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灯治具及点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6126发布日期:2018-08-29 00:0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灯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灯治具及点灯系统。



背景技术:

在显示面板的生产过程中,产品出厂前通常都要进行显示面板的光学检测(ET,Electrical Testing),判断其是否达到客户标准的要求。在显示面板某些不良的解析过程中,往往需要在ET情况下进行观察及确认,针对一些关于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的不良,需要在阵列基板上观察,必要时需要在阵列基板上做标记后,再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解析。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阵列基板做标记的方法是:在常规显示面板处于ET状态下,首先在彩膜基板上对不良区域进行标记,然后将显示面板翻转后阵列基板向上,透过灯光,将彩膜基板上的标记描摹到阵列基板上。此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阵列基板上的标记往往会遗漏一些NG区域或包含多余的OK区域,这样使得在显微镜下解析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及设备资源,成功率较低,且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点灯治具及点灯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检测阵列基板上的不良时,精度较差、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点灯治具,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光学检测,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合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信号的端子区,所述点灯治具包括:基台和第一支架,所述基台用于放置背光源、下偏光片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放置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用于从所述端子区背面支撑所述端子区;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一探针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用于从所述端子区侧面支撑所述端子区;所述第一探针单元包括第一探针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探针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第一探针上移,以使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驱动所述第一探针下移,以使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分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下端的支撑垫,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架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可带动所述支撑垫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区背面的方向上移动,以使所述支撑垫可从所述端子区背面支撑所述端子区。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垫抵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定位杆和定位挡块;所述定位挡块上设置有贯通其上下表面的条形导向槽,所述条形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端子区侧面;所述定位杆的一端穿过所述条形导向槽与所述第二支架螺纹连接;在所述条形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定位挡块可相对于所述定位杆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探针单元还包括第一支柱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上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探针;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L型的压头、转动轴和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上,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抵接;所述转动轴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L型压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L型压头可向所述连接板施加推力以推动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支柱移动,使得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所述复位件被压缩;当所述L型压头向所述连接板施加的推力消失后,所述复位件可带动所述连接板复位,使得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分离。

可选的,所述基台上还设置有第二探针单元,所述第二探针单元和所述第一探针单元分别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探针单元包括第二探针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第二探针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方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探针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靠近所述基台的情况下,与所述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分离。

可选的,所述基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背光源和所述下偏光片的容置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与所述基台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点灯系统,包括信号源和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点灯治具;所述信号源与所述点灯治具中的所述第一探针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

可选的,当所述点灯治具还包括第二探针单元时,所述点灯系统还包括信号转换器,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均通过所述信号转换器与所述信号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及点灯系统,所述点灯治具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光学检测,显示面板包括对合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信号的端子区,所述点灯治具包括:基台和第一支架,基台用于放置背光源、下偏光片和显示面板,第一支架用于放置上偏光片,上偏光片位于显示面板的正上方;第一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撑单元,第一支撑单元用于从端子区背面支撑端子区;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一探针单元,第二支撑单元用于从端子区侧面支撑端子区;第一探针单元包括第一探针和第一驱动结构,第一探针位于第一支撑单元的下方,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第一探针上移,以使第一探针与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驱动第一探针下移,以使第一探针与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分离。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这样使得第一探针单元从端子区的下方接触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时,第一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背面支撑端子区,第二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侧面支撑端子区,这样使得在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向上的情况下,也可实现显示面板的点灯测试。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可实现阵列基板向上进行点灯,这样对于阵列基板上的TFT的不良,可直接在阵列基板上进行标记,从而提高阵列基板上不良的检测精度,且省时省力。另外,对于阵列基板上一些特殊的不良,利用该点灯治具也能较易确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点灯治具,如图1所示,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光学检测,显示面板包括对合的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阵列基板11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信号的端子区13,点灯治具包括:基台14和第一支架15,基台14用于放置背光源16、下偏光片17和显示面板,第一支架15用于放置上偏光片18,上偏光片18位于显示面板的正上方;第一支架15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撑单元,该第一支撑单元用于从端子区13背面支撑端子区13;还包括第二支架19,第二支架19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一探针单元,第二支撑单元用于从端子区13侧面支撑端子区13;第一探针单元包括第一探针20和第一驱动结构,第一探针20位于第一支撑单元的下方,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第一探针20上移,以使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驱动第一探针20下移,以使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分离。

参考图1所示,基台14上依次放置有背光源16、下偏光片17和显示面板;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背光源和下偏光片17受到磕碰,通常会在基台14上设置用于放置背光源16和下偏光片17的容置槽,背光源16和下偏光片17放置在该容置槽中,且背光源16和下偏光片17的厚度之和与该容置槽的深度相等,这种结构也便于显示面板的取放。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9和基台14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一体结构,也可以是相互分离的三个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较佳的,第一支架15和第二支架19均与基台14连接,即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9和基台14是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减少部件数量,简化连接,且便于其余部件在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9和基台14上的设置。

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第一探针20在垂直于端子区13正面的方向上来回移动,以使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分离。当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时,就可以通过第一探针20将外部信号传输到阵列基板1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第一驱动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这样一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这样使得第一探针单元从端子区的下方接触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时,第一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背面支撑端子区,第二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侧面支撑端子区,这样使得在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向上的情况下,也可实现显示面板的点灯测试。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可实现阵列基板向上进行点灯,这样对于阵列基板上的TFT的不良,可直接在阵列基板上进行标记,从而提高阵列基板上不良的检测精度,且省时省力。另外,对于阵列基板上一些特殊的不良,利用该点灯治具也能较易确认。

进一步的,参考图1所示,第一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杆21和设置在支撑杆21下端的支撑垫22,支撑杆21与第一支架15螺纹连接;支撑杆21可带动支撑垫22在垂直于端子区13背面的方向上移动,以使支撑垫22可从端子区13背面支撑端子区13。

其中,支撑杆21与第一支架15螺纹连接的具体结构可以为:第一支架15上设置有贯通其上下表面的螺纹孔,支撑杆21的杆身上设置有外螺纹,支撑杆21的杆身穿过螺纹孔,杆身上的外螺纹与螺纹孔上的内螺纹相配合,这样通过旋拧支撑杆21,就可以带动支撑垫22上下移动。在实际应用中,支撑杆21一般为螺钉。

由于橡胶具有一定程度的形变能力,因而选用橡胶垫作为支撑垫22,这样可以避免支撑垫22在支撑端子区13时,由于支撑力过大而对端子区13造成损坏。

较佳的,第一支撑单元还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套设在支撑杆21上,弹性件23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5抵接,另一端与支撑垫22抵接。通过设置弹性件23,这样可以进一步避免支撑垫22在支撑端子区13时,对端子区13造成损坏。在实际应用中,弹性件23一般为弹簧。

可选的,参考图1和图2所示,第二支撑单元包括定位杆24和定位挡块25;定位挡块25上设置有贯通其上下表面的条形导向槽26,条形导向槽26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端子区13侧面;定位杆24的一端穿过条形导向槽26与第二支架19螺纹连接;在条形导向槽26的长度方向上,定位挡块25可相对于定位杆24移动。

其中,定位杆24与第二支架19螺纹连接的具体结构可以为:第二支架19上设置有螺纹孔,定位杆24底端的杆身上设置有外螺纹,定位杆24的底端穿过条形导向槽26后深入到螺纹孔中,定位杆24的杆身上的外螺纹与第二支架19上的螺纹孔的内螺纹相配合,这样通过正向旋拧支撑杆21,就可以将定位挡块25紧紧的固定在第二支架19上,使得定位挡块25无法移动;当反向旋拧支撑杆21时,定位挡块25与第二支架19的锁固关系解除,定位挡块25就可以沿条形导向槽26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实际应用中,定位杆24一般为螺钉。

由于不同型号的显示面板的厚度和端子区13的宽度可能都不同,因而在实际检测时,应该考虑显示面板的厚度和端子区13的宽度来调整支撑垫22和定位档块25的移动距离,以使支撑垫22和定位档块25能够更好的支撑显示面板的端子区13。为了便于定位档块25的移动距离的确定,还可以在定位档块25的外侧设置刻度标尺。

可选的,参考图1所示,第一探针单元还包括第一支柱27和套设在第一支柱27上的连接板28,第一支柱27固定在第二支架19上,连接板2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探针20;第一驱动结构包括L型压头29、转动轴30和复位件31,复位件31套设在第一支柱27上,复位件31的一端与第二支架19抵接,另一端与连接板28抵接;转动轴30固定在第二支架19上,L型压头29转动连接在转动轴30上,L型压头29可向连接板28施加推力以推动连接板28沿第一支柱27移动,使得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复位件31被压缩;当L型压头29向连接板28施加的推力消失后,复位件31可带动连接板28复位,使得第一探针20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分离。图1中的箭头示出了L型压头29的旋转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第一支柱27和第一探针20的具体设置数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为了第一探针20上下移动过程比较稳定,一般平行设置两个第一支柱27,连接板28同时套设在两个第一支柱27上。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基台14上还设置有第二探针单元,第二探针单元和第一探针单元分别位于显示面板相对的两侧;第二探针单元包括第二探针32和第二驱动结构,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第二探针32在垂直于端子区13正面的方向上移动,以使第二探针32在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11靠近基台14的情况下,与端子区13正面的接线端子接触或分离。图3中的箭头示出了L型压头29的旋转方向。

通过设置两套探针单元,这样既可以实现彩膜基板12向上时的ET,也可以实现阵列基板11向上时的ET。具体的,当需要常规ET时,即彩膜基板12向上点灯时,将显示面板放在基台14上,使得彩膜基板12向上,阵列基板11向下,利用第二探针单元中的第二探针32与阵列基板11的端子区13接触,实现正常点灯;而当需要阵列基板11向上进行ET时,反向放置显示面板,使得彩膜基板12向下,阵列基板11向上,利用第一探针单元中的第一探针20与阵列基板11的端子区13接触,实现点灯测试。在将阵列基板11向上进行ET时,可以根据端子区13的宽度适当调整移动定位挡块25,并根据显示面板的厚度适当调整支撑垫22的移动距离,使得定位挡块25和支撑垫22更好的支撑端子区13,以便实现阵列基板11向上时的显示面板的点灯测试。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点灯系统,参考图4所示,包括信号源33和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点灯治具;信号源33与点灯治具中的第一探针20通过数据传输线34连接。信号源33发出的信号可以经过数据传输线34、第一探针20、端子区13的接线端子传入阵列基板11中。

进一步的,参考图4所示,当点灯治具还包括第二探针单元时,点灯系统还包括信号转换器35,第一探针20和第二探针32均通过信号转换器35与信号源33连接。图4中的箭头示出了L型压头29的旋转方向。

参考图4所示,通过设置信号转换器35,可以方便的控制信号的传输方向。具体的,当需要阵列基板11向上进行ET时,信号转换器35的A端接通,信号源33发出的信号会传输到第一探针单元的第一探针20上;当需要彩膜基板12向上进行ET时,信号转换器35的B端接通,信号源33发出的信号会传输到第二探针单元的第二探针3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系统中的点灯治具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这样使得第一探针单元从端子区的下方接触端子区正面的接线端子时,第一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背面支撑端子区,第二支撑单元可以从端子区侧面支撑端子区,这样使得在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向上的情况下,也可实现显示面板的点灯测试。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点灯治具可实现阵列基板向上进行点灯,这样对于阵列基板上的TFT的不良,可直接在阵列基板上进行标记,从而提高阵列基板上不良的检测精度,且省时省力。另外,对于阵列基板上一些特殊的不良,利用该点灯治具也能较易确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