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及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5741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光板及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〇〇〇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及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结构越来越薄,相应的对背光模组的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现有中小尺寸的导光板主要采用注塑工艺生产,即通过对注塑模具的表面撞点,注塑成型后形成导光网点结构,实现导光,注塑工艺具有尺寸控制精准、结构设计灵活等优点,适于制造精密零部件而且可做台阶和锯齿。然而,对于超薄型厚度的导光板的生产存在以下几方面给的不足:
[0004](1)设备昂贵,目前做到超薄〇.3_左右的导光板需要使用进口注塑设备,配套投资需150万人民币以上;
[0005](2)生产的导光板光率低,由于注塑模具导光板网点设计不灵活,网点形成稳定性差,导致光学效果不理想;
[0006](3)入光不足或者出现漏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旨在解决导光板光率低、入光量不足及入光处漏光现象等问题。
[0008]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基材,所述导光板基材设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所述入光面构成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的截面面积,且呈平滑过渡,形成过渡台阶。
[0010]优选地,所述入光面还被设成锯齿状结构。
[0011]优选地,所述出光面设有聚光结构和/或所述底面上还层叠设有导光处理层。
[0012]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基材的出光面为磨砂面或设成“V”型槽结构。
[0013]优选地,所述导光处理层设成墨膜层结构或网点微结构或“V”型微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基材边沿部位设有卡位结构或倒角结构,用于与其他配套组件的组装与固定。
[0015]以及,一种背光源LED模组,所述背光源LED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光层、导光板层、扩散层和增光层,所述导光板层为上述导光板层。
[0016]优选地,所述LED模组还包括线光源,所述线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层的入光面的前方。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入光面的面积较大于横截于出光面和底面而构成的面积,且呈平滑过渡,形成台阶,可以增加入光面,提高进入导光板的总光量;同时,台阶结构利用全反射原理,避免了入射光漏光问题;这样设计还可以使得导光板基材的主体厚度< 0. 3_,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
【附图说明】
[0018]图la、l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聚光型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导光层墨膜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导光层网点结构示意图;
[0022]图5a、5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导光层标准“V”型微结构示意图;
[0023]图6a、6b、6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导光层“V”型微结构衍生凹结
[0024]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背光源LED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7]如附图la、lb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基材1,所述导光板基材设有入光面11、出光面12和底面13 ;出光面12和底面13相对设置。
[0028]其中,
[00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11的平面面积大于横截于出光面12和底面13所构成的横截面积,所述入光面11与导光板基材1的主体还设有类似加强筋的平滑过渡连接,形成平滑过渡的台阶112。这种设计,在实现将导光板基材1的厚度缩小到0. 3_及以下时,还能够提高入射光的总量;其平滑过渡的台阶112,利用全反射原理,可以有效防止漏光,而且全反射的光,在锯齿状结构处同样形成全反射,从而实现光可以入射,而不会从入光面11射出来的效果,增强了入射光的量。
[003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入光面11还被设置成锯齿状结构111,锯齿状结构111可以增加入光面11的表面表面积,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光通过入光面11,从而实现光总量的增加;同时,防止入射光在入光面11局部入射部位过亮而形成“灯眼”。
[003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12设有聚光型结构,具体是出光面12设成磨面结构或者设成“V”型槽结构121,如图2所示。磨面结构具有一定的聚光效果,而“V”型槽结构121具有很好的聚光作用,可以起到提高出射光的光亮度。选择磨面结构还是“V”型槽结构121可以根据需要聚光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
[003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V”型槽结构121的“V”型夹角角度为60°?120°,在这个角度范围内,聚光效果明显好于其他角度的聚光效果。
[003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面13设有导光处理层131,该导光处理层131可以设成墨膜层结构1311或网点微结构1312或“V”型微结构1313、1314。这种结构设计,主要用于引导光线在出光面12上均匀射出,具体结构如图3至图6所示。
[0034]更进一步地,导光处理层设成墨膜层结构1311时,可如图3所示。其具体的制作过程为:在导光板基材1上面构建一层墨膜层,该墨膜层的基材为透明油墨,内包含具有强反射折射的微散射的导光粒子。导光粒子排布在靠近灯源部分密度较小,远离灯源部分密度逐渐变大,实现导光板均匀出光。在某些出现强或弱反射光的部位,可适当调整导光粒子密度。
[0035]更进一步地,导光处理层设成网点结构是1312时,可如图4所示。其具体制作过程为,在导光板基材1上面印刷网点,该网点的基材为导光油墨,内包含具有强反射折射的导光粒子,网点按照靠近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较小,远离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逐渐变大的预设规律排布,实现导光板均匀出光。在某些出现强或弱反射光的部位,可适当调整网点的密度和大小。
[0036]更进一步地,导光处理层设成标准“V”型微结构1313时,其结构可如图5a、图5b所示。这种结构的制作过程为在导光板基材1的表面覆盖一层UV油墨,再通过滚压或其它方式在UV油墨层构建与入光面平行的“V”型微结构,并通过UV固化生成。“V”型微结构按照靠近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较小,远离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逐渐变大的预设规律排布,实现导光板均匀出光。在某些出现强或弱反射光的部位,可适当调整“V”型微结构的密度和大小。
[0037]更进一步地,“V “型微结构可以设成如1314如图6a、6b、6c所示的凹结构。其制作过程为:可在导光板基材1通过在表面覆盖一层UV油墨,再通过滚压或其它方式在UV油墨层留下凹结构并通过UV固化生成。凹结构按照靠近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较小,远离灯源部分密度和形状逐渐变大的预设规律排布,实现导光板均匀出光。在某些出现强或弱反射光的部位,可适当调整凹结构的密度和大小。
[0038]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导光板能够更好的与其他配套组件进行组装和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在导光板基材边沿部位设有卡位结构或倒角结构(图中未标出)。
[0039]相应地,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利用该导光板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背光源LED模组3。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源LED模组3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光层31、导光板层32、扩散层33和增光层34。
[004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LED模组还包括线光源,该线光源设置于导光板层32的入光面的前方。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基材,所述导光板基材设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所述入光面构成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的截面面积,且呈平滑过渡,形成过渡台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还被设成锯齿状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设有聚光结构和/或所述底面上还层叠设有导光处理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基材的出光面为磨砂面或设成“V”型槽结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处理层设成墨膜层结构或网点微结构或“V”型微结构。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基材边沿部位设有卡位结构或倒角结构,用于与其他配套组件的组装与固定。7.一种背光源LED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光层、导光板层、扩散层、增光层;所述导光板层是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导光板层。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源LED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LED模组还包括线光源,所述线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层的入光面的前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及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基材,所述导光板基材设有入光面、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所述入光面构成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的截面面积,且呈平滑过渡,形成过渡台阶。该入光面还设有锯齿状的结构;所述出光面设有聚光型结构;所述底面设有导光处理层;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设置。该导光板的背光源LED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光层、导光板层、扩散层、增光层;本实用新型导光板解决了现有中小尺寸注塑超薄导光板过程中导光效率低、良率低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入光的总量,避免入光量的漏光现象。
【IPC分类】G02B6/00
【公开号】CN205067783
【申请号】CN201520696445
【发明人】赵旭, 庄瑞睦
【申请人】深圳市天诺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9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