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0220发布日期:2019-07-13 09:1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一般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根据背光模组中入光方式的不同,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一般包括背板、中框、导光板或扩散板、以及位于导光板或扩散板出光侧的光学膜片,光学膜片主要用于聚光和提高亮度。为了保证光学膜片在整个电视装置中位置相对固定,往往会在光学膜片上设置膜片挂耳,通过膜片挂耳挂接到中框上的凸块来实现对光学膜片的固定,而为了增加固定效果,也会采用胶带来增强固定程度,但是目前仍然会出现膜片挂耳处膜片跳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防止光学膜片从膜片挂耳处跳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膜片承载部,所述膜片承载部上设置有突起;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包括光学膜片本体和连接于所述光学膜片本体的膜片挂耳,所述膜片挂耳放置于所述膜片承载部,所述膜片挂耳挂接于所述突起上;膜片胶带,所述膜片胶带粘结于所述中框上并覆盖所述光学膜片的膜片挂耳;其中所述膜片胶带在厚度方向上包括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所述第一基材的压缩性大于所述第二基材的压缩性。

根据以上内容,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材的压缩性大于所述第二基材的压缩性,即第二基材的硬度较大,因此,当膜片挂耳受力倾斜时,相比于现有的膜片胶带,因膜片胶带具有较高的硬度,在受力作用下,膜片胶带的厚度减薄程度不足以使得膜片挂耳的一端通过膜片胶带与突起上端之间的间隙,由此不会导致膜片跳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背板在e-e′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示出的第三中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易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在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在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在d-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在d-d′处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膜片胶带300的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膜片胶带300沿着厚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去掉液晶面板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种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6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去掉液晶面板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膜片挂耳处的剖面图;

图18a-18d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膜片跳出的过程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膜片未跳出的过程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膜片挂耳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接触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200。

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液晶显示装置1000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矩形形状,短边的方向被称作第一方向d1,长边的方向被称作第二方向d2。第二方向d2基本上与第一方向d1垂直。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200沿着基本上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平面正交的第三竖直方向d3顺序地堆叠。

沿着液晶显示装置10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110、光源120、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和光学膜片150、膜片胶带300。

光源120产生光,其包括沿第二方向d2设置的多个led灯条121,多个led灯条121之间大致平行设置。灯条121包括电路板1211和位于电路板121一侧的多个led灯1212,电路板1211的另一侧与背板110接触,灯条121通过连接部件固定于背板110上。

反射片130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反射片130固定于背板110的表面,反射片130上设置有多个使led灯1212外露的通孔。

扩散板140将来自光源120的光线进行折射和反射,进而实现对光线的均匀化。

光学膜片15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膜片,主要用于聚光和提高亮度。

另外,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背板110上且用于支撑扩散板140的扩散板支架,由此保证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混光距离。

除此之外,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和光学膜片150边缘的中框组件160,中框组件160包括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第一中框161和第二中框162,基本上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第三中框163和第四中框164,第四中框164和前壳170配合连接。中框组件160中各个中框之间通过拼接形式组装,可选地,第一、二、三中框也可以一体成型。第一中框161、第二中框162、第三中框163和背板110之间设置有中框胶带180,这样,中框组件160通过中框胶带180固定于背板110上。中框组件170和液晶面板200之间设置有面板胶带190,液晶面板200通过面板胶带190固定到中框组件160。

膜片胶带300一面具有粘性,其设置位置对应于光学膜片150的边缘,本发明实施例中,膜片胶带300对应设置于光学膜片150的膜片挂耳处,位于光学膜片150和液晶面板200之间,用于将光学膜片150固定于中框组件上。

虽然在图1中未示出,但是显示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结合到背板110的远离液晶面板200一侧的后壳(未示出)。

图2是图1中示出的背板1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背板在e-e′处的剖面示意图。

参照图2和图3,背板110包括底部111和沿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第三方向d3延伸的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和第三侧壁114,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三侧壁114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d2,底部111平行于液晶面板200所在的方向。

以第三侧壁114为例,第三侧壁114包括沿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第三方向d3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子侧壁1141和第二子侧壁1142,第二子侧壁1142位于背板110的内侧,第一子侧壁1141和第二子侧壁1142之间通过侧壁连接部1143相连,第一子侧壁1141、第二子侧壁1142和侧壁连接部1143一体连接,第二子侧壁1142通过一体折弯的方式形成,如此,通过折弯工艺的加工过程增强了背板110的强度。

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混光距离和外观效果,背板110还包括在底部111和侧壁之间的背板连接部115,背板连接部115包括与底部111的边缘连接的斜面部1151、与第一侧壁112或第二侧壁113或第三侧壁114的一端连接的平台部1152以及连接斜面部1151和平台部1152的过渡部1153。斜面部1151相对于底部111倾斜的角度θ在大约20至大约50度的范围内,曲线优化的设计使得显示装置外观上更加轻薄,实现了良好的外观效果。平台部1152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第三方向d3,平行于液晶面板200所在的平面,过渡部1153所在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方向d3,斜面部、过渡部和平台部的三段设计减小了背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艺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10中第一侧壁112侧、第二侧壁113侧和第四侧壁114侧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

背板110中底部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以及连接部115为一体结构,即背板11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加工工艺上,可采用一体折弯的方式进行加工,一是可增强背板110的强度,二是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

此外,因背板110包括一体成型的三个侧壁,为了装配的需要,除三个侧壁之外的第四边未设置如上的侧壁结构,便于扩散板以及膜片的组装。

图4是图1中示出的第三中框16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4、5所示,第三中框163整体形成一槽状结构,第三中框163包括垂直于第三方向d3、相对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631和第二承载部1632、连接于第一承载部1631和第二承载部1632之间的中框连接部1633,第一承载部1631、第二承载部1632和中框连接部1633三者围成一槽状结构。

第一承载部1631包括面板承载部16311和膜片承载部16312,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层叠关系,面板承载部16311和膜片承载部16312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构成台阶形状,膜片承载部16312靠近第一承载部1631的末端。膜片承载部16312上还设置有突起16313,膜片挂耳挂接到突起16313上,实现对膜片的固定。

第三中框163还包括沿第二承载部1632的一端延伸,相对于第二承载部1632成角度α的反射片承载部1634,角度α设置成大约20度至50度的范围内。反射片承载部1634用于承载反射片130,反射片130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于反射片承载部1634,用于实现对反射片130的支撑和固定。

另外,第三中框还包括沿反射片承载部1634的一端延伸的支撑部1635。支撑部1635朝着远离第一承载部1631的方向延伸,支撑部1635所在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方向,支撑部1635与背板接触,起到支撑作用,以防止中框内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框161和第二中框162与第三中框163的结构大致相同,与第三中框163不同的是,第一中框161和第二中框162上不包括膜片承载部16312,具体结构可参考图9-10中的说明。

以下对液晶显示装置1000中各部件装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6是液晶显示装置1000的简易俯视图,图7是液晶显示装置1000在a-a′处的剖面示意图,a-a′处正好对应于膜片挂耳的位置。

从图7中可以看出,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光学膜片150、第三中框163和液晶面板200。

第三中框163位于背板110的侧壁114靠近底部111的一侧,第三中框16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631和第二承载部1632以及连接于第一承载部1631和第二承载部1632之间的中框连接部1633,第一承载部1631、第二承载部1632和中框连接部1633三者围成一槽状结构,扩散板140位于所述槽状结构内,第一承载部1631承载液晶面板200。中框设置于背板的侧壁靠近底部的一侧,液晶面板放置于中框的第一承载部,扩散板放置于相对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与中框连接部形成的槽状结构内,如此,在该侧无需设置边框即可保证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内部部件不外露,且还将扩散板和液晶面板等实现了固定,实现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无边框设计。

第三侧壁114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子侧壁1141、侧壁连接部1143和第二子侧壁1142,三者通过一体折弯方式形成,第三中框163位于第二子侧壁1142远离第一子侧壁的一侧,如此组装后,相比于第三侧壁只包括第一子侧壁1141的情形,裸露在外的为侧壁连接部1143,而非第一子侧壁的端部,侧壁连接部1143为平滑过渡的曲面,具有良好的外观形态,可通过直接在第一子侧壁1141和侧壁连接部1143上喷涂直接将两者做为外观面。

第三中框163位于背板110和液晶面板200之间,背板110的平台部1152与第三中框的第二承载部1632之间设置有中框胶带180,用于将第三中框163固定到背板110。

反射片130位于第三中框163的反射片承载部1634上,反射片130的边缘位于第二承载部1632,因反射片承载部1634相对于第二承载部1632成角度α,相应地,反射片130也与第二承载部1632成角度α,即反射片130相对于底部111成角度α,α的角度范围为20到50度,优选30度,相比于将反射片130直接贴设于背板110上,有更多的光源光线被反射回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第三中框163还包括连接于反射片承载部1634一端的支撑部1635,支撑部1635与背板110的斜面部1151相接触,起到支撑作用,用于防止中框内翻。

扩散板140位于第二承载部1632靠近液晶面板200的一侧,即扩散板140插设于第一承载部1631、第二承载部1632和中框连接部1633形成的槽状结构中。

第三中框163的第一承载部1631位于扩散板140和液晶面板200之间。光学膜片150放置于膜片承载部16312,光学膜片150包括光学膜片本体151和连接于所述光学膜片本体的膜片挂耳152,膜片挂耳152挂接于突起16313上,膜片挂耳152还设置有膜片固定胶带300,用于将光学膜片150固定于膜片承载部16312。液晶面板200与面板承载部16311之间设置有面板胶带190,由此实现将液晶面板200固定到第三中框163。

图8是液晶显示装置1000在b-b′处的剖面示意图,b-b′处正好对应于无膜片挂耳的位置。

与图7中有膜片挂耳不同的是,膜片承载部16312上没有设置突起16313,其余结构与图7中所示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液晶显示装置1000在c-c′处的剖面示意图。与图7-8中所示结构不同的是,中框的第一承载部1631不包括膜片承载部16312,仅包括面板承载部16311,光学膜片150与中框之间无配合结构,中框只是起到限制膜片位置的作用。

图10、11是液晶显示装置1000在d-d′处的剖面示意图。

从图10-11中可以看出,在该侧,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光学膜片150、第四中框164,液晶面板200和前壳170。第四中框164位于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和光学膜片150的边缘。

背板110包括背板承载部116,用于承载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和光学膜片150,反射片130、扩散板140和光学膜片150依次层叠设置。背板承载部116上还包括插孔117

背板110还包括沿着背板承载部116的一端向着远离液晶面板200的第三方向d3延伸的下侧壁118。

第四中框164包括平行于液晶面板200方向延伸的中框压置部1641。中框压置部1641的一侧与光学膜片150远离背板的一侧接触,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上设置有面板胶带190,面板胶带190用于粘结液晶面板200。

第四中框164还包括垂直于中框压置部1641的插臂1643和前壳支撑壁1642,插壁1643靠近中框压置部1641的端部,插臂1643和前壳支撑壁1642之间形成一插槽,插臂1643插入背板110的插孔117中,下侧壁118位于插臂1643和前壳支撑壁1642形成的插槽中。

前壳170压设于液晶面板200的边缘,包围前壳支撑壁1642远离背板110的一端和远离中框压置部1641的一侧,以防止漏光和美化外观。

接下来对膜片胶带300的结构形态进行说明。

图12是膜片胶带300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膜片胶带300沿膜片胶带厚度方向的剖面图,图14为液晶显示装置去除液晶面板200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如图12、14-15所示,膜片胶带300整体大致呈带状结构,包括膜片胶带本体310,连接于膜片胶带本体310的、位于两端的尖头部320和330,以及位于膜片胶带本体310上的缺口部340,缺口部340用于避让中框上的突起16313,即膜片胶带300不覆盖突起。相比于中框163其他部分,突起16313对膜片胶带300的顶持造成的厚度减薄程度较大,因此,当膜片胶带300不覆盖突起16313时,消除了膜片胶带300因突起导致的厚度减薄。

尖头部302和303之所以设置为尖头,主要是便于操作人员从膜片胶带承载体上剥离膜片胶带,进而将膜片胶带固定于膜片挂耳处。

如图13所示,沿膜片的厚度方向,膜片胶带300依次包括第一基材301、第一背胶302、第二基材303和第二背胶304。

相比于第二基材303,第一基材301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压缩比为40-6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材301选用泡棉,所用泡棉的压缩比为50%。第二基材303的压缩比为10%,相比于第一基材,所用材料的强度大,硬度在50-90度,起到了高硬度填充功能。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基材选用硬度70度的硅胶片。

膜片胶带300中的第一背胶302位于第一基材301和第二基材303之间,用于将第一基材301和第二基材303粘结固定在一起。因仅需将两者粘结固定在一起,故第一背胶302的粘结强度要求不高,第一背胶302可采用透明胶带。

结合图7所示,膜片胶带300位于液晶面板200和膜片挂耳152之间,第一基材301靠近液晶面板200,第一基材选用压缩比为50%的泡棉材料,其与面板胶带190的压缩比匹配。如此,膜片胶带300中压缩比比较高的一侧与液晶面板200接触,防止硬度过大对液晶面板200造成伤害,再者,第一基材301的压缩比与面板胶带的压缩比相当,保证了液晶面板200在厚度方向进行挤压时,具有大体相同的形变量,液晶显示装置的边缘比较平坦。

相比于第一基材301,第二基材303靠近膜片挂耳152处,第二背胶304粘结于第二基材303远离第一背胶302的一侧,用于将整个膜片胶带300粘结固定于中框163上。相比于第一背胶302,第二背胶具有较大的粘结强度,用于将膜片挂耳牢靠地粘结固定。为了保证将膜片挂耳粘结固定于中框163上,膜片胶带300的外周缘要大于膜片挂耳152的外周缘,即膜片胶带300的一部分粘结于膜片承载部16312上,从而实现将膜片挂耳152与中框粘结固定在一起,进而实现了膜片的粘结固定。

以下将结合现有技术中膜片胶带对光学膜片的固定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中的膜片胶带的技术效果。图16-17是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中光学膜片的固定方式示意图,图18a-18d是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中膜片跳出的过程图。

现有技术中,膜片胶带300'为带有粘性的泡棉,即相比于本发明的膜片胶带300,膜片胶带300'只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基材301和第二背胶304。

从图16-17和图18a-18d中可以看出,膜片胶带300'整体大致呈带状结构,不存在缺口部340,且膜片胶带300'的部分区域覆盖突起16313。

如图18a所示,当膜片挂耳受力倾斜时,因膜片胶带300'为泡棉,具有比较高的压缩性,在受力作用下,如图18b所示,膜片胶带300'的厚度会减薄,当膜片胶带300'的厚度减薄时,膜片胶带300'与突起16313上端之间的间隙变大,由此,如图18c所示,膜片挂耳152的一端则会慢慢通过膜片胶带300'与突起16313上端之间的间隙,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图18d所示,膜片挂耳152带着膜片胶带300'从突起16313上脱落,最终导致膜片跳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如图1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膜片胶带300因具有两层基材,且第二层基材的硬度较大,因此,当膜片挂耳受力倾斜时,相比于现有的膜片胶带,因膜片胶带300具有较高的硬度,在受力作用下,膜片胶带300的厚度减薄程度不足以使得膜片挂耳的一端通过膜片胶带300与突起16313上端之间的间隙,由此不会导致膜片跳出。

需要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膜片胶带300不仅适用于直下式显示装置,也适用于侧入式显示装置,图20中示出的是膜片胶带300''在侧入式显示装置中的使用情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