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7994发布日期:2018-07-20 21:38阅读:16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重量轻、机身薄、节省电能等众多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屏液晶显示装置设计成为一种趋势。

液晶显示装置本身不会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模组提供光源,一般背光模组包括形成容置空间的背板和胶框,容置空间内设有导光板,其中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具有侧面作为入光面和上端面作为出光面,对应入光面还设有若干个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LED灯,LED灯发出的线光源经过导光板可转化成均匀的面光源。液晶显示装置为了实现全面屏,则显示区到外边框的距离就要求越短越好,也就需要LED灯到显示区的距离缩短,如此会导致靠近LED灯一端的显示会因为LED灯的间隔设置而LED灯面处更亮,相邻LED灯之间的区域则相对较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光端的光线均匀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侧面作为入光面和上端面作为出光面;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所述LED灯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出光面上、非显示区内开设有若干个横截面为V形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对应LED灯一侧且避开LED灯设置,所述条形槽的宽度被配置成距离LED灯由近及远逐渐变窄。

优选地,所述条形槽的深度被配置成距离LED灯由近及远逐渐变浅。

优选地,所述条形槽内填充有高反射率材料。

优选地,所述高反射率材料为非显示区内一体涂覆形成。

优选地,所述高反射率材料为银浆。

优选地,所述条形槽为平行等间隔均匀排列,或者是呈扇形均匀排列。

优选地,还包括金属背板和设置在金属背板外周上的中胶框,所述金属背板和中胶框围合形成容纳导光板和LED灯的空间;所述金属背板上还设有反射片,所述导光板通过反射片设置在金属背板上。

优选地,所述金属背板与中胶框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金属背板的上端面或者外侧边缘还开设有若干个缺口,所述缺口对应中胶框的下端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还设有光学膜组。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在导光板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导光板出光面上、非显示区内开设横截面为V形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对应LED灯一侧且避开LED灯设置,条形槽的设置可使导光板内的光线大部分折射后从显示区射出,减少光线的反射现象,提升条形槽所在处的亮度,且条形槽的宽度距离LED灯由近及远逐渐变窄,可利用条形槽的内侧壁作为反射面,将光线向显示区的方向反射,进一步提升LED灯之间的亮度,使LED灯面的出光效果和LED灯之间的出光效果一致,提升光源端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的设计并保证显示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条形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显示区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条形槽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条形槽排列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条形槽填充高导热材料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所述导光板10具有侧面作为入光面和上端面作为出光面;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20,所述LED灯20对应导光板10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包括显示区A和非显示区W,所述出光面上、非显示区W内开设有若干个横截面为V形的条形槽11,所述条形槽11对应LED灯20一侧且避开LED灯20设置,所述条形槽11的宽度被配置成距离LED灯20由近及远逐渐变窄。

通过在导光板10出光面上、非显示区W内开设横截面为V形的条形槽11,所述条形槽11对应LED灯20一侧且避开LED灯20设置,条形槽11的设置可使导光板10内的光线大部分折射后从显示区A射出,减少光线的反射现象,提升条形槽11所在处的亮度,且条形槽11的宽度距离LED灯20由近及远逐渐变窄,可利用条形槽11的内侧壁作为反射面,将光线向显示区A的方向反射,进一步提升LED灯20之间的亮度,使LED灯20面的出光效果和LED灯20之间的出光效果一致,提升光源端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的设计并保证显示效果良好。

所述条形槽11在导光板上的投影可以是如图3A所示的梯形,也可以是如图3B所示的三角形,其宽度距离LED灯20由近及远能够实现逐渐变窄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光板10的显示区A内、出光面的表面为镜面或者磨砂面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导光板10的显示区A内、出光面的表面上延伸有若干个等间隔排列的横截面为倒V形的凸起12,使光线散射更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条形槽11的深度被配置成距离LED灯20由近及远逐渐变浅,可进一步增加光线向显示区A的方向反射效果。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条形槽11优选为均匀排列,可以是如图6B所示的平行等间隔均匀排列,也可以是如图6A所示的呈扇形均匀排列,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测试亮度效果来选择条形槽11的排列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7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条形槽11内填充有高反射率材料13,如银浆等,使条形槽11内侧壁的反射率提升,减少内侧壁折射处的光线,提高光线出射的亮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反射率材料13为非显示区W内一体涂覆形成,使非显示区W内的出光面上和条形槽11内均涂覆有高反射率材料13,不必每个条形槽11一个一个地注入,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金属背板30和设置在金属背板30外周上的中胶框40,所述金属背板30和中胶框40围合形成容纳导光板10和LED灯20的空间。所述金属背板30上还设有反射片50,所述导光板10通过反射片50设置在金属背板30上。

所述中胶框40具有第一承载面41和第二承载面42,所述第一承载面41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共同形成承载线路板60的两个端面,所述LED灯20焊接在线路板60的下端面上,LED灯20的灯面对应导光板10的入光面。

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还设有光学膜组70,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组70至少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在导光板10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光学膜组70使导光板10内射出的光线更均匀的地显示。

所述第二承载面42和光学膜组70上还粘接设有遮光片80,所述遮光片80的内侧边缘用以界定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显示区A和非显示区W之间的分界。所述遮光片80的上端面为黑色面;所述下端面可以为黑色面也可以为白色面,优选为黑色面,更有效地实现遮光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背板30可以为不锈钢或者其它金属材料,优选为铁质或者不锈钢SUS30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背板30与中胶框40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金属背板30的上端面或者外侧边缘还开设有若干个缺口31,所述缺口31对应中胶框40的下端面设置,方便中胶框40注塑填充在缺口31内增固中胶框40和金属背板30。所述缺口31的数量、形状、大小及位置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