于旋转方向R流向第二间隙F2的下游侧的气流c在第五间隙F5中分流,并且回流到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中,以使得在第二间隙F2的内盖48侧产生气流d并且在第三间隙F3中产生气流e。

如上所述,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调色剂大量游离,并且因此,在第二间隙F2的气流d中包含了大量的由此产生的游离调色剂。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剥离磁极S3在磁通密度分布中的上游最小值M1的位置的下游,以使剥离磁极S3的至少一部分由内盖48覆盖(图11)。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下游,并且因此,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产生游离调色剂的区域的绝大部分能够由内盖48覆盖。

另外,内盖48设在显影套筒44和外盖47之间,第二间隙F2设在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并且第三间隙F3设在内盖48和外盖47之间。因此,能够在第三间隙F3中形成由气流c回流而产生的气流e。由内盖48将第三间隙F3与第二间隙F2隔离,并且因此,在气流e构成的空气中,如上所述从载体游离的调色剂的量较少。

另外,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连接部47c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第四间隙F4。为此,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通过第四间隙F4与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合流。此时,如图9所示,流过作为合流路径的第四间隙F4的气流f构成了气帘,使得第二间隙F2中的气流d易于返回到流动的气流c中。结果,包含大量游离调色剂的气流d不容易从显影容器41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的最小截面积A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之和(也就是A1≤A2+A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为此,上述关系式也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关系:使得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长度)L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之和(L1≤L2+L3)。顺便提及,即使各个间隙中的每一个间隙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形状不同,当在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的相关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相对于旋转方向R为最小时,即可将在该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用作最小间隙(长度)。

在任一情况下,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就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上游端48a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从而能够增强由气流f构成的气帘的效果。顺便提及,为了增强气帘的效果,优选的是满足A1<A2+A3(L1<L2+L3)。然而,即使在A1=A2+A3(L1=L2+L3)成立的情况下,也会满足A1<A2+A3+(内盖48的截面积)或者L1<L2+L3+(内盖48的厚度),并且因此,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一部分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设置为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A2≤A3)。结果,使得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另外,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的流速增大,并且经过第二间隙F2的气流d的流速减小。结果,不仅能够易于获得上述的气帘效果,而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的量较少的气流e能够以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的量较多的气流d更大的量经过排出路径,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从显影容器41中飞散。

顺便提及,为了使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可以优选地满足A2<A3。然而,即使在A2=A3成立的情况下,在第二间隙F2中,仍然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存在与气流d反向的气流c,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仍大于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

为了满足这样的关系式,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也可以设置成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L2≤L3)。其理由与在A2≤A3的情况中所描述的理由相同。另外,同样地,在此情况下,可以优选地满足L2<L3,但是类似于如上所述,由于存在气流c,因此也可以采用L2=L3。

然而,当最小截面积A3或最小间隙L3设置得过小时,存在用于携带显影容器41中的飞散调色剂的气流c的流动受阻且气流e的流速过度下降的可能性。为此,最小间隙L2可以优选地设定为1.5mm至3.0mm,并且最小间隙L3可以优选地设定为2.0mm至3.5mm。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四间隙F4设置成不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角θ6的末端)重叠。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形成在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沿着旋转方向R偏离的位置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设在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这样的布置,将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定位在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半幅宽W11的上游端W12处或者定位在半幅宽W11的上游端W12的上游。也就是说,将内盖48的上游端48a定位成覆盖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这是因为,在第四间隙F4和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当进给磁极N2的磁链开始倒伏时产生的飞散调色剂难以通过气流f扩散,并且因此降低了气帘的效果。换言之,这是因为当进给磁极N2的磁链开始倒伏时产生的飞散调色剂易于随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在第二间隙F2中被带入到显影容器41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盖47的位于感光鼓1侧的自由端部处,与感光鼓1相对的第三对置部47d相对于旋转方向设在预定的范围内。另外,在第三对置部47d和感光鼓1之间,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形成第六间隙(第六流动路径)F6。如图12所示,在第六间隙F6中,通过感光鼓1的旋转而产生气流g。该气流g沿着从第六间隙F6排出空气的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在第六间隙F6中,为了使得在第六间隙F6中流入和流出的空气相等,气流h从外界空气沿着与气流g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该气流h构成气帘,使得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或者通过回流而与气流a合流。在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气流b中包含的显影剂例如游离的调色剂由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磁链捕集,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气流b与气流a合流,使得气流b不易于排出到显影容器41的外部。为此,在气流b包含显影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鉴于气流g处于感光鼓1附近,游离的调色剂会逐渐少量地附着到感光鼓1上。为此,也可以抑制气流g中包含的调色剂的漏出。

<第三实施例>

将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4的显影容器41构造为如下所述。将使用图13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的详细结构。顺便提及,角θ1至θ6是以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为基准、并且由连接中心O和目标位置的线段以及相对于经过中心O且垂直于水平面H的平面(竖直面)P偏向感光鼓1侧的水平面H所形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13中的显影套筒44周围示出的曲线C示出了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分布。另外,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为R。在各个磁极中,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对置区域A的下游的剥离磁极S3以及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的下游且极性与剥离磁极S3的极性相同的吸附性磁极S2分别对应于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在图13中,各个磁极的位置由示出各个磁极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线表示。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容器41包括上盖41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外盖47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

内盖48在外盖47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内盖48的一部分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并且沿着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一部分对置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另外,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定位在显影套筒44上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垂直面(竖直面)P的下游侧,所述垂直面(竖直面)P经过显影套筒4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顶部(顶点)。也就是说,内盖48的上游端48a定位在位于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竖直上方位置的下游。换言之,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垂直面P相比,内盖48的上游端48a的定位更偏向显影容器41的内侧(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

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就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M1和M2中的下游最小值M2的位置的上游侧。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下游侧。内盖48的下游端48b优选地可以处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的位置或者定位在水平面H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通过将内盖48的下游端48b的位置设在满足这些条件的位置处,能够用内盖48覆盖从剥离磁极S3到吸附性磁极S2的、包括显影剂滞留部的范围。

具体地,外盖47通过朝向感光鼓1弯折以使外盖47从侧壁41g的上端朝向感光鼓1覆盖显影套筒44,所述侧壁41g相对于显影套筒44在感光鼓1的相反侧设置为显影容器41的一部分。另外,外盖47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a、设在侧壁41g侧的第二对置部47b、连接第一对置部47a与第二对置部47b的连接部47c、以及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自由端处的第三对置部47d。

第一对置部47a在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的部分(连接部47c)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b与内盖48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和下游端48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由于内盖48设在第二对置部47b和显影套筒44之间,因此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设在第一对置部47a的外侧。为此,设置了连接部47c以连接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连接部47c形成为从第二对置部47b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朝向显影套筒44侧弯折。另外,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

第三对置部47d形成为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折并且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对。第三对置部47d在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R的预定范围内与感光鼓1相对。

接下来,将描述角θ1至θ6。角θ1是从水平面H到显影容器41的开口41h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1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外盖47的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2是从水平面H到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2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第一对置部47a。角θ3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3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上游端48a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4是从水平面H到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下游端48b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4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下游端48b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范围构成了内盖48。角θ5是从水平面H到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5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角θ6是从水平面H到相对于旋转方向R毗邻地设在剥离磁极S3上游的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角度。也就是说,角θ6是在水平面H以及连接显影套筒44的中心O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满足关系式θ1<θ6<θ2。也就是说,第一对置部47a形成为至少覆盖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定位在就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中的上游最小值附近。

另外,满足关系式θ2<θ3,并且在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范围内,留有使上述的连接部47c与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的间隙。另外,满足关系式θ3<θ5<θ4。另外,优选地可以满足θ4≥180°。也就是说,内盖48优选地可以形成为覆盖剥离磁极S3的显影剂滞留部。顺便提及,角θ3设置为大于垂直面P和水平面H之间形成的角度(即90°)。显影套筒44具有圆筒状的形状,并且垂直面P经过显影套筒44的顶部(上游端位置)。因此,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下游侧。

在此,第一对置部47a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1的末端到角θ2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一间隙(第一流动路径)F1。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3的末端到角θ4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二间隙(第二流动路径)F2。第二对置部47b和内盖48之间的间隙被称作第三间隙(第三流动路径)F3。

此外,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轴线的径向截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1,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1。类似地,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2,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2;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被称作L3,并且最小截面积被称作A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置部47a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一间隙F1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大致相同。内盖48也是沿着显影套筒44的周向表面形成,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的间隙和截面积相对于旋转方向R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旋转方向R,第三间隙F3的间隙和截面积从上游侧朝向中央侧逐渐增大,并且从中央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连接第二对置部47b和第一对置部47a的连接部47c设置成与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部47c和上游端48a之间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二间隙F2之间以及形成于第一间隙F1和第三间隙F3之间的间隙(即从角θ2的末端到角θ3的末端的区域中的间隙)被称作第四间隙(合流路径)F4。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是使得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与第一间隙F1连通的间隙。这样的间隙F4形成为使得相对于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截面的间隙L4朝向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逐渐变大。

另外,在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48b的下游侧,设有第五间隙(分支路径)F5。第五间隙F5是相对于旋转方向R设在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的下游并且形成于显影套筒44与外盖47或侧壁41g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最小间隙L1、L2和L3以及上述最小截面积A1、A2和A3设置成满足以下的关系式。

A1≤A2+A3

A2≤A3

L1≤L2+L3

L2≤L3

[显影套筒周围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将使用图14和图9描述显影套筒44周围的气流(空气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围绕显影套筒44设置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产生如图14所示的气流。首先,在第一间隙F1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a生成为随着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移动,使得空气流入显影容器41。通过空气的流入,显影容器41的内部压力增大,并且在第一间隙F1的第一对置部47a侧产生气流b,以使得从显影容器41的内侧朝向外侧将内部压力保持在平衡状态。

另外,在第二间隙F2中的显影套筒44附近,气流c随着磁链在剥离磁极S3(图13)处的移动而生成,并且由气流c带入显影容器41中的空气通过气流d和e回流。也就是说,相对于旋转方向R流向第二间隙F2的下游侧的气流c在第五间隙F5中分流,并且回流到第二间隙F2和第三间隙F3中,以使得在第二间隙F2的内盖48侧产生气流d并且在第三间隙F3中产生气流e。

如上所述,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调色剂大量游离,并且因此,在第二间隙F2的气流d中包含了大量的由此产生的游离调色剂。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峰值位置的下游,以使剥离磁极S3的一部分由内盖48覆盖(图13)。结果,当磁链因剥离磁极S3而倒伏时,产生游离调色剂的区域的绝大部分能够由内盖48覆盖。

另外,内盖48设在显影套筒44和外盖47之间,第二间隙F2设在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并且第三间隙F3设在内盖48和外盖47之间。因此,能够在第三间隙F3中形成由气流c回流而产生的气流e。由内盖48将第三间隙F3与第二间隙F2隔离,并且因此,在气流e构成的空气中,如上所述从载体游离的调色剂的量较少。

另外,如上所述,气流e是通过气流c在剥离磁极S3的显影剂滞留部处折返而产生的气流,并且气流c能够包括显影剂例如在剥离磁极S3的显影剂滞留部处从显影套筒剥离的调色剂。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内盖48的下游端48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下游最小值M2的位置的上游并且定位在水平面H的位置的下游,从而用内盖48覆盖显影剂滞留部。也就是说,剥离磁极S3的显影剂滞留部被限定在第二间隙F2以内,从而能够由气流c促使在显影剂滞留部处从显影套筒剥离的调色剂相对于重力方向向下流动。由气流c促使流动的剥离调色剂易于被带入到收容在显影容器41中的显影剂中并且不易进入第三间隙F3。因此,气流e变成在空气中的剥离调色剂的量较少并且朝向排出方向流动。

顺便提及,当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所述一对最小值M1和M2中的下游最小值M2的下游时,根据显影容器41中收容的显影剂的量,下游端48b能够埋入显影剂中,并且能够通过气流c促使显影剂在空气中上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将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下游最小值M2的上游。

另外,内盖48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连接部47c相对并且相对于旋转方向R留有第四间隙F4。为此,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通过第四间隙F4与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合流。此时,如图9所示,流过作为合流路径的第四间隙F4的气流f构成了气帘,使得第二间隙F2中的气流d易于返回到流动的气流c中。结果,包含大量游离调色剂的气流d不容易从显影容器41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的最小截面积A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之和(也就是A1≤A2+A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F1至第五间隙F5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为此,上述关系式也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关系:使得第一间隙F1的最小间隙(长度)L1不大于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之和(L1≤L2+L3)。顺便提及,即使各个间隙中的每一个间隙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形状不同,当在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的相关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相对于旋转方向R为最小时,即可将在该位置处的间隙的平均值用作最小间隙(长度)。

在任一情况下,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就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上游端48a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从而能够增强由气流f构成的气帘的效果。顺便提及,为了增强气帘的效果,优选的是满足A1<A2+A3(L1<L2+L3)。然而,即使在A1=A2+A3(L1=L2+L3)成立的情况下,也会满足A1<A2+A3+(内盖48的截面积)或者L1<L2+L3+(内盖48的厚度),并且因此,能够确保使内盖48的一部分和连接部47c彼此相对的面积。

在此,内盖48的与构成外盖47的一部分的连接部47c相对的部分不局限于上游端48a。例如,即使在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处于并未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例如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时,只需内盖48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的下游部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即可。然而,在此情况下,存在内盖48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小于第一间隙F1的间隙(长度)的可能性。在考虑到通过显影套筒44来进给磁链的情况下,第二间隙F2中存在间隙(长度)极小的部分是不可取的。为此,优选的是采用使内盖48的上游端48a与外盖47的一部分相对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F2的最小截面积A2设置为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截面积A3(A2≤A3)。结果,使得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另外,经过第三间隙F3的气流e的流速增大,并且经过第二间隙F2的气流d的流速减小。结果,不仅能够易于获得上述的气帘效果,而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和剥离调色剂的量较少的气流e能够以比在空气中的游离调色剂和剥离调色剂的量较多的气流d更大的量经过排出路径,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从显影容器41中飞散。

顺便提及,为了使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小于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可以优选地满足A2<A3。然而,即使在A2=A3成立的情况下,在第二间隙F2中,仍然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而存在与气流d反向的气流c,并且因此,第二间隙F2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仍大于第三间隙F3中的流动路径的压力损失。

为了满足这样的关系式,第二间隙F2的最小间隙(长度)L2也可以设置成不大于第三间隙F3的最小间隙(长度)L3(L2≤L3)。其理由与在A2≤A3的情况中所描述的理由相同。另外,同样地,在此情况下,可以优选地满足L2<L3,但是类似于如上所述,由于存在气流c,因此也可以采用L2=L3。

然而,当最小截面积A3或最小间隙L3设置得过小时,存在用于携带显影容器41中的飞散调色剂的气流c的流动受阻且气流e的流速过度下降的可能性。为此,最小间隙L2可以优选地设定为1.5mm至3.0mm,并且最小间隙L3可以优选地设定为2.0mm至3.5mm。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四间隙F4设置成不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角θ6的末端)重叠。也就是说,第四间隙F4形成在从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沿着旋转方向R偏离的位置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设在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这是因为,在第四间隙F4和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当进给磁极N2的磁链开始倒伏时产生的飞散调色剂难以通过气流f扩散,并且因此降低了气帘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顶点)的竖直上方位置的下游。换言之,与穿过显影套筒44的垂直面P相比,内盖48的上游端48a在显影容器41中定位得更偏向内侧。也就是说,调色剂易于附着在内盖48的上表面以及上游端48a上,并且因此,存在附着于上游端48a上的调色剂由于某种原因而从上游端48a掉落的可能性。在此,在附着的调色剂掉落到显影套筒44的顶部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存在掉落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上并且影响到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图像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顶部的下游,并且因此,附着在内盖48上的调色剂从上游端48a朝向显影套筒44的顶部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掉落。因此,掉落的调色剂通过显影套筒44的旋转被带入显影容器41中,从而能够抑制掉落的调色剂对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图像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盖47的位于感光鼓1侧的自由端部处,与感光鼓1相对的第三对置部47d相对于旋转方向设在预定的范围内。另外,在第三对置部47d和感光鼓1之间,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形成第六间隙(第六流动路径)F6。如图14所示,在第六间隙F6中,通过感光鼓1的旋转而产生气流g。该气流g沿着从第六间隙F6排出空气的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在第六间隙F6中,为了使得在第六间隙F6中流入和流出的空气相等,气流h从外界空气沿着与气流g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该气流h构成气帘,使得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或者通过回流而与气流a合流。在第一间隙F1中的气流b流入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气流b中包含的显影剂例如游离的调色剂由显影套筒44上承载的磁链捕集,从而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气流b与气流a合流,使得气流b不易于排出到显影容器41的外部。为此,在气流b包含显影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显影剂的飞散。另外,鉴于气流g处于感光鼓1附近,游离的调色剂会逐渐少量地附着到感光鼓1上。为此,也可以抑制气流g中包含的调色剂的漏出。

<第四实施例>

将使用图15描述第四实施例。图15中的各线条的含义与图11相类似。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内盖48的下游端48b定位在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4A的情况下,将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定位在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除显影装置4A的显影容器41A的构造以外的构造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显影容器41A包括上盖41A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A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A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A。外盖47A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内盖48A在外盖47A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A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

外盖47A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Aa和设在侧壁41g侧的第二对置部47Ab。第一对置部47Aa在与内盖48A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a相对的部分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Ab与内盖48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a和下游端48A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一对置部47Aa通过从第二对置部47Ab在感光鼓1侧的端部朝向显影套筒44侧弯折而形成,并且使其自由端与显影套筒44相对且留有第一间隙F1。另外,第一对置部47Aa的侧表面与感光鼓1相对且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留有处于预定范围内的第六间隙F6。

内盖48A的上游端48Aa的位置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也就是说,内盖48A的上游端48Aa的位置处于进给磁极N2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定位在就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分布的绝对值而言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一对最小值M1和M2中的下游最小值M2的位置的上游侧。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剥离磁极S3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的下游侧。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优选地可以处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的位置或者定位在水平面H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通过将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的位置设在满足这些条件的位置处,能够用内盖48覆盖从剥离磁极S3到吸附性磁极S2的、包括显影剂滞留部的宽范围。在本实施例这样的情况下,内盖48A在峰值位置上覆盖进给磁极N2,并且因此,也能够降低在进给磁极N2处游离的调色剂的飞散程度。各构造的其他要求类似于第二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

将使用图16描述第五实施例。图16中的各线条的含义与图13相类似。在第三实施例中,内盖48的上游端48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下游。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4A的情况下,内盖48A的上游端48A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的顶部的上游。除显影装置4A的显影容器41A的构造以外的构造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显影容器41A包括上盖41A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A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A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A。外盖47A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内盖48A在外盖47A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A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

外盖47A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Aa和设在侧壁41g侧的第二对置部47Ab。第一对置部47Aa在与内盖48A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Aa相对的部分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Ab与内盖48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Aa和下游端48A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一对置部47Aa通过从第二对置部47Ab在感光鼓1侧的端部朝向显影套筒44侧弯折而形成,并且使其自由端与显影套筒44相对且留有第一间隙F1。另外,第一对置部47Aa的侧表面与感光鼓1相对且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留有处于预定范围内的第六间隙F6。

内盖48A的上游端48Aa相对于旋转方向R定位在显影套筒44顶部的上游,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在进给磁极N2的峰值位置(角θ6的末端)的上游。另一方面,内盖48A的下游端48Ab处在与经过显影套筒44的中心O的水平面H大致重叠的位置。下游端48Ab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例这样的情况下,内盖48A在峰值位置上覆盖进给磁极N2,并且因此也能够降低在进给磁极N2处游离的调色剂的飞散程度。各构造的其他要求类似于第三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

将使用图17和图18描述第六实施例。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感光鼓1和外盖47的第三对置部47d之间的间隙相对于纵向方向(显影套筒44的旋转轴线方向)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4B的情况下,感光鼓1和外盖47B的第三对置部47Bd之间的间隙相对于纵向方向在纵向端部区域中比在纵向中央区域中更小。除显影装置4B的显影容器41B的构造以外的构造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显影容器41B包括上盖41B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B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B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B。外盖47B设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下游并且留有间隙地覆盖显影套筒44。内盖48B在外盖47B和显影套筒44之间设置成在内盖自身和外盖47B之间提供间隙、并且在内盖自身和显影套筒44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覆盖显影套筒44。

外盖47B包括设在感光鼓1侧的第一对置部47Ba、第二对置部47Bb、连接第一对置部47Ba与第二对置部47Bb的连接部47Bc、以及设在第一对置部47Ba的自由端处的第三对置部47Bd。第一对置部47Ba在与内盖48B的旋转方向上游端48Ba相对的部分(连接部47Bc)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显影套筒44相对。第二对置部47Bb与内盖48B的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48Ba和下游端48Bb之间的中间部相对。

第三对置部47Bd形成为从第一对置部47B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沿着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折并且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对。另外,第三对置部47Bd在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R的预定范围内与感光鼓1相对。

在此,相对于纵向方向在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附近,即使在从载体游离少量的调色剂的情况下,附着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也不会达到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出图像上的调色剂的程度。另一方面,在能够形成图像的区域的端部(即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44的纵向端部)处以及在其外侧,调色剂在显影套筒44上的附着力较弱,并且因此,存在调色剂飞散到外部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降低了调色剂在能够形成图像的区域的端部附近飞散的程度。

如图17所示,显影套筒44的能够成像的区域(显影剂承载区域)被标注为B1。另外,在第三对置部47Bd中,这样的区域被称作中央区域B2:当能够成像的区域B1的纵向中心被用作该中央区域的中心时,该中央区域的纵向长度不小于能够成像的区域B1的纵向长度的1/2。另外,在第三对置部47Bd中,中央区域B2的纵向端部外侧的每一个区域被称作端部区域B3。每一个端部区域B3都至少包括相关联的显影套筒44的端部。

在此情况下,使得第三对置部47Bd的端部区域B3比中央区域B2更靠近感光鼓1。也就是说,在端部区域B3与感光鼓1之间的距离为L5且中央区域B2与感光鼓1之间的距离为L6的情况下,第三对置部47Bd形成为满足L5<L6。在本实施例中,中央区域B2为290mm至310mm,且每一个端部区域B3为20mm至40mm。

结果,在第六间隙F6中,在中央区域B2中流入和流出的气流g和气流h的量大于在每一个端部区域B3中流入和流出的气流g2和h2的量。为此,降低了在端部区域B3中的调色剂飞散的程度,从而能够减少因成像装置中的调色剂飞散而造成的图像不良并且能够减少由飞散的调色剂在成像装置内部造成的污染。各构造的其他要求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内盖48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内盖48相同,但是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内盖48和48A。

<第七实施例>

将使用图19描述第七实施例。在上述的第六实施例中,感光鼓1和外盖47B的第三对置部47Bd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在纵向端部区域中比在纵向中央区域中更小。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4C的情况下,外盖47C的第三对置部47Cd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在纵向端部区域中比在纵向中央区域中更大。除第三对置部47Cd的构造以外的构造类似于上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构造。与第六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或者仅简要描述。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显影容器41C包括上盖41Cf,其用于在对置区域A的相对于显影套筒44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覆盖显影套筒44。上盖41Cf包括作为第一覆盖部的外盖47C和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内盖48C。

外盖47C包括设在第一对置部47Ba的自由端处的第三对置部47Cd。第三对置部47Cd形成为从第一对置部47Ba相对于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沿着显影套筒44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折并且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对。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三对置部47Cd中的对应于端部区域B3(图17)的部分(区域)被称作第一区域471,并且第三对置部47Cd中的对应于中央区域B2(图17)的部分(区域)被称作第二区域472。另外,每一个第一区域471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设置成大于第二区域472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在第一区域471的长度为L7且第二区域472的长度为L8的情况下,第三对置部47Cd形成为满足L7>L8。

结果,在第六间隙F6中,在第二区域472中流入和流出的气流g和气流h的量大于在每一个第一区域471中流入和流出的气流g2和h2的量。为此,降低了在第一区域471中的调色剂飞散的程度,从而能够减少因成像装置中的调色剂飞散而造成的图像不良并且能够减少由飞散的调色剂在成像装置内部造成的污染。各构造的其他要求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内盖48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内盖48相同,但是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内盖48、48A和48B。

<其他的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显影装置的构造,描述了使用双组分显影剂(其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构造。然而,即使在使用单组份显影剂(其包含具有磁性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即便在采用包括上述剥离磁极的构造时,本发明也能够适用。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构造能够通过适当地相互组合而实施。例如,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的构造也可以相互组合。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三对置部47Bd的端部区域B3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也可以设置为大于中央区域B2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另外,上述的第六和第七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或者第六实施例或第七实施例也可以与其他的实施例进行组合。

另外,除了如上所述的在显影室中实施将显影剂供给至显影套筒并且从显影套筒收集显影剂的构造以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其他构造。例如,参照图3,即使采用使得显影剂从显影室41a供给至显影套筒44并且由搅拌室41b收集从显影套筒44剥离的显影剂的构造,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这样的构造。

尽管已经参照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与最广义的解读相符,由此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