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4500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图1 所不为目前的 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一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的TFT-1XD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其中显示面板由彩膜基板(CF)I以及阵列基板(TFT) 2通过封框胶6对盒而成,背光模组主要包括边框、光源3、导光板4、底反射片5以及光学膜片等,其中通常导光板4设置于阵列基板2的下方,光源3设置在边框上,并位于导光板4的一侧,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4内,并经导光板底部的底反射片5进行反射后,进入光学膜片,最终从阵列基板2和彩膜基板I的显示区域出射。
[0003]背光模组所采用的光源一般有LED (发光二极管)光源和EL (电致发光片)光源两种,这两种光源各有优缺点。其中LED光源优点在于寿命较长,但是工艺较复杂,而EL光源的工艺简单,但是寿命相对较短。EL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结构。EL是通过加在两个电极的交流电压产生交流电场,而电场激发的电子轰击荧光物质,引起电子的能级跃迀、变化、复合而发射出高效率冷光的一种物理现象,即电致发光。图2所示为一种EL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EL光源包括:位于上层的金属电极7、与金属电极7相对的可透光的底部透明电极8、在金属电极7和底部透明电极8之间的发光层9以及介电体层9’,该发光层9通常由荧光物质形成。
[0004]传统的显示器的光源都是与显示面板相互独立,S卩,显示面板所使用的为外置光源,这样存在着以下缺点:光源占用空间较大,集成度低;并且,外置光源在显示器制造组装过程中可能存在位置偏移误差,从而导致显示面板的光学差异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基板上进行背光集成,从而达到了将背光和基板集成一起的技术效果,解决了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光源无法集成的问题。
[0006]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显不基板,包括:
[0008]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周边区域;
[0009]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周边区域的光源结构;
[0010]以及,用于限定所述光源结构发出的光出射方向,以使得所述光源结构所发出的光朝预定方向出射的遮光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基板为彩膜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0012]其中,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设置有黑矩阵,
[0013]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周边区域设置有所述光源结构,且所述光源结构的发光面面对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
[0014]进一步的,所述遮光结构包括:
[0015]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周边区域的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包括一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具有一中空区,且所述中空区正对所述光源结构。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黑矩阵材质相同,并与所述黑矩阵同层设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遮光结构还包括:
[0018]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周边区域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罩结构,所述第一遮光罩结构具有一开口,且所述第一遮光罩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而罩设于所述光源结构上。
[0019]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结构包括电致发光组件,所述电致发光组件包括:
[0020]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可透光的第一电极;
[0021]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不透光的第二电极;
[0022]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发光层;
[0023]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围设在所述第一发光层四周的第一遮光层,且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遮光罩结构。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采用反射率大于预设值的金属制成,用于将所述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遮光罩结构的开口。
[00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为一体,且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
[0026]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0027]其中,所述第三表面的显示区域设置有薄膜晶体管,
[0028]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的周边区域设置有所述光源结构,且所述光源结构的发光面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
[0029]进一步的,所述遮光结构包括:
[0030]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上的第三遮光部,所述第三遮光部包括第二遮光罩结构,所述第二遮光罩结构具有一开口,所述光源结构设于所述第二遮光罩内,且所述第二遮光罩结构的开口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
[0031]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结构包括电致发光组件,所述电致发光组件包括:
[0032]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上的不透光的第三电极;
[0033]形成于所述第三电极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电极相对的可透光的第四电极;
[0034]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第二发光层;
[0035]其中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设置有围设在所述第二发光层四周的第二遮光层,且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电极配合,形成所述第二遮光罩结构。
[003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遮光层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采用反射率大于预设值的金属制成,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层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遮光罩结构的开口。
[003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为一体,且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
[0038]一种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
[0039]在衬底基板的周边区域形成光源结构;
[0040]在衬底基板上形成用于对所述光源结构发出的光进行遮挡,以使得所述光源结构所发出的光朝预定方向出射的遮光结构。
[0041]进一步的,所述方法包括:
[0042]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形成黑矩阵;
[0043]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其中所述光源结构的发光面面对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
[0044]进一步的,所述方法中,采用转印方式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具体包括:
[0045]在转印版上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包括:在转印版上依次形成不透光的第二电极、第一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可透光的第一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围设在所述第一发光层四周的第一遮光层;
[0046]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周边区域涂布第一粘结树脂层;
[0047]将转印版上的光源结构的第一电极面对所述第一粘结树脂层;
[0048]熔融所述第一粘结树脂层,利用所述第一粘结树脂层的黏结性将所述第二电极、第一发光层、第一电极及第一遮光层转印至所述衬底基板上。
[0049]进一步的,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三表面的显示区域形成薄膜晶体管;
[0050]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其中所述光源结构的发光面背对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
[0051]进一步的,所述方法中,采用转印方式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具体包括:
[0052]在转印版上形成所述光源结构,包括:在转印版上依次形成可透光的第四电极、第二发光层、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的不透光的第三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并围设在所述第二发光层四周的第二遮光层;
[0053]在所述衬底基板的第四表面的周边区域涂布第三粘结树脂层;
[0054]将转印版上的所述第三电极正对所述第三粘结树脂层;
[0055]熔融所述第三粘结树脂层,利用所述第三粘结树脂层的黏结性将所述第四电极、第二发光层、第三电极及所述第二遮光层转印至所述衬底基板上。
[0056]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基板。
[005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