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其制备方法与包括其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786348阅读:来源:国知局
微结构的最大宽度W为20μπι(各微结构的 尺寸相对于实施例1发生变化是由于采用的模具的对应的微结构的尺寸发生了变化,以下 实施例只要是微结构的尺寸发生变化,其采用的模具中的微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下将不 再赘述)。
[0067] 实施例3
[0068]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热定型的温度为280°C,时间为0.5min;横向拉伸的温度为 125°C,拉伸比例为2.8,纵向拉伸的温度为125°C,拉伸比例为2.8,冷却的温度为15°C。形成 的增亮膜的厚度为300M1,微结构的高度Η为25μπι之间,各微结构的最大宽度W为40μπι。
[0069] 实施例4
[0070]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热定型的温度为265°C,时间为1.5min;横向拉伸的温度为 1 l〇°C,拉伸比例为3.0,纵向拉伸的温度为110°C,拉伸比例为3.0,冷却的温度为18°C。形成 的增亮膜的厚度为1 80mi,微结构的高度Η为20μπι之间,各微结构的最大宽度W为30μπι。
[0071] 实施例5
[007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原料中不存在助剂。
[0073] 实施例6
[007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原料中的无机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Ιμπι。
[0075] 实施例7
[0076]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形成的增亮膜中的微结构的高度Η为50μπι。
[0077] 实施例8
[0078]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形成的增亮膜中的微结构的最大宽度W为50μπι。
[0079] 对比例1
[0080] 在PET基材层上涂覆光固化树脂层,该树脂层是韩国Chemton公司产品CHTH-9649 和丙烯酸单体BPA10E0DA混合形成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将其紫外固化形成功能层,功能层 与基材层形成增亮膜。该功能层的远离基材层的表面具有微结构,该微结构的尺寸与实施 例的完全相同。
[0081 ] 对比例2
[008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增亮膜中不含无机扩散粒子。
[0083] 对各个实施例与对比例的增量膜进行测试,首先,采用SR-3分光辐射度计对增亮 膜进行亮度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0084] 其次,按照JISK 7105,使用浊度计(NDH5000,日本电色工业制造)测定增亮膜的全 光线透射率与雾度。测试结果见表1。
[0085] 再次,进行变黄度测试:将以上各实施例与对比例中的增亮膜裁切成75mm*150mm 大小,在50°C和0.34W/m2的耐候测试机QUV/spray (美国Q-Lab公司)中放置8小时,然后用色 差计测量前后黄变差值,测试结果见表1。
[0086] 最后,进行耐温耐湿测试:将各个实施例与对比例的增亮膜在高温80°C和高温高 湿(60°C、90%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500小时后,在背光模组点亮下,观察膜片表面是否有 白边、色斑、析出等画面异常。测试结果见表1。
[0087] 表 1
[0089] 由表1的内容可知,本申请的增亮膜具有较高的亮度;且当基体为PET基体,上述增 亮膜的厚度在50~300μπι之间,各上述微结构30的高度Η在10~25μπι之间,各上述微结构30 的最大宽度W在20~40μηι之间,无机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2μηι,部分上述无机扩 散粒子裸露在上述第二表面外光经过该增亮膜时,增亮膜不仅具有较高的亮度,且该增亮 膜不会发生黄变问题,且能够有效改善白边、色斑、析出与牛顿环等问题。
[009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91] 1)、本申请中的增亮膜中的基体与微结构的材料是相同的,使得光经过二者的界 面时不会发生折射,避免了光的损失,使得光经过该增亮膜时具有较高的亮度,另外,该增 亮膜中还包括无机扩散粒子,该无机扩散粒子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光经过该增亮膜的亮度。
[0092] 2)、上述的增亮膜的制备方法,避免了采用固化的方式,进而避免了形成的增亮膜 在高温和/或高湿度的环境下容易变黄、百变、色斑与析出等问题,保证了增亮膜的寿命与 性能。
[0093] 3)、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的增亮膜,使得其的亮度较高,发光效率较 尚。
[0094]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基体(10)、无机扩散粒子(20)与多个微结 构(30),所述基体(10)与多个所述微结构(30)为一体结构,所述基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个所述微结构(30)设置于所述基体(10)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无 机扩散粒子(20)分散在所述基体(10)内。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结构为双向拉伸而形成的一体 结构。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为PET基体,优选所述增亮 膜的厚度在50~300μπι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30)的沿与所述第一表面垂 直的方向为其高度方向,所述微结构(30)的排列方向为其宽度方向,各所述微结构(30)的 高度Η在10~25μπι之间,各所述微结构(30)的最大宽度W在20~40μπι之间,优选各所述微结 构(30)为棱镜结构、凸透镜结构或柱状结构。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扩散粒子(20)的平均粒径大于 或等于2μηι。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无机扩散粒子(20)裸露在所述 第二表面外。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还包括助剂,所述助剂分散 在所述基体(10)内。8. -种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亮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增亮 膜的原料包括基体母粒与无机扩散粒子,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将所述基体母粒与所述无机扩散粒子的混合物挤出成型,形成第一预增亮膜, 所述第一预增亮膜具有第一平坦表面;以及 步骤S2,在所述第一预增亮膜的第一平坦表面上形成多个微结构,对所述第一预增亮 膜进行拉伸得到增亮膜,所述基体母粒形成所述增亮膜的基体与多个微结构。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采用模具对所述第一平坦表面进行压制,形成具有多个微结构的第二预增亮 膜; 步骤S22,对所述第二预增亮膜进行热定型,形成第三预增亮膜;以及 步骤S23,对所述第三预增亮膜进行横向拉伸与纵向拉伸,形成所述增亮膜。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中的压制温度在150~ 300°C之间。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定型的温度在250~280°C之 间,热定型时间在0.5~2min之间;所述步骤S23中的拉伸包括横向拉伸与纵向拉伸,所述横 向拉伸的温度在100~125°C之间,横向拉伸比在2.8~3.2之间;所述纵向拉伸的温度在100 ~125°C,纵向拉伸比在2.5~3.2之间。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还包括: 对拉伸后的所述第三预增亮膜进行冷却,形成所述增亮膜,所述冷却的温度在15~20 °C之间。13. -种显示装置,包括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 述的增亮膜。
【专利摘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增亮膜、其制备方法与包括其的显示装置。该增亮膜包括基体、无机扩散粒子与多个微结构,基体与多个微结构为一体结构,基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个微结构设置于基体的第一表面,无机扩散粒子分散在基体内。该增亮膜中的基体与多个微结构并不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而是由一种材料形成,光经过由基体与微结构时,并不会发生折射,使得光经过该增亮膜时具有较高的亮度;且该增亮膜中包含分散在基体内的无机扩散粒子,这些无机扩散粒子使更多的光线透过基材,进一步提高了该增亮膜的亮度。
【IPC分类】G02B5/02, B29L7/00, C08L67/02, C08L53/02, B29C59/02, G02B5/04, B29C69/02, B29C47/00
【公开号】CN105549135
【申请号】CN201610055561
【发明人】廉正, 丁清华, 陈明源
【申请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