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7939发布日期:2018-10-26 20:2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组包括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及背光源,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需要借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背光源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LCD显像质量。随着消费者对液晶显示模组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液晶显示模组的边框也要求越来越窄。传统背光源都采用胶框来放置膜材及用口字胶来防止漏光,而口字胶的最窄边只能做到0.5mm以上才可冲切,而且口字胶的一部分还要贴在胶框上以实现固定,所以宽度还要增加0.25mm以上,这样整个可视区域(View Area,简称VA区)到胶框的外边缘的宽度达到0.75mm以上。此外,胶框的厚度要0.5mm以上才能成型,这样胶框的成型厚度也占用了一部分空间。因此,传统胶框和口字胶使得背光源无法做到超窄边,也就无法满足新型超窄边LCD的需求,从而无法使液晶显示模组的边框变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背光源无法做到超窄边以满足新型超窄边LCD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背光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凹形铁框、增光片、扩散片、导光板、反射片、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及遮光胶,所述增光片、扩散片、导光板及反射片从上到下依次层叠地设置于所述凹形铁框内,所述FPC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形铁框之间,所述LED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与所述FPC之间,所述LED与所述FPC电连接,所述遮光胶设置于所述增光片的上表面以遮挡所述FPC,所述凹形铁框的材料厚度为0.1~0.2mm,所述凹形铁框的边框的上表面印刷有黑色油墨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源,取消了传统的口字胶及胶框,使用凹形铁框作为载体,VA区到凹形铁框的外边缘的距离减小至0.1~0.2mm。此外,通过在凹形铁框表面丝印黑色油墨层,可以有效改善背光源的四边产生亮边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凹形铁框一体成型,所述凹形铁框包括底板、上侧板、右侧板、下侧板及左侧板,所述上侧板、右侧板、下侧板及左侧板的高度相同,所述上侧板、右侧板、下侧板及左侧板顺次相接,所述上侧板、右侧板、下侧板及左侧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增光片的上表面与所述凹形铁框的上表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凹形铁框由不锈钢板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FPC的上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贴合。

可选地,所述LED固定在所述FPC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增光片为复合增光片。

可选地,所述LED的长为1.8mm,宽为0.7mm,高为0.3mm。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LCD及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所述LCD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片、液晶显示面板及下偏光片,所述LCD的下表面与所述背光源的上表面贴合,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包覆有密封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背光源可以做到超窄边,能够满足新型超窄边LCD的需求,从而使液晶显示模组的边框变窄。

可选地,所述密封胶的厚度为0.15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主视图;

图2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剖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背光源;

11、凹形铁框;111、底板;112、右侧板;113、下侧板;114、左侧板;12、增光片;13、扩散片;14、导光板;15、反射片;16、FPC;17、LED;18、遮光胶;

2、LCD;

21、上偏光片;22、液晶显示面板;23、下偏光片;

3、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1,包括凹形铁框11、增光片12、扩散片13、导光板14、反射片15、FPC16、LED17及遮光胶18,所述增光片12、扩散片13、导光板14及反射片15从上到下依次层叠地设置于所述凹形铁框11内,所述FPC16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4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形铁框11之间,所述LED17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3与所述FPC16之间,所述LED17与所述FPC16电连接,所述遮光胶18设置于所述增光片12上表面以遮挡所述FPC16,所述凹形铁框11的材料厚度为0.1~0.2mm,所述凹形铁框11的边框的上表面印刷有黑色油墨层。

本实用新型将增光片12、扩散片13、导光板14及反射片15固定在凹形铁框11内,LED17从导光板14的一侧导入点光源,经导光板14将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漫反射和折射使之成为面光源。反射片15的作用是将所述导光板14的下表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4中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扩散片13的作用是将导光板14的上表面射出的光进一步均匀化,增光片12的作用是修正光的方向,达到聚光的效果,以提高背光源1上表面的亮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源1,取消了传统的口字胶及胶框,使用凹形铁框11做为载体,VA区到凹形铁框11的外边缘的距离减小至0.1~0.2mm。此外,通过在凹形铁框11表面印黑色油墨,可以有效改善背光源1的四边产生亮边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凹形铁框11一体成型,所述凹形铁框11包括底板111、上侧板(图中未示出)、右侧板112、下侧板113及左侧板114,所述上侧板、右侧板112、下侧板113及左侧板114的高度相同,所述上侧板、右侧板112、下侧板113及左侧板114顺次相接,所述上侧板、右侧板112、下侧板113及左侧板11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11的上表面相接,所述反射片1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11的上表面贴合,所述增光片12的上表面与所述凹形铁框11的上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凹形铁框11的材料厚度为0.1mm。此时,VA区到凹形铁框11的外边缘的距离最小,为0.1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形铁框11由不锈钢板一体成型,由于不锈钢材料强度较好,可以在减小凹形铁框11的厚度的同时保证其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FPC16的上表面与所述导光板14的下表面贴合。所述FPC16反装在所述导光板14的网点面,靠近所述凹形铁框11,可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LED17固定在所述FPC16的上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增光片12为复合增光片,取代了包括上增光片及下增光片的传统增光片,由于上增光片及下增光片的厚度均达到了0.1mm,在保证扩散进度的情况下,这种传统增光片的厚度需达到0.25mm以上。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增光片采用了上下增光复合材质,其厚度可以减小至0.1mm,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所述背光源1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1选用1803型号的LED,取代传统背光源选用的206型号的LED,1803型号的LED的长为1.8mm,宽为0.7mm,高为0.3mm,206型号的LED的长为3.8mm,宽为1mm,高为0.6mm。由于导光板14的厚度在0.4mm以上,使得使用206型号的LED时,LED灯口离VA区的距离要达到2.8mm以上。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源1选用1803型号的LED时,LED17灯口离VA区的距离可以减小至1.2mm。此外,由于1803型号的LED17的高度小于206型号的LED,所述背光源1的厚度也可以随之减小。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如图4所示,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LCD2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源1,所述LCD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片21、液晶显示面板22及下偏光片23,所述LCD2的下表面与所述背光源1的上表面贴合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包覆有密封胶3。所述密封胶3可将所述LCD2贴合在所述背光源1上,同时防止所述背光源1漏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背光源1可以做到超窄边,能够满足新型超窄边LCD2的需求,从而使液晶显示模组的边框变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密封胶3的厚度为0.1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